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00 KB
- 2022-08-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美术西方绘画教案篇一:高一美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学设计第4课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2、主要知识点中西画家描绘自然景物的空间表现手法差别。中国山水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思维方式和“因心造境”的艺术创作特点。西方风景绘画再现视觉真实性和画面空间深度的绘画手法特点。中国山水画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表达了画面空间的深度感。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中国绘画表现空间的“虚实相生”\n的手法。西方风景画的观察与表现特点:了解焦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空间表现原理。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达。4、教学准备挂图、教参、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多媒体展示两幅作品:中国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西方的油画霍贝玛的《乡间村道》(请学生观看然后回答:从空间角度看两幅作品有何不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讨论回答,引出课题《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二)新授: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乡间村道》的空间符合视觉的真实,色彩真实,像照片一样。《千里江山图》的空间感更加辽阔,色彩亮丽。由此导出知识点:中西方的透视:西方→焦点透视(知识点介绍)中国→散点透视(知识点介绍)(2)多媒体出示分别介绍两幅作品作者。(3)设问:为什么中国的山水画不采用科学的焦点透视,空间感却比西方的更加辽阔?导入: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空间表现手法:①虚实相生②\n三远法(4)多媒体展示:西方风景油画《干草车》、《德累斯顿十字教堂》(介绍作者以及背景)中国山水画《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渔庄秋霁图》(介绍作者以及背景)设问:画面的完整度上来观察不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西方的风景画画面形象色彩逼真、完整。中国的山水画却多有留白处。为什么?由此导出知识点:中国山水画的独特空间表现手法:①虚实相生出示:《溪山行旅图》由其介绍“虚实相生”(介绍其特点,多媒体出示相关知识点。)(4)出示:《早春图》、《溪山行旅图》、《渔庄秋霁图》(引入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话语:山有三远。至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至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至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空间表现手法:②三远法设问:观察三幅作品,回答分别属于哪三远。(学生讨论)总结知识点:《早春图》→深远、《溪山行旅图》→高远、《渔庄秋霁图》→\n平远。(5)鉴赏中国山水画的两个要点:(1)“意境”之美。出示作品:《飞瀑奇峰图》清朝石涛(介绍作者)教师具体介绍:①石涛的山水画创作手法和思路:“搜尽奇峰打草稿”。②清代画家对于不同季节不同地理位置的山石的创作体会。(多媒体出示)学生体会总结:中国上水画的创作特点,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造过程。(2)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用笔、用墨、用色是整个中国画的鉴赏方法。因此,我们将其放在下一节课讲完中国画的三大画科时再介绍。)(三)课堂练习: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相关练习题,学生巩固知识。(四)小结:(多媒体展示知识点,随音乐欣赏优秀作品。)(五)板书设计: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一、透视手法中西方的透视:西方→焦点透视中国→\n散点透视二、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手法:①虚实相生②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三、鉴赏中国山水画的方法:(1)“意境”之美。(2)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六)教学反思:适当增加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作品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篇二: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教案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n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二、学习新知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n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⑴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分别指出有哪些大的分类:依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按照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⑵选择教材中的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辨别其门类。4、思考与讨论出美术鉴赏的意义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与讨论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并提炼出其社会、教育和审美功能。三、课堂小结关于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尝试鉴赏你喜欢的美术作品。板书设计:培养审美的眼睛——\n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一、美术鉴赏的概念:字面意思,教材中定义二、美术鉴赏的分门别类:依据艺术门类分为:绘、雕、建、设、书、摄等。形式语言:具象、意象、抽象三、美术鉴赏的意义:社会、教育、审美功能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教学目标: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教学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一、探究导入课题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n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二、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三、新知探究(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学生活动:一同朗读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语言表现手段: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n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n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2、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c、提问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3、抽象艺术: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c、提问:\n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c、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四、自我评价练习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五、课堂回顾总结: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六、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语言表现手段: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中国画:笔墨\n、章法、皴法(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第3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教学目标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4、具象艺术的功能。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教学难点: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首先展示几幅具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品评,然后再以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二、学习新知(一)\n以五代时期黄荃的一幅中国画《写生珍禽图》为例鉴赏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视觉的真实性或客观性。重点以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分析,这幅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景象,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根据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天才的运用,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得出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的就象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第二个特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那么请同学们鉴赏作品: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分析其典型形象的塑造。第三个特点: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含者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和描述。如作品:《货郎图》、《血衣》。\n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同学们可以通过一部分作品来加深了解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及其功能。(二)“怎样鉴赏具象艺术”在这一环节中运用第一课所学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在这节中,从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两大类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在这一环节当中重点讲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在主题性作品中,主题的表达只有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才能做到,或者说,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具体以作品《血衣》、《田横五百士》、《拿破伦一世加冕》为例赏析、讨论加深理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三)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其意义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n我们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义呢?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这两个主要功能就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题(内容)奠定了基础。具象艺术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的记录功能上,它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使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另一方面,具象艺术又以真实、生动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意义。三、课堂小结:把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作一总结,重点强调在具象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问题。四、板书设计: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具象艺术的特点,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的分类(其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三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第四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目标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因为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够认识和辨析意象艺术基本上就达到了美术鉴赏的基本要求)\n教学重点: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主要要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教师活动:(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2)提出问题: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活动:(1)讨论(2)回答师生总结: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设计意图: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象艺术)(引出课题并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二、什么意象艺术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n这句话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教师活动:(1)板书:什么意象艺术(2)提出问题:A、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B、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3)展示作品:《圣维克多山》、《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4)提问(5)板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师生总结: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三、如何理解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两个理解的切入点,那就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n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突出的就是“感觉”和“想”。教师活动:(1)板书:如何理解意象艺术(2)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3)提出问题:A、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提示: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感觉到的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和气氛,即紧张和惶恐)(4)展示:朱耷的《鹌鹑图》(5)提出问题: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现实中会出现吗?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师生总结:理解意象艺术从以下两个角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意象艺术的特点: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板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四、总结回顾\n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抽象艺术,请同学们提前预习。第5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教学目标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教学重点:抽象艺术的概念和冷热抽象艺术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冷热抽象艺术作品的辨别。教学难点:1、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2、艺术如何发展到抽象的。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n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即兴之31》两幅作品。问题思考探讨: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二、学习新知(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篇三:高中美术公开课教案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③\n.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导入二、讲授新课\n(一)、请同学们欣赏画家的作品:《月华图》和《星空》并对这两件作品进行比较。(播放课件)1.讨论2.画面的形式分析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不同点:材质:水墨;油画构图:空虚;饱满笔触:轻松;急促、运动感色彩:单纯;丰富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3.师总结4.从音乐中感受5.从文学中感受(二)、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播放课件)1.提问:这两幅以婚姻家庭生活为话题的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的视线在哪里呢?这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在卫贤的眼里,看到的是和谐,而在扬·凡·\n爱克眼里,看到的则是神圣。这种差别,从某种程度来说,其实也正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差别。2.分组讨论3.师总结三、鉴赏四、朗诵五、作业猜你感兴趣:·美术教案绘画活动(20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