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2-08-15 发布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1人教版 教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3.通过比较阅读法、探究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n●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3.学习诗歌的1~5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屈原》的几组镜头: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提问: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屏幕上的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忧民的诗人是谁吗?他有哪些不朽的作品?明确:屈原,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教师:诗人把自己的一片赤子之情寓于文章之中,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作品:《离骚》。板书:《离骚》二、解题1.简介“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2.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n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节选了其首的12节。三、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2.指一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出示投影:(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苗裔(yì)孟陬(zōu)揆(kuí)又重之以修能(chóng)肇(zhào)汨余若将不及兮(gǔ)搴阰(qiānpí)弃秽(huì)蕙茝(chǎi)昌被(pī)窘步(jiǒng)舆车(yú)踵武(zhǒng)惮(dàn)荃(quán)謇(jiǎn)\n(2)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节奏为“二二”;骚体诗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语气词“兮”除外),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3.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提示:诗中的“兮”字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解说:让学生诵读中感知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四、整体感知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出示投影:准确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1)摄提贞于孟陬兮(2)肇锡余以嘉名(3)汨余若将不及兮(4)不抚壮而弃秽兮(5)固众芳之所在(6)夫惟捷径以窘步(7)惟夫党人之偷乐兮参考答案:(1)贞:正当。(2)肇:开始。(3)汨:水流迅急的样子。这里形容时光过得快。及:赶得上。(4)秽:指恶秽的行为,文中指秽政。(5)固:本业,原来。(6)窘步:难以举步,行走艰难。(7)党人:指结党营私的小人。偷乐:苟且偷安。偷,苟且。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明确:1~5节诗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n6~12节写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解说:本课虽有详细的注解,但对学生来说仍有阅读障碍,因此学习之前让学生自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反复诵读)五、具体研习1~5节1.教师示范背诵。2.学生集体朗读。3.学生朗读1、2节(“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字余曰灵均”)后,教师提问: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4.指定一名学生朗读3、4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提问1: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提问2: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提问3:如何概括3、4节的内容?明确:3、4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5.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提问1: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提问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n6.学生自由背诵前5节。六、课堂练习让学生说出一些屈原的名句:明确:如有以下闪光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饮露餐英,只爱高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奋斗不懈)七、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1—5节。2.搜集有关屈原的评论和诗歌,说说你对屈原的评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