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5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琵琶行(并序)·精粹教案集(3则)[总体思路]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实施步骤]1、谁解琵琶声[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n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2、谁解青衫泪[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n[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3、谁解风物意[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附板书设计:琵琶行(并序)白居易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n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第二则《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示: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贾gǔ(商人)思sì(名词,思绪)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n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词的相关知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课文分析鉴赏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15),
邻船的人那琴声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原来是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色衰,委身(1)为贾人(2)妇。遂
过向乐师年龄增长,容颜衰老嫁给作妻子(我)就
命酒(3),使快(4)弹数曲。曲罢悯然(5),自叙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畅快弹奏几支曲子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沦(6)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辗转迁徙各地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感(于)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
自己觉得安然(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作歌并送(给)他共字命名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n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边秋风下,响瑟瑟
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7)。
白居易陪走上酒杯(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18)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酒)欢乐悲伤分别(看到江面)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然听到面(飘来)琴声回去(也)出发
分析: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声暗(19)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20)。
顺着轻声询问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20)重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她上菜拿回盏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声声(她)才(走)(却)还着遮住半边脸\n
分析:"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轴拨弦(22)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动琴动琴(调音)三声两声没弹奏(就)含深
弦弦掩抑(23)声声思(24),似诉平生不得志。
(一)低沉抑郁(的乐声)(一)愁思好倾一能
低眉信手(25)续续(26)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着头随连续拨伤心的事情
分析: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27)初为《霓裳(1)》后《六么(2)》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先弹奏弹奏
分析: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3)嘈嘈(4)如急雨,小弦(5)切切(6)如私语。
粗如同(降临的)急雨细在低声私语
分析: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嘈嘈、切切,象声词,采用对比手法。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7)
交错间杂弹奏(好象)在里
分析: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像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n
分析:"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其特点: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冰泉冷涩弦凝绝(11),凝绝不通声暂歇。
像冰下的泉流寒冷滞涩,弦声渐缓似要断绝凝结不通弦声暂时停歇
分析: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另一种产生这时琴
分析: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有声无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12)
突然破裂溅射爆发齐鸣
分析:形容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当心画,(13)四弦一声(14)如裂帛。
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四根琴弦响象撕裂绸帛
画通划
分析: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弹奏琵琶的过程。(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船静悄悄话声只看见一轮秋月淡白
分析: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层:听众的反映。
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n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第二课时
一、课前背诵引入
二、课文鉴赏分析
1、听读课文
2、分析课文
沉吟(15)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16)。
片刻把拨子放插琴弦之中理现出正容
第一层: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7)下住。
说(她)子居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1)第一部。
成弹奏名字列在最前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2)妒。
一曲弹完使琵琶名手叹服上妆后常常美貌歌伎嫉妒
五陵年少(3)争缠头(4),一曲红绡不知数。(5)
京城富贵子弟送(弹完)(所得)不计其数\n
钿头银篦(6)击节碎(7),血色罗裙翻酒污(8)。
镶着金花的银钗(给音乐)打拍子敲碎了红(被)泼翻了的酒沾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又(欢笑)白白消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9)。
离开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10)嫁作商人妇。
车马少年纪大了给商人作妻子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11)买茶去。
营利轻视个到离去
去来(12)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他)走了以后(我在)独守围绕月光清寒
去来:偏义复词,来:助词无义。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13)
忽然梦见年轻时的往事梦中啼哭泪洗脂粉红痕满面
分析: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第二层: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分析:本段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n
这一段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琵琶女一生遭遇,可用"漂沦憔悴"来概括。她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三诗段:写琵琶女的身世。
第三课时
一、课前引入
背诵课文已经讲析部分
二、课文鉴赏分析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14)。
早这话更加叹息不已
分析:这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样漂泊的见经
分析: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第一层:写作者的感慨。\n
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辞别京城被贬抱病住在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地方偏僻年能听到音乐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住地附近地势环绕住宅丛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1)猿哀鸣。
这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声音猿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
春江流水,花开早晨,月照秋夜常常拿就独自酌饮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3)嘲哳(4)难为听(5)。
难道(此地)叫人听不下去
分析: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1)、先说无音乐;(2)、听惯了伤感的啼鸣;(3)、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第二层:诗人自述。
今夜闻君琵琶语(6),如听仙乐耳暂(7)明。
(弹奏)曲调暂时清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8)《琵琶行》。
再弹奏写(一首)
第三层: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段意讨论:第四诗段:写作者的感慨。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9)促弦(10)弦转(11)急。
被(她)很久站立退回(原处)坐下紧弦声更加急促
分析: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n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12)。
(弦音)象刚才的乐声所有在座的人又听后都掩面哭泣
分析:"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13)。
眼泪流下(被泪水)打湿
分析: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第五诗段: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三、师生共同讨论写作特点:
要求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争论: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四、小结和作业:
1、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附录:板书设计
音乐描写:
嘈嘈粗重
切切细轻
急雨急骤、紧张
错私语舒缓、松弛
杂滑流利、畅通
弹难滞涩、阻塞
有声\n
无声
迸、鸣激越、雄壮、强烈、高亢、昂扬、刚健
凝绝、幽咽、私语微弱、低沉、抑郁、柔和第三则《琵琶行》教案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n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