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2-08-13 发布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 人教版 教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的一时“疏忽”,敦煌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拉向“异国他乡”——英国、俄罗斯、法国、匈牙利、日本……当代社会有一个人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悄悄的来到了秋风塞北,来到了敦煌,面对着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他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而他就是余秋雨。二、作者简介: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散文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余秋雨的散文常常把祖国的河山、民族情感和华夏文化融为一体,透过他的散文,我们会看到隐含着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张昭君《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今天我们就跟随余秋雨再次去敦煌,去重温那段伤心的岁月,去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三、研习课文内容:本文一共四个部分,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1、请齐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印象中的王圆箓是什么样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n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2、历史对他的评价是什么?作者又如何看待他的?找出文中的语句。明确: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3、为什么他是历史的罪人,为什么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在第一部分中请找出他的所作所为)明确: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4、下面我来诵读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请你们看看在这部分中作者有没有写王圆箓成为罪人的原因?明确: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拎来一桶石灰,把洞窟刷白;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小结:正因如此,所以当作者走进这几个洞窟时,只有惨白: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他几乎不会言动,这是作者愤怒、痛心、伤心、绝望造成的惨白。5、那这些都是王圆箓成为罪人的原因,但是作者又认为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他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这是为何?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第三部分?请默读第三部分。6、当王道士发现莫高窟时,欧美艺术家做什么,中国的文官做什么?敦煌文物被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中国官员无赤肠,不下决心保护国家文物,而是放任不管并饱私囊;外国冒险家来掠夺文物,排除危险。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昏庸自私。7、面对灿烂的文化横遭劫难,面对国家的衰微破败,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明确:恨!8、作者的恨首先是通过一首诗表现出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注意读出这种恨!9、请阅读第三部分的最后四段,看看作者想如何对待这些敦煌宝物?\n明确:一、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二、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10、为何作者一方面想留下车队,另一方面却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明确: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保护国宝,却最终无能为力,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不允许他那么做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作者阻拦强盗们的运输队伍,但是却不敢想象把宝物留在国内的结果会是什么,那些人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珍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于是作者只能怒吼:“我好恨!”小结: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如此激愤之语,道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的爱以及对文化命运的无奈,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也正好验证了鲁迅的一段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11、我们看看是否只有作者一人恨?请全体女同学齐读第四部分。明确:不是,还有我国敦煌学的研究者们。12、敦煌的学者们忍辱负重几十年,终于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改写了那句令人伤心的话:“敦煌在中国,但敦煌学却在国外。”因为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这如何理解?明确:这话表明中华民族的屈辱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的中国非王道士时代所能比拟。这句话中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愚昧的道士掌管敦煌艺术宝库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 敦煌艺术研究家不会忘记耻辱,会在保护,研究敦煌文物的道路上做出更大成绩。板书:\n王圆箓愚昧破坏艺术对比欧美艺术家歆羡东方艺术中国文官昏庸漠视艺术恨+实干=成绩世界公认不忘耻辱,保护、研究文物四、拓展阅读:阅读《莫高窟》思考余秋雨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曾这样说道:“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可见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观、民族观,而且更富有历史感,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请阅读本文注意作者是如何把文化和历史变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并且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五、研究阅读:阅读《功过是非难分辨--王圆箓》《在藏经洞前向王圆箓致敬》研究思考:联系课文《道士塔》,阅读以上材料,想想王圆箓是敦煌的罪人吗?王圆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敦煌的罪人到底是谁?阐述自己的观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随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