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0 K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物理说课简易教案〖说课人〗秦皇岛市抚宁县第二中学教师赵永利〖所用教材〗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试验修订本)〖课题〗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二)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德育目标(三)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及关键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学法指导四、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二)传授新课(三)方法指导(四)例题详解(五)练习巩固(六)课堂回顾与布置作业(七)课后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的说课教案\n一、教材分析:(一)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本节课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常考的部分,在高科技及探索未知世界方面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带电粒子的圆周运动,掌握带电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并能简单应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德育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带电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和半径难点:显示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关键:确定带电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位置、半径大小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的思维,探究知识的本质,以教师为主导,总结其中的规律,通过物理学广博深远的知识体系,探索现实世界的真知。(二)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手段\n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立体感、真实感,形象、生动的展现出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三、学法指导通过匀速圆周运动的运动特点,总结其中存在的规律,从题目表面的已知条件,推导出隐含的知识要点,从而求出结论。四、教学程序:(以50分钟一课为例)本节课教学程序分为七个环节:(一)导入新课(二)传授新课(三)方法指导(四)例题详解(五)练习巩固(六)课堂回顾布置作业(七)课后分析(一)导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之前,复习提问洛仑兹力的表达式以及洛仑兹力方向的判定(左手定则)。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正确答案展示给学生然后开门见山导入新课“这节课继续研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只受洛仑兹力时的运动”(二)传授新课(大约需要15分钟)一、运动规律:(大约5分钟)注:阴影部分为黑板板书教师提问:“当合外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合外力做不做功?速度大小变不变?”学生回答:“合外力不做功,速度大小不改变”\n教师提问:“洛仑兹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垂直”教师提问:“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只受洛仑兹力作用时,会不会改变速度大小?”学生回答“不会”一问一答,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只受到洛仑兹力作用时,面向学生提问作什么运动呢?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教师随即用多媒体打出推导过程如下“f不做功→f大小不变→v大小不变,f⊥v→粒子受到一个大小不变,方向总是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力→匀速圆周运动”教师在黑板上接刚才的提问继续板书作匀速圆周运动.此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时的物理情境,使学生获得感官上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示、复习匀速圆周运动公式:F=为后面推导半径、周期公式作准备。二、运动特点(大约10分钟)\n1、轨道半径:r【推导】带电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只受到洛仑兹力作用,所以是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由公式f=→Bqv=m→以上推导过程用多媒体给出【结论】【推论】同一带电粒子在同一磁场中运动,速度越大,轨道半径越大推论是我们从公式的结论中总结出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广阔的思维空间,做题时可以快速的对题目的隐含条件做出判断。2、运动周期:T【推导】由匀速圆周运动公式→将代入有以上推导过程用多媒体给出【结论】【推论】同一粒子在同一磁场中运动时,运动周期与速度无关。这个推论是很多题解题的要点,在涉及到时间问题的时候,应特别注意。新课内容到此结束,主要有三大点: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只受洛仑兹力作用时作\n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半径公式;运动周期公式。半径、周期公式更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公式,由于字母较多,同学们在记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记准。(三)方法指导(大约10分钟)很多同学在学习高中物理的时候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听得明白,不会做题”,那就是因为只是掌握了公式,听得懂例题,但不会做题,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方法,只会生搬硬套,当题型较为灵活时,头脑中没有思路,如果熟悉了这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去寻找解题的关键点,解起题来就会有条理性了。1、圆心的确定①已知入射速度和出射速度方法:作入射速度和出射速度的垂线,交点即为圆心(如下图所示)此处用多媒体展示作图过程②已知入射速度和出射点方法:作入射速度的垂线,连结入射点和出射点作其中垂线,两垂线的交点即为圆心(如下图所示)\n此处用多媒体展示作图过程圆心的确定是带电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解题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着以后的解题思路,有些题可能不会直接确定圆心的位置,但可以假设或大概的画出圆心的位置,然后作出其轨迹图,解起题来就方便多了,如后面的例2。2、半径的确定主要由几何关系得出如右图,已知出射速度与水平方向夹Ø角,磁场宽度为d,则有关系式r=此处用多媒体给出3、在磁场中运动时间的确定:(——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转过的圆心角)这里是个难点,如何确定在磁场中转过的圆心角,也需要用几何关系来分析,而圆心角与周期的关系,也需要同学们细细去体会。(四)例题详解:(大约12分钟其中例一5分钟,例二8分钟)例题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它不但示范给学生解题步骤,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它的解题思路,特别是解题中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不是很难,得往往不容易发现,我们的目的就是从已知条件以及其知识扩展,找到解题的关键点,往下就水到渠成了。例一:如图1所示,正方形容器处在匀强磁场中,一束电子从孔a\n水平射入,其中一部分从c孔竖直射出,一部分从d孔水平射出,则()A、从两孔射出的电子速率之比为v:v=2:1B、从两孔射出的电子在容器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t:t=2:1C、从两孔射出的电子在容器中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a:a=:1D、加速度之比a:a=2:112解析:由题可知,一束电子从a点水平射入,有的从c射出,有的从d射出,是因为这束电子的速率不一样,由半径公式可知引起轨道的半径不一样。此题是已知入射速度和出射速度的题型,我们只要按照方法指导中的方法,找到从c射出和从d射出两种粒子运动轨迹的圆心,粗略画出其轨迹,(关键)就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半径关系为2:1,如图2所示,再根据半径公式,m、B、q是一样的,所以速率之比也为2:1。由图可知,它们在磁场中转过的圆心角分别为90和180,由方法指导中的计算时间公式(同一种粒子在同一磁场中运动时,周期与速度无关,T相同)可知,时间之比即为圆心角之比1:2。加速度a==可知a:a=v:v=2:1。答案A、D\n本题较为简单,但也较为全面,考查到了圆心的确定,时间的计算,周期与速度的关系,以及洛仑兹力公式等知识点,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公式的应用,为解决更复杂的题型作准备。画线部分为关键。例二、长为l的水平极板间,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板间距离也为l,现有质量为m,电量为q带正电粒子(不计重力),从左边极板间中点处垂直磁感线以速度v水平射入磁场,欲使粒子能够射出磁场,速度v应满足什么条件?解:由题目可知,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进入磁场后,粒子将向上偏转。分析:若粒子速度较小,轨道半径较小,粒子有可能在磁场中转半圈后,由磁场左边射出,其极值情况为刚好从极板上左边缘射出,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此时匀速圆周运动半径为r=l/4,此时粒子的速度为v,由半径公式得可知v=即粒子速度v≤v,可由磁场左边界射出1\n若粒子速度较大,粒子将由磁场右边射出,其极值情况为刚好从极板上右边缘射出,如图2所示,先确定大致圆心位置,由数学的几何关系可得半径r和l的关系如下,r=l+(r-l/4)解得:r=l此时粒子速度为v由半径公式得可知v=即粒子速度v≥v,可由磁场右边界射出2总结:欲使粒子射出磁场,v应满足的条件为v≤或v≥其中例一较为简单,文字较多,所以用多媒体展示出详解过程,而例二稍难,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将其整个过程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的思路跟随着老师的笔去走,有助于慢慢消化,板书时应注意色粉笔的使用,突出重点连线和一些重点关系。两道例题的图示都由多媒体打出,可适当调大。(五)练习巩固(大约5分钟)如图所示,一束粒子电荷量为+q,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强度为B,宽度为d的匀强磁场中,穿透磁场时的速度方向与原来速度方向夹角为30,则此粒子的质量为穿透磁场的时间为此练习题,难度中等,能够考查半径、周期公式,还考查圆心确定、半径关系、运动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能起到巩固的作用。\n(六)课堂回顾与布置作业(大约2分钟)用多媒体打出本堂课从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入手,分析其运动原因,联系以往的知识,推导出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对题目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所对应的解题方法进行了指导,采用多媒体的手段观看了带电粒子匀速圆周运动的轨迹,通过对两道例题的仔细剖析,明确了带电粒子匀速圆周运动的主要特点,及如何找到解题中的关键点,从而达到能熟练应用公式解题的目的。作业:课后练习156页1、2、4、6(七)课后分析课后分析是教师授课之后对本节课的评价,起到发扬优点、克服不足的作用,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注:本节在时间安排上剩余2分钟,以应付课堂上的突发事件。\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