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1.58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二)《劝学》教学设想: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素的文风。本文来自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这个板块有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劝学》主要知道学习对成长的重要,《师说》拜师对成长的重要。既是文言文,本文又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是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要求与目标: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教学重点、难点: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3、熟练背诵课文。教学方法: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坚持做到当堂成诵。课时安排:3教时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第二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第三课时(前半课时):背诵默写全文。作业并检查纠正(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第一课时内容: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作者简介;诵读第1,2段。过程:一、导入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是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板块。学习这个单元,注意从经典中获得教益,学习思想观点的表达,学习朴素的文风,学习生动、清晰地阐述抽象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学《劝学》。二、检查预习(1)将下列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輮(rou)虽又(you)槁(gǎo)暴(pu)砺(li)参(cān)省(xǐng)乎己知(zhi)明跂(qi)生(xing)非异也跬(kuǐ)骥(ji)驽(nu)锲(qie)镂(lou)螯(ao)(2)听写:登高博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三、简介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述又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荀子和孟轲虽然同属于儒家学术的派别,但他在性善说上和孟子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要通过后天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为善。四、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累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1、诵读2、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劝学——已——于(1)——于(2)——于(3)——以为——有——暴——“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劝学——劝勉学习。劝,劝勉。《劝学》本文是原文的节选,原文比较长,本文选了前面的部分内容。已——停止于(1)——从于(2)——比于(3)——比有——又(通假字)暴——曝(通假字)日——每日,名词做状语四个“而”:而1,2却;而3并且;而4而且“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3、解决疑难4、学生练习翻译5、文理分析。第一步:找观点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之聪明贤惠——学习的意义)6、试背诵先自读两遍,然后检查试背。7、学生齐背一遍五、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累1、指名读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齐读3、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而1,2同,“地”修饰关系;而3,5同,“然后”顺承关系;而4,6,7,8同“却”转折关系“彰”──就是“明”的意思。“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致”──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能水”──能,擅长;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4、解决疑难5、学生练习翻译6、文理分析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请归纳本段大意:学习了才能善假于物——学习的作用。7、熟练地背诵这一段。8、作业:看读本中的文言文第二课时内容: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背诵1、2段二、指名翻译1、2段三、诵读第3段,并理解积累1.、指名读(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2、齐读3、和周围同学合作,交流下列词语的意思:“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无以”——致千里——至千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有何特点——“上”“下”——“跃”“驾”“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兼词,即一字兼两词“无以”——可与“河曲智叟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而致千里——达到;无以至千里——到“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下”——名词做状语“跃”“驾”——动词活用为名词(跳一次的路程,走一天的路程)4、解决疑难5、学生翻译6、层次分析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7、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学习的态度8、先背诵本段,再背诵全文。四、总结全文。1、思想内容。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具有人生的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不停止的学习,才能变得聪明智慧(分论点之二)学而不已,方能积累——不停止的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分论点之三)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2、探讨:和周围同学交流讨论——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他的“性恶”说有什么联系吗?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3、本文运用设喻论证是非常明显的,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高……而绝江河”。4、本文在句式上还使用了对举的手法,请举例说明。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五、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三课时内容:背诵默写全文。作业并检查纠正(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方式:全班齐背一遍;听教师背诵一遍,指出背错的地方(故意弄错,至多三处);学生互查。二、当场默写课文二、完成练习并检查纠正三、预习《师说》《师说》教学设想: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素的文风。本文来自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这个板块第一篇文言文《劝学》已经教完,第二篇是《师说》。《师说》谈拜师对成长的重要。仍然采用第一篇的教法,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学目标: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5、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教学课时:4第一课时要点:整体理解,了解作者,朗读,完成第一段积累,并背诵。过程:一、导入1、引言:我们刚刚完成《劝学》的教学,“劝学”是教我们终生坚持学习,当然,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老师的指点,肯定会事倍功半,接受老师的指导,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可是在唐代,拜师学习却是被人耻笑的,今天我们学习《师说》,看看唐代人是如果耻笑,再看看韩愈又是如果驳斥批判这种坏风尚的。2、解释题目初中,我们学习过《蛇者说》、《马说》等文言文,谁解释一下“师说”怎么理解?“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的文体,“说”本身就是“陈述”“解说”“论述”的意思,在这里整体解释为“论述……的道理”;“师”,本义可以是“老师”的意思,在这里要当动词用,整体解释为“从师”。二、简介作者(结合注释①)。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以他的谥号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后来因为做过吏部侍郎的官职,所以又被称为韩吏部。在唐代,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古代优秀散文,所以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因为韩愈自己带学生,所以不少士大夫嘲笑他是“狂人”。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非常具有进步意义。三、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注意读音:句读(dou)或不(否fou)焉谀(yu)欤(yu)蟠(pan)2、集体朗读四、积累第一段文言字词1、和同学合作,弄清下列字词的意思:师7处——所以——固——庸——道6处——(6)也:所以传道守业解惑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讨论交流:师1——7(1、老师2、老师3、老师4、5意动“以……为师”6、动词,学习,也可意动7老师)所以——“用他来……的”凭借固——本来庸——难道,岂道1——6(1、2、3、4、6儒家之道5、原因道理)所以传道守业解惑也(判断语气,可以译成一个合适的语气词,或者不翻译)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间舒缓语气,停顿,可以译成一个合适的语气词,或者不翻译)3、学生问疑五、同学合作,互相翻译,互相纠错六、指名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七、先自己概括这段内容,再和同学交流(论述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1)古代传统——(2)从师作用——(3)以“道”择师之标准)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八、试背诵九、作业第二课时要点:完成第二段积累,并背诵。过程: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齐背诵第一段,指名翻译第一段二、朗读第二段三、积累第二段文言字词1、看注解,再和同学合作,弄清语段加线字词的意思: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交流,指名回答嗟乎——感叹词,“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不翻译。(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1从师学习的道理;2从师学习的风尚)(注意后一个“也”的用法,语气词,相当于“啊”)出人——超出众人问焉——兼词“于之”众人——普通人下圣人——名词活用为动词“低于”耻学于师——意动,“以……为耻”圣益圣——前“圣”名词,圣人;后“圣”,形容词“圣明”之所以——为什么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猜测性语气,可翻译为“大概”。其可怪也欤(同)则耻师焉——耻,意动;师,动词;焉,语气词,“了”惑矣——糊涂啊句读——断句所谓——所说的或师焉,或不焉(1或,有人,指给孩子找老师的人;师,从师;焉,语气词,不翻译;2或,指自身不耻相师——学习云者——之类的位卑则足羞——使动,“使……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谀——阿谀奉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3、学生问疑四、同学合作,互相翻译,互相纠错五、指名翻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六、先自己概括这段内容,再和同学交流(批判轻师的世俗:对比古圣人和今众人的态度与结果——对比“小学”而“大遗”的两种做法——对比下等人和君子的做法与结果。)七、探讨:最后一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局限?(轻视下层人民,认为他们的智慧天生不如士大夫。)八、试背诵九、作业第三课时要点:完成第三、四段积累,并背诵。过程: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齐背诵第一、二段,指名翻译第一、二段二、朗读第三、四段三、积累第三、四段文言字词1、看注解,再和同学合作,弄清语段加线字词的意思:圣人无常师——师郯子——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六艺经传——不拘于时——以贻之2、交流,指名回答圣人无常师——恒常,固定师郯子——意动,“以……为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比如是而已——此,这样六艺经传——这里是六艺的经书不拘于时——被以贻之——赠给3、学生问疑四、同学合作,互相翻译,互相纠错五、指名翻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六、先自己概括这段内容,再和同学交流(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论述师生之间的辨证关系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缘故。)八、试背诵九、作业(书后问题讨论)第四课时内容:全文总结,论证分析,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过程: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一、背诵全文二、围绕老师的问题,先自己有所思考,再和同学讨论:1、分析本文论证层次(1)分析第1段: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2、分析第2段:(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从反面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3、分析第3段:(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4、分析第4段:作者称赞李蟠有怎样的言外之意?(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同时又交代写作的缘由。)5、探讨:本文中所认为的“道”以及《劝学》中的“学”,其内容指的是什么?(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劝学》中所要学的,也是儒家之道“六艺经传”之类。)三、课堂练习(1)总结课文中的文言字词,看有几种用法: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3)翻译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想: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从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素的文风。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已经学完,本文是第二小板块“经典的力量”(仅一篇)。这个板块引外国作家的一篇言论文《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提高自己的教养,构建自己的精神境界。选文纯粹是为板块设计,文章也过于高高在上,本文给成人读,还可以算得上是精神传教,给刚刚就读的高一学生读,多有云里雾里,难切实际之嫌。教学目标:1、进一步明白读书的意义,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自己的修养;2、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3、理解和基本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教学课时:1教时过程:一、导入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劝学》劝勉我们终生学习,《师说》教我们好好从师求教,读书的意义在于改善我们的精神面貌,提升我们的心智境界。今天我们要学的《获得教养的途径》,将告诉我们读书的意义,还指导我们怎样读书,读怎样的书。现在我们学《获得教养的途径》。介绍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20世纪初的德国作家。后来加入瑞士籍。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人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对我们中国的老庄哲学有浓厚的兴趣,他的作品多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1927)等。二、老师布置思考题,学生自读课文,先自我思考。思考题:1、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先概括段义,再认识本文思路结构。3、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应当是怎样的状态?4、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5、黑塞批评了哪些现象?6、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的含义。7、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三、交流讨论(一)和自己的同桌或者前后的同学交流讨论思考题的答案。(二)班级交流讨论1、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2、先概括段义,再认识本文思路结构。第1段——简说读书的意义,并指出读书需终生。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是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第6段和第7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3、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应当是怎样的状态?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专心的,无功利的,反复的;不为消遣的,不为装门面的。4、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每个民族尊奉的经典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5、黑塞批评了哪些现象?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以为是为消遣,是为功利。6、理解“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的含义。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才能有独到的发现和共鸣,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7、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只有反复阅读,才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而才能融会贯通。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的力量。四、作业(完成《同步导学》练习)《想北平》教学设想:本文编排在“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该单元有两个小板块:“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想北平》出自第一小板块内,这个板块内共有3篇散文,《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前两篇是研读要求,后一篇是自读要求。这个板块的教学在情感上,主要是理解人类的美好感情——故乡情思,培养并增强自己的思乡情、爱国情;在阅读理解上,主要是学习散文的阅读赏析。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故土北平的眷恋之情;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3、学会对词语、语段的点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了解作者,进一步了解散文这种文体,整体理解课文,把握文章基本情感,做部分点评。过程:一、导入1、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开始,我们学习“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的文章,理解并感受人类最美好的那种故乡情思。现在我们读散文《想北平》。2、字音、字形检查:廿(nian)辜负(gu)菜圃(pu)粘(zhan-nian)脾气(pi)稗官野史(bai)俾众周知(bi)空旷(kuang)粗犷(guang)二、复习有关散文的文体常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有关散文文体(1)“形散神不散”——(2)线索——(3)文眼——(4)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三、了解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三、研读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学交流:逐一分析本文在散文特征几个方面的表现:(1)“形散神不散”形散——北平景点碎片;北平的农家生活;住伦敦、巴黎、罗马的感受;个人以往生活的回忆等等。神不散——对北平的眷念之情(2)线索对北平的感受。(3)文眼“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句话。(4)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标题;“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北平呀!”间接抒情:写景、写事,情景交融,寓情于事。四、作业第二课时要点:继续研读过程:一、研读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学交流:1、“想”。把标题的“想”换成“说”“爱”“忆”“谈”,看有什么不同效果?“想”1、浓烈的情感亲近,含有思念、爱的成分;2、含有写作时的空间距离。2、他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有怎样的含义?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3、本文主要用了怎样的手法写对故土的情感的?答:1、抓特征,写感受: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老城墙,红酸枣树,香片茶,胡同院子,书和古物,果子,蔬菜。2、做比较,用衬托:和巴黎做比较——巴黎“太……”“太……”,北平——“安适”“动中有静”北平更“匀调”“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除“书多古物多”,更“花多、菜多、果子多”;和伦敦做比较——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内外“接近自然”;和美国做比较——“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4、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5、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先教会方法。关于含义理解的方法:(1)按照字面的意思,把不够明白的意思说得更明白(2)看文字在文章结构上、主题思想上有什么作用(3)看文字里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看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分析出修辞的意思13第页\n免费答疑预约电话:西安路39703311西岗区83682706中山区62898402(5)结合前后文或者标题看文字突出了什么意思(6)看文字的弦外之音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四、作业(完成《同步导学》)更多教育文章请登录:http://www.keyuanxuexiao.com/13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