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演奏教案 22页

  • 41.00 KB
  • 2022-08-13 发布

高中音乐演奏教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音乐演奏教案篇一:高中音乐《鼓乐铿锵》word教学设计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课题:《鼓乐铿锵》教学内容: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教学重点:感受、体验《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民间乐曲。教学难点:对部分锣鼓经、节奏谱的准确把握。课时:一课时教学辅助手段: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教材分析: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n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提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县鼓乐。演奏时使用多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乐曲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由于歌词反映北京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整个歌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很受儿童们的欢迎。这首歌采用先数板、后唱歌的演唱形式。通常,由一人领诵、众人齐唱,歌词可循环重复地不断演唱,偶尔也会有人即兴创编歌词。《童谣》是一首“吹歌”。这种乐队由管子(兼口噙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及一些打击乐器组成。其中,口噙子(一种含在嘴里的发声器)担负着模仿儿童数板的任务。乐曲仅有一个乐段,非常简洁,采用支声复调的手法及不断重复变化的手法表现音乐内容。总体上看,音乐情绪欢快活泼、充满童趣和诙谐的色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掌握“鼓吹乐”、“打溜子”、“吹歌”的基础知识。\n〈能力目标〉: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技法。〈情感目标〉:通过对《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教法、学法指导:1、教师在视听的基础上,通过启发引导、对比总结以及让学生的实践、探究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2、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教学流程:一、导入:播放视频——欣赏红罂粟女子打击乐团表演的《中国龙》(片段)(谈话式)教师:通过刚才的短片,同学们一定感受中国鼓动人心魄的力量,它或者气势磅礴,或者激亢振奋,或者雄浑壮阔,或者清脆亮丽……\n这铿锵有力的中国鼓仿佛穿越历史的时空溶进了现代人的生活,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鼓文化,离不开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鼓乐。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讨中国鼓的文化积淀,用心去体味它感天动地的铿锵神韵![创设情境、调动气氛、引出新课]一起走进“鼓乐铿锵”二、出示课题:“鼓乐铿锵”三、新课(一)《锦鸡出山》1、听赏:下面我们初听一首乐曲,回答问题(课件提出问题):(1)演奏乐器有哪些?(2)这首乐曲通过对生活情景的描绘表现了什么情景?(这个环节安排1、2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思考)2、知识:(课件展示)“打溜子”《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小标题提示了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形象内容。3、复听并播放《锦鸡出山》演出视频,同时课件提出问题:(1)乐曲结构?(2)根据小标题划分,音乐真的是在描绘锦鸡出山吗?为什么?\n(谈话式:其实是人们在用四种乐器借描绘模仿锦鸡活动的各种形态,表现反应土家族人热爱生活的情景和情趣。土家族人还用“打溜子”描绘更多的动物生动地反映生活比如: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锦鸡拍翅》、《猛虎下山》、《画眉跳杆》等等)(二)《滚核桃》1、听赏: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首乐曲,回答问题(课件提出问题)演奏乐器?2、知识:“鼓吹乐”(教师):我们不难听出演奏乐器是鼓,大家都见过不少鼓。比如有:大鼓、小鼓、军鼓、威风锣鼓、腰鼓、脚鼓、新疆的手鼓等等。那么,我们把用鼓演奏出的乐曲就叫鼓乐,用鼓及吹奏乐器演奏的乐曲叫“鼓吹乐”3、复听并播放《滚核桃》演出视频,同时课件提出问题(1)乐曲的结构?头、身、尾(2)师生共同交流《滚核桃》的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包括乐曲的组成部分:头、身、尾三个部分);(敲击鼓梆、敲击鼓面、闷击鼓面、双手交叉敲击鼓梆、单手滚奏、闷击向前推奏等);总结出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种“鼓吹乐”,又称“鼓乐”。教师提问:1、能例举你所知道的打击乐器?\n2、常见的打击乐器有哪些?比一比:看视频《击缶而歌》与《非洲鼓舞》比较中外鼓舞的差别,并谈谈自己的感受。(PPT表格)(三)《童谣》:(1)欣赏:《童谣》(2)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边读歌词边拍手,看谁最快,分组比赛。(3)编创:按照数板的节奏重新编词。(如: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开飞机……)动一动:用你身边的物品设计一段音乐,分组比赛。[以上几个环节重在体现了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完成的能力。]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选择“拓展与探究”第四题的第1小题)1、观看《现代打击乐》影片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音响,感悟这些音响的魅力,放飞自己的思绪,更加热爱音乐,热爱生活。2、先让学生熟悉节奏谱,分组或自由组合进行打击乐合奏训练。(先让学生自主完成,然后老师引导。)(教材47页曲谱练习打击乐合奏)3、相互评价。(在评价中尽可能多一些鼓励)\n[此环节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五、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对《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乐曲的音乐情绪进行归纳。师:今天我们在鼓乐、吹歌中感受欣赏了三个乐曲:南方的“打溜子”——《锦鸡出山》;北方的“鼓乐”——《滚核桃》;北京的“吹歌”——《童谣》,各有千秋,南方的轻巧、活泼欢快,北方的粗旷、豪放、热烈、欢腾,吹奏乐还有唢呐曲《百鸟朝凤》,笛子曲《顶嘴》所有这些乐曲都是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和热爱生活的情趣,长期体验和感受中不断提炼加以艺术提升最终高于生活。我国民间还有更多的经典的音乐,希望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去理解更多作品。小结:篇二:高中音乐鉴赏教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流行风》一、教育理念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结合音乐生活的时代特点,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n二、教学内容: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三节《流行风》。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五、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唱出风格,唱出文化内涵。六、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激趣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张含韵演唱)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二、导入新课:1、用歌曲导入课题:请学生根据课前教师播放的歌曲,回答问题:⑴、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酸酸甜甜就是我》)⑵\n、是由谁演唱?(张含韵演唱)。2、结合所学习的音乐知识,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属于艺术歌曲、民歌还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3、提问:为什么喜欢通俗歌曲?学生分析并回答。教师提问后总结并出示课题:好听,易唱易学的歌曲和音乐,比如轻音乐、通俗歌曲、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通俗音乐。(创设情景,播放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三、新课1、音乐知识:(将音乐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师生共同学习。1)、通俗音乐定义。2)、通俗音乐的内容。3)、通俗音乐的特点。4)、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5)、通俗音乐和古典传统音乐的区别。教师总结:通过对两部分音乐知识的学习,我们对通俗音乐在定义、形式、内容等特点以及它与其它音乐形式的联系区别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n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乐,在今天的欣赏课中,我们将要欣赏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们分别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汉歌》。用心感受这三首歌曲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思想及它们在演唱风格上的区别。2、欣赏音乐作品:1)、阅读课本提示并欣赏歌曲《思念》。①介绍作品:《思念》创作于1987年,由毛阿敏在1988年春节联欢会上首唱。②教师范唱:《思念》③分析作品并提问:A、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B、演唱风格应如何把握?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演唱风格激动、哀怨。C、歌曲中的“蝴蝶”指的是什么呢?那么歌曲中为什么比喻成蝴蝶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歌中的蝴蝶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爱情,总的来说,是人们心中最宝贵最珍惜的东西。用蝴蝶比喻友情的美丽和稍纵即逝。④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回答并演唱歌颂朋友的歌曲。2)、欣赏歌曲《懂你》。⑴提问:①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懂你》,由歌手满文军演唱)。②这首歌曲中的“你”\n指的是谁?(母亲)⑵介绍作品:《懂你》这首歌表现了一个母亲为抚养子女含辛茹苦、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怀。学生阅读课本提示,回答两个问题:A、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B、它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了对母亲的真挚美好的情感。演唱风格深情爱恋。⑶学生演唱。3、欣赏《好汉歌》⑴欣赏歌曲《好汉歌》。①分析歌曲: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演唱风格粗犷、豪放。②歌曲旋律特点: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民间音调,具有通俗与民歌相融合的特点。体现了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联系。类似的歌曲还有《青藏高原》(西藏民歌音调)、《天堂》(蒙古民歌音调)等。⑵学生学唱歌曲。深入体会歌曲的演唱风格。\n(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这一环节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名言、图片及多媒体技术等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四、艺术处理与巩固1、同学们有喜欢的歌曲和歌手吗?2、同学们喜欢他们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总结: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喜欢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喜欢的理由大致有两点:首先他们喜欢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其次喜欢他们的形象和才华。3、分析与辩论:“追星现象”。请同学们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这种追星现象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现追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追星,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是青少年朝气蓬勃、活泼向上、追求个性的精神面貌的反映。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现象?(将学生分成两组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辩论:追星的对与错。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1)不盲目追星。2)不疯狂追星。3)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归纳拓展审美升华:围绕本课内容,针对相关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五、归纳与总结。\n(在课将结束时,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兴趣。)在今天的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了解了有关通俗音乐的相关知识,体验了通俗音乐的独特魅力,探讨了与通俗歌曲有关的现象和问题。通俗音乐大都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多数是未得公认的音乐创作。通俗音乐中有优美经典的作品,也有一些商业化的、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表演。因此,其中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只有经过不断实践的检验,才能产生更多优美、高尚、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聆听、去体验、去感受音乐。篇三:高中音乐鉴赏教案课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教学内容说明本课作为音乐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们带着自主选择学习的期待和新鲜感,步人音乐殿堂。我们用什么迎接他们呢?是陌生的理论概念,还是亲切、动听的音乐?当然,应该是后者。尽管本单元的中心是“音乐的欣赏”,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诸如“什么是音乐”、“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怎样欣赏音乐”之类的理论问题,但本课是以两首音乐作品----\n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各一首,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对这两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在学生对音乐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引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呈现方式,并以自己的欣赏经验作为印证,进而领悟”怎样欣赏音乐”的问题。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点需要说明:1.课文标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句启发式的引导语,其后的“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则是问题的具体化。编者使用这些语言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直接答,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欣赏音乐。2.本课第一首乐曲为标题音乐,形式为钢琴独奏。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因为乐曲的作者写作这首作品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近,使学生有同龄人的亲近感。其二是音乐优美,在标题的引导下,易于产生联想。3.本课所选的第二首乐曲为非标题音乐(也可称为“无标题音乐”,是作者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除作品有一句简短的题辞外(“献给1986年我的朋友们”),未加任何乐曲说明,给听众留有十分广阔的想像空间。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作品的题材与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有关(当然不止于此),另一是同前一首标题音乐形成呼应和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获得欣赏音乐的经验。教学目标1.能认真听赏本课两首优美动听和扣人心弦的音乐作品,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将音乐与绘画、语言文学艺术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能概述出音乐艺术是否具有具象性和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不能告诉”我什么的简单道理,从而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3.\n通过作品实例的感受与认识,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如节奏型、旋律线的运动状态、力度等)在作品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建议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结合选材特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下四点建议可供任课教师参考:1.本单元为高中学生的起始课,建议安排一个课时。本课的开始可进行5-8分钟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对老师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进行听赏活动。第一首作品可以作为精听曲目,第二首可作为浏览性欣赏。浏览的曲目亦可先分段赏析,然后再综合的欣赏(复听)。2.引导学生带着期待来欣赏与感受。比如课文开始处提示的:“让我们先听赏从一位年轻女音乐家心中流淌出来的音乐。”特别是课文中写明作曲家写作这首乐曲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仿,就更能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这种兴趣源于内心的一种审美期待----欲知她在“祈祷”什么?从而专注地去听赏和感受音乐。接下来听赏的是一首“献给青年人的奋斗篇”,也与成长中的高中生富于幻想、正在规划人生的心理状态相贴近。加之课文中将这一乐章音乐主题的旋律线条,以不规则的锯齿状示意图形式呈现出来,也使学生产生聆听音乐的期待感。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能巧妙地突出这些细节,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可感而未知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如第一首钢琴曲,音乐优美、明朗而略显高贵、华丽,起伏流动的琶音如涌动的波澜。这样的音乐,为何冠以“少女的祈祷”\n这一标题呢?这位少女是谁?她是在祈祷,还是在倾诉?或是在回忆?沉思?第二首乐曲连续用了前长后短的三连音与迂回级进的旋律线的组合,为什么说这样的音乐“蕴含着无穷的?掘进力量?”乐曲题献给“1986年我的朋友们”,这与作品的音乐内涵有什么联系?这类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应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皆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探究课题。探究的结果,最后则自然归结到“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欣赏音乐”的单元主题上,从而使教学过程完全沉浸于与音乐的对话之中。4.通过讨论交流与师生互动,达到感性认识的升华。上述探究课题,是在聆听与感受音乐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涉及第一首作品的问题,与认识音乐的艺术特征相关,即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正如课文中三幅插图的提问----\n祈祷?沉思?倾诉?或是思念?回忆?憧憬?有可能是,有可能都不是。涉及第二部作品的问题与此近似,音乐表现了劳动?学习?海涛?同样有可能是,也可能都不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很可能会得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答案,有些答案还可能截然相反,但这不足为奇,因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以个体的联想和想像作中介,这种联想与想像又基于个体的生活经验,因而存在差异。这正好说明,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和音乐理解的宽泛性是合理的。其深层的美学原理,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认识到这一步,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和逐层剖析达到的。教师参与其中,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并可陈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但不要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所有的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潜心感悟和自我总结,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得以升华。5.将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贯穿于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对音乐作品的听觉感知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前提是学生对音乐作品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本课听赏的是两首不同形式的器乐作品,前者充分利用了钢琴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特点,主题旋律流畅、优美,但却是器乐化的写法(和弦琵音分解),不容易跟唱;后一部作品的主题充满了变化音,可唱性不强。两首作品都不宜采用“背唱音乐主题”的传统听赏模式。面对这样的作品,直抓住作品中突出的音乐要素,引领听觉感知。如《少女的祈祷》可从钢琴的音乐人手,一开始的引子,声音宏亮而带光泽,可联想到钟声、教堂、明媚的阳光??其后钢琴颗粒性的音乐,清脆而富于弹性,似圆润闪动的珍珠。其次,这首乐曲的结构规整而明晰,由主题和四个变奏组成,段落分明,很容易对主题进行“追踪”。翟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音乐要素突出的特点有:贯穿全曲的前长后短的三连音节奏,迂回级进、偶尔夹以远距离跃动的旋律线条,以及这一主题在不同声部的呼应、重视,这种主题变形纵横交错,汇成此起彼伏的音响洪流,加上力度的大幅度涨落和对比,使音乐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掘进”力量,给音乐带来极大的“冲力”。上述这些由各种音乐要素造成的突出特点,皆与音乐的内涵密切关联。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抓住这些表现特点,有助于学生更深人地进行审美体验。教学评价教科书p.9最后两行和\np.13“活动与探究”栏目,共有四个思考和叙述题,可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这四个问题,可用口答(如“另举一例,说明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及创作背景对理解音乐作品的作用”);亦可通过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如“你同意?音乐本身不可能具体表现什么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你对《少女的祈祷》的感受,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来进行评价;如果时间允许,还可通过学生写作短文的形式(如“从本节课听赏的两首音乐作品中你得到哪些精神上的享受?”)进行评价。评价并不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师的期待为唯一的标准,而应着重观察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对问题的探究是否专注和投人,是否对音乐产生了共鸣,是否有自己的感受等。由于这是本模块的第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增进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而不宜把评价放在一个突出的显要位置。本课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肯定学生欣赏音乐的专注和探究问题的投入,增进学生感受音乐美和探究音乐内涵的自信。教材分析及相关资料1.乐曲分析《少女的祈祷》钢琴独奏曲,变奏曲式。结构图式为:附:关于赋格曲赋格曲是用复调手法写作的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同时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式。它由拉丁文fuga的译音而得名。fuga\n的原意为逃逸、追逐、遁走,它形象地表明了赋格曲是由一个(有时为两个或多个)音乐主题在不同声部时隐时现、一再模仿、不断变化重现这一基本的特点。赋格曲式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主题在不同声部轮流出现,主题之间有间插段。展开部:主题在不同调性上作各种移位变形和展开。再现段:主题回到原调,音乐收束。赋格曲源于欧洲,在17-18世纪发展成熟和完善。德国作曲家巴赫(1685--1750)是欧洲复调音乐的代表人物。20世纪中国作曲家借鉴了赋格曲式,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2.作曲家及创作情况简介苔克拉.芭达捷芙斯卡(1838----1861)波兰女音乐家。(另有资料认为她生于1834年。)关于这位女作曲家的介绍文字较少。仅知道她生于华沙,未上过音乐学院,主要靠自学成才。她的钢琴弹得很好,兴趣爱好广泛。她的作品除1856年发表的《少女的祈祷》外,还有《小茅屋的回忆》、《甜蜜的梦》、《友谊的梦》等钢琴曲,大都是短小精致而又通俗易解的小品,其中以《少女的祈祷》最为著名,是欧洲钢琴文献中通俗小品的代表作。此曲除钢琴独奏的形式外,也有人将它改编为四手联弹或其他形式的器乐曲。由于它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不太高,所以常为初学钢琴的人或音乐爱好者所乐于弹奏。瞿小松,中国当代作曲家。1952年生于贵阳市。他的成长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初中毕业便逢“上山下乡”运动,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山区务农,历时五年。在此期间深受大自然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后开始自学音乐,并考人贵阳市京剧团,任该团乐队小提琴演奏员。1978年考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198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n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访问、考察,活跃于国际乐坛。现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为该院作曲系教授。翟小松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新一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有:交响组曲《山与土风》、小提琴与乐队《山之女》、大提琴与乐队《山歌》。混合室内乐《mongdong》、打击乐协奏曲、管乐协奏曲《神曲》、清唱剧《大劈棺》、歌剧《俄狄甫斯之死》、《命若琴弦》。室内乐《寂》等,并为话剧《野人》、电影《青春祭》、《盗马赋》等配乐。曾于1986年和1988年两次在北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他兴趣爱好广泛,还涉猎绘画、摄影等艺术,举办过画展和影展。《第一交响曲》作于1986年初,于同年4月在北京他第一次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上首演。此作在总谱和节目单上写有“献给1986年我的朋友们”。这批朋友,以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导演、画家、摄影家、记者等身份,策划并促成了瞿小松的个人作品音乐会。此外,这部交响曲是以表现“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使命拼搏奋斗”为主题,这正是这批朋友成长道路和奋斗精神的写照。这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出生的人,大都与他有相似的经历:“文革”时期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到农村。工厂和基层参加劳动,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思想,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求学、成长和施展才干的条件,使他们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n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是通过生动的音乐材料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体现出来的。在听赏音乐时,可以引导学生以作品的题辞为线索,结合作曲家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展开联想,从昂扬、奋进的音乐基调中感受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这部交响曲未采用传统交响曲的四乐章套曲形式,而由两个前后呼应、互补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广板(属慢板范畴),变体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快板,大型赋格曲式。两个乐章在演奏时间上大体平衡,均为11-12分钟。3.简介音乐是什么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这个表演的中间环节,才能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情感与意境,从而产生艺术效果,达到审美的目的。所以,人们常常称音乐为表演的艺术。培养音乐的耳朵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高音乐鉴赏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的意境之美。能区分双簧管与长笛的音色。二.通过对比使学生能自主了解到音乐的速度,音色,强弱等性质及表现形式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三.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和简单的分析音乐的能力。\n教学重点,难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