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5 42页

  • 174.00 KB
  • 2022-08-15 发布

高中政治教案5

  • 4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主页                                               政治教案 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财政和税收的基本情况;准确掌握国民收入及其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作用、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纳税人的基本含义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组织财政收,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使社会全体成员都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措施。具体要求1.知识要求识记: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财政收入与支出范围;税收、纳税人的基本含义,税收的基本特征,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理解: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运用: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意识,并做到自觉纳税。2.能力要求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为什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学会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回答下面的问题:“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财政收支平衡只能提大体平衡,不可能是收支绝对相等”。理论联系实际说明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用自己了解到的社会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3.觉悟要求\n通过本课第一节(国民收入的的分配与财政)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与作用;通过本课第二节(税收和纳税人)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以自觉依法纳税为荣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2.财政的作用3.税收的性质和作用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学难点1.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2.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课时安排共6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一课时复习提问1.什么是经济?2.概述上学期所学的《经济常识》上册的主要内容。3.简述本学期所要学的,《经济常识》下册的主要内容。(设以上三个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复习“经济”这一要领时,要重点强调经济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种经济活动,以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经济关系。第二,概述《经济常识》上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时,要重点强调第一、二课讲的是有关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第三、四课着重讲的是生产领域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所结成的经济关系。第三,简述《经济常识》下册所学的主要内容时,要重点强调第五、六课着重于讲人们在分配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第七课讲人们在消费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第入课讲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复习,帮助学生学会用“经济”这一概念来统帅经济常识上、上册内容的学习,梳理出一条贯串于全书的介绍市场经济具体知识的线索: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导入新课\n在我国,规模宏大的三峡水库正在建设之中,横贯南北的京九铁路已全线通车,闻名中外提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已经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请问,国家在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中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是从哪儿来的?毫无疑问,是我国三大产业的劳动者共同创造出来的。第一年内三大产业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全部财富,有相当一部分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其他公共消费。这种集中性分配是怎样确定的?是通过什么渠道进行的?在分配中怎样才能做到既兼顾生产的扩大,又要考虑提高人民生活?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第五课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税收与纳税人等知识的学习得到一定的认识和解决。讲授新课第五课财政税收和纳税人(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课书的课标题、节标题和框标题,并构思出本课书的知识框架结构图。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中的第一个问题:国民收入的分配。第一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板书)一、国民收入的分配(板书)1.社会总产品(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2、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2)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教师板书下图) (结合上图,教师归纳讲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由各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称作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货币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的关系是统一的,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从实物形态的角度讲叫做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的角度讲叫社会总产值。\n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时,使用社会总产品和社会产值这两个指标都是必要的。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量,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肉类有多少,等等。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但是,仅用产品量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又是不全面的,也不是很准确的。因为有些产品是可比的,如小麦产量、煤炭产量等。有些产品则是不可比的,如两个国家的汽车产量相同,电视机产量相同,但技术含量、规格、性能不同,那么如果仅仅从数量来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就是不准确的了。另外,即使技术、规格、性能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总产品的构成不一样,如日本的汽车产量比我国多几倍,我国的纺织品产量、粮食产量比日本多几倍,那么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也是困难的。所以,教室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值的指标。从我国的现实一看,许多产品的产量都处一起世界第一位,这表明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但是,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高,社会总产值不高,所以,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2.国民收入(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国收收入?2)努力增加国民收入有什么意义?3)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教师板书下图) (教师结合上图归纳讲授)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掌握国民收入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点。要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有两种存在形式,即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要知道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即它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标志。因为,只有国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所以,努力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n要知道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事实上,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很多。在生产资料有保证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人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都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它们都不是根本途径。因为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要受生产资料数量的限制,如果劳动者数量增加了,但设备原材料不增加,劳动者不能发挥作用,他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还会减少。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延长劳动时间可以创造更多国民收入,但劳动时间的延长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自然条件和劳动者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延长劳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的会损害人的健康,同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提高劳动强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国民收入,但劳动强度也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并且劳劳动强度超一定限度,也会损害人的健康。同生产活动的目的相违背。为什么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呢?因为,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还可以在生产资料不增加的条件下,增加国民收入。3.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第5至第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是什么?按实际用途它又分为哪两个部分?2)什么是积累?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又是什么?为什么国民收入中要有积累部分?3)什么是消费?在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国民收入中要有消费部分?(教师在学生看书思考以上问题时,板书下图。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指导学生填好下图。)国民收入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例如\n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例如  社会物资储备。包括 消费个人消费。即  公共消费。包括(结合上图,教师归纳讲授)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各种消费,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在此之后,按实际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在这三部分中,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部分。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虽然不直接用于生产,但同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通过这些这些基本建设而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所以,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属于积累。社会物资储备部分既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也没有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但它是为上述两项而储备的物质财富,所以,也属于积累。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因为,通过积累而不断扩大再生产,是发展生产力,增加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径。\n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上述消费中的个人消费属于生活消费,它不同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即生产消费。在生活消费中,个人消费,即个人维护自身及其家庭成中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而对生产资料的消耗,是主要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是通过人的货币收入,自由选购商品和劳务,使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得到满足。个人消费是分散地进行的,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公共消费包括的内容很多,除了教材中列出的几项,其他如环境保护、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物质消耗,都属于公共消费。在公共消费领域中,非生产尾基本建设仍属于积累部分。这些基本建设以外的物质消耗,才属于公共消费。如,建一座学校属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是积累的内容,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物质消耗,属于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作为消费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公共消费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医院等设施,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4.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最后几个自然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存在着一致性?2)为什么说积累和消费之间还存在着不一致性?3)怎样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1)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板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个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占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所以,在国收收入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具有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来,国收收入不认用于积累还是用于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因此二者的一致性体现更为明显。(2)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板书)\n在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不一致的一面。因为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加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目前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发展速度,增加积累也会落空。同时,消费萎缩,或者消费的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也会受到阻碍。当然,消费部分过大,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尽”,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会对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不良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和消费之间矛盾的一面依然存在。因此,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板书)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增长。(板书) 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第二,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第三,积累和消费各增长到什么程度是最合理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讲授)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只让积累增长,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累性,降低生产发展的速度,增加积累也就会落空。如果只让消费增长,用于消费的部分过大,把生产成果“分光吃尽”,那么生产的发展就会缺乏后劲,最终也不得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既不能生积累、轻消费,也不能轻积累、重消费,而要兼顾积累和消费。怎样做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呢?这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请同学们看图(一)。1978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3010亿元,而1988年是11533亿元。国收收入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其原因是十年间社会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前面已经讲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只有国收收入总量增加了,才有可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请同学们看图(二)。从图中我们可以盾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6%,1988年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是34.1%,它们大致相同。但是,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积累额是1978年的3.72倍。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197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5.4%,1988年国民收入的消费率是65.9%,它们也大致相同。但是,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因此1988年的消费额是1978年的3.89倍。总之,由于1988年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是1978年的3.8倍。所以,1988年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72倍;用于消费的部分也随之增加,是1978年的3.89倍。\n在图(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1978年的十年中,我国的国民收入积累率一直稳定在34%左右,而消费率也一直稳定在65%左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践证明,当时积累和消费的这种比例安排是合理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要确定适当的积累率。那么,什么是积累率?什么样的积累率才是合理的?确定积累率提高低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上的这部分内容进行思考并回答。(教师归纳讲授)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积累率的计算公式:例如,1985年我国的国民收入是7498亿元,其中积累基金是2684亿元,问:1985年积累率是多少?消费率是多少?通过计算我们便可以知道,1985年的积累率是35.3%,消费率是64.7%。那么,什么样的积累率才是合理的?确定积累率高低的依据是什么?请同学们看图(三)。从图(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积累率的提高应以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为前提;反之,消费率的提高应在保证国家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为限度。明确和积累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合理的积累率就应该在这最高限和最低之间,具体看一个时期内积累率多高才算合理,必须综合考试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不可能有一个适应于各个时期的固定的积累率。那么,是不是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可以在积累率的最低限和最高限之间任意地选择呢?是不是可以无限地接近最高限和最低限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教师归纳讲授)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能凭人们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板书)请同学们看图(四),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第二,积累基金为什么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第三,消费基金为什么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n(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结合上图讲授)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首先是通过价值形式进行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人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因为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具体地说,就是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总量相一致。实物形式的国民收入表现为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两部分,前者用于积累,后者且于消费。所以,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这两部分实物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还来许多问题。会带来什么问题呢?教材讲得很清楚,可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板书)这一点是从局部与全局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也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有力量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增加发展的后劲。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广大人世群众能从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惠。以上我们讲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的存在说明:国民收入的根本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时,在考虑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必须遵循这三条原则。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三个问题:1)如果要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来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关系?2)如果全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升高,会出现什么后果?3)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能不能在短时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教师归纳讲授)(1)所谓“吃饭”就是指人民生活。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饭”要吃好,但也不能吃得过好。“建设”就是指扩大再生产。如果将产品都吃光用光,国家就没有希望。只有在吃饭之后国家还有余力搞建设,国家才会有希望。所以,“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2)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会出现什么后果?这实际上就是说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消费资料总量的半长。其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消费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经济秩序出出混乱;二是由于社会成员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的幅度不同,导致一部分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出现社会不稳定。3)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另外,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制约。所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有必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n巩固新课(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请学生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1.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和消费的相互关系?2.如果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来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什么关系?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2.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与消费的关系?(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第一,帮助学生巩固对国民收入概念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国民收入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的认识。第二,帮助学生复习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三条原则,并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原则是实现国民收入合理分配,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本上适时切入本课所要讲的具体内容──国家参与社会新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和支出。)导入新课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些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如,为迎接建国五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进行维修改造工程,又如,军队和警察是由国家出钱装备的,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学校是国家财政拔款保证运行的,以上这些都是财政现象。就是一般老百姓也直接或间接地同财政打着交道。如居民购买公债(国库券),交纳与居民有关的各种税(个人所得税、自行车税等),这些都会形成国家的一定收入,也是财政现象。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作为国家中的居民,其生产和发展也离不开财政。那么,什么是财政?什么是预算和决算?什么是财政收入支出?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二、财政收入和支出(板书)1.财政含义(板书)请同学们看图表(一)(教师上课前应准备好这张图表),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国民收\n入的初次分配中哪些部分要归国家占有?被国家占有的这部分是不是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全部?2)国家掌握财政收入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归纳讲授)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被创造出来,到最终进入消费领域,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内部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又在全社会范围所作的分配。在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分别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或经济单位以及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中进行的。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国有企业、城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上缴给国家财政的税金,以及国有企业上缴给国家财政的利润和农民上缴给国家财政的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在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中,第三产业上缴给国家财政的税金,以及国家财政部分发行的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等,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国家掌握这部分财政收入的目的是国家利用这些财政收入来满足社会各方面支出的需要。如,保证国家和政管理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用于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直接参与农业开发和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以上分析说明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同时又指出了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目的──用此满足社会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掌握财政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财政的内容;2)财政的特点;3)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是,国家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政治权力,强制性地往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的本质。概括的说;1)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2)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3)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那么,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如何确定并开始实施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2.预算和预算体系(板书)\n国家的财政是通过预算实施的。什么是预算?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4、第5自然段并进行思考。(教师可先板书下面两个图表,然后结合图表进行讲授。)在我国,财政收支计划和上一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由财政部编制、汇总,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审批。经过一定法律程序批准的国宾上度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计划在批准前称预算草案。计划执行的结果称决算。对预算基本含义的把握主要在于:要理解它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教材中的插图反映的是财政部长在作上一年度的国家决算和本年度的预算报告,接受代表审议的情景。经过审批的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所以,财政部长将预算草案请审议及人民代表对预算草案进行审议,都是非常严肃和神圣的。国家预算有以下三个特点:1)综合性。国家预算的组成内容决定了它能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预算的一收一支都牵动着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各部门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效益和积累水平,社会事业的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都可以从它们向国家提供的预算收入和安排的预算支出中支反映出来。此外,国家预算能综合反映国家各给政权的资金集中情况,反映着各级政权财力、财权的大小。2)法律性。国家预算经权力机构批准后方能实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我国规定,国家各级预算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地方各给预算则顺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各级政府都必须严格执行预算,若要追加、追减,也必须超级大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3)计划性。国家预算本身就是一个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掌握预算这个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画家财政的主要环节。第二,预算的功能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第三,预算只有在经过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批后才能生效,而经过审批的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第四,我国每年的财政收支计划都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批后才开支实施的。什么是预算体系?为什么要有预算体系?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6、第7自然段并进行思考。(教师归纳讲授)国家预算的总体结构状况称为预算体系。在我国,国家预算体系是由中央预算和各级地方预算组成的。预算的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相应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3.财政收入与支出(板书)预算包括财政收入与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n什么是财政收入?什么是财政支出?靖同学们看下面这张图表。(教师结合图表讲授)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另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个体过程。那么,国家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和途径取得财政收入呢?又是如何将这些财政资金分配(支出)出去的?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8~17自然段并进行思考与回答。(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板书图五)财政收入的形式,是指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从我国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来看,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具体表现为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过程,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从我国财政支出的用途范围看,可以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有关这部分的具体内容教材在辅助文中已详细更出,教师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和数字进行讲授。)下面再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所讲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财政收入的意义是什么?第二,财政支出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归纳讲授)财政收入的意义有三点;第一,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财政分配是收入与支出的统一过程,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收入则是财政支出的前提和保证,在一般情况下,收入的数量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规模,收入多才能支出多。因此,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积极雉资金,才能为更多的财政支出创造前提。第二,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的职能的财力保证。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社会产品,财政收入正是国家资金的重要手段,对实现国家职能有重要意义。第三,财政收入是正确处理和方面和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财政收入的取得不仅仅是个聚集资金的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取得多少、采取何种方式,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涉及到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只有在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才能达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分配关系的目的。财政支出的意义有如下四点:第一,财政支出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第二,财政支出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巩固的和完善。第三,财政支出促进了人民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四,财政支出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提供了物质保证。以上四点我们将在讲“财政的作用“,这一问题时展开分析。\n4.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最后一自然段,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2)什么是财政赤字?3)为什么说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4)如果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意味着什么?其结果会怎样?5)如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意味着什么?其结果会怎样?6)为什么说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归纳讲授)财政有收有支,就必然存在着收支关系问题。财政收支平衡指的财政收支之间的对比关系。财政收支对比,不外有三种情况: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赤字;三是收支相等。在编制年度预算(计划)时,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及年终的决算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可能出现的只是两种情况,或是结余,或是赤字。在出现结余的情况下,有一个结余数量大小的区别。如果结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人们自然就会把略有结余视为一种理想的财政平衡的标志。所以,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在于支出,略有结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在财政赤字中,也有一个数量大小的差别,如果是略有赤字,也应当视为平衡,或是基本平衡。当然,如果财政赤字出现较大数额,则意味阒国家的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简称,引发通货膨胀。总之,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抵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收大于支,结余过多,或支大于收,出现赤字,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但是,在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收支完全相抵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不是静止的;预算也不可能在完全实现了收入之后再安排支出,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预测来编制的。所以,只要不出现很大规模的结余或赤字,都是正常的。财政收支平衡只能大体平衡,不可能是收支绝对相等。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应注意培养自己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巩固新课(教师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小结,并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什么是预算和预算体系?3.怎样正确认识财政的收入与支出?4.怎样正确认识财平衡与财政赤字?\n第三课时复习提问(1)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怎样正确认识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意义各是什么? (设计以上三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第一,帮助学生巩固对财政这一概念的理解。第二,通过对什么是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的意义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复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财政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基本上适时切入本节课所要讲的具体内容──财政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导入新课以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回顾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历史性的伟大变化集中地反映在:1)经济总量成倍增长;2)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3)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4)教育、科学飞速发展男防力量日益强大。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财政的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授新课三、财政的巨大作用(板书)1。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板书)1)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2、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资源配置问题?2)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3)为什么说市场并不是万能的?4)如何理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有国家的宏观调控?5)为什么说财政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6)为什么主说南昆铁路的建设是国家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的具体体现?\n(教师归纳讲授)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广泛存在着社会分工。社会经济划分为许多行业、部门和地区,产品的使用价值也多种多样。那么,社会需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谁来生产、在哪里生产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的来妥善的加以解决,这就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由于市场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所以,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来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用劣汰的选择。这说明,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与缺陷。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耐用也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以解决市场调节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控制和调节。财政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如,我国南昆铁路的建设,就是国家通过财政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为修好这条铁路,国家先后投资180多亿元,这是市场调节所不及的。如果没有国家的投资,建设好这条铁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国家为什么要投资建设南昆铁路?因为,建好了这条铁路,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进大西南地区的资源开发,可以改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2)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4、第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列出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几个大型项目,并说明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支出方面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为什么说国家可以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n(教师归纳讲授)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型项目有:三峡水库、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沈大高速公路、京津唐高速公路等。为了完成这些大型项目的建设,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的投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从而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画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例如,南昆铁路的建成,改善了路网布局,它不仅是西南与华南沿海间最便捷的通道,而且还将与钦州的钦、防城港、北海及雷州半岛上的湛江一起,构成出海在通道,从而把地域辽阔、发展潜能巨大的西南内陆,与海岸线长、交通发达的华南地区连接起来,形成“背靠在西南,面向东南业”的格局,对大西南的资源开发和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起到促进作用。又如,京津唐高速公路的建成,由于公路质量的大大提高,动力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家通过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财政促进经济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财政具有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的职责和功能。例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或者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国家都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数量,来实现物价稳定,达到均衡社会供求总量的目的。在社会总需求的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比如,在总需求中,生产资料需求和生活资料需求的比例是5:5,而总供给的比例是6:4,那么生产资料就会积压,生活资料则会短缺。这样,虽然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平衡的,但二者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社会经济也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国家还必须采取措施,使二者达到结构上的合理,才能有得经济更好地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国家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财政支出中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消费水平等措施,协调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的比例,实现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结构上的相互适应。3)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6、第7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为什么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国家财力的支持?2)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归纳讲授)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事业单位,它们不同于企业。因为,它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可以取得部分收入,但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还不够发达,有不秒地区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国家财政的力量还不够大,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地一步说明,科教文卫事业的大展,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4)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板书)\n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8、第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经济建设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从而也就为人世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如何理解财政通过调节社会分配,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教师归纳讲授)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也是中国财政分配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生活状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是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如何。首先,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为,只有财政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丁基础。其次,社会财富分配的是否合理,也离不开财政的作用。因为,财政具有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如果大量社会财富被少数人享有,而大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就难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主客观经济条件存在着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收入差距拉大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意扩大,将不得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而财政的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限制过高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的支出,可以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增加工资,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通过减税让利,可以支持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及低税政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可见,财政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财政是巩固国家财政的物质保证(板书)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所以,保证国家行政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是国家行政及公司、司法、国防的物质保证。教材在这里的插图表明,在80年代中期我国裁军100万在中共十五大上又宣布裁军50万,但是,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是离不开财政支持的。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板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即增加财政资金的总量。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二是财政收入受分配政策的制约。1)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板书)\n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经济总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源和流、根根与叶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是源、是根、财政收入是流、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那么,怎样才能使源远根深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使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大幅地增加国民收入呢?这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二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经济决定财政的表现之一就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决定了国家财政的收支规模和增长速度。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发展速度、生产发展水平及生产结构对财政收支规模和增长速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生产规模及发展速度决定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发展速度。(板书)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越多,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也就越多;生产发展速度越快,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也越快。从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收支情况看,除个别特殊年份外,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财政收入的多少(板书)劳动生产率截止高,生产耗费越少,产品的成本水平就低,同样生产规模所创造的纯收入就越多,财政收入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生产结构的不同影响着财政收入的多少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盈利水平不同,在同样生产规模下,盈利高的生产部门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财政收入就越多;反之财政收入则越少。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那么,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增长速度也就决定了财政地支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n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经济决定财政。(2)财政收入受分配政策的制约(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反而会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2)为什么国家财政收入过少,也最终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教师归纳讲授)经济决定财政,财政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只是形成财政收入的基础,是一种可能性。在社会总产值中最终有多少能成为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要通过现实的分配过程。所以,财政收入要受到分配政策的制约。在国家财政分配规模即定的条件下,财政分配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财政分配的效益,而财政分配的效益又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的速度又制约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如果财政资金分配得当,使用合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高,经济发展速度就快,从而也就使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反之,财政资金分配不当,使用不合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不高,经济发展速度就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受到影响。可见,财政影响经济。比如,国家财政收入过多,这是财政资金分配不当的一种表现。其结果是:直接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这对企业对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过少,这是财政资金分配不当的另一种表现。其结果是:直接减少了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降低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那么,什么样的财政分配才是合理的呢?这就是;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巩固新课(教师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财政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第四课时复习提问1.什么是财政?什么是财政收入?\n1.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四种形式是什么?其中哪一种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为什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第一,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财政和财政收入这两个基本概念。第二,帮助学生建立起财政+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形式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三,帮助学生认识到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在此基础上适时切入本课书第二节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以及同税收相联系的纳税人。)导入新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看到许多税收现象;工商企业和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依法向国家缴纳税款;国家为了贯彻某些税收政策,往往给企业或个人以减税、免税或出口退税的税收优惠;个人收入达到国家规定的征税标准时,要依法向国家缴纳个人所得税;各级政府的领导官员们,也常常为完成财政年度税收任务而进行研究,选择解决方案;企业的厂长、经理必须随时关注财政税收政策的变化,并据此调整或修正其经营决策,使其经营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都感到了税收的存在,但若要问什么是税收,却又扑朔迷离,难以说清,以至把很多不是税收的费用、罚没等也说成是税收。究竟什么是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哪些违反税法的行为?这些问题将在本课第二节的学习中得到解决。讲授新课第二节税收和纳税介(板书)一、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板书)1、税收的基本含义(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1至第3自然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税收的内容是什么?2)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是什么?3)什么是税收?4)参与税收立法和政策制定的机关有哪些?5)什么机关是国家的税收征收机关?(教师归纳讲授)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掌握税收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税收的目的性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即社会公共需要。2)从税收的强制性看,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而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权力。3)从税收的法制性看,税收是国家依据税法而征收的,国家征税和纳税人纳税,都必须遵循税法的有关规定,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4)从税收的无偿性看,国家征税以后,不再直接返还给具体的纳税人,也不对纳税介付出任何代价。5)从税收的内容上看,它是国家向纳税人征\n收的货币和实物。在商品货币关系不发达时,税收主要是征收实物,而在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主要是征收货币。我国的农业税基本上征收的是实物,但仍要折合成一定的价值。6)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另外,同学们还应知道,在我国参与税收立法和政策制定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极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财政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等。同学们还应该知道,我国的税收征收机关是:国家税务局及其在各省、市、县设立的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2.税收的基本特征(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4至第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面的问题:1)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教师归纳讲授)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民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税收和强制性(板书)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并非是自愿缴纳。税收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在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前者依据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权而取得收入。如,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他们就占有奴隶劳动的全部成果。又如,地主占有土地,就上吸农民的剩余劳动或收到地租。再如,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就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目前我国是,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分向国有企业征收利润,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而取得收入。国家以税收形式参与分配,就意味阒政治权力凌驾于所有权之一,这就是强制。强制性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保证。国家征税不受所有权的限制,对不同的所有者都普遍适用,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普遍的形式。税收的无偿性。(板书)\n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就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税收的无偿特征是从直观的角度,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税收的这个特征,是由国家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决定的。从税收的产生看,国家为了行使其职能,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料,而国家机器本身又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只能通过征税来取得财政收入,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种支出只能是无偿的,国家拿不出任何东西来偿还公民个人的缴纳的税款。当然,国家的征税也只能是无偿的。税收的无偿性,使得国家可以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安排使用。这种无偿的分配,可以贯彻国家的政策,改变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构成和比例,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可见,税收的无偿性是至关重要的,体现了财政分配的本质,它是税收三个基本特征的核心。税收的固定性(板书)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税收的固定性既是对国家的约束,也是对纳税人的约束。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经济组织和个人应不应纳税、庆纳什么税、纳多少税,这表明国家与纳税人的根本关系具有固定性。而纳税人只要取得了税法规定的应税收入,或发生应税行为,或拥有应税财产,就必须按规定的比例或定额纳税,不能自行减免和降低标准,这也体现了税收的固定性。以上,我们分析说明了税收所具有的“三性”,即在征收上的强制性,在交纳个的无偿性,在征收范围和比例上的固定性。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税收“三性”之间的相互关系。4)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板书)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必须具有强制性。(板书)税收的无偿性,必然要求征税方式的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和固定性得以实现的保证。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它必须具有固定性(板书)强制性往税是对所有者财产的无偿占有,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一个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的利益。所以,征税必须具有固定性。\n总之,税收的“三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统一体。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无偿征收。而无偿征收必须凭借法律的强制性手段。而强制、无偿地征收,又必须具有固定性,否则会遭到纳税的反抗。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板书)区别税与非税的基本标志是看一咱财政收入形式是否同时具备了税收的“三性”特征。同时具备“三性”特征的是税收,否则就不是税收。下面,我们就以此为主要标准,列表说明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教师可结合此表向学生讲明这一问题。)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财政收入形式及其内容与税收的区别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利润上缴只具备无偿性特征,不具有税收那样的强制性和固定性。财政发行(即纸币发行)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无偿性特征,但无时间上的连续性,没有税收的那种固定性。无社会产品作保证。国家信用(包括发生公债向国外借款两部分)税收是强制性的,信用是自愿的;税收具有无偿性,兴债要还本付息;税收具有固定性,举债无时间上的连续性,无税收的那种固定性特征。举债也有社会产品作基础。各部门收费(包括经济活动中的劳务性收费和政府机关收取的事业、行政、司法等规定的特定服务费)税收具有无偿性,而各部门收费是劳务或特定服务提供的受益所付出的一种代价,等价有偿,具有明显的有偿性。罚设(包括罚款和没收两部分)税收具有固定性,而罚款和没收是一次性和不连续的无税收的那种固定性特征。4.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处理(板书)\n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10至第1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它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2)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违反的是什么法律?3)依据这个法律的规定,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应受到的什么处罚?(教师归纳讲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违反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这部法律是我国1993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对国内税和涉及外税收作出统一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法,这对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有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必须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税务机关任何国家政权赋予的权力,以国家政权的名义,向纳税人征收税款。如果纳税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违反税法规定的行为,税务机关将根据税法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1)违反国家税法的行为。(板书)偷税(逃税)行为(板书)理解偷税行为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什么是偷税?第二,偷税人惯用的手段是什么?第三,为什么说伪造、涂改、销毁账册和票据是偷税行为?第四,为什么少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也是偷税行为?偷税是纳税人明知税法规定而有意违反,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所以,偷税也可称为逃税。这与不了解税法和其他有关规定而少缴、未缴税款即漏税是不同的。教材中列举了违法者偷税时惯用的几种手段:一种是伪造、涂改、销毁账册和票据;另一种是少报应税项目、销售收入、经营利润也都是个体的计税依据。所以,破坏了这些依据,就是偷税行为,就要受到惩处。教材中的例子:李某为使企业走出困境而偷税,看起来是为了集体,但实际上是为了单位小集团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社会的共同利益,是同国家的法律相对抗。所以,尽管所偷税款未装进他个的腰包,但也仍然是犯罪行为。欠税行为(板书)\n理解欠税行为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什么是欠税行为?第二,对有欠税行为的人税务机关应给予什么样的处罚?处罚的依据是什么?第三,应税项目的纳税期限指的是什么?欠税即拖欠税款,简单说来就是纳税人知道纳税期限而没有按时纳税的行为。所谓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从事了应税活动或取得了应税收入,需在多长时间内完全纳税的行为。如,税法规定: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按月计征,扣缴义务人或纳税人应在次月7内缴入国库,但如果超过5天,即到次月第13日还未缴纳,就属欠税和赤。对于欠税行为的处罚种罪状有:1)责令限期缴纳;2)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3)逾期仍未缴纳的,可从其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中强制扣缴税款和滞纳金,或者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缴款项的商品或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税款和滞纳金。骗税和行为。(板书)理解骗税行为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什么是骗税行为?第二,骗税行为的集中表现是什么?第三,骗税人采用哪些手段骗取国家的出口退税?第四,税务机关对骗税行为的处罚有哪些?(骗税的定义和集中表现,教材中已有明确表达。教师可结合教材分析。)在我国,骗取国家出口退税往往是骗税者与税务部门内部掌握一定权力的人相互勾结成共同犯罪,骗税数额一般都很大。对此,国家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在经济生活中,除了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外,还有通过弄虚作假而骗取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例如,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骗税与偷税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骗得税收优惠,后者是设法隐瞒应税项目和应税收入。对骗税行为的处罚有:罚金、处以有期徒型或拘役、处以无期徒刑或死刑处以没收财产。抗税行为。(板书)理解抗税行为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什么是抗税和为?第二,抗税行为的表现有哪些?第三,税务机关对抗税行为的处罚有哪些?抗税是指纳税人采取暴力、威胁等方法,抗拒按照税法规定发行纳税义务的行为。(抗税行为的表现为对抗税行为的处罚,教材中已讲得很清楚。教师可按教材讲,也可选择本地区发生的典型抗税事件讲。)2)对违反国家税法生为的处理。(板书)\n为了维护纳税秩序,保证国家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对纳税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必须给予相应的经济制裁或其他法律制裁,主要包括:加收滞纳金、处以罚金、移交司法部门依法惩处。(对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个体处罚已在前面分析过,这里主要对处理办法加在概括说明。巩固新课(教师对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税收?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五课时复习提问1.什么是税收?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复习,巩固税收和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直观上盾,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凭借国家权力实现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从特征上看,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适时切入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从作用上看,税收个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监督的作用;从性质上看,我们的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面三个问题:第一,举出社会生活中的三个例子,说明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的。第二,举出社会生活中的三个例子,说明我国的税收也是“用于之于”的。第三,各举出一个例子,分别说明我国的税收具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经济活动、实现经济监督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所举的例子,对应地填入下表中。)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例(1)(2)(3) 用之于民。例(1)(2)(3)\n税收的作用组织收入。例如 调节经济。例如 经济监督。例如(教师归纳讲授)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的,如国有企业上缴的税金、农业税、个人所得税等。我国的税收也是“用之于民”的,如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救济等。我国的税收有组织财政收入的作用,如税收占我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有调节经济的作用,如对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这样可以鼓励投资者向经济落后地区投资,促进和地区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有实现经济监督的作用,如税务机关依照税法的有关规定,有权对经营单位的账薄、凭证、报表、资料进行检查,了解纳税人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以上,我们通过一些例子说明了税收的性质和作用各是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二、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板书)1.我国税收的性质(板书) 1)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不同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1~第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关系(税收的本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哪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的存在反映了一个什么总理?2)怎样理解“在不同提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却是各不相同的”?什么是税收的性质?\n(教师归纳讲授)首先,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都具有一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就是税收的基本属性,具有这些属性才能称作税收。其共同属有:(1)税收都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都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服务;(3)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三性);(4)都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的分配关系;(5)分配的主体都是国家;(6)税款都是取之于民的。这些共同点的存在反映了税收的共性,即不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只要具备了上述这些共同点的财政收入形式就都可以叫做税收。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税收的性质却各不相同。税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中,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我们把税收的这种阶级属性称为税收的性质。税收的本质和税收的性质不同。税收的本质,即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它都是凭借政治权力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这不是因国家与社会性质不同而改变的。但是,这咱特殊分配关系的阶级属性,却因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即社会制度和国家不同而不同。如,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和近代的半殖民地半殖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税收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2.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板书)社会主义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的(板书)在我国,由于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所以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上缴给国家的税金。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它已占到了财政收的95%以上(1995年为96.7%)“取之于民”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板书)我国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必须集中一部分资金,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人世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由此而决定,我国税收在征税与纳税的矛盾上,反映的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它是代表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国家需要,与纳税单位、个体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税收体现着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与纳税人在根本利益一致基本上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正确结合。社会主义税收也是“用于之于”的。(板书)\n我国税收“用之于民”的重要表现有:国家拿出大笔资金钐于提高人民生活,从1979年到1981年,国家对解决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拿出1400多亿元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占同期财政收入总额的31%)。其中,用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支出是422亿元,用于提高职工工资和实行奖金制度的支出是300亿元,用于安排城镇2600万人就业的支出是105亿元,用于增加职工住宅的支出是152亿元,还有用于减免农村税收、增加进口商品价格补贴的支出等等。社会主义税收的“用之于民”反映了税收所代表的这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归全社会共同占有,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板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财政就是全国人民的财产。国家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资金,归全国人民所有。通过财政预算的再分配,为全国人民的利益服务。国家通过预算支出的安排,把税收集中的资金钐于巩固国防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用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之,广大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2.我国税收的作用(板书)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板书) 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作用。(板书)\n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而产生的。税收从它产生之日起,为国家行使职能而组织财政心入,就成了它的第一职能。国家通过税收,可以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国民收入集中起来,以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所以,组织财政收是税收的天职,是税收的基本作用。也正因为税收天生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它才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存在,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板书)目前,我国税收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5%以上;在日本占91%;在英国占96%;在美国占98%。这说明,税收在各不同制度的国家里都普遍存在,并且在国家财政收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税收在保证国家重点经济建设、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换,更需要大量的财力作为改革的后盾。否则,财力分散很可能导致改革半途而废,甚至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定。所以,当前更应该强化和重视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方面的作用。税收可以使财政收入得到切实保证。(板书)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靠法律而取得的收入,这样便可以减少蔌避免拖欠和偷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不论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都必须依法纳税,这样,税款有相当大的部分就可以不受企业经营成果好坏的影响。以国有企业为便,它既要向国家纳税,又要向国家上缴利润。国家要求国有企业纳税,是以国家政权机构的身分出现的,具有强制性,不容打折扣、讨价还价;而国家要求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是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分出现的。企业作为经营者,有义务将利润的一部分交给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但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利润以怎样的比例分配,情况会多种多样,双方的讨价还价是不可避免的。可见,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纳税比上缴利润要稳定可靠得多。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板书)a.税收为什么能够调节经济活动。(板书)\n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不是运用直接控制的手段,而是通过市场和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经济利益的调节实现的。其中,税收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税收为什么能够调节经济活动呢?那是因为,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这种职能是指国家通过征税,改变不同纳税人、不同经济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不同产品的盈利水平,从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某种影响的功能。国家在利用税收发挥组织财政收入作用的同时,还通过税种、种率、减免、加征等办法,对不同的纳税人、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社会产品实行征与不征、多征少征,来改变不同纳税人和经济部门对国民收入和占有数量和比重,影响它们的物质利益,从而鼓励或限制某些部门经济的发展,改变经济结构,国家的一些政策,一些政治、经济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调节职能的发挥来实现的。我们说税收是一种经济杠杆,一般就是指税收的这种调节经济的职能。b.税收是怎样调节经济活动的(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7、第8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为了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国家采取了什么税收政策?2)为吸引高新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境内投资,国家又采取了什么税收政策?3)为发展煤炭、电力、核能等投资项目,国家还采取了什么税收政策?4)为鼓励人们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兴办企业,国家采取了什么税收政策?(教师归纳讲授)国家通过缴纳耕地占用税的税收政策,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通过减征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税收政策,吸引了外商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的投资,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免征(免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调节税,推动了煤炭、电力、核能、石油等国家基础产业的发展;通过免征和减征(减税)企业所得税两年,支持了边远和贫困地区新建企业的发展。总之,国家可以运用税收这一手段,通过纳税人、征收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办法,达到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板书)a.税收为什么能够实现对经济的监督。(板书)\n因为税收具有对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所以税收能够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监督。税收的监督管理职能包括:对微观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两个方面。从微观经济方面看,税收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也是由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业创造或实现的。因此,从处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取得税收收入,客观上就要求对其纳税情况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可见,对微观经济的监督是税收监督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宏观经济方面看,税收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它介入了社会经济生活的诸方面。征税的同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经济信息、经济动态都会得以体现和反映,这些信息又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主要依据。所以,对宏观经济的监督也是税收监督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b.税收是怎样对经济进步监督的。(板书)税收工作具有联系方面广、综合性强、信息灵通的特点,这就使税收成为了监督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首先,在日常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税务干部可以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部门,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以及经济实体的生产、销售、利润分配及其使用的各方面,以便了解生产、经营、纳税等情况,总结经验,揭露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同偷税、漏税、抗税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其次,税收部门除了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之外,第年还配合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进行年度财税大检查,对醒出的大量侵占国家收入的违法案件,进行严肃的处理,起到保护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本框题最后一个自然段所给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说明。)巩固新课(教师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举例说明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2.我国税收的作用是怎样的?第六课时复习提问1.怎样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2.我国税收的作用是什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对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并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税收是同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联系有一起的。因此,公民应当自觉依法纳税。在此基础上适时切入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导入新课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这说明税收就发生在人们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与税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依法纳税是我们公民应尽的义务。那么,什么叫纳税?我国有哪些主要税种?国家对纳税人有什么具体规定?什么是纳税人?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得到解决。讲授新课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板书)\n1.纳税人(板书)(1)纳税人的基本含义。(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纳税人?2)纳税人按其性质可分为哪两种人?3)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由什么决定?4)为什么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5)在我国哪些税种属于主要税种?(教师归纳讲授)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也称纳税主体,从民法的角度讲,纳税人分为自然人法人。自然人是指;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的公民个人,他们以个人的身份来承担法律所规定的纳税人义务。居住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的外国和无国籍的居民也属于自然人,他们依法对所属国和所在国家负有纳税义务。法人是指:具有能够独立支配的财产、并能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单位、团体等社会组织。法人相对于自然人而言,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总之,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按税法规定只要负责有直接的纳税义务,就是纳税人。纳税人的法律规定解决了对谁征税、谁应该交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问题。以上我们从概念上分析说明了什么是纳税人。而在实际生活中,红领巾税人都是具体的,是同一定的税种相联系的。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事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所以,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2)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板书)税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税收体系中的具体税收种类。每个税种都由纳税人、征税对象、征税项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计税依据、减免税和违章处理等具体要素构成。税种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1994年我国进行了全面的、结构性的制改革,改革后我国的现行税制由23种税组成,其中主要的税种是: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下面我们就分介绍一下这几个主要税种的征收对象和纳税人。 2。我国的主要税种(板书)(1)增值税(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4、第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增值税?2)它以什么为征税对象?3)它的纳税人是谁?4)增值税的作用(征收的意义)是什么?\n(教师归纳讲授)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即征税的目的物。如,增值税就是将纳税人在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作为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可以是商品、所得、财产、也可以是资源。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的应税劳各国,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每一种税款都有特定的征税对象,征税对象规定了不同的税种的征税领域,也是一种说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增值税对增值额征税,它是于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首先采用的。后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行。增值额就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例如,在生产领域,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就是v+m这两部分。增值税就是对这个增值额征税。不论产品的生产环节有多少,每个环节也只对增值额征税。所以,它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促进生产企业化的实现。这就是增值税这一税种的作用。教材中的辅文是增值税如何计算的例子。这里假定服装厂购进原料价值850元,这些商品的生产厂家是第一个生产环节,都是增值额,需缴增值税是850×17%=144.5元。这里的假定是为了简便地说明问题,实际上850元的销售额不可能都是增值额。这样,服装厂实际付出的货币是994.5元,即商品价值850元加增值税144.5元。这表明,144.5元的增值税由卖方缴纳,但实际赋税人是服装厂。服装厂对购进的原料进行加工,将价值1500元的服装卖给商店,增值额为1500元—850元=650元,服装厂需对这个增值额红领巾税,即650×17%=110.5元,但计算税款的方法是按销售额计算,然后减去上一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即1500×17%—144.5=110.5元。如果服装厂购买原料未得到增值税发票,说明上一环节未纳增值税,就不能扣除这114.5元。所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将促使买方要求卖方出具增值税发票,从而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2)营业税(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6、第7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营业税?2)它以什么为征税对象?3)它的纳税人是谁?4)营业税的计税方法是怎样的?5)营业税的作用(征收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归纳讲授)营业税主要对不实行增值税的劳务对象和第三产业征收,它是以经济活动的营业额(销售额)为征税对象,是对营业和服务的总收入征税,实行比例税率,按不同的行业分业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5%(金融保险业、服务业、销售不动产)、5%~20%9娱乐业)三档。分成三档体现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如:国家鼓励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实和了低税率;娱乐业不是当前我国急需发展的行业,所以实行了较高税率。营业税的征收简便易行,其计税方法是:营业额×税率。税率是指:征税额占征税对象数额的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反映征税的浓度。税率的高低,关系到财政收入的多源程序、纳税人负担的轻重,是国家奖励与限制政策的体现。\n(营业税的纳税人,教师可结合教材讲)营业税不受企业盈亏的影响,只要营业就需缴税。所以营业税的税源广,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另外,由于营业税的税率、征收范围在各行业间是不同的,所以有利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3)消费税(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8、第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消费税?2)它以什么为征税对象?3)它的纳税人是谁?4)消费税的作用(征收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归纳讲授)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或消费行为征税,它是国际上普遍征收的一种税。我国是1994年开始征收的消费税,它只限于几种消费品。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消费税的意义,一是合理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间接引导投资流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例如,对汴汽车、化妆品、贵重首饰、烟、酒等消费品征收消费税,抬高了这些产品的价格,抑制了消费量;消费受到抑制,必然减少产量,从而抑制了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上投资量的增加。这些产品并非生活必需品,对这些产品的消费属于超前消费,征收的消费税可以让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为国家财政多做贡献。二是避免因过度消费面损害人类健康,危害社会秩序、破坏生态环境。例如,烟、酒因过度消费会污染环境,也会危害社会秩序,所以,对此一方面要通过行政手段在一定范围内禁止消费,另一方面要通过消费税而抑制消费;石油属于紧缺的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消费也污染环境,对石油制品的征收消费税,对合理利用资源、治理环境污染会起到积极作用。(4)企业所得税(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10、第11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企业所得税?2)它以什么为征税对象?3)它的纳税人是谁?4)企业所得税的作用(征收的意义)是什么?\n(教师归纳讲授)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或组织的生产经营收益征收的一种税,它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所得,即纯收益额为征税对象。它的纳税人是实行独立核算依法注册登记的国家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及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法定税率为33%。为了照顾小型企业的税收负担能力,国家规定:对年应纳税所得税额在3万元(含3万元)的企业,按18%的税率征收;年应纳税所得税额在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含10万元)以下的企业,按27%的税率征收;10万元以上的都按33%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作用是;第一,它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国家通过有关企业所得的法律制度,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企业收益增加,国家财收入也会增加。因为,企业所得税是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所得(纯收益额)为征税对象的。第二,企业所得税是属于直接税,不易转嫁税负,因而它能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国家可以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留利水平,体现合理负担、公平税负的原则,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5)个人所手得税(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12、第1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个人所得税?2)它以什么为征税对象?3)它的纳税人是谁?4)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范围是怎样的?5)个人所得税的作用(征收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归纳讲授)个人所得税是对居住我国境内的个人所得和来源于我国的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种。它的纳税人是;第一,在我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第二,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种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它的征税范围十分广泛,共计十一个项目。个人所得税区别于各种所得项目,规定了几种不同的税率。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于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45%。(教师可结合教材上所给的资料卡的内容讲)另外,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担经营所得,也适用于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35%(教师可参考教材资料卡内容讲)具人所得税的显著特点是:“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偷漏现象很严重,如何实现税收的征管工作,任务十分即巨。具体说来,第一,要严格管理,对违反税法者加以严厉的制裁;第二,要实科学管理,堵塞漏洞;第三,要加强税收的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以上三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插图说明)6)关税。(板书)关税是一个重要的税种,它的作用我们将在第八课“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进行学习。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14自然段,掌握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关税?2)它以什么为征税对象?3)它的纳税人是谁?(教师归纳讲授)关税是由海关对进出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关税一般包括进口关税和出口关税。关税的征税对象是进出国境的货物或物品。它的纳税人是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和出口货物的发货人。3.我国税收制度(板书)\n什么是税收制度。(板书)(关于税收制度,教师可简要讲明以下三点:第一,讲明定义。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管办法的总称,包括税法法规、法令、施行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第二,强调税收制度的重要性。它是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收机关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也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规则。第三,税收制度的核心是税法。)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1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目前我国的税收共有多少种?2)每一种税又都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3)这些税种和每一税种的具体规定,又共同构成了什么?(教师归纳讲授)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会开征各种不同的税种,尽管每一种税的特点不同、内容有别,但构成每一种税的基本要素则是相同的。一套完善的税收制度,都必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谁征税(每种税都必须要有纳税人);第二,对什么征税(征税对象尤为重要);第三,征多少税(税率,解决税收数量问题);第四,怎样征税(征税的具体方法)。人们习惯上把税收制度构成要素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称为“税制三要素”。除此之外,税制要素还有减税免税、税收附加、违章处罚。(讲完以上内容,可指导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或帮助学生归纳下表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清以上所学内容的思路。)主要税种名称税种定义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税种的作用增值税   \n基本税率再加一档低税率 营业税     消费税   根据不同税目确定相应 企业所得税     \n个人所得税     关税     注:关税的税率在第八课讲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第16至第20自然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2)公民应怎样做到依法纳税?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板书)首先,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是与人民的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国家各种职能的不定实现,又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做物质保证。所以,公民必须自觉依法纳税。\n其次,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就必须自觉纳税。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想得支利益而不想付出代价,最终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落,再美好的个人愿望也会落空。公民应怎样做到依法纳税(板书)首先,每一个公民都要具有“纳税人”的意识。作为纳税人,应该把为国家纳税引以自豪,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要认识到纳税是爱国的具体表现,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做贡献的高尚行为。其次,每一个公民还应该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学会以纳税的高度责任感来积极关注监督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行行为。虽然,每一个公民不一定是直接纳税人,但人人都应该培养“纳税人”意识,一旦成为法律所规定的纳税人,就会自觉履行纳税人的义务,行使纳税人的权利。巩固新课(教师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纳税人?2.我国的主要税种有哪些? 3)我国的主要税种有那些?4)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主页                                               政治教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