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7 MB
- 2022-08-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鲁科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实施体会山东省实验中学王秀忠\n主要内容对教科书的认识对教科书的实施能力培养与评价性习题的设计实施后反思\n教科书的特点1.内在联系丰富,整体性强全套教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统领;以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科学探究和化学科学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化学与个人、社会、环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STS内容为三条内容主线,强化整体联系。2.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坚持从以上三个方面处理教材内容,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真正理解。3.融合多种课程设计取向,体现多种水平层次,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必修化学模块教材采取多元化课程设计取向,为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建筑平台,为后续模块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基础。4.依据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突出教材的结构性、建构性、层次性5、充分运用丰富多彩、功能强大的栏目体系,倡导积极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n教科书的体系主线必修1: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运用化学,而要达到运用的目的必须研究物质的性质,性质的研究主要是以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后两章内容主要是探究常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前两章主要是为探究构筑平台,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程序、研究理论和概念,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成为可能。必修2:在必修1所学元素化合物基础上,概括总结性地学习两大理论知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一步深化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最后以有机化学的学习为载体,着重研究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n化学科学的实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必修1第1章: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提出必修1第3章:自然界中元素的研究必修1第4章:材料世界中元素的研究必修2第1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必修2第2章:化学反应的应用\n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提出\n自然界中元素的研究\n材料世界中元素的研究\n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教科书综合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及学生发展需要,体现出了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三大突出特点。教科书还突出强调了依据科学教育的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倡导积极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形成属于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不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成为可能。\n创新精神的培养——周期表的设计\n创新精神的培养——周期表的设计\n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方案的设计根据已学元素化合物的有关内容,除了利用教材上“方法导引”栏目中提供的两种方法外,请你再设计一种或多种实验方案验证Mg、Al两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应该从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的判断标准中寻找,还要注意实验的本身具备可行性,便于操作,现象明显等实际问题。实验步骤:1.取形状和大小基本相同的镁条和铝条各一片,用砂纸将其表面的氧化膜去掉;2.在空气中点燃两个基本等同的酒精灯待用;3.用两个坩埚钳分别夹取已经准备好的镁条和铝条同时靠近两个酒精灯的火焰;观察实验现象;4.实验完毕,熄灭酒精灯火焰,将实验仪器放回原处。实验现象:镁在空气中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铝在空气中点燃铝片只是慢慢变软、变暗,并没有燃烧的现象实验结论:金属镁比金属铝活泼,可进一步推出镁元素原子比铝元素原子更容易失去电子。\n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方案的实施\n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找出获得该物质的可能的方法;(2)对比分析各种制法的可操作性;(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制法)(3)根据反应条件、原料特点,选择制取装置;(4)根据产物特点,设计产物的提纯、分离及污染物处理办法。\n各种栏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联想•质疑:激发动机的栏目活动•探究观察•思考三维目标体系的形成性栏目交流•研讨迁移•应用:自我检测性栏目,体验成功概括•整合:自我建构性栏目\n联想•质疑功能定位:设置图文并茂的情景,提出本节课核心性、目标性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确立靶子。使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提供了可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力。使用方法:当作“引言”使用。将学生带入现实的情景中,并让其接受其中问题的挑战。举例:\n\n活动•探究功能定位:是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的主阵地。是落实课标三维目标体系中过程和方法这一目标的最佳学习方式。在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方法思路,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奠定基础。使用方法: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多地想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运用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n运用活动•探究时的注意问题1.明确活动目的。从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全面的学习目的,即通过该活动的完成,要达到何种目的。2.全面分析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活动探究的开放程度,若探究活动难度大而学生知识能力储备不足,开放程度相对较小为宜,若探究活动难度适中,开放程度可适当拉大。\n运用活动•探究时的注意问题3.提示参考材料。在学生进行活动探究之前,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所要参考的资料,包括教科书中提到的可供选择的试剂和仪器以及方法导引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提示学生不要阅读活动之后的正文部分,以免干扰或者固化学生的思路,所以学习本部分内容不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n运用活动•探究时的注意问题4.实施探究过程①学生领任务,从任务的角度审视所给的条件。②建立已知条件和需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必然联系。③经过逻辑性推理,整理出完成任务的思路,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此操作过程必须具备实际的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小组内部可以进行必要的讨论。④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实验前的交流,统一思路。⑤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操作,记录现象,推出结论。(使用实验探究报告册,先填后补再总结,极方便)⑥实验后交流、总结。反思探究过程,分析得失。\n领任务:按要求准确定量地配置一份溶液要求:NaCl的物质的量必须是0.04mol;溶液的体积必须是0.1L;尽最大可能准确。参考资料:方法导引、工具栏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案:组内交流讨论:在小组范围内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案实施操作方案:组间交流讨论:班内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n领任务:通过实验验证各类物质的化学通性要求:简单易操作,现象明显。参考资料:方法导引、各类物质的通性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案:组内交流讨论:在小组范围内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案实施操作方案:组间交流讨论:班内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n领任务:通过实验验证各类物质的化学通性要求:简单易操作,现象明显。参考资料:方法导引、碳酸钙的性质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从电离的角度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再从复分解反应的角度分析可能发生的反应。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方案:组内交流讨论:在小组范围内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案实施操作方案:组间交流讨论:班内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归纳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n\n观察•思考功能定位: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做的演示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仔细分析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用方法:严格按照“三步走”进行教学第一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第二步:学生回答现象,教师引导补充;第三步: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找出现象产生的原因,即由现象推出结论。栏目所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举例:\n\n交流•研讨功能定位:是学生各抒己见的园地。通过交流讨论,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无论在信息量还是在思维方法上,彼此之间都会相互弥补,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使得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准确。使用方法:\n交流•研讨使用方法:1.先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2.在小组内陈述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找出讨论的核心和矛盾所在,明确交流讨论主题;3.摆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4.对比说服,最后得出统一的答案;5.注意提高效率,按顺序进行,且勿将讨论搞成“争吵”。\n\n迁移•应用功能定位:以自测的形式对已学知识和方法等内容进行实际运用,既起到巩固所学内容的作用,对所学内容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使用方法:教师引导提示所要解决问题的依据;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完成;教师统一答案,学生要么体验成功,要么进行对比反思,找出问题所在。举例:\n\n概括•整合功能定位:将一节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总结,并找出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便于学生在一定高度上进行整体把握。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使用方法:主要靠学生自主建构,难度较大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引导的主要是平行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再跟教科书上的概括整合进行对照,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建构体系。\n\n评价性习题的设计——创造实际情景\n评价性习题的设计——解题方法的优化\n评价性习题的设计——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n评价性习题的设计——预测能力的养成【例题2】1871年,门捷列夫曾经预言:一定存在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它紧排在锌的后面,处于铝和铟之间。称之为“类铝”并预测了它的性质。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将新元素命名为镓,以表达他对他的祖国法兰西的热爱,并把测得的关于镓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夫在信中指出: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7,而是5.9-6.0。当时布瓦博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镓的比重的呢?1876年9月,布瓦博德朗重作了实验,将金属镓提纯,重新测定,结果镓的比重确实为5.94(现代值为5.91),这结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事实证明了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下表是个最有力的说明。\n评价性习题的设计——预测能力的养成类铝(1871年门捷列夫的预言)镓(1875年布瓦博德朗发现镓后测定)原子量约为68比重约为5.9-6.0熔点应很低不受空气的侵蚀将在酸液和碱液中逐渐溶解其氢氧化物必能溶于酸和碱中原子量为69.72比重等于5.94熔点为30.15灼热时略起氧化在各种酸液和碱液中逐渐溶解氢氧化物为两性,能溶于强酸和强碱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在没有发现元素镓之前,门捷列夫是怎样预测出“单质镓将在酸液和碱液中逐渐溶解,其氢氧化物也必能溶于酸和碱中”性质的?(2)根据(1)的回答,你对同一主族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如何理解?根据(3)在高温超导体中,铊(T1)是其中成分之一,已知铊是铝的同族元素,关于铊的下列性质判断中错误的是()A.是银白色质软的金属B.形成+3价的化合物C.T1(OH)3一定是两性氢氧化物D.单质铊的还原性一定比单质铝强\n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为新元素的发现和化学的研究提供了向导。但是门捷列夫提出的元素周期表是用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来排序的,其中存在着一种矛盾,例如碲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碘的大,而根据它们的性质,却要将碲排列在碘的前面(Te≈128,I≈127);又如氩(Ar≈40)必须排在钾(K≈39)的前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子量大的反而排在原子量小的元素前边的"倒置"现象呢?门捷列夫思考过这问题。他怀疑有关各元素的原子量测定上有错误。后来确时也改正几种元素的原子量。但是上述矛盾没有全部解决。1909年,莫斯莱到曼彻斯特拜访了著名物理大师卢瑟福,并通过实验发现了莫斯莱定律。大量实验事实反映了作为元素周期律的真正基础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而是原子序数--也就是原子的核电荷(或者说是原子核外的电子数)。(1)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研究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时,当时主要是按下列叙述中的哪个顺序排列的①原子序数的递增②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③核外电子排布④质子数递增()A.仅①B.仅②C.仅①③D.仅①③④(2)元素周期律的真正基础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而是原子序数--也就是原子的核电荷(或者说是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你如何解释后者比前者更合理?(3)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的基础虽然不是最科学的,但也解释和预测了许多问题,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评价性习题的设计——科学素养的养成\n评价性习题的设计——推理能力的养成【例题2】在1911年前后,新西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将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质量数为4质子数为2的+2价离子)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它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存在似的,但也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这就是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用“AZX”的形式写出α-粒子的化学式并判断电子数是多少?(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关于金原子的哪些结构特点,试写出其中的三点:\n教科书使用后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如何解决容量大而时间少的矛盾?如何实施方法和程序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化学反应的利用的课堂教学?\n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