- 612.04 K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n一、领悟自然与人文和谐1、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因势、得体并突出自然自然景观是主人文景观是宾人文景观只能起装饰、点缀作用例如:深山藏古寺等\n2、非自然景观中的人文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成例如:苏州园林等宏大较小素淡,以黑白色调为主浓重,以红黄色调为主既显示皇权的尊容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既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的建筑风格的差异园林规模色彩自然与人文和谐的表现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n海滨的旅游建筑墙壁常用白色,顶部常用红色和绿色,为何?海滨旅游建筑顶部用红、绿等鲜亮的色彩,可与碧海、蓝天、白云、黄色沙滩等环境背景相映衬,且在阳光照射下既不显暗淡也不太刺目;墙壁用白色,既与环境背景相协调,又使顶部的鲜亮色彩有了根基,从而使整个建筑物与环境融合为统一的整体。\n3.风俗民情欣赏:一方山水一方情①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和内蒙的蒙古族赛马分别与周围自然环境有何关系?②南方吃米、北方吃面以及陕北窑洞、傣家竹楼分别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③由此看来,风俗民情是怎样产生的?④本地风俗与环境有何关系?思考:\n①泼水节的本意是为了降温,显然这与西双版纳的热带高温气候有关;蒙古族经常举行赛马比赛,与该地的高原地形、干旱半干旱气候、辽阔的草原有关。②南方吃米,与南方高温多雨、河多水多适宜种水稻有关;北方吃面,与北方平原地形、降水较少、温暖的气候适宜种小麦有关。陕北的窑洞与高原地形、降水少、地表有厚厚的黄土有关,傣家竹楼与高温多雨、盛产竹子有关。③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n二、旅游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以情观景1.综合感受景观美思考:简读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主要来自于旅游者的综合感受。综合感受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面感知景观而得到的综合感觉。如通过听觉感受大自然的声音美;通过视觉来感受大自然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通过嗅觉、味觉感受花香鸟语的自然纯真美。综合起来的感觉是最复杂、最高的心理感受境界。\n2.发挥想象。思考:黄山迎客松常年站在黄山上,迎接远方到来的游客,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如果你去观看黄山松,可能不像人们所宣传的那种神态。这是否会影响你的欣赏?解析:不会的。自然景观像什么形态,是通过想象才感知的,只有与想象中的事物或情景合二为一,才会顿觉天工之巧和美妙绝伦。所以黄山松像不像迎客姿态并不重要,关键要发挥想象,它像什么就是什么,并与自然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意外的收获和感觉。\n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⑤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同为描述长江的诗句,为何不同的作者表达的意境和感受不同?3.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思考:(1)读下列诗句:(2)你对学过的哪篇描述景观的诗或文最感兴趣?与作者的感受是否一样?解析:(1)不同的作者在欣赏同一景观时,倾注了不同的感情,因而感受也不同。即观景的人不同,情感不同。(2)作者与读者对同一景观的感受不一定一样\n(1)回忆《石钟山记》有关内容,作者为什么要深夜冒险下水,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2)无限风光在险峰。读“图4.23华山”,怎样体验出华山之险?(3)欣赏自然景观,为何要登山涉水?(4)对在旅游中以情观景的含义的理解,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感悟到自然的美B.“黄山归来不看岳”是人们游完黄山后对自然美的陶醉C.只凭发挥想象也不能感悟自然景观的形象美D.泉深池清,幽林鸟语等反映了自然景观的动态美4.登山涉水,求真求质。(3)登山涉水可以锻炼意志、净化心灵,理解天人和谐,体会自然美和自然真。思考:AC(1)登山涉水,能求质求真。(2)游人手扶铁链,历经无数险道,才能体会出华山之险。答案:\n1.景观欣赏前的背景知识准备:三、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①通过景观介绍、导游图等,全面查看和了解有关资料,如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景观形成原理、景观的美学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②确定旅游线路和交通工具\n(1)园林景区的结构一般是:大门、曲廊、景点、憩亭等,这是为什么?2.景观欣赏时的心理要求:保持心理节奏,边欣赏边思考。思考:答案:(1)建筑、园林及一些风景区的结构布局都有一定节奏韵律,一般分为景区序幕(即大门就是游客最初看到的风景)→景区的发展(羊肠小道或回廊及其两边的风景)→景区的高潮(主景点)→景区的结束(设休息亭供游人休息)。观赏时应边赏边想,观赏项目、观赏速度、活动方式等应保持一定的节奏。这既满足了感官的需要,又能适应心理的需要,维持观赏过程中饱满的情绪。\n(2)为了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在旅游前必须做的工作是()①了解旅游区的主要景点及分布,确定旅游线路②了解景观的形成原理③了解景观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④了解景观的经济价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有关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观赏前只要了解景观分布状况,确定旅游线路,就能获得最佳观赏效果B.保持一定的观赏节奏,有助于保持饱满的观赏情绪C.园林风景区的结构布局,一般分为序慕、高潮、结束等景区D.对景观有局部的了解,是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的前提ABD\n1、我国自然和人文和谐的风景美学思想体现在()①人文景观的建设与自然景观协调,并突出自然美②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渲染自然景观,使两者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③古代园林建设“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准则④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关于我国园林的正确叙述是()A.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以黑白为主色调B.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采用不对称的均衡布局C.皇家园林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主宰,一切都按严格的数学法则进行布局;江南园林规模宏大,布局方式与皇家园林相同D.皇家园林显示皇权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江南园林迎合园主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需要AB巩固练习\n3.关于民族及其风情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傣族——火把节②苗族——芦笙节③彝族——泼水节④蒙古族——那达慕大会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D\n4.山水画和山水诗要寄情于山水。思考:(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什么美感?(2)分别画有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家的两幅山水画分别表达什么意境?(1)表现自然的壮观美、形象美和动态美。答案:(2)前者常表达悲凉的心情或气氛,后者常用来表达悠闲自得的心境。\n5.读杜甫名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并谈谈该诗对观赏泰山美景所提供的审美启示。第三,观赏山体自然景观要以情观景。首先要综合感受,如“青末了”“阴阳”“层云”“归鸟”“众山”;其次要发挥想象;再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如“荡胸”“决眦”;最后要登山涉水,求质求真,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第一,观赏山体自然景观要抓住其美的本质特征,如泰山的雄伟壮丽。第二,不同视角,仰视或俯视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如在至高点俯视,才有“荡胸生层云”“一览众山小”之感。启示:\n登山涉水、求质求真旅游景观的欣赏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人化自然与自然化)其他要求自然景观为主体自然美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和谐美文学艺术作品、遗迹渲染美人文景观文化含量、工艺手段创造美风俗民情的表现力特色美综合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发挥想象地貌酷似某种造型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心随景移,陶醉于自然亲身体验观赏前:观赏中查阅资料,对景观全面了解成因分布、路线掌握节奏:序幕、发展、高潮、结束观赏与思考相结合\n结束\n寺院所分布在广阔区域中,古代僧人巧妙地利用山体形态,借助水面和树木等自然景观的要素,甚至凭借人力开凿、挖池、植树,使之山麓周围的寺院能够处于审美价值较高的环境中,潺潺细流,青青幽竹,郁郁松柏,无边芳草,与喧闹市井生活相比,展现了清幽、寂静、安详、平和的功效。\n\n\n\n\n简读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借寻常游览侧重描写景物抒发禅心的诗。此诗以“过”为线索,首联以“不知”开篇,紧扣“不知”写“过”“数里入云峰”,交代“香积寺”不知处在山中何处。然后,颔联写一路所见所闻,古木参天,荒径无人,云峰重重,深山僻静,却隐隐约约地传来寺院钟声。写出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从而写出了“香积寺”的周围环境。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则是声与色相映,运用倒装句式写所闻所见所感,诗人愈行愈近,香积寺周围环境愈幽静。低头听得危石间泉声,一个“咽”字就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流泉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穿行的幽咽之声;仰首见到青松上日色一个“冷”字描绘出环境的幽僻冷静。再与上一句“深山何处钟”呼应,更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与僻静。诗人没有正面来写香积寺的规模壮丽,也没有直说环境如何幽静,却给人无穷的遐想,无比的幽静感受。最后两句,正面来写香积寺,伫立寺旁,潭边日暮,潭水澄定,潭曲静心,禅心悔过,制服一切妄想,“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于一片清冷幽远荒僻的境界中诗人参悟生命的真谛。此诗在写作特点上,前六句重在写景,从侧面渲染“香积寺”的环境,明写所见所闻,而实际上紧扣题目的“过”字来写,句句暗写“过”。最后两句正面写寺。诗注重写“香积寺”周围的景物,而且这些景物,无不和古寺相协调一致: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薄暮等,无不衬托着古寺的运离尘世的清冷幽静。诗的意境的冷幽僻静,和诗人的心境“禅、空”相吻合,诗达到了情景相融。\n能达到理想的自然景观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冈阜的左辅右弼山,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水塘或活水曲弯回环流过;基址前面有笔架型的案山,符合这个规律就是理想的格局。依照这种观念所构成的景观,常具有以下的特点:1.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绕,别有洞天,形成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这与佛家的出世哲学,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以及安全、内聚的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2.中轴对称的景观:以主山——基址——案山——朝山为纵轴;以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为两翼;以河流为横轴,形成左右对称的风景格局或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3.富于层次感的景观: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之外的护山,均构成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富有空间深度。这种风水格局的追求,在景观上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山水画构图技法的‘平远、深远、高远’意境和鸟瞰透视的画面效果。4.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笔架山式起伏的山,金带式弯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蜿蜒动态之美,使景观更显生动、活泼【参考尚廓对自然景观所作的环境美学的诠释。】。佛寺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自然山川与建筑、绿化的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它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县城西。从自然景观学来审视,少林寺背依五乳峰,面对少室山,左有太室山子晋、太白、诸峰环峙;右有香炉、系马诸峰护立;少溪河从门前东流,完全符合‘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格局,因此千年古刹历久不衰,自然形胜之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n大理三塔中国的古塔到处都有,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耸立在一起的却为数极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此而闻名中外。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滨,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现寺已无存,塔却依然屹立如故。与小雁塔相似的千寻塔.大塔又名千寻塔,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共有16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面向东眺望,洱海胜景尽入眼底。现在楼梯已坏,游人已不能登上塔顶了。塔前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永镇山川“四字,字体苍劲有力。分立在大塔两侧的南、北两小塔,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关于三塔的修建年代,说法颇多,一般公认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前几年在修塔时,取塔内的木料进行碳性放射年代测定,建塔的年代又远于唐代,但就其修建三塔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看,只有在南诏晚蜞遥开成年间方有可能。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后增修的,大约建于宋徽宗时。艰巨工程的见证在古代建这么高的塔,是一件很艰巨的工程,一般是在塔旁堆土,以便运送建筑材料,塔身建高一层,土堆也上升一层,斜坡则相应延长。当近70米高的16层塔建成时,土堆的斜坡已延伸到10里外的大理银桥村,古代称为“塔桥村“。由于三塔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75年在维修三塔时,把千寻塔外表的贴砖拆去,又在塔身的隐蔽部位加了钢箍,对裂缝灌了水泥浆,使古塔得到加固,又修复了塔刹,使它恢复了明代以前的原貌。到大理的人,都要去瞻仰一下巍峨的三塔。三塔距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下关市13公里,可坐公共汽车前往。解析:我国山水诗如唐诗宋词和山水画都是用丰富的内心情感去“人化自然”“自然人化”\n谢谢观看/欢迎下载BYFAITHIMEANAVISIONOFGOODONECHERISHESANDTHEENTHUSIASMTHATPUSHESONETOSEEKITSFULFILLMENTREGARDLESSOFOBSTACLES.BYFAITHIBYFA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