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4 K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专题人教版高中语文《佛理禅趣》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阅读文本,了解《坛经》《百喻经》的大致内容。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学习第二单元“儒道互补”专题时,我跟同学们提到世界四大文化巨人,还记得是那四位吗?孔子、耶稣基督、释迦牟尼和穆罕默德是比肩而立的世界四大文化巨人。任何人想要打到这四位,我相信都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了解其中的另一位——释迦摩尼。 走进话题佛理禅趣一、关于释迦摩尼1.请同学谈谈对释迦牟尼的认识。2.简介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公元前565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八日,\n在喜玛拉雅山脚下的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境内)国,净饭王的摩诃摩耶王后生下了太子。太子降生的时候,天空仙乐鸣奏、花雨缤纷诸天神拱卫。天空直泻下两条银链似的净水,一条温暖,一条清凉,来为太子沐浴(这也是佛教定为“佛诞节”“浴佛节”的典故)。太子生下来就能行走,而且每走一步,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并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19岁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乘马车出城。在东门看见一个须发全白,弯腰驼背,行走艰难还不断呻吟的老人。太子不由想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运啊!掉头来到南门,又见到一个满身生疮流血的病人。太子又想到:疾病也是每个人都不能避免的。转至西门后,却看到悲痛的死者的亲属嚎哭着送葬,太子又想到:死亡是多么可怕呀,每个人都难免一死。驱车来到北门,看到一个态度严肃安详出家修道的人,太子不由想道:出家人是一定不会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的。英俊、聪明,天生异能,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国王和臣民都寄予厚望的太子,决心出家。为了寻求解脱,悉达多尝遍了古印度各种修行方法,但仍认为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于是他悟到:当时印度的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能使人达到大彻大悟的道理。悉达多太子独自一人走到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拾了一些草叶铺了一个座位,他面向东方,盘腿静坐当时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到无上大觉,宁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他静思冥索,总结过去修行的经历,重新调整思维方法,深究宇宙间一切现象的规律和人生解脱之道。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中国农历)的凌晨悉达多太子战胜了最后的烦恼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了大智慧的佛陀。这就是佛陀的本生故事。\n3.诵读教材P45“阅读之南”之二——“佛究竟是什么?”“佛”的意思就是“觉悟的人”,也就是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其实也就是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上的伟大的导师,结果后来却就变成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形象。“佛”——“佛陀”的简称,“觉悟的人”(梵文意)“佛”——专指释迦牟尼佛祖(狭义)“佛”——所有觉者共称(广义)二、关于佛教的教义1.请学生自由谈谈自己心目中对佛教的认识。我们所熟知的佛教几乎无不说些什么灵魂转世、投胎转生、因果报应、天堂地狱之类的事情。人们烧香拜佛,求财求权,求名求利,求“五子登科”。2.我们现在所能了解到的佛教思想极其庞杂,都声称“如是我闻”,邪教“法轮功”不也打着佛教的幌子吗。那么什么才是正信?佛教最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实由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可知,佛教最初的核心思想是:世间一切都是苦的,是不值得留恋的。佛教其实是主张厌世、出世、解脱的消极性的宗教。佛陀当初的核心体认就像雪莱发出的深切呐喊:“苦难啊,苦难,这广阔的世界里,处处碰到你!”如果你能像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的结尾那样感叹:“\n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戏已经演完了。”佛陀一定会在虚空之中以赞许的微笑对你说:“孩子,你已经悟道了。”三、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1.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什么时候传入我中土的呢?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流传较广的是“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2.诵读“阅读指南”之一——“佛教与中国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①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课后思考题二)②佛教传到中国后,逐渐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发展,也就是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③佛教典籍,也有一些完全是中国人的创造,也就是中国人对佛教是有很大的贡献的。譬如: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四、关于佛教宗派\n1.无派不成教。宗教在传承过程中因为对教义的不同理解等因素必然导致不同流派的产生。伊斯兰主要是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基督教主要是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分大乘(度己度他的菩萨精神),小乘(先求自己成就的罗汉精神)。大乘在中国又分化为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佛教教外别传又有禅宗,后又分为南宗(顿宗)、北宗(渐宗),南宗又演化出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2.禅宗的诞生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禅法初传。达摩一苇渡江,来至中国(少林寺,禅宗祖庭),尊为初祖。五传至弘忍,是为五祖。 文本研读《坛经》两则一、《坛经》两则六祖惠能是怎样承继开创佛教禅宗的呢?1.朗读课文:《慧能受法》《南能北秀》2.疏通文意,点拨词语:语言浅显,多口语。(慧能口授,法海记录整理。“坛经”是指筑土设坛,用祭神的毕恭毕敬的诚心去宣讲佛法的经文。初习禅宗之人,文化不高。任继愈就曾称其为农民禅\n——禅宗是农民的佛教。当然后来因有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喜爱,也就由俗而变雅。)3.质疑问难,补充拓展(1)五祖弘忍为什么看中了六祖慧能呢?请同学们齐声诵读“阅读指南”之三的第二自然段。明确:慧能所作的偈子比神秀的更彻底地体现了佛教“空”(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虚幻的,所以唐僧为猴子取名为“悟空”。)的思想,指出污染心灵的尘埃本身就是人的妄念所致,要清除这种尘埃首先要认识到尘埃也是虚幻的假象,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念之流转中,顿悟佛性。(2)关于《金刚经》: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金刚:指金刚石,喻坚利之意,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用。历百劫千生,流转六道,而觉性不坏。般若:为梵语,华语当译为妙智慧。(比世间智慧高深得多)。波罗蜜:为梵语,华语译为到彼岸。众生因有我执,故陷于烦恼之苦海。倘能从生死烦恼苦海,渡到不生不灭、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即脱离了苦海。(3)“慧能一闻,言下便悟。”慧能根器深,虽然是文盲,但是悟性高,当然也可说是与佛法有缘。(4)关于“自古传法,气如悬丝”。斯威夫特:“我们身上的宗教,足够使彼此相恨,而不够使彼此相爱。”\n印度的早期辩论充满血腥色彩,输的人会被割下舌头。印度佛教两大宗师,龙树是被逼死的,提婆则死于外道的暗杀。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所谓圣战、世界各地的邪教。(5)“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见有迟疾。”佛法只有一个,但世人根器不同,所谓“顿”“渐”,只是因材施教。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条条大道通罗马。二、关于六祖慧能之禅宗思想1.六祖惠能开创的“禅宗”南宗顿教的佛教思想有什么特点?请同学诵读“阅读指南”之三的第一自然段。明确:禅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不必读经,无需礼佛,反对坐禅,修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2.六祖惠能开创的“禅宗”南宗顿教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北宗其实与佛教其他宗派没有鲜明的区别,南宗才能真正凸显禅宗的特点。因而《坛经》也成为汉人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录能被称做“经”,而一个宗派祖言行录也被称做“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禅宗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而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正是禅宗“自心是佛”、“\n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的翻版。又如绘画,从唐宗到明的画坛,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思想,都可以看到受禅熏陶的痕迹,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深远宁静、超凡脱俗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原来的佛家用语,也了人们的惯用语。(请同学课后阅读袁行霈的《诗与禅》。)禅宗很早就传到朝鲜和日本,上世纪以来,带着东方恬静达观精神的佛禅也走向了西方世界。二次大战以后,禅更在英、德、法、美、等国得到特别的发展。西方接受禅的人,除了宗教团体外,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希望用禅引导人们顺归人性和自然;也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把禅作为调节心理和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之一。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拓展讨论佛理禅趣一、对待宗教的合理态度我们今天讲了这么多的佛教禅宗思想,那么我们究竟应对宗教保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诵读“阅读指南”之三的最后两段。明确:宗教体认世界的方式是唯心主义的,其基本精神是不科学的,对宗教的本质不可盲从。但佛教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慈悲为怀(舍身饲虎)、众生平等、善恶果报等有劝善作用;还有佛经小故事中反映出生活道德、智慧。\n佛教中的参禅是一种宗教活动(现在少林寺都有“打禅七”的佛学功课),普通人没必要纠缠于那一字一句的含义,更不要去随意参禅。在对佛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误入歧途。但禅宗中一些所谓“话头”“公案”或者叫“机锋”的小故事,我们去读一读,也许能收获不少启示和情趣。二、拓展讨论1.《百喻经》一则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食空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寓意: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2.禅宗故事一则饥来吃饭困来眠有源律师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有源律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大珠慧海:“用功。”有源律师:“如何用功?”大珠慧海:“饥来吃饭困来眠。”有源律师:“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n大珠慧海:“不同。”有源律师:“何故不同?”慧大珠慧海:“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解读:大多数人不只是吃饭、穿衣,同时还携带着各种杂念妄想:金钱、权力、房子、车子、玩乐、烦恼……是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背后,始终回旋的是人类无声的绝望。人类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人类内心的烦恼污染——不安宁的人类心灵:急功近利、心性浮躁、极度消极、悲观、困惑、恐惧、失望、仇恨、厌倦、弄得该吃饭时也没能好好吃饭,食之无味;该休息时没能好好休息,有的还失眠。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唯一病态的动物,这种病态是心理层面的,往往导致不该发生的悲剧频频发生。有哲人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追求错误,知见错误,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把持“好好地吃饭,好好地睡觉”这种平常心态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就是最好的修行。不要抱怨,平常心是道,一个人的幸福与否,根本不在于他拥有多少占有多少,而在于他能否找到内心的安顿与超越的感觉。简单平稳的生活,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幸福。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活在当下这一刻,不要让它荒废,不要计较太多,别管人家是非,管好自己这颗不安分的心比较重要!内心的安祥比吃什么补药都有效。“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中无事天地宽,吃嘛嘛香,睡也安稳,那才是有境界真功夫。三、课外阅读茶满了\n一天,一位大学者来向南隐问禅。双方坐下后,南隐什么也没说,只是一味地请他喝茶。南隐提起茶壶为他沏水,茶水不断地泻下,很快就注满了杯子,但南隐仍视若无睹,继续倒茶,以至于茶水四溢,流了一桌。大学者望着茶水不断地溢出杯外,搞不清禅师究竟在捣什么鬼,急切地叫道:“大师,茶水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听后,顿时放下手中的茶壶,注视着他说:“你的头脑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念头。你不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解读:盛满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装入茶水,一个人的头脑中充满了无知的妄见,就会排斥任何新思想的进入。可见,要想领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排除内心的种种杂念、妄想和偏见。河边的苹果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解读:\n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单元结语子曰:“道不远人。”希望同学们把我们传统文化儒释道中的有益的思想,用于我们的生活实践,我相信你们能收获更多。 课后作业1.观照我们的日常生活,看看哪些地方有佛教的影响痕迹。2.自学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请从中自由选择一条,写一篇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