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06 K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五、课时:一课时六、新课教学:影视(温州嫁具)导入揭题—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什么叫美术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具有独创性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A、形式美法则①多样与统一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63\n②对立与和谐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③比例与尺度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1:1、618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④对称与均衡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⑤节奏与韵律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实战演习(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美术鉴赏的意义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七、课后反思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63\n第二课图像与眼睛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图象)(美术语言等),以及根据图象的特点而划分的三大类别: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掌握这三种图象类型的特征。理解三种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美术语言;突破只能欣赏具象美术作品的局限,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种类;理解三类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难点:如何运用逻辑语言讲授艺术语言。根据美术作品的图象特征来划分三种美术形态(具象、意象、抽象美术);从形象人手来理解三种美术形态的特点。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四、设计思路:1、以图象与眼睛的关系(视觉艺术)的理解导入,然后直接分析、讨论图象通过那三种类型反映物象。2、在架上都岌岌可危的今天,是否强调语言特色。其实不懂“美术语言”,就难看懂图象的三种分类(具象美术、意象美术、抽象美术)的内涵。所以先以弄懂美术语言为先导,再了解图象的三种分类;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某一分类,增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五、课时:一课时六、新课教学:1、导入:对比:委拉斯开支(1650)《宫女》毕加索(1957)《宫女》因两幅画所用美术语言等不同,所以我们对毕加索的画难以看懂。揭题第二课图象与眼睛A、美术语言——特殊语言“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海军通信兵(旗语)哑巴(哑语)比较:文学、音乐、舞蹈、戏剧艺术语言的分类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肌理。①形体:点线面体,表现轮廓结构。例:《花果册页》、《曼陀林和吉他》②明暗:受光部等。表现体积。例:《侧椅的人体》、③色彩: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体现色彩表现力(最具感染力);色彩具有象征性。例:《果熟来篱图》《草垛》④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创造或再现空间关系。焦点透视、散点透视。例:《圣亚布拉恩教堂》《寒江独钓图》⑤材质、肌理:材质、质地、表面纹理;体现材质美感、加强表现效果。例:大理石小结:几张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学习,尝试应用。4、图象通过三种类型反映物象具象——具体而精确的再现,逼真、写实。(提问:印象、特点如何)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尔)意象——直觉想象、幻觉等构成表象、理性、怪诞(提问:手法、特点如何)八大的作品、夏加尔的作品(教师可以自己现场表演)抽象——对自然对象省略、舍弃、视觉刺激、趋向音乐性、63\n意蕴的含混性;平面化、视觉冲击力(提问:形式、特点如何)康定斯基的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建筑、服装生活用品的应用)中国的书法作品实战演习:十多幅图片学生分组选择回答属于那种类型图象七、课后反思:美术作品因美术语言运用的不同而产生的图象给人感觉也不同;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也可以不同,不能用“像不像某种事物”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美术作品,即便是具像美术作品也不能等同于照片。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备用资料图象与眼睛“色盲表”、马格里特《错误的镜子》眼睛——心灵的窗户“西方的微笑”《蒙娜丽莎》、“东方的微笑”《麦积山菩萨》古人云:“神在双目情在口眉”“仰视心恭,俯视心慈,平视心直,侧视心快。”2、美术形象与自然中真实原型是否有区别照片“长城”与吴冠中的创作“长城”对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传神、气势、气韵、意境、天人合一、人生四种境界、选择、提炼、概括、改造、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典型教皇英诺森十世面包(柯勒惠支)生活中是否有艺术典型?创作方法:①再现性偏重于写实才乌克西斯巴尔哈西乌斯特点:文学性内容、典型化靠拢、情感藏于形象背后《筛谷的妇女》②表现性主观世界的真实性,偏重于感情,不拘泥如实描写特点:趋于抽象,抛开解剖、比例、结构、空间平面化、突出形式味蒙克《呐喊》63\n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用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难点:结合实例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两个层面:1、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A、感悟式鉴赏;B、形式鉴赏;C、社会学式鉴赏;D、比较式鉴赏。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相互渗透。四、设计思路:主要解决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四种基本方法.。最好用视频、画面分割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利用各种绘画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美术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利用学生对“形式美法则”和中国画“诗情画意”结合比较了解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感悟式鉴赏”与“形式鉴赏”。五、课时:二课时六、新课教学导入(视频“蒙娜丽莎”)(一)、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蒙娜丽莎”①从形式形象入手②内容的理解与体验③内蕴的探究和领悟(二、)四种鉴赏的基本方法1、感悟式鉴赏(感悟)现代齐白石的《千里蛙声出山来》美术作品.的印象美术作品.展开的联想.2、形式鉴赏(观察)法国莫奈的《莲池》等美术作品的形象、构图、空间、形体、色彩、明暗、线条、笔墨。3、社会学式鉴赏(探究)荷兰伦勃朗的《夜巡》、南宋陈容的《墨龙》等美术作品的画家生平、委托或赞助人、文化背景、社会基本价值观。4、比较式鉴赏(比较)(宋文同的《竹子》与清郑板桥的《竹子》美术作品的横向:相同点、不同点。纵向:相同点、不同点。个人或分组欣赏可用“描述—分析—解释、判断”的方式“春”(意大利波提切利)“静坐的莫瓦特歇夫人(安格尔)思(罗丹)簪花仕女图唐(周肪)华严寺菩萨(辽)拾穗(米勒)课后作业:分发四种不同欣赏美术作品的资料(图片不要太多)。要求学生对某一作品查找相关资料,用四种方式中取某一种方式(也可几种方式渗透)进行短文描述。准备在第二教时发言。第二教时第二教时分两部分组成:(教师课前应有充分的准备)63\n1、根据第一节课后作业,要求各组派1-2位代表上台发言。要求学生有目的地从某一种方式(也可几种方式渗透)对作品进行分析。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观察角度”——“观察”——“分析与研究”这几个环节有机的结合。教师要及时给以纠正、引导,也可以要求其他组的学生给以评判。应有小结。(时间1/3左右)2、采取中央台“鉴宝栏目”的形式,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如中国画: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卷)等;如西画: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凡高的《向日葵》(可以以写真的形式放大成大图片)等。要求每组派1-2位同学上台近距离观察。然后分组派人上台发言。(课件图片要放大其作品某主要部分,便于其他学生对作品的了解)。要鼓励学生从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作品。七、课后反思由于评价的角度、方法、角色的不同,即使对同一件美术作品的评价都会各异。这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美术作品本身也是多义的,批评者的不同观点的相冲撞,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足。但是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也不是任意的,他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集体讨论:用两种鉴赏方法来对该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吗?课后延伸活动建议一:尝试选择课文中所述的一种鉴赏方式,用15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蒙娜丽莎>>活动建议二:通过书籍、报刊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用多种鉴赏方式对<<蒙娜丽莎>>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63\n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一课《原始人的创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美术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2、了解中国与西方原始艺术的多种形式。3、探讨原始艺术与原始人观念之间的联系。(二)能力目标:能从原始形态和意识形态上及观念上分析原始人的审美观念。(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情操让学生感受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以促进学生多元情感体验和文化体验,渗透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原始人的审美观念;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的生存的意义。三、教学准备: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2、学具:笔记本、笔、、纸四、教材分析:《原始人的创造》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节,本节主要讲述了关于美术起源的知识,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历史素养,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历史观念,了解美术的演进过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造型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就掌握了用各种材料表现形象、满足生存需要的技能。2、中国原始社会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人们的生活以及观念之间的关系。3、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原始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原始人的观念之间的关系。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1、教师出示三明市万寿岩图片(我们来看一组照片)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文化遗址,位于三元区岩前镇(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单位,遗址对研究人类活动有重要意义。人工铺石南面是全国首次发现,世界罕见,我们从这组照片可以发现原始人类生存条件极其简陋,且使用工具也极其简单。2、出示学生收集的图片:(我们再来看一组你们当中的同学收集的有关原始美术作品的图片。(涡纹彩陶瓶、人面鱼纹盆、鹰尊、白陶规、拉斯科岩画等),瑞典的塔努姆岩画,(大约公元前1800年),(描绘人类、动物、武器、船只,其它物品或是一些场景)。这些远古时期的美术作品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原始人是如何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掌握复杂的手工技艺?他们又需要这些美术作品来做什么用呢?(课题:原始人的创造)二、新课教学:教师提问:你觉得在原始的时代,即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原始人需要美术品做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比如说:1、装饰一些物品。2、传递或记录信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归纳总结。回答的很好。除了你们说的这些用途外,有没有其他用途?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1、出示课件,学习活动一:阅读教材思考问题。①原始人希望他们的生活用品美观一些,如何在彩陶上进行装饰?(彩陶上的装饰纹样,自然界的一些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用点、直线、曲线、圆形等最简单的几仃图形加以组合,创造出饱满而富有韵律感的图案)。②我们会制作一些具有纪念意义或者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物品,那原始人呢?你觉得课本哪些范例可以说明对原始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人面鱼纹盆----是否是反映遥远的图腾信仰,玉器----原始图腾符号,彩塑女神像----渴望自身繁衍的祈愿)③63\n原始人在制作生活用品的时候,除了希望它们美观,还希望它们的造型和功能符合他们的生活要求,举例说明。(尖底瓶、白陶规)④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的大玉琮是否说明了原始人类的某些观念和信仰?(见课本14页:倒梯形的羽冠人纹是夸张变形了的人形图案。它可能是当时紧成熟的图腾形式,即以人形为原型的图腾。)⑤你认为中国的“龙”这种图形最早有什么作用?(图腾)⑥你认为女性在原始时代的地位重要吗?为什么?(种族繁衍,红山文化女神像、孕2、播放图片学生分析讨论分析原始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形式特征与审美观念之间的关系.①播放原始彩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彩陶图案装饰纹样。②播放图片比较分析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和欧洲的岩洞壁画(比较符号化图像和写实性图像)③播放图片比较原始女性雕像和红山文化女神头像(比较写实性图像和夸张处理的图像)。④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图表(各小组互相评分)图像特征图像范例功能特征推测原始人的审美观念规整的图像(陶罐)实用审美意识在物质上的体现符号化的图像玉龙精神(宗教、象征)图腾标志夸张处理的图像威伦道夫维纳斯精神(生殖崇拜)反映先民的思想意识,祈求丰产、丰收写实性的图像彩塑女神精神同上3、教师小结:在以上这四类图片中所出现的形象从总体来看都是比较质朴、粗犷的,它们表明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知道可以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与一定的观念。原始人的生活状况决定了在他们生活用品和其他物品上出现的形象往往都是他们觉得比较重要的因素,比如神灵(祈求生存、繁衍、生产等等)、图腾(部落或者族群的标志,集合集体的力量)、动植物或者一些自然现象(1、万物有灵;2、与原始人生活密切)、女性(生育能力与部落繁衍有关)。这些因素决定着原始人的生存,所以他们主要就是表现上述形象。从作品上来看,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化,原始人已经逐步具备了一定的写实能力和对形象概括和组合的能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区别对待装饰和巫术的需要。特别是在器物表面的装饰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原始人已经比较熟练的掌握了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比如说运用对称、均衡等法则来创造一些图案。尤其是圆形等几何图形在原始美术作品上的使用。学习活动三:④作品欣赏,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并做简单讲解。学习活动四:参考原始彩陶作品装饰纹样,装饰器皿。63\n学生进行创作,进一步研究彩陶纹饰的形式演变规律。教师进行活动指导:a、学生观察彩陶图案,课件展示一些图例。b、定出图案的骨架。c、学生创作。三、对活动以及课程进行总结①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②课堂小结:人类的文明是无数代人辛勤积累的结果,而原始美术就是我们现代美术的源头,原始人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凝聚了原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的辛勤劳动。这些美术作品向我们揭示了原始人的生存秘密。通过这些原始美术作品的欣赏我们应当理解了美术这一艺术形式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四、课后反思:收集一些西方国家原始美术作品,思考: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还是起源于巫术?63\n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一、教学目的: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2、了解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美术创作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影响。2、难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三、讲课类型:欣赏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五、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导入教学:教师展示《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尝试练习(一) 思考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4、学生思考并回答。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7、教师总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三)古代青铜器艺术1、商朝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司母戊方鼎)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青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并且是上层贵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礼器。司母戊方鼎就是商文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特意制作的。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莲鹤方壶)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尝试练习(二)观察课本P19页,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它们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四)古代雕塑艺术秦代、汉代的雕塑艺术的讲解(展示图片)63\n1、秦代雕塑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如《兵马俑》)2、汉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如《立马》(西汉)尝试练习(三)展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浮雕,学生根据书本的介绍进行辨认。(五)古代中国画欣赏与讲解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对古代女子道德训诫的图解。《洛神赋图》则表现了曹植与洛神之间若即柔离的爱情。七、课后反思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63\n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三课心灵的慰籍一、教学目标1、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2、了解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三、教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四、教材分析:时代或地区宗教观念艺术形式有代表性的作品独特之处中国佛教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宗教形象逐步本土化。古希腊神话建筑雕塑建筑形式、柱式古罗马神话建筑雕塑建筑形式欧洲基督教建筑绘画建筑形式、绘画形式波斯等地伊斯兰教图案和形状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导入:教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且做一定的介绍。提问:这两座建筑与埃及的金字塔有什么不同?2、学生思考并回答。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①埃及的金字塔是为死去的人修建的陵墓,而上述两座建筑是为了在世间的人们修建的。②不过这些建筑不是为了供人们居住,而是为了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而修建的。4、导入正题:教师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5、学生初步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8、29、30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纸上。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①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②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③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④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⑤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如:1、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2、塑造佛像。3、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⑥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⑦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怎样看待佛教。6、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且组织学生“完成活动建议一”。第二节课:(课前准备: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注意:教师可以分小组进行,请不同的小组查阅不同的内容,在教学中与同学们分享。)63\n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请一些同学来讲述一些关于佛教的故事。2、请一些同学来讲述古希腊的神话。3、教师总结:佛教的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神话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表现这些观念的美术作品也有不同。教师展示古希腊的作品《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娜神像》。不过二者也有共同点,请同学们思考并解答。4、教师总结:宗教的思想在当时的美术创作中(中国的佛教艺术、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占主导地位。人们用各种美术形式来表现对神灵的敬仰。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尊敬。比如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初就是献给奥林匹亚山上以宙斯为首的众神的。5、学生阅读并分析教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阅读第31页古希腊的材料,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写在作业纸上。◆注意:在学生阅读与分析的过程中,提出如下问题:①这个时期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否都与神话有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②在制作这些美术品的时候,希腊人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它们?(最昂贵的材料)7、教师总结: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8、教师请一些同学起来讲述关于基督教的故事以及伊斯兰教的故事。教师进行引导。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32页,并将内容归纳到作业纸上。10、教师总结。11、完成活动建议二。请研究、查阅基督教、佛教等不同宗教观念的小组选择一件作品来进行分析。63\n第四课人间生活一、教学目标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3、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 课目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2个课时)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媒体运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1、导入:大家回忆前课学习的内容,可能会感觉到,美术作品主要到是在为宗教信仰服务,比如: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墩煌艺术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因素逐渐减弱,艺术家开始把他们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美术也自然的从表现宗教性题材转而描绘日常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比较真实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即描绘人间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人间生活》这一课。作品: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墩煌艺术等。2、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3、创设情景 请大家看一个影视片段: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分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展示本小组最具代表性成果。) 填表(唐朝的故事)服饰特点体型款式色彩头饰丰腴领口低、长裙华丽花生活观念女性的生活观念是比较开放的。 多媒体播放选取的《黄金甲》影视片段。 63\n 展示:日本的和服的图片。3、在你的印象中唐代的社会状态是怎样的?(生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生②)影片中有上千宫女,包括巩俐饰演的皇后在内,其着装都比较暴露,高腰束胸,凹凸有致,体态丰满,据悉“有被采访的专家均表示,晚唐社会风气开化,女人以丰腴为美,在着装上确实很开放,皇宫中就更是这样。(生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隋、唐史专家雷闻认为,影片中宫女的这种打扮并不过分:“从唐朝壁画和唐代墓穴出土的女泥俑中都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宫女服装领口处确实开得很低;影片在这方面没有问题。”(生④)看屏幕上的补充图片“唐装”对日本的和服带来很大的影响。4、讲授新课1)、唐代的宫廷生活确实,不少较真的观众关注影片中的细节并提出质疑:比如影片中的宫女清一色着装暴露、周杰伦饰演的大将军打斗时穿着黄金打造的盔甲……这一切是否与唐朝当时的史实相符?这几位同学通过网络引用专家权威之言,说得在理,证实唐代有这样人间生活,很好。那么我们自己能否也来设想一下唐朝的宫廷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一个人间生活,如果让你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宫廷生活,你会怎么表现,哦!这个问题有难度,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描绘体现他们当代宫廷的人间生活的。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1页。你觉得张萱的这个《捣练图》特别是“熨烫”片段什么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前后左右四人可以互相讨论、补充、) 《捣练图》“熨烫”局部:(生)①仕女是典型的体态丰腴的唐代宫廷美女形象。(生②)发髻是高耸的云髻,(生③)“黛眉”是宽而阔的广眉,眉间饰有花钿,与我们现代女性画眉很相似,有趣。(生④ 展示唐《捣练图》张萱 展示《捣练图》“熨烫”局部。63\n)身穿透明纱衣,都穿着低胸宫廷服,展示着丰满的胸部。--体现当时的时尚和生活的开放性也与我们现在的女性追求相似,好奇。(生③)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小孩的穿插,最有生活情趣。2)、五代时期失意的官僚贵族生活我们欣赏唐朝画家画的宫廷生活画,从视觉的角度了解宫廷仕女也有做“女红”的工作和生活的场面;课本中还有一幅非常经典的“表现大臣家里生活”的人物画,——是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请大家看课本第32页的文字介绍。(1)请哪位同学根据你收集的资料向同学们介绍这幅画。 (2)这位同学讲得很完整,请大家一起来鉴赏课本《韩熙载夜宴图》图局部,它表现的是什么内容?(3)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家听到了什么样的乐器的声音?(4)这位同学判断准确而且感受能力非常好,还配上诗,很有见解(同学们都鼓掌了),大家仔细观察、画面宾客在歌舞的夜生活中他们眼神非常投入很入神是吗?请两位同学上来在屏幕上(单击鼠标右键选中指针选项的圆珠笔)把宾客目光的方向画出来。(5)很好,连线说明宾客们都很专注入神,虽有两位目光方向不同,其正好体现画家对“多样又统一”形式美的把握。找一找哪位是中书侍郎韩熙载?他可是一位很有地位的人物。(6)你是怎么判断他是韩熙载?(7)韩熙载是年轻人还是长者?(8)你是怎么判断的?(9)画家表现韩熙载是怎样的动态和心情?他很“入神”吗? (10)你们看,宾客都穿官袍,状元郎粲去参加宴会是否也穿官袍。(11)组织学生模仿状元郎粲的动作。看看画家是如何表现状元郎的动态的?(12)请大家仔细观察人物动态。画家捕捉新状元郎的动态,反映了状元郎粲是怎样的心情?我们有这样的情况吗? (13)画家为什么表现李嘉明侧身、侧头听音乐?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吗? (14)为什么这样画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舒雁?与听音乐大家有何联想?(学生介绍):绢本,重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画院待诏。他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在技巧和风格上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五代人物画的风貌。《韩熙载夜宴图》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主要人物韩熙载在每段中出现。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 (生2)听琵琶演奏。 (生3)“一曲琵琶心已醉,万般思念更相催,无语凝坐秋夜里”。是古典的琵琶声。 (两生4):交流、判断、划线 展示《韩熙载夜宴图》五代 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听乐”局部。播放一段古典琵琶音乐。 展示同学的《韩熙载夜宴图》“听乐”局部目光连线。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标注“韩熙载”63\n(15)这位同学是一个音乐感觉很敏锐的人,有很强音乐生活感受。大家从画面中再找找还有哪些人物在专注地倾听音乐? (16)哦!这很有生活情趣,为什么她只能在屏风后面听,而不在厅堂上倾听音乐?(17)这位同学运用了比较式鉴赏发现人物比例的问题同时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现状,非常好。(生5a)穿红衣服的那个人是韩熙载。(生5b)坐在床榻上的那个人是韩熙载。 (生6)他的帽子比别人高很特别。 (生7)长者。 (生8)他长着长胡子,相貌也像长者。(生9)韩熙载原北方豪族,唐末进士,富有政治才能,后逃到江南,李后主对北方人多猜疑,韩熙载为免遭不测,便纵情生色,以放浪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政治上无所作为,逃避政治迫害…所以韩熙载端(盘)坐,神态深沉、抑郁郁闷、矛盾、不安。(生10)红色状元袍。(生11)一只手撑在床塌上,身体重心向倾,坐像不好。(生12a)神情很轻松(生12b)得意、骄傲 (生12b)忘形,很真实,我们有时受到赞扬也会这样。(生13a)他原来是端正地坐着… (生13b)因为他被音乐吸引住了。(生13c)在平常生活中,因为好奇我们也会有这样“身不由已”尴尬的动态。位置。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标注“状元郎粲”位置。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标“李嘉明”的位置。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标注“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舒雁”位置。展示《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标注“女子”的位置。 63\n(生14)表现他们听音乐时他们很“入神”情不自禁地打起节奏(拍子)。(生15)左上角躲在屏风后面的女子探着头在倾听。 (生16)因为她是歌女地位低下,从画中都能体现出:所有的女性比例都缩小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事实。小结大家通过探讨、合作、交流对这幅画有了比较真实细致的了解——五代“失意大臣”的社会生活,是画家深入生活的观察,使作品在当时满足了南唐后主李煜想了解到另一个人的私密空间的要求,同时对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韩熙载提供了宝贵真实的史料。 《韩熙载夜宴图》3)、宋代的世俗生活刚才我们欣赏的两幅作品都是表现古代上层的社会生活,接下来我们看看宋朝的美术作品——《清明上河图》,(学生看课本32页)。关注下北宋时期的都城汴梁会是什么样子的都市呢?市民是怎么样生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1)、刚才每位同学都被影视吸引而且入神,请大家来看《清明上河图》摹本,要求全班分成5组,以组为单位,同学依次看摹本(只看一次),每组选两个人把了解到的面画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多的胜出。(时间1分钟)(2)、黑板上同学们写出的,真多!画家张择端描写北宋京城汴梁各个社会层面生活的人,人物的服饰、发型,室内的家具陈设,建筑形式、交通工具等都是有生活依据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形象的历史记录,作者凭什么?我们要注意这些细节,大家能否举些并导演你们生活中的与画面近似的例子吗?(3)同学根据“画面”的即兴表演,有“生活情趣”很精彩。借助古代画家的美术作品,大家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人间生活了解,非常好。 (1)组:2组:3组:4组:5组:(场面气氛热烈有序) (2)(大多数同学):作者凭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例1:学生模仿画面中的挑担。例2:学生模仿画面中的卖东西的人。(两个店主一个顾客)例3:学生模仿画面中的店里的“小二”。例4:…… 同学在品味自己表演的“人间生活”,快乐无比…… 放映“水浒传”影视片段。 出示《清明上河图》摹本实物。 展示《清明上河图》标注:“挑担、买卖…”拍摄同学“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录像回放,加深印象。63\n小结可见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古代画家不可能,现代画家也是不可能表现出的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 5、结束语同学分享中国古代画家的美术作品展示的古代的世俗生活画卷时,再请同学,关注一下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直到17、18世纪西方才出现宗教题材的世俗化,请同学们课后进行预习,下节,讲外国的“人间生活”,谢谢大家。“文字”展示在银屏上。6、教学反思这一课影视片段丰富,有利于创设情景。适当的影视片段能触动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利于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集材料、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点,让同学更有信心;通过合作,培养交际能力又增进同学的友谊。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媒体运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人间生活(下)》教案教学目标认知欧洲文艺复兴画坛三杰及其代表代表作品并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代前景下的欧洲艺术特点了解当时人的生活状态教学方法讲授法 比较法 体验鉴赏法教学重点《最后的晚餐》作品分析教学难点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教 学 过一、导入:展示:《椅中圣母》、《面包和鱼的故事》并讲授作品相关内容。提问:这两幅作品在内容题材、形式、绘画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略)二、讲授:板书:人间生活------文艺复兴艺术1、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14---16世纪发生于意大利后发展到整个欧洲是一场资本主义萌芽的革命,主张: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强调学习古典,但却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借复兴之名,行创新之实。美术上倡导人文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 2、欧洲文艺复兴画坛三杰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 63\n 程 教 学 过 程★ 达芬奇:1452------1519年(介绍)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赏析:a、 社会学鉴赏:创作背景介绍(略)b、 比较式鉴赏: 三幅不同画家画的《最后的晚餐》比较c、 探究式鉴赏:透视、构图、人物表情刻划游戏:体验人物表情刻划题目《作业重做》 ★ 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介绍)代表作:《最后的审判》赏析:(略) ★ 拉斐尔:1483-----1520年 (略)代表作:《雅典学院》赏析:(略) 3、总结:文艺复兴画坛三杰作品特征:a 、对称b、构图人物分组处理c、 人物神情说话 4、品欣赏:a、《逃亡埃及》b、《阿尔诺非尼夫妇》c、《西式斯廷圣母》d、《蒙娜丽莎》 5、现代人看《蒙娜丽莎》不同人改造的《蒙娜丽莎》赏析 医学、地质学、机械工程学 科学精神睿智聪慧 以激情洋溢见长写实而带有理想加工 秀美、典雅、诗一般的风格 从侧面反映现代人对生活的一种状态课后思考三、思考:本课中的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人的生活状态的与我们学习有何意义? 教学后记 63\n第五课 审美自律教学目标1.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即美术风格发展的逻辑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2.了解中国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索;3.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主要观念和风格。教学重点与难点1.美术作品中的纯形式因素;2.美术风格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最好能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具体内容,这样更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教材给出的图片比较清楚,如果仔细看,其中的字都能辨认。)2.完成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教师总结: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他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所写的一些“之”字。不过他可不是刻意写出来的,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教师可以提出要求:①能否找到每个“之”字的原始位置。②如果把这些字在作品中的位置交换一下,会不会影响全篇的效果?3.学生思考并回答。4.教师总结。指出,这篇作品是即兴写下来的,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它是不可重复的。它的创作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当时的感受表现出来,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自我娱乐和情感抒发,没有外在的目的。5.教师展示作品:郭熙的《早春图》和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8页,并依据教材中的分析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适当加以引导,从作者身份、服务对象、创作目的、绘画形式、创新之处等进行比较。6.学生思考并回答。7.教师总结,并点明教学主题“审美自律”。完成第38页的“思考与交流”。8.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9页元、明、清时期的美术现象。◆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认识:①作品的题材与内容。②表现方式。③这些因素与艺术家的人品以及内心感受之间的关系。④对美的认识。⑤创作主体意识(即个性化的增强)带来绘画领域中的什么变化。9.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并且对文人画进行介绍、总结。10.教师与学生一起赏析一些文人画作品,按照“意象美术”的欣赏方法来进行欣赏。着重要理解艺术家为什么创造这些形象,是表白心迹,还是超脱世俗,还是反叛社会等等。11.课上或建议学生在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第2课时63\n1.复习导入:简单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请一些学生讲述一下活动的完成情况。教师进行总结,特别是要点明个性与共性的问题。指出,从“审美自律”这一趋势出现之后,艺术家们希望摆脱社会中流行的艺术程式,表达自己的感受。2.教师展示安格尔的作品《浴女》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阿拉伯幻想曲》,请同学们运用感悟式鉴赏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3.研究教材第40页关于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对立。注意把《贺拉斯兄弟的宣誓》和《自由引导人民》这两件作品跟表格中的文字描述对应起来。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4.教师进行总结,并做一些必要的补充。5.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教材第41页的“思考与交流”。可以把学生对比《浴女》和《阿拉伯幻想曲》的结果跟教材提供的表格进行对比,看对两个流派的特点是否有不同的理解。6.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请同学们发表不同意见。7.教师展示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请同学们与新古典主义作品进行比较(用形式鉴赏法和比较鉴赏法完成这一活动)。8.学生研究并分析教材:教师请同学们在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的第41页关于印象派的材料。◆注: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你认为印象派在当时为什么会引起观众的震怒和批评家的指责?9.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回答上述问题(请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分析)。10.教师总结:印象派画家由于突破了当时流行的绘画程式与人们的欣赏习惯而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11.深入研究:请学生深入研究印象主义画家在哪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绘画程式。12.学生分析并回答,教师总结。13.完成“活动建议二”。63\n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目标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教学:教师提问: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2.学生思考。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3.教师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4.教师提问: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5.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6.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7.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1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处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技巧。13.教师总结: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来改良中国画开阔了中国画家的眼界,使中国绘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大大丰富。14.引导学生仔细领会教材第45~46页关于林风眠《白衣女》的个案分析,布置学生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二”,要求在下节课之前完成。15.教师总结:我们所讲的上述作品都是属于对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的变革,那么除此之外,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引入外国的美术形式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呢?16.学生思考并回答。63\n17.教师总结。指出从20世纪以来,有很多艺术家到西方留学,并且将西方传统的绘画形式引入中国。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曾经出现过几次高潮。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3~44页,并结合教材中的作品来分析一下。◆注:学生阅读过程中提出如下问题: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社会生活的?(文艺为大众服务、现实主义画风、文艺的表现手法多样化。)②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美术创作出现了哪些变化?18.学生阅读、分析、回答。19.教师总结。20.教师展示年画《阳春白雪》、《赶火车》以及《丰衣足食图》,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分析与教材的内容,分别指出这些作品中的现代性因素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1.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且回答。22.教师总结:年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美术门类,它与传统的习俗有关。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年画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绘画的表现内容、主题、形式和技巧上。23.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第2课时1.复习导入:检查学生“活动建议二”的完成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适当的补充和总结。2.点出本课主题:西方美术的“现代化”。3.完成第47页的“思考与交流”。对比现实景象和凡·高的绘画,引导学生理解凡·高绘画的特点:形体夸张变形;色彩鲜艳强烈;短促的笔触;主观化的构图处理。4.展示塞尚的《静物》,请学生凭自己的感觉比较这幅画跟印象派(如教材第41页莫奈的《日出·印象》)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塞尚绘画的特点:色彩沉稳;形体被概括成接近抽象的几何形;构图具有构成性特征。5.学生观察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比较这件作品与塞尚《静物》的联系。(注:《亚威农少女》中的块面分割实际上受到塞尚的启发。)6.学生分组分析图片和进行讨论:第一组:《呐喊》;第二组:《舞蹈》;第三组:《构成》和《灰色的树》;第四组:《L.H.O.O.Q》;第五组:《永恒的记忆》。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①作品属于哪个流派?②表现的是什么内容?③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④你看了这画有什么感觉?⑤它跟传统绘画有什么区别?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教师加以评点。(注:评点《呐喊》时可以联系城市环境和工业社会的孤独感这个主题。)7.完成第48页的“思考与交流”。(注:这件作品叫《空间的连续的独特形体》,实际上是表现一个人跑动的样子,未来派试图用静止的媒介表现运动,所以人被塑造成了一堆充满运动感的抽象块面。)63\n第七课新的实验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教学重点与难点: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教具与学具:投影仪、多媒体播放教学设计:一、导入1、心理测试:罗夏克墨渍实验(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形,第一印象觉得象什么?)在备选答案中请学生选择罗夏克墨渍实验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性格测试实验,用墨水滴在纸上,中心对折,让被测者观察所产生的左右对成的图形,以此来测试被测者的性格。2、出示《蒙娜丽莎》,学生准确的说出其名称对比:为什么对于墨渍的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而对于《蒙娜丽莎》所有人却能异口同声的有同样的认识呢?(抽象与具象给人的感受)抽象、具象→抽象与具象之间是否毫无联系呢?(不是)来看看具象与抽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出示毕加索《公牛的变体画》,展示艺术家怎样从具象逐步抽象出物体的最简练外形A、公牛的体量感及质感的表现→B、分析内在的组织结构,质感的表现已经退居其次→C、彻底放弃对皮毛的质感的外在表现,以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D、精简内部结构,夸张整体的外型特征,在可以识别的限度内,将细节减至最少艺术家这样对形象的探索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引出课题——《新的试验》二、授课1、新的形体理解:对比:Velazquez的《宫娥》与Picasso的变体画《宫娥》[思考]①艺术是否只能比较客观记录物象?观察Velazquez的《宫娥》中画家的形象,注意画家实怎样作画的?手持画笔与调色板,根据对象来客观描绘,这是传统的艺术创作方法63\n[思考]②艺术的创作方法可否有所变化?1、新的创作方法:欣赏:FerceCako的《SICAFSoule2003》[思考]·如果早200年我们会不会看见这样的一件作品?为什么?·这件作品中用了哪些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工具在传统的美术创作中使用过么?·这件作品与以往我们观念中的美术作品有哪些不同?(这是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它采用了新的载体形式。艺术作品的传统载体多是纸张、画布等物质实体,而该作品采用了光束这种新的载体形式,通过实物投影仪和光转换投影仪设备的表现力将RGB状态下光的艺术显示展现在观众面前,配上音乐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形式。当然我们看到的不是“原作”,而只是原作过程的数字化记录。)3、新的创作主题:[思考]是否可以将照相机、印刷等现代技术能否作为艺术品的创作手段?为什么?(可以,独特手段的复制能够更好的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大众文化,比如明星、广告、速食等题材,这些可不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你是怎样认为的?(可以,艺术来源于生活,体现现代的大众文化也是艺术的手段。)欣赏:沃霍尔的波普艺术《玛丽莲、梦露》(丝网印刷绘画实际上是绘画、摄影和印刷三种媒介的综合。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是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丝网印刷法的使用可以使同一幅作品被成百次地加以复制。同时,它也使沃霍尔可以随心所欲地选取现成的表现题材进行创作。不过,对于沃霍尔来说,这种方法的最为引人之处仍然在于,其不带个人风格的机器复制特征显示着,作品中的形象是未经艺术家心理的任何作用而直接呈现在画面上的。)4、新的创作理念:欣赏:藏传佛教行为艺术《生命转瞬——医学菩提沙子坛场》63\n(整个作品是为了展现生命的短暂易逝,而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从艺术的角度看,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将宗教的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的神态各异的生灵,还是围绕在世界周围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动的可能,因此整个图画是一气呵成,就像僧侣们将自己脑中的烂熟的世界观默写出来一般。而从行为的角度看,僧侣本身的创作过程也契合了图画的意图。漫长的创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似乎在告诫我们做事的道理,漫长的付出和坚持,短暂的收获,失去的痛苦。)5、学生实验性作品评讲(省略)一、总结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它与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断的模糊。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如何赏析实验性艺术?(番外)有关专家建议,要以全新的角度来看。 一、实验性艺术不同于传统的绘画、雕塑等。它往往不拘一格地将多种材料和技术手段综合起来,进行艺术构思。 二、实验性艺术未必是成品,它有可能是一种观念的表达,它或许会给应用领域影响。 三、作品不仅仅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有的作品更是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敏锐的思考,提出问题。 四、有的作品是互动的,必须观众参与,方能体会其中三昧。当然,正因为是实验性艺术,所以作品也未必尽善尽美,但其意义正是在于激发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 63\n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家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学会把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跟美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学会立足分析美术家生活状态与环境因素,认识、分析、阐述美术作品的内涵、表现形式与技法特征。理解美术家的艺术成就与时代、社会环境的关系。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自画像中美术家自我意识的表达,学会联系美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分析、鉴赏美术作品。教学难点:通过对美术家自画像的鉴赏,培养学生立足人文精神,多元地分析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让学生对梵高、丢勒、赵佶等画家生平做调查了解。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我的自画像。以漫画的形式提起学生兴趣,主题鲜明引入——这节课的内容是要介绍“自画像”。提问:同学们觉得,老师这张画画得像自己吗?二.授新引入课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⒈出示梵高一系列画像提问:同学们知道画上的人是谁吗?有哪位同学了解过梵高的生平事迹吗?配合学生回答引出对梵高的介绍。提示自画像中画家注重的是对自己在精神上的表现。⒉出示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三人自画像。提问:(1) 画中的人物是正面还是侧面?(2) 画面中,创作者是否暗示出其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暗示的?引导:自画像这种形式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艺术家对自己的认识和角色定位。真蒂莱斯基是用的侧面像,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正面像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⒊画家不只会用衣着动作表达他们眼中的自己,有时候,也会利用一些场景。出示《画室》和《宫娥》。63\n提问:请同学们对比分析一下这两张画。(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3)是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提示:同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⒋我们了解了画家在画自画像时喜欢运用的手法,如眼神,动作,穿着,场景,那么同学们是不是对如何欣赏自画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了呢?(由学生主导欣赏画面内容)出示伦勃朗自画像。男女生分组讨论,提问:这是画家哪个时期的画像?画家的神情表现了什么?三.总结自画像是艺术家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欣赏自画像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画家生活的社会背景和生平经历去理解。四.自主学习听完课后请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我提出的两个学习要求(填表格):尝试分析鉴赏赵佶的《听琴图》和别人为赵佶所绘的肖像,把自己体会到的画家的精神意识,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记录下来。作品形象特征画家的精神意识赵佶《听琴图》《宋徽宗像》63\n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课程: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课型:欣赏课、多媒体课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具、收集并制作相关图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学生:作业纸、钢笔或圆珠笔。课程目标:1、 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2、 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3、 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课程材料分析:这一课的内容试图通过比较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课本中有一段文字说到:“正是在观察事物时,人们总是带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于是,同一个物象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呈现不同的面貌。诉诸笔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难怪世界会如此精彩纷呈。”为了突出每个人视点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教师在课堂的导入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以直观、贴近学生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安排了了大量与学生讨论思考的内容,导入时因此我选择了五张层层放大的图片作为导入,让学生觉得其实这个世界的物象在不同的人眼中,在不同视觉的观察下是如此的精彩纷呈。在此基础上进入课题,体验欣赏+比较欣赏让学生切身感受课程内容,分组讨论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总结。课程的设计理念:1、美术老师要告诉学生的,不是世界和艺术有多么美,而是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2、在教学上充分体现综合性、比较欣赏性、分析欣赏法、体验欣赏法等综合运用。改变一堂灌教学形式,努力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讨论,以形成自主的学习机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课堂刚开始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这一组图片,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中,将学生引入到这节课的主题中。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以下是我先后展示的一组图片:63\n1、第一张图片的画面充满了鲜艳的黄色调,在黄色的背景上还有许多若隐若现的纹路,还有一些黑、白的点。师:这是一张什么图片呢?它美吗?如果把它看成是美术作品的话,那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美术作品呢?学生讨论,根据之前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将这张图片和之前介绍过的抽象派的作品联系起来。总结:这一张图片的讨论开始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思考往抽象艺术上引导,以达到我的教学设计。2、第二张图片是一只黄色的蝴蝶正停在一朵小花上,这只蝴蝶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而有意思的是,第一张图片原来是第二张图片中蝴蝶身上黄色翅膀的局部放大。经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这两张图片的关系,并让学生们阐述。师:很多同学已经发现,其实第一张图片只是第二张图片的局部的放大。那么单独欣赏第二张作品,你们觉得它美吗?与第一张相比如何?如果把它画成美术作品,那么这可以画成什么作品?学生讨论做答总结:通过两张图片,给学生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可以这么看一个物体,原来将视觉换个角度看物体,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感觉。3、第三张图片是一个装在画框中的装饰画,画面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绿色,一只小鸟是画面的主角,它正看着停在不远处的一只黄色的蝴蝶。这只蝴蝶原来是第二张图片中的那只蝴蝶,原来第二张图片只是这张大自然图片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师:原来第二张图片只是这张图片的一个局部,那么这张图片美吗?如果让它成为一张作品可以吗?与第二张在视觉上又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它与之前的作品都有各自的美,虽然之前的都是这张作品的局部的放大,但这三张都可以独立的成为一张好看的美术作品。总结:开始提出,其实我们的世界很美丽,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产生的美感也会不一样。学生也纷纷开始思考。4、第四张很意外是一张室内装修的实景图,室内设计是美术设计的一种。这张是张客厅的图片。而在这个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张装饰作品。正是第三张图片中的装饰画。原来第三张图片只是这张室内图的一个挂在墙上的装饰作品。师: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原来美就在我们的周围,甚至在我们居住的家中细心去观察,有时换个视觉看某个物体他都能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美的感觉。5、第五张图片回到学生的课堂现实中,图片是老师正在使用的手提电脑,在这个手提电脑的屏幕画面中,正在观看一张室内的实景图。这张图片正是第四张图片。教师总结:原来之前所看到的图片都是在这个画面中的局部。而每一张图片都是之后图片的一个局部。这就像照相镜头把一张图片的局部层层放大,使得观察的人看到的画面是完全不一样的。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不一样,往往能带给我们的感觉也完全不同。63\n而艺术家的一些优秀作品,正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虽然我们不是美术家,但通过学习,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的同时,我们也能懂得用多个角度去发现美、欣赏美。师:那么艺术家又是如何在来描绘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呢?接下来开始导入书本中作品,带同学们去欣赏、介绍艺术家如何从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都能看的到物体。二、进入正课:(本节课有5组对比美术作品,教师进行有选择性地灵活使用。)1、 体验欣赏并比较《月华图》和《星夜》:画面表现的都是夜空的景象,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回忆、体验自己对夜晚的印象。思考提问: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并尝试让学生口头描绘。引导学生思考:夜晚客观的现象,但是为什么同学们对夜晚的感受不一样?不急让学生回答,在分析两张美术作品后,在作答、总结。回到作品,教师介绍这两张作品并让进行比较。(播放凡·高的相关影视资料片,教师介绍作品时播放为凡·高《星夜》创作的音乐《vincent》)《星夜》凡·高:油画《星空》是在凡·高三次精神病发病以前,即他刚到圣雷米以后完成的。出于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这种画风不仅仅表现在风景画上,连凡·高于同年6月画的一幅《加歇医生肖像》上,也表现出来。《星空》是凡·高神志清醒时幻觉心境的产物。《月华图》金农:是中国清代文人画家金农的作品,画面中一轮模模糊糊的月亮,中间隐隐约约是玉兔在捣药,似乎与中国古老的传说有关。画面体现出的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偌大的画面只有一轮明月,明月之外空著所有。其变形性、抽象性、隐喻性中所表现出的胆敢独造、前卫精神及他的绘画风格和那个时代的画风反差太大,这就难免不遭到传统保守势力的围攻和责难,所以金农时常表现出“圣代空嗟骨相癯”的孤独和悲哀。然而,金农对现世的种种围攻责难的态度却不是消极的。更多的是付之一笑曰:“放狂近日得笑疾,不计人间责与呵”。这种于现世以谐谑的方式与社会作依然故我的周旋、游戏,亦可谓是禅宗思想的表现。一个艺术家有了金农这样的心态,大概是无所不成亦无所不能了。两幅图片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不同点如下表格:作品区别月华图星夜材质水墨油画构图空虚饱满63\n笔触轻松急促、运动感色彩单纯丰富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两位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背景之中?学生讨论做答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油画和国画都是传统的画种,他们之间表现语言的差别是有着各自的独特的特点。两位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意境,使之成为表达自己特殊情感的工具。但是由于创作的材料、观念、各自的生存环境和背景的不同,使得两张作品展现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凡·高在创作作品时,处于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中,他处在一个孤独的个人世界中,但不能抑制他对美术热情追求。他怀着寂寞、绝望的心境,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金农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是一个文人画家,他的作品更多表现出的是文人的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他的绘画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但他以谐谑的方式与社会作依然故我的周旋、游戏。他们的生存的背景和环境不一样,使的他们在描绘相似题材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小结: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2、分组讨论之前教师对《星夜》、《月华图》的详细的介绍,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分析比较的美术作品,接下来让学生们自己来分析一下课本中剩下几组作品的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a、分组:根据学生的坐位安排进行分组思考、讨论。第一组:分析《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第二组:分析《小考佩尔圣母》(拉斐尔)、《圣母子》(丢勒)第三组:分析《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让学生先阅读课本相关作品的文字内容,分析图片资料。(课本中相关资料比较丰富,学生在阅读资料、熟悉资料后,在进行比较、讨论。基本上都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答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作品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同学间对于艺术这一话题的交流加强,有助与学生对美术欣赏建立独立的思考能力。)b、讨论内容如下:比较内容图甲图乙创作主题所属国家、年代创作思想材质构图色彩笔触63\nC、全班交流:将小组比较内容归纳整理,形成口头报告,由代表向全班发表;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在各组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讲解,围绕着“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和“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两方面,结合表格内容进行作品介绍。通过学生的比较美术作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慢慢的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3、延伸讨论:你对哪幅作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中有没有知道教材图片所涉及的美术家?如果有,可以向全班提供一些相关的传记材料和创作背景。(可以从网上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相关资料。)教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引导或补充、修正。鼓励学生就画面内容和艺术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三、完成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中采用了不少中世纪美术惯用的寓意象征的手法,请同学阅读课本中的“思考与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并讨论他们分别象征着什么呢?(象征内容:鞋子象征结婚;小狗象征对爱情的忠诚;新娘的白头巾象征纯洁;绿色长衣象征生育;红色的帐幔象征和谐的生活;吊灯和白烛光象征上帝之光;壁上的圆镜象征基督教宣扬的天堂。)四、课堂总结: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正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正是在观察事物时,人们总是带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于是,同一个物象在不同人的眼里会呈现不同的面貌。难怪世界会如此精彩纷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之间通过互动交流的学习方法完成了课题的学习,懂得如何去用自己的目光来观察这个美丽的世界。虽然我们不是美术家,但在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的同时,我们也能懂得用多个角度的去发现美、欣赏美。63\n托物寄情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情感的关系。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教学策略: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1)大家知道这些是什么植物吗?梅、兰、竹、菊。(2)中国传统绘画特别喜爱表现梅、兰、竹、菊,为什么呢?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有关,古人喜爱以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的什么品格。梅:孤傲超拔,坚贞自守。兰:幽谷自适,不取媚于人。竹:有气节、虚心。菊:不屈不挠,甘于寂寞。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二、新授1.借助传统情感符号抒情:《墨梅图》。(1)提问:你能看出《墨梅图》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吗?要正确解读作品,我们要先来读画,大家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构成元素?解释中国文人画的特点:诗、书、画、印相结合,各种构成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体现画家审美观与强化作品主题。(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题画诗是如何强化主题的呢?在大家齐读一遍题画诗。提问一位同学,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啊?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美好人格。63\n(2)这种感情有什么特点?抒发了美术家的孤傲清高的情感,较消极。(3)提问: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以语言暗示主题,诗书画印相结合,以水墨小写意作画,细笔长线。(与其它作品比较。)2、赋予物象特定的情感:《怒吼吧,中国》(1)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体现作者希望全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强烈爱国情感。请学生描述作品。(2)这种情感有何社会意义?性质特点是怎样?要产生社会良好的效果。有积极意义。(3)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作品为木刻黑白版画,造型简洁、粗犷,有强烈的力量感与感染力。三、学生比赏比较《到前线去》与的《墨葡萄》区别?提示:从画种类别,情感表达途径,情感表现方式,情感性质特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探讨,教师归纳。四、课堂总结(1)提问:除了“四君子”题材外,其它题材可以托物寄情吗?莲(出淤泥而不染)、葡萄(才华)等。(2)提问:除了中国画外,其它美术形式可以托物寄情吗?油画,剪纸等。绘画中可以托物寄情的题材非常广泛,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美术形式来表现。创作时可采用的方法:用隐晦方式体现或直接了当表达;采用语言暗示或是通过形象刻画;借用传统情感符号或创造艺术形象。五、课外拓展参阅集料完成P65“活动建议”,尝试从色彩、构图、笔法、形式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三幅关于马的中国画,比较它们的异同点。63\n不同的歌声教学目标1.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2.了解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时代形象与民族形象;3.认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的多样性,了解藏族美术的代表作品;4.了解墨西哥壁画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2.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3.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导语:在现代社会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背景之下,“民族文化与美术”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主题。因为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全球化发展,如何既保留本民族的文化,又能够比较开放地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每一个美术工作者和美术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艺术史上出现的很多实例证明,作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积累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情感,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也才能够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人们的认同。一.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教师展示作品《伏尔加纤夫》,请同学们观察并且分小组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形式以及社会学鉴赏法,分别从作品的表现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1、谈谈你看了这幅画之后的感受?2、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情感?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对于《伏尔加纤夫》的介绍,并且深入思考上述问题。 伏尔加纤夫(俄罗斯)列宾63\n列宾(1844~1930)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伏尔加纤夫》。1869年,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渐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这些形象使他感到震颤。他决心把这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画面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箩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子是那样的沉重。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做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约有四五十岁,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他原是个神甫,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身体结实,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丁,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在他右边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四十,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子,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千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来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手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擦痛了皮肤的纤索。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做模特儿。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黝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擦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鞑靼人。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皮肤黝黑,“巡回展览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显得更为惨淡了。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请学生观察并且总结教材中所列举的“巡回展览画派”的共同点。 5、介绍其他几幅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运动代表画家的作品。A、列维坦《三月》《春天.水》列维坦的风景画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他深入民间生活,对于俄罗斯的村舍、草木、山川、河流,寄予一种饱满的民族感情。他的作品往往充满阳光,用笔细腻,色彩丰富,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油画《三月》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俄罗斯的三月,是万物苏醒,大地孕育着春意的季节。虽然画面仍然展示着一片寒冷色调:冰水晶莹,积雪处处,然而远处的绿丛宣告生命的蠕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画家运用鲜明的色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期望。一幅没有一个人物的自然风景画,却使人处处感受到生命的脉搏。若不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倾注着自己的整个心灵,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不可能产生的。列维坦的风景画,像他的老师萨符拉索夫一样,总是寓情于某种深刻的社会观。通过对自然的抒情写意,体现出画家对俄罗斯土地的热爱。但从中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寄情未来的笔情墨意。B、萨符拉索夫《白嘴鸦飞回来了》63\n在寒冷的俄国,白嘴鸦归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尽管大地还在沉睡,积雪还没融尽,可是万物已经苏醒。白嘴鸦最先感到春天已降临这深沉的大地。这幅画使人呼吸到初春新鲜的空气,如临其境。画家在自己的画中注入了对祖国、对俄罗斯大自然深深的眷念之情。当这幅画在第一次巡回展览会上展出时,那种和平宁静和荒凉原野即将苏醒的气息感动了许多人,得到大众很高的评价。 C、克拉姆斯柯依《无名女郎》D、希施金《松林之晨》《正午·莫斯科郊外》 教师总结:“巡回展览画派”扎根于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挚情感,所以才能产生如此动人的效果。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我们应当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作品。 二、雪域明珠——中国藏族美术作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藏族艺术家们创造了极富于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教材所列举的布达拉宫与唐卡就是如此。视频:1)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8:05——11:15有着悠久历史的布达拉宫在西藏是著名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这座建筑除了有其形式上的美感之外,也见证着藏族人们的勤劳,其中的一砖一瓦都是藏族工匠用手工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这座建筑是汉藏两个民族友谊的见证,其中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雕像。 2)唐卡 22:35——24:08唐卡是藏族所独有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思考与交流:教师展示第81页“思考与交流”中的少数民族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汉族的是否相同,他们的美术形态与我们前面所讲的汉族美术形态是否是完全相同的?(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教师总结:指出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这些民族有着独特的习俗以及美术形态,我们要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形态。 三、墨西哥壁画运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关于墨西哥壁画运动的内容,并且分小组讨论这场运动为什么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去展开自己的思考。a. 这场运动产生的背景是什么?63\n20世纪以来,拉丁美洲政变频繁,战事常起。这种多变的政治和被削弱的统治局面,使得人们不断从文学艺术中寻找到相对恒常的真理,作家艺术家甚至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 b. 艺术家表现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运动也与当时墨西哥的民族传统以及社会环境有关系,艺术家们关注当时墨西哥的民族发展与人们的遭遇,通过壁画这一传统的美术形式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从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c. 这场运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墨西哥壁画运动成功的原因在于,扎根民族文化,关心民众疾苦,在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 四、学生思考回答,并且完成“活动建议”。63\n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材料分析:教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的地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2.地域性的材料对陶器制作的影响。3.不同地域的文化、地貌、风土人情对绘画流派的影响。4.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建筑的影响。地域是影响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认识这个因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美术作品很有帮助。教材中从不同角度、不同美术门类入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在原始社会的陶器生产方面,教材中主要分析了黑陶与山东境内的材料之间独特的对应关系。而在绘画领域中,教材对于地域性因素如何影响美术风格和流派的形成分析得比较详细,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不同地域的差异会导致不同流派的形成,比如五代时期所谓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②相近的地域由于政治与经济上的差别而产生不同的流派。比如教材中谈到的“浙派”与“吴门画派”。③不同的地理名胜也会导致画派的产生,比如“新安派”。④气候、交通、文化等因素也会对绘画流派的产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像“佛罗伦萨画派”以及“威尼斯画派”就是如此。在建筑方面,教材中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在住宅建筑方面,教材主要分析了中国的实例。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不同的气候、地形和各民族传统的差异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住宅建筑。在这方面教材主要分析了北方住宅、南方住宅、闽、粤等地区的住宅形式并列举了大量的图片。②在宗教建筑方面,教材分析了中国的寺庙、欧洲的教堂以及伊斯兰教建筑等的特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2. 使学生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教有代表性的作品。过程与方法1. 教师采用比较式鉴赏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2. 请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的建筑以及其他的美术形式进行一个调查,了解或者分析它们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问题研究的开展,锻炼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审美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研究和讨论来理解课本内容,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自觉品质。教学重点:1. 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2. 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学难点:地域性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术流派、建筑风格的。63\n教具与学具:多媒体播发工具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播放两段由于地域差异而造成风格不同的音乐。提问:为什么这两段音乐会有这样的风格差异?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二者的不同是由于一些地域性因素的差别造成的。2.讲授新课:教师提问:在建筑方面会不会存在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现象?它会在那些方面体现出来?学生阅读教材95页中关于中国古代的住宅建筑如何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内容,并且进行分类总结。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北方因为日照时间短,所以住宅需要较多的阳光;南方雨水多,所以注重防雨;福建的圆形土楼主要为客家人修建的,有防御外人侵扰的功能。云南的竹楼,因为那里的竹子多,且需要防潮。出示北京四合院的图片教师讲解:四合院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树户、十几户合局,形成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文化传统、邻里关系融恰的居住环境。出示客家土楼的图片教师讲解:客家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方形、五角形等,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称之为圆楼、圆寨。土楼属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造型大,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出示云南傣族竹楼的图片竹楼一般由前面一座北向矩形平面的干栏和紧接其后的横向平房组成。整个竹楼架空在数根高约两米半的直柱上,木柱周围全无遮拦,整个底层宽敞透气,用于屯粮圈畜。出示羌族碉楼的图片教师讲解: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羌族居民用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三层,每层高三于米。不漏雨雪,冬暖夏凉。出示徽州建筑的图片教师讲解:徽州是“文化之邦”63\n,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从而开始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在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居民墙头与天空的轮廓,体现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与天人之间的和谐。出示系列平陆地窨院的图片教师讲解: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起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山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由地窨院组成的村落,人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发现,只有当你临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其真面貌。出示哈尼族蘑菇房的图片教师讲解:远古时候,哈尼人住在山洞里,山高路远,出门劳作不便。后来他们迁徙时,看见满山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不怕雨打,还能让小蚂蚁在下面做窝嬉戏,他们就盖起了蘑菇房。蘑菇房东暖夏凉,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低层关牛马放农具;中间用木版铺设;顶层用泥土覆盖,能放火有可堆放物品。讨论:学生见过的建筑中,哪些能够体现出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可以从教材的其他章节来寻找资料或者讲述自己的各种见闻,比如旅游所见,或电影、电视、报纸上见到的作品。并且最好能够分析一下这些作品具体是受哪些地域因素影响。请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宗教建筑如何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内容,并且进行分类总结。教师总结:基督教向往天国,所以尽量把教堂建的很高;泰姬陵四周的四个立柱是沿用伊斯兰清真寺的形制;祈年殿是祭天的,用平面布局上可以看到四周的方形和中间的圆形组合,表示“天圆地方“。这些建筑是一定宗教观念和本土习俗相结合的产物。出示科隆大教堂的图片教师讲解: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它与巴黎圣母院和罗马圣彼德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教堂,主体部分就有135米高,大门两边的两座尖塔高达157米,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教堂内部装饰也很讲究。玻璃窗上都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图画,图画上是圣经故事。在阳光反射下,这些玻璃金光闪烁,绚丽多彩。堂内还有好几幅石刻浮雕,描绘出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故事。出示泰姬陵的图片教师讲解: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被誉为“完美建筑”。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出示祈年殿(天坛)图片:教师讲解:中国古代各种坛的建筑形制各有不同,天坛的主体建筑采用圆形,源于“天圆地方”之说。祈年殿的前身是天地合祭的大祀殿。嘉靖十九年在大祀殿原址建成大享殿(即祈年殿),用于祈谷。欣赏有关悉尼歌剧院的视频3.结束语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和发音。同样,不同地域也有构建自己居住环境的语言,甚至还会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每一种语言与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63\n第7课《审美变化中的自我》教学目标通过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史上审美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作品的不同审美取向;美术家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社会审美观念之间不断塑造、调整、选择、更新的关系;培养开放、多元的审美心态,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艺术成就。教学重点审美风尚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教学策略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相结合,根据教材内容有所侧重。注意从图片本身出发,便于学生得出较为直观的结论,而不倾向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运用对比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必要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教材图片的多媒体资料。教学程序一、导入A、利用不同年代《霍元甲》的音乐导入B、出示图片:中山装、军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1.提问,举手回答:你喜欢哪一种服装?如果你穿,会选哪一种?(4~6个学生回答。)2.根据情况进一步提问:a.为什么喜欢?b.为什么没有人喜欢中山装?c.你觉得现在的人(或你的父辈、祖父辈)会选哪一种?为什么?63\n说明讲解:中山装曾经是流行的服装;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其实不仅是服装,随着时代的变化,美术的审美标准也会产生变化,可以说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审美标准。二、新授A、审美变化中的中国古代花鸟画1.出示图片《果熟来禽图》。什么是没骨画:在中国画绘画技法中,用墨线勾出轮廓线称为骨法,所谓的“骨”指的就是墨线;不用墨笔勾出勾出轮廓线,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称为没骨法。用没骨法画出来的画就称为没骨画,也称为无骨画。古代山水、花鸟画都有用没骨技法进行绘画的,我们可称之为没骨山水画、没骨花鸟画。(说明社会审美风气对画家的影响。)2.出示图片《枯木竹石图》。提问:此图跟《果熟来禽图》有什么不同?(说明、讲解:画得不细致,很随意,这是文人们非常喜欢的风格,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的时间。)3.进一步比较《枯木竹石图》(吴镇)、《黄甲图》(徐渭)、《玉壶春色图》(金农)、《三千年结实》(吴昌硕)。提问:它们跟《果熟来禽图》相比有什么区别?后两幅作品的“市俗气”表现在什么地方?谁能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金农所在的扬州和吴昌硕所在的上海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收藏者也大多是商人。)师:《果熟来禽图》所使用的“没骨法”虽然也是审美标准变化的产物,但跟以后的作品相比,显得很工致,几乎没有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苏轼、吴镇、徐渭的作品体现出更多的个人情感和性格;金农和吴昌硕的作品也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而且出现了世俗的气息(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三、分组讨论比较内容:风格和造型特征;1.分组:第一组:“拉奥孔”;两件关于“拉奥孔”的作品是要说明不同时期、不同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教师可以找出古希腊神话中拉奥孔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增强趣味性。大理石群像《拉奥孔》便是在希腊罗得岛上发现的,群像高184厘米。据西方考古学家考证,其制作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作者是罗得岛的雕塑家哈桑格罗德斯与他的儿子坡里多罗斯、阿典诺多罗斯。如果真是这样,它应属于罗马时代的雕刻。63\n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祭司。由雅典娜诸神庇护的希腊军与特洛伊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但希腊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想出了一个木马计:用木头做了一匹巨大的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全体希腊将士都假装撤退,乘船隐避到附近的海湾里,奥德赛率领众英雄事先藏入马肚里。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撤回希腊本土了,就打开了城门。他们看见城门外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以为这是用来献给女神雅典娜的,想把它拖进城来。阿波罗神庙的老祭司拉奥孔便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这匹木马拉进城内,以免中计。这触怒了雅典娜和众神要毁灭特洛伊城的意志。雅典娜便派遣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缠死。这是一个神与人冲突的悲剧。作为祭司,预告灾难的来临是他的责任,但他违背了“天意”,因而遭到惩罚。在《拉奥孔》雕像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肉体痛苦。我们从这组群像的写实技巧上看,作者是深谙人体解剖知识的,他们对人在表现痛苦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美的构想。雕塑《拉奥孔》是典型的古典风格,比例和解剖结构都非常严格、清晰。而格列柯的《拉奥孔》却是变形的,人物被拉长,并且处于一个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诡异的空间。背后的风景加强了悲剧的气氛,似乎整个世界都是悲惨的。很明显,主观情绪的因素增多了。第二组:“静物”;古罗马的《有桃子的静物画》是一幅壁画(当时还没有油画),其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一种空间幻觉。虽然当时创造空间幻觉的方法还不很成熟,但我们还是能够体会到画家的这样一种努力。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不是创造空间幻觉,而是要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更关心的是平面问题,也即画面的“结构”。画面没有多少立体感,但可以看到直线、曲线、大小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的组合。莫兰迪的《静物》有一种神秘和孤独的意味。教材所说的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自我”,可以粗略地理解为对绘画和世界的不同看法,甚至就是画面的独特风格。塞尚是法国画家,莫兰迪是意大利画家;这两位20世纪的画家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第三组:“自画像”前面的课文中已经涉及到自画像这个类型。但本课中的自画像是要说明表现风格的不同。丢勒的自画像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自己的样子。凡·高的自画像已经有很大的主观成分,笔触奔放,色彩强烈夸张。毕加索就更自由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变化。2.将小组讨论意见向全班汇报,全班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讲解和补充。(可以适当补充拉奥孔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3.延伸讨论⑴:在这三组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最不喜欢哪一幅?为什么?4.延伸讨论⑵:完成“思考与交流”,有没有曾经不喜欢后来喜欢某一件作品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四、即兴讨论1.出示图片:两幅“阳台”。提问:两件作品有何差异?2.出示图片:两幅“餐桌”。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风格有何不同?63\n3.四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看,有什么总的倾向?事实上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逐渐走向平面化的过程,马蒂斯的《餐后的果物》是一个总结,其中基本上没有空间感。五、总结美术作品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和审美特色,它们之间没有高下对错之分,但都受到特定时期审美风尚的影响。63\n进入历史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能够从作品细节中推断其所再现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了解美术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进一步思考艺术家如何表现历史,从而达到对艺术品更深入的理解。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教学要点:1、教学重点:观察和发现不同的构图形式美感,运用艺术手段和丰富的想像力在艺术创作进行合理的利用。2、色彩的运用、雕塑的手法在艺术表现中的运用3、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的形式美感、巧妙搭配运用,使作品构思立意新颖。学习活动分析“活动建议一”和两个“思考与交流”,第一个“思考与交流”是关于故宫的,可以请学生课前参考教材上的说明或以小组为单位好查找相关资料来,并用PPT文稿完成课件。“活动建议二”主要是比较几件以大卫为题材的雕塑,教材已经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提示,最好结合各自所处历史时期的审美特点来理解,也要注意每个艺术家所赋予大卫的不同内涵和意义。4、艺术实践(作业):1、基本要求:自己动手完成一幅天安门的绘画。合作完成:把一张天安门的画分成16块,并编好号,请14个同学画对应号格子里的画,最后拼成完整的一大张画。2、较高要求:开展以“人与自然”或“世界和平”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材料分析教材内容分三个层面: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1、教具: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用网页上课。备一块白板和黑板给学生作画用。把一张天安门的画分成16块,并编好号,请14个同学画对应号格子里的画,最后拼成完整的一大张画。2、学具:教材、16开的纸、铅笔。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高中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美术欣赏,但对于美术鉴赏这样有着更高的要求,1、是感悟式鉴赏;2、是形式鉴赏;3、是社会学鉴赏;4、是比较式鉴赏。学生对于艺术的语言和艺术的表现还没有专门的了解。也就是说,现学生专门的分析和研究艺术的形式美感的也不多,对于艺术的审美表现也较为薄弱。二、教材分析:63\n教材有两种含义:高中生对艺术品接触较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相对薄弱,对于文字和绘画中的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所知不多,教师在参照历史故事讲解画面内容之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美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为特定的消费群体和赞助人而制作的,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当制作关于历史事件的作品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立场,对于真实的历史常有所改变。在欣赏历史绘画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理解作品。只有主动在欣赏活动中发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才能更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把其他视觉资料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开国大典照片与董希文《开国大典》画作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明白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有何不同。本课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中外著名作品,从中感受美。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什么是历史画: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历史。广义上包括以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为题材的绘画。画家在表现上,一般都呈现理想化、典型化的方法。因此,历史画的意义,与其说在于对史实的忠实记录,不如说在于对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宏伟场面情节的追求。美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可以说在历史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历史画的起源,在西方可追溯至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14世纪,历史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广泛流行。至19世纪初期,历史画被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奉为最正统、最高贵的绘画题材。在印象主义兴起后,历史画的正统地位迅速崩溃。中国的历史画始于汉代,现存汉墓壁画及画像石和画像砖上都有表现,至唐代尤其获得重视。宋代以后,历史画随着水墨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兴盛而式微。至20世纪,历史画又有新的发展,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就是其一。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差别。三、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准备1、网页课件。2、白板或黑板一块。3、天安门的彩图一张,并把图分成16小块,挂在讲台的右边。4、把16张画纸分发给四个小组,每小组4张。小组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材料,并做成PPT文稿。让学生参与挑选材料。养成善于发现和思考、动手的好习惯。课堂引入活动:要点:人民是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1、材料的收集,内容的多样性等,让学生上台展示PPT课件,看哪一组组准备的充分又好。学生开展小组竞赛。2、学生上台用自己作好的课件展示,并介绍故宫的一些简况。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理解绘画的表现成形,激发学习兴趣。63\n3、请有去过故宫参观的学生谈谈对故宫的印象。课堂的发展课堂的发一、故宫1、故宫,既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以其厚重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里程碑。2引导学生欣赏“故宫”的建筑作品,让学生对建筑有一个初步认识。并请学生画一幅天安门的图片。3、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故宫》、是怎么巧妙地运用建筑的形式美感来体现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有什么象征性。4、用动画资料介绍古建筑斗拱的构件5、把一幅《天安门》的图片,分成16个方块,并编好号码,让14组的28位学生来合作完成(因为有两个方块是空的)。用1分钟的时间观察,其他的同桌学生一起完成一幅古建筑画。全班的学生都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作业。老师巡回观看指导学生绘画。这期间用高清晰度的电子相册播放《故宫》,同时还用了天方听书网的声音一起同步介绍《故宫》。6、展示学生的作品,老师点评二、重点介绍《开国大典》,并与《拿破仑加冕》一画比较鉴赏1、学生阅读课文、欣赏图例,分析作品的不同美感。每组选4名学生合作完成一幅天安门的组画。其他学生自己画一幅古建筑画。2、学生分小组讨论《故宫》的建筑特色和建筑的巧妙组合和构思。3、14组学生28人画好自己相应号码内小方块的画,把画贴在黑板右边的图画纸的相应号码上。4、学生把合作画好的《天安门》,贴好拿出来展示。学生欣赏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5、学生讨论《开国大典》、《拿破仑加冕》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从构图、人物和色彩上去分析研究。学生一边欣赏图例一边体会“开拓思路,不拘一格的灵活多变的创造手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表现能力让学生对绘画的从感知——认知——创作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自主研究,集体协作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艺术的表现。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培养分析能力,团结协助能力,同时也促进个性发展及动手表现的能力。创作反思。63\n展课堂的发展7、《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从构图、色彩、人物的组合排列等。为什么天安门城楼上的柱子少了一根?色彩的对比鲜明强烈,具有民族的传统特点,充满节日的气氛。以及《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7、按课本的顺序引导学生欣赏《步辇图》、《荆轲刺秦王》、《文姬归汉图》、、《瑞鹤图》、《加莱义民》、《美杜萨之筏》、《大卫》等著名作品。布置学生活动:思考与交流9、让学生回顾一下,熟悉的《狼牙山五壮士》与《美杜萨之筏》的构图特色,对作品有什么作用…….10、分组讨论11、请同学们欣赏课本图例,再一次体会不同艺术形式的巧妙使用。12、通过鉴赏,采取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的表现能力13、课堂小结14、布置作业A、研究性学习人与建筑,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比较《战争与和平》――从历史的眼光研究,历史虽成过去,我们从中得到什么的启示和教训B、画一幅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图注:A、B另选一题完成提醒学生:A、选用哪些材料主题创作。B、材料如何组织。6、学生分组活动(讨论)。一个是视死如归,像泰山一样巍峨,一个是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三角形的构图,体现了庄重和稳定,《美杜萨之筏》是采用对角线的视线的最长,突出画面求生的欲望和本能,金字塔构图。63\nC、如何充分表现艺术的形式美。课后延伸在校内举办一个建筑设计作品展览。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四、作品分析与评价序号作品作者或朝代、国别构图与形式美感1故宫明清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左右对称;“前朝后寝”式布局;按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营造;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成对称布局。体现皇权至高无上、威严、庄重和神秘。故宫为什么要建9999.5间。2步辇图阎立本宋皇帝的高大与宫女的娇小的对比禄东赞的惶恐不安与唐太宗的亲切的对比。3荆轲刺秦王东汉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偷偷地逃回燕国子丹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4文姬归汉图张禹金文姬在战乱中被匈奴人掳去,为南匈奴左贤王妻,居12年,生二子,后曹操念蔡邕无后,以金璧赎回。卷前,一汉人乘马执汉家圆月旗前导,骑下一匹小马驹紧随,以小马恋母暗喻文姬对故乡的眷恋。构图疏密有致,主体突出,相互呼应,人物表情生动自然,线描遒劲挺拔、富于变化,轮廓比例准确,敷彩简淡,晕染得体。5开国大典董希文现代1952——1953年喜庆的节日气氛,民族特色,色彩对比强烈,响亮人物主次分明,层次感强。在画中抽掉一根柱子,使画面的视野更加开阔。6瑞鹤图赵佶北宋7拿破仑加冕达维特法国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63\n8加莱义民罗丹法国1886年,英雄纪念碑组雕六尊雕像,前边三个一组,后边三个一组最年长、最有声望的欧斯达治,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最年轻,显得有点踌躇,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安。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像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9美杜萨之筏籍里柯法国1816年7月,船上有400多位乘客,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筏上发生了一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恶风大浪,饥饿煎熬,竟至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互相残杀,至第13天被救时,筏上仅剩下15人。其中5人登陆不久便死去。悲剧性的结局、求生的欲望和本能,金字塔构图。10大卫米开朗基罗雕像做得很大,有2.5米以上的高度,连基座高约4.34米。大卫双目凝视着远方,左手拿着挂在肩上的投石器,正准备着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少年大卫用投石器杀死了哥利亚,挽救了民族。表现健美人体,典型的英雄形象。多纳太罗1430——1432年优雅安详,表现一个胜利者的愉悦。贝尼尼1623——1624年摆出好战和攻击的姿势。五、教学评价建议:(一)、评价内容:A、能否发现构图的不同形状、色彩效果、明暗调子、雕塑的肌理质感和量感等美感,而恰到好处地巧妙地应用在绘画上和雕塑上,使得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美观和富有创意。B、有否认识到绘画和雕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品位有否起不可忽视的作用。评价方式:(二)、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1.通过网页课件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适当放映初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人物画图像,与阎立本画作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阎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画的了解。也可以放映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出行的画作图像,看不同时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2.欣赏《文姬归汉图》。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63\n3.欣赏《荆轲刺秦王》。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4.欣赏《开国大典》。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请同学们真实的历史资料照片与艺术创作上的区别。5.欣赏《瑞鹤图》。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三)、分组讨论1.分组:第一组:《拿破仑加冕》;第二组:《加莱义民》;第三组:《美杜萨之筏》(“思考与交流”);第四组:《大卫》(“活动建议二”)。2.讨论内容: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3.小组形成意见,然后向全班发表,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点评的方式。3、评价工具:造型表现色彩搭配协调主题创作的巧妙构思新颖四、课堂总结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大胆对问题做出假设性回答。要求学生在平时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适当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63\n时代的脉搏教学目标认识美术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美术作品反映或表现社会思潮、运动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根据形式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风气。学习活动分析本课着重从美术中探寻社会运动的痕迹与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形式上,也可能表现在内容上,但其共同特征是有新的变化出现。引导学生注意到这种变化,促使他们产生兴趣,并主动寻找这种变化的原因。教学基本思路对美术的欣赏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在形式的鉴别,还包括把握题材内容,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社会人文背景。只有感受到这些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东西,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才是全面的,对美术的发展变化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如果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作品形式之外的知识,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他们更多地借助以往的知识储备和日常经验。教学时通过示范,启发、引导学生逐渐调动他们各方面的知识,进而使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自觉地寻找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三幅《门神》,比较分析:1.门神是用来干什么的?门神历来被中国人视为驱邪避秽的护佑者。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恭:小说《西游记》里记载了秦琼变成门神的故事: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因延误行程致使地方干旱,人民无法维生,犯了天条,玉皇上帝大怒,便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2、赏识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人家里门上的门神不再是唐代的名将而是新四军、解放军的形象,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当外敌入侵时,中国抗日军人无疑成了中国百姓眼中的打鬼门神。3.《抗战门神》与传统门神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63\n传统年画与抗日战争时期年画的比较,非常深刻地说明了社会思潮在美术作品上留下的印记。传统年画最重要的功用是祛邪、祈福,大多色彩鲜艳,具有装饰性的美感;而1945年的抗战年画则寄托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手法上融入现代木刻技巧,以黑白为主。点出本课主题“时代的脉搏”。二、作品欣赏A、美术与新中国观赏《一辈子第一回》和《大批判》。比较分析:提问:它们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分别跟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相联系?(看书理解回答)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与王广义《大批判》的并列深刻地体现出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巨大转变,以及两者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前者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者翻身做主,参与选举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并力图将西方素描造型因素引入传统中国画水墨人物,而后者把工农兵形象跟现代商业广告并置在一起,反映了政治和商业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这件作品中运用的工农兵标志在20世纪70年代是非常严肃的题材,而20世纪90年代可以随意挪用,正是时代风气变化的体现。前者而后者则借鉴了西方波普艺术的表现手法。B、社会思潮嬗变中的中国美术如果将各个时期有关社会运动与社会思潮的美术作品放置在一起,从中便能较为简洁地勾勒出社会进程中文化发展的脉络。讨论:以下几幅作品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南朝大墓中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描绘了悠游林下的隐士。魏晋之际,有名士嵇康、阮籍等七人,崇尚自然,不拘礼法,常聚于竹林之中,人称“竹林七贤”。他们是当时人心目中理想的士人,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完全自由的表现自己。这幅大型砖印壁画是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中出土的。它为两段,一段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段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每人身边都刻有姓名,两段各高80厘米,长240厘米,分别位于墓室两壁。画中的荣启期本为春秋时期的高士,隐逸之人。大概作画者考虑到两段壁画中的人数最好相当,所以就在七贤之外再加上前代的荣启期,这样八个人正好分成对等的两组。人物间以松、柳、槐、银杏、阔叶竹等隔开,由于每位人物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整个画面不但显得明快醒目,而且隔而不断,气脉连贯,于统一之中又见变化。2)《麦积山雕塑》南朝汉族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魏的孝文帝推行了一场汉化运动,用汉字,穿汉人服装,上层贵族学习汉族文人的气质,这立即反映在他们雕凿的佛像上。佛像穿着南朝汉人的宽大衣服,像南朝的士人一样清瘦。“秀骨清象,褒衣博带”,正63\n是北朝学习南朝所带来的审美观点的形象概括。3)《牡丹亭·还魂记》插图。纵观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有的作品中很直接地可以看出社会思潮的变化,而有的作品则是间接地折射。故事大意:南安郡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终日被父母拘束在闺阁、书房之中,一次偶然被丫环春香领去花园观赏春景,回来后梦见一位少年书生柳梦梅,自此便为相思所苦,以至伤情而亡。三年后,柳梦梅前往临安赴试,路经杜宅,杜丽娘的魂魄又与柳梦梅相会,杜丽娘因此得以再生,二人遂结为夫妇。但杜宝却竭力反对。后因杜丽娘一再坚持,柳梦梅又中了状元,加上皇帝亲自作主,杜宝才认可此桩婚事。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木版插图就很曲折地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故事的主角是追求个人幸福,向往爱情自由的女性。明代晚期这一类故事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行。说明了这种思想的普及程度。师总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麦积山佛教造像、《牡丹亭·还魂记》木刻插图则分别是东晋墓葬习俗、北魏佛教思想与明代市民文化在美术上的体现。只有把它们放在各自的社会情景中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含义与价值。C、社会思潮与西方美术1)雅典学派 (意大利)拉斐尔提问:此画选取了哪些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安排在构图中的什么位置?利用了哪些范本(原型)?1508年,拉斐尔离开佛罗伦萨,来到罗马,开始为教皇朱理二世工作。在那里历时十年,他为教皇宫殿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一组《雅典学派》壁画最为出色,这幅巨大的壁画(2.79米4×6.172米),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画了五十多个大学者,不仅出色地显示了拉斐尔的肖像画才能,而且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空间构成的技巧。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所长与性格做了精心的思考,其阵容之可观,只有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才可与它媲美,其时拉斐尔只有26岁。这幅作品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派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古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他们在自由地讨论,情绪热烈,好像在举行什么典礼,或庆祝某个盛大节日,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这座建筑物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学者们被对称地、然而富有节奏地配置于台阶两侧,上层台阶的人物排成一列,中心是两位伟大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边向观众方向走来。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思想上的原则分歧。其余的人,众星托月,有的在注视,有的正在谛听这两位老人的谈话,自然地形成几个小组。现在再介绍上层台阶上的人物:苏格拉底刚转身向旁人阐述伦理学上的论据。阶下面的左侧,以坐在地上专注地书写着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中心,一少年在旁给他扶着木牌,牌上写的是“和谐”的数目比例图。在他背后一个老人正在记录毕达哥拉斯的论据数。台阶下右侧一组,中心人物是躬着身子、手执圆规在一块黑板上给学生演算的几何学家欧几里得(一说是阿基米德63\n),周围是他的四个学生,四个人似乎对老师的讲解领悟得不一样。旁边那个身穿古代黄袍、头戴荣誉冠冕、手持天文仪的,是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上面露出半个脑袋、头戴深色圆形软帽的青年,就是画家拉斐尔本人。把自己画进历史题材内,是当时画家们喜用的表现方式,只是拉斐尔留给自己的位置太少了点。画中央的台阶上,躺着一个孤寂的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学者主张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平时只穿一身破烂衣服,这个人物在构图上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他与右侧正往台阶上走去的两个人物相联系,同时又与左下角那个倚靠在石桌前沉思的学者赫拉克里特彼此呼应。更有意思的是,柏拉图的头像正是画家以达·芬奇的头像为范本的,可见拉斐尔对前述这两位大艺术家的崇敬心情。这幅画的色彩处理也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交错。透视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几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 B、出示作品《梦露》和《大宫女》,分析:1.从内容和主题上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思潮和观念?2.它们的表现方式有什么区别?跟传统美术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件作品的作者都是美国的,安迪·沃霍尔表现的是20世纪50~60年代流行文化中的电影明星;游击队女孩是一个匿名的艺术家团体,她们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潮的反映。都挪用了已经存在的图像,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加工;一个采用了大量复制的手法,一个则改变了原来图像的一部分内容。)梦露 (美国)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中,作为对美国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的善意讽刺,是最令人发笑的了。他把凡是成为社会崇拜的偶像以及时髦事物,如世界名人、电影明星、美钞、电椅、花束、竞赛场上的骚动、“蒙娜·丽莎”摄影,等等,作为重复宣传的题材,用丝网印技术或其他方法,重复50次地印制在一个画面上。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头画而闻名,被奉为“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原是一个商业画家,在纽约做过十年广告设计工作。波普艺术风行时期,他感兴趣于画些商标和超级市场的产品。他采取照相版丝网漏印技术,让画面像一张刚从印刷厂取来的未完成样张一般,这幅作品是最典型的代表作。画家故意把印刷过程作两部分展现:右半边是印刷的第一道黑线效果;左半边是用丙烯色套印的彩色效果,并仿效廉价印刷品的低质量效果,使镂版定线不精确,造成套色错位,以加强其低俗的性质。电影红星玛丽莲·梦露的照片的泛滥,也和可口可乐的广告泛滥一样,标志着美国社会大众的趣味。画家借用这种手法来说明,此类大众趣味正像他这幅画一样,在大批量地被制造出来,直至你感到厌倦为止。沃霍尔说过:“绘画就是事实,这就够了。”对于波普作品,他进一步强调过:“这些绘画都充满着自身的存在因素。”安迪·沃霍尔独特的波普画在当时有强烈的社会反响,因而赢得了美国艺术界更大范围的轰动。安迪·沃霍与其他波普艺术家相比显得更彻底,他完全取消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观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片形象移到画布上。还应用了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视为大忌的“重复”,甚至于推向极端,可口可乐瓶无尽无休的排列,以及明星们的照片都成为了最好的创作主题和素材。这十分贴切的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工业正是这样每天重复着同一样东西。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代替了深奥的艺术。随着后现代艺术的推进,它同我们生活的界限也显得愈来愈近,可能我们无法意识到,但它作为我们生活和精神的组成部分已无法替代。游击队女孩改造的大宫女 (美国)63\n“游击队女孩”(GuemlaGirls)是美国的一个专业艺术家团体。他们展开词语战和形象战来反对艺术中的性别歧视。在早些年里,她们的活动集中在为女性艺术争得一席之地。她们机智而严厉地批评那些不承认女性艺术的机构和个人。在她们的这幅招贴画上写着:“女人必须裸体才能进入博物馆吗?进入现代艺术区域的艺术家少于5%的是妇女,但85%的裸体是女性”,“游击队女孩”的标准和招贴中的形象是一个凶恶的黑猩猩面具,它将男人对女人的漂亮、性感的消费观念和标准荡涤得一干二净。与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的紧张激烈却吃力、小心翼翼的对抗性不同,20世纪80~90年代,女性主义艺术改变了方式,她们以一种反讽、幽默、潇洒的气息调和着前期女性主义的怒气。而实质上却更为激进、自由和宽泛,这些近于“异端”的实践往往被列入当代重要的问题之一即“是不是艺术”的讨论范畴。 六、总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美术创作跟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在某些时候,社会思潮对美术有非常直接的影响。”63\n通俗的浪潮教学目标: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对大众文化如何进入、影响美术有一定认识,对美术的“雅”、“俗”之分有自己的判断。教学重点:了解大众文化和美术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何看待艺术中的“雅”、“俗”。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艺术的“雅”、“俗”。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前一课学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些知识,现在再看一幅年画:《闹龙舟》。它跟《门神》有没有区别?(门神是传统的母题,其形式和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很少变化;《闹龙舟》反映的是当时社会的时尚、流行通俗的新事物,可以看到一些衣着入时的人在岸边观看赛龙舟活动。)本课涉及的一些作品也带有年画的性质,因为流行很广;但不是那些完全传统的民间美术。也就是说,本课探讨的是美术如何吸收通俗艺术、民间艺术的成分,或者说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图片欣赏及讲解观赏讨论《金陵十二钗仕女图册·林黛玉》和《西厢记·窥柬》。两幅画上有哪些民间或大众文化的因素?看书总结(教师提示:费丹旭和陈洪绶都是有名的画家,都创作版画插图。大众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它们是流行很广的戏曲、小说的插图;印刷出版,广泛传播;采用比较工致的线条,这是文人画家不屑于用、认为“匠气”的手法;人物形象都是纤弱的女性,这是当时普遍流行的审美趣味,等等。西厢记·窥柬 (明代)陈洪绶 明代晚期,中国古代版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这与大批文人画家参与到版画创作中来是不无关系的,陈洪绶就是其中之一。其中“窥柬”一幅尤为精彩。画莺莺立于屏风前,正偷偷地读着张生给她的情书,那种紧张而兴奋的神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红娘从屏风后探出身来观看这一情景,她手指放在唇下,好奇地望着她的小姐,其调皮的表情活灵活现。背景中四扇豪华屏风的绘制也别具匠心。第一幅是秋景,画一鸟独栖,暗喻莺莺与张生相识前两人天各一方;第二幅是冬景,画雪里芭蕉,表现莺莺和张生相识后却不能相见的相思之苦;第三幅是春景,画梅树上二鸟对语,借喻二人恋爱幽会时喜上眉梢的心情;第四幅是夏景,画荷塘中双蝶飞舞,寓张生考中进士后和莺莺结婚。画面暗合《西厢记》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题旨。一、导入观赏两张不同时期的唱片封面,短短数十年唱片封面怎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想到的有以下2点:1、大众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刻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2、经济、科技的发展刺激了美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的出现。通过这问题引出今天的课题“通俗的浪潮”。)二、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1、《烟草广告女郎》。内容、形式、技法有什么特点?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你怎么看待这件作品的?(在《新华字典》中,对雅的解释是“正规标准”和“美好大方”。而俗呢,则为“大众习见”和“趣味不高”。)这其实不是件“正经”的美术作品,而是随商品附送的,跟现在商店卖唱片附送的明星海报是一个道理。这些画是水彩画,并使用西方的绘画技法完成的,画了个时髦的女性,形象画的很逼真;它没有崇高的目的,仅仅是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虽然当时的文人认为这样的作品“俗气”,但很受老百姓欢迎。但在当代这种海报已成为旧上海大众文化的重要标志,很有文化的特殊性,成了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所谓大俗即大雅。所以“雅”与“俗”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63\n2、电影海报(越接近大众文化,越被大多数人认同,就越容易显得“俗”气。)(电影海报的作用,就是准确快速的传达给你电影的信息。)老电影海报(松花江上、飘)。这组海报有什么特点?(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海报基本上以手绘的方式,采用西画颜料和西画造型方法完成的。)美国商业大片海报(指环王、蝙蝠侠)。海报发展到现在,可以看出大众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代海报基本都属于电脑美术作品,电脑上的制作的普及代替了传统的手绘,其更具观赏性。应大众的审美的需要,出现了有很强视觉效果的海报。)文艺电影海报(霸王别姬、花样年华、红高粱)(相对来说文艺片的海报更具艺术性一些。)3、通过2组对比图片,让学生自由讨论对美术作品“雅”、“俗”的认识。①《六顺图》,商品画,技法比较糟糕,画面表现手段很平常无奇,其题材也很显俗气。《小鱼都来》齐白石,画面的题材很平俗,画家在表现这题材却一点也不俗气,直率自然,有不可言说的清旷意境,当然和他幼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分不开的。②《月景》商品画,这样的画表现的很有大众讲的所谓“像”的因素。在色彩搭配上和写实技巧上还有待提高。《星夜》凡高,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极具个人魅力。小结:“雅”与“俗”本无固定的界定标准,且“雅”与“俗”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所以认识“雅”、“俗”之分,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立场做出自己的评价。三、通俗文化带来的艺术创作灵感。作品欣赏1、张晓刚的《大家族》系列(这些画带给你这样的感受?)画面中的人物有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所特有的表征:全家福合照、中山装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外貌特征:单眼皮、瓜子脸、特定时代特定的呆滞表情。他的作品抓住了一个逝去的时代的脉络,那种呆滞的表情和惊觉的目光仿佛冻结了中国人特有的心路历程对年长者来说,这是一种回忆;对年轻人来说,这里有着某种难以言传的神秘。2、酷必得网站形象广告这两则广告都以文革视觉文化为基本造型元素,几个外形俊朗的时尚青年再现了文革时期的武斗形象,或三个男青年手持利斧,跨步站立,或几个男女青年都右臂曲起举在胸前作出捍卫的姿势,配以弟兄们砍和姐妹们上等双关广告语,将上网和砍价这两个概念用诙谐和戏谑的方式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应该说这是一次大胆的解构文革视觉文化的尝试,用特殊年代的视觉形象来激活酷文化的内核,获得颇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四、练习:欣赏下面的美术作品,谈谈作品中参考了哪些大众文化的元素。2、《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以梦露的照片为型,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3、《盘》汪正虹以中国传统的盘为原形,用玻璃钢制作,放大了数倍后做成雕塑。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展现给世人。且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4、《赤色的威胁》曾岳以中国古代地震仪为型,以当代“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为主题,作者通过一种非常巧妙、幽默的艺术语言,展现给大家。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对美术作品的细致观察,进而发现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美术作品有“雅”、“俗”之分,我们要多去接触一些高雅艺术,不断提高对作品的欣赏能力。三、分组讨论第一组:《牧女游乐园酒吧》、《红磨坊街的舞会》、《女舞者持花谢幕》;63\n牧女游乐园酒吧 (法国)马奈马奈非常尊重传统的技法,曾在卢浮宫认真研究和临摹过提香、委拉斯贵支、戈雅、哈尔斯等人的优秀作品,后来对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形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870年末,左拉的小说启发了马奈去关注法国下等酒吧间和咖啡馆里的资本主义现实。在他晚期的画作上,卖啤酒的女人、穿短衫的残废军人、修桥的石匠等劳动者的形象常常出现。《牧女游乐园酒吧》是他晚年的一幅杰作。从这幅画上看到了一个明亮而热烈的色彩世界。构图别致,酒吧间女侍者后面是一面大镜子,因此画外的一切都隐隐约约收入画内。这种幻觉一般的景象是马奈的艺术的最新成就。画这幅画时,作者正处在难以忍受的风湿病的痛苦之中,而画面却仍映现出艺术家对生活的强烈的热情。1882年这幅画在沙龙展出后,使马奈获得了一枚法国荣誉团勋章,但马奈不需要这种官方的嘉奖。他在给美术史家塞诺的信中写道:“在您给纽威尔凯克(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美术部长)写信时,请告诉他,我受宠若惊,他竟能如此赏脸,而且一定会使我机运大转,不过要把这种持续了20年的不公正状态改变过来,已为时太晚了。”马奈作为一个现实主义大师,在艺术上的革新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鉴赏和研究印象派这一流派时,马奈及其作品应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比较分析:它们跟普通人的生活或审美趣味有什么关系?可以列表说明第17课走进博物馆教学目标1.理解博物馆的功能,尤其是博物馆在保护人类的历史、文化与艺术遗产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2.学会利用博物馆来获取知识。3.了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概况。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博物馆来获取知识。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教学过程1.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者一些录像资料片(例如教材第103页的瓷器),提问:如果我们想要观看这些作品,可以到什么地方去?2.学生思考并且回答。3.教师总结,指出博物馆是保存人类的文化、艺术遗产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大量有价值的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4.教师播放一些有代表性的博物馆的录像资料片。5.教师提问:博物馆中有这么多好的作品,我们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它们呢?6.学生思考并且回答。7.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在时空与文明中穿梭”这一部分,并且分小组讨论、总结。63\n8.教师总结,指出:我们如果要更好地利用博物馆来获取知识的话,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①是事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收集相关的资料;②根据展览的分区和指示牌,确定有效的欣赏路线。9.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完成“活动建议”。10.教师展示中国博物馆的一些图片资料或者录像资料,分析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概况。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