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 M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n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属新的研究领域,其基础是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社会学。第1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行为地理学研究内容: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过程和行为规律。即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内在行为)与行为(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的机制作用和过程。\n一、环境知觉与认知(P357)环境认知: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再现的一种形态。环境知觉: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感觉只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与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环境感觉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认识过程:知觉与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制。\n环境知觉与认知的区别知觉是人们对环境信息的解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影响人类的决策和行为。认知则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对环境作出的解释。知觉与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与补充的机制。人类在认识环境的过程中,大脑在不断地对环境信息进行处理与评价,逐渐提高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水平,环境心理构造随之改变,直接影响到外在行为。波斯特的三种环境现象环境个人环境条件环境地理层次作用层次知觉层次行为层次索南费尔德的知觉四层次\n二、地理物象(P358)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影响因素客观因素: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主观因素:对区域的熟悉程度、情感、年龄、学历和经历其他因素:刺激因素地理物象呈随距离衰减的规律性。三种距离: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n格尔德的环境认知体系(P359)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存在客观环境与行为环境,二者影响着决策和行为。来自环境的信息经由多种因素处理形成两种认知表现:映像和图式。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地理物象。\n心理图谱: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图片或事物图像。心理图谱中包括:道路、线路、地物、、区域构成等。心理图谱因人而异(复杂与简单、真是与不真实、重点与非重点),受文化基础、个性偏好、心理图谱有可读性和可解释性。通过心理图谱可以研究人类的行为与环境间的关系。三、物象评价与外在行为(P360)对地理物象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动机产生和决策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从心理图谱(mentalmap,亦称意境地图)的分析入手。当然,人们也可以把大脑中的心理图谱简单地描绘出来,形成地理物象简图(或称空间图式),这种简图具有可解释性和可读性。\n第2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行为空间:人活动的地域界限。直接行为空间:日常生活学习等所达到的行为空间。间接行为空间:通过媒体所了解的行为空间。与行为空间相关的因素:居住地活动方式交通方式目的地活动时间\n一、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P361)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3种类型:一是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二是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三是权威限制因素。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n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案例:大陆在香港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马歇尔型——理智型巴甫洛夫型——刺激反映型弗洛伊德型——情绪型维布雷宁型——从众与名望四种购物行为:居住地的远近与交通便利程度影响购物行为。商业规模广告购物卡服务态度售后服务不同的社会阶层、年龄层次、审美观念影响购物行为。\n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P365)交际活动也是人类活动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专职交际人员的交际活动只能在业余进行。美国斯图茨以交际行为空间差异曲线表示交际种类与距离的关系。普通的交际活动次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亲属之间的交往则受距离的限制较少。\n二、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P361)美国的约翰·劳维研究过意大利与南斯拉夫邻近地区的迁移情况,并绘制出不同迁移类型的分布和距离的关系曲线图,表明迁移的空间行为,具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即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迁移的距离偏移\n迁移方向的偏移(P366)迁移行为受迁移地点,迁移机会与环境效应等影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可能比其他方向移动得更远,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移。一般情况下,不同城镇之间的迁移有等级之分。大部分迁移流发生于大城市之间,或中小城镇移民流向大城市。\n第3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一、行为矩阵模型二、报偿矩阵模型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普雷德的行为矩阵艾萨德的报偿矩阵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决策者的行为受个人爱好、文化素养、成功动机、经验等的影响。不同的决策者对同一问题的决策其结果的优劣评价。\n行为矩阵模型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普氏矩阵中,j固定时,Bij代表信息的数量与质量;i固定时,Bij代表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同决策者决策的结果处于矩阵中的不同位置。\n行为矩阵与工业区位选择(P369)普雷德行为矩阵模型现实中最佳区位点是一个模糊概念,即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利多少的边界。图中O1、O2、O3为最佳区位。以利润区的半径绕最佳点旋转形成圆形获利边界。因交通、人口等因素影响,获利边界会缩小、变形。区位选择在些范围内则有利可图。距最佳区位越远成本越高。成本越高对应决策者决策不当。图中共有13个企业,都不在最佳区位,而且有两个在边界利润之外,说明决策错误。利润越高,可能性是掌握信息多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强。区位上的点与矩阵中的点是相对应的,但没有量化关系。\n当0≤αj≤1,且时,则任何决策行为i(i=A,B,C,D)的报偿值为:报偿矩阵模型(P370)美国艾萨德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标作π,由报偿πij组成。i代表行(i=A,B,C,D),j代表列(j=Ⅰ,Ⅱ,Ⅲ,Ⅳ)。在报偿矩阵中,艾氏提出两种预计报偿的方法。第一种方法:确定事态j出现的可能性αj(j=Ⅰ,Ⅱ,Ⅲ,Ⅳ)。\n第二种方法设β(1)为有关决策者的任何一行的最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β(2)为第二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β(3)为第三大报偿实现的可能性;β(4)为最小报偿实现的可能性。于是,当0≤β(k)≤1,且时,则任何决策行为i的报偿为:按大小顺序排列任一行中的报偿,即:πi(1)≥πi(2)≥πi(3)≥πi(4)括号中的下标仅涉及报偿顺序,不涉及任何具体事态。\n第二种方法实际上,可以把报偿矩阵中的决策行为设为n,事态设为m,这样决策行为数为i=1,2,3,4,…,n,事态数为j=1,2,3,4…,m。那么报偿矩阵则有n行和m列,以及n×m个元素,预计报偿值仍可由上述两个公式所确定。如果把报偿矩阵定义为A,则可表示为:(续)AA1A2A3···AmA1A2A3···Ama11a21a31···an1a12a22a32···an2a13a23a33···an3············a1ma2ma3m···anm\n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P371)综合研究消费行为与商店区位、分布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赖利提出零售引力法则,康维斯改进为断裂点理论。基本思想是商店对消费者的引力与其规模成正比,与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商业中心分别位于A、B两地,T为商业中心的销售额,S为商业中心的规模,DAB为两地的距离,DA和DB位于商业中心的连线上,并分别代表两个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所到达的距离。\n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续)两商业中心销售额相等时:TA=TBDA+DB=DABDA即A地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范围的边界。试分析说明公式的涵义。当两商店距离一定,如果想增加利润,应采取什么措施?\n美国李诺兹的修改模型(P372)b值可以确定商业中心对消费者吸引范围的分界点的位置。当b=0时,分界点在商业中心的中点位置。当b>0时,分界点趋于较小的商业中心;当b<0时,分界点趋于较大的商业中心。P为地区人口数,D为商业中心之间的距离。据李的分析,各类商品的b值均显著低于0.5,但均大于0。相关系数R2以服装、杂货、禽蛋较高,医疗服务最低。\n美国赫夫的概率引力模型(P373)Pij是i消费者选择j商业中心的概率;Aj是j商业中心的吸引力,以商店规模表示;dij是i区到j商业中心的距离;b是经验指数。存在问题:没有对影响消费者如何选择商业中心的其他因素作出判断;对计算距离和吸引力的参数考虑不够;模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n拉什曼南和汉森的修改模型(P373)增加新的经验参数α和β,相关系数R2=0.91,说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Pij是i消费者选择j商业中心的概率;Aj是j商业中心的吸引力,以商店规模表示;dij是i区到j商业中心的距离;\n美国威尔逊的模型Sij为j商业中心吸引i区居民的销售额;ei为i区的人均消费能力;Pi为区i的人口规模;Wj为商业中心j的规模,以平方米量度;Cij为从i区到j商业中心的总费用;n、α为参数。\n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P374)Iij表示引力指数;P表示随机抽样的比例;rj表示j距离;Qij表示在j距离内到i规模商业中心购物的次数;Ni表示在调查区内i规模的商业中心数;D表示在调查区内每平方千米的家庭数。美国拉什顿设计的消费空间偏好模型。这是一种使消费者的区位选择能够在非具体情况下得到概括的一般性模型。\n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P374)美国卡德瓦拉德从认知信息的角度对消费行为空间进行研究提出的模型。Pi为i商业空间的购买力;Ai为i商业空间的吸引力;Di为消费者到i商业空间的认知距离或认知时间距离;Ii为消费者拥有的关于i商业空间的信息量。商业空间的吸引力反映商品的数量、质量、价格等多种因素;认知距离是在地理空间内被感知的距离,是对记忆存储的印象进行判断和确认的距离,与消费行为空间变化有密切关系;消费者拥有的关于该商业空间的信息量也包含多种多样的内容。\n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P375)美国格莱德和赫德森认为购物行为是一种循环行为,随学习和认知而不断变化。前期购物行为的满意程度将影响后期购物行为,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的空间变化。购物学习认知过程中的四个重要因子:商业空间的性质、个人行为的性质、在商业空间内个人对因素评价的变化、个人行为的随机波动。消费者前期购物的满意程度影响后期购物的模型:Pi,n+1=P1,n+(1-α)(1-Pi,n)Pi,n+1是n+1次光顾被选择的商店或商业街的概率,α是学习参数,表示连续光顾被选择商店的误差概率递减的比例。在实际应用该模型时,Pi,n就是消费者实际去商店的次数,α表示满意的购物次数,是前n次光顾的函数。这也是通过实际调查能够得到的。\n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P375)以消费者满足与不满足自己购物需求为前提建立的模型:α1表示消费者在一次光顾被选择的商店能够满足购物需求的情况下,Pi,n以怎样程度增加的比例参数。α2表示消费者在一次光顾被选择的商店不能够满足购物需求的情况下,Pi,n以怎样程度增加的比例参数。λ1和λ2分别是满足购物需求和不满足购物需求的概率近似值。该模型中满足与不满足购物需求的两种情况是假定的,得到的值存在上限和下限两个概率,是一个区间,应用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Pi,n+1=α1Pi,n+(1-α1)λ1α2Pi,n+(1-α2)λ2\n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续)上述模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消费行为空间的规律,但都有片面性。这此建立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Sij为j商业中心吸引i区居民的销售额;Bi为i区居民的人均消费能力;Pi为i区的人口规模;Aj为j商业中心的吸引力;Ki为其他商业中心的吸引力;Ki=AkβDik-n(j≠k)Dij为i区到商业中心的距离;α,β,n为参数。依下式求S的极小值可确定参数α,β,n。\n思考题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P357~361)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P361)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蹴偏移和方向偏移。(P366)4.用行为矩阵模型的报偿矩阵模型分析一个具体的人文地理学问题。(P368)5.简要评述消费者行为空间模型。(P37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