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1 MB
  • 2022-08-13 发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介绍课件

  • 5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朱慕菊2015年9月11日\n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在实处的重要举措。修订工作既是对经验和问题的总结提升,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普通高中的课程标准自2004年启动使用,经过十年的实践检验,调研结果表明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通过标准的修订,巩固成果,修正问题,藉此机会进一步改革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一、前言\n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标准结构框架的创新、内容编排的重组、课堂教学的突破、教科书的编写、高考、评价机制的改革等方方面面,必须协调推进,成为一揽子改革计划。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将在提炼学科核心素养、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深化和促进高考改革等方面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们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基础和成功经验,本次修订工作责任重大,分外艰巨。\n两年来,对美、英、德、加、澳、日、韩、芬兰、俄、法、新加坡、新西兰等12个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中课程标准的情况作了比较研究。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比较研究\n研究表明:各国根据本国教育目标来规定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并研制各学段、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以及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应达到的素水平是基本趋势。 英国(2007,2010)、德国(2003)、瑞士(2007)、澳大利亚(2009)以及美国(2010)等国家新近开展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都毫无例外采用了这种模式。\n英国课程标准(2007年):英国基础教育的总体课程目标→各学科的教育目标→各学科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即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内容的选择,既依据学科体系,同时又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准则。因此,在一定意义来说,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标准已和学业质量标准融为一体。\n美国共同核心州课程标准(2010年):以语言为例,将语言领域中的独立意识、理解力和批判能力,重视证据、技术与数字媒体的策略性运用、文化理解等要素,确定为该学科的核心素养。根据这一素养模型,分别明确了读、写、听、说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和水平标准。\n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标准(2009年):跨学科核心素养:读写、计算、信息通讯技术、思维能力、创造性、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跨文化理解、道德伦理、社会交往能力。这10种跨学科公民素养将整合进各学科的内容领域中。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n1.指导思想坚持全方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立德树人导向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突出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2.修订工作的原则1)巩固和发展各科课程标准在十年改革实践中所确定的成就和经验 2)聚焦各科课程标准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修订方案 3)在十年经验的基础上,在国际比较的启示下,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标准 4)将修订工作视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机遇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n(一)前期工作2014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普通高中学业质量标准研制暨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研讨会;确定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计划和机制;确定了先行试点的学科: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四、前期工作进展\n(二)初步成果1.在研究的基础上,四个学科探索性地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对其内涵进行界定。2.2014年11月,所有学科启动了修订工作,至目前止,已召开了6次大会,各学科组已基本提炼出核心素养、课程内容的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的划等,以及教学建议部分。拟于8月底完成全部课程标准初稿。\n-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是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表现。-核心素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它有别于一个人潜在的能力。什么是核心素养\n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n“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业质量标准研制的关键,也是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重点。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1)核心素养和学科总目标(三维目标)的关系;(2)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和命名;(3)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和阐述;(4)每个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与撰写\n“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和命名的案例案例一:英国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命名科学思维科学的运用与启示文化理解合作实践和探究技巧批判性的理解科学证据交流\n普遍的数学能力数学证明[K1]数学的解决问题[K2]数学建模[K3]运用数学表达[K4]运用数学符号、公式和技巧[K5]数学交流[K6]案例二:德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命名\n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素养名称内涵具体表现素养1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了解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和分期方式,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过去;知道重要史事发生的地理状况,能够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能够将史事置于历史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和评述。素养2史料实证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能够搜集与历史有关的各类材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n素养名称内涵具体表现素养3历史理解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多角度地、相互联系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物的认识,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能够理解各种历史叙述的内容含义及其要点;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和理解;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动机与效果、偶然与必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联;能够分析、概括史事的特征、性质、意义及影响。素养4历史阐释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解释。历史解释是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对历史的解释是多样的。能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在论述历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辨明导致不同历史解释的原因;能够对史事进行实事求是的判断,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史观,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n素养名称内涵具体表现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知真、求通、立德。“知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知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能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大势,认识历史是一个进步的发展过程;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世界发展是由多元文明组成的观念;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n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框架结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品质学科本质改革理念课程价值\n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感与语理语境与交流积累与整合在丰富的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中,积累语言文字材料、语言运用样式与经验,积累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经过梳理、整合、建构,形成语文素养。\n思维发展与品质实证与推理想象与联想反思与创造辨识与批判能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其真实性、可靠性做出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与表达的创新。\n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与感悟理解与鉴赏表现与创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判,发展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升审美境界。在表达与交流中,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有个性,有创意。\n文化理解与传承热爱与自信关注与参与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n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活动经验基本价值观念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思想和方法\n素养水平素养2:综合思维水平1能够举例简单说明两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与水文、人口与聚落等的关系);能够以一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内部主要因素。(低层次的综合分析,侧重自然因素之间或人文因素之间的分析,区域内部因素分析,不要求加入时间维度)水平2能够举例简要说明多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地貌、水文、气候,或聚落、城市、交通等的关系);能够以一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区内和区外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时间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中层次的综合分析,仍然侧重自然因素之间或人文因素之间的分析,区域内部和外部因素叠加分析,要求加入时间维度)水平3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各要素(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站在区域,甚至全球的角度,以及时空结合的角度,综合分析人们面临的人地关系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高层次的综合分析,自然和人文因素融合分析,不同尺度区域的分析,时间维度的分析,满足高考的需要)水平4能够结合国家建设、区域开发与规划的宏观布局,分析其背后的地理背景(多要素,区域关联),并从发展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和预测。(高层次的综合分析,能够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实际,满足高考的需要)水平5能够主动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围绕家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人地关系问题,从要素的综合分析、家乡与周边地区相关联的综合分析,以及家乡发展变化的综合分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高层次的综合分析,能够参与家乡建设的实践,应用层面)\n阶段学业质量水平1水平2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1)了解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与活动,能够部分解释人们的生活与活动(如服饰、饮食、民居、交通方式;农业、工业、商贸等)的地理背景。能够举出一些例证说明人们既能改善环境,又能破坏环境。(2)能够举例简单说明两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与水文、人口与聚落等的关系);能够以一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内部主要因素。(3)知道划分区域是为了解释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知道区域有特定的位置、范围、形状和界线;能够通过阅读地图部分地描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利用提供的材料和自身的观察来回答有关区域的问题。(4)能够正确使用地理材料和工具进行空间定位和获取信息的活动;能够在活动中观察、描述并记录现象;能够说出或模拟野外生存的某个基本方法;能够与同伴合作,在共同面对复杂世界中产生好奇、想像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了解人类如何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能够解释人们的生活与活动的地理背景。能通过学习过的事例,理解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差异之间的联系。能够描述人们如何改善和危害着环境。知道一些人们干预地理环境的主要方式及其可能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2)能够举例简要说明多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地貌、水文、气候,或聚落、城市、交通等的关系);能够以一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区域发展的区内和区外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时间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3)懂得划分区域是解释地球表层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一种方法,知道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出来的,并了解组织区域的常见方式;能够运用地图、根据给出的资料描述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意识到不同的区域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能够表达当地环境中哪些是吸引人的特征、哪些是不吸引人的特征的看法。能够对所给资料进行选择,利用这些信息和他们自己的观察提出和回答有关区域的问题。(4)能够运用地理材料设计合理的日常出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活动方案并解释设计过程;能够运用野外生存的基本方法设计模拟野外生存的基本活动;能够设计室内地理基础模拟实验并进行基本模拟操作;通过设计和操作活动,在合作中激发感恩情怀及责任意识。\n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表现\n\n\n生物学核心素养\n\n\n\n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数学抽象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且用数学符号或者数学术语予以表征。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数学抽象的素养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抽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概念、命题、结构和系统,有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化繁为简,理解该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本质特征。数学核心素养\n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小范围成立的命题推断更大范围内成立的命题的推理,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大范围成立的命题推断小范围内也成立的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命题是数学结论的主要形式,也是数学交流的主要内容,因此,逻辑推理是数学交流的基本品质,使数学交流具有逻辑性。逻辑推理是数学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发现、提出数学命题以及论证命题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逻辑推理不仅保证了数学的严谨性,也保证了数学交流的严谨性。逻辑推理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习得,可以使人们的交流合乎逻辑,提高交流的效率和效果。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一般结论的来龙去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习惯和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事物本源的能力。\n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能力指能够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得到模型,用数学的方法得到结论,验证数学结论与实际问题的相符程度,不断反思和改进模型,最终得到符合实际规律的结果。反思贯穿于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基本形式。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外部驱动力。数学建模突出学生系统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发展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n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的能力。运算是构成数学抽象结构的基本要素,是演绎推理的重要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加凸显了运算的重要性。运算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是数学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是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必备的能力。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会数学的基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培养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n直观想象直观想象主要指借助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几何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主要包括利用图形描述数学问题,启迪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形与数的联系,加深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认知。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数学命题、理解数学命题、探索论证思路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构建抽象结构和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基础。直观想象是建立数学直觉的基本途径。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借助图形和空间进行分析、推理、论证的能力。\n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从数据中获得有用信息,形成知识。数据包括记录、调查和试验获得的数集,还包括通过互联网、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等数字化得到的数集。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提取信息、利用图表展示数据、构建模型分析数据、解释数据获取知识。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开拓了数学研究与应用的领域。数据分析充分体现了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体现了归纳推理是逻辑推理的本质特征。数据分析能力已经成为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获取知识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养成基于数据探究事物本质和变化规律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提升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会基于数据提取有用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n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n\n\n技术核心素养责任与技术意识系统与工程思维创新与技术设计工艺与物化实现理解与技术文化掌握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成为拥有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形成对技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普遍适应,并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提升社会适应性运用系统与工程思维对复杂对象和多因素系统的问题解决和技术决策,体现人、工程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合理的用图形语言表达自己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案,这种能力是学生进入技术化社会的必备能力培养学生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形成技道合一理念和正确的人机观念图样与技术表达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技术学科核心素养——\n核心素养1----责任与技术意识界定(内涵)技术意识是对技术现象及技术问题的感知与认识。包括对技术现象的存在感、技术发展的历史感、技术使用的道德感、技术问题的敏锐性,以及基于一定技术知识基础上亲近情感和理性态度等。对技术活动的参与意味着对相应后果的担当与责任。责任意识是技术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技术的目的性、专利性等方面的认知,以及对使用技术可能产生负面后果的科学评估与判断。价值(需求)技术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理解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技术观;具有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提高对现代社会的技术适应性;对技术现象客观准确的反映和判断,形成使用技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表现(外在)(1)通过自我成长回顾或案例分析了解技术在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中的独特作用,形成对人工世界和人机关系的基本观念。(2)通过参观、调查等方式感悟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养成技术的敏感性。(3)关心技术的最新发展,能以民主的方式参与本地区技术的社会决策的讨论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技术活动。(4)通过模拟仿真和角色扮演等,理解技术专利特性及申请过程,尊重他人的技术研究成果,以负责和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n核心素养2----系统与工程思维界定工程思维是多因素在工程的设计和研究中形成的一种筹划性思维。系统思维是一种全面、整体地看问题的方法,是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把对象作为多方面联系的动态整体来加以研究。系统思维重视整体思考,同时注重在考虑整体的前提下具体研究解决局部的问题。价值技术课程帮助学生发展系统与工程思维,使学生理解系统的内涵,能识别和理解技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知道输入、过程、输出、反馈及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系统的;了解系统思维的方法,初步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能结合实例分析影响系统运行和优化的因素;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和工程思维的解决问题,体现工程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表现(1)通过生活中常见典型的技术系统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初步方法。(2)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和原理,逐步形成系统思维,能够运用系统设计方法形成技术方案,进而解决技术问题。(3)通过复杂系统和工程要素的分析,对技术与工程方案作出性能和风险评估。(4)采取建模等方式对复杂系统分析与决策,形成工程思维意识,并能够将工程方法运用到技术方案实施过程中。\n必修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选修Ⅱ传统工艺及其实践新技术与应用STEM专题研习选修技术与生活(3个模块)技术与工程(3个模块)技术与职业(2个模块)技术与创造(2个模块)\n课程模块规划必修模块选修1模块\n单元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内容(1)理解材料的性能、应用场合和加工方法,并能根据设计方案和产品用途选择材料和加工材料。(2)掌握木工和钳工的常用加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木工和钳工的加工工艺,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3)学习3D打印机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3D打印机打印简单作品。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提示:可采用竞赛的形式,用木工、金工或3D打印等方式制作“孔明锁”“多功能瓶起子”,以提高学生工艺意识和技术试验能力。可组织学生根据“校园隔离护栏”“环保花盆”等设计方案要自主选择材料和工具,在制作模型中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情景设置提示:体味传统的工艺制作,如“校服扎染”“斗拱模型”;家用加工和装配工艺,如“安装插座”“书架组装”等;环保校园主题设计制作项目,如“节能灯的改装”“可移动校园报刊架”设计等。(3)教学装备提示:教学应在专用教室开展,配置符合安全规范的的金工、木工和3D打印等相应工艺所需的手工工具、电动工具和必要材料,配置足够数量的防护用品,配置常用医护药品。学业要求能设计方案的结构和实现原理,列举常见的材料的属性及加工方法。能根据具体的模型方案的要求,确定加工的时序和工序。能根据技术实现的一般原则,制作和装配简单模型或产品原型。(10—12课时)工艺及方案实现\n主要突破(一)凝练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纲,选择、构建课程内容,创建新标准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这次修订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各学科教育留在学生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应作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定位:首先,它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其次,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其三,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践,已经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n(二)研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现行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应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的标准比较抽象;同时,受到升学竞争的负面影响,课堂教学已失去了教学规范、考试规范。标准修订,核心素养框架为纲,对应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设计,将具体教学目标也进行水平划分,从而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n将学业质量标使准融入课程标准,有利于引导教师首先关注核心素养如何落在学生身上;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层次的学习行为表现,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课程资源。将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意味着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可以直接指导教师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学业评价、指导毕业考试命题和高考命题;为学科教学法的理论更新、实践变革以及高考命题的改革,提供了上位的理论框架和水平依据。\n(三)优化内容结构,促进与高考改革对接高中课程深化改革应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协调呼应,相互对接,相互促进。本次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在课程结构安排和课程内容的学业水平划分上,既坚持从高中教育的定位和基本任务出发,又较好地对接了新高考改革方案。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必修内容(水平1-2)为高中毕业要求,选修1(水平3-4)为高考要求,选修Ⅱ(水平5)为高校自主招生或其它要求。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考对接协调,方便教、方便学、方便考。\n(四)适应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高中课程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选修课程的设计上:一是,为对本学科有浓厚兴趣,学有余力,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设计的高级课程;二是,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作基础准备的课程;三是,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科技、环境、能源等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四是,考虑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和积极性,拟将部分课时留给学校,开发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n(五)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评价考试服务,为编写教材服务的原则,大大加强了对教学实施、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的指导,不仅在内容篇幅上有明显增加,更注意适应使用者的要求,力求“好用、管用”。在新修订的标准中,每一个模块都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增加了大量的教学、评价案例,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5个水平等级,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n工作进度2014年12月——2016年11月\n全体专家都感到,今日之中国,正在迅速强大与崛起,基础教育必须随之前行,才能极大地提高国民素质。因此,这次“改革”的意义更强于“修订”的意义,大家清醒的认识到,这次修订工作的目标,不是做一个跟得上国际趋势的课程标准,而是做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具有我们自己教育特征的国际一流的课程标准。全体专家正在为之努力。\n谢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