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2-08-15 发布

高中对政府的职能的理解教案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对政府的职能的理解《政治生活》教材中提到的政府指的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也就是狭义的政府,它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在我国政府职能中,教材讲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而政府这四个方面的职能之间既存在区别,又存在互相包容和交叉的问题,内容比较复杂。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知识点需要注意:1、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有交叉,但经济职能的公共服务内容较狭窄,仅限于与经济有关的服务,如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咨询、引导之类,而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容则要宽泛的多。2、维护社会秩序,既是政治职能,又是经济职能,同时也是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之一。3、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中组织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中的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也有交叉。4、不过,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好文化职能本质上都是管理的职能,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本质上是服务的职能,因此,我们可把政府的职能归纳为“管理与服务”。 主讲人:贾 璐 《时事报告》杂志社  高中版编辑室副主任\n蔚国娟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 特级教师刘 媛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 高级教师 【刘媛】各位老师大家好!高中政治课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时事材料,有利于创设学习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对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益。关注社会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使政治课教学具有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今天我们请到时事报告杂志社《时事》高中编辑室贾璐老师,北京市特级教师蔚国娟老师,与老师们谈谈“时事与政治课教学”。【贾璐】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两位老师一起聊聊“时事与政治课教学”。从我编辑《时事》高中版的体会来看,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努力回答现实问题是政治课的魅力。很难想象,一堂精彩的政治课没有鲜活生动的时事材料来支撑会如何。《时事》作为面向中学生群体的时政类刊物,我们一直在摸索时事与教学融合的办刊规律,回答高中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弥补政治课教材内容相对静态、滞后的不足,为老师的政治课教学提供好服务。【刘媛】贾老师,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总会习惯地把教材以外的时政材料称为“热点”问题。但又不是所有的现实生活都能够成为“热点”。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林林总总的现实生活中,哪些问题能够成为今年的“热点”呢?请您给我们一些提示。\n【贾璐】我们谈到“热点”问题,一般指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往往具有影响力大、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等特点。当然,对政治老师来说,对“热点”问题的认识还要有更深一些,首先,要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联系理论热点、联系国情来看热点问题,以点带面,有的具有持续性,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气候变化问题等;有的具有阶段性,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有的具有突发性,比如:汶川地震、新疆“7.5”事件,海地地震等;有的具有稳定性,比如:重大纪念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国庆、建军);等等。会更透彻、更有高度、更成体系。其次,热点问题不一定是时效性最强的。从时间结点上看,【蔚国娟】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政治课强调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不适应我们的时代。作为一个现代人,需要我们平常养成看新闻、关注社会生活的好习惯。【贾璐\n】的确像蔚老师说的这样。那么,具体到2010年的“热点”问题,我们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看。国内问题:首当其冲的重点,是把握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其次,“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民生问题持续成为热点,涉及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文化建设方面,以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软实力。党的建设方面,2011年是建党90周年,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值得思考。国际方面,全球性问题(核安全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公共健康安全问题、新能源)、大国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等,都值得我们关注。【刘媛】经济问题大家普遍非常关注。回顾刚刚过去的2009年,极不平凡,我们成功顶住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GDP保持了8.7%的增幅,成为全球唯一的显著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贾老师,请您详细给我们谈谈,我国是怎样综合运用宏观调控各种手段,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此外,2010年我们面对的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又会怎样呢?【贾璐】你提的这个热点问题很重要。关于如何全面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时事》杂志在2009—2010学年度“热点追踪”栏目中《经济向好 提振信心》、《V型复苏 “保八”定局》、《中国交出精彩答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等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介绍和分析。\n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这张特殊的“考卷”,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应对,果断出手。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宏观调控中,我国把保持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是全世界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业保不住,民生保不住,社会稳定就保不住。联合国人口统计上有一个概念,16岁到65岁的人叫劳动年龄人口。我们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大约是9亿多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有七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这七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加在一起,只有6亿。在西欧国家,年增长率只要到2%-3%,就业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中国与西欧不一样。中国的就业问题称得上是世界第一难。大学毕业生、城镇新增失业人口、农村转移劳动力,再加上原先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后未能实现再就业的职工,这样每年需要解决的就业岗位就达2000多万个。所以,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对我们国家是特别重要。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经过一年的落实,到2009年年底,我们看看中国经济怎么样了呢?根据联合国经济机构在报告中的估算,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生产总值在2009年下降了2.2%左右,美国、欧洲、日本2009年都是负增长。在全世界经济负增长状态下,中国经济实现了正增长,而且是“V”型反转,保持了8.7%的增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这在二战以来还是首次,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也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就。2009年年初面对危机,温总理曾讲,我们要有信心,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宝贵。现在2009年过去了,信心真的变成了黄金,真的变成了货币。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受到国内外高度认同。“中国成了世界经济‘新的发动机’”、“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国际舆论赞誉纷来。【刘媛】2009年,中国经济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迈进了2010年,世界和我国的经济会是怎样的呢?贾老师,请您给我们说说。【贾璐】对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经济学家提炼了3个词语来形容:危机后时代、经济复苏时代、后危机时代。   \n 回过头来看中国经济,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开局较好。但是GDP的高增幅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彻底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作出了“极为复杂”的评价。这是因为:2009年的“V”型反弹有两个支点:一是内需主导,二是政策推动,真正来自市场力量的推动还相对薄弱,就是中央讲的“内生动力不足”。2010年,中国经济既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也有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一个是今年,世界经济开始逐渐复苏,总体复苏意味着需求扩大,必然要拉动、拉高基础性商品的价格。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国际市场上大宗基础性商品,如石油、铁矿石、大豆、棉花等,要是出现价格暴涨的话,很快就传导到国内。而我们对于这一类基础性商品的依赖程度很高,石油是52%,大豆是70%。另一个是货币和信贷的投放。2009年中国信贷投放9.6万亿元,我们的信贷投放力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也会推高通胀预期。导致一部分人把预期变为行动,去抢购。在短时间内,物价就真的上去了。\n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有三个:第一,农业稳定,粮食增收。大家知道,2009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0616亿斤,实现了连续6年丰产。农业的稳定、粮食的丰收,粮价的稳定,为今年物价基本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今年我们已经两次上调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就是宏观政策为灵活调整放出的一个信号。第二就是产能过剩。价格说到根本,还是取决于供和需的关系,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价格涨不上来。以家电产品为例,供大于求,价格必然会下降。第三是总需求不足也会抑制价格上涨。从以往来看,中国如果出现通货膨胀,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就是三个问题碰到了一起——第一是经济过热,第二是货币和信贷的过量投放,第三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了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碰到一起,通货膨胀是躲不过去的。针对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管理好通胀预期,就是不让这三个问题碰到一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六项主要任务,把加快“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为什么中央这么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呢?繁荣往往掩盖了矛盾。2009年,中国经济8.7%的增长率固然可喜,但是要认识到,经济形势转好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经济转型。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国家不断加大投资,一定可以把经济拉上来。上来以后是不是经济就转型了呢?比如说,产业就升级了,经济增长质量就提高了,自主创新就增加了?那就不一定了。因此,中央一直在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中国经济战略性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因为既要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又要为中国经济更长期的增长开辟新的空间,这就是第二次转型。第二次转型的使命,是要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加在全球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为中国经济更长期的发展创造条件,为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创造条件。\n【刘媛】蔚老师,根据贾璐老师的介绍,看来今年的经济形势和任务并不轻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您看,我们如何运用教材知识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蔚国娟】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三个方面的知识内容。第一,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我们实现三个转变:从发展动力上看,要坚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三大产业的关系看,要由过去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发展的要素看,要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第二,从国家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角度说,国家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例如,国家要强化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相关立法和执法力度,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国家要运用财政、税收、货币等各种经济政策,通过对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例如国家对家电下乡活动的补贴就是一个扩大内需,惠民利民的好措施,应该继续坚持深化);国家要适当采取行政措施,强制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n第三,从企业发展角度说,企业不能急功近利,要制定正确的经营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抓住机遇;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加工厂”模式,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自己的品牌,掌握自己的独特技术,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不要求规模的扩张,而求内涵的提升。(因为规模的扩张,意味着资源能源消耗的增加,而内涵发展,意味着科技含量的提高)【刘媛】贾老师,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政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任伊始,就向我们伸出橄榄枝,谈及中美关系提出三个“最重要”:“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作为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体,中美两国加强合作至关重要”。可是随后他就批准轮胎特保案,今年年初,他又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极力推出对台军售,还接见了达赖。如何看待奥巴马的对华态度呢?如何看待当今大国关系及我国的国际地位呢?贾老师,请您给我们说说。【贾璐】的确像你说得这样,年初中美关系出现震荡。先是针对中国的网络管理,华盛顿有颇多微词;而后美国宣布对台出售武器,接着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又施压人民币升值。奥巴马为什么要这么做?首先是国内执政的压力,迫使奥巴马政府需要操弄国际政治议题来转移视线与焦点。其次,在经济金融领域,由于中国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人之一。同时,美国担心中国的壮大危及美国霸主地位,不惜重拾昔日的冷战思维,令中美关系蒙上阴影。            \n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国际金融危机使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消长变化。美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再加上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的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2009年,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的经济增长出现显著变化,新兴大国与发达国家占全球GDP比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尤其是中印两国更是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各大国加紧调整各自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抢抓战略制高点,大国关系频繁互动。先看美国。打着“变革”旗帜上台的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对美国对外政策进行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大幅度调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视运用“巧实力”修复美国形象。二是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外交。三是推行全面兼顾的地缘战略。四是推进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的解决。在中东和平问题上重启中东和平进程;在伊朗核问题上,奥巴马不断释放改善与伊朗关系的善意决;在朝核问题上,美国在推动国际制裁的同时也显示一定积极姿态,总的看,美国外交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状态,有利于大国加强沟通协调。【蔚国娟】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奥巴马调整战略,主要动因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看清了国际格局大变革的趋势,美国战略的主要目标仍然是防范遏制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一超独霸地位。【贾璐\n】的确这样,其他大国也都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都怀有强烈的紧迫感,都在加紧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谋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总体上看,大国纷纷调整各自的外交政策,互动更趋频繁,维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框架,同时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合作、协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2009年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背景下,中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帮助其他国家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得到各方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借重依赖明显增强,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不少国家既希望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又对中国的崛起抱有疑虑,还有一部分人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企图牵制中国发展。对此,我们自己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可能很快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是“世界工厂”,但自己的世界品牌少得可怜。中国要真正赶上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蔚国娟】\n看来,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中国对自己、对世界承担的最大责任。对于中国来说,也只有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才可能在世界上承担更大责任。同时,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中国也应承担依据肩负的国际义务履行相应的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贾璐】总的看,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内在蕴含着大和小、强和弱的对立统一,具有明显的矛盾、复杂性。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还具有快速多变的特性,正处在从大而弱的国家走向大而强、从地区大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国际地位与作用日益提升,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世界上没有人能比中国人民更了解自己的国情、发展阶段、发展性质、发展内涵及其国际战略意义。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只能承担与自己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际责任”。这是对本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刘媛】蔚老师,贾璐老师从多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美关系、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请您说说我们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给我们说说,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呢?【蔚国娟\n】首先,中美关系本身就具有“两面性”。我们知道,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之间出现的分离聚合、亲属冷热的复杂关系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利益。奥巴马当选是在金融危机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美国要想尽快走出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也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这一时期的奥巴马为了本国的利益,积极与中国合作。而2009年年末,高喊着“变革”口号上台的奥巴马,拿到的是一张低迷的成绩单。为转移国民的视线与焦点,奥巴马以中国为“靶子”,政治上对台军售,会见达赖;经济上实施“轮胎特保案”,挤压人民币升值……这一切都是由美国的战略利益决定,为美国的经济复苏,为巩固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服务的。第二,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国际社会“中国热”的持续升温,源于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出现负增长,中国经济实现8.7%的增长速度,使得中国底气足了,声音响了,影响力大了。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各国都把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是人口大国、GDP总量大国,但远不是人才强国,远不是GDP人均强国;“中国制造”虽然无处不在,自己的世界名牌却少得可怜,屈指可数。因此,要保持我们的发展后劲,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挺直腰杆,做好当之无愧的“一极”,就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人才培养,加快科技发展,努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n第三,关于我国的国际责任问题,要运用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相关知识来理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绝不推卸我们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这是由我们的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的宗旨决定的。但是在独立自主立场的前提下,我们承担责任时,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确定自己的立场,要根据自身能力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绝对不为任何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利益服务。【刘媛】谈到我们的国际地位,又让我们想起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的情景。在这个会上,我国政府在减排问题上态度十分积极,可是总有某些发达国家把矛头指向我国。贾老师,请您谈谈在这个会上我国政府所表达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会上我国政府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贾璐】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超过13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气候变化大会,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重要议题是把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012年—2020年)的减排目标用法律形式确立下来。13天的谈判相当复杂,进展也相当艰难。最终达成的只是一份篇幅很短、内容扼要、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本《哥本哈根协议》。我国是国际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推动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发表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表达了我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中国还是应对气候变化认真的行动者,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绿色经济巨人”,2008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超过158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8%,位居亚太地区之首。目前,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风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国。\n【刘媛】蔚老师,针对发展低碳经济问题,针对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立场和态度,您能否给我们说说,怎样与政治课教学内容相联系呢?【蔚国娟】针对发展低碳经济问题,以及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立场和态度,我从三个方面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一、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规模空前。大家共同的呼声是:要遏制地球变暖,要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为什么大家如此心齐、如此一致?从哲学角度看,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富国还是穷国,大家共处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遏制地球变暖,拯救地球,拯救人类,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有某些共同利益,也有利益差别乃至对立。而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如此心齐,相约来到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由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的。二、既然目标一致,为什么还有重大的分歧?为什么这个大会还吵吵嚷嚷,难以得出一致的协议?\n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排放权实质上是发展权。没有人烟的沙漠没有排放,刀耕火种的时代没有排放。只要搞工业化、搞现代化就会有排放。限制排放就是限制发展,发达国家排放了几百年,现在发展中国家要发展了,却要同发达国家一起承担义务了!所以,大会一开始,非洲集团就率先提出,要求所有发展中国家与非洲集团一起,中止所有其他议题的谈判,先解决发达国家减排义务问题。这一提议得到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经过激烈讨论,“77国集团加中国”同意一致要求优先安排谈判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从政治生活角度看,这些争争吵吵,都源于国家利益,源于各个国家中统治阶级的利益所在。三、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立场和态度?\n我国是国际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推动者。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表达了我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在减排目标上,出于推动全球气候合作进程的初衷,中国宣布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水平上降低40%~45%的目标;在减排责任上,我们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减排方式上,中国坚持自主性减排,而不接受将这些目标变成约束性指标。最后,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无论本次会议达成什么成果,都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我国政府所表达的立场和主张与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是一致的。《经济生活》第十课介绍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减排”不是放慢发展步伐,而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宣布2020年的减排目标,就体现了我们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立场和决心。其次,我国政府在对待减排责任和减排方式等问题的立场,坚持了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政治生活》第八课告诉我们,主权国家的第一个基本权利是独立权——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中国坚持自主性减排,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中国要求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坚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主权国家坚持自己独立权的表现。【刘媛\n】从2004年起,连续七年,中央年年出台新政策,年年为支农惠农送出“大礼包”。今年的一号文件又有哪些新亮点?“三农”工作又有哪些新举措?9亿农民又将得到哪些新实惠?贾老师,请您介绍一下。【贾璐】中央“一号文件”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在新世纪连续7年锁定“三农”,足见农业基础在中国的分量。2010年“三农”工作的新举措,核心就是“一号文件”提出的,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现在来看,整个的农业基础仍然很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的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要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问题,坚持做到“两手抓”:一手抓“扩大分子”,就是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尽可能从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和非农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入;一手抓“缩小分母”,就是要逐步减少农民人数,使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从而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使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刘媛】正如贾老师所介绍,今年的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最大的亮点。正确理解认识这一问题,需要我们调动和运用经济、政治、哲学三个模块的知识综合进行分析。蔚老师,请您给我们说说。【蔚国娟\n】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来分析,第十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我们把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更高的发展目标时,必须看到,没有农民生活的改善,不能叫“全面改善”;没有农民的小康,不能叫“全面小康”。2004年起,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党中央、国务院年年出台新政策,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成效不断扩大,农业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形势持续向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要目标,使得“资源下乡”和“农民进城”成为两大亮点,合乎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有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另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是由党的性质、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加大农业投入、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正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n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三农,连续7个“一号文件”,送上“支农惠农大礼包”,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时也说明了党和政府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刘媛】贾老师,刚才您介绍了“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的第五部分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而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是关于党的建设的。党的建设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是今年的热点问题呢?【贾璐】肯定是的。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要肩负起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把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在履行执政为民、执政兴国历史使命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刘媛】蔚老师,党建问题与《政治生活》也有密切联系。请您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一下。【蔚国娟\n】谈到党的建设,我们首先要联系党的性质来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作为执政党,党的建设尤为重要,这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正是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正确判断,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刘媛】每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是我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温家宝总理曾说,“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这使今年的“两会”格外引人瞩目。贾老师,请您给我们谈谈今年“两会”的一些情况吧。【贾璐】对于2010年全国两会主要内容,《时事》第5期通过“要事点评”、“本刊专稿”、“热点追踪”、“时事问答”等栏目进行了浓墨重彩地解读,《件件关乎民生  句句真金白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十年后,教育什么样》、《政协委员话“低碳”》等文章都值得一读。【蔚国娟\n】对这次两会,我感受最深的是两个字:一个是“通”——通民意,惠民生。总书记上网了解民意,问政于民。总理与网友“零距离”。据调查,六成受访全国人大代表常上网,全国政协网上实现委员互动。网上来议政,成为今年两会更加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两会前,温总理在网上与网民推心置腹的对话,感人肺腑,发人深思。“我要带着真心、真意、真情来同网友们交流”。总书记、总理带头,它从一个方面展示了人民所期望的“政通人和”的好气象。第二个是“深”——看得远,想得深。总理说,“如果说过去的一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7%,成功保八。但是,我们对通胀预期增大,资产泡沫膨胀,经济结构恶化等问题不能不加以防范;对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不够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更加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等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话题,在今年两会上当然最抢眼、最深刻。【贾璐】蔚老师说得非常到位。回顾2010年两会,我们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n一是聚焦发展。前面我们对经济形势进行了回顾。2009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向好。联合国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0%,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但是,决不能把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等同于经济运行根本好转。特别是中国经济回升基础并不稳固,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更加凸显。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这次大会的重要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二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各大网站推出的网上调查显示,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民生话题名列前茅。会议期间,人大代表纷纷就此建言献策,而政府工作报告也集中了4个页码,专题描绘民生发展蓝图。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尊严”这个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代表们的强烈共鸣。\n三是发扬民主。代表们认真审议各项报告和议案,直面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积极探索新思路,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国务院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15处修改,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有7处。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以人民代表身份参加了审议。代表们还通过深入基层调研、收集网民意见等形式,使会场内外实现充分交流,民意源源不断汇聚成参政议政的力量。这次会议还审议了选举法修正案,推动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迈出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选举法是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各级人大代表的重要法律。这次修改的核心内容,是将现行的城乡按照4:1的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规定修改为1:1,从而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重大修改标志着在公民享有平等选举权方面消除了城乡差别,体现了“三个平等、一大进步”。第一个是人人平等,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代表,可保障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第二个是地区平等,各行政区域不论人口多少,都有相同的基本名额数,都能选举一定数量代表,可保障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第三个是民族平等,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有一名代表,可保障各民族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三个平等有机统一,体现了中国选举制度的重大进步。四是开放透明。电视、网络、手机等多媒体形式在会场内外广泛运用,使大会更加开放透明。会议前夕,温家宝总理首次与网友进行实时交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受到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会议期间,大会新闻中心组织了数十场新闻发布会。除解放军代表团外,所有团组对外开放,接受中外媒体采访。800多名外国记者、约500名港澳台记者和1900名境内记者采访了“两会”。会上,“中国怎么做”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他们赞扬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期待中国给世界传递新的信心与希望。【刘媛】蔚老师,贾璐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今年“两会”的特点、任务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您看,这和我们的《政治生活》如何联系呢?【蔚国娟\n】首先分析为什么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两会”)会特别引人关注?其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国家重大法律修改、重大人事变动、重大方针政策的决定与实施,都要在每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国家各项重大事项在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之前,都要在政协会上进行广泛的协商讨论。因此,“两会”吸引了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第二,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党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都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才能付诸实施。因此,“两会”特别引人关注。第三,今年的“两会”比往年更为引人关注,是因为今年的特殊形势、特殊背景决定的。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与民意民情相互感应,政府与社会各界同频共振,从物价到房价,从教育到医改,从就业到收入分配,民生问题分量最重、出现频率最高,构成了中国政治生活中富有“真情、真心、真意”的一幕。这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活动原则。【刘媛\n】我们都知道,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的《时事》初、高版是我们中学生的好朋友。《时事》为中学教学提供了很多鲜活、生动的材料。请问蔚老师,鲜活的时政材料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呢,课堂教学中应避免哪些误区,这是老师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请蔚老师谈谈。【蔚国娟】鲜活的时政材料运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课堂,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情趣盎然,进而热爱政治课的学习;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认同并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如果思想政治课离开了现实生活,离开了时事政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枯萎凋谢。但是,政治课又是一门科学理论课,不能从生活到生活,而要将生活与政治学科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习理解理论,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认识分析生活。目前我们在时政材料与教学的结合过程中,有四种主要形式:第一种形式:课前3~5分钟时事述评作为教学导入环节。第二种形式:与选修课、校本课程相结合。第三种形式:开展时事竞赛、热评时事、小论文评比等活动。第四种形式:用来做各年级政治学科考试的命题背景材料。第一种形式:课前3~5分钟时事述评作为教学导入环节。(播放视频:时事述评:北京十四中李江凌)5分钟的课前时事述评,学生述、学生评的活动,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关注社会生活;同时也能为政治课做导入,生动形象具体。第二种形式:与课堂教学、研究型学习、校本课程相结合。(插播PPT:北京市回民中学的60年国庆专题时事课)\n例如:北京市回民学校政治教研组在举国欢庆60年大庆之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建国60年以来的各项建设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利用一周的时间,开设了《腾飞的中国——国情60周年专题讲座》。由政治组教师分别承担任务,从如何看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十四次国庆阅兵上的武器装备、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中国巨变等五个方面开设讲座,受到学生欢迎。北京市第15中学的政治老师在讲生活哲学模块的“联系”时,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为生存与发展而争”为素材,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例,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老师设置了三个探究问题:探究一——为什么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聚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共同商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探究二——人类有无可能阻止或减缓这一变化?探究三——为什么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通过探究一的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种形式实现了课堂内外结合,强化了德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及时捕捉时代感强的信息,丰富了课程资源,推进了学校的课程建设。第三种形式:开展时事竞赛、热评时事、小论文评比等活动。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育才学校等学校积极参加由北京青年报和中学生时事报组织的“中学生年度时事评选”、“我讲时事”、时政小论文竞赛等活动。北京师大附中学生在政治教师指导下,参加\n“我讲时事”活动,很多学生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北京育才学校学生李晓林“刘翔的退赛显示了中国的进步”、李伟宁“不要让体育课变了味儿”两位同学获得北京市时事观察员称号。这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种形式:用来做各年级政治学科考试的命题背景材料。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三贴近”,强调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的有机结合。那么,在各级各类政治学科教学质量检测中,鲜活的时政材料都会作为试题背景出现在试卷上,让我们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下面我们从北京市各区县2010年的模拟考题中选择几个,看看大家是如何在命题过程中,运用时事材料作试题情景,考核学生知识与能力的。\n北京市海淀区,在2010年高考模拟考试中,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命制了一道非选择题。试题的背景材料先呈现了一幅2003~2009年多晶硅的价格走势图。又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列举了我国多晶硅行业多家生产企业技术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盲目投产无序竞争的现状和地方政府权力被滥用等主要原因。试题有三个设问,其中第二个设问是: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国家应如何解决材料一、二中存在的问题。答案的要点是:第一,国家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实现多晶硅行业的结构优化。第二,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等转变。第三,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此题就是将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与《经济生活》的科学发展观知识相结合,突出考查我们学生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与认识。结合“两会”代表热议的收入分配问题,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在2010年高考模拟考试中都命制了选择题。东城区的试题运用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央企高管享受着天价薪酬,而其他众多的劳动者只能分享那小小的一部分利益。一只有力的手阻止了央企高管分蛋糕的刀,大喝一声“这样分蛋糕可不行!”漫画形象地表明了,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需要国家运用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限制高管的过高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分配领域的公平与正义。西城区的试题是这样的:20世纪90年代,在某省打工的农民工月收入是800多元,如今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也只不过1000多元,而该省的经济却在飞速发展。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政府应该怎么做?这个试题直接指向分配问题的主题:做大蛋糕,不等于分好了蛋糕。政府应该怎么做呢?在四个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督促企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结合节能减排、走低碳年发展之路的问题,北京市宣武区在2010年高考模拟考试中命制了这样一道选择题:2009年“低碳经济”、“全球变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些话题引起大家共同关注,是基于什么?正确选项是:①国家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③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④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n这些试题的情景材料都是运用刚才贾璐老师所讲解的时政热点问题为背景的,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时政材料的载体,我们考核是学生的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刘媛】非常感谢贾老师和蔚老师的精彩分析和讲解。老师们再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