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 K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注意点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关注。本文概述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前言 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上,要坚持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相统一 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两个不同的重心。所谓面向过程,是指教师把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视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活动的典型模式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学效果的衡量也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所谓面向过程,是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揭示教材体系中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内容,要启迪和引导学生对创造过程的理解。 很显然,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满意的结论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意义,它甚至只是一种浅层的目标。对学生而言,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更为重要。当然,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的学习活动,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纯粹的面向结果与纯粹的面向过程都不存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是要寓知识创新的思想于知识传授之中并引导学生领会和运用相应的思维方法,掌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结论。 例如,教授“send away”一词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教师直接板书“send away”以及中文意思,再进行领读二至三遍,然后解释、举例说明或要求学生用这个词造句。 方法二:教师问学生:”Are we good friends now?”得到学生们的肯定回答后,说:“OK, Let’s have a big dinner together.”展示图(1):一桌丰盛的饭菜。“But suddenly, a cat jumps onto the table, it wants to have dinner with us, too. Do you mind? ”展示图(2):一只猫跳上饭桌。学生答:“No.”教师自问自答,并做出相应动作: “ What shall we do?” We’ll send it away from the table.”教师问:“What does ‘send away’ mean?” 学生答:“赶走”。 很明显,方法一属于面向结果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法虽然耗时不多,操作简单,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下去,学生只会感到乏味,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致。 相对于方法一,方法二所费时间较多,对教师的口语水平更高。由于教师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语言以及配合图片创设出生活情景,实现了师生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情感共鸣,唤起了学生创造的热情和欲望,将自己所想所知溢于言表,积极发表独特的看法,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达到了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和统一。因此也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好。 2.循循善诱,通过引导启发创新思维 \n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发展创新思维方面,在“精、深、新”这三个重要维度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和张扬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因素,选择出能激发创新意识的内容(包括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体验等内容)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点”,做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在教学组织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内在的各种关系把握好,要求善于运用能展示创新性教学内容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让已经学过的内容进入新的情境中,以旧引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要求重视教学中新问题的呈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固着点之间的关系,要保持新问题与知识固着点之间的适度联结,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例如,现行初中英语教材第二册第37课,本课的重点是如何询问职业和回答职业。呈现了对话:A:What do you do?/ B:I’m a farmer. / A: Where do you work? / B:I work on the farm. 之后,是进行巩固的操练——表演(act)。如果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和鼓励,学生只会照本宣科地替换一些词(如farm, on the farm)念一遍。那只能算是低层次的机械性操练,谈不上表演。在学生表演前,教师若作一些提示,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3.留出思维空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动机和人格 在今天,科学技术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学习的很多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逐步过时,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学会求知,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 学会求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教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是古今中外教学经验的总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阐述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经常有意给予一定的模糊度,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猜测,鼓励学生去发现、探索,再现一个思维过程。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培养创造人格。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对某些问题紧抓不放,非想出个办法不可。它是一种强烈而明显的解决问题的意念,是相对持续和稳定的心境,其基本特征是多用脑、勤思考,不断地促使创造动机持续和强化,最后实现突破,完成创新。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不应马上回答,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其次,培养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就是要善于从多种角度去认识事物。在英语教学中,补全对话、同义句转换、单词拼写等都是培养思考问题灵活性的题型。再者,培养学生科学用脑、勤于思考。科学用脑、勤于思考和强化创造动机是相辅相成的。例如教授课文,教师可以围绕课文设计几组难度不同的问题,如T or F sentences, Yes or No questions或Wh—questions,以此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而且每节课都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促使他们养成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 4.创造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动手实践就是把通过感知、思维、记忆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知识也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学生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们会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n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目。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跟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在中国,由于缺乏第二语言自然习得的环境,而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语言技巧得不到充分的巩固和发展,以致出现了“聋哑英语”的现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大受打击。因此,教师应多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发展他们的语言技巧。如把课文改写成短剧并进行表演就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实践活动。改写课文,必须要熟悉课文;进行表演,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使用英语的需要,又发挥了他们的演艺才能,满足了他们的创作欲望。除此以外,英语角、英语故事会、英语手抄报等都是很好的实践活动形式。 三、结论 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关键。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学习方法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强调培养感情;要重训练技能,更要强调掌握方法:要注重答疑解疑,更要强调质疑问难:要注重思维训练,更要强调实践操作。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