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00 KB
- 2022-08-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廉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语言(虚词、实词)知识,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以、之等。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并熟练掌握文言句式;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常识,感知司马迁史传散文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史传文学,理解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通过认真阅读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3、通过文本研习,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2、史传文学的笔法和语言艺术;3、文言常用词的积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难点】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提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学法引导】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预习案导入新课。我们在小学学习过《将相和》,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一、课本助读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马\n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有很高的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又有很高文学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因此鲁迅评价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缪贤舍人()西河渑池()秦王不怿()避匿()汤镬()肉袒()诈佯()皆靡()甚倨()衣褐()睨柱(\n)我的疑惑探究案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什么事?2、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3、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我的收获训练案和氏璧的来历楚人和氏得玉璞pú(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kuáng而刖yuè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n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韩非子》)翻译这段文字:11廉颇蔺相如列传(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语言知识。2、积累古今异义词。3、积累名词活用动词,动词使动用法。4、了解掌握被动句、判断句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通过认真阅读体会运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2、文言常用词的积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难点】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提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学法引导】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n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预习案预习自测归纳一、一词多义类:解释并举例。负:①②③④)⑤引:①②③④幸:①②③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二、词类活用类。根据解释举例。①名词活用如动词。衣:穿刃:杀舍:安置住下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完:使……完好毕:将……进行完毕归:送回\n破:把……弄破急:使……急、逼迫三、通假字:可予不()奉()壁。四、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如: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如: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我的疑惑探究案研读“完璧归赵”部分。(1)小组讨论翻译。(2)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展示结构层次:(3)小组讨论秦王是怎样的人?(4)小组讨论归纳蔺相如的特点。\n我的收获训练案翻译下列语句
以勇气闻于诸侯。译文: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译文: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n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译文:左右或欲引相如去。译文: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译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语言知识。2、积累古今异义词。3、积累名词活用动词,动词使动用法。4、了解掌握被动句、判断句文言句式。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通过认真阅读体会运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2、文言常用词的积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难点】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提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学法引导】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n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预习案预习自测归纳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1.相如奉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三、解释下列词的古今义。
1、 请指示王 指示 古义 今义
2、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 古义 今义
3、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 古义 今义
左右: 古义 今义
四、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省略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4.大王见臣列观 ( )
5.徒见欺 ( ) 6.以勇气闻于诸侯( )
7.何以知之 ( ) 8.而君幸于赵王 ( )
我的疑惑探究案研读“渑池会”“负荆请罪”部分。\n1、“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2、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3、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4、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5、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6、廉颇是否也有功呢?7、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8、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9、相如是如何说服舍人的?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n10、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我的收获训练案阅读并翻译下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2012陕西高考语文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