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24 KB
  • 2022-08-15 发布

【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套教案目录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4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9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9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1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5第4节免疫调节⋯⋯⋯⋯⋯⋯⋯⋯⋯⋯⋯⋯⋯⋯⋯⋯⋯⋯⋯⋯⋯⋯⋯⋯⋯⋯⋯⋯17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9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9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1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24第4章种群和群落⋯⋯⋯⋯⋯⋯⋯⋯⋯⋯⋯⋯⋯⋯⋯⋯⋯⋯⋯⋯⋯⋯⋯⋯⋯⋯⋯25第1节种群的特征⋯⋯⋯⋯⋯⋯⋯⋯⋯⋯⋯⋯⋯⋯⋯⋯⋯⋯⋯⋯⋯⋯⋯⋯⋯⋯⋯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29第3节群落的结构⋯⋯⋯⋯⋯⋯⋯⋯⋯⋯⋯⋯⋯⋯⋯⋯⋯⋯⋯⋯⋯⋯⋯⋯⋯⋯⋯33第4节群落的演替⋯⋯⋯⋯⋯⋯⋯⋯⋯⋯⋯⋯⋯⋯⋯⋯⋯⋯⋯⋯⋯⋯⋯⋯⋯⋯⋯35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7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37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9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1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3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4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46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6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47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5页-----------------------\n一、参考课时一课时二、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2.知识方面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2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能力方面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一、参考课时一课时二、设计思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要想讲透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内环境的概念.和外界环境相比较内环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利用了一个课件借助计算机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充分认识内环境的构成和作用.内环境的稳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让学生清楚内环境稳态时各组分的理化指标从宏观上有一个认识再分析具体事例说明这些指标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不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再分析事例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更明确地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利用投影仪将由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而出现的一些病症展现给学生.最后以一道习题作为知识的巩固和反馈.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动物的新陈代谢与植物新陈代谢有何显著不同2单细胞动物是何进行物质交换的2导入: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组成人和动物体的细胞数以亿计其中绝大多数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那么这些与外界环境隔离的体内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怎样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引出内环境的知识.3.什么是内环境1明确体液的组成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5左右.体液构成概括如下:细胞内液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淋巴教师需给学生指出的是:体液是由水、无机盐、低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构成的.除蛋白质外其他成分均可通过毛细血管壁从而为弄清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2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参考教材图3–15首先使学生明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存在的位置: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存在与血管中组织液—组织间隙的液体淋巴—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然后动态显示三者之间的关系:1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2在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只隔着毛细血管壁水分和一切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5页-----------------------\n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都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交换.3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教师需给学生指出:毛细淋巴管比壁细胞呈覆瓦状鱼鳞状排列组织液中的大部分成分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不能反渗回组织液.淋巴经淋巴循环由胸导管和右侧淋巴管进入左右琐骨下的静脉又回到血液中.总结三者关系如下:通过上述讲解得出结论: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需给学生指出: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问题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问题就是内环境.根据上面所讲内容学生讨论总结:与人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有哪些投影仪显示下表: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图1-2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个更为抽象、更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一般的讲解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使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在资料分析中,5个讨论题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内容设计的,讨论题1和2围绕有关细胞外液成分的问题;讨论题3和4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有关;讨论题5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有关。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5个题的讨论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如果学生基础较好、能力较强,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讨论,并自学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简单总结。对于基础较差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宜给予适当的引导,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学生分阶段进行讨论。如学习细胞外液成分时,先讨论1、2题,学习渗透压和酸碱度时,再讨论3、4题,第5题则可以放到“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标题下的“思考与讨论”中去。这样做有利于分散难点,突破每一阶段的重点。3.以任务驱动讨论的开展,以讨论促进任务的完成,通过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最终实现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充分理解。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必修1中学过的物质出入细胞的内容,及初中学过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教材提供了“思考与讨论”和“技能训练”两项学生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建立起与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时,建议将“技能训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学生在接受任务后,会开始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完成这项任务。他们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选择哪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这时他们就会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老师可提出,为了帮助同学降低完成任务的难度,同时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就自己面临的问题开展讨论,也可根据“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展开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5页-----------------------\n讨论。由于学生是带着任务参与讨论的,因此会很投入、很积极,讨论的效果就能得到保证。讨论结束后,应由同学或老师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为课下完成任务奠定基础。同时,最好提供给学生一个制作好的范例,如图解-1)或课件,使学生明确这项任务的要求,即制作时首先要注意科学性,其次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高质量地完成任务。例如,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成绩可以记入学期总评,或选出优秀作品在课堂展示、交流、点评等。图1-1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练习:P6一、基础题二、拓展题课后反思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3.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二.态度观念方面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能力方面通过稳态的调节机制的调节作用和体温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并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教学模式启发、讲解、讨论结合式。教学手段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参考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说明:本节内容的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实验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课下完成调查。“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稳定情况。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回同?答问题。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生尝试列举事实。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启发学生思考回忆已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有知识。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回答问题:甲试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说明人体内环境的pH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处于动态平衡中,培养学乙试管中水的pH变化明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实验显。可见血浆pH处于动态测。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平衡中。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力。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学生举例说明:多饮多尿、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5页-----------------------\n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同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等。验,理解渗透压的稳定。学举例说明。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是如何变化的呢?出示课本“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可能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学生回答(答案略)让学生学会阅读化验回答不够准确,教师要及时提问:单;说明内环境化学成分补充。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处于动态平衡中。围,这说明什么?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学生总结稳态概念。范围内。简要介绍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并说明稳态概念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中的“科学史话”)。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学生利用自制课件讲请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或图解,回顾内环境解,体验成就感,锻炼能学生边展示、边讲解。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力,创造一种生生交流、与去路。师生交流的氛围。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学生倾听。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同学列举几个稳态失调的病例,说明症状和危害。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补充.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5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