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3.18 K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4.能正确认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与交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反应热的本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问题。教学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与键能教学难点:反应热与键能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一、概念1.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总不会相等的。在新物质产生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能量反应过程反应过程反应物生成物能量△H<0△H>0反应物生成物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对于该“示意图”可理解为下列形式:由能量守恒可得: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热量(放热反应)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热量(吸热反应)4.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42\n(1)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有热量变化。(2)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因为反应热除跟物质的量有关外,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只表示各物质对应的物质的量,因此,有时可用分数表示,但要注意反应热也发生相应变化。5.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明确以下问题:(1)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有关,需要注明,不注明的指101kPa和25℃时的数据。(2)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吸收和放出的热量不同,因此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热量数据,是与各化学计量数为物质的量时相对应的,不是几个分子反应的热效应。因此式中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一般出现分数时是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为“1mol”时其它物质才出现的。(4)无论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为多少,△H的单位总是KJ/mol,但△H的数值与反应式中的系数有关。板书设计:一、概念1.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放热反应:(2)吸热反应:3.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热量(放热反应)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热量(吸热反应)4.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5.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明确以下问题:练习:1、请解读下面的热化学方程式:(1)H2(g)+1/2O2(g)=H2O(l)△H=-285.8kJ/mol(2)C3H8(g)+5O2(g)=3CO2(g)+4H2O(l)△H=-2220.0kJ/mol2、依据事实,写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1)1mol乙烷燃烧生成CO2(g)和4H2O(l),放出1559.8kJ热量。(2)1克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热量【作业布置】课本:P6 -2、3、4【教学反思】1.重点讲练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重点图解化学反应热。教研组长签字:第一章第二节燃烧热能源42\n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燃烧热、热中和热相关概念和计算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了解能源的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2.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燃烧热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燃烧热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回忆反应热、焓变的知识。一、燃烧热定义:(一)、反应热1、概念: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比较。(二)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2、表示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例如:;△H=-241.8kJ/mol表示1mol气态H2与(1/2)mol气态O2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出241.8kJ的热量。(三)燃烧热1、概念:42\n2、注意:必须以1mol可燃物燃烧为标准;可燃物必须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例如:1mol碳燃烧生成CO时放出的热不是燃烧热,CO不稳定,可继续燃烧生成CO2。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而不是110.5kJ/mol。3、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表示在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4.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四)中和热1、概念:2、注意:必须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中和反应对象为稀溶液;强酸与强碱中和时生成1molH2O均放热57.3kJ,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3、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二、能源——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1)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2)煤作燃料的利弊问题(3)新能源的开发【板书并小结】一、燃烧热二、能源【作业】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2.下列燃料中,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A.煤B.石油C.天然气D.水煤气3.实验测得25℃、101kPa时1molC完全燃烧放出393.5kJ的热量,写出C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4.实验测得25℃、101kPa时1molH2完全燃烧放出285.8kJ的热量,写出H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6.在1.01×105Pa时,4g氢气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572KJ的热量,则H2的燃烧热为;表示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教研组长签字:42\n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理解、掌握盖斯定律,并学会应用盖斯定律进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进一步巩固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归纳,从能量守恒定律角度理解盖斯定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认识事物。教学重点、难点: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且为学生设计测定“C(s)+1/2O2(g)==CO(g)ΔH1=?”做好知识与理解的铺垫。1.下列数据表示燃烧热吗?为什么?H2(g)+1/2O2(g)==H2O(g)△H1=-241.8kJ/mol已知:H2O(g)==H2O(l)△H2=-44kJ/molH2(g)+1/2O2(g)==H2O(l)△H=△H1+△H2=-285.8kJ/mol2.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ΔH1=?思考并回答: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①C(s)+1/2O2(g)==CO(g)ΔH1=?②CO(g)+1/2O2(g)==CO2(g)ΔH2=-283.0kJ/mol③C(s)+O2(g)==CO2(g)ΔH3=-393.5kJ/mol①+②=③,则ΔH1+ΔH2=ΔH3所以,ΔH1=ΔH3-Δ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应用了什么原理?二、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讲述盖斯的生平事迹。三、对盖斯定律的理解与分析请观察思考:ΔH、ΔH1、ΔH2之间有何关系?ΔH=ΔH1+ΔH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盖斯定律。四、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石墨能直接变成金刚石吗?例1:写出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时)42\n说明:(1)可以在书中查找需要的数据.(2)并告诉大家你设计的理由。[学生]查阅燃烧热数据,设计方案:①C(石墨,s)+O2(g)==CO2(g)△H1=-393.5kJ/mol②C(金刚石,s)+O2(g)==CO2(g)△H2=-395.0kJ/mol所以,①-②得:C(石墨,s)=C(金刚石,s)△H=+1.5kJ/mol这个热化学方程式说明了什么?石墨不会自动变成金刚石;石墨与金刚石的能量相差不远。过渡:你知道火箭的燃料是什么吗?例2:某次发射火箭,用N2H4(肼)在NO2中燃烧,生成N2、液态H2O。已知:N2(g)+2O2(g)==2NO2(g)△H1=-534kJ/molN2H4(g)+O2(g)==N2(g)+2H2O(l)△H2=-534kJ/mol请写出发射火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先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再对两个已知方程式的反应热进行处理,△H=2△H2-△H1=-534kJ/mol2N2H4(g)+2NO2(g)==3N2(g)+4H2O(l)△H=-534kJ/mol你能设计出合理的路线吗?总结归纳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一、盖斯定律:二、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1、内容:2、理解3、盖斯定律的意义:小结:课后作业:按照盖斯定律,结合下述反应方程式,回答问题,已知:(1)NH3(g)+HCl(g)===NH4Cl(s)△H1=-176kJ/mol(2)NH3(g)+H2O(l)===NH3.H2O(aq)△H2=-35.1kJ/mol(3)HCl(g)+H2O(l)===HCl(aq)△H3=-72.3kJ/mol(4)NH3(aq)+HCl(aq)===NH4Cl(aq)△H4=-52.3kJ/mol(5)NH4Cl(s)+2H2O(l)===NH4Cl(aq)△H5=?则第(5)个方程式中的反应热△H是。(根据盖斯定律和上述反应方程式得:(4)+(3)+(2)-(1)=(5),即Q=+16.3kJ/mol)教学反思:盖斯定律是第一章的一大重点,应用其计算化学反应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必须多讲多练,及时巩固。教研组长签字:42\n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式,以及相关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化学反应速率图表获取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归纳知识和总结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言]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不一样,有的反应进行得很快,瞬间就能完成。例如氢气与氧气混合遇火发生瀑炸,酸碱的中和反应等;有的反应进行得很慢,例如,石油的形成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演示实验2-1]引导学生观察:两支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但大理石与盐酸反应迅速,有大量气泡产生,而与醋酸反应较缓,只有少量气泡产生。板书: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单位:mol/L.min或mol/L.s。投影:[例题]某一化学反应:A+B==2C,在2min钟内,A的浓度由2mol/L减小到1mol/L,C浓度由0.5mol/L增加到2.5mol/L,则在这两分钟内,A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5mol/L.min,C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mol/L.min。讨论、分析得结论:在同一段时间内,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是成比例的:在2升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反应:A+2B2CA的物质的量B的物质的量C的物质是量t=0min3mol1mol0t=1min2.8mol0.6mol0.4mol反应速率0.1mol/L.min0.2mol/L.min0.2mol/L.minVA:VB:VC=1:2:3(为方程式中的系数比)讲述: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这说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受其它条件的影响,同一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化学反应速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42\n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在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快某些和产过程,如使炼钢、合成树脂或合成橡胶的反应加快等;也可以根据需要减慢某些反应速率,如使钢铁生锈、塑料和橡胶老化的反应速率减慢。下面我们来探讨浓度、压强(主要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馈练习:1、反应4NH3(g)+5O2(g)4NO(g)+6H2O(g)在10升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X)(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生成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A.v(NH3)=0.01mol/LB.v(NO)=0.001mol/LC.v(O2)=0.001mol/LD.vH2O)=0.045mol/L2、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作业:1、可逆反应2A(g)+3B(g)2C(g)+D(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有以下4种反应速率,则该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v(A)=0.5mol/(L.s)B.v(B)=0.6mol/(L.s)C.v(C)=0.35mol/(L.s)D.v(D)=0.4mol/(L.s)2、将等物质的量的A、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经5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c(A):c(B)=3:5,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min)。试求:(1)此时A的浓度及反应开始前容器中A、B的物质的量;(2)B的平均反应速率;(3)x的值。教学反思:化学反应速率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在教学中以一些实例入手,使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自学得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单位、表达式等基础知识,最后提醒学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教研组长签字:42\n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2.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概念解释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比较反应速率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2.通过目前催化剂研究的遗憾,激发学生投身科学的激情。教学重点: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难点:有效碰撞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大理石与1mol/L的盐酸反应迅速,有大量气泡产生,而与0.1mol/L的盐酸反应较缓,只有少量气泡产生。引导学生分析并板书: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分析讲解]能量高于分子平均能量的分子,属于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在具有合适的取向相互碰撞后,才能使旧键断裂,发生化学反应,这样的碰撞叫做有效碰撞。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某一反应来说,活化分子在反应物中所占的百分数目是一定的,因此,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数也相应增多,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也相应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板书:二、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阅读、分析:对于气体来说,当温度一定时,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其所受的压强成反比。这就是说,如果气体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气体的体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2,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就增大到原来的2倍。所以,增大压强,就是增加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即增大了浓度,因而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相反,减小压强,气体的体积就扩大,浓度就减小,因而化学反应速率也减小。42\n如果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由于改变压强对它们体积的影响很小,因而对它们浓度改变的影响也很小,可以认为改变压强对它们的反应速率无影响。板书:三、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给加入0.1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了。这说明温度的变化也可以使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发生改变。[引导学生分析并讲解]在浓度一定时,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而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当然,由于温度升高,会使分子的运动加快,这样单位时间里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次数增加,反应也会相应地加快,但不是反应加快的主要原因,而前者是反应加快的主要原因。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有很多在常温或高温时进行得很快的化学反应,在低温下则进行得较慢。这就是人们使用电冰箱保存食物的原因。板书:四、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观察:在H2O2中加入MnO2粉末时,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在没有加MnO2粉末的试管中只有小量气泡出现。可见催化剂MnO2使H2O2分解的反应加快了。阅读、分析并讲述:催化剂能够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是它能够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这样就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大大增加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所占的百分数,从而成千成万倍增大了化学反应速率。许多实验成绩和事实证明,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来说,条件不同时,反应速率会发生变化。除了浓度(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相当于改变浓度)、压强、催化剂等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外,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也会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在适当条件下,人们还可以利用光、超声波、甚至磁场来改变某个反应的速率。[讨论]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增大Fe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是由于增加了活化分子在反应物中的百分数所造成的?(增加盐酸的浓度升高温度增大铁与盐酸反应的接触面积等)练习:1、根据化学反应A+B=2C,填写下表中的空白:ABC反应开始时浓度mol/L2.72.502min后的浓度mol/L2.32min后的浓度mol/L化学反应速率mol/(L.min)2、取amolA和bmolB置于v升容器内,发生可逆反应:42\naA(g)+bB(g)cC(g)+dD(g)。1min后,测得容器内A的浓度为xmol/L,这时B的浓度为;C的浓度为。这段时间内反应的平均速率若以物质A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应为。要加快该反应的速率,可采取的方法有。作业:1.设C+CO22CO-Q1,反应速率为υ1;N2+3H22NH3+Q2,反应速率为υ2。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υ1和υ2的变化情况为(A)A.同时增大B.同时减小C.υ1增大,υ2减小D.υ1减小,υ2增大2.把镁条投入到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H2的速率可由如图2-1-1表示,在下列因素中,①盐酸的浓度,②镁条的表面积,③溶液的温度,④氯离子的浓度,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C)。A.①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③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2SO2+O22SO3反应,现控制下列三种不同的条件:①在400℃时,10molSO2与5molO2反应;②在400℃时,20molSO2与5molO2反应;③在300℃时,10molSO2与5molO2反应;问: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快的是②;正反应速率最慢的是③。教学反思: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印象深、结论记忆深,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教研组长签字:42\n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2.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能用化学移动原理解释一些化学移动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做蔗糖晶体结晶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可逆过程与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和特征,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效平衡.课时安排3课时(第三课时课后习题和实际练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在化不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例如,在合成氨的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使N2和H2尽可能快地转变为NH3外,还需要考虑使N2和H2尽可能考虑多地转变为NH3,这就涉及到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化学平衡。化学平衡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规律的,如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等。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分析:一定温度下,当把适量蔗糖晶体溶解在水里时,一方面,蔗糖分子不断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里去;另一方面,溶解在水里的蔗糖分子不断地在未溶液的蔗糖表面聚集为晶体,当这两个相反过程的速率相等时,蔗糖的溶解达到最大限度,形成蔗糖的饱和溶液。此时,我们说达到溶解平衡状态。在溶解平衡状态,溶解和结晶过程并没有停止,只是速率相等罢了,因此,溶解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板书:一、化学平衡投影:800℃下,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里,在有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发生的可逆反应:CO+H2O(g)CO2+H2编号起始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mol)COH2OCO2H2COH2OCO2H2(1)0.010.01000.0050.0050.0050.005(2)000.010.010.0050.0050.0050.00053.0≤x≤0.01xx0.01-x0.01-x0.0050.0050.0050.00542\n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间反应速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分析](1)t=0时,V(CO)=V(H2O)=最大值,V(CO2)=V(H2)=0,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V(CO)或V(H2O))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V(CO2)或V(H2))不断增大。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V(CO)=V’(CO)≠0;V(H2O)=V’(H2O)≠0;V(CO2)=V’(CO2)≠0;V(H2)=V’(H2)≠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n(CO)=n(H2O)=n(CO2)=n(CO2)=0.005mol,反应混合物中CO、H2O、CO2、H2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1/4。(2)t=0时,V(CO2)=V(H2)=最大值,V(CO)=V(H2O)=0,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V(CO2)或V(H2))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V(CO)或V(H2O))不断增大。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V(CO)=V’(CO)≠0;V(H2O)=V’(H2O)≠0;V(CO2)=V’(CO2)≠0;V(H2)=V’(H2)≠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n(CO)=n(H2O)=n(CO2)=n(CO2)=0.005mol,反应混合物中CO、H2O、CO2、H2的物质的量分数也均为1/4。因为(3)状态下,最终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1)、(2)一样,所以可认为,(1)、(2)、(3)是等效的,即它们是等效平衡。它们要满足的条件是: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物质的量比不变(等温等压条件下,C、H、O原子的物质的量不变。)平衡状态相同,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故有:(3)当0≤x≤0.01时,各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有许多种组合,在相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得到与(1)和(2)相同的平衡,(1)和(2)只不过是(3)的一种特殊情况。[讲解]不论该反应从什么状态开始,要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起始状态有多种。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都仍在进行,只是由于在同一瞬间,正反应生成CO2和H2分子数和逆反应所消耗的CO2和H2的分子数相等,亦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因此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由此可见,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重点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比,与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没有关系。因此,不要把这点做为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每一种物质的正反应速率等于它的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状态(当然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也是不变的)。板书:42\n化学平衡状态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举例]可逆反应2SO2+O22SO3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V(SO2)=V’(SO2),V(O2)=V’(O2),V(SO3)=V’(SO3),由这些等式还可变化出许多关系式。但要注意,当V(SO2)=2V(O2)时,并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虽然化学平衡状态时这一等式成立。[讨论]高炉炼铁Fe2O3+3CO2Fe+2CO2反应是一个可逆的反应。在19世纪后期,人们发现高炉炼铁所排出的高炉气中含有相当量的CO,有的工程师认为,这是由于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不够长所造成的,于是在英国耗费了大量资金建造了一个高大的炼铁高炉,以增加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可是后来发现,用这个高炉炼铁,所排出的高炉气中CO的含量并没有减少。试用化学平衡的理论来分析,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CO的含量?(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因此,CO的浓度不会因高炉的增大增高而发生改变,高炉气中CO的含量当然不会减少。)课堂练习:1.在一定条件下,使NO和O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不变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不变2.一定温度下,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N2,H2和NH3的物质分数不再改变B.c(N2)∶c(H2)∶c(NH3)=1∶3∶2 C.N2与H2的物质的量之和是NH3的物质的量2倍D.单位时间里每增加1molN2,同时增加3molH23.对于可逆反应2SO2+O2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的18O2,足够长的时间后,18O原子 ( )A.只存在于O2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只存在于O2和SO2中 D.存在于O2、SO2和SO3中【作业布置】课本P32 1、4(1)、5教研组长签字:42\n第二课时[引言]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达到平衡的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我们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希望保持某一个平衡状态不变,而是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例如,使转化率不高的化学平衡破坏,而建立新的转化率高的化学平衡,从而提高产量。我们把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移动。下面,我们着重讨论浓度、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2-5,2-6.观察、分析得结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讨论: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的建立等知识,解释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分析: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则V正增大,而V逆增大得较慢,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如果减小生成物的浓度,这时V正虽未增大,但V逆减小了,同样也使V正大于V逆,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板书:2.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分析:我们可以合成氨反应为例来说明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N2(g)+3H2(g)2NH3(g).在该反应中,1体积N2与3体积H2反应生成2体积NH3,即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发生了变化,反应后气体总体积减少了。表2-1列入的是450℃时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实验数据。归纳结论:a.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b.在有些可逆反应里,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没有变化,增大或减小压强都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例如:2HI(g)H2(g)+I2(g)(2体积)(1体积)(1体积)c.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受压强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如果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改变压强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板书: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2-7.观察、分析得结论:42\n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总结: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平衡移动原理,也叫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板书: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阅读分析得结论:由于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地增加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但是使用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反馈练习:()1、在平衡体系CO(g)+2H2CH3OH(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中,为了增加CH3OH(甲醇)的产量,工厂应选择反应条件是A.高温、高压B.适宜温度、高压、催化剂C.低温、低压D.低温、高压、催化剂()2、在合成氨工业中,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A.向循环气体中不断补充N2和H2并将生成的NH3及时地从混合气中分离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B.高压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D.温度过高不利于合成氨的反应()3、工业上常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取生石灰。当生石灰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分解时,建立了下列平衡:CaCO3(s)CaO(g)+CO2(g),若保持温度不变,使反应进行较完全,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增大体系的压强B.继续加入石灰石C.加入催化剂D.降低体系压强,不断导出CO2作业布置:1、将一定量N2与H2(体积比为1:3)的混合气体通入全盛塔,反应达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为16%,则平衡混合气体中N2的体积分数为,H2的转化率为。2、反应N2+3H22NH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并达到平衡。如果起始浓度c(N2)=4mol/L,c(H2)=8mol/L,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10%。试求:(1)达到平衡时,N2、H2和NH3的浓度各为多少?(2)平衡时压强为起始压强的多少倍(反应前后温度不变)?教研组长签字:42\n第二章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反应发生与否的判断依据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教学重点、难点: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基础要点1:科学家根据体系的存在着使体系总能量趋向于,也就是⊿H0的趋势,也存在使体系由有序向无序转化(⊿S0)的自然现象,提出了焓判据和熵判据。板书:一、焓变与自发反应的关系思考1.是不是只要焓变小(放热反应)的反应就是自发的反应?2.从上述的化学变化中,找出自发反应与焓变的关系?3.与下表对比,你找出的规律是否正确?化学反应反应焓变(KJ/mol)⊿S4Fe(OH)2(s)+2H2O(l)+O2(g)=4Fe(OH)3(s)⊿H(298K)=-444.30NH4HCO3(s)+CH3COOH(aq)=CO2(g)+CH3COONH4(aq)+H2O(l)⊿H(298K)=37.30CaCO3(s)=CaO(S)+CO2(g)⊿H(298K)=178.20结论1.焓变只是决定化学反应方向的。板书:二、熵变与自发反应的关系基础要点2:熵指的是,用表示。作为固液气三态的熵值比较大小顺序为。交流:为何物质的溶解是自发过程?(请用熵变来解释)思考:2.为何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之一是生成气体?3.是不是只要熵变大的反应就是自发的反应?4.从上述的化学变化中,找出自发反应与熵变的关系?5.与表2对比,看你找出的规律是否正确?化学反应⊿S(KJ﹒mol—1﹒K—1)2H2O2(aq)=2H2O(l)+O2(g)57.16NH4HCO3(s)+CH3COOH(aq)=CO2(g)+CH3COONH4(aq)+H2O(l)184CaCO3(s)=CaO(S)+CO2(g)169.6C(s,石墨)+H2O(g)=CO2(g)+H2(g)133.842\n2Al(s)+Fe2O3(s)=Al2O3(s)+2Fe(s)-39.35结论2.熵变只是决定化学反应方向的。板书:三、自发反应的判断依据基础要点3.焓变(焓判据)只能判断熵变(熵判据)只能判断因此二者的复合判据才是自以反应的判断标准。结论3.请填写下列表格(用自发反应,非自发反应,不一定) 熵增大熵减小焓变大 焓减小 拓展:二者对反应方向的影响存在着关系:a.⊿H—T⊿S<0正反应自发进行:b.⊿H—T⊿S>0逆反应自发过行.【课堂练习】1.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A、水由高处向低处流;B、天然气的燃烧;C、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D、室温下水结成冰。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少或不变;C、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D、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3.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A、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C、熵增加反应D、熵增加或者放热反应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介绍了“焓判据、熵判据及自由能(△G=△H-T△S)”知识,有一定难度。人教版教材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之后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教研组长签字:42\n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2、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3、认识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教学过程:一.铺垫:1.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酸,是用哪一种酸除铁钉的铁锈?2.如果上述两种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除水垢,常用盐酸还是醋酸?二.引入实验改进:1)实验中先测反应前溶液的pH值,再进行与镁条的反应。2)用锥形瓶进行实验,瓶中先放酸液,后同时投放等量镁片,然后迅速套上汽球,观察现象。3)分两部分讨论,从定性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区别与表现。项目1mol/LHCl1mol/LHAc溶液的pH与足量镁条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比较与足量镁条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比较三.弱电解质的电离探究性实验1:稀释实验项目1mol/LHCl1mol/LHAc溶液的pH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值分析得结论:盐酸的pH值上升三个单位,即氢离子浓度为原来的1/1000,而醋酸的pH值增大不足2个单位,表明,氢离子的浓度降低要少得多。探究性实验2:酸液中加对应的盐1mol/LHCl1mol/LHAc溶液的pH1mol/LHCl中加入少量的NaCl1mol/LHAc中加入少量的NH4Ac溶液的pH分析得结论:由于醋酸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浓度的增大,导致醋酸溶液的pH值上升,而盐酸中,加入NaCl,溶液的pH值无明显变化。探究性实验3.速度实验42\n1mol/LHCl1mol/LHCl+少量的NH4Ac与镁反应速度的比较分析得结论:由于盐酸中,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结合了部分氢离子,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下降,与镁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下降,剧烈程度减缓。归纳得结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四、弱电解质的可逆电离过程的应用利用化学平衡的v-t图描述CH3COOH在水中的电离情况.在CH3COOH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对CH3COOH的电离平衡各有什么影响CH3COOHCH3COO-+H+加入物质或方法盐酸NaOH固体加热CH3COOH氨气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作业布置:向两支分别盛有0.1mol/L醋酸和饱和硼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等浓度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酸性比较(pH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等体积1mol/LHA与1mol/LHB参加下列反应,pH(HA)8蓝色甲基橙<3.1红色3.1-4.4橙色>4.4黄色酚酞<8无色8-10浅红色>10红色(2)pH试纸法:使用方法(3)PH计法作业:体积相同、pH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与NaOH溶液中和时两者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A.相同B.中和HCl的多C.中和CH3COOH的多D.无法比较教研组长签字: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酸碱中和滴定(第2课时)42\n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酸碱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掌握酸碱中和滴定所使用的仪器。过程与方法:通过酸碱中和滴定相关量关系、使用仪器和指示剂的选择、实验操作中有关问题的讨论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重点、难点: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有关计算。教学过程复习:1.什么是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盐酸与NaOH溶液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是什么?两者的定量关系是什么?思考、回答板书:〈酸碱中和滴定〉一、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1、定义: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2、原理:H++OH-=H2O;C(H+)·V(酸)=c(OH-)·V(碱)3、关键:[投影例题]P49,注意解题规范。板书:二、酸碱中和滴定[仪器介绍][实验探究]P50(实验3-2)滴定操作1.滴定前:①洗涤、检漏;②润洗(用什么溶液润洗?为什么要润洗?)③装溶液(充满尖嘴,为什么?怎样才能充满?)④调整液面(到零或零以下)(为什么?)⑤记录起始读数(精确到0.01)(怎样观察液面?)2.滴定中(用已知浓度的HCl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①取NaOH溶液25mL(V2)于锥形瓶中,加2滴酚酞试液。a.从碱式滴定管中放出25mLNaOH溶液(怎样操做作)b.锥形瓶是否要用碱液润洗?是否要干燥?为什么?c.加少量水稀释,对滴定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②滴定(锥形瓶下衬一白纸)a.操作方法:左手(见图)b.速度:先快后慢;快不成线;越来越慢。c.判断滴定终点:视线始终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红色刚好褪去(反滴一滴又变为红色)d.记录终了读数,求所用HCl溶液的体积V1(一般滴定三次,取平均值)3.滴定后42\n①数据处理,计算NaOH溶液的浓度(四位有效数字),贴上标签。②清洗仪器(碱式滴定管活塞处衬一纸片,将滴定管倒夹在滴定管架上)板书: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①洗涤②查漏③润洗④注液⑤排气泡⑥调整液面⑦读数2.滴定:①量取待测液加指示剂②滴定至终点读数③重复操作④计算板书:三、中和滴定误差分析:根据:C(H+)·V(酸)=c(OH-)·V(碱)分析:中和滴定时(已知酸的浓度),下列错误操作对所测碱液的浓度有何影响?(投影)(1)酸式(或碱式)滴定管未用待装溶液润洗——偏高(或偏低)(2)锥形瓶用待装碱液润洗——偏高(3)滴定前酸式(或碱式)滴定管尖嘴有气泡(后无)—偏高(或偏低)(4)滴定后酸式(或碱式)滴定管尖嘴有气泡(前无)—偏低(或偏高)(5)观察液面时,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偏高(6)观察液面时,滴定仰俯视,滴定后俯视——偏低(7)滴定前酸式(或碱式)滴定管液面未调到“0”或“0”以下——偏低(或偏高)(8)锥形瓶中溶液的红色刚好褪去时,瓶壁上还沾有少量碱液或振荡时有溶液溅出——偏低板书:四.实验测定酸碱反应曲线分析:向20.00mL0.100mol/LHCl中滴加0.100mol/LNaOH溶液过程中,溶液的pH值变化如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与规律?(在接近pH=7时,很少量的酸或碱的加入,就会引起溶液pH突变。)在实际的中和滴定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进行酸碱中和滴定时,当滴定接近终点时,应注意哪些实验操作?V(NaOH)/mL0.0010.0015.0018.0019.0019.9620.0020.0421.00pH11.21.82.32.63.9710.011.4作业:1.P52三、四、五2.绘制PH突越曲线。教学反思:1.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对滴定管的使用记忆比较深刻。2.对照公式进行误差分析,以计算用值和实际值比较得结论,学生容易掌握。教研组长签字:42\n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2.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3.了解盐类水解的利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置问题、实验、讨论、分析、归纳、讲解、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法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学难点: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及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过程:(两课时)[引入]大家知道碳酸钠的俗称吗?(纯碱、苏打),它的类别应属于盐类,为什么会称它为“碱”呢?(水溶液显碱性)测出以下盐溶液的PH值,并完成下表盐溶液NaClNa2CO3NH4ClNa2SO4MgCl2CH3COONaPH值酸碱性盐的类型注:不同类型的盐溶液的酸碱性规律盐的类型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问:1.盐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现酸性,说明盐溶液中c(H+)与c(OH-)相对大小如何?2.根据水的电离平衡,为什么形成盐溶液后,c(H+)与c(OH-)会发生改变呢?与组成盐的阴、阳离子有没有关系?3.以NaCl、CH3COONa、NH4Cl为例分析这三种盐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粒子。4.分析三种不同类型盐溶液中的粒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一、盐类水解1.本质:在盐溶液中,由于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生成弱电解质,从而促进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显示不同程度的酸性或碱性,这个过程我们成为盐类的水解。对于不能生成弱电解质的盐则显中性。2.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议程式盐NaHCO3NaHSO3NH4FCH3COONH4酸碱性3.盐类水解的规律测量以下盐溶液的酸碱性思考:1、弱酸酸式盐中酸式根电离使溶液显酸性,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如何判断其酸碱性?42\n2、弱酸弱碱盐中阴阳离子都可以发生水解,酸根离子使溶液显碱性,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使溶液显酸性,其水溶液酸碱性又如何判断呢?分析、归纳: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2.弱酸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由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强弱来决定其酸碱性;3.弱酸弱碱盐溶液的酸碱性由阴、阳离子水解程度的相对强弱来决定复习巩固:(第二课时)1.CH3COOK溶液显性,原因,AlCl3溶液显性,原因,2.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①c(Cl-)>c(NH4+)>c(H+)>c(OH-) ②c(NH4+)>c(Cl-)>c(H+)>c(OH-)③c(NH4+)=c(Cl-)>c(H+)>c(OH-) ④c(NH4+)=c(Cl-)>c(OH-)>c(H+)板书:二、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内因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如碳酸钠与醋酸钠的PH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发生水解的离子不同,表现为水解程度不同,故PH就有区别,即盐类水解影响因素的内因是发生水解离子的性质。那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有哪些呢?设问:1.从反应物性质考虑,FeCl3能否水解,若可以,请写出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据反应平衡移动原理,设计实验探究外界条件对盐类水解程度的影响。影响条件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盐的浓度加入FeCl3晶体加水稀释加入Fe粉温度升温溶液酸碱性加盐酸加NaHCO3板书:1、内因2、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升高,水解程度增大浓度: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PH值:通过控制溶液的酸碱性可以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反馈练习:1、为了出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燥加入适量的HCl,这种试剂是()A、NH3.H2OB、NaOHC、Na2CO3D、MgCO32、讨论在下列情况下CH3COONa溶液和NH4Cl42\n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将如何移动,水解程度有何变化?(1)增加溶液中溶质的量,使盐的浓度加倍(2)将盐的浓度稀释为原来的一半(3)微微加热溶液(4)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盐酸(5)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浓NaOH溶液板书:3、盐类水解的应用思考与交流:A、人们常用硫酸铝钾或硫酸铝做净水剂,你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B、在必修I学习胶体性质时,我们知道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时是在沸水中滴入FeCl3溶液,你现在知道其中的原理了吗?C、家里常用纯碱来清洁厨房用具,用加热过的纯碱液效果更好,为什么?D、泡沫灭火器是常用的灭火器,其结构有两个筒,内筒为塑料筒,盛有硫酸铝溶液,外筒和内筒之间装有碳酸氢钠溶液,使用时将灭火器倒置,两种溶液混合即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泡沫而达到灭火效果,你能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吗?作业布置:教材习题2、6、9、10、11。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探讨盐类水解的规律;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其中,盐类水解的概念是基础,旨在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并为研究盐类水解规律提供依据。盐类水解的规律是核心,它是盐类水解原理的具体化,并使盐类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应用。盐类水解的利用,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应用实例,加深对盐类水解及其规律的理解、巩固。总之,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教研组长签字:42\n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也存在溶解平衡2.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形成、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与沉淀的转化第二课时:沉淀的形成和溶解教学重点、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转化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展示一瓶饱和NaCl溶液.向饱和溶液中滴加几滴浓盐酸溶液,观察现象观察:有大量晶体析出分析:由于浓盐酸的加入,使得溶液中c(Cl-)增大,加快了Cl-与Na+的结晶速率,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而析出晶体。设问:如果继续向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晶体,溶液中Na+,Cl-的量是否会增加?分析:说明Cl-与Na+的结晶与NaCl晶体的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溶液中C(Cl-)增大,平衡向结晶方向移动,故有晶体析出。在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晶体,平衡不发生移动,溶液中Na+,Cl-的量不会增加。NaCl(s)≒Cl-(aq)+Na+(aq)板书: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阅读P59-60,思考:1、难溶电解质的定义是什么?难溶物的溶解度是否为0?你如何理解溶解性表中的“溶”与“不溶”?2、以AgNO3与NaCl反应生成难溶AgCl为例,根据你对溶解度及反应限度、化学平衡原理的认识,说明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溶液中是否含有Ag+和Cl-?3、难溶电解质是否存在溶解平衡?若有,请写出AgCl的溶解平衡的表达式,与电离方程式有何区别?并解释之。4、怎样判断难溶电解质已经达到溶解平衡?板书:一、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讨论、分析归纳: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但不会等于0,溶解度小于0.001g,则视为难溶。2、少量已溶解的沉淀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改变外界条件,平衡会发生移动。3、AgCl(s)≒Cl-(aq)+Ag+(aq)42\n当向AgNO3和NaCl恰好完全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加入I-,若再加入S2-,有何现象?设问:Ag+与I-反应可以生成AgI沉淀,Ag+与S2-反应可以生成Ag2S沉淀,会不会产生这种沉淀呢?由什么来决定?[实验]完成课本实验3-4,并填写下表步骤AgNO3和NaCl混合溶液向所得固液混合物中滴加KI溶液向新得固液混合物中滴加溶液现象分析讨论:1、溶液中的Ag+有没有变化?体系中的溶解平衡有没有发生移动?沉淀的转化和溶解度的大小有什么联系?)2、如果将上述两个实验中的沉淀生成和转化的操作步骤颠倒顺序,会产生什么结果?3、如果向MgCl2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在滴加FeCl3溶液,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请用实验验证你的想法。归纳总结:实验说明,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某种离子结合原沉淀电离出的某种离子形成更难溶的沉淀,即将原有沉淀通过加入其他离子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AgI(比AgCl更难溶)。这个过程我们称为沉淀的转化。AgCl(s)≒ Cl-(aq)+Ag+(aq)【思考与交流】1、在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通常会将FeS固体投入Cu2+,Ag+,Pb2+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中,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什么原理?2、加热可以使硬水中Ca(HCO3)2与Ca(HCO3)2分解为CaCO3与MgCO3沉淀,但实际上锅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而不是CaCO3与MgCO3,Mg(OH)2,的溶解度比MgCO3的溶解度小,试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二课时【引入】展示美丽溶洞的图片1、在生活中,水资源是很宝贵的,如果工业废水中含有Ag+,理论上,你会选择什么试剂来除去Ag+?2.粗盐提纯时,NaCl溶液中含有SO42-离子,你会选择Ca2+还是Ba2+的试剂?为什么?3.家里的暖水瓶总用久了会产生水垢,其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如何出去其中的水垢呢?[思考并回答]1、离子的除杂,在相同条件下,选择一种溶解度小的沉淀,可使除杂更彻底,利用的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对难溶电解质平衡的决定性影响。2、沉淀的溶解以CaCO3为例,体系存在溶解平衡CaCO3(s)≒Ca2+(aq)+CO32-(aq),加入盐酸,可使CO32-离子浓度降低,平衡相右移动,则沉淀不断溶解,利用了改变离子浓度的方法使溶解平衡发生移动而达到沉淀溶解的效果。42\n【思考与交流】1、NH4Cl中含有FeCl3,如何出去Fe3+?请总结出沉淀剂选择的条件以及沉淀形成和沉淀完全的条件。2.以Mg(OH)2为例,分析可使难溶电解质溶解的方法,并设计实验验证,总结使沉淀溶解的本质所在.3.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aCO3为何溶于碳酸?氢氧化铝为何既可容在强碱溶液中又可溶在强酸中?板书:二、沉淀反应的应用1.沉淀的形成:加入沉淀剂与溶液中的某些离子生成沉淀,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2、沉淀的溶解: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减少溶解平衡体系中的某种离子,会使平衡向沉淀溶解方向移动,沉淀逐渐溶解。Mg(OH)2(s)≒Mg2+(aq)+OH-(aq)+H+ H2O[问题]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岩在有水的条件下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盐,碳酸氢盐也可分解为碳酸盐,请你根据提供的条件结合沉淀形成和溶解的知识分析美丽的石笋、石钟乳和石柱是怎么形成的?[学生阅读]学生阅读课本P64【科学视野】有关溶度积的内容并思考。1、溶度积常数的表达式是什么?它表达的意义是什么?2、溶度积常数与沉淀的析出和溶解有何关系?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有哪些应用?作业布置:试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下列事实1.FeS不溶于水,但却能溶于稀盐酸中。2.CaCO3难溶于稀硫酸,但却能溶于醋酸中。3.分别用等体积的蒸馏水和0.010mol/L硫酸洗涤BaSO4沉淀,用水洗涤造成的BaSO4的损失量大于用稀硫酸洗涤造成的损失量。42\n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了解设计原电池、选用正负极的原则,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2.实验引导学生掌握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从能量的角度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贡献。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情境]1.同学们在化学必修2关于《化学能与电能》章节中,学习了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形成条件,那如果有下列两个装置能形成原电池吗?CuSO4溶液CuSO4溶液GZnCu(2)GZnCuCuSO4溶液(1)2.为什么⑵不能形成原电池?(是⑵不能形成闭合回路。)盐桥CuSO4溶液CuSO4溶液GZnCu(3)3.如何能使⑵构成闭合回路,形成原电池呢?(依据学生的方案,肯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如在两烧杯间搭建盐桥。)[实验探究]在⑵装置中使用盐桥。观察装置⑶的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并讲述实验现象。[教师]归纳并板书实验现象:①电流计指针偏转,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②锌片溶解质量减少;③铜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42\n[结论]Cu-Zn-CuSO4溶液构成了原电池,发生了原电池反应,并且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问题:1.如何设法阻止溶液中的Cu2+在负极锌表面还原以及能使⑶装置原电池得到持续、稳定的电流呢?2.若把装置⑶中左烧杯中的CuSO4溶液换成ZnSO4溶液可以吗?实验4-1观察,记录并讲述实验现象。①盐桥存在时电流计指针偏转,且指针偏转角度随时间的延续几乎保持不变;②Zn片溶解,无红色物质析出,Cu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③取出盐桥电流计指针回到零点。[结论]Zn—Cu—ZnSO4溶液—CuSO4溶液—盐桥构成了原电池,且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取出盐桥时没有电流产生,不能形成原电池。板书:1、构造特点:双液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每个半电池中的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互不反应,电池反应的还原剂与氧化剂分别位于两个半电池中,中间通过盐桥连接形成闭合回路。2、电极反应: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Cu):Cu2++2e-=Cu(还原反应)3、电池反应:Zn+Cu2+=Zn2++Cu4、外电路:电子由负极(Zn片)流向正极(Cu片);电流由正极(Cu片)流向负极(Zn片);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Cu片);阴离子移向负极(Zn片)。5、盐桥的作用: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在内电路形成电流回路而不中断电流。6、意义:随开随用,并能长时间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小结并板书]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1、原电池的定义: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闭合电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3、原电池的电极:①材料种类:金属—金属(活泼性不同);金属—非金属;金属—金属氧化物等。②负极: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正极: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③正、负极的判断方法: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电子流出或电流流入的一极为负极,电子流入或电流流出的一极为正极);池中实验现象(电极本身溶解的为负极,电极上有金属或气体析出的为正极)。[作业]教材P72,习题1-6。42\n第四章第二节化学电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电源的分类,常用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重点:一次、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反应式的书写、性能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教学过程复习:请同学以铜—锌原电池为例,叙述原电池组成和工作原理板书:第二节化学电源举例或实物展示:常见化学电源锌—锰干电池、铅蓄电池、镍—铬可充电电池、银—锌钮扣电池的标本或模型板书:化学电池——将化学能变成电能的装置讲述:电池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板书:一、一次电池投影:1.电池反:Zn+2MnO2+2H2O2MnO(OH)+Zn(OH)2.找出电池的正、负极(电池的正、负极反应方程式看教材,不要求)2.银锌电池的电极分别是Ag2O和Zn,电解质是KO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生成Ag和ZnO,请写出该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分析、讨论得结论讲述:锂电池的优点:锂具有密度小,还原性强的特性。以及锂电池重量轻、电能高、寿命长、用途广的特点。板书:二、二次电池—铅蓄电池投影:放电充电铅锑合金的格板,格板上填充的正极、负极材料,两极之间注入硫酸的质量分数(30%)和密度等内容。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找出放电时(原电池)正负极材料与电极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类型,计算当转移0.5NA个电子时,蓄电池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并分析充电的反应。分析、讨论得结论:板书:三、燃料电池投影:请写出氢氧燃料电池在酸性及碱性电解质下的正负极反应、总反应,并由此理解此类电池名称的来源。板书:酸性电解质:负极:2H2-4e-==4H+正极:O2+4H++4e-==2H2O42\n总反应:2H2+O2==2H2O碱性电解质负极:2H2-4e-+4OH-==4H2O正极:O2+2H2O+4e-==4OH-总反应:2H2+O2==2H2O讨论、归纳:1.燃料电池的规律①燃料做负极,助燃剂氧气为正极。②书写方程式要考虑产生的离子是否与电解质溶液反应。③电极材料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只起传导电子的作用。④电极反应式必须遵循原子守恒与电苛守恒。2.燃料电池与前几种电池的差别:①氧化剂与还原剂在工作时不断补充;②反应产物不断排出③能量转化率高(超过80%),普通的只有30%,有利于节约能源。[阅读]科学视野:燃料电池具有能量利用率高,可连续使用和污染小等优点,已成为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化学电源。作业:1.燃料电池是燃料(如H2,CO,CH4等)跟氧气或空气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液为强碱溶液。下列关于甲烷燃料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答案A、C)A.负极反应为:CH4+10OH--8e-==CO32-+7H2OB.负极反应为:O2+2H2O+4e-==4OH-C.随着放电进行,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D.随着放电进行,溶液的PH值不变2.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污染的铜镍电池。氢镍电池的总反应是(答案是C、D)放电充电H2+NiO(OH)Ni(OH)2,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电池放电时,A.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OH-浓度不断增大B.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C.电池充电时,氢元素被还原D.电池放电时,H2是负极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应联系生活实际,向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转化。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应注意:挖掘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工农业生产、科学发展、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2\n第四章第三节 电解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解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2.使学生了解电解原理的应用。3.通过对比、分析、明确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和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氯化铜水溶液的实验,加深对电解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探究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意识。(2)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加深学生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认识规律的认识。教学重点:电解原理。教学难点:离子放电实质。课时分配:第一课时,电解原理;第二课时,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启发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1.生活中常用的充电电池,充电的过程是怎样的?2.人们用的银制餐具,是纯银的吗?又是怎么制作的?3.1807年,当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电极插入熔融的氢氧化钾并接通直流电源时,奇迹终于发生了,在阴极附近产生一种银白色金属,随即形成紫色的火焰,这就是发现钾元素的主要过程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他随后用电解法又相继发现了钠钙锶钡镁等元素,成为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人,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积极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觉得将要学习的内容既熟悉又有趣。【实验探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电解原理,首先,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将CuCl2水溶液通电,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描述分析实验现象。做实验,记录现象①与电源的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一层红色的固体析出,说明有铜生成。②①培养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②提供直接经验。③42\n与电源的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气泡产生,并有刺激性气味,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说明有氯气生成。③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解质溶液导电。④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浅,说明Cu2+的浓度逐渐减小。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讨论问题】针对实验中的现象讨论以下问题1.通电前,氯化铜溶液里有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样?2.通电时,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离子的浓度有什么变化?3.当离子定向移动到电极表面时,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4.电子的流动方向如何?外电路上电流方向怎样?5.构成电解池的条件?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沿导线流入碳棒(与负极相连),又从碳棒(与正极相连)流出,沿着导线流回电源正极,所以,外电路上的电流方向是由电源正极出发→碳棒(与正极相连)→碳棒(与负极相连)→回到电源负极。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实验探究】当电解一个电解质溶液,在阴阳两极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有什么规律?我们来电解两个混合溶液(CuCl2+FeCl2和KCl+KI)探讨一下?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描述现象培育实验探究能力【讨论问题】①在两个混合溶液(CuCl2+FeCl2和KCl+KI)中分别存在哪些阴阳离子?②根据实验现象,是哪些阴阳离子在放电?③有什么规律可寻?【总结】①阳离子放电能力与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越不活动的金属,其离子越易得电子。②阴离子放电能力与其还原性有关,离子的还原性越强,放电能力越强培育归纳总结能力在水溶液中的放电顺序:Ag+>Hg2+>Fe3+>Cu2+>H+>Fe2+>Zn2+[特别提示]K+、Ca2+、Na+、Mg2+、Al3+等活泼金属的阳离子在水溶液中不放电。S2->I->Br->Cl->OH->含氧酸根[特别提示]加强理解42\n含氧酸的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中不放电【巩固练习】以石墨为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写出有关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总反应式:①氯化氢②硫酸③氢氧化钠④硫酸铜⑤硫酸钠⑥氯化钾学生练习巩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课下探索性练习】1.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时,两极均能放出气体,且溶液的PH值增大的是A氯化氢B硫酸铜C硫酸钠D氢氧化钠2.假如要将一根铁钉镀上铜,应如何设计电解池,请画出装置图。3.比较电解池和原电池。课后练习为下节内容做下铺垫板书设计一、电解原理构成电解池的条件第二课时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讨论】如果电极一个用铁,一个用石墨,电解质溶液用CuCl2,一个制成原电池,一个制成电解池,请指出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极反应,以及区分正负极和阴阳极。讨论,比较比较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不同。【引入】大家都知道生活中使用的银制餐具不是纯银的,而是镀银的,和我们上节课布置的让大家在铁钉上镀铜的原理类似,属于电解池的应用,请大家展示自己设计的电解池。投影学生设计的装置图并进行评定。承上启下,对上节内容的巩固和引出本节内容。【问题讨论】1.有些同学采用惰性电极做阳极,有些采用铜做阳极,哪种方法好,为什么?2.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在铜的精炼上,比如用纯铜板做阴极,粗铜板做阳极,CuSO4做电解液,两极上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3.如果粗铜中含有锌镍银金等杂质,那么在两个电极上又将发生什么变化?思考并讨论深化电解原理这个概念。【归纳总结】以上是电解原理的应用——增强理解42\n电镀,可以使金属增强抗腐蚀能力,增加美观和表面硬度。【实验探究】我们来看电解原理的另一个应用,电解饱和食盐水,这是氯碱工业的基础,下面大家来做这个实验,检验产物。做实验,记录,讨论培养实验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介绍】上节课我们提到过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钾钠钙锶钡镁等元素的过程,一般金属的冶炼有加热分解法,热还原法,但是对于这些活泼的金属,由于很难有还原剂将它们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所以只能采用电解法这种“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理解承上启下,呼应重要知识点。【练习】请写出电解NaCl和Al2O3的电极方程式和总方程式。练习巩固电极反应的书写。【板书设计】二、电解原理的应用电解饱和食盐水制造烧碱、氯气和氢气。作业:1.用两根碳棒为电极,电解氯化钠、溴化钠、碘化钠的混和溶液(假设三者浓度相等),一开始两极上的产物为(A)A.碘和氢气B.氯气和氢气C.氧气和氢气D.溴气和氢气2.以Pt作电极,用电源串联电解分装在两个烧杯里的200mL0.3mol/LNaCl溶液和300mL0.1mol/L的AgNO3溶液,过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将两杯混合,则混合溶液的pH值(C)A.<7B.>7C.=7D.≥742\n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书写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式,巩固"析氢腐蚀"的电极反应式。2.了解电化学防护的原理及方法。过程与方法:视频图片引入,紧密结合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设问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归纳小结,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防止腐蚀,任重道远。培养学生努力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造福社会。教学重点: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及金属的电化学防护教学难点:金属发生吸氧腐蚀的电化学原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展示图像和学生收集到的音像、资料(事先布置安排)等,由学生介绍金属腐蚀给社会和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事先收集相关腐蚀的图片和录像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探究金属腐蚀的兴趣和欲望讲解介绍讨论:1、金属腐蚀的实质金属与周围的气体或液体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损耗的现象。2、金属腐蚀分类: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金属跟接触到的干燥气体(如O2、Cl2、SO2等)或非电解质液体(如石蜡)等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而且危害加大的,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那么电化学腐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提出电化学腐蚀概念板书42\n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实验实验1Fe—C—稀硫酸溶液原电池中电流计有偏转。试一试将稀硫酸溶液换为知识铺垫,逐步推进NaCl溶液,回路中会有电流产生吗?学生讨论,并分正反方辩论学生实验安排反方代表实验证明。现象:有电流产生。实验证明设问问题:1.正负极参加反应的物质是什么?2.你能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吗?学生思考讨论讨论思考学生讨论负极反应的物质是铁,电极反应式:Fe-2e-=Fe2+正极:实验2课本实验4—3(建议:把试管的水中滴入几滴红色品红,利于观察。注意观察点有可能是玻璃管末端水柱是从无到有。)学生观察现象:有水柱产生。实验为基础设问问题:有水柱产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小结参与反应的氧化剂为氧气板书正极反应的物质是氧气,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小结板书电化学腐蚀定义:像这样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1、吸氧腐蚀板书黑体一般情况下,钢铁(含碳合金)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会形成一薄层水膜,水膜回溶解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气体,使水膜含有一定的氢离子。比如:H2O≒H++OH-H2O+CO2≒H2CO3≒H++HCO3-正因为如此,可形成铁—碳-水膜原电池,但一般情况下,水膜酸性很弱或呈中性,但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所以发生“吸氧腐蚀”小结生成的Fe(OH)2具有还原性,又可以继续被氧气氧化,形成Fe(OH)3,Fe(OH)2+O2+2H2O=2Fe(OH)3Fe(OH)3脱去一部分水就生成Fe2O3•xH2O,这就是铁锈的成份。铁锈疏松地覆盖在铁钉表面,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铁定的继续腐蚀。练习相关电极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知识小结联系生活板书1.吸氧腐蚀负极:Fe-2e-=Fe2+42\n正极:O2+2H2O+4e-=4OH-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O2+2H2O=2Fe(OH)3Fe(OH)3→Fe2O3•xH2O(脱水)2.析氢腐蚀2、析氢腐蚀讲述与“吸氧腐蚀”相对应的是:如果水膜或电解质溶液呈强酸性,水膜或电解质溶液中就会有大量的氢离子,此时原电池反应就会有氢气放出,称之为“析氢腐蚀”,与我们必修中原电池形成原理相似。电极反应式:负极:Fe-2e-=Fe2+正极:2H++2e-=H2总反应:Fe+2H+=Fe2++H2介绍巩固析氢腐蚀完成板书负极:Fe-2e-=Fe2+正极:2H++2e-=H2总反应式:Fe+2H+=Fe2++H2讲述比较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见附表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主要发生吸氧腐蚀。因其速度快,又具普遍性,所以危害极大。引出下部分学习内容作铺垫。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引入根据上节引入部分强调保护金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设问问题:你知道哪些办法可以较好地保护金属,不被腐蚀吗?学生讨论换个角度理解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1、保护层,2、改变金属结构……切入我们研究电化学保护法回顾电化学知识问题1.在两种金属作极棒形成的原电池中,哪种极棒消耗?哪种极棒没有消耗(受到保护)?2.在两种金属作极棒组成的电解池中,哪种消耗?哪种极棒没有消耗(受到保护)?学生讨论小结1.正极(较不活泼金属)受到保护2.阴极受到保护小结科学探究P87《科学探究》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小结42\n小结板书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例题现有一块白铁和一块马口铁,你能否预测哪种铁板更耐腐蚀?解决问题小结略作业P87-1T-8T教学反思金属的腐蚀及其防护是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节课应在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上入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即金属腐蚀的原理),以及金属的腐蚀防护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附表一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