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67 KB
- 2022-08-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音乐教案 第一篇:)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20XX-03-0414:27 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教学重点: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教学过程:\n 学生服装走秀导入。三组学生分别派出三人展示本民族的服装并做些典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学生作业展示: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2、介绍藏族: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达赖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n 阿凡提: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旅游胜地有:火焰山、天池等地。 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教师提问:1、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2、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教师介绍囊玛音调特点。 4、请同学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1、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n 2、教师演唱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 do明快re缓慢mi自由 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 do悠长高亢re婉转抒情mi生动活泼 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 do马头琴re冬不拉mi手鼓fa热瓦甫 对比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特点: 蒙古民歌: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蒙古乐器主要有马头琴。 西藏民歌:歌声嘹亮、高亢,乐器主要有藏京胡、铁琴、神鼓等。 新疆民歌: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主要乐器有冬不拉、手鼓等。 三个小组表演比赛: 1、蒙古族进行本民歌接力赛至少要唱四首民歌。 2、藏族请同学出来做献哈达的舞蹈动作。 3、维吾尔族请同学学老师打切分节奏。 小结: 教后感\n 1、对少数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安排了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聆听、模唱、舞蹈、拍节奏等。 2、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本课的一些音乐知识。 3、教学过程中不要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和探究能力。 第二篇: --《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的学习作品《黄河大合唱》,同时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重点难点在欣赏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n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一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人民音乐家洗星海以他不可遏制的创作热情,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厂这部巨作的初稿。同年5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演出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主席都跳了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 2、《黄河大合唱》诞生于1938年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写成长诗——《黄河吟》。和光未然有过多次合作的冼星海凝神倾听后,突然,他一把夺过光未然的诗稿,冲回宿舍——他要立刻把这部长诗谱上音乐!从3月26日开始,冼星海窑洞里的灯光彻夜通明。他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在土炕上日夜赶写。奔腾的乐思常常使冼星海无法自抑,他时而斜躺在土炕上抱头沉吟,时而坐起来振笔疾书。六天后——1939年3月31日,《黄河大合唱》脱稿了。4月13日,经过10多天的排练,《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从此以后,伴着抗日的烽火,随着复仇的巨浪,《黄河大合唱》响彻在青纱帐里、长城内外,合唱人数从30人、60人、80人,壮大到100人、500人、1000人;演出地点从延安、**、香港,扩大到纽约、神户、多伦多。 二、授新课 1、用录音机放《黄河大合唱》,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n 《黄河大合唱》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以朗诵和乐队为背景贯穿起来,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1941年在前苏联,冼星海又重新整理了这部作品,丰富了声乐部分,并运用大型管弦乐队的编制进行了配器。1969年,殷承宗等人又将它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正如埃德加·斯诺当年所预言——《黄河大合唱》属于明天的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 3《黄河之水天上来》 4《黄水谣》 5《河边对口曲》 6《黄河怨》 7《保卫黄河》 8《怒吼吧,黄河》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三、总结 提起20世纪的华人音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海外华人曾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作为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 学目的1、巩固黄河的一部分乐章。 2、学会唱其中的《河边对口曲》及《保卫黄河》。 重点难点歌曲曲调及情绪的掌握。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n 1、《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请简单介绍一下。 2、列举《黄河大合唱》的几个篇章。 二、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河大合唱》,下面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对各个篇章进行一下讲解: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n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 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课堂练习: 1、用录音机放一遍《河边对口曲》,然后教师用钢琴进行伴奏,进行识谱,学唱。\n 2、用录音机放《保卫黄河》,然后教师钢侔樽啵泻铣?br>唱的过程中可找唱的好的同学给大家示范,并分组唱,进行比赛。 最后保卫黄河试着进行轮唱。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大合唱》中的两首歌曲,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有所不同,我感觉大家都已经体会出来了,请同学们回去后对这两首歌曲进行复习。 《黄河大合唱》教案 李建华 课题:《黄河大合唱》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使学生对以我国近现代诗作为歌词而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进行了解; 介绍冼星海,光未然,《黄》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1、简介黄河的有关文化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源于青海,流径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后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孕育了华夏文化,常被称着中华民族的象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n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词曲作者介绍 光未然,张光年根据1938年秋常行军在大西北黄河边,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祖国雄奇的山川和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强烈感染着他,胸中酝酿着一部通过黄河场景抒写民族苦难,斗争与光明前景的长篇朗诵诗《黄河吟》1939年3月延安治伤,与星海见面。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3、冼星海:作家,广东番禺人,出身渔民1929年冬赴法巴黎留学,35年回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38年延安,创作大批作品1939年写《黄河大合唱》4、欣赏: 《黄河船夫曲》 此曲如一幅图画,几十个船夫划船,充满战斗的力量,两种情形:紧张//轻松/最后战斗不断进行。整曲表现战斗的运动过程。 民歌体裁/船夫曲/伴号子声/大调色彩 补充: 《黄河颂》用“颂”方法写,奔产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歌声悲壮,伴奏中有黄河奔流的力量。男中音独唱,由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n 站高山之顶,望黄河滚滚奔向东海,一时掀起万朵浪花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滨,将中国大地劈成南北两地,他是中华民族摇蓝,五千年中国文化从这里发源多少英雄,在你身边温延,为一巨大屹立在亚洲东方,用坚强的体铸成民族精神的铁塔 《黄河之水天上来》 配乐朗俑:琵琶伴奏这一形式是大合唱中的首创。它是中国的大动脉,终身奔流着民族热血,江山高照,水上金光,日出东山,河面银光熠熠,一旦发怒如十万马力,兴波作浪,冲破人间堤坊。 过去:自然灾害,洪水削平数百里村庄。 如今:空前的战争灾难降临。激起中华民族的愤慨。 《黄水谣》 谣:无伴奏的清唱。 音乐以波浪起伏旋律,显示黄河奔腾叫器威力,以亲切明朗的曲调,深切动人,后转入低沉,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最后再现沉诉说空前灾难,倾诉中国人民,全曲描绘黄河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借用黄水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冠的铁蹄下,人民悲愤填胸,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怒火发出悲愤有力的诉。 《河边对口曲》 对口唱:山西音调,东北、山西两老乡对唱。三弦伴奏,过门轻松有趣,表现老乡决心上太行山参加游击抗日活动。 《怒吼吧!黄河》\n 大合唱:二、三、四部全唱,曲调诚恳,雄厚充满热情和鼓励,黄河是主调,表示向全世界宣战,将整个情绪推向高潮。 三、教学总结: 《黄》刻画出黄河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磅礴气势,痛诉黄河遭受的屈辱和苦难,揭示黄河伟大坚强品性,深刻表现了中华民族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信念,在民族危之的关头,响亮地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口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六十余年来,一直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们。 四、作业: 1、《黄》词作者_________,曲作者_________。 2、大合唱演唱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的历史影响。 黄河与《保卫黄河》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要与相关学科及姊妹艺术的结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设计本课。 教学内容:1、介绍黄河及《黄河大合唱》。\n 2、练习轮唱《黄河大合唱》。 教学目的:1、学生初步了解黄河及《黄河大合唱》。 2、学生懂得轮唱这种演唱形式并能合作演唱《黄河大合唱》。 3、学生懂得从学习的内容想开去,关注音乐与相关艺术。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准备:1、ppt展示资料 2、学生搜集资料。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ppt展示中国地图,学生找出黄河。教师介绍黄河: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二、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黄河的资料。 三、介绍《黄河大合唱》\n 创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 >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作品介绍: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本乐章运用领唱及合唱相呼应的演唱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以及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 第二乐章:《黄河颂》 这个乐章运用了壮阔、热情、深切的音乐语言,歌唱黄河的雄姿,赞美五千年的文化,颂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首配乐诗朗诵由三弦伴奏。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第四乐章:《黄水谣》 此乐章运用抒情而深切的旋律诉说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n 这个乐章借用了锣鼓伴奏的一些手法,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了“大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第六乐章:《黄河怨》 这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此曲运用卡农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加入则别具风格。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五、1、介绍轮唱: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演唱同一个旋律,但不是同时开始的齐唱,而是先后相距一拍或一小节出现,形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效果,称之为“轮唱”。属于多声部音乐,各声部既演唱同一个旋律,而又形成互相对比、交叉的效果。我国现代群众歌曲中常用轮唱这种形式。 2、结合《保卫黄河》说明轮唱的表现特点。 六、教师指导练习轮唱《保卫黄河》 1、先跟范唱练习齐唱。 2、练习轮唱。 3、教师指导轮唱的技巧。 七、学生轮唱《保卫黄河》。\n 八、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黄河,了解了《黄河大合唱》及其创作背景和历史现实意义,而且知道了什么是轮唱,还学会了《保卫黄河》这首轮唱歌曲。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会从所学知识想开去,学会学习! 第三篇: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多媒体设备、《音乐与人生》课件等。 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那故事不仅颂扬了俞伯牙高超的演技,也颂扬了钟子期非凡的审美能力。也许你们不知道列宁他也非常热爱音乐,他曾说过,没有比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什么会对音乐爱之如 痴?音乐究竟又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好像很难回答。那就让我们走进音乐的殿堂,从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学习音乐要素。 师:我们都知道画家用色彩用线条来表达作品,作家用文字来讲故事。那音乐家们运用的音乐语言又是哪些呢?\n 生: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 师: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中常用的“形式要素”。有: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等。 师:谁能解释一下什么是节奏呢?生: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师:那谁来回答力度和速度又指什么呢?生:力度是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是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两个音乐片段来感受一下音乐的形式要素在音乐表达中的作用。 三、作品鉴赏 《草原放牧》 1、作品介绍 教师:《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的第一部分。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乐曲的主题具有浓郁的内蒙民间音乐色彩。全曲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草原放牧”是一呈示性段落,它由两个主题组成。 2、局部欣赏 “第一主题” 师:我们先来听第一主题,请大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n 1、主奏乐器是什么?2、乐器的节奏和速度是怎样的?3、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学生:琵琶。节奏轻快,速度是小快板。刻画了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音乐形象。 师:那这第一主题的节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用“哒”来模仿一下。 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像马蹄声、像人马儿在草原上奔跑的声音 师:那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呢?生:欢快活泼的。 师:那如果把速度放慢呢?我们来唱一唱。还能体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吗?那可见速度的快慢在音乐情绪的表达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速度快的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慢的比较抒情。 “第二主题” 听并思考:与第一主题相比音乐的速度、旋律、节奏上有什么不同呢?音乐的形象特征是怎样的? 学生:速度缓慢、节奏宽广。 师:旋律有何不同呢?第一主题旋律是急进的,第二主题旋律起伏大。 师:第二主题中琵琶大篇幅的运用了轮指和摇指,模仿了哪样蒙古族的特色乐器呢?对,就是马头琴。还模仿了蒙古长调的演唱特点,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4、整体欣赏\n 师:我们完整的欣赏一遍。请同学们听到第一主题举右手,听到第二主题举左手。并思考这首乐曲整体的节奏、旋律、力度和速度是怎样。 《第六悲怆交响曲》 1、简介作品、作者 师:接下来我要为同学介绍一位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创作了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你们猜到他是谁了吗?是的,他就是柴科夫斯基。 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第六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 2、局部欣赏 “第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欣赏第一主题,听完后告诉我,你们的感觉是如何的呢?\n 生:悲伤的、悲壮的‘ 师:那造成这悲伤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唱一唱。 1划拍唱,速度是怎样的呢?速度缓慢。 2划旋律线唱,旋律是如何进行的呢?旋律下行。 弦乐的音色是怎样的?暗淡的。 师:下行的悲戚旋律、弦乐器暗淡的音色、缓慢的速度再加上极不稳定的和声,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 “第二主题” 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师:这一段还是很悲伤吗?为什么没有那么悲伤了呢?速度比第一主题稍快。 旋律呢?还是一直下行吗?不是了。所以第二主题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 3、我们来唱一唱力度有何变化?由轻到响再由响到轻。正是这种力度的变化表现出了音乐内部的张力。\n 4整体欣赏。在这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四、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 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音乐要素欣赏分析作品,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分析一首音乐作品。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希望同学们能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第四篇:--9.现代京剧1 现代京剧。 资料:不详153更新时间:20XX-8-515:19:28 教学目标:1、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积极性。 2、聆听《雄心壮志冲云天》及《家住安源》,了解唱段内容,感 受其情感表现,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 3、初步懂得京剧音乐的声腔、板式、伴奏行当以及现代京剧的\n 相关知识。 教材分析:广义地说,五四运动之后直至今天的所有反映现生活的京剧都可视为现代京剧。狭义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通过戏曲改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新京剧 教学重点:1、京剧音乐的声腔、板式、伴奏、行为以及现代京剧的相关知 识。 2、京剧知识在唱段中的作用。 教学用具:mp3播放器,音响,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李铁梅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同学们知道这个唱段是选自哪部京剧吗?这个唱段跟上节课欣赏的京剧有何区别吗?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现代京剧? 2、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雄心壮志冲云天》 、介绍作品 、欣赏作品、分析作品 、请学生注意唱词中一些提示 这是什么意思呢? 3、介绍京剧音乐\n 第五篇:音乐教案 音乐教案 学校:焦家庄小学年级:五年级姓名:马瑞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