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1 KB
- 2022-08-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物理讲课教案【篇一:高中物理全册说课qcsk】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7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说课稿...........................................................................................177匀速圆周运动(说课稿)...........................................................................................................179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说课教案)............................................................................................184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版本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的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直线运动的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内容在本章教材的最后一节,学生学习了前面的运动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学习的一种特殊的匀变速运动,它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知识探究,也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n教材特点:a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理解b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标4、教学目1>知识目a、了解人们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事实和科学方法;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b、理解自由落体c、理解自由落体d、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b、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课本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a、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入,在问题情景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nb、在学习中,学会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5、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及运动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难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推导。二、教法和学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体自由下落运动的理想化模型,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依据认知结构理论,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实验探索、课件展示、分析讨论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科三、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提问: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是vt=v0t+ats=v0+at22vt2-v0=2as12b、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有什么特点?在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指出:这个公式反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它可以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个结论来验证某些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2、新课引入演示:将一张纸和一个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现象:重物先着地,重的物体下落较快。\n提问:如果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结果会怎样呢?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再演示,调动学生尽早投入课堂积极参与,积极进行观察和思考。演示:将纸片揉成一团在和小石块同时在同一高度同一地点释放;现象:几乎同时着地,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下落。提问:两次实验用的物体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启发学生认识到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研究。讲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时,拟定一个讨论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正亲临这场争论,进入情景教学。学习伽利略相信科学,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引出课题:自由落体运动1、自由落体运动课件:牛顿管实验a、未抽气时:轻的物体比重的物体下落的慢b、抽出部分空气时:轻的物体下落速度加快,但仍比重的物体【篇二: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精选范文)】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分析\n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学生分析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矗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尝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n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n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设计思想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调查、准备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n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实施过程:在木凳的下方可事先藏一小块磁钢,在木凳的上方在磁钢的磁化作用下可堆起四层高的硬币积木。2、演示“磁悬副小实验师:以上两实验的现象是如何出现的呢?具体的奥妙在那里呢?学生非常新奇,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猜测各种原因,激起学生学习磁知识的兴趣三、实验探索、新课教学师:在初中我们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知识,生活中有哪些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因课前有准备,学生相对比较活跃,要充分把学生所知道的知识表述出来)师:对磁的认识和应用,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了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1、天然磁石(成分:fe3o4)2、司南的照片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3、磁悬浮列车\n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过了f1赛事的最高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很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4、飞鸽依靠地磁场识路等从学生最熟悉的磁知识着手,引出磁的一些概念:【篇三:高中物理教案:碰撞】碰撞★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2.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3.知道碰撞的特点和规律4.了解微粒的散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让学生体会对未知物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敢于探究的情感与态度.(2)体会探究过程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教学难点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n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几个小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课间大家观看的视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是什么?生:是碰撞。师:对了,碰撞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碰撞、研究碰撞。(二)新课教学一.观察碰撞,感知碰撞特点师:首先,我们来个课间精彩回顾,观察碰撞,感知碰撞特点。第一幅:高速汽车碰撞,人根本反应不过来,说明碰撞的时间有什么特点?生:时间极短。师:而车子严重变形,又说明什么?生:作用力很大。师:碰撞过程车子还受其他外力,比如摩擦力,空气阻力,但与内力相比小很多。换句话说,内力远大于外力,这是碰撞的二个特点。师:如果时间极短,碰撞瞬间物体位移会怎么样?瞬间没有发生位移。这是碰撞的第三个特点。师:因此,碰撞有三大特点:1、作用时间极短2、内力远大于外力3、瞬间没有发生位移\n师:下面大家观察这两幅图,能从中获取什么信息?班长在哪,你从图中看出了什么?生:第一幅图是两个球碰后会在同一直线上,而第二幅图碰后两球不在同一直线上。师:很好,请坐。在物理学上,两球相碰后速度仍沿同一直线,称为正碰,也叫对心碰撞;另一种相碰后偏离球心连线叫做斜碰,也叫非对心碰撞。二.提出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师:接下来请大家观看一个碰撞实验,这个实验是1666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上表演的一个实验,在当时引起极大的轰动。实验仪器较为简单,用细绳悬挂两个钢球在同一水平高度,这两个钢球的大小、形状和质量均相同。请大家注意观察。师:我们请语文课代表来描述一下刚才的实验现象。生:观察到小球1撞击小球2,结果小球1停止,而小球2开始运动。师:你觉得这个实验能引起极大轰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能猜不到,但学生心中有种疑惑,为什么碰撞之后那个小球会停下来。]生:我觉得很奇怪的是,为什么碰撞之后那个小球会停下来。师:好的,请坐!接下来我们共同分析一下两个小球的碰撞过程。\n师:小球1以速度v撞击静止的小球2,碰撞之后小球1静止,小球2具有速度v‘,精确测量表明两小球运动的最大高度在同一水平线,由此可以说明v和v’是相等的。也就是说碰撞的结果是两个小球交换了速度,对于这个速度交换的碰撞结果你认为用什么规律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生:这可以从系统动量守恒进行解释,碰撞之前系统动量为mv,碰撞之后系统动量也是mv,碰撞过程系统动量守恒,所以碰前的动量和碰后的动量相等。即有:(1)师:好,这位同学请坐。同学们,他分析的有没有道理。看来大家都认同了,那有没有不同的想法,或者说心中还存有其他疑惑的?既然是从动量守恒角度来解释,那我们看这两种情况,以初速度v方向为正方向:情形1:情形2:(2)(3)它们均满足动量守恒,但是实验结果唯一,(2)和(3)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又如何解释呢?(学生难以回答)师:既然难以解释,是不是可以认为除动量守恒在支配碰撞的结果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的规律也同时在支配着碰撞的结果。大家想想这个隐藏的规律可能是什么?生:可能是能量。师:能说下你猜想的依据吗?生:因为没有能量损失。师:怎样看出来的?\n生:系统碰撞前后的动能好像应该相等,在(1)中满足,但是在(2)和(3)中不满足。师:好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动量守恒是我们能够确定的,而动能也相等也就是说机械能守恒至多是个假设,我们常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此,机械能是否守恒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验证。为此我们可以把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守恒作为一个假设。三.理论分析,寻找碰撞规律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寻求办法验证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守恒这个假设是否成立。首先要建立模型。生活中的碰撞是很复杂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利用简化思想抽象出最简单的模型。比如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速度为v0,质量为m2的小球静止,两球发生正碰,碰撞之后两小球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推导:以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1)(2)求解:讨论:(1)若m1=m2,则v1=0,v2=v0(这就是实验结果,两球交换速度)(2)若m1m2,则v10,v20(用实验加以验证)(3)若m1m2,则v10,v20(用实验加以验证)(4)若m1?m2,则v1≈v0,v2≈2v0\n(5)若m1?m2,则v1≈-v0,v2≈0(生活实例乒乓球撞墙原速率反弹,墙不动)师:从上面推导过程看,理论推导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一致,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刚才提出的假设是符合实际情况,可以用来解释实际情况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一类满足动能不损耗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师:是不是所有的碰撞都满足系统机械能守恒呢?请大家认真观察并思考下面两种情形:情形1:一个质量m=1kg的钢球,以水平速度v0=2m/s运动,碰到一个静止的质量m=3kg的橡皮泥球。碰撞后两球粘在一起向前运动。情形2:一个质量m=1kg的木球,以水平速度v0=2m/s运动,碰到一个静止的质量m=3kg的泥球。碰撞后两球分开,木球速度为v1=0.2m/s;分成两大组进行运算(1)碰后两球的速度多大?(2)碰前两球动能之和多大?(3)碰后两球动能之和多大?然后展示这两组的运算结果。情形1:碰后两球速度相等为0.5m/s;碰前动能之和为2j,碰后动能之和为0.5j。情形2:碰后木球速度0.2m/s,泥球速度0.6m/s;碰前动能之和为2j,碰后动能之和为0.56j。\n师:计算表明这两种碰撞动能发生了损耗,在物理学中称之为非弹性碰撞。情形1动能损耗最大,碰撞的特征是碰后两球粘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这种碰撞是非弹性碰撞中系统动能损耗最大的,我们称之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情形2动能有损耗但没达到最大,叫做一般碰撞。师:碰撞分为三类,一是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二是一般碰撞,动能有损失;三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动能损失最大。总言之,无论什么碰撞,机械能不增加。需要说明的是:1.真正的弹性碰撞,只有在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粒子之间才会遇到。因为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因此微观粒子的碰撞又叫散射。2.钢球、玻璃球、硬木球等坚硬物体间的碰撞,通常情况下动能损失很小,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当成弹性碰撞来处理。四.归纳推广,总结碰撞规律1、碰撞过程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遵循动量守恒定律2、碰撞过程机械能不能增加,要么不变或者要么减少3、碰撞要符合客观实际碰前:后面的小球1要追得上前面的小球2,要求碰后:如果两球同向:五.应用举例例1.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等的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a.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b.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nc.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d.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例2.两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沿同一直线运动,b球在前,a球在后,已知ma=1㎏,mb=2㎏,va=6m/s,vb=2m/s。则当a、b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可能是:a、va1=5m/s,vb1=2.5m/sb、va1=2m/s,vb1=4m/sc、va1=-4m/s,vb1=7m/sd、va1=7m/s,vb1=1.5m/s六.小结本堂课,我们分析了碰撞的相关问题,知道碰撞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且瞬间没有位移。碰撞分为三类,弹性碰撞、一般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它遵循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不增加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七、作业布置八、板书设计碰撞一、碰撞特点1、作用时间极短2、内力远大于外力3、瞬间没有发生位移二、碰撞分类1、弹性碰撞:以v0方向为正方向(1)(2)(1)若m1=m2,则v1=0,v2=v0(2)若m1m2,则v10,v20(3)若m1m2,则v10,v20(4)若m1?m2,则v1≈v0,v2≈2v0(5)若m1?m2,则v1≈-v0,v2≈02、一般碰撞:机械能有损失3、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大三、碰撞的规律1、遵循动量守恒定律2、机械能不增加3、符合客观实际\n(1)碰前:碰后:【教学反思】本节课先以研究碰撞为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现象研究的思维过程。即为“观察实验→提出疑问→分析推理→总结规律”。先从观察生活中的碰撞总结碰撞特点,学生倍感兴趣和深有体会,能够在内心产生共鸣。后用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的分析,揭示了常见现象中的不寻常之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无疑是对弹性碰撞的理解,这个过程的基本步骤为“提出假设→理论推理→实验检验→总结规律”。在分析过程中,以问题为纽带,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直至最终推理得出规律。但是,由于多媒体设备的客观问题,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意外,以致耽误了不少教学时间,导致教学内容未完成,缺少了最后一道环节,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四个方面:第一,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第二,设疑激发兴趣过程,学习得到学生内心的认可;第三,理论分析推理过程;第四,学生设计实验简单但能充分说明问题,学生获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