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教案全集 32页

  • 1.42 MB
  • 2022-08-15 发布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全集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哲学教案全集课题哲学前言目的明确与哲学有关的一系列概念的相互关系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构成难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关键抓住名词的内涵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0月15日考纲1、人类的2项基本活动。(世界是指)2、具体科学知识与哲学。3、哲学与世界观。要求4、世界观与方法论。5、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划分。知识7、2对4派的分歧。8、唯物主义的3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9、唯心主义的2派。点10、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表现——主观主义,其2个表现及各自的区别和联系。人类的2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社会)和主观世界。是?这里的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其中,改造自然界是为了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要实现人是指?改造客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造社会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建设和谐世界。)世界和和谐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包括3个组成部分,即改造思想(核心是3观——世界观、的关系是?改造人生观、价值观)、改造提高认识和思维的能力、改造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其中,主观世界包括的改造思想是最主要的部分。3个是?其中的一系列概念的相互关系:最主要部分是?1、具体科学知识与哲学:区别——(认识的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知识是对特定领域的认识,哲学是对整2、具体科学知识个世界共性问题的认识。联系——具体科学知识是前提和基础;哲学为指导。与哲学。2、哲学与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联系——(认识对象相同)都是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区别——哲学是系统化、观。理论化的学说,自觉学习才能具有;世界观是零散的无系统的,人人自发形成的。4、世界观与方法3、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观点和方法;方法论是方法。论。4、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5、哲学与马克思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划分。主义哲学。2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4小部分——辩证唯物论(一课)、唯物辩证法(2、3、4课)、辩证唯物主学的内部划分。义认识论(5、8课1节);人生观和价值观(6、7、8课2节)。7、2对4派的分\n6、2对4派的分歧。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还是意识起决定作用。8、唯物主义的3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观点)和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个发展阶段及其否认矛盾)各自的特点。7、唯物主义的3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9、唯心主义的2古代朴素唯物论:以物质的具体形态代替物质本身。派。近代机械唯物论:片面强调物质的作用,否认意识的作用。10、主观唯心主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既唯物又辩证。义的一个表现—8、唯心主义的2派。—主观主义,其2客观唯心主义:神、上帝决定一切。个表现及各自的主观唯心主义:人(杰出人物)决定一切。区别和联系。9、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表现——主观主义,其2个表现及各自的区别和联系。经验主义:以自身的狭隘经验去对待无限世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只以书本的主观知识去对待客观世界。小结:重点明确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1、人类的2项基本活动。(世界是指)2、具体科学知识与哲学。板3、哲学与世界观。4、世界观与方法论。5、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书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部划分。7、2对4派的分歧。设8、唯物主义的3个发展阶段及其各自的特点。9、唯心主义的2派。计10、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表现——主观主义,其2个表现及各自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反思教案课节班级课题1.1之物质目的世界的客观物质性;物质的概念\n重点人与自然的关系难点物质的概念关键明确行为主体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0月18日考纲要求知自然的客观物质性。2.人与自然的关系。3.社会的客观物质性。4.物质的概念。识点1、自然的客观物质性:自然为什么是客观(1)人之前:三大起源(天体、生物/生命、人类起源)说明自然界不是神的?的产物、更不是人的产物,而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2)人之后:人要:影响自然,使自然界留下人的烙印。表现为:人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尊重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人类产生后,人与自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然的关系?人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社会的客观物质性(1)社会的起源:是客观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为什么是客观人源于自然。的?(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客观的:人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关系。集中体现社会客观性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客观物质性。的是?(3)支配社会的规律是客观的。根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社会的最主要规律:阶级斗争的规律。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3、物质的概念:(根本特性/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意识的关系)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于其他唯物主义派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区别于神创论)\n小结: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和物质的概念。1.1之物质板1、自然界:人之前+人之后书2、社会:起源+基础+规律设3、物质的概念:计教学反思课节\n教案班级课题1.2意识的概念目的意识的概念重点意识的本质难点意识反映的能动性关键概念的实质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0月16日考纲要求知识点1、意识的起源。2、意识的本质。3、意识反映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原因。1、意识的概念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1)从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的产生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物质世界:自然界和社会。自然界中的古猿进化为人;劳动使古猿系?变成人,劳动是社会性的,所以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2)从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第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要求,必须是人的脑,其他(1)其中,人脑对意识产生的作动物没有意识;人脑必须正常,植物人没有意识。用?具体要求?第二,客观存在/客观事物:是意识的内容、来源、根源。(2)客观存在在意识产生中的作(注意:客观事物要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到人脑中。“狼孩”没有意识。)用是?这种作用必须通过什么才第三,反映: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即同一个事物不同人、甚能体现出来?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形成不同意识。(注意:意识不是对(3)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具有?如客观事物的机械反映。)何理解意识反映所具有的特点?能动性的表现:主要有3种。意识的这种能动性表现为(3个)?正确的和错误的;肤浅的感觉和深刻的理性思维;对现状、过其主客观原因分别在于?去和未来的不同反映。例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尽管“绿3、下列情况说明了什么?(属于杨烟外晓寒轻,”宋祁却感到“红杏枝头春意闹。”指鹿为马;漫画意识反映能动性的哪个表现?)“我只看见苹果落地,为什么没看见万有引力?”;欣赏图片“浮(1)“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雕、妈妈、孩子”。(2)尽管“绿杨烟外晓寒轻,”宋能动性的原因:客观和主观(3个)。祁却感到“红杏枝头春意闹。”客观原因: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实践的程度和水平。(3)指鹿为马;主观原因: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利益不同);世界观、人(4)漫画“我只看见苹果落地,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为什么没看见万有引力?”;\n例:唐诗“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5)欣赏图片“浮雕、妈妈、孩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漫画“四伯乐相马”;“官本位主义”;一子”。棵古树,木匠、生物学家、画家评价不同/一个人,同样是医生,4、说明下列情况的原因是?外科医生、针灸医生。(1)唐诗“桑条无叶土生烟,箫习题:《5+3。》P144T12关于蝉。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P143T4关于诗句“悲秋”与“胜春光”的犹恐春阴咽管弦。”;各句选择(2)漫画“四伯乐相马”;P133T1漫画关于“少女、老妪”和合成图(3)“官本位主义”;T4漫画《两代人的反映》(4)一棵古树,木匠、生物学家、课堂小节:意识的概念,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画家评价不同/一个人,同样是医生,外科医生、针灸医生。板1.2意识之概念1、起源: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书人脑:物质器官(×黑猩猩;植物人)通过实践设2、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存在/客观事物:内容、来源、根源(×人脑)表现:3个计反映:具有能动性(×机械反映)原因:客观+主观(3个)教学反思教案课节班级课题1.2之意识的作用\n目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重点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难点意识的正确反映和反作用的具体识别、应用。关键抓住概念的实质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0月18日考纲要求知识点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3、意识的反作用的含义、表现(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1、意识的能动作用:2个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2个?其中,首先表现突出表现在: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在?突出表现在?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1)反映的对象:外部现象和内在本质和规律。物如何理解?(2)实践证明:人类的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3、如何理解“没有不可(3)“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无限和有限的矛盾—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某个人、某些人认识成果的有限性。被认识的事物?3、意识的反作用。4、意识的反作用含义?(1)含义:结果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发生变化;意识的作用是指导、指挥人们其中,意识的作用主要去做事。注意:意识的东西必须通过物质的东西才能去发挥作用。是?意识反作用的结果(2)对象:自然界、社会(人自身)。是?意识要起作用必须(3)两重性: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通过?方法论:重视意识、精神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克服错误的。(4)5、意识反作用的对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why(对社会和人)精神资源、精神能量,有两重性?方法论?力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对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是社会主义前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设的重要性?其中,对想保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调空社会社会、人的进步的意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义?对社会主义?对社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会主义市场经济?(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7、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统一。系原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能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n意识和精神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克服错误的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课堂小节: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反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1.2之意识的作用板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2个书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对象;实践证明;“没有只有”设3、意识的反作用:含义;对象;两重性;方法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计教学反思教案\n课题1.3一切从实际出发目的从实际出发的含义、重要性、要求(主观符合客观;国情)重点主观符合客观难点主观如何才能符合客观关键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0月18日考纲要求知1、从实际出发的含义、重要性、要求。识点2、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含义、要求。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的重要性。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1、一切从实(主观:理论、条例、政策、计划、精神等;客观:形势、实际等)际出发的含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3个义、重要性、工作的起码要求;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要求(3个)?足点。2、主观和客3、要求:观统一的含(1)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空间/地点;时间/时代一致。义。(2)注意3个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客观实际;全面把握客观实际;从变化发展的实3、国情的重际出发。要性。(3)了解国情、立足国情:重要性。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是科学地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板1.3从实际出发书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设含义、重要性、要求注意3个问题:计了解国情、立足国情(重要性)教学反思\n教案课节班级课题2.1联系之概念和原理(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目的联系的含义;原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难点联系的条件性关键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0月23日考纲要求知识点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表现)。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和人的关系)。4.联系的条件性。1、含义:1、什么是联系?(存在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特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实质)关系。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表现及其意义)2、联系普遍性的表现及(1)事物的内部各部分、各要素间:才使事物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自的意义?(2)事物和周围的其他事物间:横向联系,“四面八方”、“左邻右舍”;纵向联系,“前后相继”“古往今来”,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才丰富多彩。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3、联系的客观性是指?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反联系客观性的行为反对:否定/忽视/割裂联系(如“杀鸡取卵”;主观强加的联系(“乌主要有?鸦报丧、喜鹊叫喜”)4、人对客观联系可以?人与联系:尊重联系的客观性;根据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4、联系的条件性原理。5、联系的条件性是指?联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n板辩证法:(一)联系书1、含义:2、普遍性原理:表现3个,各自的意义。设3、客观性原理:含义;违反的行为(2个):强加、否定。计4、条件性原理: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教学反思课节\n教案班级课题2.1+2.3联系的多样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规律)目的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规律重点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难点规律关键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0月24日考纲要求知识点1、因果联系的概念、关系原理。2、整体和部分的概念、关系原理。3、规律的概念、原理(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5、多样性。1、因果联系的含义、特(1)因果联系:(导致、造成、引发;随着;由于;因而)点;因、果各自的含义。第一,概念:特点2个。前后相继(“事出有因”、“前因后果”);引起和被引起。(“在此之后”并不是“因此之故”)第二,关系原理:2、因果转化包括的2区别:反对混淆、倒置。种情形?如:西藏旅游出现了恶性竞争等。这说明:A西藏旅游市场存在问题这是因为:B市场调节具有弊端因此:C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联系:相互转化(2种情形),无限链条式(ABC),在某一关系中是果,在另一关系中是因;互为因果式(AB),在同一关系中,互为因果。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以人3、因果联系的方法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不能对事物随意的解释。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自觉性:把某一事物当作原因,预见它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了对后果的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n果发展。(做事要有科学规划)不要做“后悔莫及”的事。预见性:善于从某一事件的后果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4、整体、部分的含义。第一,概念:静态(各部分构成有机统一体);动态(各阶段构成整个过程)。如:一个人,静态分为头、四肢等;动态分为各个时期。第二,关系原理。5、整体、部分的关系原整体:居于主导、统帅,具有各部分根本没有的全新的功能(如:琴声理及其方法论。与琴、手的关系);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如:手和人体的关系);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如:国破而家亡)。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如:两个大局观念)。部分:整体由部分组成(如:我国由各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很重要);部分制约着整体,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其决定作用(如:一招错满盘皆输)。方法论:重视局部,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结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具有全新的功能;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会损害整体的功能。方法论:要学会优化结构。(如:调整经济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注意:第一,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第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叫做系统和要素的关系。(3)规律:6、规律的含义、与规则第一,概念:的区别。内涵/含义:是一种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联系。特点: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更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区别:现象是外在的、个性的、多变的,人通过感觉器官可以感知;7、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本质是内在的、共性的、相对稳定的,人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获得。联系: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现象是认识本质的先导。外延/与规则:\n区别: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规律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联系:主观要符合客观才是正确的,正确的规则要符合规律。第二,普遍性原理:8、规律的普遍性原理。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不是毫无秩序的。第三,客观性原理:9、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改造、不能其方法论。被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一旦违背,将遭到规律的惩罚)。人和规律:在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人并不是无能为力,而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可以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直到变害为利。(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的关系:认识规律是利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利用规律是认识规律的目的。)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意: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唯物论(尊重规律)和辩证法(发挥人的能动性去办10、解放思想、实事求事)的统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寻求事物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唯物论(从实际是、与时俱进的关系?出发)和辩证法(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要寻求规律)的统一,其原理是规律的客观性;解放思想体现了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原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与时俱进是唯物论(历史的统一)和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统一。小结: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规律的概念和原理。5、联系的多样性板因果联系概念:2个特点区别:反对混淆、倒置书关系原理: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联系:转化2种情形(ABC;AB)设方法论:2个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计概念:静态+动态整体:原理3句方法论:1句关系原理部分:原理3句方法论:1句结构:原理2句方法论:学会优化结构注意:2个问题规律固有的/客观的,不是主观的\n内涵/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不是现象的概念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外延:与规则区别:性质不同——客观的;主观的联系:主观必须反映客观普遍性原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原理含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性原理不能创造、改造、消灭规律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将遭惩罚)规律:客观性人与规律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人: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教学反思教案课节班级课题2.1发展的概念和原理目的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实质;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关系;运动与物质、与静止)发展的原理和方法论重点发展的原理和方法论难点发展的概念关键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0月29日考纲要求知识点1.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2.运动的含义,与物质、与静止的关系。3.发展的原理和方法论。\n1、发展的概念1、发展的观点,包(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括4个原理,是?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2、发展的实质是?错误的标准:只以时间先后、一时力量的强弱、表面现象。如何判断新事物、(2)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旧事物?共同点——区别与静止不变。3、联系与运动、变区别: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变化是物质存在状态发生了改变;发展化和发展的相同是积极的、进步的、上升的变化,表明了事物的发展趋势。点?区别?(3)运动:第一,含义: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与运动具体形式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4、运动的含义?的关系。第二,原理。5、运动与物质的关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系?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唯一特性)(说明物质离不开运动,否则会6、物质的唯一特性犯行而上学的错误);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说明运动离不开是?根本属性是?物质,否则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二者不可分割(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反对离开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谈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运动和静止:7、运动的主体是?静止的含义:2种情形,空间位置不变(“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各种运动形式的主千河。”);性质基本不变。静止是特殊的、不显著的运动。体分别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8、什么是静止?与区别——静止是特殊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运动的关系?无条件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联系: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9、什么是发展的普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遍性?2、发展的原理和方法论。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正式无10、用发展的观点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看问题,包括?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重视事物的过程,反对“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第二,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对过去的事物,要用历史的眼光,把认识的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n区考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事物;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例如: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要全面建设;例如: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现期。)第三,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11、创新精神的哲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依据是?其重要重要性:创造是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性是?要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不断创新是竞争制胜的关键。措施/包括的内容:理论创新,面对国际国内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思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体制创新: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提供体制保障。科技创新: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小节:发展的观念;发展的原理和方法论。(二)发展板内涵/实质:新代旧。(标准:1个对的;3个错的——错误的实质)1、概念同:相对于静止不变书外延:与运动、变化区别:趋势、方向设含义:运动计原理:与物质(2+1+1)静止的含义:2个与静止关系原理(1+区别+联系)2、发展的原理和方法论。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3个)过程:把握“来龙”“去脉”,重视过程;反对“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方法论:1+3阶段和地位:发展的观点创新、与时俱进(原理;重要性;内容和措施)\n教学反思教案课节班级课题4.1,4.2,4.3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目的内外因的概念、关系原理;量变、质变的概念、关系原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概念、关系原理重点关系原理难点概念关键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0月30日考纲要求知识点1.内外因的概念和关系原理。2.量变和质变的概念和关系原理。3.前进性、曲折性的原因和关系原理。3、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1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内外因关系(1)概念: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2)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2、内因、外因各自的含义和对事物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发展的作用?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n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作为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变3、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的作用不仅是不可缺少的,4、外因作用的两种不同情况是?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5、机遇是事物的什么原因?抓住[方法论1]: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机遇的关键是?合,充分重视内因,不能忽视外因,对外因作一分为二的分析。正确对待机遇和顺境、逆境。[方法论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内外因结合的观点?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4、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7、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1)概念:变关系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量变: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8、量变、质变各自的含义,在事物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发展中的作用?(2)关系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9、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首先从什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么开始?准备,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方法论]:要求我10、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最终通过们坚持适度原则(掌握火候、注意分寸);重视量的积累,(特什么实现?11、一切量变都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有步骤、分阶段)。[反对]:反对不顾分寸、能引起质变吗?为什么?盲目乱干;反对忽视量的积累。12、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包括?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要求我们不失时机促成飞13、为什么要坚持适度原则?如何跃。反对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实现?在新质的基础上,又会开始新的量变,再一次引起新的质14、什么时候需要促成飞跃?变,如此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15、为什么要注重量的积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果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16、量变的两种情况是?能引起质变。[方法论]:要优化结构。5、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17、为什么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1)概念:物?根本原因是?前进性(原因):新事物符合规律,代表方向、有强大的生\n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与旧事物比有优越性(抛弃、吸取和18、新事物的成长为什么不会一帆发扬、增添);社会领域中,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风顺?曲折性(原因):新事物的成长需要过程;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总是扼杀、阻止新事物;社会领域中,人民的接受需要过程。(2)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19、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曲折性关系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中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要求我们坚信前义?途是光明的;同时准备走曲折的路。[反对]:反对盲目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悲观失望,对前途失去信心。小结: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板3、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概念书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4、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设概念关系原理和方法论。计5、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原因。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教学反思\n教案课节班级课题认识论之认识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whatwhyhow: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的发展(两次飞跃、不断反复;表现及原因)重点认识的发展难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关键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2月1日考纲要求知识点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原因、如何实现。2.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与综合的原因、含义、要求;创造性思维和合理想象的含义、要求)3.认识发展的原因、表现。认识论根本任务认识发展主观能动性含义、特征实践作用一、认识\n(一)认识的根本任务1.是什么: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间接反映事物。现象、本质和规律都是客观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作为认识,属于主观范畴。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2.为什么: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3。怎样实现:科学的思维方式:第一,分析与综合区别: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n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认识。分析与综合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Why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了在思维中必须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整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过程。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它要求对矛盾两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第二,合理想象和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创新的哲学依据:①从唯物论的角度,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②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③从认识论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创新的意义: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二)认识的发展1、两次飞跃和多次反复(1)两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n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即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关系: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只有经过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才能发挥认识的作用,实现认识的目的,也才能使认识本身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2)反复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2、认识发展的具体表现。无论是认识的深化,认识的扩展,认识的推移,都是认识的发展。(1)“深化认识”:复杂事物有若干层次,人们的认识由一个层次过渡到另一个层次。(why)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把每一层次上的人们的认识,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how)(2)“扩展认识”:客观事物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人们的认识从一个领域过渡到另一个领域。(why)不同类型的事物,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与规律,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how)(3)“认识的推移”: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why)客观事物的内容变化了,人们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变化。(how)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认识总是要发展的,一切把认识固定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注意: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每一个具体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一个方面上、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总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正确认识所有的事物,对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2)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而且人类实践活动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要求认识不断发展,为实践发展提供认识\n指导。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的认识能力会无限发展下去,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课堂小结: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发展。认识论板一、认识(一)认识的根本任务书1、what: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2、why:3个设3、how:2个条件搜集感性材料(实践)+科学思考(4个过程、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whatwhyhow)计合理想象和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whatwhyhow)(二)认识的发展1、两次飞跃和反复性2、具体表现:3个及各自的whatwhyhow3、反对:教学反思\n教案课节班级课题认识论之实践目的实践的含义和特征、作用重点实践的含义和特征难点实践的作用关键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2月3日考纲要求知识点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2.3个基本实践活动的作用。(二)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对应实践的特征2);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对应实践的特征1、2)。基本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Why: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主体是人(体力、智力)、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手段和工具(制造、使用)。意义:区别于人的认识活动。②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Why: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有意识、有思维能力的。表现:有意识——在意识支配下进行(边想边做);有目的——实践是有计划、有目的(蓝图为指导);能动性——具有创造性(从无到有)。意义: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What:社会性——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进行的。(尤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不同历史阶段实际水平不同、总方向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注意: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最能表现实践本质。因为实践的第一、三两个特征都\n不是实践单独具有的,都不能充分体现实践的根本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受意识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关系。有目的的创造是实践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实践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的关系。区别:实践的客观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意识或认识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因为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实践的能动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联系:①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依赖于客观。②二者是辩证统一、互相渗透的。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是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前者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主要体现了辩证法观点,二者辩证统一体现着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的统一。③如果夸大第一个特征,否认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如果夸大第二个特征而否认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2、作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教案课题认识论之实践和认识、主观能动性目的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含义、意义、要求重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难点主观能动性的要求关键教具题篇等书写时间12月3日考纲要求知识点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主观能动性的whatwhyhow。(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又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求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注意:第一,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因为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为,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各有其特征,一定要运用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还因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第三,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书本知识,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同时,必须要积极参加实践,用所学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坚持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受人的意识支配,否定了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看成完全自发的活动的观点;又坚持实践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与客观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的物质变化的客观过程,否定了唯心主义实践是纯主观活动的观点,把能动性、物质性结合起来,看到两方面的辩证统一,即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科学解释了实践的含义。\n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Why: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四)主观能动性1、what含义: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外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内在联系主观能动性的第一个表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首先表现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表现在,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主观能动性的第二个表现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根本点是它的创造性。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n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有害为有利。主观能动性的第三个表现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内在联系。①“做”是“想”的基础。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②“想”指导“做”。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人们的实践需要有思想、计划和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为指导。③“想”和“做”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作支撑,精神状态也必然表现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2、why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3.How主观能动性的实现条件(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因此,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客观条件同样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与一事物相联系的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要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就必须用一定的条件作用于该事物。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n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因而,一定的客观条件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如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注意:“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区别(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2)“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包括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能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上述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板书设计教学反思\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