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9 MB
- 2022-08-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从容说课本节涉及到许多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谈“天”是为了说“地”,讲述天体是说它们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强调宇宙的物质性;讲天体系统是为了说明宇宙有序、有层次,也是有结构的物质世界,要从天体层次中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太阳系的组成和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是为了证明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这些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教学中要围绕地球这一主体,通过录像的放映和图片的展示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往神秘的宇宙探索,站在宇宙的某一个角度来审视地球,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镜头一拉一伸,即可透彻解剖知识体系,又可创造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氛围,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教学中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日地距离和地球本身的体积、质量适中有准确的认识,理解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并由此知道地球的特殊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n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齐读a、b、c、d四段文字。生:(读书:a、b、c、d四段文字)师:(投影图片并讲述)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n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投影图片教材P3图1.2,看图讨论)(合作探究)生:(讨论)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师:答得好A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师: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大家一起来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合作探究)生:(P4活动: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填写下面的框图)师:(学生填写后)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生:(一生回答,他生评论)师:答得好A(投影)(师按下列体系充实讲解)师:(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显得太渺小,在银河系中想发现它的身影也比较困难,在太阳系中虽无法与太阳齐肩,但也算是九大骨干之一了,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关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别的表现。我们就到太阳系中了解一下地球。\n(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投影图片:太阳系模式图)师:太阳系中有哪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请一位同学看图回答。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方法引导)师:回答正确!九大行星绕太阳的转动叫公转,我们常用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九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运动。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了解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请大家继续看投影,仔细观察表示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合作探究)生:方向相同。师:大家观察得很准确,回答得非常好A九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的特点。大家再看表1.1——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然后回答: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分别是大还是小?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都较小。师:很好!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过17°。因此,九大行星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说明它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的特点。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只有水星和冥王星较大,分别为0.21和0.25。它们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有近圆性的特点。哪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生: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师:非常正确!地球具有的运动特征,其他八大行星也有。下面再请大家看投影。(投影: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见下表)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行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平均密度(g/cm2)公转周期自转周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0.050.821.000.110.0560.8561.0000.1505.465.265.523.9687.9d224.7d1a19a58.6d243d23h56min24h37min巨行星木星土星317.9495.181316.000745.0001.330.7011.8a29.5a9h50min10h14min\n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14.6317.220.002465.20057.1000.0091.241.661.5084.0a164.8a247.9a约16h约18h6d9h(方法引导)师: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大类。请你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合作探究)生:(可以让不同的同学进行补充)师:(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多鼓励)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行星分别有以下特征: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较高,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类地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表面温度低,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它们的卫星数目多,并且有光环。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距离太阳远,表面温度最低都在-200℃以下,平均密度大体上介于前两类之间。远日行星表层气体以氢和甲烷为主,冥王星有无大气还不清楚。远日行星都有卫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光环。师: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生:没有。师: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高潮(重难点突破)师:(过渡)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板书)三、存在生命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大家看书P6内容,讨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生:(读书,讨论,总结)师:温度和水分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千米),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氢、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其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例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再次,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使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现,孕育了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并逐渐向高级生物进化。(方法引导)师:(设问)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请大家阅读教材P6:探索地外文明。我们要找地外生命,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生:应该参照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来寻找。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在再做一个活动,主题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提示: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合作探究)\n生:(学生根据教材P7“活动”的设计,以小论文的方式谈谈自己的思考)……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的范围是非常之大,随着人类探测手段的发展,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还会扩大,人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也就会越准确和全面。我们还学习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这就为同学们将来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板书设计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n●从容说课承接上节太阳系内容的教学,本节包括“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两部分内容。“为地球提供能量”中给出四幅直观图片,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因为每个学生对太阳的影响都有亲身体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活动”中,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是导致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的形成的根本原因,并学会三维图表分析和地理比较。“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教学中,可以用具体的某地某时太阳活动影响短波通讯的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投影展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再带领学生认识黑子和耀斑这些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并强调太阳活动的整体性,最后再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相关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学会分析表达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3.参与探究活动,利用图表分析法初步掌握三维空间分布图的判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教具准备书本插图、太阳能量来源录像、课件、投影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请大家看投影,填写有关内容(投影)天体系统的级别\n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说出九大行星的位置。(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海洋的形成)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什么?(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什么?(太阳)很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师: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能够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下面请大家看教材P8的四幅图,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合作探究)生:(讨论,多个学生回答及补充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师:刚才几个同学回答的比较全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虽然太阳辐射能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即太阳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板书)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热量纬度→差异(投影)→→→→→太阳环状热量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地理辐射天体传递水体运动洋流环境(简单介绍水循环、洋流、大气环流、生物活动等知识)例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热量多余和热量不足的地方,要发生热输送。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师:其次,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板书)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一是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国家之一。在一些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农牧区,人们用太阳灶做饭,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还用太阳能发电,看上了电视。师:太阳这么巨大的能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请大家看书P9“阅读”部分——太阳能量的来源。生:(读书)师:哪一位同学能讲一讲太阳能量是从哪儿来的?生: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聚变,变成1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太阳在50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只消耗了0.03%的质量。\n师:说的很好!下面大家看一段录像,了解太阳的核聚变反应。师:太阳是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表面温度6000K,从表面向中心,温度越来越高,中心区约有1600万℃、3000亿个气压,它的成分是H和He,因此太阳能够发生核聚变反应,太阳是消耗了质量,放出了巨大的热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9的“活动”要求,一起参与探索,看谁先看懂并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合作探究)这个活动中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更有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先让学生理解页脚处的“生物量”的概念,然后使学生明确横、纵、竖坐标的含义,再引导学生一看某个月份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二看某个纬度太阳辐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最后归纳全球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探究解决下列问题: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3.问题1和2的结论有没有相关性?4.推测和描述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5.自然景观是自然环境的综合反映。推测这两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生:(观察,讨论,回答5个问题)师:(总结讲解)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3.问题1和2的结论有相关性。因为低纬度的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中高纬度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情况下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的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4.略5.略师:(过渡)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但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地球带来麻烦。例如,2003年10月23~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日本的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那么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板书)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投影)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师:同学们看太阳大气结构图。太阳外部结构分为哪几层?生: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师: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分别位于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呢?请3位同学看图回答。生:(3位学生分别回答)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上,呈玫瑰色;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n师:很好。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就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板书)有哪些呢?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射电等的变化,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黑子和耀斑。(投影)太阳黑子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投影)太阳耀斑一次大耀斑的变化过程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作耀斑。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大约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耀斑活动的周期大约也是11年。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方法引导)[练习一]根据所学内容填表(表内“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以下空白待填)(投影)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n师:(过渡)太阳活动改变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了解这些影响。(板书)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师:大家看教材P11第2、3段内容,看看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生:扰动地球电离层;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师:很好!主要是这三大影响:(1)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此时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例如,1989年3月发生的几十个强烈耀斑活动,引起短波通讯15次突然中断,24次全部中断。(2)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着磁场。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另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等。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以便有关部门及早作好准备,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太阳辐射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板书设计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从容说课\n基于前两节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本节开始让学生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鉴于教材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内容前后列放,可用列表比较的方式板书,从定义、方向、速度、周期等几个方面分别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学生在初中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地球自转的方向”知识进行拓展,想象在两极的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建立地球顺时针和逆时针自转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时非常困难,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也很难看懂书中13页给的图1.15“恒星日和太阳日”。有条件的制作课件可以改善图示,拉长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把恒星只画成一个,辅以直观的动画效果,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应该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讲解地球公转的时候,要强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含义、地球到达该点时的时间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到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说明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的本质区别,强调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关系,晨线与昏线的区别及判断方法。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引导学生对书中17页“读图思考”进行探究,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的区别,讲解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和总结配套的解题方法,多加练习巩固,并需反复练习、订正和讲解,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教材没有对“地转偏向”作要求,但后面第二章第二节的“气压带和风带”中有所涉及,因此教学中可略讲一二,为后续教学作好铺垫。地球公转与季节的教学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首先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认清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关系,知道黄赤交角23°26′的含义,重点分析黄赤交角的影响、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打下基础,讲解中还要把夏至日、冬至日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与远日点、近日点地球所处的时间和位置进行比较,找出区别,并练习加以巩固。书中20页的“活动”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探究能力。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高低变化及太阳辐射强弱变化的体会,这些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带来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书中20页图1.25,以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具有季节性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使太阳辐射也呈现有规律的季节变化,从而导出天文四季和统计四季的定义。再联系学校所在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辅以学生的生活体会进行举例教学或设计练习,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地球自转和公转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是学习和掌握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但是该部分内容空间性强又比较抽象,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电脑动画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在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中具有深远影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过程与方法\n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投影表格)师:请大家看表格,哪个同学能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生:(三个学生看图分别回答,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讲和补充。)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光球耀斑色球太阳风日冕师:答得很棒。(师逐步投影答案的内容)概念成因特点所处位置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活动周期为11年光球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太阳风(简单介绍)日冕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n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生:自转和公转。师:非常正确。(投影表格)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板书)一、地球的自转(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生:地轴师:很好。(投影答案填充表格)师: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生:没有。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生:自西向东旋转。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师:(投影答案填充表格)(投影练习)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生:一天。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n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利用课件中的动画进行分步显示讲述,学生一目了然)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多媒体动画演示)图1图2图3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师:(多媒体动画演示)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点刚好对着恒星。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生:(学生准确回答)师:很好!(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投影答案填充表格)师:图3以太阳作参照。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生:自转了一周多。师:观察得很仔细。(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n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多少度?生:15°/小时。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生: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投影答案填充表格)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地球公转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规律。生:在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零。师:非常好。下面阅读教材P14地球自转的证明。生:(阅读)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板书)二、地球的公转\n(演示)地球公转运动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生: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师:很好!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投影公转轨道图)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以下内容同时投影答案填充表格)生:由西向东。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生:逆时针转。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生:顺时针转。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30.3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地球公转太阳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n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板书设计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以下表格分别在教学中投影,最后完整显示)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投影空白表格)\n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生:(根据老师提问分别回答)师:(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表格中的每个空格逐个投影显示答案)师: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现象。(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地球自转与时差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演示地球仪,侧面有灯泡照射地球)师: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合作探究)生:(讨论)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演示地球仪——自转)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生:垂直。\n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投影昼弧和夜弧)生:(观察昼弧和夜弧)(演示地球仪——自转,地球仪上用红色标出一个点)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假如这个红点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儿,你看到的昼和夜是怎样变化的?生:昼夜不停地交替。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板书)1.昼夜交替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板书)2.地方时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时间。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用的未经协调的地方时,仍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我们已经知道,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投影文本)(1)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亚洲的印度(东5.5区)。(2)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3)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请大家看P17图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投影文本)(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生:0°经线。师:(投影文本)(2)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n生:依次分为东西各12个时区。师:(投影文本)(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生:东十二时区和西十二时区合二为一。师:(投影文本)(4)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生:伦敦在0时区、开罗在东二区、莫斯科在东三区、北京在东八区、东京在东九区、纽约在西五区。(方法引导)师:(讲解区时的计算方法)(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所得余数<7.5,则整数即为时区序号;所得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师:下面再做一个小练习。(投影文本)(5)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伦敦、开罗、莫斯科、东京、纽约旅行的游客,在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生:到达伦敦要拨慢8个小时,到达开罗要拨慢6个小时,到达莫斯科要拨慢5个小时,到达东京要拨快1个小时,到达纽约要拨慢13个小时。师:再强调一次地方时的基本计算方法:(1)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1°=4分钟,15°=1小时:已知A地的地方时,计算B地的地方时,B地在A地的东(西)面用加(减)法,两地经度相差1°(15°)时间相差4分钟(1小时)。(2)地方时计算尺:在下面计算尺上把A、B两地按经度分别标示,再按“(1)”法计算即可,此法直观形象,不易出错。请大家做一道高考题:(2004文综旧课程卷第11题)希腊雅典(东二区)19时向世界转播体育比赛实况,我国的体育爱好者在电视中看到该实况的时间是A.13时B.次日凌晨1时C.次日17时D.23时(合作探究)生:(讨论作答)师:(解析)该题是根据时区进行区时换算的题目,把我国采用东八区区时视为常识。据方法(1)(2)可轻易得到正确答案B。(过渡)如果此时北京是今天上午8时,问纽约的日期和区时是________。生:昨日19时。师:对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板书)3.日界线师: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请大家看教材P17图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日界线和180°经线吻合吗?生:不吻合,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师:很好。这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下面来看两个例题:(投影文本)\n【例1】一对孪生姐妹出生在轮船上,船行在东十二区时,在当地时间2001年2月14日8点钟,恰好姐姐出生,航行在西十二区时妹妹出生。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妹妹出生在2001年2月15日B.妹妹出生日期为2001年2月13日C.姐姐出生日期一定比妹妹大一天D.当时船是自东向西航行(合作探究)生:(讨论)选B。(方法引导)师:非常好。船通过日界线航行,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因为先出生的是姐姐,姐姐出生在东十二区,妹妹后出生,出生在西十二区,由此可知,当时船是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的。根据日期变更的原则,由西向东穿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所以妹妹虽然后生下来,但出生日期应为2月13日,按出生日期来看,妹妹比姐姐大一天。所以选B。师:我们这儿新的一天从几点钟开始?生:子夜0时。师:我们这儿一到子夜0时就进入新的一天,因此,0时经线也是日界线。日期判断方法——0时经线向东(西)至180°为新(旧)日期范围:题目里若有“图中阴影区为x日,非阴影区为y日”等字样,应以此法作为解题切入点。请大家再看一个例题。(投影文本)【例2】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8时,全世界还有A.恰好一半地方是10月1日B.少一半地方是10月1日C.少一半地方是9月30日D.多一半地方是9月31日生:(讨论)选A。(方法引导)师:此类问题,必须明确:地球上划分日期的界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划定的界线(日界线),另一条是两天的切换点(旧一天的24时,新一天的0时)所在的经线。因北京是东八区的区时,如果东八区是8时,那么中时区为10月1日的0时,所以零度经线指示的就是10月1日的0时。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判断,0°经线和180°经线为9月30日和10月1日的分界线。所以全球恰好有一半地方是10月1日,所以选A选项是正确的。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日界线等知识,了解了晨昏线的特征、昼弧和夜弧的分割、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利用日界线进行日期的判断等。这些知识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对你的日常生活也会有现实的帮助。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些巩固练习。练习:(投影文本)1.已知日本东京时刻为下午4时,美国纽约(75°W)时间为几时?北京(116°E)地方时为几时?答案:美国纽约(75°W)时间为2时;北京(106°E)地方时为14时44分。2.已知甲地时间为凌晨3时,北京时间为20时,求甲地的经度位置。答案:135°W。3.某年6月22日6时,一架飞机从东十二区的甲地起飞,向东经过5分钟的飞行,飞越180°经线到达乙地,此时乙地的时间为多少?答案:6月21日6:05。4.(2000年广东A,36)下图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并回答问题。\n(1)NA的经度为________;NB的经度为________。(2)这时北京为3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解析:先画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知NA经线以东为22日,是新日期,故NA为0:00,NB为180°经线,NA经度为180°-120°=60°E,北京在116°E附近,为东八区,位于图中22日范围,东经60°E为0:00,则北京时间为0:00+4=4:00。答案:(1)60°E180°(2)22日4:00●板书设计第3课时●教学过程\n[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现象,下面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1.单选:东经121°比东经120°的地方A.区时早B.地方时早C.一定先看到日出D.地方时晚2.双选:在北京时间8时20分时A.东经130°的地方时是9时B.东经130°的地方时为7时40分C.东经130°(位于东九区)的地方时正好等于区时D.东经105°(位于东七区)的区时为7时20分生:1.B2.AD师: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掌握得很不错。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那么地球公转又会带来哪些地理现象呢?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四、地球公转与季节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师:(动画演示)地球是倾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地球自转的平面,也就是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或赤道面。(动画演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面。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即黄赤交角来表示。(板书)1.黄赤交角(方法引导)生:(指认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师: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生:90°。\n师: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生:66°34′。师: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生:23°26′。师:刚才大家观察的三个角度很重要,要记住它们度数的大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其方向总是自西向东;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即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即黄赤交角,保持23°26′。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时刻在变化,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线在变化,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动画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绕太阳转动。生:(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过程)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赤道。师:如果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点将永远直射在同一纬线上;如果地球不倾斜着自转,直射点将永远在赤道上,可事实上正是由于地球倾斜着绕日公转,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才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春分、秋分日直射赤道,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动画效果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3°26′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北纬23°26′;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北纬23°26′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南纬23°26′。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就是我们前边学习的回归年。(投影表格)(方法引导)生:(根据观察演示填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代号日期节气直射点位置运动趋势A3月21日春分赤道北B6月22日夏至北回归线南C9月23日秋分赤道南D12月22日冬至南回归线北师:可以把上述内容总结为:\n需要注意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生:(观察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时间上夏至日比远日点早一些,冬至日比近日点早一些。夏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远日点,冬至日过后很快就到近日点。●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按步骤画示意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探究内容:(1)按等间距画三条直线分别表示赤道和太阳直射点所能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纬线。(2)在三条直线的适当位置标注四个点,分别代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太阳的直射点。(3)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画一条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探究办法、过程:根据演示逐个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讨论合作进行。探究结果:学生画出图示,并能解释所画图示的含义。理解南回归线、北回归线的含义。师: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了回归年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先来探讨一下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2.昼夜长短的变化(演示)逐个演示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方法引导)生:(观察、归纳、总结某地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变化,某日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1)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2)秋分日—次年春分日: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获得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3)北极圈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4)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5)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获得日照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生:(P21读图思考题1、2、3)\n师:昼夜长短的变化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对于北半球来说,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有规律的,可以归纳为:(投影)师:下面是解答昼夜长短相关题目的三个方法,请大家记住并做一些练习。(投影文本)1.求某地点某日昼(夜)长的方法:过该地点作纬线(地球侧视图)或纬线圈(地球极心图),判断昼(夜)弧长短。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极昼区昼长24小时,极夜区昼长0小时。2.某地点某日昼长2x小时,则该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尺为: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过极点,则为春(秋)分日:该日全球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过渡)昼夜长短的变化从日照长短体现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则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变化。(板书)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太阳高度示意图师: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过太阳照射地点所作的与地球表面相切的平面即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是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是某地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下面是相关的解题方法和一道练习,请大家看投影。(投影)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此法可作为求解地理坐标和地方时的切入点。【例题】(2004江苏,13)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问题。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A.东经70°B.东经90°C.西经70°D.西经110°生:(合作探讨)选A。\n师:答案正确。(解析)据该方法可知12:00经线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由西半球是夜半球可知东半球是昼半球,则20°W是6:00,可得12:00经线是70°E。因此答案是A。(演示)逐个演示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生:(教师引导观察、分析、讨论)师:(分别提问,归纳讲解)(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辐射最强;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太阳辐射最弱。(4)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相当。师:正午太阳高度的求解是重要的考点,以下是解题方法,请看投影。(投影)求某地点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该地点纬度之差),6(12)月22日北(南)回归线及以北(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例题】(2004年大综上海文科,14)下列4天中,北京某地(40°N)测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接近50°的一天是A.3月4日B.3月8日C.3月13日D.3月17日生:(合作探讨)选D。师:非常正确。(解析)据此方法知纬度差约为40°,则太阳应直射在赤道附近。故选D。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道除赤道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四季。请大家看书P21第3、4段,看看四季是如何划分的。(板书)4.四季生:(小组讨论,总结)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获得太阳辐射居中。师:答得不错。天文四季这样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生: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师:很好。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影响了某地太阳辐射的大小和强弱。我们的祖先创立了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四季的划分是以24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谁能说出24节气呢?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或阅读教材P22“阅读”部分的内容——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师:很好。那么“四立”分别是哪四个节气呢?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n师:立春是春天的开始,而此时在我国北方大地,还是数九寒天的隆冬季节,立秋时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可见,我国传统的四季与气候变化不符。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开始又略显迟了些。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符,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一般把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小结:我们刚才学习了“地球公转和季节”,讲解了黄赤交角的形成,分析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了解了四季的形成。内容很多,而且难点集中,下面再做一些巩固练习,看看你今天的学习效果如何。练习:1.(2000年上海,27)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度。(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的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______(多或少几小时)小时。2.(2002年上海,20)在30°N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使一年内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保持垂直,集热板与地面夹角的调整幅度约为A.23.5°B.30°C.47°D.60°3.(2004年大综合旧课程)当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A.悉尼B.新加坡C.广州D.东京答案:1.(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2)0(3)少122.C3.C●板书设计\n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容说课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征,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23页图1.26,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n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具准备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知识拓展)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m。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板书)1.地震波\n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师:很好。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方法引导)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师:正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探究内容:(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探究办法、过程:观察、分析、推理、讨论探究结果:(1)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2)地幔物质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填写表格。(叠加投影表格)不连续面的特征生:(观察、讨论、回答、填表)(方法引导)师:(据学生回答逐个投影填充表格内容)特点界面深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发现者发现时间莫霍面33km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莫霍洛维契奇1909古登堡面2900km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古登堡1914师: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为什么会出现?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师: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生:三个圈层。(对比)(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n师:很好。再看投影的右半部分,地球被分成哪几个圈层?生:地壳、地幔、地核。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师:很好。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判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合作探究)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横波能通过。师: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生:(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融熔状态。师:答的很不错。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别与关系?生:(讨论回答)范围和界面不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师:很好。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生:(讨论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师:那内核的形态呢?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地震波速度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知识拓展)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壳又分为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所以大洋地壳比较薄。\n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投影)表格内部圈层组成分层状态地理意义地壳岩石硅铝层固态硅镁层地幔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上地幔固态岩浆和地震下地幔地核铁镍等重金属元素外核液态磁场内核固态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师: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板书)1.大气圈(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生: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师:很好。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板书)2.水圈生: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师: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板书)3.生物圈\n生: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师:很好。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小结: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知道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和外部的三个圈层。下面大家来做些巩固习题。练习:1.填表特点界面深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发现者发现时间莫霍面古登堡面2.填表内部圈层组成分层状态地理意义地壳地幔地核3.地球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水圈有什么特点?5.生物圈的范围。(布置作业):填图册第四节答案:1.填表特点界面深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发现者发现时间莫霍面33km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莫霍洛维契奇1909古登堡面2900km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古登堡19142.填表内部圈层组成分层状态地理意义地壳岩石硅铝层固态硅镁层地幔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上地幔固态岩浆和地震\n下地幔地核铁镍等重金属元素外核液态磁场内核固态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4.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5.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板书设计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本章规划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地球大气圈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另外,大气组成中氧的存在及其含量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条件。大气作为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之一有其自身特有的存在和运动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意义重大。大气中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热、冷、风、云、雨、雪、霜等,与人的生存和生活时时发生着关系。一个地区大气的平均状态及规律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课程标准中对于大气方面的要求有以下几个:绘制图表并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它们的移动规律;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n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将大气运动的永恒性体现——全球气候变化放在最后。●课时安排共8课时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课时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2课时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2课时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1课时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1课时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从容说课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还要在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如城市热岛、海陆风的介绍,对于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原理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和证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n●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2.热力环流。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师: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师精讲]师: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夜晚则降至-183℃。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推进(新知识传授)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生:太阳。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师:很好。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板书)太阳暖地面(学生读书)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师:根据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n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生:大气层。师:正确。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贮存能量。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请问大气这种受热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谁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生:地面。(板书)地面暖大气(活动)教材P31活动1(投影图片)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家一起做一个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生: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师:非常好。地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板书)大气还地面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再看第2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剧烈得多?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师: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可做扩展)。通过这三种削弱作用,使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另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在大气中,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使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再加上月球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n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即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接下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板书设计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生:太阳辐射。师: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生:地面辐射。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生:不同。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生:不同。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板书)二、热力环流[教师精讲]师:下面我们分组做一个实验。(活动)P32活动2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宽30cm,高40cm左右),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投影)活动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同时投影)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引导学生提炼此实验过程和结论,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生: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师:非常好。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投影)\n生:(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根据讲解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师:(总结并板书)大家分析得很准确。在热力环流中谈到的高压与低压都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的地方相比较而言。在理解热力环流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正好相反;(2)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3)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气压低—气流上升;(4)“热力环流”\n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P33活动3。(投影)活动3(活动设计中注意让学生动手和动脑,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海滨地区陆风、海风对气温调节的作用得出自己的结论)生:(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据此,图2.4A:陆——低,海——高;图2.4B:陆——高,海——低。(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3)略(4)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师:答得非常准确。(投影)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则较快。白天:陆地受热升温较快,海洋受热升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在图中画出近地面大气的运动方向。师: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情况又会怎样?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在着热力环流——城市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城市风的出现有何重要意义?如果地球上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这个热力环流应该怎样?这几个问题,请大家课后慢慢思考。(小结过渡)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生: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师:很好。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生: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投影)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n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生: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师:很好。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板书)生:(阅读)教材P34“阅读:地球自转与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师: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投影的图片中,空气质点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动方向之右侧,最终达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板书)(过渡)师: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生:不能。师:那近地面的风会是怎样的风向呢?(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n(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师: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生: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师: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是什么关系?生:永远和风向相反。师:摩擦力能改变风向,对风速有没有影响?生:有影响。师:大气的水平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那么北半球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同时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时,风向又会发生怎样的偏转呢?生: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有一个夹角。师: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此时若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一定不再与等压线平行,而是斜穿等压线吹的。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补充板书)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知道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垂直运动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从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也一起研讨了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以及在几种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风向变化情况: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板书设计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二、热力环流:\n三、大气的水平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从容说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n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教具准备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因为本节重难点多,也可根据需要多加一课时)\n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师: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师: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生:输送和交换热量。师: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活动)P36活动1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生: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师:在教材第36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生:(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n师:(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显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高低气压的位置)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生:不能。师:为什么不能?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过渡)师:很好。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北半球)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1.低纬环流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北信风。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参照讲授情况补充历史故事:在航海路线上,为了确保安全,常选择稳定的信风带航线,而不走多风暴的西风航线,故称信风带为“贸易风”\n。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日本海军就是大胆地选择了多风暴的西风带航线,出乎意料之外偷袭成功的)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③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④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因此相反。(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图”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七个气压带。(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六个风带。生:(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指认并画出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有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而且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师:很好。(引导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生: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过渡)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有规律的移动呢?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春秋分时,所有风带、气压带的位置关于赤道对称。北半球夏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北偏;北半球冬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南偏。从夏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南移动;从冬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北移动。\n师: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生: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投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各个季节时所在的位置)师: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生:不会。因为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就一直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点没有了南北向的季节性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就没有了季节移动。(过渡)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板书)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师: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呢?生: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师:那么,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生:大陆增温和冷却比海洋快,同纬度的大陆温度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投影)教材第39页活动3图示(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师: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那么,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生: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师:为什么?生: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师:夏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生:夏季大陆会形成低气压。师:为什么?生: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师:图中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生:冬季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夏季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n师: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生:不会,图中的气压带会被高低压中心切断。师: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生:这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地球上的气压带会被切成块状分布于大陆和海洋上。师:很好。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冬夏季分别形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投影)图示和表格(内容待提问学生后逐个显示)夏季冬季气温气压气温气压原因陆地高低低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低高高低(投影)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生:(在老师引导下探究分析归纳)(投影)表格内容待提问学生后逐个显示生:(回答填表)A亚洲大陆太平洋大西洋7月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师: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冬季的亚洲高压(也叫西伯利亚高压)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压(也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就很大。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又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知道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布置作业:教材第38页活动2:制作三圈环流模型。(通过自己亲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利用硬纸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结果: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假设:地球自转,地表均一结果:三圈环流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亚洲大陆太平洋大西洋7月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n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东亚季风探究内容:(1)分析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风?形成原因是什么?(2)讨论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3)举例说明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探究办法、过程:学生合作完成探究结果:小组汇报1.(1)和(2)共同回答: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海陆热力差异。2.由于我国广大地区盛行季风气候,因此,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也生机勃勃。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一年四季,大地呈现出一派绿色,水网密布;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大小和雨期长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北、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到三熟。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等。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大气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n师:请大家在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生:(一学生指投影回答,其他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空白图上填图)(在绘图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述清楚。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板书)(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生: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生: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师: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生:盛行上升气流。师:多什么样的天气?生:多对流雨。师:那么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怎么描述?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投影)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师: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mm以上。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学生再跟随演示指认)师: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生:(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师:很好。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n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大气是怎样运动的?生:气流下沉。师: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生:终年高温少雨。师:这种气候叫热带沙漠气候。(投影)开罗——热带沙漠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学生读图说出降水和气温值)师: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生: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西亚阿拉伯半岛、印度河流域、墨西哥、西南非洲、澳大利亚的中西部、智利北部和秘鲁等地区。(同时动画演示)热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分布。师:终年在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下,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投影)伦敦——温带海洋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生: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终年湿润,年降水量在700~1000mm,气温年较差小。师:这种气候叫温带海洋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冬不冷、夏不热,全年降水均匀。温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动画演示)温带海洋气候的世界分布生: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交界两侧的西海岸、南美洲的智利南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北二岛。(过渡)师:非常好。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会带来风带和气压带的南北移动,这样就会有一些地区夏季受某环流的影响,而冬季又会受另一种环流的影响,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探讨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有什么特征。(板书)(二)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动画演示)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师: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因为离赤道较近,故全年高温。看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生:夏季赤道低气压会移动到这儿并控制这个地区,会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会控制这个地区,降水稀少。师:这就是热带草原气候。(投影)——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师:看图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生:全年高温,夏半年降水多,冬半年干燥。师:正确。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两季。请你找出主要分布的地区。(动画演示)热带草原气候的世界分布。生: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师:很好。再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已标示风带和气压带),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生: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冬季西风带南移并影响这一地带,暖湿多雨。\n师:正确。这种气候在哪儿最典型?生:地中海沿岸地带。师:很好。这就是地中海气候。看图回答,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生:地中海沿岸地带、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周围和帕斯周围。师:有哪些代表性的城市?生:罗马、雅典、伊斯坦布尔、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墨尔本、帕斯、好望角、开普敦等。师:这是唯一一种夏干冬湿的气候类型,大家要认真理解记忆。(过渡)前边我们探讨的五种气候类型都分布于大陆的西部或中西部,大陆东部的气候类型有什么分布规律呢?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上节课我们请大家课后完成“活动4”。请几个同学来谈谈大陆东部的气候类型、成因、分布及其特征。(投影)1月、7月亚洲季风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亚洲的季风气候)生: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气温低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洲大陆气温高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生:东亚地区——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生:以我国的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生: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生: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生: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东南信风会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并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影响大致位于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在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亚洲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较强的气压梯度,给本地带来干燥的东北季风。师:刚才大家分析得很准确。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即北美洲美国的东南部、南美洲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也有类似于东亚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成因也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来。(同时动画演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区生:(指认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师:我们了解了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想想看,中纬度大陆中部的气候会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n生:大陆中部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全年降水稀少;陆地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冬季降温快,冬夏温差大。师:正确。这就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洋近一些的地方降水稍多,植被以草原为主,是温带草原气候;深居大陆内部的地区,降水更少,植被不表现为荒漠,是温带沙漠气候。纬度较高的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分布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较少,但因蒸发弱,仍为湿润地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来。(同时动画演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区生:(指认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布)师:极地地带该会是怎样的气候呢?生:冬季酷寒,全年气温低,降水稀少,夏季短促。师:极地气候可分为两种,即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来。(同时动画演示)极地气候的分布区生:(指认极地气候的分布)小结:刚才我们主要探讨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道:在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有三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要特别注意: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只有地中海气候。我们也分析了其他因素形成的气候类型。下面请大家做一些巩固练习。练习:填表气候类型特点分布成因热带雨林气候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________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___________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___________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夏半年受___________控制,冬半年受___________控制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___________学生回答后:(投影答案)气候类型特点分布成因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年温差小,降水多且分配均匀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夏半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半年受信风带控制\n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差异●板书设计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位置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热带雨林气候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常年炎热干燥温带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冬不冷,夏不热,终年降水均匀(二)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位置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热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中西部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带(夏)和信风带(冬)交替控制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亚热带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夏)和西风带(冬)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n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从容说课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锋与天气、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这两部分的内容都是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然后再说明受这些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或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过程。最后都安排有一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突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书中给出两个案例——台风、寒潮,是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带来的两个天气实例,它们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它们的发生机制和规律与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息息相关。简易天气图的识读。这是对第一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活动展开讨论和对图2.24锋面气旋进行天气状况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有二:①冷锋及天气。我国冷锋活动普遍,冬季可遍及全国,夏季主要在黄河以北。②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夏季东南沿海主要受热带气旋影响,大陆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压影响。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知识的学习是分析、理解和预测我国天气和气候形成原因和过程的原理性知识。我国东部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和降水的不同有力地证明了季风的存在,我国冬天的寒潮、夏季东南沿海的台风存在有力地证明了天气系统的存在,等等。目的让学生感到所学是实际中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纯理论解释。本节课的难点也较多,应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区分冷锋与暖锋时关键是让学生分清冷、暖气团中,谁是主动运动的气团;另外,冷锋和暖锋造成的天气有很大不同,冷锋天气很复杂,暖锋天气比较简单。可用动画演示某地在锋面经过的不同时段的天气变化规律。在教学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时,可从分析成因入手,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据地转偏向的规律画出风向。讲解锋面气旋天气的形成时,可用多媒体演示:气旋中心辐合上升的气流,而在气旋所在的低压槽部容易产生不同性质气流的相遇,形成锋面。●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n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教学难点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了解近期的天气状况;收集与台风、寒潮相关的资料;收集1~2条天气谚语)[新课导入]从当天的天气状况引入。师: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如何?生:(据现实情况回答)师: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生:(据实际情况回答)师: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板书)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师: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和反气旋。我们首先来学习“锋与天气”。(板书)一、锋与天气师:要了解锋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团?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师:“大范围”说的是气团的空间尺度;“性质均一”意味着气团内部的一致性;“大范围空气”指气团是由空气组成的。那么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动画演示)锋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老师提问)师:冷暖气团相遇时,它们的交界面能与地面垂直吗?生:不能。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与地面能平行吗?生:不能。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是倾斜的。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两侧,哪个是冷气团,哪个是暖气团,为什么?\n生:因为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所以在交界面下方一侧的气团是冷气团,在交界面上方一侧的气团是暖气团。师:很好。谁来回答一下,什么是锋?生: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师:很好。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有什么不同呢?生:暖气团的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冷气团的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师:正确。那么一上一下不同性质的气团会稳定存在吗?生:不会。师:锋面附近是个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锋面附近会造成什么样的天气呢?(动画演示)锋面附近天气生:(合作探究)锋面附近会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师:你看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还是在暖气团一侧?生: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师:要特别注意: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只出现在锋面附近。(动画演示)冷、暖锋动态移动过程甲冷锋天气乙暖锋天气师: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冷暖锋面是怎么形成的呢?甲、乙两图中冷空气和暖空气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其结果如何?生:甲图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冷锋。乙图冷空气被迫后退,说明暖空气强大,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暖锋。生:都有暖空气沿锋面做上升运动。师:暖空气沿锋面做上升运动,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会形成云雨天气。冷锋降水区域多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区域多发生在锋前。最好记的还是: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师:冷暖锋面的坡度及符号有何不同?锋线凸出方向有何特点?生:(合作探究)冷锋面的坡度较大,符号是三角形;暖锋面的坡度较小,符号是半圆。冷暖锋的锋线凸出方向都与锋面移动方向一致。(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冷暖锋的形态和符号不同,产生降水的区域也不同。那么,当一冷锋或暖锋经过我们这里时,我们将感受到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呢?(板书)1.冷锋与天气(动画演示)冷锋动态移动过程\n冷锋天气(投影文本)1.设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有什么不同?2.设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生:(合作探究回答)1.甲、乙、丙三个城市分别是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甲城市还在暖气团的控制下,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正好移动到乙城市区域,乙城市应该是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压也有所升高;丙城市则是冷锋过境之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的暖气团,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2.如果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以下天气变化过程:在甲时刻,该城市在暖气团的控制下,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在乙时刻,冷锋正好移动到该城市区域,该城市应该是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压也有所升高;在丙时刻,冷锋已经移出该城市,该城市原来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替代,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师:(动画演示)暖锋动态移动过程暖锋天气(板书)2.暖锋与天气(投影文本)1.设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有什么不同?2.设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生:(合作探究回答)1.若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分别是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甲城市正处在冷气团的控制之下,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乙城市暖锋正在过境,由于暖锋移动的速度较慢,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已经移出丙城市,丙城市此时正受暖气团的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2.若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以下的天气变化过程:在甲时刻,该城市在冷气团的控制下,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在乙时刻,暖锋正好移动到该城市区域,该城市应该是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在丙时刻,暖锋已经移出该城市,该城市原来的冷气团被暖气团替代,此时正受暖气团的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投影表格)冷气团运行暖气团运行甲(锋前天气)乙(过境时天气)丙(锋后天气)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暖锋冷气团后退\n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师:锋面一定能带来降水吗?生:不一定。师: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就是冷锋快速移动造成的。(小结)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如:冬季及秋末、初春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都是冷锋快速移动造成的。(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冷锋,以及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又会形成什么样的锋呢?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呢?生:(合作探讨)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的时候,会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就会在一个地区停留或来回摆动,会给当地带来连续性的阴雨天气。(板书)3.准静止锋与天气师:我国在哪几个地区哪几个季节会受到哪几个准静止锋的影响?生:初夏时,冷暖气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阴雨天气会持续一个月左右,俗称“梅雨”。师: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叫江淮准静止锋。冬季在云贵高原上还有一个昆明准静止锋,这是由于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削弱了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冷气团的势力,盘踞在云贵高原上的暖气团与之势力相当,这两个冷暖气团相遇就形成了昆明准静止锋,冬季的昆明、贵阳也是阴雨连绵。师:我们知道暖锋的天气多是连续性降水,而准静止锋也会带来连续性的阴雨天气,那么这两个锋的区别是什么?生:(讨论回答)(投影)列表比较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区别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它们的成因不同,形成的天气也不同。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练习:(投影表格)1.填表类型项目冷锋暖锋形成原因暖气团运动状况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n过境后天气雨区分布符号2.民间俗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分别与哪种锋面活动有关?3.说出下列天气现象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1)北方冬春季沙尘暴;(2)寒潮天气;(3)贵阳冬半年阴雨连绵的天气;(4)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参考答案:1.类型项目冷锋暖锋形成原因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冷气团后退暖气团运动状况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过境前天气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天气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天气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雨区分布锋后锋前符号2.“一场春雨一场暖”与暖锋活动有关,“一场秋雨一场寒”与冷暖活动有关。3.(1)冷锋;(2)冷锋;(3)昆明准静止锋;(4)江淮准静止锋。●板书设计一、锋与天气冷气团运行暖气团运行甲(锋前天气)乙(过境时天气)丙(锋后天气)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暖锋冷气团后退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锋与天气的判断——P45活动阅读《水浒传》片段探究内容:阅读《水浒传》片段,判断描述中的天气与锋的关系。探究办法、过程:分组合作,分别探究P45~46活动中的五个问题的结论。探究结果:(1)这段话是描写冷锋天气的。(2)“是日……铁甲如冰”,描述的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状况。此时此地在干燥的暖气团控制下,大气不稳定,多大风天气。(3)“次日……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锋面过境时,天气活动频繁,先是云,后为雪。(4)“那雪……没过马膝”,从叙述语气上看,降雪过程已经停止,由此推断此时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5)根据描写判断,这个冷锋移动速度很快,一是天气过程时间很短;二是强度很大,有“大风”“大雪”为证。\n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即锋与天气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投影表格)引导学生复习冷锋和暖锋知识——在提问学生之后再投影答案内容。冷气团运行暖气团运行甲(锋前天气)乙(过境时天气)丙(锋后天气)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暖锋冷气团后退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师:影响我国天气的锋主要是什么锋?生:冷锋。师: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请举例说明哪些锋是冷锋。生:冬季及秋末、初春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春季的沙尘暴,都是冷锋快速移动造成的。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形容我国什么地区的什么天气?它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是江淮准静止锋造成的。师:梅雨季节过后的7、8月份,长江流域的天气又是另一番景象,往往是艳阳高照,天气晴热,又称“伏旱”,它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呢?还有夏秋季节的台风,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另一种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板书)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师:什么是低气压、高气压?(板书)1.低压、高压(投影)教材图2.21师:请大家看教材图2.21。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就是低气压。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就是高气压。请你指出图中有几处高气压、低气压?说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气压值。生:(观察指认回答)\n师:很好。大家再看图,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点连线叫脊线,好比地形上的山脊。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什么呢?生: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师:对了。低压槽好比地形上的峡谷,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点连线叫槽线。我们再来了解什么是气旋和反气旋。(板书)2.气旋、反气旋师:气旋就像江河中的旋涡,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运动;反气旋与气旋相反,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流出。下面请大家看图上的这个低气压。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这个低气压的气流运动状况。生:(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画图,要求每个学生根据以前掌握的知识在此图基础上画出南北半球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师:(点评及方法指导:以北半球的低压中心为例,选取某一部位的一点,让学生画出此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再让学生利用以前学习过的关于风向的知识,画出此点的风向;然后再由点及面,画出低压中心控制下的各个部位的风向,这样形成了一个逆时针辐散的平面气流图。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容易理解高低压的气流状况,不必死记硬背)北半球和南半球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因此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气旋。北半球气旋是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气旋是顺时针辐合。北半球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南半球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师:下面请大家看图上的这个高气压。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这个高气压的气流运动状况。生:(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画图,要求每个学生根据以前掌握的知识在此图基础上画出南北半球高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师:(同上—点评及方法指导—小结)北半球和南半球高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流出,因此高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反气旋。北半球反气旋是顺时针辐散,南半球反气旋是逆时针辐散。北半球反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反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动画演示)北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的三维运动师:请大家观察动画,总结填表。(投影)学生讨论回答后分别显示答案气旋反气旋成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水平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南半球顺时针辐合,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反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反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师:低压中心气流不断辐合(气旋),越聚越多的空气将往哪里去呢?高压中心气流不断辐散(反气旋),空气将从哪里过来补充?(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设想与推断)生:气旋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中心空气被迫上升(上升气流),当气流升至高空时,又会向四周流出;反气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出,高层空气下沉补充(下沉气流)。师:很好,大家观察很仔细。所以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是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是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叠加补充投影)学生讨论回答后分别显示答案——垂直气流\n气旋反气旋成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方向低压上升高压下沉水水平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南半球顺时针辐合,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反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反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低气压、高气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区别。生:低气压、高气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师:非常好。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气旋与反气旋,给大家总结了两个方法。右手定则:大拇指表示中心气流运动方向,四指表示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右手表示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左手定则:大拇指表示中心气流运动方向,四指表示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左手表示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大家一起探究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的关系。(板书)3.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投影)P47活动2[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气旋和反气旋的差异及其天气探究内容:(1)从中心气流的运动状态看,气旋和反气旋有什么差异?(2)假如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会出现什么天气?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3)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冬季和夏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会出现什么天气?探究办法、过程:分组合作探究,总结提出结论。探究结果:(1)气旋中心的气流是辐合上升的,而反气旋中心的气流是下沉辐散的。(2)假如空气中所含水汽量较大,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会因空气上升容易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3)冬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寒冷、干燥、晴朗的天气,还可能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甚至出现寒潮。夏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则可能出现炎热、晴朗的高温天气。师:可见气压的分布导致空气的流动,气流的运动影响天气的形成。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对我国的影响很大,这些天气系统是怎样影响我国的?生:气旋过境时,中心地区云量增多,常见阴雨天气。北半球气旋东部刮偏南风,因来自低纬气温高,水汽含量多,所以多云雨。西部刮偏北风,空气来自高纬,降水少,常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影响我国的气旋有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的影响,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常见的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生:影响我国的反气旋有: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和温带大陆上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造成我国夏季炎热干燥如长江流域的伏旱;在温带大陆上的蒙古冷性反气旋,造成我国冬季寒冷干燥,如我国位于蒙古高原形成的反气旋东侧,冬季多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在秋末、冬季、春初时节常会形成寒潮。\n(过渡)师: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伏旱和寒潮则是反气旋的杰作。下面请大家看教材第48页案例,一起来了解台风和寒潮。(播放录像)台风师:台风是气旋还是反气旋?生:气旋。师:台风作为气旋其特殊性体现在哪里?生:位于热带,产生于洋面上,中心附近风力12级及以上。师:台风与飓风是什么关系?生:台风在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师:台风的灾害由什么造成?生: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师:我国是台风影响最大国家之一,台风能带来好处吗?生:(合作、讨论、辩论)能,干旱季节带来降水缓解干旱,如7、8月份的江淮地区如有台风过境会带来降水缓解伏旱带来的燥热和干旱。师:我们再来一起研究寒潮。什么是寒潮?生:寒潮是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师:寒潮是不是一定带来降水?生:不一定,如果当地原有暖空气比较干燥的话则不能形成降水。师:寒潮与反气旋是什么关系?生:反气旋的中心在高纬地区时,反气旋的东南、西南部分容易形成寒潮。师:寒潮会带来哪些灾害?生: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和冻雨压断电线并可能折断电线杆、交通运输受阻等。(开放性的答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师:我国的寒潮与冷锋有什么关系?生:是高纬度的冷高压中心辐散出的气流向较温暖的低纬度地区快速运动,形成的大风、降温天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常见天气系统”中的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不再陌生,更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指导生活。练习:(投影表格)由不同学生回答逐个填写1.气旋、反气旋的比较气旋反气旋定义成因中心气压气流方向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天气一般情况对我国的影响示意图(北半球)\n2.我国北方地区,秋季经常在___________(气压)或___________(气流)系统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答案:1.气旋、反气旋的比较气旋反气旋定义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高气压中心形成的大型空气“旋涡”成因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而形成“旋涡”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运动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气流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而形成“旋涡”中心气压低气压高气压气流方向垂直方向上升下沉水平方向N——逆时针辐合S——顺时针辐合N——顺时针辐散S——逆时针辐散天天气一般情况上升空气容易凝云致雨,多阴雨天气下沉气流因升温不易冷凝,天气晴朗对我国的影响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就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副热带高压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示意图(北半球)2.高气压反气旋●板书设计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1、低压、高压2.气旋、反气旋、3.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n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师: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生:(学生回答)师: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n,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世界最高峰珠峰雪面高程出现持续下降,世界上海拔最低之一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灭顶之灾”,造成两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不仅这几个地区,近年来气温升高,全球气候都有变暖的趋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推进(新知识传授)[教师精讲]师: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就是针对气候变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我们对气候变化感觉不明显,因为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课前请同学们向自己的家长或熟悉的老年人作了一些调查,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是怎样的?生:从前河里的水在冬季结冰很厚,而现在冬季结冰较薄,说明现在比过去气温升高了。师: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地球上的气候从古到今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生:不是。师:全球气候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师: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生:主要表现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师:20多亿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生: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师:20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投影)P49图2.25和图2.26师:请大家看图2.25。图示的时间段为过去1万年。图中的纵横坐标分别是什么?请你解读这个图示。生:(合作探讨)横坐标是指距今的年代,纵坐标是气温变化数值。图中展示了1万年来气温的变化(实线)与20世纪初期气温(虚线)的差值。师: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合作探究)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师: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近百年来,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师:很好。如果从图2.25中取近百年这个时段来看,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但看不出波动。如果把这个“放大”,如图2.26,就可以看到气温仍然是波动上升的,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将这两幅图对照,可以看出,这反映了教材中讲的“\n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长时期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师:下面大家做第50页读图思考:确定全球近百年来两次明显升温的大致时期。生:(合作探究)图中可看出,气温有两次高峰,一次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师:由此可以看出,气候的确是在不断变化的。请大家阅读P50“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的内容,说明气候变化的特点。生:(阅读,讨论,回答)师:大家阅读的内容说明:全球气温的升高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发生。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再一起做P50活动1。(投影)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思考下列问题:(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由此你将得出怎样的结论?(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生:(分组合作探究)(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的气候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因为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比自然变化模拟值高很多。由此可知,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可以概括为人为因素,而且人为原因的作用较大。(2)近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近50年来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师:课前我们大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请你分析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可能有哪些。生:近50年来的气候与人类大量使用矿化燃料和破坏森林有关。(过渡)师: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这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投影)图2.28“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海岸”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师:气候变暖为什么会带来海平面上升?生: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所以海平面上升。师:很好。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是长期而缓慢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生: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师:我们前边投影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图瓦卢将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生:影响农业的生产。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n师:大家看书,看看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是怎样的,并分析里面道理。生: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严峻。师: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循环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生:会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时间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雨供需矛盾。(过渡)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对人类有有利的方面,但许多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化害为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三个内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板书)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师: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因此这段内容的标题加注了“适应”二字。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的?生:主要是在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师:我们来看P53活动3。(投影)活动3背景资料内容师:思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途径主要有哪几个?生: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急剧增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二是森林毁坏使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投影)思考题(1)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2)与同学讨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师:请大家先阅读第54页的“阅读”部分: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再来回答。生:(1)(合作探究,答案开放)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吸收量。生:(2)(分别详尽叙述)……师:还有哪些适应对策?生:培养农作物的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生:政策手段:对温室气体排放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生:技术手段: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生:(课上模拟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关于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动员演说。如对于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方面,学生可模拟城市环保局的负责人对此做出要求,也可以模拟一个曾排放较多二氧化碳的企业负责人对此做出回应性的演说,等等)小结:回顾本节课,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练习:1.二十多亿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2.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参考答案:\n1.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2.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的生产、影响水循环过程。●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