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1.50 K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完善区:第一单元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第一节 西方专制主义理论【课标展示】了解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授”和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等君主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君主专制统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记:王权与教权的斗争;“君权神圣”的主要内容,都铎王朝;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理解:理解“君权神圣”、“君权神授”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区别,了解专制主义理论由来及演变过程运用:通过理解“君权神圣”、“君权神授”思想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继承和发展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专制主义理论是维护西方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重点难点】重点:“君权神授”、“君权神圣”主要内容难点:“君权神授”和“君权神圣”的区别【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何时建立的?(秦朝,秦始皇)什么时候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汉武帝时)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结合,更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当时一般的社会意识,莫不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统治人民的。而在西方最早给君权披上了一层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最早提出“君权神授”又是哪国?何人呢?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1.王权与教权的斗争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占据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基督教会);教会拥有哪些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拥有世俗和宗教权力。)教会宣扬君主权力来自神的意识,给封建制度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王权不甘心屈尊于教权之下,同教权展开长期的斗争。教会与反教会的斗争在哪个国家最为剧烈?(意大利)为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后,概括指出:基督教势力中心;市民、农民和国王的世俗力量不断壮大;先进思想的冲击。面对教会神学权威受到严峻挑战,一些神学家从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便是其中的一个。2.“君权神圣”的主要内容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是著名的巴黎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因沉默、温顺、人送外号“哑牛”。但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已崭露头角,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很赏识这位年轻人,阿尔伯特就曾断言:“哑牛”之声必将闻名于世。果然,“哑牛”后来成了中世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14岁时,他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接触到大量的科学与哲学著作。5年以后,加入了天主教组织“多明我教团”,这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托马斯在巴黎大学执教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大量涌入,在教徒中引起的反响极为强烈。教会深感其著作的危险性,几次试图封锁这种与天主教正统信仰不相容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禁止转录、阅读和保存。可托马斯并不害怕这种学说,他和老师阿尔伯特一起潜心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阉割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将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加以全面系统地发挥,并将其纳入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使它成为天主教官方哲学的基础。他成功地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一生著有18部巨著,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神学大全》和《哲学大全》、《论存在和本质》、《反异教大全》等。阿奎那的《神学大全》是中世纪官方思想体系的百科全书,被称为天主教的百科全书。根据宗教权力至上的基督教理论,阿奎那宣扬“君权神圣”。完善区\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提问: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教权高于王权)托马斯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天主教信条服务的。他明确提出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之后,又为上帝存在这一神学最高信条作了哲学的论证。托马斯还力主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认为如同神高于人,灵魂高于肉体一样,教会高于世俗的国家。教皇是基督的代理人,政权应由他掌握,国家必须服从教会,国王必须顺从教皇。他还极力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权力,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形式,并说,没有一个统治者控制和指导民众,社会就会解体。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的实质是什么?(维护封建统治)世俗国家的职能和作用就在于服从教会要求,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无情地惩治破坏封建等级制度和各种异教异端行为。可见,托马斯的国家观始终是围绕教权高于王权、君权神授、封建等级秩序神圣不可侵犯这个轴心转的。托马斯包罗万象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产生后,很快成为西欧中世纪思想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二、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1.都铎王朝从1485年开始,英国处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历代国王有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利一世、伊丽莎白一世。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正好处于新航路开辟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提问: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什么巨大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由于地处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还出现了新贵族。)15世纪中叶,英国农村的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了扩大英国的实力,都铎王朝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以壮大国家的经济力量;鼓励航海业发展,扩大海外贸易,以便进行海外掠夺;积极推行殖民扩张,争夺海上霸权。16世纪末,英国打败老牌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成为海上强国。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英国的实力,而且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都起了促进作用。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上升,他们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2.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提问:“君权神授”理论的核心是什么?(鼓吹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这个自称将“生命与贞节奉献给大英王国”的女王逝世。她终生未婚,死后无嗣,依照其父亨利八世的遗诏,本应传位给外孙女玛丽·斯图亚特,但她在苏格兰亲政时已于1567年被废黜,后又被处死。这样依照规定就传给了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当时的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斯图亚特家族开始统治英格兰。1603年,詹姆士一世登上英国王位,这是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的开始。提问: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及专制统治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思考,然后教师概括指出:詹姆士一世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历经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詹姆士一世在苏格兰统治时,以压制新教和奉行“君权神授”而闻名。他亲自写过《皇帝之天赋本能》和《自由君主制之法则真谛》两篇文章,它们不仅宣扬君权神授,还宣称国王居于法律之上。到了英国以后,他和他的继承人都变本加厉地维护和推行这种封建专制思想,鼓吹“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在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时期,在经济上,国王可以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宗教上,詹姆士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在苏格兰他曾压制新教,统治英国后,他看到英国国教中还保留有许多天主教旧习,而且英国国教当时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形成了强大的势力,于是,他改变作法,以尊奉国教为名而不断地恢复天主教的一些教义和教会的礼仪。所以,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时期,严厉地对待“非国教徒”,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残酷迫害那些主张取消国教中天主教旧习的“清教徒”,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由于以上两方面的矛盾,造成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政治上的紧张局面,引起议会向国王之间的斗争。詹姆士一世以后,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时,专制统治有增无减,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最终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课后研讨】托马斯•阿奎那教有一句名言说∶“你能对一个人所贡献的最大服务,就是将他从错误引导到真理。”因此,在一本美国的历史课本上写道∶“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引导人走向真理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理智,另一条是信仰。所以,一个基督信徒从非基督信徒那里所学得的一切真理,都只能坚固他对基督的信仰。”\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你认为,情感比理智更可贵还是理智比情感更可贵?思路:持正方意见。从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原动力看,情感比理智更可贵。回顾历史,正是无数情感的要求,激励着我们敢于尝试,冲破梦想,冲破理智的局限。情感给创造以激情,情感给梦想以力量。情感的更可贵,就在于它能冲破理智的局限而勇于尝试,从而实现更伟大的飞跃。当客观形势和人生追求发生背离,情感的抉择更为高贵;当生命的价值受到挑战和置疑,情感的回答更为有利;所有的善行义举,背后都是情感的强大推动;任何远大理想,目标都是情感内在的逾越。持反方意见的只要论据正确,理由充分即可。在现实生活中,理智和情感更被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两种行为态度。大到国际争端,小到感情纠葛,理智驾驭情感都比情感驾驭理智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不管是从心理层面上分析,还是从现实层面进行比较,理智比情感对人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本课小结】专制主义理论是维护西方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从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理论,到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的主张,勾勒出西方专制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的重要代表。他揉和新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论证天主教的教义,形成完整的神学体系,即托马斯主义,成为中世纪欧洲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而詹姆士一世把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高度,近代君主专制统治便应运而生。第二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课标展示】知道斯宾诺沙、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理解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树立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洛克的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的影响,启蒙运动及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2、理解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发展,尼德兰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客观要求,洛克的民主思想是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出的有利辩护。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启蒙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是启蒙运动中的思想硕果。3、了解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产生的背景。探讨西方民主思想,探究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和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与中世纪的神学思想有哪些根本分歧。(二)过程与方法分析、比较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和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是在与封建专制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天赋人权”思想、社会契约论、权力分立理论、及“主权在民”思想,捍卫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并成为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形成支持民主、倡导进步的历史意识和坚持民主的大无畏的精神!【重点与难点】重点: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民主思想的基本内容。民主理论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关系难点:三位思想家主张的比较。民主思想与专制理论的根本区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民主思想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政体形式,是对传统封建独裁统治和君权神授的彻底否定,指的是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民主思想则是指关于民主的学说和理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主是一种古老的政体,例如古代希腊就出现过民主制度,但这一时期的民主制度属于奴隶制的社会形态。而这里所述的民主思想,指的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为维护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进行辩护的民主思想,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二、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一)背景1、尼德兰革命\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尼德兰位于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原属神圣罗马帝国,1556年归属西班牙。西班牙随即对尼德兰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残酷迫害新教徒。激起了当地温和贵族和人民的强烈不满,反抗斗争不断发生。随着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形成,民族意识的觉醒,反对西班牙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革命条件日益成熟。1566年,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851年,在尼德兰正式成立了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经济最发达,也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联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西班牙殖民者被打得焦头烂额,无力镇压尼德兰革命。1609年,西班牙国王被迫同联省共和国缔结了十二年休战协定。实际上承认了联省共和国的独立。这样,1609年,欧洲第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诞生了。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导。2、独立后的荷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尼德兰革命后,荷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了海外的殖民扩张。在欧洲商船的总吨数中,荷兰商船占了四分之三,几乎垄断了欧洲的海运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毛织手工工场每年生产的大量呢绒,畅销欧洲各国。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的金融中心,小小的荷兰,成为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其他欧洲大国前面。3、尼德兰革命后,荷兰内部新旧势力的碰撞尼德兰革命并不彻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资产阶级还不成熟尤其是南方的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对西班牙还有一定的依赖,因此,在斗争中软弱动摇;北部的革命也有一定不彻底性,革命后,政权掌握在富商和贵族寡头手中,政治上还保留这君主制的某些特点,连激进的资产阶级也没有获得充分的民主和言论自由。在思想上,基督教神学还在统治者人们的头脑。这种情况使荷兰共和国的改革难于顺利进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资产阶级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扫清封建残余,而基督教神学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基础,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必然要在思想上反对封建神学。(二)内容1、斯宾诺莎生平斯宾诺莎出身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富有的犹太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在犹太神学校学习,成绩优异,但在22岁时因为坚持思想自由的观点,怀疑有超自然的上帝和天使存在,引起教会恐惧,教会在百般利诱逼迫都未能使他放弃自己观点的情形下,将其开出教籍。后来,斯宾诺莎学会了磨镜片的技术,并终身借此谋生。2、斯宾诺莎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1)斯宾诺莎的社会契约思想。斯宾诺莎是以人性为基点阐述他的社会契约思想的。西方的“人性”一词隐含着人神之间的地位。斯宾诺莎认为,人类和自然物的共同本性都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因此,每个人都爱他自己,都寻求自己的利益,寻求对自己真正有利的东西,即尽最大努力以保持自己的存在,这是人类的本性。其次,斯宾诺莎认为,既然自我保存是人类的共同本性,要达到自我保存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条件便是人与人必须团结一致,和睦相处,因此人们在寻求自己的利益时,不应侵犯他人的利益。但斯宾诺莎又指出,人们常受到感情和欲望的支配,为了存在自己之所爱二消灭自己之所恨,互相伤害的事经常产生。基于上述原因,人们为了免于生存的威胁,为了彼此能和睦相处与互相帮助,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他们互相订立契约,把个人的一部分自然权利,转让给一个最高的政权,于是,人们便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由此可以得出,国家的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安全。(2)民主政体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他指出在民主政体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完全地绝对地转让给他人,以致他对国家的事务再也无权发表意见。在民主政体,重大问题取决于社会大多数人的意志,而每个人在许多问题上都可能成为社会大多数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仍然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平等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在民主制、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不同政体中,民主制是最自然,也是与个人自由最相合的政体。(3)政治的目的是自由。斯宾诺莎认为人类订立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自己按照理性和自由的原则生活,并不是要使自己成为逆来顺受的奴隶。他指出:“政治的目的绝不是把人从理性的动物变成畜生或傀儡,而是使人有保障地发展他们的身心,没有约束地运用他们的理智。”\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在民主政体中,大家都是平等的,政府不应用恐怖的办法压制和约束公民。正是在民主政体中,公民才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自由。二、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一)洛克民主理论出现的历史背景17世纪在整个欧洲都发生了封建制度的危机。英国革命就是在这一危机的环境下爆发的,但封建制度的瓦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内战、共和、革命、复辟等激烈动荡的历史阶段,才最终达成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政治妥协。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新旧思想的交锋。英国革命开始后,现实社会的封建君主专制土崩瓦解,那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信仰也就随之受到抨击,当政治斗争风起云涌的时候,各色各样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虽然封建专制的思想一度企图复燃,但随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挫败专制势力的代表者,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理论体系逐渐变得完善和成熟了。洛克的民主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二)洛克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1、洛克生平1632年洛克出生于英国。他就读于牛津大学,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青年时期的洛克就对科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36岁被选入英国皇家学会。他得过医学学士学位,但只是偶尔行医。后来洛克步入政界,1683年逃往荷兰。1688年的光荣革命成功后,查理二世的继承人詹姆斯二世己被赶下台去。1689年洛克返回家园,此后一直住在伦敦。洛克终身未娶,他于1704年溘然长逝。2、洛克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1)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洛克同其他思想家一样,认为人类初期曾经历了一个称为自然状态的时期,在自然状态中,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平等,没有任何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类,过着自由平等的生活,但自然状态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一是缺乏一种确定的、明文规定的、众所周知的法律,作为公认的是非标准和裁判人们之间一切纠纷的共同尺度;二是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既定的法律来裁判一切争执的知名的和公正的裁判者;三是缺乏权力来支持正确的判决,使它得到应有的执行。为了弥补这三大缺陷,人们便订立契约,成立国家。人们成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人们生来就有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自然权利。因此,在洛克看来,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不是来自上帝。只有在人民共同决议的契约基础上建立的国家才是合法的国家,他坚决否认通过征服所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但洛克并不反对君主制,而是主张对君主的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制,他认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是社会契约最完美的体现。(2)为了防止君主专制,洛克提出分权学说。洛克认为国家权力可以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洛克主张权力分立,但他的三权分立说实质上只是两权分立,因为行政权与对外权虽有内外之别,但实际上却不便于由互不隶属的人去执行,内政外交都应当由行政机关负责。所以洛克的分权说主要是指立法与行政的分权,分别由国王和议会掌握,两者牵制。在这当中,洛克认为,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它的创立是为了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立法权对于人民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决不能是专横独断的法律。洛克认为,立法机关没有经常存在的必要,并且经常存在也是不方便的,因为并不需要经常制定新的法律。他说:"当法律制定以后,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这是对他们的一种新的和切身的约束,使他们制定法律时注意为公众谋福利"。但是,执行机关却必须经常存在,因为法律具有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行政机关就应当担此重任。值得注意的是,洛克的分权思想和君主立宪主张,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期的阶级力量对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时英国资产阶级虽然已取得革命的胜利,但王室和贵族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洛克在分权学说中强调了执行权对于立法权的依附关系,主张把立法权交给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议会,而把行政权和对外权交给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一方面为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作出了最好的理论论证,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妥协。"光荣革命"后的第二年,英国议会便通过了《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资产阶级的至上立法权,此后,英国议会强迫国王陆续签署和颁布了一系列限制国王权力的宪法性文献,王权逐渐被削弱和取消。后来,洛克的权力分立理论后来经过孟德斯坞的改造,发展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相对独立、彼此制约的政治理论,对18世纪的美国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3)洛克认为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力。洛克指出,任何一种国家形式,都可能发生腐化而蜕变成为暴政。一旦统治者不以法律而以个人意志为准则,不以保护人民而以满足自己的野心、贪婪和其他任何不正当的欲望为目的,\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都是暴政。洛克认为,暴政并非君主政体才会产生,其他政体也如君主政体一样,一旦把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应用于其他不正当的目的,不论运用权力的人是一个人或许多人,都同样会产生暴政。洛克认为,人民订立契约把自然权力交给政府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福利和安全,政府一旦背离这一目的,人民便有权认为契约已被违背,可以自动收回自己的权力。如果国王违背了人民意志,违反了社会契约,人民就没有必要再服从它,有权使用武力推翻其统治。三、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一)背景:法国的启蒙运动17-18世纪的欧洲,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在这种形势下,一批先进的思想家勇敢地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抨击中世纪的神学教条,清扫封建社会的传统和愚昧,幻想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同时,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英国科学家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中来。启蒙运动涉及宗教、哲学、政治、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术等各个方面。用知识、科学启迪人们的愚昧无知、传统偏见,打破旧的风俗习惯,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各种障碍,为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思想上、理论上铺平道路。启蒙运动兴起于西欧,很快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并影响到全世界,但其中心在法国。(二)卢梭"主权在民"思想的内容。1、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卢梭的政治学说,和他以前的思想家一样,是从对自然状态的假设出发的。不过卢梭描绘的自然状态,比其他人(如洛克)描绘的更加美好。卢梭指出:在自然状态时期,每个人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没有奴役和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强制服从的情况。但随着人类各种机能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私有制的出现,便逐渐泯灭了人类的天性,邪恶产生。人类如果不想再苦苦渴望早已推动的自然的自由,惟一的出路是往前走,而往前的路子是完全服从一种自愿,自己给自己规定法律。因此,卢梭提出"我们每人将其人身与其所有力量共同置于普遍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以共同体身份接纳各个成员为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人将自己及其所有的权力普遍意志,然后,普遍意志这新社会应该如何安排,包括财产的安排。2、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卢梭认为,自由、平等的权利是人类首要的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人类订立社会契约,放弃自然的自由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自由,放弃自然的平等是为了取得政治的平等,而且人人放弃,在实际上就等于大家都没有放弃。任何政府都不能侵犯人民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国家是民众的结合体,是一个公共的人格,民主国家是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每个公民都是国家权力的主人。在民主国家中,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并为人民的"公意"所指导。主权的核心是立法权,立法权必须属于人民,立法者必须无比公正,因为主权体现人的意志,它是公意的运用,是集体的生命,"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人民没有任何理由转让主权,转让主权就是出卖意志,就是出卖自由和生命。主权不仅不可转让,也不可以分割,卢梭反对把主权分割为立法、行政、外交等若干权力,因为主权代表公意,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卢梭还主张任何公民都可以担任国家的行政官吏。3、卢梭主张人民有反抗暴政的权利。卢梭还认为政府的产生,并不是契约的内容或契约本身的目的。政府只是人民为执行契约而创设的。他认为"公共力量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代理人把它结合在一起,并使它按照公意的指示而活动;他可以充当国家与主权者之间的联系,他对公共人格所起的作用很有点像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对一个人所起的作用那样。这就是国家之中所以要有政府的理由;政府和主权者往往被人混淆,其政府只不过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中间体,它的职能就是使二者相互适应,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护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任何政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便可以不承认它,而且有理由起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自己的权利。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以上内容中,"主权在民"的理论是卢梭整个政治思想的核心。卢梭的思想反映了处于封建统治下的法国广大小资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政治要求,成为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派的思想武器。小结:"世纪晚期到18世纪,在资本主义己迅速发展的西欧,\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主义的矛盾愈演愈烈之时,以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以社会契约论说明,法律的最根本思想依据和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并由此提出了国家主权应当属于人民的民主主义主张,提出民主是最合理的国家形式,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第一课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课标展示】知道《权力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英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成长;英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的滋长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议会与王权之间斗争的影响运用:探究英国议会与王权政治斗争的焦点、特点和实质。过程与方法:归纳概括,材料解析,问题探究情感价值观:社会政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学重难点】重点:英国议会与王权的矛盾,《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难点:英国政治斗争的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新课引入】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议会与王权在政治、经济上的矛盾由来、矛盾激化及其双方政治斗争的复杂历程。需要引导学生探究的主要问题:其一,英国革命前国王与议会斗争的焦点和实质;其二,《大抗议书》主要内容及其实质。需要明确的重要概念:《权利请愿书》和《大抗议书》。一、资本主义在封建母体中孕育(一)英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兴起1、经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中心和航运中心逐渐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北部。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兼之都锋王朝的鼓励海外贸易政策,英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传统工业中有"民族工业"之称的制呢业是突出代表,除制呢业外,采矿、冶金等行业也有较快的发展。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已经存在的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工工场也有了长足进展。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兴起制呢业的兴盛带动了羊毛等原材料的生产,英国农民自古以来多半都以养羊为副业,为制呢业提供原料。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和尼德兰等地的制呢业发展迅速,羊毛价格上涨,养羊有利可图,英国贵族地主改变了原有的土地经营方法,用强制手段驱除徊农,国占土地雇佣人于从事养羊,掀起了"圈地运动",建立起资本主义性质的牧场。伴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粮食等农副产品需求增加,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也应运而生。在上述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一一新贵族逐渐形成。资本主义力量的扩大、资产阶级的成长,促使他们对政治、经济权利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二)英国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的滋长1、英国宗教改革完成伴随着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发展,英国在都锋王朝时期也进行了宗教改革,在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年在位)统治时期,英国宗教改革最终完成。宗教改革后,英国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国教和主张"纯洁"、"净化"国教的清教等教派。英国国教将教会直接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它削弱了罗马教廷对英国内政的干涉,\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加强了王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清教反对奢侈浪费、主张生财有道,反对盲信服从、主张个人判断,反对国教中的等级制、主张一般信徒与教牧人员之间的平等,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成为动摇英国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2、英国限制王权的传统:中世纪议会在英国,主张限制王权的思想早从12、13世纪就已经萌发。13世纪上半期,法学家布莱克顿曾提出:"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因为法律创造了国王,国王必须遵守法律。"这实际上提出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的思想。尽管这种思想还不能看作是君主立宪制的理论来源,但它对"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仍是一种冲击。清教思想的传播、法律至上的认识为以后的资产阶级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条件。英国议会形成于13世纪,它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由封建大贵族和高级僧侣的代表组成,下院由城市市民和各群体中的中、小骑士代表组成。英国革命前夕,不少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已经成为下院代表。议会的存在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现成的政治舞台。二、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一)背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17世纪初,都锋王朝的伊丽莎白女王病逝,女王无子,由统治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继任,即詹姆士一世。詹姆士一世及其后继者查理一世厉行封建专制统治。1、政治:宣扬“君权神授”在政治上,王室极力宣扬"君权神授",不受外界之干预和臣下的约束,可以制定法律,干预法律的执行。2、经济:王室垄断制度在经济上,王室推行垄断制度,只允许由王室特许的公司经营煤矿和海上一些航线的贸易,对民间经营的建筑和面粉生产等行业进行种种限制。3、宗教:迫害清教徒在宗教政策上,王室极力维护国教的统治地位,残酷迫害"清教徒"等所谓异教徒,如擅自印发传单者,轻则处以带圳和鞭挝的惩罚,重则处以无期徒刑。4、财政:增加税收、强行借贷在财政政策上,王室为了应付日常开销和对外战争的需要,不断增加税收和强行借贷。这一切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二)议会与王权的矛盾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揭示英国革命前夕国王与议会斗争的焦点和实质。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改变了传统上的王室与议会的关系,造成双方的紧张,自身利益受到威胁,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不断在议会上指责国王的政策,双方矛盾趋于激化。表面看起来,上述矛盾是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冲突,实质上这些矛盾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分歧一一专制与自由、个人独裁与法律平等。因此,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孰轻孰重的问题,成为国王与议会斗争的焦点。这一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建议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本子目第一个问题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发地得出上述结论。(三)《权利请愿书》的通过及其内容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其目的是展现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趋于激化后,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室的第一次正式斗争。1、《权利请愿书》的通过英国议会自形成以后就拥有一些权利,最主要的是征税权,即只有经过议会同意,国王才能增加税收,这实际上是议会限制王权危害个人财产的一种手段。詹姆士一世入主英格兰后,为避免议会的掣肘,往往采取绕开议会自行增加税收和强行借债的做法。1624年,英国卷入到与西班牙和法国的战争中,查理一世不仅继承詹姆士一世的征税方法,而且高压对待反抗者,派军队驻扎在民众的家中,将拒绝交税者关入监狱,这些做法加剧了议会与王权的矛盾。为了对抗国王的胡作非为,议会在1628年通过了《权利请愿书》。2、目的:抗议和约束王权的滥用3、内容:《权利请愿书》在征收捐税、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限制。(1)议会决定税收(2)保障财产与人身安全\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4、结果:议会把《权利请愿书》能否被国王承认作为是否考虑同意国王征收新税的交换条件。为了得到征收新税的权力,查理一世违心接受了请愿书。三、提交《大抗议书》(一)背景:英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查理一世承认《权利请愿书》后,实际上继续绕开议会擅自征税,当议会评议其政策、反对其做法时,又于1629年解散议会,并连续11年实行无议会统治。没有了议会的制衡,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更加肆无忌惮,在征税问题上,他用罚款方式,向个人单独地"劝捐"及强行征收长时期停征的"船税";在宗教政策上,他进一步强化国教的统治地位,迫害清教徒,强行在苏格兰等地推行英格兰的宗教管理方法。查理一世的政策进一步触犯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和社会下层民众的利益,也威胁到苏格兰等地方势力的利益,英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起来。(二)议会的召开和《大抗议书》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激化后,资产阶级、新贵族与王室的又一次政治斗争,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政治斗争的高潮。1638年,为了反抗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保全苏格兰原有的教会管理方式,苏格兰民众发动起义,史称"主教战争"。为了筹集到足够的军费镇压起义,查理一世不得不恢复议会,在议会反对派拒绝其要求后,他再次解散议会,因此次议会存在时间很短,故称为短期议会。1640年,苏格兰起义者攻入到英格兰境内,并向国王要求每日赔偿军费850镑,迫于形势,查理一世再次召开国会,因此次议会存在了13年,故称为长期议会。长期议会在1641年通过了《大抗议书》。《大抗议书》不仅通过列举国王在宗教、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暴行,谴责封建统治,而且明确提出政府对议会负责,工商业自由等政治和经济要求,明确表达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愿望。《大抗议书》的提出使王权与议会之间再也无法维持原来的依存关系,接受它就意味着国王逐步丧失统治权利,为此,查理一世打破了不得以武力侵犯议会的传统,这使得国王与议会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课标展示】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教学目标】识记:内战爆发的标志;新模范军;纳西比战役;处死国王;英吉利共和国成立。护国主政体的形成;护国主的权力;护国政府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的倒行逆施;《人身保护法》;光荣革命理解:内战的性质;内战初期议会军失利的原因;护国公政体的性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运用:运用经济与政治关系的原理,分析资产阶级反对国王,支持议会的原因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探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选择护国公政体的原因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解剖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问题探究,归纳总结情感价值观:英国内战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势力的革命斗争,护国公政体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民主终将战胜专制,历史是曲折向前发展的。【重点难点】重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本课可以回顾第一节课所学知识导入,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形成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整体概念。【讲授新课】一、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1.英国内战爆发【学习探究】阅读课文简单叙述英国内战的经过。(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叙述)查理一世无法容忍议会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在议会中,国王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过反复的较量后,最终在1642年挑起了内战。第一次内战内战爆发后,英国国内明显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拥护国王的旧贵族、官僚、国教教士的保王党,由于他们头戴假发,身佩长剑,所以被称为“骑士党”。另一方面是以国会为首的革命阵营,其主要成员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大多数农民以及城市贫民。由于他们不戴假发,因此被称为“圆颅党”。内战开始后,国会军尽管在人力和物力方面占有优势,但是在军事上却一再失败。在与国王军队的斗争中,独立派首领克伦威尔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日益显露出来,逐渐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克伦威尔在第一次内战中,指挥议会军取得了纳西比战役的胜利,击溃了王党军主力。第二次内战中,在普里斯顿附近再次打败王党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而结束了内战。【问题探究】从开战时的双方客观条件来看,议会占优势,但是战争初期,议会的军队却屡战屡败,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内部思想分歧,军事指挥不利。最根本的是内部思想分歧。2.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问题探究】内战结束后,如何处置国王就成为全国瞩目的重大问题,那么最终处置的结果如何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战败的查理一世成为阶下囚。当时英国处在“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下,旧贵族、保皇派的势力也十分强大,对如何处置查理一世的问题展开了复杂的斗争。在人民的压力下,1648年12月23日,克伦威尔下令将查理一世押解到温莎城堡,等待审判。1649年1月1日,国会通过决议,成立特别法庭,审判国王。1649年1月27日,特别法庭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的罪名判处查理一世死刑。30日,查理一世在成千上万的群众围观下,在白厅前的广场被处以死刑。【学习探究】查理一世被处死后,英国的政治状况又如何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1649年3月,国会通过决议,宣布废除君主制,取消上院。5月19日,国会宣布英国为共和国。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和共和国的成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最高峰的表现。在这场革命中,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共和国虽然建立了,然而这个共和国只不过是以独立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行专政的新形式。其代表是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克伦威尔。二、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1.“护国政体”【问题探究】护国公统治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学生联系前后知识思考回答,教师归纳:英吉利共和国成立后,主要面临着三种势力的反抗:王党势力随时准备卷土重来;下层人民的反抗风起云涌;爱尔兰人揭竿而起。在这样的形势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的军事独裁政权来保障他们的既得利益。【学习探究】护国公统治是怎样建立的?1653年克伦威尔强制解散了国会。1653年12月16日,在独立派军官和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支持下,克伦威尔被拥戴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终身护国主,开始了英国近代史上的护国政治时期。《统治文件》规定,护国主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国会为一院制,国会议案须经护国主同意方能具有法律效力。“护国政体”建立起来了。\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问题探究】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653年解散议会;终身任职,有权指定继承人,并将立法、行政、军事、外交等大权集于一身;实行军事管制;对外征服;禁止言论自由等。【学习探究】从克伦威尔的统治措施分析护国公政体的性质是什么呢?那么最终的结局如何?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统治护国政治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夺取政权之后,为进一步巩固统治,稳定新建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政治体制。但是,作为这一社会秩序总代表的克伦威尔政权,是依靠武力和克伦威尔的个人声望才维持生存的,缺乏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这一统治势必是极为虚弱的。1658年9月,克伦威尔死去,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继位为护国公。由于理查自认无能,于1659年5月辞职,政权落入高级军官们的手中。不久,高级军官之间出现了激烈的争夺,并分成许多派别,从而使军事独裁统治逐渐松懈。同年10月,高级军官们组成了所谓“安全委员会”,护国政府的统治崩溃了。【问题探究】护国政府的统治崩溃了。那么英国的政治局面又怎么样呢?过渡到下一个问题。2.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护国政府统治结束之后,英国政局又陷入一片混乱。各地的农民不断掀起反对当局和地主的暴动,军队中的士兵也出现了骚乱的迹象,高级军官们组成的“安全委员会”根本无法控制局势。鉴于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拒绝给政府贷款,使岌岌可危的英国政局更加动荡不安。为了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他们极力寻求建立一个能够保障自己既得利益的政权。但在当时,英国已经寻找不出一个能够像克伦威尔那样的人物,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因此,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尚在国外流亡的查理王子,企图通过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来达到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他们与在荷兰的查理王子谈判,达成了关于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协议。1660年4月4日,查理王子在荷兰发表了一个宣言。在这个宣言中,查理王子允诺在即位后不收回在内战中从王党和教会手里没收的土地,赦免所有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者,保证宗教信仰自由。5月1日,英国国会通过决议,迎立查理为国王。5月29日,查理回到伦敦即位,称查理二世(1660—1685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三、斯图亚特王朝的倒行逆施1.复辟后倒行逆施的措施提问: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查理二世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查理二世复辟后,由于政权根基不稳,不得不迎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愿望,施行了许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如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英国海外贸易;扩大航海条例;对输入英国的一些商品收取高额的关税;颁布禁止雇工任意离开雇主的法令,以保证大农场主有足够的劳动力等等。但是,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实际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王朝在特殊形势下,由于共同的利益所达成的一种妥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决定了这种妥协只能是暂时的,双方的矛盾必然还要激化起来。查理二世在政权巩固之后,马上便撕毁布列达宣言,宣布凡是参加审判查理一世的人,都是“弑君者”,一律处以极刑。后为又将范围扩大到一切参加革命的人,甚至将克伦威尔等人的尸体挖出来,然后枭首示众。查理二世为了恢复旧日的专制制度,重新恢复了上院和旧日的选举制度,以增强封建贵族在国会中的势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斗争又激烈起来。1685年查理二世死去,詹姆斯即位,称詹姆斯二世。詹姆士二世继位后,继续执行反攻倒算的政策,马上宣布废止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而且还要恢复天主教,这意味着要夺回革命进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天主教会中所获得的土地,而且要推翻英国国教所取得的统治地位。2.“光荣革命”\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面临这种新局面,议会中的两党都明白,等到小王子长大继位之时,必然信奉天主教,这样,天主教统治英国就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詹姆士二世之女玛丽和女婿、当时的荷兰执政威廉发出邀请,请他们赴英执政。威廉得知后急忙宣称,到英国后将全力保护“新教”、“自由”、“财产”和“议会”,这自然得到了英国国教徒、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等的支持。1688年11月5日,威廉在荷兰海军的护送下,率领一万多名荷兰士兵在英国的托尔贝登陆。12月10日,詹姆斯二世逃往法国。12月18日,威廉率领军队进入伦敦。1689年 2月6日,英国国会正式宣布詹姆斯二世“自行引退”,威廉为英国的新国王,称威廉三世。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1688年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则把这次不流血的政变称之为“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拓展延伸】级革命过程中的反复和曲折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它说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需要经过长期,反复和激烈的斗争。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这样,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也是这样。为了防止国王对国会的再度控制,英国国会于1689年3月通过了《权力法案》,规定此后英国的国王都必须是新教徒,国王只有在国会的同意之下才能够行使内政和外交权力。这一法案确保了国会的地位,限制了王权,从而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又一次跻身于统治阶级之中。从此,英国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课后研讨】:对于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贡献,有人认为他在建立共和国之前的贡献值得肯定,建立共和国后的行为应该基本否定。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由。思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克伦威尔可以算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贡献空出,用武力击溃了王军主力,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英国革命不断发展,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严禁言论自由,任何传播民主思想的行为,镇压民主派运动,激化了社会矛盾。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进行大肆掠夺,导致民怨沸腾。共和制度名存实亡。后期的行为应该值得否定。【板书设计】两次英国内战(1642——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1649——1653年)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护国公统治(1653——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年)光荣革命(1688年)【课后小结】: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从阶级力量对比来看,封建势力还大于资产阶级的势力,资产阶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这个总特征,就容易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所出现的复辟、甚至倒退。因为这正是两种势力长期、复杂较量的表现。英国资产阶级就是在这种复杂形势下,通过本身的努力,经过议会斗争、革命战争和“光荣革命”的形式,使资本主义在本国取得胜利,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课标展示】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独立宣言》的发表《独立宣言》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基础;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托马斯·潘恩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了解《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论从史出问题探究概括阐释认识《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独立宣言》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表现;《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宣言》的历史背景及民主思想的主要表现难点:《独立宣言》的局限性【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问题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历史必修1已经学过的内容,结合《独立宣言》产生的主要背景以及主要内容,探讨其在人类政治民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导入新课】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英文写作TheUnitedStatesofAmerica或America。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请同学们看这面美国国旗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13道宽条象征美国独立前的13个殖民地,50个五角星象征美国现在的50个州,红色象征强大和勇气,白色象征纯结,蓝色象征警惕、坚忍不拔和正义。当今的美国大名鼎鼎,妇孺皆知,而且以民主而自称。可是,200多年前,美国是怎样把“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及人民有“反抗的权利”等民主思想,深深植根于美国民众的思想之中的呢?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独立宣言》的发表1.历史背景早在美国独立一百年间,欧洲启蒙思想就在北美开始传播,它为北美《独立宣言》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的表现有哪些?(欧洲启蒙思想中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思想和“三权分立”学说等)在欧洲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北美殖民地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他们对启蒙运动在北美的传播所做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富兰克林反对奴隶制度,主张一切人具有平等的权利并实行普选制;托马斯·杰斐逊强调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实行普选制,极大地推动了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日益增强。殖民地比较宽松的社会民主气氛,给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外部的社会条件,殖民地人民渴求自由、进取精神是启蒙思想传播的内在动力。到独立战争前夕,启蒙思想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当英国将不公正的法律强加于殖民地时,人民揭竿而起,他们认为这符合人的自然权利法则。1774年,北美12个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这是北美殖民地的代表第一次聚集在一起,共商反对英国殖民压迫的大计。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使原来分别从属于英国的各个殖民地终于在斗争中联合起来,这是朝着统一政权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大会要求英国政府撤消高压法令,要求自治。这次大会并没有提出独立的要求,但英王还是火冒三丈,暴跳如雷,决心镇压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叛逆行为,用武力维持对殖民地的统治。英国的高压政策,使独立战争不可避免。\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1775年,在莱克星顿和康科德城爆发了战争,这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虽然最初的想法并不是完全的独立,但是托马斯·潘恩的小册子《常识》促使人们相信,对于殖民地的人民来说,完全的独立是唯一可能的出路。提问:托马斯·潘恩的小册子《常识》对美国独立运动起到什么关键作用?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后,概括指出:1776年初,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潘恩在费城公开发表《常识》一书,坚决主张脱离英国。《常识》发行了12万册,它唤起民族意识,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成千上万的人们积极地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道路。华盛顿在读完《常识》4天后给大陆会议的信中坚决表示,“我们将与这个不仁不义的政府一刀两断”。2.《独立宣言》的发表在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下,北美13个殖民地代表组成的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后,通过了由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美国独立宣言是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美国从英国独立的文件。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二、《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1.《独立宣言》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表现提问:《独立宣言》由哪四个部分组成?体现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阅读后,概括指出:第一部分阐述宣言的目的;第二部分高度概括了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的思想;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制北美的罪状;宣言的最后一部分庄严宣告独立。《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方面。阅读教材【资料回放】中《独立宣言》的摘录:“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于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引导学生自分析讨论它主要表述的思想,然后概括指出:《独立宣言》表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的思想,阐述了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理论根据。《独立宣言》表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天赋人权的学说。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主要的作用是是什么?它从理论上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存在的基础,宣示了新的、代表新生资产阶级理想的政府学说。《独立宣言》提出了“人民主权”说。人民是主权者,政府权力来自人民,政府应该服从人民的意识,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权而存在。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组织其权利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有可能使他们获得安全和幸福。若真要审慎的来说,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应当由于无关紧要的和一时的原因而予以更换的。过去的一切经验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尚能忍受,人类还是情愿忍受,也不想为申冤而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形式。然而,当始终追求同一目标的一系列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的行为表明政府企图把人民至于专制暴政之下时,人民就有权也有义务去推翻这样的政府,并为其未来的安全提供新的保障。2.《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7月4日被定为美国国庆日。马克思把《独立宣言》称作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为什么?学生思考归纳后认为:《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它最早阐述了“天赋人权”\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的政治纲领。宣称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反映了北美人民独立的愿望和要求,成为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它比《人权宣言》早13年,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所发表的《人权宣言》的蓝本,对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有深刻的影响。《独立宣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宣言中虽谈到“人人生而平等”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但它所说的“人人”,实际并不是指生活在北美大陆的每一个人。它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主要是指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即白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新教徒。宣言的起草人是后来担任美国总统的托马斯·杰斐逊。宣言的初稿中,最初曾有一段谴责美洲奴隶贩卖和奴隶制度的文字,其中写道:“奴隶制度是向人性本身进行的残酷战争,它侵犯黑人最神圣的生命和自由的权利。”后来,由于南方奴隶制各州代表的反对,在最后定稿时这段话被删去。这一历史性错误以后长期影响着美国的人权观念,使得美国所说的人权主要是白人的权利,黑人乃至有色人种的人权不断遭到破坏。这个《独立宣言》有它的阶级局限性。【课后研讨】亚伯拉罕·林肯对杰斐逊在《独立宣言》的发布上所作的伟大贡献作出高度评价:“一切光荣属于杰斐逊,属于这样的一个人:在单独一个民族为其独立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中,他具有足够的冷静、远见和聪睿,把一条可以适用于任何民族和任何时代的抽象真理纳入一个纯粹革命的文献,并使这条真理在那里永垂不朽,以致无论是在今天或永远的未来,它对于死灰复燃的暴政和压迫的先兆,都必定是一种谴责和阻碍。”有人说,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强化了美国人民的法治观念,使美国人受到了充分的法律熏陶,奠定了美国人民主的思想和传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思路:《独立宣言》是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学说有力的宣扬,它结合150年来北美人民的经历,第一次以政治宣言的形式,阐释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及人民有“反抗的权利”的理论,并通过革命的实践使之家喻户晓,其思想理论深深植根于美国民众的思想之中,并化作美国革命的实践。自由、平等和反抗压迫的概念从此铭刻在美国人民的心中,成为持久不灭的感情。《独立宣言》强化了美国人民的法治观念,使美国人受到了充分的法律熏陶。《独立宣言》的发表,使美国人民相信为美国独立而进行的战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它同时是一场法律上的斗争,“它至少是以解决法律问题的名义发动的,导致革命的冲突的原因,主要是对英国宪法上殖民地地位的解释存在差异。”因此,独立战争以来,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形成了政治问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的普遍意识,而这从而成为美国民主思想和传统的基础。【本课小结】《独立宣言》是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宣布独立的纲领性文件。1775年北美殖民地爆发了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定为美国国庆日。资产阶级民主派杰斐逊是宣言的主要起草人。宣言继承和发展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 ,阐 述了殖 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理论根据。宣言列举和痛斥了英王对殖民地实施的暴政,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自由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马克思称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政治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屈从于种植园奴隶主的压力,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也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暴露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人权的局限性。《独立宣言》的发表对发动群众进行独立战争,起了重大作用。宣言对推动后来的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特别对法国大革命及其《人权宣言》产生了积极影响。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课标展示】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教学目标】\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波旁王朝统治与大革命爆发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启蒙思想的动员;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概述《人权宣言》中有关“自然权利”和“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思想,理解它对法国和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意义。了解《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论从史出问题探究概括阐释合作讨论认识《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人权宣言》的发布《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人权宣言》的深远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及历史作用难点:《人权宣言》确定的基本原则教学时间:一课时【导入新课】右图《人权宣言》法文本封面。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制宪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这是欧洲大陆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中国《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最终在这一享誉近代的《人权宣言》中用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至今仍在法国宪法中熠熠生辉。大革命中人们高举“人权”的旗帜,给封建特权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革命的深入发展。《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彻底性和典型性的重要标志。《人权宣言》阐述的哪些原则和思想对近代民主和法治进程产生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了解一下。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波旁王朝统治与大革命爆发1.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波旁家族在法国建立的王朝(1589~1792,1814~1830)。1589年由安托万之子、纳瓦尔国王亨利继位,称亨利四世,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自此开始。1610年亨利四世去世,路易十三继位。17世纪中期,波旁家族再度分出长幼两支:长支以路易十四为代表,他的弟弟奥尔良公爵腓力为幼支的始祖。长支相继临朝的君主为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仅路易·腓力出任“法兰西人的国王”,所建统治史称七月王朝或奥尔良王朝。从17世纪起,波旁王朝的君主们致力于强化中央集权:路易十四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大规模兴办王家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专制君主制臻于鼎盛。但好大喜功,对新教徒加以迫害,封建统治已成衰败迹象。路易十五时期统治更加腐败。到路易十六时期,法国封建统治终于显现危机。2.启蒙思想的动员在法国封建王朝不断加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由此可见,精神力量一旦化为物质力量,其巨大作用是难以限量的。他们学说和理论为法国大革命做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3.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提问:法国大革命是在什么条件下爆发的?学生阅读后,概括指出: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六的挥霍无度,第三等级人们处境艰难等等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789年爆发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阶级斗争愈益不可调和,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终于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7月14日群众攻克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二、《人权宣言》的发布1.《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1789年制宪会议决定在颁布宪法之前,首先确定基本的政治原则。不久,它就制定了著名的《人权宣言》。提问:《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和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阅读后,教师概括指出:《人权宣言》思想基础是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主要内容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启蒙思想家“主权在民”、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有言论、出版等等自由;“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被剥夺”等。1789年8月26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人权宣言》)。全文除序言外,共17条。《人权宣言》全文共17条。教师随后给学生具体介绍《人权宣言》的内容及作用。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示社会上的差别。”这就从原则上肯定了人们之间权利是平等的,意味着反对封建特权与封建等级制。第二条:“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明确提出了人权就是个人的自由权、财产权和反抗压迫权,强调人权是天赋的和不可剥夺的。第六条:“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在这一条中既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又体现了资产阶级“主权在民”的思想。第八条:“法律以外,不得处罚任何人”。这一条指出要依法行事。第十条:“意见的发表只要不干扰法律所规定的公共秩序,任何人都不得因其意见、甚至信教的意见而遭到干涉。”这条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人身不可侵犯的权利。第十二条:“人权的保障需要有武装的力量;因此,这种力量是为了全体的利益……而设立的”。这一条肯定了政府只是为了保障人民安全和权利,否则就应改变它。否定了君权的神圣和肯定了人民有决定国家命运的权利。第十六条:“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这里说的“分权”就是“三权分立”,《宣言》阐明了要用三权分立的新型国家来保护人权,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集三权于国王一人的专横局面。限制王权,实现自由平等。第十七条规定:“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权利”。这就奠定了《人权宣言》的阶级基础,从而使每一条都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人权宣言》提出的平等、自由、权利都是建立在确保私有财产这个基础之上的。主要规定为:人人生而自由 ,权利平等,享有自由、私有财产、人身不可侵犯和反抗压迫的权利;享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等自由,其行使以保证社会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只有在给予赔偿时才可以取得私有的财产权。主权属于国民。实行分权原则,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法律为公共意志的体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权直接或间接参加立法。没有司法机关的命令,任何人不受逮捕。动议、发布、执行或指示他人执行专断命令者应受惩罚,但抗拒合法的传唤或扣押者构成犯罪。承认法律不溯既往和无罪推定原则。官职和地位向中产阶级开放。《人权宣言》体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后成为法国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和1795年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人权宣言》宣布了哪些基本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学生阅读后,教师进一步指出:《人权宣言》反映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一些基本原则。宣言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全面地阐发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民事权利以及社会权利。宣言强调了人人生而平等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条,规定了人身、宗教、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利,并对财产权提供了法律保护。其所确立的人民主权原则、同等权利原则、分权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等重要原则成为宪政主义理论的核心。宣言是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基本经验的总结。美国的制宪经验对宣言影响较大,而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以及卢梭的"公意"和人民主权学说则成为宣言的重要来源,其它如重农学派、伏尔泰以及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成为宣言的理论来源。《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全面地阐发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奠定了资产阶级宪政民主的基础,在西方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该宣言后来被用来作1791年宪法的前言。《人权宣言》是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为反对封建专治统治,阐明资产阶级社会基本原则而提出的纲领性文献。总之,《人权宣言》明确宣布自由、平等、财产和安全是天赋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人权;宣布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了资产阶级基本的民主权利;宣布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的发表,打碎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否定了封建等级制,激发了革命人民的巨大热情,起到了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的作用。人们高举“人权”的旗帜,给封建特权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以沉重的打击,促进了大革命的深入发展。《人权宣言》成为法国大革命彻底性和典型性的重要标志。2.《人权宣言》的深远影响提问:《人权宣言》的颁布对法国及对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有哪些?学生阅读后,教师进一步指出: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世界各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它是法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法国早在1789年爆发了划时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了巩同其政权,维护其利益,限制革命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了《人权宣言》。该宣言确立丁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确立了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其中包括“罪行法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还确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主权在民”“国家分权”的主张。《人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解放生产力的要求,在当时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1789年8月26日法国通过的《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和反抗压迫。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代表去参加法律的制定。1793年雅各宾宪法的内容更是直接地体现了卢梭的革命民主主义主张,而这部宪法是迄今为止资产阶级宪法中最民主的一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卢梭是资产阶级宪法理想的最有代表性的先驱,而《社会契约论》就是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的范本。但是,宣言突出规定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没有提出反封建的根本问题,如取消农民的封建义务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规定集会、结社的自由和国家政体的问题,这些正显示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总之,《人权宣言》既先进性的一面又有局限性的一面。它是法国宪法产生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民主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是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他关于民主与法治,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主张,已成为资产阶级宪法的原则。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颁布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文献,如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1791年和1793年法国宪法等,都反映出卢梭《社会契约论》一书思想的影响。《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这些思想和语言几乎都是卢梭本书的原话。它推动了其他许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对亚洲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课小结】《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纲领性文件。深受十八世纪自然权论和启蒙学说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范本。宣言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人权和法制,维护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私有财产权。人权宣言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宣告了封建特权阶级统治的终结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开始,宣布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第一次把法国启蒙运动所阐明的思想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对打击封建制度,限制王权和进一步启发人民的革命意识起了巨大作用。对于还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欧洲各国发生了巨大影响。但宣言也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它只不过是宣布以新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来代替旧的封建剥削制度。它所规定的平等是建立在财产不平基础上的平等,是用来代替旧的封建等级制的新的不平等。《人权宣言》既先进性的一面又有局限性的一面。它是法国宪法产生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课标展示】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及历史地位,认识其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了解推动中国民主进程的重要史实,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内容及历史地位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原则及特点【教学时间】一课时【导入新课】这枚邮票是63年前由美国邮政总署发行,深浅蓝相间,长3厘米,宽2厘米,面值为5美分。邮票以大陆和台湾连成一体的中国版图为背景,左上方是美国总统林肯头像,头像下方以英文字印着林肯总统在盖茨堡战场上的经典讲辞“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右上方印有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头像下方则以中文字印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这是当年美国邮政总署为纪念中国抗战5周年而发行的纪念邮票。据了解,把中美两位伟人放在一起,并以中英文宣传三民主义印制的邮票,在美国邮票发行史上绝无仅有。之所以孙中山有如此的地位,不仅是因为他提出了三民主义,而且也是由于他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起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武昌起义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14个省、市相继宣告独立。革命党人和独立各省的当务之急是组成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以最后取代清王朝的专制统治。1911年11月15日,为筹建全国统一政权,省都督府代表召开联合会议。12月3日该会通过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简称《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为临时宪法。 提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后,概括指出:《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21条,其主要内容是规定了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构成和职权的划分原则;规定临时政府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参议院和行使司法权的机关—临时中央审判所组成。《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其“施行期限,以中华民国宪法成立之日为止”,可见它是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政府组织法。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特点是:以美国的国家制度为蓝本,确立临时政府为总统制共和政府,政府机关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仿效美利坚合众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不采用内阁制。即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是政府首脑,总统虽然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执行职权得经参议院同意,但实际上不对参议院负责,而且对参议院的议决有交令复议权。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目的\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他一方面以武力与革命军对抗,另一方面图谋谈判为自己夺权创造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一面威胁孙中山让位,一面挟制清帝退位;在革命党人的妥协下,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了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匆忙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后,概括指出: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维护共和制度。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二是约法规定政体采取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这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正在加紧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革命派企图用这些法律条文约束袁世凯手中的权力。当然,这只是软弱的资产阶级的一种幻想而已。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其地位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近代宪政史上真正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在国内局势发生剧变后,经参议院由合法程序而审议通过,经孙中山签署,并于1912年3月11日由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公布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共七章(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其主要内容如下: (1)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还表达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国家意志。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规定中华民国领上的范围,同时规定中华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防止沙俄及英国侵略蒙古和西藏,规定蒙古、西藏、青海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蒙族和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2)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言论、著作、游行、集会结社、书信秘密、居住迁徙、信教之自由。人民有请愿于议会、陈诉于行政官署、诉讼于法院之权。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权。人民有任官考试、选举和被选举之权。人民有当兵、纳税的义务。《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或营业之自由。”这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宣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根据孙中山民权主义学说,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临时约法》规定了统治权的组成部分。它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样,统治权同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一样,被分为立法权(参议院),行政权(总统、国务员)司法权(法院)三部分。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约法》明确划分了各机关的权限,使其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根据《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由各省选派之代表组成。它的权限在于议决一切法律案,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度量衡之准则,公债之募集及国库负担之契约;对临时大总统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决权和任命国务员、外交使节有同意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等。 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成,依法审判民刑诉讼案件。法院是司法机关。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案件,但关于行政诉讼及其他特别诉讼,另加规定。参议院是立法机关。它由各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组成。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队;经参议院同意制定官规,任命文武官员、国务员、外交使节,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宣告大赦、减刑、复权;依法律发布命令,宣告戒严;代表国家接受外国使节等。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国务总理及各总长,均称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国务院由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组成。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他们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 提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后,概括指出:认为把《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项,即: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确立了国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首次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了中华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明文确立了国土疆域之范围。规定了中华民国的政体。《临时约法》在政体的规定上仍以三权分立为原则,但已由总统制改革为责任内阁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它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进步的意义。 《临时约法》是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发展而来的,也是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让学生比较临时约法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不同,加深对《临时约法》主要特点的认识: 《临时约法》主要特点是:(1)削弱了总统权力,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1912年2月南北和议告成,孙中山依议要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来担任。当时参议员们对袁不放心,为限制他的权力,以防叵测,所以决定将临时约法草案中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 (2)扩大参议院的权力,增加了制衡力量,加强了对总统的监督。 临时约法除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一样,继续规定临时大总统要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命国务员、外交大使公使,宣告大赦,要经参议院同意外,还规定参议院认为临时大总统有谋叛行为时,得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受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这些都是为了扩大参议院的权力,制衡和监督野心勃勃的袁世凯。 (3)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临时约法规定:“本约法由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之可决,得增修之。”如此严格的修改程序,就是为防止袁世凯以修改约法的手段撕毁约法。 (4)《临时约法》较之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还增设了“人民”一章。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 《临时约法》是中国资产阶级政权颁布的临时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它在全国民众心中建立起来了明确而牢固的民主共和信念,使任何独裁、复辟的企图都会受到民众的反对而无法实现。 《临时约法》首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首次明确划定了中国的领土疆域,这些内容大都直接或间接被以后的宪法所继承。从这一意义上说,《临时约法》在中国宪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其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1)《临时约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中华民国是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体上,它明确规定了国家由“人民”组成,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政体上,它也明确规定参议院(国会)、总统和责任内阁、法院三权分立,共同行使统治权,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用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原则,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国民的权利和义务,赋予了国民以广泛的民主自由权。 (2)《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保护财产及营业自由。”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破除了清朝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桎梏,为资本主义发展作了新的立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临时约法》在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宪政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利益,是当时亚洲一部最优秀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对外没有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则没有规定平均地权。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在近代中国,欲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则必须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全部国家主权。《临时约法》空讲民主共和,对于反帝的重大问题则避而不谈,没有明确表达。 (2)《临时约法》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解决土地所有制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最初对此是有充分认识的,但在建立政权后,却没有将其付诸实践,根本没有对封建土地制度进行任何改革。土地制度条款的缺失,使绝大多数的国民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被回避掉了,这是《临时约法》最大的局限性,因此,它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进步。1914 年5月废除,由《中华民国约法》取代。\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但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中,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促使民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还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蓝本。【本课小结】辛亥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动下,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产生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资产阶级政权颁布的临时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进步。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第一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标展示】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知道《权利法案》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和基本原则,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与君主专制的区别【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权利法案》及君主立宪制难点:代议制立宪政体【教学方法】: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提供新的材料,注意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革命以急风暴雨的方式荡涤着旧制度的污泥浊水,以主要解决政权转移的问题的新制度也由此出现。而新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又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决非一次革命能一蹴而就。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级阶段,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都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都要有一个探索、实践过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权开始确立。这些革命成果就成为英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机制走向近代化的起点。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英国《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让学生首先回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重点回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英国议会召开,资产阶级拒绝了国王征税的要求,并提出要限制王权,这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结束的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是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来发动的一次没有流血的政变,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但光荣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议会为了巩固对专制政体的胜利,趁势通过《权利法案》,巩固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统治。《权利法案》由威廉三世于1689年签署,威廉三世被宣布为“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王的前提就是必须接受由议会所提出的这部《权利法案》。在学习《权利法案》时,让学生把课下收集的有关《权利法案》的材料与教材提供的权利法案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讨论,重点理解《权利法案》的本质是确立议会主权,限制王权。\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 《权利法案》,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是英国宪法中重要的一部法律,由威廉三世于1689年签署,威廉三世被宣布为“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王的前提就是必须接受由议会所提出的这部《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有:英国人民拥有不可被剥夺的民事与政治权利,包括了国王不得干涉法律;没有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人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人民有配带武器以用以自卫的权利;人民有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人民有不遭受残酷与非常惩罚的自由;人民有在未审判的情况下不被课罚金的自由;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2.历史意义《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和保障议会权利的重要法律文件,它在立法、税收、军队等方面对国王的权利明确地作了一些限制,使王权有所约束,同时也把议会的自由、议会的权利用法律文件固定下来。它最早在英国政治制度上打下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烙印,显示了冲击封建专制政治的胜利,君主立宪制由此出现。但是,当时英王的权力还相当大,国王有权批准议会法案、任免官吏,国王又是军队最高统帅,有对外宣战缔约的权利等。后来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议会权力才超过王权。《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超向虚位君主制度的重要一步,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成为以后许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1.基本原则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和扩大议会的作用,在光荣革命后的几十年间,英国议会通过并实施了一系列法案。在17世纪末议会通过《三年法案》,1701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一部《王位继承法》,被看作是对《权利法案》的补充,从法律上确认“议会至上”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的实施;并规定,国王必须是信奉英国国教,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在这种政体下,君主是名义上的世袭国家元首,就法律地位而言,国王可以任免首相、政府大臣、法官,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英国国王还是英联邦的元首,现在英王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她的其他领土及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基督教护教者伊丽莎白二世”,但实际上,立宪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主要在下院。议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但这只是一种形式,18世纪以后,英王从来没有否决过议会通过的法案。但是,自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保守,议会的作用下降,国家的权力中心逐渐转移到内阁和首相手中。英国的光荣革命既是一次政治妥协,又是一次政治变革,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即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这样,通过议会法案的形式来限制王权,从政治上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使英国朝着君主立宪制的方向发展。2.与君主专制的区别思考:英国的君主立宪和君主专制的区别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进一步指出:《权利法案》的根本意义在于明确国王必须根据国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的基本原则,并且规定英国的国王都必须是新教徒。以国会立法主宰国家,国王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必须执行资产阶级的意志,这就是根本区别是封建君主制度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也称立宪君主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君主立宪可分为实君宪政制和虚君宪政制,现在世界上大都为后者,实君宪政制度重政府结构来讲君主交出了立法权但保留部分行政权,首相只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宪法和其它法律由议会制订,从\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体制上看就是议会制订宪法和法律限制君主,君主在制订的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治理国家。虚君宪政制君主交出所有的权利,首相是国家的主要行政人,立法和实君一样,从体制上来看宪法和法律不是限制君主而是用来限制首相,首相只能在宪法和法律内治理国家。国王失去了原来的权威,王权本身要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议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权力。英国便是这种虚君宪政制的代表。英国国王便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真正掌握国家的实权,因而它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君主立宪制英国在本质上也逐渐实现了向近代民主国家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君主立宪制既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也是它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的贡献。历史的事实证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英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课后研讨】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随着不断地完善,英国逐渐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下,如果你是一个新兴棉纺织家的,要求分享更多的政治权利,你应该怎么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阐述你的理由和认识。思路:要把自己的认识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客观环境下来思考。可以把要求分享更多的政治权利限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去争取,主要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形式,避免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从而进一步加强在君主立宪制下每一个人都有权力来争取自己权益的认识,民主政治即是英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特点,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成果。【本课小结】《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和保障议会权利的重要法律文件,它在立法、税收、军队等方面对国王的权利明确地作了一些限制,使王权有所约束,同时也把议会的自由、议会的权利用法律文件固定下来。《权利法案》最早在英国政治制度上打下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烙印,显示了冲击封建专制政治的胜利,君主立宪制由此出现,英国政治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但是,当时英王的权力还相当大,国王有权批准议会法案、任免官吏,国王又是军队最高统帅,有对外宣战缔约的权利等。后来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议会权力才超过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君主立宪制既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也是它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的贡献。第二节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课标展示】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责任制内阁的完善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知道英国内阁制和代议制的基本特点,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论从史出问题探究概括阐释认识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的特点及影响,了解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难点:代议制民主是间接民主【教学时间】一课时【导入新课】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那么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怎样形成的呢?代议制下民主化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呢?英国的新制度是在怎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又是如何不断发展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1.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内阁是由封建时代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封建时代亨利二世(1422--1461)时,御前会议人员过多,不能经常集会,于是就挑选自己的亲信组成了小型的枢密院。1660--1680年查理二世时,他感到原来枢密院人数太多,不便于保密和处理紧急事务,于是在枢密院中选择若干人成立了一个更小的机关,由于他们经常聚集在国王的寝宫中的内室开会,因而后人称这个机关为内阁(cabinet),但是这时的内阁只对国王负责。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随着王权的削弱,议会权力的增加,政党政治的开展,内阁便逐渐转向对议会负责。内阁制则17世纪英国革命的间接产物。国王召集咨询会议本是英国的传统,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份减少了,而从议会多数党领袖中来遴选内阁成员也渐成惯例。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与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实际上首相沃波尔有关。18世纪早期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全面主持政府工作。随着议会在“光荣革命”中的胜利,辉格党和托利党变得比以前的地位更突出了(尤其是辉格党,它在英国长期当政)。两党轮流在选举中获胜;从而支配议会,指导政府。“两党制”也就成了英国政治生活中的惯例。此后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形成和发展。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辉格党议员长期在议会下院占有多数,实际上掌握政权。辉格党领袖华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一般认为,在他当政期间,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2.责任制内阁的完善18世纪后期和19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的最终形成。内阁的职权主要有:制定各部政策,草拟各种重要法案交议会讨论通过;领导和监督各行政部门执行法律;是行政工作的总指挥,行使国内最高管辖权;是行政和立法的联系者,内阁阁员在议会中要听取议员的意见、批评,要对所提法案进行解释、辩论并设法使法案通过。有权在"正常的物质生活"受到威协时宣布全国紧急状态等。按照英国惯例,英国内阁的组成,首先由国王任命下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首相。如果没有一个政党在选举后在下院中占半数以上的席位时,首相就由英王决定任命。当首相确定后就由首相选定国王员和内阁成员的名单呈请英王任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宪法赋予首相(或总理)的权力大小也不尽相同。二、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1.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资本主义议会制,人们通常称它为资本主义的代议制。它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又是一种国家政体。代议制是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之后逐步确立起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其代议机关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如在英国的议会内阁制和瑞士的委员会制下,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主导地位,起着核心作用,最高行政机构(内阁、联邦委员会)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提问: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代议制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选举制是它的基础。它的基本特征是: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选举制是它的基础。选举人的资格,选区的划分,提出候选人的方法,投票和选票计算的方式等,是衡量代议制是否符合民主原则的重要因素。它具有更多的弹性,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大的自由度。\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英国是比较成功实行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资本主义国家。“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基本上掌握在资产阶级化的大贵族手中,法律规定,议员必须拥有大量的地产。以君主立宪制为基本特征的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在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其进展更为迅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产阶级掀起了一次次的议会改革运动。1831年的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取消了一些人口很少的选区,增加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为选区。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了半数。1918年,英国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具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1969年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男女,都有权参加下院的选举。随着1832年以后,议会选举制度一次次改革,责任内阁制迅速确立,两党也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常任文官制建立,近代意义的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才得以定型和完善。2.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影响关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影响,教师可以按英国政治体制、民主化建设、国家的地位、对世界的影响分类提供材料,引导学生在上述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归纳、表述。在“民主化建设”这一项上建议教师提供英的政治平稳与法国政局动荡、革命不断的史实相比较的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模拟活动加深对英国君主立宪制作用的认识。同时也培育学生的民主意识,民主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英国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确立,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到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它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对于欧洲和北美地区,以及其他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迄今为止,从世界范围来看,代议制度成为众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努力实现民主的重要实践途径。除英国外,全世界还有许多国家在不同程度地实行君主立宪制,如日本、荷兰、卢森堡、丹麦、西班牙、挪威、瑞典等。代议制度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代表民意的制度,它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课后研讨】谈谈你对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认识。你了解我国作为人民的代议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吗?对于这种制度完善和发展,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请你结合现实,以主人翁的态度来谈谈你的认识。思路:对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认识只要注意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谈即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治制度相适应;民主的发展,需要法制来辅助。作为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责任者,人民代表大会负有重要的责任。必须以改革完善来应对这些挑战。如加强媒体和公众舆论(包括互联网的声音)高度参与对政府的监督和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本课小结】随着议会政治、政党政治不断发展,内阁制逐渐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形成与确立。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还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英国大量的惯例,如国王的权力和法律地位;英国内阁的建立和职权;内阁与议会的关系;首相的地位等,这些惯例使英国议会内阁制得以建立和完善,从而使君主立宪制最后巩固下来。从17世纪末到今天,英国已经历了200多年历史。英国宪法不是由某一特定的制宪机关在短时期制定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历史的产物。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课标展示】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的背景、目的。(2)结合材料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基本内容,理解美国宪法确立的政治体制的内涵。2、过程与方法\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1)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课堂呈现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史料解读、归纳比较的能力。(2)比较美国民主共和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国,认识民主制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根据美国从邦联到联邦制的演进过程基本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主权的统一与完整、政治民主法治的不断完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进步潮流。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必然趋势。(2)通过美、英政制结构异同的对比,懂得政治制度因国情的差异而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重点难点】重点:美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难点:美国宪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就是教材p51“历史纵横”栏内的一幅画。大家在画中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教师:(对学们的回答略加点评)这幅画极不简单,这条断成几节的蛇象征着松散的、危机中的邦联,真可谓危在旦夕啊!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恸之感!可那三个英语单词又让人看到了努力的希望。这幅画的比喻意义也可以这样表达:如果加入联邦,就不会死亡。后来,美国人民是怎样把希望变成现实呢?今天的美国为何又如此强大呢?我们这节课里就一起来探究当时美国人民的努力吧。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1、制定的历史背景【问题探究】1787年宪法是在什么情况下制定的?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指出:第一,缺乏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教师:表现在哪些方面?1)、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建立了松散的邦联。国会是唯一中央政府,没有一个有效的全国性政府。2)、各州具有财税、货币、军事和外交权。3)、经济困难,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起义。第二,麦迪逊等人的努力。1787年,12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重新设计美国的政治体制。来自弗吉尼亚州的麦迪逊等成为核心人物主要是采纳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主张。2、制定的过程提问:1787年宪法是怎样制定的?1787年,12个州(罗得岛除外),55个代表来到费城,原计划是对《邦联条例》进行修改和补充,后来决定重新设计美国政治体制,因此这个会议后来被称为制宪会议。55个代表中,39人在宪法上签字,通过了《联邦条例》。1788年,宪法得到最低需要9个州得批准候,正式生效。在1787年宪法得制定得过程中,核心人物是来自弗吉尼亚州代表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二·美国的政治体制:1·美国1787年宪法的组成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组成(1)序言:阐述目的和宗旨——保护独立战争成果,协调美国社会各种矛盾,加强中央政权,挽救邦联危机,巩固统治。(2)正文(共7条):对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加以说明和规定并对其他立法事项,州与联邦的关系,修正案制定和生效的问题进行了规定【探究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教师总结:\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1)确立代议共和制:以“主权在民”为宗旨,以代议制为基础(2)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联邦法院:①总统的权力:军事权、行政权、任免权、否决权、特赦权【探究学习】美国总统权力在行政方面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美国总统权力在行政方面的主要表现为:总统有权主力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种工作,有权选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须经参议院认可),总统是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宣战权归属国会,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在外交事务方面,总统是负责处理对外关系的主要官员。他任命驻外大使、公使和领事(须经参议院认可),接见外国大使及公务人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经参议院2/3多数票的批准;而总统与外国签定的一切行政协定,却不需经参议院的同意。②立法权归于国会(1)国会实行两院制(2)参议院、众议院的选举规则(3)立法权归于国会,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4)国会拥有宣战权(5)参议院对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的审批权(6)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③司法权属于联邦法院联邦最高法院处于美国司法系统的最顶端,它的裁决是终审裁决。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一名及大法官数名组成,大法官的名额由国会确定。所有的联邦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终身任职。(3)确立了联邦制:对联邦和州的权利做了规定,联邦的地位高于各州三、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探究学习】如何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一)进步意义: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2、西欧的启蒙思想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上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地方自治权与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二)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1、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强调政权的组织形式,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地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2、明确是财产性划分标准。【探究延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利。材料二:所有正确的或合理的事情都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人的鲜血和造化的啜泣声在喊着: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年,也是办不到的。和解是个荒谬的梦想……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他……材料四: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各州选举人应具有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觉醒;启蒙思想传播促进民主发展;随殖民地经济发展,与宗主国矛盾尖锐,人民要求摆脱殖民统治。(2)依据材料三、四,分析1787年宪法与《独立宣言》相比由哪些进步性或保守性。有一定的保守性,因为《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而1787年宪法则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同等的权利。(3)如何评价1787年宪法。积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有利于防止独裁局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有明显的局限性,留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课堂小结】美国的民主是西方民主的一个典型范例,美国人因其独特身份和个性对西方民主制度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这些贡献中最重要的就是首先实现代议共和制民主。而代议共和制民主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制定息息相关。【板书设计】宪法制定的背景(邦联、矛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宪法的内容(政体、三权分立、联邦制)宪法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第五单元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5.1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课标展示】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三级会议;《1791年宪法》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了解法国政治制度的最初确立的重要内容,树立民主意识,并积极投身到现实生活的民主实践中去,正确积极的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的意识。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法国人民为了争取共和捍卫民主,进行了艰苦绝卓的斗争,以此培养学生学习法国人民为进步事业勇于斗争的精神。第一共和国的建立共和国的建立;处死路易十六【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难点:君主立宪派对革命的贡献【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和处理教材,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前后呼应,脉胳清楚;要自始至终注重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肯定法国大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导入新课】\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法国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法国国旗的来历有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据说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而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则是这次革命的开始。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1.三级会议法国大革命的发生比英国革命要晚大约一百五十年,当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法国还处于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18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发达程度居欧洲大陆首位。对外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却成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权,反对专制统治。他们的要求和主张,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就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出现和广泛传播,为法国大革命和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作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18世纪法国的专制王朝已经非常腐朽。对外战争屡遭败绩,统治者的挥霍无度,使得法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负债累累。法国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境地。提问: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①法国的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②当时的法国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③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在1789年5月召集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解决财政问题。④启蒙思想对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的传播,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教师指出:18世纪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方面,都已经出现全面危机,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5日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他企图对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以减轻财政压力,解除燃眉之急。但第三等级的代表决意反对专制统治,他们要求把三级会议变成制宪议会,制订一部宪法,限制王权,实行社会改革,他们还要求改变陈旧的开会形式和表决方式,但这些要求遭到特权等级的反对。第三等级毫不退缩,他们退出会场,宣布单独成立代表人民意志的国民议会。6月20日,路易十六下令封闭国民议会会场。当日,第三等级在一个网球场进行了“网球场宣誓”:不制订出一部宪法,并使之实施,议会绝不解散。第三等级代表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把法国改造成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三级会议的召开,无异于在干柴上点了一把火,它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而积极主张在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君主立宪派也成为革命初期的直接领导者。路易十六看到自己的统治开始瓦解,感到十分恐慌。他表面上接受了第三等级的要求,暗地却调兵企图镇压制宪议会,但他的阴谋败露,巴黎人民立即走上街头示威,后来又演变为起义。7月14日,他们攻占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巴士底狱。这一行动,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消息传出,各地城市纷纷响应,农民也积极行动起来,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2.《1791年宪法》大革命爆发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派在人民的支持下掌握了政权。君主立宪派是通过制宪议会来行使权力的。君主立宪派为法国大革命作出了很多贡献,这表现在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法律上改造了封建的旧制度,创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其具体表现是:在政治上,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特权1789年8月26日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由制宪议会颁布的,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是阐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要求和以法治国的主张。发表《人权宣言》的目的在于,把启蒙思想家主张的“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等观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就要彻底否定并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它无疑是进步的、革命的。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的主权属于国家,这一主权由立法机构和国王代表,立法机构是一院制的国民立法议会。这部宪法除肯定了制宪议会以往颁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外,还规定了法国是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这就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确保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合法性。但这部宪法又规定了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这是与在它之前通过的《人权宣言》的有关内容大相径庭的,这反映了以君主立宪派为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1791年秋季,法国革命的发展遇到了严重问题,在国内,因战争造成的生产停滞导致人民生活恶化,造成群众的不满;在国外,以俄、奥、普为代表的欧洲封建君主势力组成“反法同盟”,公开干涉法国内政。为保卫革命成果,1792年4月制宪议会向奥地利宣战,但由于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王党势力出卖情报,导致战场上的失利。但国王频频使用否决权,导致矛盾的激化,最终到了1792年的年巴黎人民起义。1792年8月,法国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度。同时,也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把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推上了历史舞台。法国大革命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1日,当凡尔登要塞失陷的消息传到巴黎后,首都立即沸腾起来,广大市民在革命派的激励下,拿起武器奔赴前线,9月20日法军在瓦尔密高地击败普鲁士军队,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同月,经选举产生的国民公会取代立法议会。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宣布摧毁王权,进一步摧毁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9月22日,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决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诞生。2.处死路易十六共和国建立后,围绕如何处置国王的问题,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在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下,1793年初,国民公会以“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大革命又向前进了一步。法国的民主力量在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课小结】1789年7月14日,起义群众攻占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爆发并取得首次胜利。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重要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规模大、革命最彻底的特点,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而且还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更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5.2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课标展示】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拿破仑帝国的建立热月政变;雾月政变;拿破仑称帝概括阐释问题探究历史比较\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了解法国民主制度的发展过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知道拿破仑帝国建立和波旁王朝复辟的基本经过,体会民主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势力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波旁王朝的复辟第一帝国灭亡;波旁王朝复辟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法兰西第一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难点:拿破仑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道路上的作用【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法国没有正式国徽,但传统上采用大革命时期的纹章作为国家的标志。纹章为椭圆形,上绘有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标志之一——束棒,这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用的权标,是权威的象征。束棒两侧饰有橄榄枝和橡树枝叶,其间缠绕的饰带上用法文写着“自由、平等、博爱”。整个图案由带有古罗马军团勋章的绶带环饰。古罗马军团的荣光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正是有一个伟大的人物把它发扬光大的。这个人物就是拿破仑。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1.热月政变第一共和国的建立与处死国王,加剧了法国的内外紧张局势。共和国成立后,法国面临的局势仍然十分严峻。1790年春,由英国发起,奥、普、荷、西等国参加的第一次反法同盟,也从四面八方扑向法国。而国内物资短缺,物价高涨,不法商人乘机囤积居奇,人民苦不堪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与吉伦特派实行的“自由贸易”政策有关。为此,全国各地出现了群众要求限价的示威活动。与此同时,王党又在西部发动暴乱。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雅各宾派坚决要求实行限价政策。但吉伦特派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对限价的要求持敌视态度,甚至采取行动,要镇压雅各宾派,致使吉伦特派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激化,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导致统治的垮台。1793年5月底至6月初,雅各宾派领导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法国革命进入第三个阶段——最高、最激进的雅各宾专政阶段。应当承认,吉伦特派在法国革命的第二阶段,在废除君主制、创建法兰西共和国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在共和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能暂时地限制和牺牲自身的利益,结果招致人民的唾弃,遭到垮台的命运。雅各宾派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打击反革命、保障人民利益的激进措施,以维护革命的成果。并实行恐怖政策──经济和政治的措施。前者以全面限价法令为标志,严禁囤积居奇,对日用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政策,规定不得超过1790年物价的1/3。这是一种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体制。在政治方面,颁布了《惩治嫌疑犯条例》,并建立了集权统治,以加强对敌斗争。恐怖统治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的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措施。它是一种“战时体制”,它暂时牺牲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以满足了群众的某些要求,扭转了国内外的紧张局势。但当危机过后,罗伯斯庇尔不能根据形势改变政策,相反继续以残暴手段对付持不同见解的革命家和其他政治派别的人,这招致雅各宾派内部的分裂,政权陷于孤立境地。1794年7月27日(热月9日),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庇尔的势力发动政变,把罗伯斯庇尔和他的伙伴送上了断头台。这就是“热月政变”。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开始了热月党人的统治。2.雾月政变与拿破仑称帝“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但热月党人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代表,而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所以,他们结束雅各宾派专政,废除雅各宾派限制和打击资产阶级的政策,使资产阶级解脱了恐怖时期受到的种种束缚;同时它又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1795年通过了一部新宪法。第一次确立了两院制,即元老院和五百人院,其中元老院由250名议员组成。五百人院享有法案的创制权,讨论和通过法案的权力。1795年秋,热月党人成立了督政府。然而,督政府的统治却让资产阶级大失所望。由于它在政策上的摇摆不定(历史上称其为“秋千政策”\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对内不能镇压王党势力的叛乱,稳定政局;对外不能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武装侵略,使得法国革命又面临危机。督政府统治时期的内忧外患,使法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出现,以保护他们的利益,于是,拿破仑便应运而生了。1799年8月,他从埃及冒险回国,10月回到巴黎,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开始了他的军事独裁统治。1804年拿破仑称帝,历史上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对拿破仑的掌权,恩格斯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可设计以下问题来讲述拿破仑上台的原因和条件。对于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产生了以下两种争论:甲生:拿破仑能成功完全是“时势造英雄”与他个人的能力没关系。乙生:不对,拿破仑完全凭借自己的本事成功的,是“英雄造时势”。对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做一下点拨:两个人分析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是不确切的,二者都过分强调了拿破仑成功的某一方面因素。其实,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个人能力,他具有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另一方面他的成功还与法国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拿破仑的个人才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二、波旁王朝的复辟1.第一帝国灭亡拿破仑执政以后,在政治上确定了以稳定政局为首要任务的政策,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以一系列灵活有效的政策和策略,应付各种反对势力,确保局势的稳定。他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财政改革又使资产阶级获得了实际利益,从而推动了法国的经济振兴。在法律上,他重视法制建设,注意依法治国,1804年,由他主持修订的《民法典》(也称《拿破仑法典》)公布。这部法典共计3篇35章228条。从整体上看,这部法典“总括了革命的全部法规”,在法律上承认了大革命中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并对它们在法律上加以保护。所以,它是“一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典”。这部法典对后来许多国家民法典的制订都产生了影响。以后,法国还制订了《商法典》和《刑法典》,它们同《民法典》一起,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对外拿破仑经历了与反法同盟的多次战争。给欧洲的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复辟。到1810年左右,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堪称法国敌手的国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盛极一时。在欧洲的大舞台上,拿破仑扮演着欧洲主宰的角色。拿破仑力图建立一个欧洲大陆体系,为实现这一目的,他开始扩大战争,使法国进行的战争由革命性转变为侵略性。1807年,法军翻过比利牛斯山,侵犯西班牙,陷入西班牙人民的抵抗洪流中而不能自拔。1812年远征俄国的失败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1813年,在德意志境内的莱比锡战役,对被法国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民族之战”,即决定欧洲各民族命运的战争。结果,法军遭到惨败,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瓦解。1814年3月底反法联军进入巴黎,4月4日拿破仑不得不宣布退位。20日,他被押到地中海中的厄尔巴岛,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2.波旁王朝复辟波旁王朝复辟后,因为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使得法国人民难以容忍,10个月后拿破仑奇迹般地逃离小岛,回到巴黎重建帝国。但欧洲封建势力不给拿破仑以喘息之机,他们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决战中,再次击败拿破仑。拿破仑的这次执政仅97天,因而有“百日王朝”之说。接着,拿破仑被押往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死于该岛。波旁王朝在法国再次复辟。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1.七月王朝\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后,被迫承认了一些革命时期发生的变革,包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拿破仑法典等。所以这时的法国统治权虽然掌握在贵族和教士手中,但法国的经济仍然沿着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1824年,法国国王查理十世继位,进行更加疯狂的反攻倒算,引起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强烈不满。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颁布新法令,取消言论自由,解散众议院,进一步提高选举资格,激起全国的愤怒。两天后巴黎人民起义,29日攻占杜伊勒里宫,查理十世逃跑,复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手中,他们拥戴波旁王朝旁系奥尔良家族的路易·菲力浦为国王,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资产阶级君主制在法国确立,开始了“七月王朝”统治时期。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在“七月王朝”统治下,法国政权掌握在金融贵族手里。根据规定,只有交纳直接税200法郎以上的人才有选举权,交纳500法郎的人才有被选举权。当时法国的3600万人口中,有选举权的只有20万人。很多工业资本家也没有选举权。金融贵族的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基佐掌握法国政府时期(1840~1848年),法国政治更加黑暗。基佐顽固反对任何改革,对内镇压革命运动,维护金融贵族的利益;对外讨好英国,积极对外扩张。法国国内矛盾日益尖锐。1847年以后,对政局不满的资产阶级到处以举办“宴会”为名,进行政治宣传,要求改革。1848年2月22日,当人们准备在巴黎举行一个大型“宴会”时,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23日,更多的巴黎人走上街头,不少国民自卫军也加入进来。巴黎工人、学生和市民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但成果被资产阶级窃取。革命中组成以资产阶级共和派拉马丁为良的临时政府。在工人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迫宣布法国为共和国,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国二月革命把1848年欧洲革命推向高潮。11月制宪议会颁布第二共和国宪法。12月举行总统大选,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1852年间12月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第二共和国结束。【课后研讨】拿破仑一直是各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对其评价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全盘肯定,另一种是完全否定,第三种是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功过,有肯定也有否定。你同意哪种意见?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一下理由,并其它不同意见者交换一下你的看法。思路:论据充足,言之有理即可。比如若同意第三种意见,可以说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其功绩在于创建了一套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法制,确定了资产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加强了资产阶级专政;充分运用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力量,无情地打击和镇压了封建势力;抗击了“反法同盟”的反革命武装干涉。拿破仑的局限性在于为了掌握更大的权力,不惜恢复封建专制主义的一些东西,与旧势力妥协;为建立独裁政权,任意破坏已经实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践踏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为了谋求欧洲和世界霸权,拿破仑对“反法同盟”的战争也具有侵略和掠夺的一面。【本课小结】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是法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由国民公会通过法案,废除王权,建立法兰西共和国。历经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党的督政府、拿破仑为首的执政府等阶段。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为第一帝国取代。1830年建立的七月王朝在被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后,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并颁布第二共和国宪法。这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也是法国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从法兰西第一个共和国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说明法国共和历程虽然曲折,但已经共和体制在法国民众中深入人心,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的趋势不可阻挡。5.3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课标展示】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路易••波拿巴及宪法论从史出问题探究\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了解法国民主制度确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历史比较概括阐释认识法国民主历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拿破仑三世的对外扩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法兰西共和国制度的最终确立1875年宪法;共和国制度最终确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及1875年宪法难点:法兰西第二帝国性质及1875年宪法的特点及内容【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法国的国庆日是7月14日,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1792年奥普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马赛曲》创作完成,由此唱响于法兰西大地。1870年9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1879年,议会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修改中定《马赛曲》为国歌,7月14日为国庆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法国历经革命曲折最终建立的政治体制。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法国二月革命把1848年欧洲革命推向高潮。根据第二共和国宪法,法国12月举行总统大选,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路易·波拿巴(1808—1873)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寄居在瑞士。他才能平庸,野心很大。1832年,他成为拿破仑一世的法定继承人。他处处模仿拿破仑,朝思暮想恢复帝业,多次组织暴动,都失败了,逃往英国。二月革命后回国。为了赢得人民的支持,他伪装同情劳动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当时,法国农民深受压迫,他们怀念拿破仑时代的“好时光”,把波拿巴看成是拿破仑一世的再现;资产阶级也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维持统治。这样,靠着他的到处许诺和拿破仑一世的威望,波拿巴在1842年12月的选举中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总统。此后,他通过玩弄政治手段,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把国家的军政大权揽到自己手里。然后,他要求修改宪法,使总统可以连任;当这一要求遭到议会否决后,他在1851年12月2日,即奥斯特利茨战役和拿破仑加冕称帝的纪念日,发动政变。他调军队进入巴黎,解散议会,逮捕反对派议员,坚决镇压反抗。法国由此开始了个人独裁统治。路易·波拿巴在政治体制上事事模仿其叔父拿破仑·波拿巴,他使行政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议会权力则受到了削弱。1852年1月,路易·波拿巴公布新宪法,改总统任期为10年。1852年宪法实行的多院制立法体制:议会共设三院(参议院、立法团、元老院),与总统共同行使立法权。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正式宣布自己为皇帝,称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帝国。因是拿破仑之后由波拿巴家族建立的又一次帝制,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拿破仑三世建立的第二帝国代表了大资产阶级中的金融贵族和大工业家的利益,经历了由专制统治向自由主义、议会政治演变的过程。第二帝国在较短时间内稳定了自1848年二月革命以来的混乱局面之后,法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城市建设得到重视,修筑了很多林阴道。这个时期是法国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对加强总统权力,削弱议会的立法权。帝国初期,拿破仑三世实行个人专权,致力于巩固资产阶级秩序。政府在一些省内实行戒严,封闭共和派俱乐部,解散工人组织,查禁进步报刊,利用天主教会加强控制学校。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法国社会各阶层要求建立共和的呼声日渐高涨,工人中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也愈益广泛。连年征战使帝国财政见绌,第二帝国内部矛盾激化。\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60年代,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反动专制制度难于继续维持。因此帝国后期开始实行改革,逐渐向自由主义政策演变,以求缓和国内矛盾,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使议会权利有所扩大。但是,劳动人民深受剥削压迫,工人运动高涨,共和派加强斗争。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进行多次对外战争。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联合英国、土耳其与撒丁击败俄国,确立了在欧洲大陆的优势。50~60年代第二帝国还派遣军队侵略中国、印度支那和非洲,掠夺大量财富,建立了若干殖民地。克里木战争后至60年代初是第二帝国发展的顶点。第二帝国支持罗马教皇阻挠意大利统一以及在普奥战争中支持奥地利等一系列失策,使法国陷入困境。为了摆脱国内危机和重夺欧陆优势,1870年7月19日法国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9月2日法军在色当兵败,路易·波拿巴被俘。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第二帝国被推翻,资产阶级宣布废除帝国,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三、法兰西共和国制度的最终确立第二帝国覆灭后,在法国到底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问题上,在新选出的国民议会内展开了激烈斗争。巴黎公社被镇压后,保卫共和的力量遭到削弱。君主派乘机把复辟活动推向高潮。但是在共和派努力和力量的不断增强,法国政局很快向着有利于共和的方向发展。1871年经普选选出了675名议员组成的国民议会,并承担起制定新宪法的任务。经过议会内部一系列的激烈斗争,1875年1月29日,以一票之差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概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行政权:根据1875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行政权由总统和部长行使。总统经国民议会选举产生,除叛国罪之外,议会不得强迫总统辞职,总统在政治上不对任何人负责。总统负责法律的执行,并拥有为此目的颁布法令的权力。总统还可以任命一切文职及军事官员。部长由总统进行任免。同时设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部长会议,由总统主持。内阁总理由议会两院获得多数支持的政党领袖担任。(2)立法权:立法权方面采取了两院制,包括众议院和参议院。参议院的主要作用是成为众议院和行政权的制衡力量。参议院与众议院共同行使立法权。提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阅读思考后,概括指出: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②共和体制在法兰西最终确立;③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帝制独裁对比,共和体制的确立是历史的进步,标志着法国人民反封建斗争任务的完成;④随着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对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课后研讨】有人把“一票赢得”的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了其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历史上存在了70年,成为法国最“长寿”的共和国,结合本课的学习,发散思维,你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什么得以“长寿”。思路:法国人民为维护共和政体经历了长期的斗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民心;统治阶级惧怕人民的斗争,尤其在巴黎公社革命后,使其认识到帝制在法国已无立足之地。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和不断的斗争;法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全面大发展时期,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统治者必须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垄断时期的新矛盾。【本课小结】法国自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1804年称帝,建立第一帝国。1848年2月爆发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总统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于1870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至此第三共和国覆灭。\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现代法国政治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一直在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帝制和资产阶级共和制之间徘徊。法国从1791年制定第一部宪法起,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仅80多年间,就先后制定了11部宪法,其数量之多,变换之频繁,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法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里程史。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6.1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课标展示】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及发展演变了解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理解其主要内容,认识其学说思想对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晚清社会各基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独立思考认识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的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体西用”的产生与演变、晚清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态度难点:维新运动期间的“中体西用”思想、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区别【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时局的剧变,民族危机的加深,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鸦片战争的洗礼,外国洋枪洋炮的震撼下,开始感受到中国在技术上的落后,从而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的新思潮。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中体西用”1.“中体西用”思想的产生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问: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主要的思想主张是什么?思考后,概括指出:伴随着鸦片战争,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魏源不辜负林则徐的愿望,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中外资料,写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并战胜敌人。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从洋务派中逐渐分离出一部分人,形成了早期的维新派。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冯桂芬等。他们虽是洋务派的成员,但又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而成了早期维新派。其原因是:他们从洋务活动中体会到,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的制造技艺是不够的。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冯桂芬曾拜林则徐为师,后来成了李鸿章的幕僚;薛福成先是曾国藩的属员,后又成为李鸿章的僚属;马建忠年轻时,博览西方文理各科书籍,后来帮李鸿章办商务;郑观应在洋务派兴办的企业中,先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后又任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帮办、总办,以及上海电报局总办等职,是洋务派中的重要成员。他主张“伦常名教”\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引进西方的技艺有助于国家的发展。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是早期维新派中具有典型性的。郑观应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说:“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这样的主张就和洋务派的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了区别。这本书的问世,曾引起过强烈的反响。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回忆说:由于父亲只准许读孔孟经书之类的书籍,所以我“在深夜里把我的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才读完了《盛世危言》;又说:“《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2.“中体西用”发展演变19世纪晚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流行。张之洞《劝学篇》一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但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并非如顽固派那样全盘地否定和抛弃西学,他在维护封建皇权、坚持中学为体的原则下还有承认西学、积极兴治西学的一面。他认为徒恃圣教,坐井自囿,不足以自保自强,只有辅以西学,才能应敌治变。因此他得出结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经文,而必先无饽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决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弛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这也就是他“西学为用”的思想。张之洞所指的“西学”比只追求制器学械的早期洋务派要进步。他认为“西学”不仅指学习西艺,即西方的技艺、科学,而且要学习西方的历史,了解世界的大事,还要学习西政。虽然它的西政并非后来维新派所提出的立宪法、开制度局等,但也表露了他在不更变封建政体前提下的一种政治改革的愿望,也就是只限于政令的变革。但仅就这一点来说,张之洞的思想在当时的封建官僚中已算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张之洞的《劝学篇》成为当时论述“中体西用”思想的代表作。“中体西用”成为清末统治者的主要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就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清末新政,在最初几年也是“中体西用”为主旨的。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1.地主阶级洋务派提问:“中体西用”的内容含义是什么?中体西用”宗旨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学西方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学生概括后,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这两种文化经过19世纪上半期血与火的碰撞,在中国放开眼界看世界的先进知识界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是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2.民族资产阶级的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从洋务派转化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便批评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的弊病,提出向西方和日本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比洋务派的思想大大进步了,并从洋务派思想中分离出来。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这些观点虽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但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到了90年代,把这一套理论付诸于行动并进一步加以发展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以及后来的洋务派已经表示了对科学技术的赞成。稍后些的早期维新派及戊戌维新派则意识到洋务派片面提倡科学而拒绝西方近代民主的弊病,在提倡西学的同时,提出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政治改革主张。提问: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态度是什么?思考后,概括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变法维新,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3.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提问: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态度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概括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革命派代表了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主张借鉴美法经验,实行三民主义,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主张在建立民主制度的“政治革命”和解决民生主义问题的“社会革命”。最后让学生比较洋务派和维新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①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②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课后研讨】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同(治)、光(绪)两朝,凡清廷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的重大举措,莫不与其有着直接的关系。 最早研究李鸿章的是梁启超。梁肯定李鸿章既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又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并将其与古今中外历史人物(含诸葛亮、王安石、秦桧、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俾斯麦、伊藤博文等人)进行比较,得出:“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梁启超《李鸿章——中国近四十年大事记》) 你是怎样看待李鸿章这个人物?利用课外时间查找有关资料,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参考思路:50年代至70年代,大陆史学界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评价都持否定态度。大陆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从80年代李鸿章研究成为近代史研究的热点和突破口。苑书义认为,马关条约签定后,将所有致败之由、误国之责都归咎于李鸿章个人,反映了清统治层中既不敢正视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万恶之源,又不敢抨击真正的罪魁祸首慈禧一伙。对李鸿章的口诛笔伐,虽然有时意气多于冷静的分析,难于对其作出全面而切合实际的估价,但却反映了朝野上下的思想动向,表现了人们对战败乞和的愤慨和国运垂危的关注。(苑书义《李鸿章传》)自1992年始安徽教育出版社正在整理出版新编《李鸿章全集》,预计2005年完成。新编《李鸿章全集》是历史上个人文集之冠。主编戴逸认为,尽管李鸿章去世百年,但史学界对他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争论多,分歧大。但不管评价如何,他所做的那么多事摆在那里,他的地位重要性也十分明显地摆在那里。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史。随着新编《李鸿章全集》的问世,对李鸿章及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必将有所新的突破。 【本课小结】\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近代中国,面对西方的侵略,清王朝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的落后。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付之于实践。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前,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一味提出学习西方技术以富国强兵。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以后在经济上提出振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进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要求。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开始运用西方的政治学说。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壮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一个能够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并能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权。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课标展示】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的内容及发展过程分析其特点、影响。2、孙中山变法思想的内容及发展过程分析其特点、影响。3、对比三人思想的异与同。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比较孙中山民主思想和康有为民主思想的不同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民主思想相对于封建思想而言是巨大进步。追求民主是永恒的主题。【教学重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比较。【教学方法】讲授法为主、结合学生讨论【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神学政治论》、《政府论》、《社会契约论》的作者分别是谁?说出他们的思想的共性是什么?说出他们代表性的思想贡献分别是?课件展示:《新学伪经考》,《三民主义》思考:以上著作的作者是谁?上述著作中提出了什么思想?对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什么作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主要是考辩长期以来为人们笃信不疑的“古文经”均系伪造,对于动摇封建统治的思想根基具有很大的冲击,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作思想准备。孙中山;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提出推翻满清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定低价,平均地权。在该思想的指导下,资产阶级举行了一系列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课件展示:康有为: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反对慈禧太后的独裁专政和卖国行径,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辛亥革命后,成为保皇党领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信奉孔子。1917年,伙同张勋发动复辟,被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武力镇压后失败。他的理想和政治主张主要在他撰写的《大同书》中得到体现。一、康有为的民主思想问题探究讨论:康有为提出怎样的民主思想?当时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他的民主思想进行怎样的实践?①、产生背景:(1)康有为出游香港,亲身体验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性。(2)康有为热心研究西学,探索改造中国之道。(3)外国侵略和洋务运动使西方学说进一步在中国传播。\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②、康有为的民主思想:君主立宪制(1)理论基础:90年代初期----“托古改制”1.著作一:《新学伪经考》(1)内容:考证古文经是伪造的,否定了古文经的权威性。(2)目的: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恪守祖训”的传统。2.著作二:《孔子改制考》(1)内容:A.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B.“通三统”理论:说夏商周分别代表一个“统”,文物制度各不相同。每逢新朝取代旧朝,制度都要有所损益。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论证维新变革的必要C.用西方学说改造“张三世”理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思考: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其原因何在?如何看待它的利弊?一是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的旗帜三是由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于其所处时代决定因而,康有为为减少改革阻力,采取此策略评价:反映他敢于挑战封建思想,学习西方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他在封建势力面前的软弱,跪着造反包含着浓厚的封建色彩。(2)目的:用孔子和今文经来论述维新变法的合理性。(2)具体表现:公车上书后---实行君主立宪制:建立方式——仿效日本,自上而下的变法主要内容——设议院、定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性质——资产阶级改良派掌权(3)思想变化:维新变法前----建立制度局:性质——全国变法机构,有民主成分说明——康有为思想的保守性③、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把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在后来政治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问题探究讨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内容和特点?①、梁启超的民主思想:(1)维新运动时期——君主立宪思想;民权思想;教育改革。将批判专制—民权思想—发展学校教育相结合,(张扬民权和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伸民权与广民智联系起来)(2)维新运动后——一度更趋进步:一度倾向革命补充资料:“新民”思想——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而不是中国传统时代的“臣民”或“良民”。吾爱孔子,吾尤爱真理;吾爱先辈,吾尤爱国家;吾爱古人,吾尤爱自由。——《新民说》②、梁启超思想的特点:阐述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维新运动后其思想更进步。思考: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共同点以及各自特色?如何评价?共同点:都是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特色:康有为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梁启超的思想更加激进,特别是民权思想更为突出.评价;积极:都主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相对于封建军长专制,具一定民主性。局限:主张保留君主,是政治改良,与民主共和有明显区别。三、谭嗣同思想:最激进,带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四、孙中山的民主思想问题探究讨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他是怎样借鉴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其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看待他的民主思想?①、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民权思想:形成完善——从兴中会建立到同盟会建立 主要内容——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主要目的——建立政体;反对帝制;争取人权三民主义之间关系——紧密结合、完整体系、目的一致(2)五权分立思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②、孙中山思想的特点:思想更民主,手段更革命;结合中国国情,参照西方政治不足,思想有创新。关系: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相互密切联系。回顾: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2、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评价1)孙中山心中的民主思想,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核心,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2)从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看,康有为、梁启超是保皇和改良,孙中山则要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有局限性: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等。学生探究:1民主思想的影响1.)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严、康、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2).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孙)指导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简述民主思想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过程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评价产生背景魏源张之洞\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郑观应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3、比较康有为、梁起超和孙中山观点的异同1)、相同点:他们都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2)、不同点:康有为、梁启超主张通过改良方式,保留君主,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孙中山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从1905年到1907年,资产阶级和革命派和保皇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一场论战。这场论战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6.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与爆发【课标展示】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通过对清末“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讲解,使学生认清它们的欺骗本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等内容的讲述,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认识社会的观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概括阐释独立思考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国情,增强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武昌起义爆发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扶植新的代理人;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预备立宪”的本质、民主与专制的斗争难点:清末民主势力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程\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暴动/暴动/百折不挠/风起云涌!走进共和/古老中华新生中!民主/人权/平等待人;天下为公!自由/博爱/权力共用!岂能由帝王重返回紫金城皇宫?一生奋斗不息风华正茂到生命为终生之中。“同志仍需努力”;是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天下为公”“同志仍需努力”“革命尚未成功”都是谁的名言?(孙中山)这首诗歌形象的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社会现象。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挽救专制统治的“预备立宪”1.清末新政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震撼下,清政府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要稳固住自己的地位,对外必须迎合帝国主义列强的需要,对内必须应付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袭来的危机。为了摆脱困境,巩固已经残破不堪的统治,一贯仇恨维新变法的慈禧太后,居然唱起了两年前拼死反对的“维新变法”的调子。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内容有奖励实业、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但它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在实行“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这正如陈天华在《警世钟》中所说:“清政府及到庚子年(1900)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2.预备立宪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持封建统治,清政府又决定实行“预备立宪”。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第二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后来,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成为一种骗局。“预备立宪”用意在五大臣中为首的载泽所写的密折中说得明白:“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因此,抵制革命,继续维护专制统治,是其真正目的。“预备立宪”以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同时,皇族内阁集权,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提问:同盟会建立的条件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后,概括后回答: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武昌起义爆发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民主革命更加蓬勃发展。一方面通过同保皇派的论战,极大地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革命党人相继起义,虽失败但为起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以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武昌起义一声惊雷,震响祖国中部长空,触发了全国辛亥革命的巨澜,到11月下旬,全国有14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1.扶植新的代理人\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各国立即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达20艘。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于是就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更为主要的是,武昌起义以后不久,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在中华大地上已普遍失去了信任。用少数的外国军队来扑灭这场革命火焰,很可能使这场革命发展成为比义和团运动广泛得多的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因而帝国主义列强就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阴谋采取政治干涉的方式,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于是他们选择了既有实力、又和他们早有合作关系的袁世凯。这时,清皇朝也把袁世凯看做唯一能够指靠的救星。这样,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袁世凯从一个已被朝廷勒令养病的失势官员在1911年11月复出,一跃而成为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一个美国人说:”他(指袁世凯)立即成为这个帝国的事实上的独裁者。对于他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地表示欣慰。清政府很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新内阁。袁世凯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湖北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停战议和。南方革命军的代表伍廷芳和北京政府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斗争梦寐以求的就是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武昌起义和全国响应的胜利,为这个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进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已被袁世凯收买的同盟会领导人之一的汪精卫竟然对孙中山施加压力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在此形势下,孙中山被迫对袁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快”逼宫”步伐,迫使清帝在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孙中山辞职,经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的形式,袁世凯由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摇身一变而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提问: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辛亥革命并未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此后民主力量和专制势力的斗争成为焦点。【本课小结】从清末的“新政”、“预备立宪”和同盟会成立以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史实,说明了清政府从人民方面来说,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从统治者方面来说,也已经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反清革命迅速进入高潮。湖北军政府的建立和各省的响应,一方面导致了清朝的统治走向土崩瓦解,另一方面也说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的危机。辛亥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就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动下,经过起义者的奋战,这次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反动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产生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开始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这些成就,永载史册。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和破坏,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最终导致了这次革命的失败。6.4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课标展示】【教学目标】\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袁世凯专权;二次革命通过对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及其失败的教学,培养学生透过历史表象看待历史问题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与分析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复辟帝制却终归失败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社会发展规律思想分析历史、认识历史的能力。论从史出问题探究概括归纳合作讨论通过讲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袁世凯和张勋帝制活动必然失败的历史结局,对学生进行认识中国国情和懂得历史潮流的教育。“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复辟、维护共和的斗争难点:袁世凯和张勋复辟,但又迅速垮台的原因【导入新课】提问:“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是什么?结局如何?”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设疑“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在短短的四年间,其反动的专制独裁统治是怎样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又是怎样迅速垮台的?为什么?”(也可从“袁世凯的迅速垮台与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有什么关系吗?”进行设问)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1.袁世凯专权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久,临时政府迁至北京。临时政府正式迁京以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了。从此袁世凯一步步专制独裁的道路。提问:袁世凯专权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政治上:①排除异己,建立了完全听命于他的内阁;②刺杀宋教仁: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宋教仁任代理理事长。在1913年初的大选活动中,国民党获得国会中的相对多数席位,袁世凯对此大为惊恐。1913年春,他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经济上:为了争得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向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决定用武力镇压国民党。1913年,袁世凯下令罢免了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二次革命”爆发。2.二次革命提问:革命党人对袁世凯所采取的斗争方式经历了怎样一个变化过程?结合高一必修的有关内容和前面学习到的有关内容让学习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从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到“二次革命”爆发前,革命党人在政治上依靠约法、责任内阁制、选举、组阁等议会斗争方式,以图实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宋案真相大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重新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进行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的斗争。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暴露之后,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起义,宣布独立。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但是,国民党力量涣散,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以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认为复辟帝制的障碍已除,开始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复辟帝制阶段。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1.袁世凯复辟帝制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有关内容,然后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步骤有哪些?概括指出:1913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他又下令解散国会;颁布独裁专制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并改内阁制为总统制。紧接着,袁世凯修改了《大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于终身总统的地位。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接受了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6年袁世凯改“中华帝国洪宪元年”。“洪宪帝制”的出笼,标志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逆流达到高潮。至此.辛亥革命以来,革命党人建立的各项民主制度被袁世凯破坏殆尽,只剩下一块”中华民国”的空招牌了。2.护国运动\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人民和革命党人的反对。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原来支持袁世凯、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这时也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人在云南起义,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他们组织了护国军,向川、黔和两广进发。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春取消了帝制。接着,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不久,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思考:袁世凯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摧毁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飞跃,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护国运动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的国号,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护国运动取得胜利。但是护国运动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三、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1.张勋复辟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那时北洋政府的大权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段祺瑞企图依仗帝国主义,借款练兵,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对日本提供的贷款很感兴趣。美国为防止日本在中国取得独霸的地位,就支持总统黎元洪,反对中国参战。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矛盾,出现了“府院之争”。黎元洪无法抵抗其军事政治压力,只好请盘踞徐州的张勋出面“调停”。1917年夏,徐州军阀张勋率“辫子军”北上,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他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然后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张勋的复辟活动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声讨张勋的复辟。段祺瑞见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担任国务总理。2.护法运动(1)原因:段祺瑞再次执政以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1917年夏,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2)经过:同年秋,赞成孙中山护法主张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会上,决定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唐继尧和陆荣廷为元帅。护法运动开始。(3)失败原因:护法运动开始以后,孙中山号召北伐,但西南军阀只想以护法为幌子,借孙中山的威望保存和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们无意北伐,并在护法军政府内排挤孙中山。那时候,北洋军阀中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占了上风,主张讲和。1918年,他辞去大元帅的职务,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失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大都遭到失败,特别是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护法运动的失败再一次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同时,它也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呼唤并等待着新的政治力量站出来承担。提问: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让学习思考后,教师概括指出: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的独裁统治。孙中山的努力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结合高一必修1的有关内容和前面学习到的有关内容让学习思考“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贡献的主要表现”,然后教师概括指出: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对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展开了一系列不妥协的斗争。③晚年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毅然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课后研讨】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斗争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斗争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你认为从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都有哪些精神?思路:(1)孙中山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权自由、民族幸福,不知疲倦地奋斗了一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正是他一生不断进取的写照,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和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2)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不断进步,与时俱进,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从失败中学习,从不停止探索前进的步伐,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我们要努力学习这种与时俱进的可贵精神。(3)孙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为民族为革命贡献毕生精力。“天下为公”“振兴中华”,反对一切分裂行为,与北洋军阀卖国作斗争,要学习这种精神,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本课小结】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权后,逐渐走向专制独裁,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从受蒙蔽到逐渐清醒、随之展开斗争。这场斗争实质反映了破坏民主共和、实现专制独裁与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违背历史潮流倒退与符合历史潮流前进;卖国与爱国的矛盾。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任务依然没有改变;在北洋军阀政权的黑暗统治下,民主共和仍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更加黑暗;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使中国社会更加动荡。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苦苦探索救国之路,所发动或进行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仍没能使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第七单元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民主的斗争7.1英国宪章运动【课标展示】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的斗争1832年改革;《人民宪章》理解英国宪章运动工人要求普选权目标的基本实现,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过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影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问题探究阅读理解概括阐释通过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影响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民主化的影响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民主的影响;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832年改革、英国的宪章运动难点:英国宪章运动的影响【导入新课】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民主”而闻名的国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那么英国广大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哪?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的斗争1。1832年议会改革回想高一必修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在实际上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并对议会和国王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杜绝了回复到君主专制时代的可能。但是,这些法令并没有造成政治制度的任何重大变动,在此后的100年间,英国政权基本上仍为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所把持,而真正能够享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人十分有限。可举教材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19世纪20~30年代,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深入,英国的商业和运输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取得相应政治的统治地位。1832\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年他们利用全国工人、农民运动高涨的形势,迫使英国议会通过了1832年改革法案,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增加了新兴大城市的代表名额,这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他们的政治要求得到满足,登上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在议会改革运动中支持了资产阶级,但是结果一无所得,政治上依然处于无权的地位。于是工人阶级决定掀起一场争取普选权的运动。2、《人民宪章》1834年,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规定如果要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这实际上剥夺了失业者和贫民得到社会救济的权利。因为,在济贫院里,必须接受监狱般的纪律,从事繁重的非生产性的劳动,家庭必须拆散,生活极为艰苦。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迫使失业工人贱价就业。工人们感到这是工人在议会没有发言权的结果,因此他们认为不取得选举权,就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他们展开了要求新的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要求按照民主原则改革议会的下院。当时,工人的要求写在《人民宪章》上,这一运动遂以“宪章运动”的名称载入史册。1836年7月,伦敦工人组织“伦敦工人协会”草拟了一份“人民宪章”,以议会法案的形式提出来。它要求:(1)成年男子享有普遍选举权;(2)议会每年改选一次;(3)议会议员取得薪金;(4)选举采取秘密投票方式;(5)设立平等选区,保证平等的代表权;(6)废除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宣传由伦敦开始,迅速遍及全英国。《人民宪章》颁布以后各地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到会的人常常数以万计。1839年,宪章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7月间,一份有125万人签名的要求实施《人民宪章》的请愿书提交议会,遭到拒绝。许多地区爆发了罢工和起义,但遭到了镇压。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了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它的宗旨是“实现下院的彻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地忠实地代表联合王国的全体人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协会在全国各地设有几百个分会,入会者须交纳会费。它是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的萌芽。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出现了第二次高潮。宪章派向议会送交了第二次请愿书,在上面签名的有三百万人。这一次,除了要求实行《人民宪章》以外,还要求实行十小时工作日制,保障工人不受资本家的迫害,实现合理的工资等。后来,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又出现了一次高潮,第三次全国请愿书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来源,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享有优先权。国会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政府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由于英国政府的镇压和宪章派领导人屈服,这次游行示威随之失败。随后宪章运动就消沉了。19世纪50年代末,宪章运动结束。1848年示威游行失败后,宪章派内部发生分化,有些人认为工人阶级在当时的英国还不足以单独充当社会的推动力量,它应该与资产阶级合作。也有一些宪章派人士坚持工人阶级的组织应有自己的独立性,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力图把宪章运动复兴起来,但未能成功。从1848年到1858年的宪章运动,是宪章运动走向衰落的阶段。不过,从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前几个阶段的发展水平更高。而且,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它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二、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民主化的影响1。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民主的影响英国是世界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宪章运动在石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政治民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英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它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面对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英国政府不得不有所让步,1847年,它被迫实施对女工和少年男工的十小时劳动日法案。宪章运动的经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宪章派的斗争也为英国工人阶级争取到一些胜利,为了避免宪章运动的重演,后来的资产阶级政府不得不对工人阶级的斗争作出一些让步;宪章运动失败后,成千上万的宪章运动参加者迁居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上许多地方,他们把民主思想的种子传播这些地方,促进了当地民主运动的发展。英国议会制的民主化进程是经过了近300年的漫长时期才得以完成的,它是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土地贵族、大资产阶级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而宪章运动无疑对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后半期的历次选举改革运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宪章运动的影响,到20世纪初,英国基本上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治逐步得到完善。2。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影响\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宪章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它在英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的独立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它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以后的国际工人运动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在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争取普选权的英勇斗争,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他们采用和平或武装斗争的方式,为争取民主权利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进了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程。【课后研讨】有人认为,英国宪章运动走的主要是议会道路、和平道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谈谈你的认识与看法。思路:宪章运动在其整个历程中,除了一次武装起义和一次总罢工外,走的主要是议会道路、和平道路。《人民宪章》不过是议会改革法案。宪章派的三次请愿书,要求的也并未超出议会改革的范围。1851年通过的纲领虽主张土地收归国有,建立生产合作社,废除国债利息,取得什一税,消灭工资奴役制等,但没有提到暴力,选择的仍是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和平道路,而1854年的工人议会,仅讨论一些点滴的改良本身就表明了要走和平道路。宪章运动为什么走议会道路而死不回头呢?这要看议会的制度和传统。英国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历史悠久,民主制度比较发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有较大的自由;历史上议会又为资产阶级做了许多事,如1832年改革法案,因此引起一种错觉——议会万能,不需流血;而且英国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无产阶级上层逐渐被拉到统治阶级上层,无产阶级的实际民主权力在议会改革中不断的得到保护和加强。【本课小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英国宪章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以及其对欧洲近代民主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英国是世界历史上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政治运动。宪章运动在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政治民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的序幕。7.2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课标展示】说出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和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的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懈斗争的结果。【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第一国际的成立及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通过对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建立的历史条件、组织形式和争取民主斗争等方面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巴黎公社争取民主斗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历史比较概括阐释分析评价合作探究通过对巴黎公社成立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巴黎公社的建立;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的创举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第二国际的成立;第二国际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领导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巴黎公社在民主建设方面的措施难点: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迅速壮大,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想活跃。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19世纪70年代的第一国际建立和巴黎公社革命,19世纪80年代的第一国际建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导入新课。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1。第一国际的成立19世纪50、6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展,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增长。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生产开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随之形成,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已完全确立并开始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带有国际性的特点。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年代里,当资产阶级采用从国外招雇廉价劳动力的办法来破坏工人的罢工斗争时,工人更清楚地认识到各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和加强国际团结的必要性,这就为建立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准备了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为建立新的国际工人组织而作了大量工作。为了适应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利用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低潮时期,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和团结工人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这时马克思已着手撰写《资本论》,仅1861—1863年他就写了23本政治经济学笔记。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同各国工人运动领导人保持联系,威廉·李卜克内西、威廉·沃尔弗等工人领袖,则保持着同马克思、恩格斯的不间断联系,有的人成为马克思家里的常客,为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骨干作了巨大努力,从而在思想和干部问题上为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准备了条件。第一国际是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的。在会上选出了它的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总委员会)。马克思作为德意志工人的代表被选入总委员会,担任德国通讯书记。11月1日,总委员会通过了马克思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为第一国际确定了正确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已经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建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的相关内容,在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向学生指出:《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为第一国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表明第一国际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组织。2。第一国际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第一国际成立后,在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国际把声援和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活动,其中主要有:在各国建立支部;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声援、支持和参加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以及一切进步运动;十分关心各国的民主运动,积极支持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这一活动的光辉顶点就是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运动。建议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提供一些史料给学生,并结合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选举改革运动,进一步阐明第一国际在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方面所做的努力。最后分析一下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国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创立了伟大的功勋。首先,它用无产阶级团结的思想教育了各国无产阶级,使国际主义深入人心。其次,它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各国的工人阶级斗争,使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取得了很大成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最后,它领导工人阶级同各国资产阶级进行坚决斗争,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民主化的进程。二、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1。巴黎公社的建立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先后建立的国防政府和以梯也尔为首的临时政府,实行投降卖国和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是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巴黎工人是在祖国处于危难关头、本身遭到临时政府进攻的情况下发动革命的。巴黎公社革命是从1871年3月18\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日革命开始的。国民自卫军占领了巴黎市政厅,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0天后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由于梯也尔政府同德国俾斯麦政府勾结,重新集结反动力量,向巴黎公社进攻。5月21~28日,巴黎公社战士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后失败,最后一批公社战士牺牲在贝尔—拉雪兹公墓的一堵墙下。巴黎公社革命仅72天就失败了,但巴黎工人却以冲天的干劲和革命首创精神,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制订了一系列民主制度建设方面的创新做法。2。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的创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的创新做法,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巴黎公社的这些措施,为什么说是一个伟大创举?它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通过学生的思考,加深对教材这一重点内容的理解。然后依据教材从实行人民普选制、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反对个人专断、实行人民对权力机关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和罢免权、加强法制以防止公职人员任意欺压群众等方面介绍巴黎公社建设民主制度的尝试。最后指出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这一结论主要是从分析巴黎公社在民主制度建设的创举而得出来的。巴黎公社是19世纪初期以来的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峰和总结,同时它也使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它吸收和归纳了历次工人斗争的经验与成果,进行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伟大尝试,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1。第二国际的成立19世纪70、80年代欧美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巴黎公社失败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随着以电气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各国工人人数猛增。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随着垄断的加强而更加深化,周期性经济危机越来越频繁。从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欧美工人打破自巴黎公社失败后工人运动的沉闷局面,使工人运动重新走向高潮。其表现是罢工运动次数增多、规模扩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大罢工。关于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背景的主要表现,可让学生阅读课本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的飞速发展,人数猛增,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第二,罢工运动的次数增加了,规模扩大了。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及各国工人党的普遍建立。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各国工人及其政党都有加强国际工人团结的愿望。在这种情况下,1889年7月14日,在纪念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之际,第二国际成立。介绍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成立大会的情况。参加大会的有22个国家的393名代表,其中有许多是各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因此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禁止使用童工、工人参加工厂检查机构等—)、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等问题。大会通过的关于每年庆祝“五一节”的决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大会还决定以定期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的方式,作为各国社会主义党和工人运动的固定联系形式。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它的成立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2。第二国际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第二国际作为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其活动是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推动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指出:“为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只依靠劳工的经济组织(工联和工会)是不够的”,无产阶级“应当加入决不与其他政党妥协的社会主义政党的队伍”,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并争取夺取政权。为此,第二国际倡导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为工人争取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各国工人政党利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有效地进行了议会选举斗争,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讲述时利用教材的有关具体数据,说明各国工人党在议会选举斗争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逐渐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增加了劳工立法,使工人境遇得到改善。在第二国际的号召下,各国党大多数能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合法斗争,推动了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课后研讨】马克思在总结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指出:“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中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想往的伟大目标。革命应当是团结的,巴黎公社的伟大经验这样教导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80页)你认为这句话有什么现实意义?谈谈你对团结的认识,与大家交流一下你的看法。思路: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来看,共产党人把团结和统一看作是党的生命和战胜艰难险阻,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同志指出:“一种是党内的团结,一种是党和人民的团结,这些就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全党同志必须珍爱这两个无价之宝。”(《解放日报》1943年5月28日第1版)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新的生产力。如果团结搞得好,形成了坚强的战斗堡垒,那么它的战斗力就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要大于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本课小结】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权利方面取得了巨大胜利,然而在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起重大作用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争得民主权利,同资产阶级政府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为推动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得民主权利的主要史实,它们推动了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的进步。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7.3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课标展示】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斗争的史实,认识其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及其特征皖南事变极其影响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了解,通过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认识中共“七大”对中国命运抉择的重要意义。概括、阐释\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抗战胜利后决定中国命运的是国共两个大党。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努力实现国内的和平民主统一;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要消灭人民革命力量,实现独裁统治。学习这段历史,学生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选择民主、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三三制”原则及其意义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对新中国建立民主政权的意义分析探究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共“七大”的召开及制定的政治路线──光明的前途。国民党“六大”的反动本质──黑暗的前途。中共七大的政治路线对实现中国人民光明的前途所起的作用比较联系分析探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延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共“七大”,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难点:延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三三制”原则及其作用。【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就从课本的引言开始,利用图片、文字资料说明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雏形。思考: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讲授新课】思考: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史实有哪些?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相互结合和渗透。2、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表现(1)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秋,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928年8月,国民党召开中央全会,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实行国民党独裁统治。为巩固独裁专制,蒋介石建立了特务组织,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打击民主力量,实行恐怖统治。他还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夺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对革命者、进步人士进行残酷迫害。1936年,国民政府用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2)抗日战争时期:1、1939年初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以“中统’,’’军统”为代表的特务组织专门从事迫害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的罪恶活动。2、国民党一手制造了“皖南事变”\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3、皖南事变后,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在国际上,苏联严厉斥责了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行为;英美当时也不同意蒋介石这样做。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做法,使中间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深感联合起来争取自由民主、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并要求与共产党积极合作以反抗国民党的压迫。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正式成立,推动了民主力量的发展壮大。【探究延伸】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原因从日本方面看:1938年秋抗战进人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把进攻矛头指向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样,正面战场的压力大大减轻;从英美方面看:为推动日本去侵略苏联,谋求与日本妥协,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从中国方面看:中共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天天发展壮大,使蒋介石坐卧不安。于是,蒋介石集团从其阶级本性出发,执行了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问题探究】在政策转变后,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表现为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的两面性。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的政策是政治诱降为主,但最终结果是要灭亡中国,包括国民政府,这就使蒋介石集团既想投降又不敢投降;蒋介石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反共反人民的本质不会因抗战爆发而改变,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又使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共产党彻底决裂。【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有何意义?1、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l)实行民主选举制度。(2)实行“二三制”原则.建立“三三制”政权。2.延安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1)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实现民主自由的强烈愿望,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了各抗日阶级、阶层的抗日积极性。(2)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问题探究】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面临哪两种命运的抉择?原因何在?1.国民党企图在中国建立专制、独裁的反动政府(1)发表《中国之命运》,掀起反共高潮:(2)召开国民党“六大”2.共产党希望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联合政府(1)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①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的反动实质和阴谋。②发动社会舆论,谴责其罪行。(2)召开中共七大,提出的政治路线。【本课小结】本课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斗争的历程:一方面是以国民党以“以党治国”为旗号实行独裁统治,中国人民在争取民主的道路上历尽艰辛;一方面是共产党致力于延安的民主政治建设,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国共两党在中国命运抉择转折点的斗争,我们认识到选择民主、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7.4抗战胜利后人民民主运动【课标展示】【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重庆谈判;政协会议通过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和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的史实,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和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的史实,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归纳、概括能力和各事件横向联系的能力。论从史出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通过讲述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和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国民党的“制宪”和人民民主运动国民党的“制宪”;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国民主同盟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国民政府的垮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难点:第二条战线形成及人民民主运动【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宪政是民所共有?还是少数人所得而私?中国面临光明与黑暗、独裁与民主两种道路的选择。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1。重庆谈判日本投降后,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和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民,一致渴望和平,反对内战,迫切要求重整家园,发展生产,安定生活。在国际上,一些国家也希望中国实现和平。国共和平解决矛盾是当时民心所向和舆论所指。由于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还远在西南、西北等"大后方",军事态势还不利于立即发动内战。他们部署内战和运转兵力,需待时日,需要准备。于是。蒋介石集团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1945年8月,蒋介石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蒋介石"电邀"的意图是: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中国共产党充分估计到了内战的危险性和严重注,努力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以真和谈来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中间势力。出乎美蒋意料之外,1945年8月底,毛泽东挟"弥天大勇",毅然赴邀,抵渝谈判。毛泽东此行,震动国内外。他在重庆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华西晚报》说:"毛泽东的到来,是民主中国的曙光。"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诚意和极大的努力。经过几十天的谈判,国民党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教材列举了它的四项内容。谈判斗争的焦点是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对此,共产党方面作了重大让步,例如主动让出一些解放区、缩编人民军队等,尽管这样,国民党始终不肯承认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这两个问题终未能达成协议。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是迫使国民政府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这样,再要发动内战者,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了。""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不攻自破,共产党在国统区以及民主党派、社会贤达中的影响扩大了,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历史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在谈判桌上赢得了重大的胜利。如果说,重庆谈判以前,一些人对蒋介石还抱有和平幻想的话,那么,通过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则把建立和平民主新中国的希望寄托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更加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得民者兴,失民者亡。毛泽东同志后来在回顾重庆谈判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这次在重庆,就深深感到广大的人民热烈地支持我们,他们不满意国民党政府,把希望寄托在我们方面。……我们不是孤立的。反对中国内战,主张和平、民主的,不只是我们解放区的人民,还有大后方的广大人民和全世界的广大人民。”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顺应了民心,得到人民群众最热烈而真诚的拥护,这是推翻蒋介石反革命统治,建立新中国最根本的力量源泉。2。政协会议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政治协商会议于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列出教材五项内容),又一次确立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政协决议在许多方面反映了人民的和民主党派的意愿,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但不久,国民党当局制造了“校场口血案”,又很快撕毁政协决议,挑起内战,和平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努力化为泡影。二、国民党的“制宪”和人民民主运动1。国民党的“制宪”清末以来的中国反动派,从光绪、宣统到袁世凯、曹锟,都曾忙于制宪,以证明其统治之合法。因为他们的“制宪”,恰是他们在人民面前最后暴露了他们是窃国的大盗。蒋介石比他的先辈聪明些,他统治了大半个中国近二十年,没有根据什么宪法,而只根据一篇童话,说中国是一所四万万五千万阿斗的幼稚园,必须由他这个天降的孔明来尽保姆的义务。从民国二十一年十二月起,蒋介石也开始向他的阿斗们说起召开国民大会议决宪法的故事来,一说就说了十四年。这个拖延对他很有利,好比农民在牛角上挂了一束草使牛不断前进一般,他也使一部分人民永远看到一个宪政的幻影,而在目前的辛酸中得些安慰。内战爆发后,蒋介石加快了"制宪"步骤,以便使他的政府尽快披上"民主"的外衣。1946年10月,蒋军占领了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蒋介石,下令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并制定了宪法,即《中华民国宪法》。提问:“‘制宪国大’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召开的?其中心议题是什么?”“《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国人民对此的反应如何?”“为什么称这次会议为伪‘国大’,宪法为伪‘宪法’?”这次“国大’习开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宪法,故称“制宪国大”。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这次大会又称为"制宪国大",是因为根据政治协商会议已达成的协议,规定国民大会应当在全面停止内战的和平环境中,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负责召开。国民党违反这些协议而一手包办,所以是非法的,故称为伪"国大",它所制定的"宪法"是伪"宪法"。伪"宪法"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的国家制度,是一部封建买办法西斯宪法。中国共产党和一些民主党派坚决反对,拒绝参加会议,不承认伪"宪法"。全国人民也一致谴责和抵制。蒋介石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国共和谈的大门业已关闭。2。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内战爆发前后,人民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美反蒋斗争,蒋介石对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采取了血腥镇压的政策,在昆明、重庆、上海等地,制造了一系列血案,其中主要有:“一二·一血案”“李闻血案”“五·二○”血案等。。这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针对蒋介石的高压政策,中共中央及时指示国统区的党组织,要争取中间分子,利用合法形式,力求从为生存而斗争的基础上,建立反卖国、反内战、反独裁与反特务恐怖的广大阵线。在国统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为中坚、有各阶层人民广泛参加的人民运动,形成了中国人民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教师在概括归纳内容时要讲清楚四点:一是“第二条战线”是指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战场上军事反蒋而言,是另一种斗争手段;二是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三是爱国学生为中坚力量;四是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一篇评论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第二条战线与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作战相配合,给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使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三、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1。民主党派争取民主的斗争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讲清问题是:由于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决议,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使使大多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逐渐放弃了“中间路线”,日益支持人民革命,积极进行反对独裁统治和内战的斗争。但他们的斗争却遭到蒋介石集团的迫害和镇压。2。中国民主同盟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提问:蒋介石集团取缔民主党派的目的是什么?民主党派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同蒋介石集团决裂?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如何?1947年5月,中央社发表文章,诬蔑民主同盟、民建、民进等党派,"均系中共意志而行",已成为"暴乱工具"。这是打击民主党派的信号。随后便拿"第三大党"民盟开刀。11月,国民政府以所谓"勾结共匪,参加叛乱"的罪名,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其他民主党派也被迫转入地下。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更加暴露无遗。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胜利鼓舞下,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逐步认识了美蒋的反动面目,又重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反对美蒋反动派的活动。1948年1月,沈钧儒等人在香港召开民盟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重建民盟总部,恢复活动。总部宣布要"为彻底摧毁南京反动独裁政府,为实现民主、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表示要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并肩战斗。民盟走上了新的光明大道。从此民主党派同国民党反动派(即蒋介石集团)决裂了。各民主党派的成立及中国民主同盟的重建,中国民主同盟重建的目的,说明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赞成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四、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1。国民政府的垮台1949年4月21日在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后,毛泽东、朱德向全军发布渡江命令。(一九四九年四月毛泽东写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长江。)从4月20日晚20时起,人民解放军迎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渡江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东南、中南和西北、西南进军,扫荡残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于1949年8月离华返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就是产生在这一背景。)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8年上半年,在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取得辉煌胜利时,毛泽东曾致电李济琛、沈钧儒,认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机已经成熟,并提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决定。在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进行准备的基础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这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大会,是一次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的大会。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还规定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民的代表共同制订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及其重要的文献",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并确定了国家的首都、国旗及国歌。\n尼勒克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历史学科集体备课活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100多年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繁、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它标志着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建立,使中国历史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本课小结】蒋介石为实现其独裁统治发动了全面内战,又违背政协决议召开“制宪国大”,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为维护独裁,蒋介石集团镇压民主运动,迫害民主党派。蒋介石集团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人民强烈义愤,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赞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民主运动的发展,支持了解放战争。蒋介石集团的腐朽独裁,说明了蒋介石集团已丧失民心,揭示了它的统治必将退出历史舞台之必然规律。这些都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