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聚落教案设计 9页

  • 15.41 KB
  • 2022-08-15 发布

高中地理聚落教案设计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篇一: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教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平顶山市第三中学胡文艳二〇一三年十月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2.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3.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2.学会运用图片或说明材料,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2.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法】图片、资料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堂练习】明智之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1.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a.耕作业和畜牧业等c.工业和服务业等a.乡村仅仅为了居住()b.渔业和林业等d.副业和养殖业等()2.关于乡村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c.乡村居民主要从事服务业a.水源充足c.资源丰富读图答题:b.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劳动d.乡村聚落晚于城市聚落的产生\n3.下列因素中,不利于聚落形成的是()b.地形崎岖d.交通便利4.读聚落景观图,结合学习过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是和。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篇二:高二地理教案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2、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3、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设计: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的生活与区域有关,我们经常听说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用语。(提问)什么是区域?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区域和区域差异:\n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和可量度的实体;区域内自然、社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使区域保持一定的相似特征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级别、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的级别有高有低,划分的指标也不尽相同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综合指标多种要素思考:经济区域、社会区域、文化区域的划分是依据什么进行的?经济条件产业结构、主要产业部门、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等社会条件政治、文化、交通、人口、民族与宗教等自然区域的划分是依据自然特征的差异来进行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4、区域差异:两个或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5、区域研究的重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6、区域研究的意义:为选择区域的发展方向、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提供依据。(第一课时)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区域差异比较区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往往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过渡性特征。区域之间的差异显著,但区域内部则表现出相对一致和相似的地理特征。1、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2、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地形,气候、分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内部相对一致性。3、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比较接近。青藏高寒区东部选取了3000米等高线作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4、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矿产资源等东部季风区,从低纬到高纬,都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为主。濒临海洋,降水丰富,植被茂盛,河湖众多,种植业发达。地处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高纬,深居内陆,空气干燥,以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荒漠气候为主,降水量较少。该地区主要发展的是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水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n青藏高寒区,位于中低纬度的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有众多的高山和冰川,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显著,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作业布置:整理笔记,分析天津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素。课后反思:审核人: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二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二)课标:了解区域的含义,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4、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增强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5、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6、了解东部季风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地带性经济差异的思想。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读图分析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南北方对比体会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增强因地制宜的思想。增强实现我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其原因,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归纳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板书设计:第一单元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二、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四、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五、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提问)三、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1、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东部季风区,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所以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该区聚落稠密,道路纵横,是我国人口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地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畜牧业历史悠久,养育了许多游牧民族。靠近季风区或有河流、地下水的地区也有少量的灌溉农业分布。面临的问题是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在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业,少数地区可以开展林\n篇三: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开始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前两节内容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本节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来自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因此,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是本节的重点。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可采用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二、学情分析由于收学生居住地的局限性及已有知识储备有限性的制约,故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大量的图文资料,这样的教学既鲜活生动,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读图识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课程标准要求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河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2、学会作为一名中学生,可以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什么贡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形成对于探究式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五、教学方法教授法、讨论法、演示法、陶冶法、探究法六、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城市景观河乡村景观的差别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七、课时安排\n1课时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屏:福州城市宣传片《福州,你好》。(联系生活实际,达到师生共鸣,吸引学生)师:城市和乡村,这些都是我们人类所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我们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板书】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师:现在大家看ppt上的四张图片,他们各属于什么类型的聚落?生:左边是乡村,右边是城市。师:我们福州市区是属于那种聚落呢?生:城市聚落。师:对,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张图,是不是有很大的差异?生:是的。度这几个方面思考,可以结合课本81页图4.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思考30秒)我们来一起填一张表格,看看乡村和城市有哪些方面的差异。师: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呢?现在我们来看一张图片,他们在干嘛?生:他们在种田。师:再看看其他三张图片。生:放牧、砍柴、养鱼。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所以我们按照生产方式的不同,将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大家看书本81页,拿起笔把第二段第一句划下来。【板书】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师: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工作呢?生:服务业和工业。师:对。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又有较大的差异。师:乡村与城市的相同方面,比如都有道路,房屋等建筑,地形比较平坦。实际上也是聚落形成的共同条件,一般是先有乡村聚落,然后再形成城市聚落。【板书】聚落与环境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①②③三个乡村聚落中,哪个更有可能演变为城市?为什么?生:1地,因为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师:是的,1地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便于把从2、3地汇聚来的人流和物流集中起来,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更容易发展成为更为高级的聚落。那么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请大家结合书本82页回答。生: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师:聚落的形成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于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请看ppt,城市的形成需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n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大家看看他们各是什么样的聚落形态?(用图片分别演示类型)生:略师: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底等呈条带状。(演示福州市区的遥感地图)我们福州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呢?还是条带状的?生:团块状。师:对,福州市区的聚落形态是团块状的,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聚落形成后,聚落的景观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聚落要怎样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呢?【板书】1、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多媒体展示聚落的图片:沙漠地区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特点、雨林地区的高架屋、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沙漠地区雨林地区我国黄土高原北极地区师:这些图片分别反映了当地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呢?生:东南亚的湿热,西亚的干热,黄土高原的干燥,北极地区的寒冷。师:很好,这些地区的建筑与当地的气候有一定的关系,是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条件。现在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填表格)【板书】2、聚落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师:聚落不断地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记录了历史的真是情况。有些聚落因其独特等特征被评为世界历史遗产,如水城威尼斯、我国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随着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人们应怎样来发展和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呢?【板书】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师: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因为一旦被破坏,就很难被修复,我们来看一些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我们来领略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美丽风光,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演示水城威尼斯的风光、我国西递和宏村的风光)师: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旦破坏了,就难以恢复原样。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保护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呢?以北京老城的改造为例,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有不同的观点:篇四:聚落教案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教案第三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教案1\n23作者简介:李庆龙,男,1973年2月生,大专学历,中教二级。1993年8月——2001年8月从事小学教学及管理工作,先后获得过镇级“优秀教师”,镇级“先进工作者”和旗级“优秀教导主任”称号,本人的教案及教学设计先后四次获奈曼旗教体局教研室表彰。2001年9月-现在,从事中学管理及地理课教学工作。在地理教学中,努力探索一条让学生乐学易记能理解应用的地理教学方法——巧编诗歌法,深受学生好评。于2004年12月被奈曼旗教体局选拔为“新课程地理优秀教学能手”。2005年3月26被旗教体局选定为奈曼一中招聘高中地理教师的评委。4篇五:初一地理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精选)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2.3.维。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n[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讲述新课:[一]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1.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2.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