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00 K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备课讲座必修①第一、二章\n(一)编写指导思想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全面发展、有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服务。2.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3.教材呈现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4.注意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观点。教材的编写注意表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正反两方面的作用。5.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教材在概念和规律、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方面的设计要合理、有趣、有新意,使学生喜欢阅读,愿意参加所设计的活动。在取材上要选择那些鲜活的和能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如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国内外科技新发展的情况等。\n(二)教材特点(共同必修)1.注意基础性,兼顾差异性2.联系实际,注重兴趣3.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4.关注科学的人文内涵\n(三)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备课一.本章教材概述二.本章教材重难点分析三.课时分配建议第1单元 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1学时)2.时间和位移 (2学时)第2单元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2学时)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2学时)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2学时)\n四.教学要求与建议第1节: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质点的概念。能明确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⑵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参考系时,要考虑到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⑶知道坐标系的概念。能够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⑴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的过程。⑵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⑶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n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体验,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⑵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⑶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一科学抽象,养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在研究问题中突出主要矛盾的哲学价值观。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坐标系的建立。难点:理想化模型-质点的建立,及其相应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n教学建议:1.关于质点:2.关于参考系:①物体的大小和尺度对研究的问题不产生影响;②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这种运动叫平动);③物体的自身转动或物体上的某部分的运动与我们对其整体的运动的研究无关时,我们可以把物体抽象成质点.3.关于坐标系:4.例题:【例1】在下列情况中,物体可被看作质点的是 (AC )A.研究火车从南京运行到上海所需时间B.研究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时间C.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转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姿态调整\n教学建议:1.关于质点:2.关于参考系:①物体的大小和尺度对研究的问题不产生影响;②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这种运动叫平动);③物体的自身转动或物体上的某部分的运动与我们对其整体的运动的研究无关时,我们可以把物体抽象成质点.3.关于坐标系:4.例题:【例2】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甲车内旅客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旅客发现甲车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则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AD)A.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甲车速度大B.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乙车速度大C.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D.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n第2节:时间和位移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时刻与时间间隔。⑵利用矢量的观点区分路程与位移。结合大量实例,让学生学会确定位移、计算位移。⑶通过对位移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像位移这样的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⑷要求学生知道位移在一个直线坐标系里表现为坐标值的差值,方向由初坐标指向末坐标。2.过程与方法⑴借助演示实验、实例或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解释现象并从中提炼出知识,形成位移等概念,体会位移的矢量性。⑵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发现问题并交流讨论。⑶设计探究性课题,结合生活实例,合作探究矢量相加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n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分组讨论问题,使学生既学会表达自己又能倾听别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⑵联系身边有积极意义的实例,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位移的概念及表述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n教学建议:1.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除了在概念上区分外,建议教学中最好画出时间轴,让学生搞清时间轴上的点表示时刻,两点间的长度表示时间间隔。2.关于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们用一个有向线段表示它,这条线段的长短表示它的大小,而箭头表示它的方向.路程是表示物体发生位移的过程中通过的实际路径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本节用“坐标差Δx=x2-x1”表示位移,特别是位移方向性在“坐标差”中的体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会感到困惑,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n例题【例1】关于位移和路程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C.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同D.物体的位移为零,路程也一定为零【例2】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沿着马路由A地出发经B、C地到达D地.A、C、D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位移又是多少?方向如何?(2200m、1800m、北偏东53°)\n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单位及矢量性。⑵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⑶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建立正确的自然观。1.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知道速度和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是本节的重点。2.利用极限法由平均速度推导瞬时速度是本节的难点。教学重点、难点:\n教学建议:1.关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本章只讨论物体沿直线运动,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移就可以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2.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需要学生逐步理解。速度定义是高中物理第一次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教师一定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体会其简洁和谐之美。平均速度的意义在于平均速度是作为精确定义瞬时速度的前提而引入的,没有平均速度就无从定义瞬时速度,当Δt很小时,平均速度逼近瞬时速度。本节“做一做”和“说一说”两个栏目都是扩展性学习内容,前者偏重于动手操作,后者偏重于思考。其更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n例题【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CD)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B.在这一时刻起1s内位移一定是1m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50m;D.如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的时间一定是100s【例2】一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2.4m/s)【例3】用飞机进行航空测量.飞机在保持离地面500m的高度上匀速巡航,速度大小为400km/h.飞机上测量仪器可在120°视角范围内测量,如图所示.试计算飞机每小时测量的覆盖面积有多大?(680km2)\n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掌握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⑵掌握对纸带上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⑶能测定平均速度,画出v-t图象,通过图象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2.过程与方法⑴能分析、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⑵掌握建立图像的一般规律,了解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⑶掌握在极短的时间内物体的瞬时速度近似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一近似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态度。⑵注意培养学生尊重原始测量数据这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n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难点:对纸带上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测定瞬时速度,画出v-t图像,并通过图像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建议:1.这是高中物理中的第一个学生实验。这节课有三个目的:⑴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⑵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⑶用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2.由纸带上某两点间的位移Δx和相应的Δt就能算出它们之间的平均速度。与过去的教学不同的是,本书由此又向前走了一步,说明,在Δx(或Δt)很小时,这样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做瞬时速度。实际的测量技术测得的瞬时速度都是在某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瞬时速度。变样处理拉近物理课与实际、与技术的距离。\n3.用图象表示物理量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方法,本书在这方面加强了很多。这节实验之后用图象表示速度时,思路与过去有些不同。4.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例题【例1】下列关于打点计时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A.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直流电源B.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C.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D.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1s【例2】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0.02s在纸带上打一个点,现在用此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速度,当电源的频率低于50Hz时,数据计算仍然是按照每隔0.02s打一个点来处理的.则测出的速度数值与物体的实际速度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n【例3】如图所示,是一条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0,1,2,3,4,5,6是六个测量点,每相邻两个测量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测量点到0的距离如图所示.求出各测量点(除点0,6外)的瞬时速度并画出速度一时间图线.答案:(1)v1=0.195m/sv2=0.40m/sv3=0.51m/sv4=0.69m/sv5=0.70m/s\n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知道加速度的公式、符号、单位。⑵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断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⑶知道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⑷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像描述加速度。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一些更通俗的生活事例,如百米起跑,赛车起跑的速度变化快慢情况或者通过播放相关录像片断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顺暢地引入加速度的概念。⑵在与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究的同时,适当加入几道针对性练习及能力提高的题目,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⑶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分析数据,体验加速度在生活中的意义。\n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⑵通过研究性课题,能让学生领略到生活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⑶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难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是本节教学的重点。2.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n教学建议:1.加速度是力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且非常抽象的概念2.通过一些事例(汽车的加速性能是反映汽车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组织同学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确:⑴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的速度变化快,有的速度变化慢;⑵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有意义的;⑶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对于加速度的定义式中的速度变化量的教学,可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可简单,可复杂。4.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分析一些实例,特别是找一些反例,加深学生对加速度、速度、速度的变化等概念的理解。5.关于加速度方向的判断,这里可不讲,放到牛顿第二定律以后再处理。这里只要求学生知道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相同,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相反。6.第一课时结束后,可布置研究性课题:尝试测量自己由静止开始加速到最高速度时的加速度;测量几个同学骑自行车由静止开始加速到最高速度时的加速度,并进行比较。\n例题【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一定为零B.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也一定很大C.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很大时,加速度一定很大D.物体的加速度不变时,速度可能增大【例2】2000年8月18日,新闻联播中报道,我国空军研究人员在飞机零高度、零速度的救生脱险方面的研究取得成功.报道称:由于飞机发生故障大多数是在起飞、降落阶段,而此时的高度几乎为零高度.另外在飞行过程中会出现突然停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脱险非常困难.为了脱离危险飞行员必须在0.1s的时间内向上弹离飞机,若脱离飞机的速度为20m/s,试判断一下弹离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约为多大。(200m/s2)\n(四)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备课一.本章教材概述二.本章教材重难点分析三.课时分配建议第1单元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学时)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学时)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学时)第2单元 4.自由落体运动 (2学时)5.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学时)\n四.教学要求与建议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知识与技能⑴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会利用打点计时器及其他器材研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⑵学会记录、收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⑶通过实验学会研究运动规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加速度的意义。⑷学会通过计算和描绘图像两种方法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会利用纸带记录的数据计算加速度。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通过实验探索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明确探索的方法。⑵熟练掌握求解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的近似求法,感悟极限思维的方法。⑶学会应用v-t图像解决问题、利用数学工具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⑷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亲手操作实验、作图探究、研究讨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n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⑵经历实验探索过程,掌握运动规律的探究方法。⑶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验数据,增强学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处理物理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兴趣。⑷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规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成就感,创造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从实验中获取数据,作出图象,分析图象,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2.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描述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n教学建议:1.本节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事例。2.课堂教学中建议:⑴先复习前一章实验中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设计如何研究一个物体实际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呢?从讨论交流中让学生逐渐地开始设计实验,在知道可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再通过作图来研究的前提下,让学生讨论实验需要用哪些仪器⑶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要适时地将实验的一些注意事项不断地进行提醒。⑷打出纸带后处理数据,要让学生讨论课文中“舍掉开头-些过于密集的点子,为了便于测量,找一个点当做计时起点。”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⑸作v-t图象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的点的分布规律,认真研究课文中“描出的几个点都大致……能够全部落在直线上。”一段话的意义。然后作出v-t图象,引导学生讨论,从作出的v-t图象探究到什么样的规律。⑹第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电脑会同时表明该图象的函数式。第七还可以布置学生在实验结束时思考本实验中各点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出现了误差,本实验的误差是什么?\n例题【例1】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了减小测量小车运动加速度的误差,下面列举的措施中,有益的是A.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一些B.适当增加挂在细绳下的钩码的个数C.在同样条件下,打出多条纸带,选其中一条最理想的进行测量和计算D.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然后选取计数点,进行测量答案:BCD\n【例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表,为了算出加速度,最好的方法是位置编号012345时间t/s00.10.20.30.40.5v/(cm·s-1)10.030.051.070.089.0110.0A.根据任意两个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量出其倾角,由公式,算出加速度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象,由图象上任意两点所对应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个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答案: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是减小误差的最好方法,故选C。\n第2节:匀速度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匀速直线运动v-t图像。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概念和特点。⑶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0+at,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类比的方法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体会知识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⑵利用图像法来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与数学公式相比,图像法显得直观、形象、生动、一目了然。通过分析图像从中提取必要的信息,体验图像法处理物理问题的好处。⑶利用数学工具探究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用公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抽象、准确等特点,感受数学方法的奇妙,认识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n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⑵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教学重点:⑴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概念和特点。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0+at,并会应用它进行计算。2.教学难点应用v-t图像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0+at。教学重点、难点\n教学建议: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是高中物理课程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整个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公式,是处理运动学问题的有力武器。2.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地通过两个v-t图像的对比,分析图象的特点(如水平与倾斜;向上倾斜与向下倾斜;过原点与不地原点等),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车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明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特点?(小车速度不断增大。速度变化是均匀的,即加速度是不变的。)3.在讨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时,应从图象中进行推导,而不要直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去推导,目的是强化从实验得出规律的一般性过程,练习用图象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逻辑线索清晰。它在价值观及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上的教育价值比较高。4.在习题的教学中,要师生互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审题,弄清题意;分析已知量和待求量,画示意图;用速度公式建立方程解题;代入数据、计算出结果。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各矢量的方向性问题,即公式应用时的正方向选取问题。\n例题例1:火车沿平直铁轨匀加速前进,通过某一路标时的速度为10.8km/h,1min后变成54km/h,又需经多少时间,火车的速度才能达到64.8km/h?(15s)例2:下图表示一个质点运动的v-t图,试求出该质点在3s末、5s末和8s末的速度.10.5m/s;12m/s;8m/s\n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vt对应着v-t图像中的矩形面积。⑵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及其简单应用。⑶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关系的公式,及其简单应用。2.过程与方法⑴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方法。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一一函数图像的能力。⑶培养学生运用已知结论正确类比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分析问题的品质。⑵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n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⑴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及其应用。⑵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关系的公式及其应用。2.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应用v-t图像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n教学建议:1.本节教材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出发,采用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方法用速度图象下面包围的面积来推导位移公式。再次应用了“极限”思维的方法,渗透了高等数学中的积分思想,其目的是逐渐地“渗透”这样的思想。2.对于本节位移公式的教学应先引发学生思考:3.对于位移与速度的关系的教学,可让学生自己列出两个已知方程后,教师出示课本例题,引发学生讨论计算,从中发现简便的方法,而得出公式。4.从这一节开始有较多的公式运算,根据不同问题,灵活熟练应用这些公式是最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用代数的方法求解未知量的能力,一开始养成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另外,在讲解、选用题目时过程不可过于复杂、繁琐,应着重熟悉公式,分析理解公式物理意义,防止将公式变来变去而忽略了物理意义。\n例题例1:一辆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的汽车,过桥后以1.0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经12s已离开桥头180m,汽车原来匀速行驶的速度多大?(9m/s)例2:一辆沿平直路面行驶的汽车,速度为36km/h.刹车后获得加速度的大小是4m/s2,求:(1)刹车后3s末的速度;(2)从开始刹车至停止,滑行一半距离时的速度.(0;7.05)\n第4节: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⑵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⑶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和规律,体验物体下落的快慢,了解生活中物体的下落运动.⑵体会实验在物理问题研究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n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2.教学难点是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教学建议:1.物体的下落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下落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这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实验和科学的辨析,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重要实例,通过自由落体直线运动规律的研究,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3.对于课本的实验,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做,特别是改变重物的质量,重复进行,还要选取纸带比较理想的,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如果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下落的加速度相同”的结论。4.本节后面的第一个“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要引导学生都动手做一做。\n5.第二个“做一做”:测量“傻瓜”照相机曝光时间的内容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问题紧密联系实际,而且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来说,难度在于如何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物理问题。6.可布置一个课后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即课本46页上的“?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你能尝试解释这个规律吗?尝试解释就是做出猜想”。例题例1:从离地50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内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例2:一个物体从塔顶上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s内通过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g取10m/s2)\n第5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通过历史回顾,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2.过程与方法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过程,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研究过程中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n教学建议:1.本节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教材编写得脉络清楚,逻辑推理严谨、文字表述生动和通俗易懂,因此,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除阅读教材外,还可阅读一些课外参考书,从网上查阅一些资料,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体会等。2.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步体会伽利略的“提出假设一数学推理一实验验证一合理外推”的研究方法.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是方法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教学过程还应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例题例:从一定高度的气球上自由落下两个物体,第一物体下落1s后,第二物体开始下落,两物体用长93.1m的绳连接在一起.问:第二个物体下落多长时间绳被拉紧.\n谢谢!Thanks!\n\n高中物理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别提出了具体目标:⑴在“知识与技能”具体目标中,重点强调了让学生学习物理学核心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物理学的应用等。⑵在“过程与方法”具体目标中,重点强调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目标中,重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念度和科学精神,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