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4 M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章不等式第一教时教材:不等式、不等式的综合性质目的:首先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一个等价关系,了解并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ⅠⅡ。过程:一、引入新课1.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不等是绝对的,相等是相对的。2.过去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不等式从而提出课题二、几个与不等式有关的名称(例略)1.“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2.“绝对不等式与矛盾不等式”三、不等式的一个等价关系(充要条件)1.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谈起2.应用:例一比较与的大小解:(取差)-∴<例二已知¹0,比较与的大小解:(取差)-∵∴从而>小结: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结论··\n~例三比较大小1.和解:∵∵∴<2.和解:(取差)-∵∴当时>;当时=;当时<3.设且,比较与的大小解:∴当时≤;当时≥四、不等式的性质1.性质1:如果,那么;如果,那么(对称性)证:∵∴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2.性质2:如果,那么(传递性)证:∵,∴,∵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由对称性、性质2可以表示为如果且那么五、小结:1.不等式的概念2.一个充要条件3.性质1、2六、作业:P5练习P8习题6.11—3补充题:1.若,比较与的大小··\n~解:-=……=∴≥2.比较2sinq与sin2q的大小(0
当时∴>∴总有>第二教时教材:不等式基本性质(续完)目的:继续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前面的性质进行论证,从而让学生清楚事物内部是具有固有规律的。过程:一、复习: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充要条件,基本性质1、2二、1.性质3:如果,那么(加法单调性)反之亦然证:∵∴从而可得移项法则:推论:如果且,那么(相加法则)证:推论:如果且,那么(相减法则)证:∵∴或证:上式>0………2.性质4:如果且,那么;··\n~如果且那么(乘法单调性)证:∵∴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时即:时即:推论1如果且,那么(相乘法则)证:推论1’(补充)如果且,那么(相除法则)证:∵∴推论2如果,那么3.性质5:如果,那么证:(反证法)假设则:若这都与矛盾∴三、小结:五个性质及其推论口答P8练习1、2习题6.14四、作业P8练习3习题6.15、6五、供选用的例题(或作业)1.已知,,,求证:证:2.若,求不等式同时成立的条件解:··\n~3.设,求证证:∵∴又∵∴>0∴∵∴∴4.比较与的大小解:-当时∵即∴∴<当时∵即∴∴>5.若求证:解:∵∴∴∵∴∴6.若求证:证:∵p>1∴又∵∴∴∴原式成立第三教时教材: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意义,并掌握“平均不等式”及其推导过程。过程:一、定理: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取“=”)证明:··\n~1.指出定理适用范围:2.强调取“=”的条件二、定理:如果是正数,那么(当且仅当时取“=”)证明:∵∴即:当且仅当时注意:1.这个定理适用的范围:2.语言表述: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三、推广:定理: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取“=”)证明:∵∵∴上式≥0从而指出:这里∵就不能保证推论:如果,那么(当且仅当时取“=”)证明:四、关于“平均数”的概念1.如果则:··\n~叫做这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叫做这n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2.点题: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3.基本不等式:≥这个结论最终可用数学归纳法,二项式定理证明(这里从略)语言表述: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4.的几何解释:ABD’DCab以为直径作圆,在直径AB上取一点C,过C作弦DD’^AB则从而而半径五、例一已知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证:证:∵以上三式相加:∴六、小结: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基本不等式(即平均不等式)七、作业:P11-12练习1、2P12习题5.21--3补充:1.已知,分别求的范围(8,11)(3,6)(2,4)2.试比较与(作差>)3.求证:证:··\n~三式相加化简即得第四教时教材:极值定理目的:要求学生在掌握平均不等式的基础上进而掌握极值定理,并学会初步应用。过程:一、复习: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义,平均不等式一、若,设求证:加权平均;算术平均;几何平均;调和平均证:∵∴即:(俗称幂平均不等式)由平均不等式即:综上所述:例一、若求证证:由幂平均不等式:二、极值定理已知都是正数,求证:1°如果积是定值,那么当时和有最小值2°如果和是定值,那么当时积有最大值··\n~证:∵∴1°当(定值)时,∴∵上式当时取“=”∴当时有2°当(定值)时,∴∵上式当时取“=”∴当时有注意强调:1°最值的含义(“≥”取最小值,“≤”取最大值)2°用极值定理求最值的三个必要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一、例题1.证明下列各题:⑴证:∵∴于是⑵若上题改成,结果将如何?解:∵于是从而⑶若则解:若则显然有若异号或一个为0则∴2.①求函数的最大值②求函数的最大值解:①∵∴∴当即时即时··\n~②∵∴∴∴当时3.若,则为何值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几?解:∵∴∴=当且仅当即时一、小结:1.四大平均值之间的关系及其证明2.极值定理及三要素二、作业:P12练习3、4习题6.24、5、6补充:下列函数中取何值时,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最值是多少?1°时2°3°时第五教时教材:极值定理的应用目的:要求学生更熟悉基本不等式和极值定理,从而更熟练地处理一些最值问题。过程:一、复习:基本不等式、极值定理二、例题:1.求函数的最大值,下列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解一:∴··\n~解二:当即时答:以上两种解法均有错误。解一错在取不到“=”,即不存在使得;解二错在不是定值(常数)正确的解法是:当且仅当即时2.若,求的最值解:∵∴从而即3.设且,求的最大值解:∵∴又∴··\n~即4.已知且,求的最小值解:当且仅当即时三、关于应用题1.P11例(即本章开头提出的问题)(略)2.将一块边长为的正方形铁皮,剪去四个角(四个全等的正方形),作成一个无盖的铁盒,要使其容积最大,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最大容积是多少?解:设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则其容积为当且仅当即时取“=”即当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时,铁盒的容积为四、作业:P12练习4习题6.27补充:1.求下列函数的最值:1°(min=6)2°()2.1°时求的最小值,的最小值··\n~2°设,求的最大值(5)3°若,求的最大值4°若且,求的最小值3.若,求证:的最小值为34.制作一个容积为的圆柱形容器(有底有盖),问圆柱底半径和高各取多少时,用料最省?(不计加工时的损耗及接缝用料)第六教时教材:不等式证明一(比较法)目的:以不等式的等价命题为依据,揭示不等式的常用证明方法之一——比较法,要求学生能教熟练地运用作差、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过程:一、复习:1.不等式的一个等价命题2.比较法之一(作差法)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结论二、作差法:(P13—14)1.求证:x2+3>3x证:∵(x2+3)-3x=∴x2+3>3x2.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a0,b-a>0∴即:变式:若a>b,结果会怎样?若没有“aa2b3+a3b2证:(a5+b5)-(a2b3+a3b2)=(a5-a3b2)+(b5-a2b3)··\n~=a3(a2-b2)-b3(a2-b2)=(a2-b2)(a3-b3)=(a+b)(a-b)2(a2+ab+b2)∵a,b都是正数,∴a+b,a2+ab+b2>0又∵a¹b,∴(a-b)2>0∴(a+b)(a-b)2(a2+ab+b2)>0即:a5+b5>a2b3+a3b21.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m¹n,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解:设从出发地到指定地点的路程为S,甲乙两人走完全程所需时间分别是t1,t2,则:可得:∴∵S,m,n都是正数,且m¹n,∴t1-t2<0即:t1b>0时,当b>a>0时,∴(其余部分布置作业)作商法步骤与作差法同,不过最后是与1比较。四、小结:作差、作商五、作业:P15练习P18习题6.31—4··\n~第七教时教材:不等式证明二(比较法、综合法)目的:加强比商法的训练,以期达到熟练技巧,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过程:一、比较法:a)复习:比较法,依据、步骤比商法,依据、步骤、适用题型b)例一、证明:在是增函数。证:设2≤x1 0,x1+x2-4>0∴又∵y1>0,∴y1>y2∴在是增函数二、综合法:定义: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这个证明方法叫综合法。i.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b2+c2)+b(c2+a2)+c(a2+b2)>6abc证:∵b2+c2≥2bc,a>0,∴a(b2+c2)≥2abc同理:b(c2+a2)≥2abc,c(a2+b2)≥2abc∴a(b2+c2)+b(c2+a2)+c(a2+b2)≥6abc当且仅当b=c,c=a,a=b时取等号,而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a(b2+c2)+b(c2+a2)+c(a2+b2)>6abcii.设a,b,cÎR,1°求证:2°求证:3°若a+b=1,求证:证:1°∵∴··\n~∴2°同理:,三式相加:3°由幂平均不等式:∴i.a,b,cÎR,求证:1°2°3°证:1°法一:,,两式相乘即得。法二:左边≥3+2+2+2=92°∵两式相乘即得3°由上题:∴即:三、小结:综合法四、作业:P15—16练习1,2P18习题6.31,2,3··\n~补充:1.已知a,bÎR+且a¹b,求证:(取差)2.设aÎR,x,yÎR,求证:(取商)3.已知a,bÎR+,求证:证:∵a,bÎR+∴∴∴∴∴∴4.设a>0,b>0,且a+b=1,求证:证:∵∴∴∴第八教时教材:不等式证明三(分析法)目的:要求学生学会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过程:一、介绍“分析法”: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充分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二、例一、求证:··\n~证:∵综合法:只需证明:∵21<25展开得:∴即:∴∴∴即:21<25(显然成立)∴∴∴例二、设x>0,y>0,证明不等式:证一:(分析法)所证不等式即:即:即:只需证:∵成立∴证二:(综合法)∵∵x>0,y>0,∴例三、已知:a+b+c=0,求证:ab+bc+ca≤0证一:(综合法)∵a+b+c=0∴(a+b+c)2=0展开得:∴ab+bc+ca≤0证二:(分析法)要证ab+bc+ca≤0∵a+b+c=0故只需证ab+bc+ca≤(a+b+c)2即证:··\n~即:(显然)∴原式成立证三:∵a+b+c=0∴-c=a+b∴ab+bc+ca=ab+(a+b)c=ab-(a+b)2=-a2-b2-ab=例四、(课本例)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证:设截面周长为l,则周长为l的圆的半径为,截面积为,周长为l的正方形边长为,截面积为问题只需证:>即证:>两边同乘,得:因此只需证:4>p(显然成立)∴>也可用比较法(取商)证,也不困难。一、作业:P18练习1—3及习题6.3余下部分补充作业:1.已知0 0故只需证:即证:∵1+cosq>0只需证:即只需证:即:(成立)··\n~1.已知a>b>0,q为锐角,求证:略证:只需证:即:(成立)2.设a,b,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即证:即:即证:(成立)第九教时教材:不等式证明四(换元法)目的:增强学生“换元”思想,能较熟练地利用换元手段解决某些不等式证明问题。过程:一、提出课题:(换元法)二、三角换元:例一、求证:证一:(综合法)∵即:∴证二:(换元法)∵∴令x=cosq,qÎ[0,p]则∵∴例二、已知x>0,y>0,2x+y=1,求证:证一:即:证二:由x>0,y>0,2x+y=1,可设··\n~则例三:若,求证:证:设,则例四:若x>1,y>1,求证:证:设则例五:已知:a>1,b>0,a-b=1,求证:证:∵a>1,b>0,a-b=1∴不妨设则∵,∴00,则证:设则(当a=1时取“=”)∴即∴原式成立二、小结:还有诸如“均值换元”“设差换元”的方法,有兴趣的课后还可进一步学习。三、作业:1.若,求证:2.若|a|<1,|b|<1,则3.若|x|≤1,求证:4.若a>1,b>0,a-b=1,求证:5.求证:6.已知|a|≤1,|b|≤1,求证:第十教时教材:不等式证明五(放缩法、反证法)目的:要求学生掌握放缩法和反证法证明不等式。过程:一、简要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几种不等式证明的方法提出课题:放缩法与反证法二、放缩法:··\n~例一、若a,b,c,dÎR+,求证:证:记m=∵a,b,c,dÎR+∴∴1 2时,求证:证:∵n>2∴∴∴n>2时,例三、求证:证:∴一、反证法:例四、设0,(1-b)c>,(1-c)a>,则三式相乘:ab<(1-a)b•(1-b)c•(1-c)a<①又∵00,ab+bc+ca>0,abc>0,求证:a,b,c>0证:设a<0,∵abc>0,∴bc<0又由a+b+c>0,则b+c=-a>0∴ab+bc+ca=a(b+c)+bc<0与题设矛盾又:若a=0,则与abc>0矛盾,∴必有a>0同理可证:b>0,c>0一、作业:证明下列不等式:1.设x>0,y>0,,,求证:ab>c,则5.左边6.7.已知a,b,c>0,且a2+b2=c2,求证:an+bn 0,∴∴8.设00,且x+y>2,则和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反设≥2,≥2∵x,y>0,可得x+y≤2与x+y>2矛盾第十一教时教材:不等式证明六(构造法及其它方法)目的:要求学生逐步熟悉利用构造法等方法证明不等式。过程:一、构造法:1.构造函数法例一、已知x>0,求证:证:构造函数则,设2≤a0,ab-1>0,ab>0∴上式>0∴f(x)在上单调递增,∴左边例二、求证:证:设则用定义法可证:f(t)在上单调递增令:3≤t1 0,则即b,c是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根。··\n~∴即:a≥2例四、求证:证:设则:(y-1)tan2q+(y+1)tanq+(y-1)=0当y=1时,命题显然成立当y¹1时,△=(y+1)2-4(y-1)2=(3y-1)(y-3)≥0∴综上所述,原式成立。(此法也称判别式法)3.构造图形法:例五、已知00,y>0,x+y=1,则左边令t=xy,则在上单调递减∴2.若,且a2 b>0,则|f(a)-f(b)|<|a-b|构造矩形ABCD,F在CD上,使|AB|=a,|DF|=b,|AD|=1,则|AC|-|AF|<|CF|4.若x,y,z>0,则作ÐAOB=ÐBOC=ÐCOA=120°,设|OA|=x,|OB|=y,|OC|=z第十二教时教材:不等式证明综合练习目的:系统小结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渗透“化归”“类比”“换元”等数学思想。过程:一、简述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比较、综合、分析、换元、反证、放缩、构造二、例一、已知0 1,∴∴∴解三:∵0 0且a¹1,其余条件不变。例二、已知x2=a2+b2,y2=c2+d2,且所有字母均为正,求证:xy≥ac+bd证一:(分析法)∵a,b,c,d,x,y都是正数∴要证:xy≥ac+bd只需证:(xy)2≥(ac+bd)2即:(a2+b2)(c2+d2)≥a2c2+b2d2+2abcd展开得:a2c2+b2d2+a2d2+b2c2≥a2c2+b2d2+2abcd即:a2d2+b2c2≥2abcd由基本不等式,显然成立∴xy≥ac+bd证二:(综合法)xy=≥证三:(三角代换法)∵x2=a2+b2,∴不妨设a=xsina,b=xcosay2=c2+d2c=ysinb,d=ycosb∴ac+bd=xysinasinb+xycosacosb=xycos(a-b)≤xy例三、已知x1,x2均为正数,求证:证一:(分析法)由于不等式两边均为正数,平方后只须证:即:再平方:化简整理得:(显然成立)∴原式成立··\n~证二:(反证法)假设ABCDPM化简可得:(不可能)∴原式成立证三:(构造法)构造矩形ABCD,使AB=CD=1,BP=x1,PC=x2当ÐAPB=ÐDPC时,AP+PD为最短。取BC中点M,有ÐAMB=ÐDMC,BM=MC=∴AP+PD≥AM+MD即:∴一、作业:2000版高二课课练第6课第十三教时教材: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目的:通过复习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解答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尤其是对含有参数的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不等式,能正确地对参数分区间讨论。过程:一、提出课题:不等式的解法(复习):一元一次与一元二次不等式板演:1.解不等式:2.解不等式组:()3.解不等式:4.解不等式:5.解不等式:二、含有参数的不等式例一、解关于x的不等式··\n~解:将原不等式展开,整理得:讨论:当时,当时,若≥0时;若<0时当时,例二、解关于x的不等式解:原不等式可以化为:若即则或若即则若即则或例三、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为求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解:由题设且,从而可以变形为即:∴例四、关于x的不等式对于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s解:当a>0时不合a=0也不合∴必有:例五、若函数的定义域为R,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解:显然k=0时满足而k<0时不满足∴k的取值范围是[0,1]··\n~一、简单绝对不等式例六、(课本6.4例1)解不等式解集为:二、小结三、作业:6.4练习1、2P25习题6.41补充:1.解关于x的不等式:1°2°2.不等式的解集为,求a,b()3.不等式对于恒成立,求a的取值(a>4)4.已知,且BÍA,求p的取值范围(p≥4)5.已知当-1≤x≤1时y有正有负,求a的取值范围第十四教时教材:高次不等式与分式不等式目的: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列表法和标根法解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过程:一、提出课题:分式不等式与高次不等式二、例一(P22-23)解不等式略解一(分析法)或∴解二:(列表法)原不等式可化为列表(见P23略)··\n~注意:按根的由小到大排列解三:(标根法)作数轴;标根;画曲线,定解-101234-2小结:在某一区间内,一个式子是大于0(还是小于0)取决于这个式子的各因式在此区间内的符号;而区间的分界线就是各因式的根;上述的列表法和标根法,几乎可以使用在所有的有理分式与高次不等式,其中最值得推荐的是“标根法”例二解不等式解:原不等式化为∴原不等式的解为例三解不等式解:∵恒成立∴原不等式等价于即-1 3-因为不等式两边均为非负两边平方得:即>x因为两边非负,再次平方:解之0 1∴整理得:解之,不等式的解集为{x|-3 2或∴不等式的解集为{x|x>2或}··\n~例三解不等式解:原不等式等价于或解之得:4 1时有(其实中间一个不等式可省)当0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当01时有0 a∴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0 1}或{x|x>a,01时原不等式化为:∴∴∴∴原不等式的解集为或一、小结:注意底(单调性)和定义域s二、作业:补充:解下列不等式1.(当a>1时当00时,二、定理:证明:∵①又∵a=a+b-b|-b|=|b|由①|a|=|a+b-b|≤|a+b|+|-b|即|a|-|b|≤|a+b|②综合①②:注意:1°左边可以“加强”同样成立,即2°这个不等式俗称“三角不等式”——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a,b同号时右边取“=”,a,b异号时左边取“=”推论1:≤推论2:证明:在定理中以-b代b得:即:三、应用举例例一至例三见课本P26-27略例四设|a|<1,|b|<1求证|a+b|+|a-b|<2证明:当a+b与a-b同号时,|a+b|+|a-b|=|a+b+a-b|=2|a|<2当a+b与a-b异号时,|a+b|+|a-b|=|a+b-(a-b)|=2|b|<2∴|a+b|+|a-b|<2例五已知当a¹b时求证:证一:··\n~OABab1证二:(构造法)如图:由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得:四、小结:“三角不等式”五、作业:P28练习和习题6.5第十八教时教材: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目的:在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时,要求学生能根据参数的“位置”正确分组讨论,解不等式。过程:一、课题:含有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二、例一解关于x的不等式解:原不等式等价于即:∴若a>1若01时∴当m=1时∴xÎφ当0 2或x<1当即q=时xÎφ当即qÎ(,)时∴1 1时B=[1,a]当a>2时AÌB当1≤a≤2时AÊB当a≤1时A∩B仅含一个元素例六方程有相异两实根,求a的取值范围解:原不等式可化为令:则设又∵a>0··\n~三、小结四、作业:1.2.若求a的取值范围(a≥1)3.4.5.当a在什么范围内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负根6.若方程的两根都对于2,求实数m的范围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以及直线的斜率公式.(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直线上的点与直线的方程的解的一一对应关系、方程和直线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迁移能力.··\n~(三)学科渗透点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二、教材分析1.重点:通过对一次函数的研究,学生对直线的方程已有所了解,要对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内容进行介绍,以激发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兴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反映直线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的,是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重要依据,要正确理解概念;斜率公式要在熟练运用上多下功夫.2.难点:一次函数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直线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是难点.由于以后还要专门研究曲线与方程,对这一点只需一般介绍就可以了.3.疑点:是否有继续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三、活动设计启发、思考、问答、讨论、练习.四、教学过程(一)复习一次函数及其图象已知一次函数y=2x+1,试判断点A(1,2)和点B(2,1)是否在函数图象上.初中我们是这样解答的:∵A(1,2)的坐标满足函数式,∴点A在函数图象上.∵B(2,1)的坐标不满足函数式,∴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现在我们问:这样解答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讨论作答:判断点A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满足函数关系式的点都在函数的图象上;判断点B不在函数图象上的理论依据是: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应满足函数关系式.简言之,就是函数图象上的点与满足函数式的有序数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二)直线的方程引导学生思考:直角坐标平面内,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吗?直线都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吗?··\n~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直线不一定是一次函数的图象,如直线x=a连函数都不是.一次函数y=kx+b,x=a都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这个方程的解和它所表示的直线上的点一一对应.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之,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上面的定义可简言之:(方程)有一个解(直线上)就有一个点;(直线上)有一个点(方程)就有一个解,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显然,直线的方程是比一次函数包含对象更广泛的一个概念.(三)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的必要性通过研究一次函数,我们对直线的方程已有了一些了解,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y=kx+b中k的几何含意、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方向怎样求直线的方程、怎样通过直线的方程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都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四)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如图1-21中的α.特别地,当直线l和x轴平行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直线倾斜角角的定义有下面三个要点:(1)以x轴正向作为参考方向(始边);(2)直线向上的方向作为终边;(3)最小正角.按照这个定义不难看出:直线与倾角是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五)直线的斜率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n~直线与斜率之间的对应不是映射,因为垂直于x轴的直线没有斜率.(六)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在坐标平面上,已知两点P1(x1,y1)、P2(x2,y2),由于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直线P1P2就是确定的.当x1≠x2时,直线的倾角不等于90°时,这条直线的斜率也是确定的.怎样用P2和P1的坐标来表示这条直线的斜率?P2分别向x轴作垂线P1M1、P2M2,再作P1Q⊥P2M,垂足分别是M1、M2、Q.那么:α=∠QP1P2(图1-22甲)或α=π-∠P2P1Q(图1-22乙)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经过点P1(x1,y1)、P2(x2,y2)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n~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七)例题例1 如图1-23,直线l1的倾斜角α1=30°,直线l2⊥l1,求l1、l2的斜率.∵l2的倾斜角α2=90°+30°=120°,本例题是用来复习巩固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可由学生课堂练习,学生演板.例2 求经过A(-2,0)、B(-5,3)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tgα=-1.∵0°≤α<180°,··\n~∴α=135°.因此,这条直线的斜率是-1,倾斜角是135°.讲此例题时,要进一步强调k与P1P2的顺序无关,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可通过直线上的两点的坐标求得.(八)课后小结(1)直线的方程的倾斜角的概念.(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3)直线的斜率公式.五、布置作业1.(1.3练习第1题)在坐标平面上,画出下列方程的直线:(1)y=x(2)2x+3y=6(3)2x+3y+6=0(4)2x-3y+6=0作图要点: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找出方程的两个特解,以这两个特解为坐标描点连线即可.2.(1.4练习第2题)求经过下列每两个点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1)C(10,8),D(4,-4);解:(1)k=2 α=arctg2.(3)k=1,α=45°.3.(1.4练习第3题)已知:a、b、c是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经过下列每两个点的直线的倾斜角:(1)A(a,c),(b,c);(2)C(a,b),D(a,c);(3)P(b,b+c),Q(a,c+a).··\n~解:(1)α=0°;(2)α=90°;(3)α=45°.4.已知三点A(a,2)、B(3,7)、C(-2,-9a)在一条直线上,求实数a的值.∵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kAB=kAC.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或已知直线上两点,会求直线的方程;给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观察直线的斜率和直线经过的定点;能化直线方程成截距式,并利用直线的截距式作直线.(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向斜截式方程的过渡、两点式方程向截距式方程的过渡,训练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处理问题方法;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线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二、教材分析1.重点:由于斜截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截距式方程是两点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教学重点应放在推导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和两点式方程上.2.难点:在推导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后,说明得到的就是直线的方程,即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反过来,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n~的坐标不满足这个方程,但化为y-y1=k(x-x1)后,点P1的坐标满足方程.三、活动设计分析、启发、诱导、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点斜式已知直线l的斜率是k,并且经过点P1(x1,y1),直线是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图1-24)?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P1的任意一点,根据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得注意方程(1)与方程(2)的差异:点P1的坐标不满足方程(1)而满足方程(2),因此,点P1不在方程(1)表示的图形上而在方程(2)表示的图形上,方程(1)不能称作直线l的方程.重复上面的过程,可以证明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对上面的过程逆推,可以证明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l上,所以这个方程就是过点P1、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图1-25),k=0,直线的方程是y=y1.··\n~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图1-26),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二)斜截式已知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为b,斜率为b,求直线的方程.这个问题,相当于给出了直线上一点(0,b)及直线的斜率k,求直线的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代入点斜式方程可得:y-b=k(x-0)也就是上面的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什么叫斜截式方程?因为它是由直线的斜率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当k≠0时,斜截式方程就是直线的表示形式,这样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就是分别表示直线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n~(三)两点式已知直线l上的两点P1(x1,y1)、P2(x2,y2),(x1≠x2),直线的位置是确定的,也就是直线的方程是可求的,请同学们求直线l的方程.当y1≠y2时,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方程改写成请同学们给这个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叫做直线的两点式.对两点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两点:(1)方程只适用于与坐标轴不平行的直线,当直线与坐标轴平行(x1=x2或y1=y2)时,可直接写出方程;(2)要记住两点式方程,只要记住左边就行了,右边可由左边见y就用x代换得到,足码的规律完全一样.(四)截距式例1 已知直线l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a和b(a≠0,b≠0),求直线l的方程.此题由老师归纳成已知两点求直线的方程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解:因为直线l过A(a,0)和B(0,b)两点,将这两点的坐标代入两点式,得就是学生也可能用先求斜率,然后用点斜式方程求得截距式.引导学生给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n~对截距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三点:(1)如果已知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可以直接代入截距式求直线的方程;(2)将直线的方程化为截距式后,可以观察出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这一点常被用来作图;(3)与坐标轴平行和过原点的直线不能用截距式表示.(五)例题例2 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图1-27),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本例题要在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程形式、简化运算上多下功夫.解:直线AB的方程可由两点式得:即 3x+8y+15=0这就是直线AB的方程.BC的方程本来也可以用两点式得到,为简化计算,我们选用下面途径:由斜截式得:即 5x+3y-6=0.··\n~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由截距式方程得AC的方程是即 2x+5y+10=0.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六)课后小结(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命名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2)四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3)要注意四种形式方程的不适用范围.五、布置作业1.(1.5练习第1题)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图形:(1)经过点A(2,5),斜率是4;(4)经过点D(0,3),倾斜角是0°;(5)经过点E(4,-2),倾斜角是120°.解:··\n~2.(1.5练习第2题)已知下列直线的点斜方程,试根据方程确定各直线经过的已知点、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解:(1)(1,2),k=1,α=45°;(3)(1,-3),k=-1,α=135°;3.(1.5练习第3题)写出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2)倾斜角是135°,y轴上的截距是3.4.(1.5练习第4题)求过下列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再化成截距式方程,并根据截距式方程作图.(1)P1(2,1)、P2(0,-3);(2)A(0,5)、B(5,0);(3)C(-4,-3)、D(-2,-1).解:··\n~(图略)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或已知直线上两点,会求直线的方程;给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观察直线的斜率和直线经过的定点;能化直线方程成截距式,并利用直线的截距式作直线.(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向斜截式方程的过渡、两点式方程向截距式方程的过渡,训练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处理问题方法;通过直线的方程特征观察直线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二、教材分析1.重点:由于斜截式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截距式方程是两点式方程的特殊情况,教学重点应放在推导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和两点式方程上.2.难点:在推导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后,说明得到的就是直线的方程,即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反过来,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的坐标不满足这个方程,但化为y-y1=k(x-x1)后,点P1的坐标满足方程.三、活动设计··\n~分析、启发、诱导、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点斜式已知直线l的斜率是k,并且经过点P1(x1,y1),直线是确定的,也就是可求的,怎样求直线l的方程(图1-24)?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P1的任意一点,根据经过两点的斜率公式得注意方程(1)与方程(2)的差异:点P1的坐标不满足方程(1)而满足方程(2),因此,点P1不在方程(1)表示的图形上而在方程(2)表示的图形上,方程(1)不能称作直线l的方程.重复上面的过程,可以证明直线上每个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对上面的过程逆推,可以证明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直线l上,所以这个方程就是过点P1、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图1-25),k=0,直线的方程是y=y1.··\n~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图1-26),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二)斜截式已知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为b,斜率为b,求直线的方程.这个问题,相当于给出了直线上一点(0,b)及直线的斜率k,求直线的方程,是点斜式方程的特殊情况,代入点斜式方程可得:y-b=k(x-0)也就是上面的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什么叫斜截式方程?因为它是由直线的斜率和它在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当k≠0时,斜截式方程就是直线的表示形式,这样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就是分别表示直线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三)两点式已知直线l上的两点P1(x1,y1)、P2(x2,y2),(x1≠x2),直线的位置是确定的,也就是直线的方程是可求的,请同学们求直线l的方程.··\n~当y1≠y2时,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方程改写成请同学们给这个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上两点确定的,叫做直线的两点式.对两点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两点:(1)方程只适用于与坐标轴不平行的直线,当直线与坐标轴平行(x1=x2或y1=y2)时,可直接写出方程;(2)要记住两点式方程,只要记住左边就行了,右边可由左边见y就用x代换得到,足码的规律完全一样.(四)截距式例1 已知直线l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a和b(a≠0,b≠0),求直线l的方程.此题由老师归纳成已知两点求直线的方程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解:因为直线l过A(a,0)和B(0,b)两点,将这两点的坐标代入两点式,得就是学生也可能用先求斜率,然后用点斜式方程求得截距式.引导学生给方程命名:这个方程是由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确定的,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对截距式方程要注意下面三点:(1)如果已知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可以直接代入截距式求直线的方程;(2)将直线的方程化为截距式后,可以观察出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这一点常被用来作图;(3)与坐标轴平行和过原点的直线不能用截距式表示.(五)例题例2 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图1-27),求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n~本例题要在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程形式、简化运算上多下功夫.解:直线AB的方程可由两点式得:即 3x+8y+15=0这就是直线AB的方程.BC的方程本来也可以用两点式得到,为简化计算,我们选用下面途径:由斜截式得:即 5x+3y-6=0.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由截距式方程得AC的方程是即 2x+5y+10=0.··\n~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六)课后小结(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的命名都是可以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2)四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3)要注意四种形式方程的不适用范围.五、布置作业1.(1.5练习第1题)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图形:(1)经过点A(2,5),斜率是4;(4)经过点D(0,3),倾斜角是0°;(5)经过点E(4,-2),倾斜角是120°.解:2.(1.5练习第2题)已知下列直线的点斜方程,试根据方程确定各直线经过的已知点、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n~解:(1)(1,2),k=1,α=45°;(3)(1,-3),k=-1,α=135°;3.(1.5练习第3题)写出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2)倾斜角是135°,y轴上的截距是3.4.(1.5练习第4题)求过下列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再化成截距式方程,并根据截距式方程作图.(1)P1(2,1)、P2(0,-3);(2)A(0,5)、B(5,0);(3)C(-4,-3)、D(-2,-1).解: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n~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能用定比分点公式设点后求定比.(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研究直线的一般方程与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对应概念;通过对几个典型例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简化运算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的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看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表示直线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直线的一般式能表示所有的直线,教学中要讲清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2.难点:与重点相同.3.疑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是一对多的关系.同条直线对应的多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同解方程. 三、活动设计 分析、启发、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n~点斜式、斜截式不能表示与x轴垂直的直线;两点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截距式既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又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与x轴垂直的直线可表示成x=x0,与x轴平行的直线可表示成y=y0。它们都是二元一次方程.我们问:直线的方程都可以写成二元一次方程吗?反过来,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直线吗?(二)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我们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α.当α≠90°时,直线有斜率,方程可写成下面的形式:y=kx+b当α=90°时,它的方程可以写成x=x0的形式.由于是在坐标平面上讨论问题,上面两种情形得到的方程均可以看成是二元一次方程.这样,对于每一条直线都可以求得它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就是说,直线的方程都可以写成关于x、y的一次方程.反过来,对于x、y的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0. (1)其中A、B不同时为零.(1)当B≠0时,方程(1)可化为这里,我们借用了前一课y=kx+b表示直线的结论,不弄清这一点,会感到上面的论证不知所云.(2)当B=0时,由于A、B不同时为零,必有A≠0,方程(1)可化为它表示一条与y轴平行的直线.这样,我们又有:关于x和y的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我们把方程写为··\n~Ax+By+C=0这个方程(其中A、B不全为零)叫做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引导学生思考: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是什么样的对应?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是一对多的,同一条直线对应的多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同解方程.(三)例题解:直线的点斜式是化成一般式得4x+3y-12=0.把常数次移到等号右边,再把方程两边都除以12,就得到截距式讲解这个例题时,要顺便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1)直线的点斜式、两点式方程由于给出的点可以是直线上的任意点,因此是不唯一的,一般不作为最后结果保留,须进一步化简;(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也是不唯一的,因为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一个非零常数后得到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一般方程可作为最终结果保留,但须化为各系数既无公约数也不是分数;(3)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与截距式如果存在的话是唯一的,如无特别要求,可作为最终结果保留.例2 把直线l的方程x-2y+6=0化成斜截式,求出直线l的斜率和在x轴与y轴上的截距,并画图.解:将原方程移项,得2y=x+6,两边除以2得斜截式:··\n~x=-6根据直线过点A(-6,0)、B(0,3),在平面内作出这两点连直线就是所要作的图形(图1-28).本例题由学生完成,老师讲清下面的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形是直线,一条直线可由其方向和它上面的一点确定,也可由直线上的两点确定,利用前一点作图比较麻烦,通常我们是找出直线在两轴上的截距,然后在两轴上找出相应的点连线.例3 证明:三点A(1,3)、B(5,7)、C(10,12)在同一条直线上.证法一 直线AB的方程是:化简得 y=x+2.将点C的坐标代入上面的方程,等式成立.∴A、B、C三点共线.∴A、B、C三点共线.··\n~∵|AB|+|BC|=|AC|,∴A、C、C三点共线.讲解本例题可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4 直线x+2y-10=0与过A(1,3)、 B(5,2)的直线相交于C,此题按常规解题思路可先用两点式求出AB的方程,然后解方程组得到点C的坐标,再求点C分AB所成的定比,计算量大了一些.如果先用定比分点公式设出点C的坐标(即满足点C在直线AB上),然后代入已知的直线方程求λ,则计算量要小得多.代入x+2y-10=0有:解之得 λ=-3.(四)课后小结(1)归纳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及其特点.(2)例4一般化:求过两点的直线与已知直线(或由线)的交点分以这两点为端点的有向线段所成定比时,可用定比分点公式设出交点的坐标,代入已知直线(或曲线)求得.五、布置作业1.(1.6练习第1题)由下列条件,写出直线的方程,并化成一般式:··\n~(2)经过点B(4,2),平行于x轴;(5)经过两点P1(3,-2)、P2(5,-4);(6)x轴上的截距是-7,倾斜角是45°.解:(1)x+2y-4=0; (2)y-2=0; (3)2x+1=0;(4)2x-y-3=0; (5)x+y-1=0; (6)x-y+7=0.3.(习题二第8题)一条直线和y轴相交于点P(0,2),它的倾斜角4.(习题二第十三题)求过点P(2,3),并且在两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n~5.(习题二第16题)设点P(x0,y0)在直线As+By+C=0上,求证:这条直线的方程可以写成A(x-x0)+B(y-y0)=0.证明:将点P(x0,y0)的坐标代入有C=-Ax0-By0,将C代入Ax+By+C=0即有A(x-x0)+B(y-y0)=0.6.过A(x1,y1)、B(x2,y2)的直线交直线l:Ax+By+C=0于C,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能运用条件确定两平行或垂直直线的方程系数.(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研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n~(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2.难点:启发学生把研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转化为考查两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3.疑点:对于两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课本上没有考虑,上课时要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讨论、解答. 四、教学过程 (一)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这一节课,我们研究怎样通过两直线的方程来判断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时:(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为90°,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二)斜率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设直线l1和l2的斜率为k1和k2,它们的方程分别是l1: y=k1x+b1; l2: y=k2x+b2.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由两直线的方向来决定的,两直线的方向又是由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决定的,所以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是两平行与垂直的直线它们的斜率有什么特征.··\n~我们首先研究两条直线平行(不重合)的情形.如果l1∥l2(图1-29),那么它们的倾斜角相等:α1=α2.∴tgα1=tgα2.即 k1=k2.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k1=k2,那么tgα1=tgα2.由于0°≤α1<180°, 0°≤α<180°,∴α1=α2.∵两直线不重合,∴l1∥l2.两条直线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即eq\x()要注意,上面的等价是在两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存立.现在研究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形.如果l1⊥l2,这时α1≠α2,否则两直线平行.设α2<α1(图1-30),甲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方;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下方;丙图的特征是l1与l2的交点在x轴上,无论哪种情况下都有α1=90°+α2.因为l1、l2的斜率是k1、k2,即α1≠90°,所以α2≠0°.··\n~可以推出 α1=90°+α2.l1⊥l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则它们互相垂直,即eq\x()(三)例题例1 已知两条直线l1: 2x-4y+7=0, L2: x-2y+5=0.··\n~求证:l1∥l2.证明两直线平行,需说明两个要点:(1)两直线斜率相等;(2)两直线不重合.证明:把l1、l2的方程写成斜截式:∴两直线不相交.∵两直线不重合,∴l1∥l2.例2求过点 A(1,-4),且与直线2x+3y+5=0平等的直线方程.即 2x+3y+10= 0.解法2 因所求直线与2x+3y+5=0平行,可设所求直线方程为2x+3y+m=0,将A(1,-4)代入有m=10,故所求直线方程为2x+3y+10=0.例3 已知两条直线l1: 2x-4y+7=0, l2: 2x+y-5=0.求证:l1⊥l2.··\n~∴l1⊥l2.例4 求过点A(2,1),且与直线2x+y-10=0垂直的直线方程.解法1 已知直线的斜率k1=-2.∵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根据点斜式得所求直线的方程是就是 x-2y=0.解法2 因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所以可设所求直线方程是x-2y+m=0,将点A(2,1)代入方程得m=0,所求直线的方程是x-2y=0.(四)课后小结(1)斜率存在的不重合的两直线平行的等价条件;(2)两斜率存在的直线垂直的等价条件;(3)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的设法;(4)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的设法.五、布置作业1.(1.7练习第1题)判断下列各对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1)y=3x+4和2x-6y+1=0;(2)y=x与3x十3y-10=0;··\n~(3)3x+4y=5与6x-8y=7;解:(1)平行;(2)垂直;(3)不平行也不垂直;(4)垂直.2.(1.7练习第2题)求过点A(2,3),且分别适合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1)平行于直线2x+5-5=0;(2)垂直于直线x-y-2=0;解:(1)2x+y-7=0;(2)x+y-5=0.3.(1.7练习第3题)已知两条直线l1、l2,其中一条没有斜率,这两条直线什么时候:(1)平行;(2)垂直.分别写出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是否成立.解:(1)另一条也没有斜率.逆命题:两条直线,其中一条没有斜率,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另一条直线也没有斜率;逆命题成立.(2)另一条斜率为零.逆命题:两条直线,其中一条没有斜率,如果另一条直线和这一条直线垂直,那么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零;逆命题成立.4.(习题三第3题)已知三角形三个顶点是A(4,0)、B(6,7)、C(0,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方程.也就是 2x+7y-21=0.同理可得BC边上的高所在直线方程为3x+2y-12=0.AC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方程为4x-3y-3=0.··\n~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及其公式,两直线的夹角公式,能熟练运用公式解题.(二)能力训练点通过课题的引入,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定性、定量逐层深入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定性、定量逐步深入地研究问题的习惯.二、教材分析1.重点:前面研究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本课时是对两直线相交的情况作定量的研究.两直线所成的角公式可由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公式直接得到,教学时要讲请l1、l2的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这一公式的应用.2,难点:公式的记忆与应用.3.疑点:推导l1、l2的角公式时的构图的分类依据.三、活动设计分析、启发、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研究了直角坐标平面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情况,对于两条相交直线,怎样根据它们的直线方程求它们所成的角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二)l1到l2的角正切两条直线l1和l2相交构成四个角,它们是两对对顶角.为了区别这些角,我们把直线l1依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l2重合时所转的角,叫做l1到l2的角.图1-27中,直线l1到l2的角是θ1,l2到l1的角是θ2(θ1+θ2=180°).l1到l2的角有三个要点:始边、终边和旋转方向.··\n~现在我们来求斜率分别为k1、k2的两条直线l1到l2的角,设已知直线的方程分别是l1∶y=k1x+b1 l2∶y=k2x+b2如果1+k1k2=0,那么θ=90°,下面研究1+k1k2≠0的情形.由于直线的方向是由直线的倾角决定的,所以我们从研究θ与l1和l2的倾角的关系入手考虑问题.设l1、l2的倾斜角分别是α1和α2(图1-32),甲图的特征是l1到l2的角是l1、l2和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内角;乙图的特征是l1到l2的角是l1、l2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外角.tgα1=k1, tgα2=k2.∵θ=α2-α1(图1-32),或θ=π-(α1-α2)=π+(α2-α1),∴tgθ=tg(α2-α1).或tgθ=tg[π(α2-α1)]=tg(α2-α1).可得即eq\x()··\n~上面的关系记忆时,可抓住分子是终边斜率减始边斜率的特征进行记忆.(三)夹角公式从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可能不大于直角,也可能大于直角,但我们常常只需要考虑不大于直角的角(就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简称夹角)就可以了,这时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四)例题解:k1=-2,k2=1.∴θ=arctg3≈71°34′.本例题用来熟悉夹角公式.例2 已知直线l1: A1x+B1y+C1=0和l2: A2x+B2y+C2=0(B1≠0、B2≠0、A1A2+B1B2≠0),l1到l2的角是θ,求证:证明:设两条直线l1、l2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n~这个例题用来熟悉直线l1到l2的角.例3等腰三角形一腰所在的直线l1的方程是x-2y-2=0,底边所在的直线l2的方程是x+y-1=0,点(-2,0)在另一腰上,求这腰所在直线l3的方程.解:先作图演示一腰到底的角与底到另一腰的角相等,并且与两腰到底的角与底到另一腰的角相等,并且与两腰的顺序无关.设l1、l2、l3的斜率分别是k1、k2、k3,l1到l2的角是θ1,l2到l3的角是θ2,则.因为l1、l2、l3所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θ1=θ2.tgθ2=tgθ1=-3.解得 k3=2.··\n~因为l3经过点(-2,0),斜率为2,写出点斜式为y=2[x-(-2)],即 2x-y+4=0.这就是直线l3的方程.讲此例题时,一定要说明:无须作图,任一腰到底的角与底到另一腰的角都相等,要为锐角都为锐角,要为钝角都为钝角.(五)课后小结(1)l1到l2的角的概念及l1与l2夹角的概念;(2)l1到l2的角的正切公式;(3)l1与l2的夹角的正切公式;(4)等腰三角形中,一腰所在直线到底面所在直线的角,等于底边所在直线到另一腰所在直线的角.五、布置作业1.(教材第32页,1.8练习第1题)求下列直线l1到l2的角与l2到l1的角:∴θ1=45°.··\n~l2到l1的角θ2=π-θ1=arctg3.2.(教材第32页,1.8练习第2题)求下列直线的夹角:∵k1·k2=-1,∴l1与l2的夹角是90°.(2)k1=1, k2=0.两直线的夹角为45°.∴l1与l2的夹角是90°.3.(习题三第10题)已知直线l经过点P(2,1),且和直线5x+2y+3=0的夹角为45o,求直线l的方程.··\n~即3x+7y-13=0或7x-3y-11=0.4.等腰三角形一腰所在的直线l1的方程是2x-y+4=0,底面所在的直线l2的方程是x+y-1=0,点(-2,0)在另一腰上,求这腰所在的直线l3的方程.解:这是本课例3将l1与l3互换的变形题,解法与例3相同,所求方程为:x-2y-2=0.两条直线的交点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知道两条直线的相交、平行和重合三种位置关系,对应于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解、无解和无穷多组解,会应用这种对应关系通过方程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由已知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求它们方程的系数所应满足的条件.(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它们对应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通过对方程组解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求出x后直接分析出y的表达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类比思维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学习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它们所对应的方程组的解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二、教材分析1.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它们所对应的方程组的解的个数的对应关系,本节是从交点个数为特征对两直线位置关系的进一步讨论.··\n~2.难点:对方程组系数中含有未知数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讨论.3.疑点:当方程组中有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为零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简要说明.三、活动设计分析、启发、诱导、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两直线交点与方程组解的关系设两直线的方程是l1: A1x+B1y+c1=0, l2: A2x+B2y+C2=0.如果两条直线相交,由于交点同时在两条直线上,交点的坐标一定是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反之,如果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公共解,那么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必是直线l1和l2的交点.因此,两条直线是否相交,就要看这两条直线的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是否有唯一解.(二)对方程组的解的讨论若A1、A2、B1、B2中有一个或两个为零,则两直线中至少有一条与坐标轴平行,很容易得到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下面设A1、A2、B1、B2全不为零.解这个方程组:(1)×B2得 A1B2x+B1B2y+B2C1=0, (3)(2)×B1得 A2B1x+B1B2y+B1C2=0. (4)(3)-(4)得(A1B2-A2B1)x+B2C1-B1C2=0.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n~将上面表达式中右边的A1、A2分别用B1、B2代入即可得上面得到y可把方程组写成即将x用y换,A1、A2分别与B1、B2对换后上面的方程组还原成原方程组.综上所述,方程组有唯一解:这时l1与l2相交,上面x和y的值就是交点的坐标.(2)当A1B2-A2B1=0时:①当B1C2-B2C1≠0时,这时C1、C2不能全为零(为什么?).设C2②如果B1C2-B2C1=0,这时C1、C2或全为零或全不为零(当C1、 ··\n~(三)统一通过解方程组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通过斜率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结论说明:在平面几何中,我们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不考虑两条直线重合的情况,而在解析几何中,由于两个不同的方程可以表示同一条直线,我们把重合也作为两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来研究.(四)例题例1 求下列两条直线的交点:l1:3x+4y-2=0, l2: 2x+y+2=0.解:解方程组∴l1与l2的交点是M(-2,2).例2 已知两条直线:l1: x+my+6=0,··\n~l2: (m-2)x+3y+2m=0.当m为何值时,l1与l2:(1)相交,(2)平行,(3)重合.解:将两直线的方程组成方程组解得m=-1或m=3.(2)当m=-1时,方程组为∴方程无解,l1与l2平行.(3)当m=3时,方程组为两方程为同一个方程,l1与l2重合.··\n~(五)课后小结(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它们对应的方程的解的个数的对应关系.(2)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所对应的方程特征.(3)对方程组中系数含有字母的两直线位置关系的讨论方法.五、布置作业1.(教材第35页,1.9练习第2题)判断下列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则求出交点的坐标:2.(教材第35页,1.9练习第3题)A和C取什么值时,直线Ax-2y-1=0和直线6x-4y+c=0(1)平行;(2)重合;(3)相交.解:(1)A=3,C≠-2;(2)A=3,C=-2;(3)A≠3.3.(习题三第7题)已知两条直线:l1:(3+m)x+4y=5-3m,l2:2x+(5+m)y=8.m为何值时,l1与l2:(1)相交;(2)平行;(3)重合.解:(1)m≠1且m≠-7;(2)m=-7;(3)m=-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n~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思想方法及公式的简单应用.(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类比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三)知识渗透点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二、教材分析1.重点:展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探求思维过程.2.难点: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方法很多,怎样引导学生数形结合,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得到课本上给出的证法是本课的难点,可构造典型的、具有启发性的图形启发学生逐层深入地思考问题.3.疑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在A≠0、B≠0的条件下推得的.事实上,这个公式在A=0或B=0时,也是成立的.三、活动设计启发、思考,逐步推进,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已知点P(x0,y0)和直线l:Ax+By+C=0,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确定后,它们的位置也就确定了,点到直线的距离也是确定的,怎样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呢?(二)构造特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解决思考题1 求点P(2,0)到直线L:x-y=0的距离(图1-33).学生可能寻求到下面三种解法:··\n~方法2 设M(x,y)是l:x-y=0上任意一点,则当x=1时|PM|有最小值,这个值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方法3 直线x-y=0的倾角为45°,在Rt△OPQ中,|PQ|=|OP|进一步放开思路,开阔眼界,还可有下面的解法:方法4 过P作y轴的平行线交l于S,在Rt△PAS中,|PO|=|PS|方法5 过P作x轴的垂线交L于S∵|OP|·|PS|=|OS|·|PQ|,比较前面5种解法,以第3种或4种解法为最佳,那么第3种解法是否可以向一般情况推广呢?思考题2 求点P(2.0)到直线2x-y=0的距离(图1-34).··\n~思考题 3求点P(2,0)到直线2x-y+2=0的距离(图1-35).思考题4 求点P(2,1)到直线2x-y+2=0的距离(图1-36).过P作直线的垂线,垂足为Q,过P作x轴的平行线交直线于R,(三)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有思考题4作基础,我们很快得到设A≠0,B≠0,直线l的倾斜角为α,过点P作PR∥Ox, PR与l交于R(x1,x1)(图1-37).··\n~∵PR∥Ox,∴y1=y.代入直线l的方程可得:当α<90°时(如图1-37甲),α1=α.当α>90°时(如图1-37乙),α1=π-α.∵α<90°,··\n~∴|PQ|=|PR|sinα1这样,我们就得到平面内一点P(x0,y0)到一条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如果A=0或B=0,上面的距离公式仍然成立,但这时不需要利用公式就可以求出距离.(四)例题例1 求点P0(-1,2)到直线:(1)2x+y-10=0,(2)3x=2的距离.解:(1)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2)因为直线3x=2平行于y轴,所以例2 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解:在直线2x-7y-6=0上任取一点,例如取P(3,0),则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点P(3,0)到直线2x-7y+8=0的距离(图1-38).··\n~例3 正方形的中心在C(-1,0),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3y-5=0,求其它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解:正方形的边心距设与x+3y-5=0平行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3y+C1=0,则中心到C1=-5(舍去0)或C1=7.∴与x+3y-5=0平行的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x+3y+7=0.设与x+3y-5=0垂直的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3x-y+C2=0,则中心到这解之有C2=-3或C2=9.∴与x+3y-5=0垂直的两边所在的直线方程是3x-y-3=0和3x-y+9=0.··\n~(五)课后小结(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其证明方法.(2)两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五、布置作业1.(1.10练习第1题)求坐标原点到下列直线的距离:2.(1.10练习第2题)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3.(1.10练习第3题)求下列两条平行线的距离:(1)2x+3y-8=0, 2x+3y+18=0.(2)3x+4y=10, 3x+4y=0.解:x-y-6=0或x-y+2=0.5.正方形中心在C(-1,0),一条边所在直线方程是3x-y二0,求其它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解:此题是例3交换条件与结论后的题:x+3y-5=0, x+3y+7=0, 3x-y+9=0.··\n~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特点,能根据所给有关圆心、半径的具体条件准确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能运用圆的标准方程正确地求出其圆心和半径,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会推导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利用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圆基于初中的知识,同时又是初中的知识的加深,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连续性;通过圆的标准方程,可解决一些如圆拱桥的实际问题,说明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可以适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材分析1.重点:(1)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2)根据具体条件正确写出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办法:(1)通过设问,消除难点,并详细讲解;(2)多多练习、讲解.)2.难点:运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办法:使学生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先弄清题意,再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使圆的标准方程形式简单,最后解决实际问题.)三、活动设计问答、讲授、设问、演板、重点讲解、归纳小结、阅读.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前面,大家学习了圆的概念,哪一位同学来回答?问题1:具有什么性质的点的轨迹称为圆?平面内与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称为圆(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n~问题2:图2-9中哪个点是定点?哪个点是动点?动点具有什么性质?圆心和半径都反映了圆的什么特点?圆心C是定点,圆周上的点M是动点,它们到圆心距离等于定长|MC|=r,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了圆的位置和大小.问题3:求曲线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为:(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用(x,y)表示曲线上任意点M的坐标,简称建系设点;图2-9(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简称写点集;(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简称列方程;(4)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简称化简方程;(5)证明化简后的方程就是所求曲线的方程,简称证明.其中步骤(1)(3)(4)必不可少.下面我们用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来建立圆的标准方程.(二)建立圆的标准方程1.建系设点··\n~由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直角坐标系,并问有无不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教师指出:这两种建立坐标系的方法都对,原点在圆心这是特殊情况,现在仅就一般情况推导.因为C是定点,可设C(a,b)、半径r,且设圆上任一点M坐标为(x,y).2.写点集根据定义,圆就是集合P={M||MC|=r}.3.列方程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4.化简方程将上式两边平方得:(x-a)2+(y-b)2=r2.(1)方程(1)就是圆心是C(a,b)、半径是r的圆的方程.我们把它叫做圆的标准方程.这时,请大家思考下面一个问题.问题5:圆的方程形式有什么特点?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方程是什么?这是二元二次方程,展开后没有xy项,括号内变数x,y的系数都是1.点(a,b)、r分别表示圆心的坐标和圆的半径.当圆心在原点即C(0,0)时,方程为x2+y2=r2.教师指出:圆心和半径分别确定了圆的位置和大小,从而确定了圆,所以,只要a,b,r三个量确定了且r>0,圆的方程就给定了.这就是说要确定圆的方程,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注意,确定a、b、r,可以根据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来解决.(三)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例1 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请四位同学演板)(1)圆心在原点,半径是3;(3)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8,-3);··\n~(4)圆心在点C(1,3),并且和直线3x-4y-7=0相切.教师纠错,分别给出正确答案:(1)x2+y2=9;(2)(x-3)2+(y-4)2=5;指出:要求能够用圆心坐标、半径长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例2 说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学生回答)(1)(x-3)2+(y-2)2=5;(2)(x+4)2+(y+3)2=7;(3)(x+2)2+y2=4教师指出:已知圆的标准方程,要能够熟练地求出它的圆心和半径.例3 (1)已知两点P1(4,9)和P2(6,3),求以P1P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2)试判断点M(6,9)、N(3,3)、Q(5,3)是在圆上,在圆内,还是在圆外?解(1):分析一:从确定圆的条件考虑,需要求圆心和半径,可用待定系数解决.解法一:(学生口答)设圆心C(a,b)、半径r,则由C为P1P2的中点得:又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所求圆的方程为:(x-5)2+(y-6)2=10分析二:··\n~从图形上动点P性质考虑,用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解决.解法二:(给出板书)∵直径上的四周角是直角,∴对于圆上任一点P(x,y),有PP1⊥PP2.化简得:x2+y2-10x-12y+51=0.即(x-5)2+(y-6)2=10为所求圆的方程.解(2):(学生阅读课本)分别计算点到圆心的距离:因此,点M在圆上,点N在圆外,点Q在圆内.这时,教师小结本题:1.求圆的方程的方法(1)待定系数法,确定a,b,r;(2)轨迹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设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圆半径为r:(1)点在圆上d=r;··\n~(2)点在圆外d>r;(3)点在圆内d<r.3.以A(x1,y1)、B(x2,y2)为直径端点的圆的方程为(x-x1)(x-x2)+(y-y1)(y-y2)=0(证明留作作业)例4 图2-10是某圆拱桥的—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A2P2的长度(精确到0.01m).此例由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并做如下提示:(1)先要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使圆的标准方程形式简单,便于计算;(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3)要注意P2的横坐标x=-2<0,纵坐标y>0,所以A2P2的长度只有一解.(四)本课小结1.圆的方程的推导步骤;2.圆的方程的特点:点(a,b)、r分别表示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3.求圆的方程的两种方法:(1)待定系数法;(2)轨迹法.五、布置作业1.求下列条件所决定的圆的方程:(1)圆心为C(3,-5),并且与直线x-7y+2=0相切;(2)过点A(3,2),圆心在直线y=2x上,且与直线y=2x+5相切.2.已知:一个圆的直径端点是A(x1,y1)、B(x2,y2).证明:圆的方程是(x-x1)(x-x2)+(y-y1)(y-y2)=0.3.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等于5,底边两端点的坐标是(-4,0)和(4,0),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n~4.赵州桥的跨度是37.4m,圆拱高约为7.2m,求这座圆拱桥的拱圆的方程.作业答案:1.(1)(x-3)2+(y+5)2=322.因为直径的端点为A(x1,y1)、B(x2,y2),则圆心和半径分别为所以圆的方程为化简得:x2-(x1+x2)x+x1x2+y2-(y1+y2)y+y1y2=0即(x-x1)(x-x2)+(y-y1)(y-y2)=04.如图2-11建立坐标系,得拱圆的方程:x2+(y+27.88)2=27.882(-7.2≤y≤0)圆的一般方程 ··\n~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能将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的坐标和半径;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二)能力训练点使学生掌握通过配方求圆心和半径的方法,熟练地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法,熟练地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培养学生用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待定系数法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打下牢固的基础.二、教材分析1.重点:(1)能用配方法,由圆的一般方程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2)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导出圆的方程.(解决办法:(1)要求学生不要死记配方结果,而要熟练掌握通过配方求圆心和半径的方法;(2)加强这方面题型训练.)2.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并加以记忆.)3.疑点:圆的一般方程中要加限制条件D2+E2-4F>0.(解决办法:通过对方程配方分三种讨论易得限制条件.)三、活动设计讲授、提问、归纳、演板、小结、再讲授、再演板.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讨论了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现将展开可得x2+y2-2ax-2by+a2+b2-r2=0.可见,任何一个圆的方程都可以写成x2+y2+Dx+Ey+F=0.请大家思考一下:形如x2+y2+Dx+Ey+F=0的方程的曲线是不是圆?下面我们来深入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复习引出课题为“圆的一般方程”.(二)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n~1.分析方程x3+y2+Dx+Ey+F=0表示的轨迹将方程x2+y2+Dx+Ey+F=0左边配方得:(1)(1)当D2+E2-4F>0时,方程(1)与标准方程比较,可以看出方程半径的圆;(3)当D2+E2-4F<0时,方程x2+y2+Dx+Ey+F=0没有实数解,因而它不表示任何图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方程x2+y2+Dx+Ey+F=0的轨迹分别是圆、法.2.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当D2+E2-4F>0时,方程x2+y2+Dx+Ey+F=0称为圆的一般方程.(三)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请同学们分析下列问题:问题:比较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y+Cy2+Dx+Ey+F=0.··\n~(2)与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D2+E2-4F>0).(3)的系数可得出什么结论?启发学生归纳结论.当二元二次方程Ax2+Bxy+Cy2+Dx+Ey+F=0具有条件:(1)x2和y2的系数相同,不等于零,即A=C≠0;(2)没有xy项,即B=0;(3)D2+E2-4AF>0.它才表示圆.条件(3)通过将方程同除以A或C配方不难得出.教师还要强调指出:(1)条件(1)、(2)是二元二次方程(2)表示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2)条件(1)、(2)和(3)合起来是二元二次方程(2)表示圆的充要条件.(四)应用与举例同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一样,方程x2+y2+Dx+Ey+F=0也含有三个系数D、E、F,因此必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能确定一个圆.下面看一看它们的应用.例1 求下列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1)x2+y2-8x+6y=0,(2)x2+y2+2by=0.此例由学生演板,教师纠错,并给出正确答案:(1)圆心为(4,-3),半径为5;(2)圆心为(0,-b),半径为|b|,注意半径不为b.同时强调:由圆的一般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一般用配方法,这要熟练掌握.例2 求过三点O(0,0)、A(1,1)、B(4,2)的圆的方程.解: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Dx+Ey+F=0,由O、A、B在圆上,则有··\n~解得:D=-8,E=6,F=0,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8x+6=0.例2小结:1.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的步骤:(1)根据题意设所求圆的方程为标准式或一般式;(2)根据条件列出关于a、b、r或D、E、F的方程;(3)解方程组,求出a、b、r或D、E、F的值,代入所设方程,就得要求的方程.2.关于何时设圆的标准方程,何时设圆的一般方程:一般说来,如果由已知条件容易求圆心的坐标、半径或需要用圆心的坐标、半径列方程的问题,往往设圆的标准方程;如果已知条件和圆心坐标或半径都无直接关系,往往设圆的一般方程.再看下例:例3 求圆心在直线l:x+y=0上,且过两圆C1∶x2+y2-2x+10y-24=0和C2∶x2+y2+2x+2y-8=0的交点的圆的方程.(0,2).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a)2+(y-b)2=r2,因为两点在所求圆上,且圆心在直线l上所以得方程组为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3)2+(y-3)2=10.这时,教师指出:··\n~(1)由已知条件容易求圆心坐标、半径或需要用圆心的坐标、半径列方程的问题,往往设圆的标准方程.(2)此题也可以用圆系方程来解: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2x+10y-24+λ(x2+y2+2x+2y-8)=0(λ≠-1)整理并配方得:由圆心在直线l上得λ=-2.将λ=-2代入所假设的方程便可得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6x-6y+8=0.此法到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再介绍,此处为学生留下悬念.的轨迹,求这个曲线的方程,并画出曲线.此例请两位学生演板,教师巡视,并提示学生:(1)由于曲线表示的图形未知,所以只能用轨迹法求曲线方程,设曲线上任一点M(x,y),由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求得;(2)应将圆的一般方程配方成标准方程,进而得出圆心坐标、半径,画出图形.(五)小结1.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及特点;2.用配方法求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3.用待定系数法,导出圆的方程.五、布置作业1.求下列各圆的一般方程:(1)过点A(5,1),圆心在点C(8,-3);··\n~(2)过三点A(-1,5)、B(5,5)、C(6,-2).2.求经过两圆x2+y2+6x-4=0和x2+y2+6y-28=0的交点,并且圆心在直线x-y-4=0上的圆的方程.3.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A(4,2),底边一个端点是B(3,5),求另一个端点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的轨迹是什么.4.A、B、C为已知直线上的三个定点,动点P不在此直线上,且使∠APB=∠BPC,求动点P的轨迹.作业答案:1.(1)x2+y2-16x+6y+48=0(2)x2+y2-4x-2y-20=02.x2+y2-x+7y-32=03.所求的轨迹方程为x2+y2-8x-4y+10=0(x≠3,x≠5),轨迹是以4.以B为原点,直线ABC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令A(-a,0),C(c,0)(a>0,c>0),P(x,y),可得方程为:(a2-c2)x2+(a2-c2)y2-2ac(a+c)x=0.当a=c时,则得x=0(y≠0),即y轴去掉原点;当a≠c时,则得(x-与x轴的两个交点.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过圆上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代数方法与几何方法;两圆位置关系的几何特征和代数特征.··\n~(二)能力训练点通过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圆有关方面知识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在初中平面几何已进行了分析,现在是用代数方法来分析几何问题,是平面几何问题的深化.二、教材分析1.重点:(1)直线和圆的相切(圆的切线方程)、相交(弦长问题);(2)圆系方程应用.(解决办法:(1)使学生掌握相切的几何特征和代数特征,过圆上一点的圆的代线方程,弦长计算问题;(2)给学生介绍圆与圆相交的圆系方程以及直线与圆相交的圆系方程.)2.难点:圆(x-a)2+(y-b)2=r2上一点(x0,y0)的切线方程的证明.(解决办法:仿照课本上圆x2+y2=r2上一点(x0,y0)切线方程的证明.)三、活动设计归纳讲授、学生演板、重点讲解、巩固练习.四、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是“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了更好地讲解这个课题,我们先复习归纳一下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一些知识.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设圆C∶(x-a)2+(y-b)2=r2,点M(x0,y0)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有:(1)d>r点M在圆外;(2)d=r点M在圆上;(3)d<r点M在圆内.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设圆C∶(x-a)2+(y-b)=r2,直线l的方程为Ax+By+C=0,圆心(a,··\n~判别式为△,则有:(1)d<r直线与圆相交;(2)d=r直线与圆相切;(3)d<r直线与圆相离,即几何特征;或(1)△>0直线与圆相交;(2)△=0直线与圆相切;(3)△<0直线与圆相离,即代数特征,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设圆C1:(x-a)2+(y-b)2=r2和圆C2:(x-m)2+(y-n)2=k2(k≥r),且设两圆圆心距为d,则有:(1)d=k+r两圆外切;(2)d=k-r两圆内切;(3)d>k+r两圆外离;(4)d<k+r两圆内含;(5)k-r<d<k+r两圆相交.4.其他(1)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①圆x2+y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2(课本命题).②圆(x-a)2+(y-b)2=r2,圆上一点为(x0,y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课本命题的推广).(2)相交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设圆C1∶x2+y2+D1x+E1y+F1=0和圆C2∶x2+y2+D2x+E2y+F2=0,若两圆相交,则过两圆交点的直线方程为(D1-D2)x+(E1-E2)y+(F1-F2)=0.··\n~(3)圆系方程:①设圆C1∶x2+y2+D1x+E1y+F1=0和圆C2∶x2+y2+D2x+E2y+F2=0.若两圆相交,则过交点的圆系方程为x2+y2+D1x+E1y+F1+λ(x2+y2+D2x+E2y+F2)=0(λ为参数,圆系中不包括圆C2,λ=-1为两圆的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②设圆C∶x2+y2+Dx+Ey+F=0与直线l:Ax+By+C=0,若直线与圆相交,则过交点的圆系方程为x2+y2+Dx+Ey+F+λ(Ax+By+C)=0(λ为参数).(二)应用举例和切点坐标.分析:求已知圆的切线问题,基本思路一般有两个方面:(1)从代数特征分析;(2)从几何特征分析.一般来说,从几何特征分析计算量要小些.该例题由学生演板完成.∵圆心O(0,0)到切线的距离为4,把这两个切线方程写成注意到过圆x2+y2=r2上的一点P(x0,y0)的切线的方程为x0x+y0y=r2,例2 已知实数A、B、C满足A2+B2=2C2≠0,求证直线Ax+By+C=0与圆x2+y2=1交于不同的两点P、Q,并求弦PQ的长.··\n~分析:证明直线与圆相交既可以用代数方法列方程组、消元、证明△>0,又可以用几何方法证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圆半径,由教师完成.证:设圆心O(0,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为d,则d=∴直线Ax+By+C=0与圆x2+y1=1相交于两个不同点P、Q.例3 求以圆C1∶x2+y2-12x-2y-13=0和圆C2:x2+y2+12x+16y-25=0的公共弦为直径的圆的方程.解法一:相减得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为4x+3y-2=0.∵所求圆以AB为直径,··\n~于是圆的方程为(x-2)2+(y+2)2=25.解法二: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12x-2y-13+λ(x2+y2+12x+16y-25)=0(λ为参数)∵圆心C应在公共弦AB所在直线上,∴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4x+4y-17=0.小结:解法一体现了求圆的相交弦所在直线方程的方法;解法二采取了圆系方程求待定系数,解法比较简练.(三)巩固练习1.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1,求:(1)斜率为1的切线方程;2.(1)圆(x-1)2+(y+2)2=4上的点到直线2x-y+1=0的最短距离是(2)两圆C1∶x2+y2-4x+2y+4=0与C2∶x2+y2+2x-6y-26=0的位置关系是______.(内切)··\n~由学生口答.3.未经过原点,且过圆x2+y2+8x-6y+21=0和直线x-y+5=0的两个交点的圆的方程.分析:若要先求出直线和圆的交点,根据圆的一般方程,由三点可求得圆的方程;若没过交点的圆系方程,由此圆系过原点可确定参数λ,从而求得圆的方程.由两个同学演板给出两种解法:解法一: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2+y2+Dx+Ey+F=0.∵(0,0),(-2,3),(-4,1)三点在圆上,解法二:设过交点的圆系方程为:x2+y2+8x-6y+21+λ(x-y+5)=0.五、布置作业2.求证:两圆x2+y2-4x-6y+9=0和x2+y2+12x+6y-19=0相外切.··\n~3.求经过两圆x2+y2+6x-4=0和x2+y2+6y-28=0的交点,并且圆心在直线x-y-4=0上的圆的方程.4.由圆外一点Q(a,b)向圆x2+y2=r2作割线交圆于A、B两点,向圆x2+y2=r2作切线QC、QD,求:(1)切线长;(2)AB中点P的轨迹方程.作业答案:2.证明两圆连心线的长等于两圆半径之和3.x2+y2-x+7y-32=0第八章圆锥曲线方程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教材分析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n~(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三、活动设计提问、演示、讲授、详细讲授、演板、分析讲解、学生口答.四、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哪一位同学回答: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否则,教师给予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提出这一问题以便说明标准方程推导中一个同解变形.问题3: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教师要加以肯定,以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n~比如说,若同学们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轨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图: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在哪些地方见过?”有的同学说:“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有的同学说:“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标准方程的推导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1)建系设点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下列选取方法是恰当的.··\n~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1,0),F2(c,0).(2)点的集合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P={M||MF1|+|MF2|=2a}.(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化简方程可请一个反映比较快、书写比较规范的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提示:①原方程要移项平方,否则化简相当复杂;注意两次平方的理由详见问题3说明.整理后,再平方得(a2-c2)x2+a2y2=a2(a2-c2)②为使方程对称和谐而引入b,同时b还有几何意义,下节课还要(a>b>0).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n~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这里c2=a2-b2.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0)、F2(c,0),这里c2=a2-b2;-c)、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三)例题与练习例题 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分析: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再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待定系数法得出轨迹方程.解:这个轨迹是一个椭圆,两个定点是焦点,用F1、F2表示.取过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2a=10,2c=8.∴a=5,c=4,b2=a2-c2=52-45=9.∴b=3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请大家再想一想,焦点F1、F2放在y轴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n~练习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练习2 下列各组两个椭圆中,其焦点相同的是 [ ]由学生口答,答案为D.(四)小结1.定义:椭圆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3.图形如图2-15、2-16.4.焦点:F1(-c,0),F2(c,0).F1(0,-c),F2(0,c).五、布置作业··\n~1.如图2-17,在椭圆上的点中,A1与焦点F1的距离最小,|A1F1|=2,A2F1的距离最大,|A2F1|=1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3.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求△ABF2的周长.作业答案:··\n~4.由椭圆定义易得,△ABF2的周长为4a.椭圆的几何性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能正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并了解椭圆的一些实际应用.(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使学生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如弦、最值问题等.二、教材分析1.重点: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最后进行归纳小结.)2.难点:椭圆离心率的概念的理解.(解决办法:先介绍椭圆离心率的定义,再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最后通过椭圆的第二定义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3.疑点:椭圆的几何性质是椭圆自身所具有的性质,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解决办法:利用方程分析椭圆性质之前就先给学生说明.)三、活动设计提问、讲解、阅读后重点讲解、再讲解、演板、讲解后归纳、小结.··\n~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二)几何性质根据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并正确地画出它的图形,是b>0)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说明:椭圆自身固有几何量所具有的性质是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1.范围即|x|≤a,|y|≤b,这说明椭圆在直线x=±a和直线y=±b所围成的矩形里(图2-18).注意结合图形讲解,并指出描点画图时,就不能取范围以外的点.2.对称性先请大家阅读课本椭圆的几何性质2.设问:为什么“把x换成-x,或把y换成-y?,或把x、y同时换成-x、-y时,方程都不变,所以图形关于y轴、x轴或原点对称的”呢?事实上,在曲线的方程里,如果把x换成-x而方程不变,那么当点P(x,y)在曲线上时,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Q(-x,y)也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类似可以证明其他两个命题.··\n~同时向学生指出:如果曲线具有关于y轴对称、关于x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一定具有另一种对称.如:如果曲线关于x轴和原点对称,那么它一定关于y轴对称.事实上,设P(x,y)在曲线上,因为曲线关于x轴对称,所以点P1(x,-y)必在曲线上.又因为曲线关于原点对称,所以P1关于原点对称点P2(-x,y)必在曲线上.因P(x,y)、P2(-x,y)都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最后指出:x轴、y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椭圆的对称中心即椭圆中心.3.顶点只须令x=0,得y=±b,点B1(0,-b)、B2(0,b)是椭圆和y轴的两个交点;令y=0,得x=±a,点A1(-a,0)、A2(a,0)是椭圆和x轴的两个交点.强调指出:椭圆有四个顶点A1(-a,0)、A2(a,0)、B1(0,-b)、B2(0,b).教师还需指出:(1)线段A1A2、线段B1B2分别叫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等于2a和2b;(2)a、b的几何意义:a是长半轴的长,b是短半轴的长;这时,教师可以小结以下:由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和顶点,再进行描点画图,只须描出较少的点,就可以得到较正确的图形.4.离心率教师直接给出椭圆的离心率的定义:等到介绍椭圆的第二定义时,再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先分析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a>c>0,∴0<e<1.再结合图形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n~(2)当e接近0时,c越接近0,从而b越接近a,因此椭圆接近圆;(3)当e=0时,c=0,a=b两焦点重合,椭圆的标准方程成为x2+y2=a2,图形就是圆了.(三)应用为了加深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认识,掌握用描点法画图的基本方法,给出如下例1.例1 求椭圆16x2+25y2=400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并用描点法画出它的图形.本例前一部分请一个同学板演,教师予以订正,估计不难完成.后一部分由教师讲解,以引起学生重视,步骤是:(2)描点作图.先描点画出椭圆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形,再利用椭圆的对称性就可以画出整个椭圆(图2-19).要强调:利用对称性可以使计算量大大减少.本例实质上是椭圆的第二定义,是为以后讲解抛物线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做准备的,同时再一次使学生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因此,要详细讲解:设d是点M到直线l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P={M··\n~将上式化简,得:(a2-c2)x2+a2y2=a2(a2-c2).这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所以点M的轨迹是椭圆.由此例不难归纳出椭圆的第二定义.(四)椭圆的第二定义1.定义平面内点M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线叫做椭圆的准线,常数e是椭圆的离心率.2.说明这时还要讲清e的几何意义是:椭圆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和它到准线的距离的比.··\n~(五)小结解法研究图形的性质是通过对方程的讨论进行的,同一曲线由于坐标系选取不同,方程的形式也不同,但是最后得出的性质是一样的,即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前面我们着重分析了第一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类似可以理解第二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布置学生最后小结下列表格:五、布置作业1.求下列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焦距、离心率、各个顶点和焦点坐标、准线方程:(1)25x2+4y2-100=0,(2)x2+4y2-1=0.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距地面266Km,远地点距地面1826Km,求这颗卫星的轨道方程.3.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的方程.作业答案:··\n~4.顶点(0,2)可能是长轴的端点,也可能是短轴的一个端点,故分两种情况求方程: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二)能力训练点在与椭圆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本次课注意发挥类比和设想的作用,与椭圆进行类比、设想,使学生得到关于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二、教材分析1.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n~(解决办法: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得出双曲线,再通过设问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比较加深认识.)2.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完成,提醒学生与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类比.)3.疑点:双曲线的方程是二次函数关系吗?(解决办法: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回忆函数定义和观察双曲线图形来解决,同时让学生在课外去研究在什么附加条件下,双曲线方程可以转化为函数式.)三、活动设计提问、实验、设问、归纳定义、讲解、演板、口答、重点讲解、小结.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教师要强调条件:(1)平面内;(2)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3)常数2a>|F1F2|.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二)双曲线的概念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它的方程是怎样的呢?1.简单实验(边演示、边说明)如图2-23,定点F1、F2是两个按钉,MN是一个细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移动时,|MF1|-|MF2|是常数,这样就画出曲线的一支;由|MF2|-|MF1|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n~注意:常数要小于|F1F2|,否则作不出图形.这样作出的曲线就叫做双曲线.2.设问问题1:定点F1、F2与动点M不在平面上,能否得到双曲线?请学生回答,不能.强调“在平面内”.问题2:|MF1|与|MF2|哪个大?请学生回答,不定:当M在双曲线右支上时,|MF1|>|MF2|;当点M在双曲线左支上时,|MF1|<|MF2|.问题3:点M与定点F1、F2距离的差是否就是|MF1|-|MF2|?请学生回答,不一定,也可以是|MF2|-|MF1|.正确表示为||MF2|-|MF1||.问题4:这个常数是否会大于等于|F1F2|?请学生回答,应小于|F1F2|且大于零.当常数=|F1F2|时,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当常数>|F1F2|时,无轨迹.3.定义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双曲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教师指出:双曲线的定义可以与椭圆相对照来记忆,不要死记.(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现在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我们可以类似求椭圆的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方程.这时设问:求椭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方法是什么?不要求学生回答,主要引起学生思考,随即引导学生给出双曲线的方程的推导.标准方程的推导:(1)建系设点··\n~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如图2-24)建立直角坐标系.设M(x,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是2c(c>0),那么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又设点M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点的集合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P={M||MF1|-|MF2||=2a}={M|MF1|-|MF2|=±2a}.(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由学生演板)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化简得:··\n~两边再平方,整理得:(c2-a2)x2-a2y2=a2(c2-a2).(以上推导完全可以仿照椭圆方程的推导.)由双曲线定义,2c>2a 即c>a,所以c2-a2>0.设c2-a2=b2(b>0),代入上式得:b2x2-a2y2=a2b2.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教师指出:(1)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0,b>0,但a不一定大于b;(2)如果x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轴上;如果y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y轴上.注意有别于椭圆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3)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是c2=a2+b2,不同于椭圆方程中c2=a2-b2.(四)练习与例题1.求满足下列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焦点F1(-3,0)、F2(3,0),且2a=4;··\n~3.已知两点F1(-5,0)、F2(5,0),求与它们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6的点的轨迹方程.如果把这里的数字6改为12,其他条件不变,会出现什么情况?由教师讲解:按定义,所求点的轨迹是双曲线,因为c=5,a=3,所以b2=c2-a2=52-32=42.因为2a=12,2c=10,且2a>2c.所以动点无轨迹.(五)小结1.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3.图形(见图2-25):··\n~4.焦点:F1(-c,0)、F2(c,0);F1(0,-c)、F2(0,c).5.a、b、c的关系:c2=a2+b2;c=a2+b2.五、布置作业1.根据下列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焦点的坐标是(-6,0)、(6,0),并且经过点A(-5,2);3.已知圆锥曲线的方程为mx2+ny2=m+n(m<0<m+n),求其焦点坐标.作业答案:2.由(1+k)(1-k)<0解得:k<-1或k>1··\n~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出这些性质,并能具体估计双曲线的形状特征.(二)能力训练点在与椭圆的性质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双曲线中的弦、最值等问题.二、教材分析1.重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得出,至于渐近线引导学生证明.)2.难点: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的导出和论证.(解决办法:先引导学生观察以原点为中心,2a、2b长为邻边的矩形的两条对角线,再论证这两条对角线即为双曲线的渐近线.)3.疑点:双曲线的渐近线的证明.(解决办法:通过详细讲解.)三、活动设计··\n~提问、类比、重点讲解、演板、讲解并归纳、小结.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椭圆有哪些几何性质,是如何探讨的?请一同学回答.应为: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是从标准方程探讨的.2.双曲线的两种标准方程是什么?再请一同学回答.应为: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下面我们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来研究它的几何性质.(二)类比联想得出性质(性质1~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关于椭圆与双曲线性质的表格(让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启发、订正并板书).<见下页>(三)问题之中导出渐近线(性质4)在学习椭圆时,以原点为中心,2a、2b为邻边的矩形,对于估计仍以原点为中心,2a、2b为邻边作一矩形(板书图形),那么双曲线和这个矩形有什么关系?这个矩形对于估计和画出双曲线简图(图2-26)有什么指导意义?这些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只引起学生类比联想.接着再提出问题:当a、b为已知时,这个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方程是什么?··\n~下面,我们来证明它: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可写成:··\n~当x逐渐增大时,|MN|逐渐减小,x无限增大,|MN|接近于零,|MQ|也接近于零,就是说,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从射线ON的下方逐渐接近于射线ON.在其他象限内也可以证明类似的情况.现在来看看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怎样的?由于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方程是由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方程,将x、y字母对调所得到,自然前者渐近线方程也可由后者渐近线方程将x、y字这样,我们就完满地解决了画双曲线远处趋向问题,从而可比较精··\n~再描几个点,就可以随后画出比较精确的双曲线.(四)顺其自然介绍离心率(性质5)由于正确认识了渐近线的概念,对于离心率的直观意义也就容易掌握了,为此,介绍一下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它对双曲线的形状的影响:变得开阔,从而得出:双曲线的离心率越大,它的开口就越开阔.这时,教师指出: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可以类似得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五)练习与例题1.求双曲线9y2-16x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焦点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请一学生演板,其他同学练习,教师巡视,练习毕予以订正.由此可知,实半轴长a=4,虚半轴长b=3.焦点坐标是(0,-5),(0,5).··\n~本题实质上是双曲线的第二定义,要重点讲解并加以归纳小结.解:设d是点M到直线l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化简得:(c2-a2)x2-a2y2=a2(c2-a2).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由此例不难归纳出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六)双曲线的第二定义1.定义(由学生归纳给出)平面内点M与一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叫做双曲线的准线,常数e是双曲线的离心率.··\n~2.说明(七)小结(由学生课后完成)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按两种标准方程形式列表小结.五、布置作业1.已知双曲线方程如下,求它们的两个焦点、离心率e和渐近线方程.(1)16x2-9y2=144;(2)16x2-9y2=-144.2.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实轴的长是10,虚轴长是8,焦点在x轴上;(2)焦距是10,虚轴长是8,焦点在y轴上;曲线的方程.··\n~点到两准线及右焦点的距离.作业答案:距离为7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点使学生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二)能力训练点要求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对比、概括、转化等方面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引入抛物线的定义,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来源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材分析1.重点: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n~(解决办法:通过一个简单实验与椭圆、双曲线的定义相比较引入抛物线的定义;通过一些例题加深对标准方程的认识.)2.难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解决办法:由三种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中选出一种最佳方法,避免了硬性规定坐标系.)3.疑点:抛物线的定义中需要加上“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的限制.(解决办法:向学生加以说明.)三、活动设计提问、回顾、实验、讲解、演板、归纳表格.四、教学过程(一)导出课题我们已学习了圆、椭圆、双曲线三种圆锥曲线.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种圆锥曲线——抛物线,以及它的定义和标准方程.课题是“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问题1:同学们对抛物线已有了哪些认识?在物理中,抛物线被认为是抛射物体的运行轨道;在数学中,抛物线是二次函数的图象?问题2:在二次函数中研究的抛物线有什么特征?在二次函数中研究的抛物线,它的对称轴是平行于y轴、开口向上或开口向下两种情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不平行于y轴,那么就不能作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来研究了.今天,我们突破函数研究中这个限制,从更一般意义上来研究抛物线.(二)抛物线的定义1.回顾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轨迹,当0<e<1时是椭圆,当e>1时是双曲线,那么当e=1时,它又是什么曲线?2.简单实验如图2-29,把一根直尺固定在画图板内直线l的位置上,一块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的边缘;把一条绳子的一端固定于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上的点A,截取绳子的长等于A到直线l的距离AC··\n~,并且把绳子另一端固定在图板上的一点F;用一支铅笔扣着绳子,紧靠着三角板的这条直角边把绳子绷紧,然后使三角板紧靠着直尺左右滑动,这样铅笔就描出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叫做抛物线.反复演示后,请同学们来归纳抛物线的定义,教师总结.3.定义这样,可以把抛物线的定义概括成: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定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设定点F到定直线l的距离为p(p为已知数且大于0).下面,我们来求抛物线的方程.怎样选择直角坐标系,才能使所得的方程取较简单的形式呢?让学生议论一下,教师巡视,启发辅导,最后简单小结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几种方案:方案1:(由第一组同学完成,请一优等生演板.)以l为y轴,过点F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图2-30).设定点F(p,0),动点M的坐标为(x,y),过M作MD⊥y轴于D,抛物线的集合为:p={M||MF|=|MD|}.化简后得:y2=2px-p2(p>0).方案2:(由第二组同学完成,请一优等生演板)··\n~以定点F为原点,平行l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图2-31).设动点M的坐标为(x,y),且设直线l的方程为x=-p,定点F(0,0),过M作MD⊥l于D,抛物线的集合为:p={M||MF|=|MD|}.化简得:y2=2px+p2(p>0).方案3:(由第三、四组同学完成,请一优等生演板.)取过焦点F且垂直于准线l的直线为x轴,x轴与l交于K,以线段KF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图2-32).··\n~抛物线上的点M(x,y)到l的距离为d,抛物线是集合p={M||MF|=d}.化简后得:y2=2px(p>0).比较所得的各个方程,应该选择哪些方程作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呢?引导学生分析出:方案3中得出的方程作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这是因为这个方程不仅具有较简的形式,而方程中的系数有明确的几何意义:一次项系数是焦点到准线距离的2倍.由于焦点和准线在坐标系下的不同分布情况,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情形(列表如下):··\n~将上表画在小黑板上,讲解时出示小黑板,并讲清为什么会出现四种不同的情形,四种情形中P>0;并指出图形的位置特征和方程的形式应结合起来记忆.即:当对称轴为x轴时,方程等号右端为±2px,相应地左端为y2;当对称轴为y轴时,方程等号的右端为±2py,相应地左端为x2.同时注意:当焦点在正半轴上时,取正号;当焦点在负半轴上时,取负号.(四)四种标准方程的应用例题:(1)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6x,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方程是x2=-8y.··\n~练习:根据下列所给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焦点是F(3,0);(3)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由三名学生演板,教师予以订正.答案是:(1)y2=12x;(2)y2=-x;(3)y2=4x,y2=-4x,x2=4y,x2=-4y.这时,教师小结一下:由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形式,且每一种形式中都只含一个系数p,因此只要给出确定p的一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当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或准线方程给定以后,它的标准方程就唯一确定了;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或准线方程没有给定,则所求的标准方程就会有多解.(五)小结本次课主要介绍了抛物线的定义,推导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并加以运用.五、布置作业到准线的距离是多少?点M的横坐标是多少?2.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1)x2=2y;(2)4x2+3y=0;(3)2y2+5x=0;(4)y2-6x=0.3.根据下列条件,求抛物线的方程,并描点画出图形:(1)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并且顶点与焦点的距离等于6;(2)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并经过点p(-6,-3).4.求焦点在直线3x-4y-12=0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作业答案:··\n~3.(1)y2=24x,y2=-2x(2)x2=-12y(图略)4.分别令x=0,y=0得两个焦点F1(0,-3),F2(4,0),从而可得抛物线方程为x2=-12y或y2=16x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这些性质.(二)能力训练点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抛物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抛物线中的弦、最值等问题.二、教材分析1.重点: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得出.)2.难点: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应用.··\n~(解决办法:通过几个典型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几何性质的应用.)3.疑点:抛物线的焦半径和焦点弦长公式.(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证明并加以记忆.)三、活动设计提问、填表、讲解、演板、口答.四、教学过程(一)复习1.抛物线的定义是什么?请一同学回答.应为:“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再请一同学回答.应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2px(p>0),y2=-2px(p>0),x2=2py(p>0)和x2=-2py(p>0).下面我们类比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y2=2px(p>0)出发来研究它的几何性质.(二)几何性质怎样由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确定它的几何性质?以y2=2px(p>0)为例,用小黑板给出下表,请学生对比、研究和填写.··\n~填写完毕后,再向学生提出问题:和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相比,抛物线的几何性质有什么特点?学生和教师共同小结:(1)抛物线只位于半个坐标平面内,虽然它也可以无限延伸,但是没有渐近线.(2)抛物线只有一条对称轴,这条对称轴垂直于抛物线的准线或与顶点和焦点的连线重合,抛物线没有中心.(3)抛物线只有一个顶点,它是焦点和焦点在准线上射影的中点.(4)抛物线的离心率要联系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并和抛物线的定义作比较.其结果是应规定抛物线的离心率为1.注意:这样不仅引入了抛物线离心率的概念,而且把圆锥曲线作为点的轨迹统一起来了.(三)应用举例为了加深对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的认识,掌握描点法画图的基本方法,给出如下例1.例1 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n~解:因为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程是y2=4x.后一部分由学生演板,检查一下学生对用描点法画图的基本方法掌握情况.第一象限内的几个点的坐标,得:(2)描点作图描点画出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的一部分,再利用对称性,就可以画出抛物线的另一部分(如图2-33).例2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抛物线上的点M(-3,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m的值.··\n~解法一:由焦半径关系,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则准线方因为抛物线上的点M(-3,m)到焦点的距离|MF|与到准线的距离得p=4.因此,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8x.又点M(-3,m)在此抛物线上,故m2=-8(-3).解法二:由题设列两个方程,可求得p和m.由学生演板.由题意在抛物线上且|MF|=5,故本例小结:(1)解法一运用了抛物线的重要性质:抛物线上任一点到焦点的距离(即此点的焦半径)等于此点到准线的距离.可得焦半径公式:设P(x0,这个性质在解决许多有关焦点的弦的问题中经常用到,因此必须熟练掌握.··\n~(2)由焦半径不难得出焦点弦长公式:设AB是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弦(焦点弦),若A(x1,y1)、B(x2,y2)则有|AB|=x1+x2+p.特别地:当AB⊥x轴,抛物线的通径|AB|=2p(详见课本习题).例3 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的一条直线与这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且A(x1,y1)、B(x2,y2)(图2-34).证明:(1)当AB与x轴不垂直时,设AB方程为:此方程的两根y1、y2分别是A、B两点的纵坐标,则有y1y2=-p2.或y1=-p,y2=p,故y1y2=-p2.综合上述有y1y2=-p2又∵A(x1,y1)、B(x2,y2)是抛物线上的两点,··\n~本例小结:(1)涉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时,常把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消去一个变量,得到关于另一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韦达定理求解,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2)本例命题1是课本习题中结论,要求学生记忆.(四)练习1.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两点,若x1+x2=6,求|AB|的值.由学生练习后口答.由焦半径公式得:|AB|=x1+x2+p=82.证明:与抛物线的轴平行的直线和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请一同学演板,其他同学练习,教师巡视.证明:可设抛物线方程故抛物线y2=2px与平行于其轴的直线只有一个交点.(五)全课小结1.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抛物线的应用.五、布置作业1.在抛物线y2=12x上,求和焦点的距离等于9的点的坐标.2.有一正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在抛物线y2=2px上,另一顶点在原点,求这个三角形的边长.··\n~3.图2-35是抛物线拱桥的示意图,当水面在l时,拱顶高水面2m,水面宽4m,水下降11m后,水面宽多少?4.求证:以抛物线的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作业答案:3.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拱桥的抛物线方程为x2=-2py,可得抛物线4.由抛物线的定义不难证明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以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归纳和介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为学习物理等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教材分析1.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n~(解决办法:对每种方法用例题加以说明,使学生掌握这种方法.)2.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解决办法:先使学生了解相关点法的思路,再用例题进行讲解.)三、活动设计提问、讲解方法、演板、小测验.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大家知道,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1.直接法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例1(1)求和定圆x2+y2=k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对(1)分析: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或|OP|=0.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即x2+y2=4R2或x2+y2=0.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n~对(2)分析: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则OM⊥AM.∵kOM·kAM=-1,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2.定义法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点P在AQ的垂直平分线上,∴|PQ|=|PA|.··\n~又P在半径OQ上.∴|PO|+|PQ|=R,即|PO|+|PA|=R.故P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是定值,可用椭圆定义写出P点的轨迹方程.解:连接PA∵l⊥PQ,∴|PA|=|PQ|.又P在半径OQ上.∴|PO|+|PQ|=2.由椭圆定义可知:P点轨迹是以O、A为焦点的椭圆.3.相关点法若动点P(x,y)随已知曲线上的点Q(x0,y0)的变动而变动,且x0、y0可用x、y表示,则将Q点坐标表达式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得点P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相关点法(或代换法).例3 已知抛物线y2=x+1,定点A(3,1)、B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点P在线段AB上,且有BP∶PA=1∶2,当B点在抛物线上变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分析:P点运动的原因是B点在抛物线上运动,因此B可作为相关点,应先找出点P与点B的联系.解:设点P(x,y),且设点B(x0,y0)··\n~∵BP∶PA=1∶2,且P为线段AB的内分点.4.待定系数法求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方程常用待定系数法求.例4 已知抛物线y2=4x和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曲线方程.分析:因为双曲线以坐标轴为对称轴,实轴在y轴上,所以可设双曲线方··\n~ax2-4b2x+a2b2=0∵抛物线和双曲线仅有两个公共点,根据它们的对称性,这两个点的横坐标应相等,因此方程ax2-4b2x+a2b2=0应有等根.∴△=1664-4Q4b2=0,即a2=2b.(以下由学生完成)由弦长公式得:即a2b2=4b2-a2.(三)巩固练习用十多分钟时间作一个小测验,检查一下教学效果.练习题用一小黑板给出.1.△ABC一边的两个端点是B(0,6)和C(0,-6),另两边斜率的2.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3.求抛物线y2=2px(p>0)上各点与焦点连线的中点的轨迹方程.··\n~答案:义法)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四)小结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一般地有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待定系数法,还有参数法、复数法也是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方法,这等到讲了参数方程、复数以后再作介绍.五、布置作业1.两定点的距离为6,点M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平方和为26,求点M的轨迹方程.2.动点P到点F1(1,0)的距离比它到F2(3,0)的距离少2,求P点的轨迹.3.已知圆x2+y2=4上有定点A(2,0),过定点A作弦AB,并延长到点P,使3|AB|=2|AB|,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作业答案:··\n~1.以两定点A、B所在直线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得点M的轨迹方程x2+y2=42.∵|PF2|-|PF|=2,且|F1F2|∴P点只能在x轴上且x<1,轨迹是一条射线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及其判定,重点掌握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有关问题.(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直线、圆锥曲线的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n~通过点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及其判定,渗透归纳、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重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交的有关问题.(解决办法:先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再加以应用.)2.难点:圆锥曲线上存在关于直线对称的两点,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解决办法:利用判别式法和内点法进行讲解.)3.疑点: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中△=0不是相切的充要条件.(解决办法:用图形向学生讲清楚这一点.)三、活动设计四、教学过程(一)问题提出1.点P(x0,y0)和圆锥曲线C:f(x,y)=0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它们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点P与圆锥曲线C的位置关系有:点P在曲线C上、点P在曲线C内部(含焦点区域)、点P在曲线的外部(不含焦点的区域).那么这三种位置关系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要分析的问题之一.2.直线l:Ax+By+C=0和圆锥曲线C:f(x,y)=0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回答.直线l与圆锥曲线C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相交、相切、相离.那么这三种位置关系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要分析的问题之二.(二)讲授新课1.点M(x0,y0)与圆锥曲线C:f(x,y)=0的位置关系的焦点为F1、F2,y2=2px(p>0)的焦点为F,一定点为P(x0,y0),M点到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为d,则有:(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填好小黑板)··\n~上述结论可以利用定比分点公式,建立两点间的关系进行证明.2.直线l∶Ax+Bx+C=0与圆锥曲线C∶f(x,y)=0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相交、相切、相离.对于抛物线来说,平行于对称轴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一点,但并不是相切;对于双曲线来说,平行于渐近线的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但并不相切.这三种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可引导学生归纳为:注意:直线与抛物线、双曲线有一个公共点是直线与抛物线、双曲线相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3.应用··\n~求m的取值范围.解法一:考虑到直线与椭圆总有公共点,由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充要条件可求.由一名同学演板.解答为:由椭圆方程及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知:0<m<5.又 ∵直线与椭圆总有公共点,即(10k)2-4x(m+5k2)×5(1-m)≥0,亦即5k2≥1-m对一切实数k成立.∴1-m≤0,即m≥1.故m的取值范围为m∈(1,5).解法二:由于直线过定点(0,1),而直线与椭圆总有公共点,所以定点(0,1)必在椭圆内部或边界上,由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的充要条件易求.另解:由椭圆方程及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知:0<m<5.又∵直线与椭圆总有公共点.∴直线所经过的定点(0,1)必在椭圆内部或边界上.故m的取值范围为m∈(1,5),小结:解法一由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充要条件求,思路易得,但计算量大;解法二由点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充要条件求,思路灵活,且简捷.··\n~称,求m的取值范围.解法一:利用判别式法.并整理得:∵直线l′与椭圆C相交于两点,解法二:利用内点法.设两对称点为P1(x1,y1),P2(x2,y2),P1P2的中点为M(x0,y0),··\n~∴y1+y2=3(x1+x2).(1)小结:本例中的判别式法和内点法,是解决圆锥曲线上存在两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的一般方法,类似可解抛物线、双曲线中的对称问题.练习1:(1)直线过点A(0,1)且与抛物线y2=x只有一个公共点,这样的直线有几条?(2)过点P(2,0)的直线l与双曲线x2-y2=1只有一个公共点,这样的直线有几条?由学生练习后口答:(1)3条,两条切线和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2)2条,注意到平行于渐近线的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故这样的直线也只有2条.··\n~练习2:求曲线C∶x2+4y2=4关于直线y=x-3对称的曲线C′的方程.由教师引导方法,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设(x′,y′)是曲线C上任意一点,且设它关于直线y=x-3的对称点为(x,y).又(x′,y′)为曲线C上的点,∴(y+3)2+4(x-3)2=4.∴曲线C的方程为:4(x-3)2+(y+3)2=4.(三)小结本课主要研究了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三种位置关系及重要条件.五、布置作业的值.2.k取何值时,直线y=kx与双曲线4x2-y2=16相交、相切、相离?3.已知抛物线x=y2+2y上存在关于直线y=x+m对称的相异两点,求m的取值范围.作业答案:1.由弦长公式易求得:k=-4当4-k2=0,k=±2,y=±2x为双曲线的渐近线,直线与双曲线相离当4-k2≠0时,△=4(4-k2)×(-6)··\n~(1)当△>0,即-2<k<2时,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交点(2)当△<0,即k<-2或k>2时,直线与双曲线无交点(3)当△=0,即k=±2时,为渐近线,与双曲线不相切故当-2<k<2时,直线与双曲线相交当k≤-2或k≥2时,直线与双曲线相离圆锥曲线教案对称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解决中心对称及轴对称问题的解析方法.2.通过对称问题的研究求解,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称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会进一步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用转化的思想来处理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两曲线关于定点和定直线的对称知识方法是重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对称问题,即用对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教学过程师:前面学过了几种常见的曲线方程,并讨论了曲线的性质.今天这节课继续讨论有关对称的问题.大家想一想:点P(x,y)、P′(x′,y′)关于点Q(x0,y0)对称,那么它们的坐标应满足什么条件?师:P(x,y),P′(x′,y′)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生:P和P′的中点是原点.即x=-x′且y=-y′.师:若P和P′关于x轴对称,它们的坐标又怎样呢?生:x=x′且y=-y′.··\n~师:若P和P′关于y轴对称,它们的坐标有什么关系?生:y=y′且x=-x′.师:若P和P′关于直线y=x对称,它们的坐标又会怎样?生:y=x′且x=y′.生:它们关于直线y=x对称.师:若P与P′关于直线Ax+By+C=0对称,它们在位置上有什么特征?生:P和P′必须在直线Ax+By+C=0的两侧.师:还有补充吗?生:PP′的连线一定与直线Ax+By+C=0垂直.师:P与P′在直线Ax+By+C=0的两侧且与直线垂直就能对称了吗?生:还需要保证P和P′到直线Ax+By+C=0的距离相等.师:P与P′到直线Ax+By+C=0的距离相等的含义是什么?生:就是P与P′的中点落在直线Ax+By+C=0上,换句话说P与P′的中点坐标满足直线方程Ax+By+C=0.师:下面谁来总结一下,两点P(x,y)、P′(x′,y′)关于直线Ax+By+C=0对称应满足的条件?生: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PP′的连线垂直于直线Ax+By+C=0,第二个条件是P,P′的中点应落在直线Ax+By+C=0上.师:这两个条件能否用方程表示呢?(在黑板上可画出图形(如图2-72),可直观些)··\n~生:方程组:师:这个方程组成立说明了什么?它能解决什么问题?生:方程组中含有x′,y′,也可认为这是一个含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换句话说,给定一个点P(x,y)和一条定直线Ax+By+C=0,可以求出P点关于直线Ax+By+C=0的对称点P′(x′,y′)的坐标.师:今后有很多有关对称问题都可以用此方法处理,很有代表性.但也还有其他方法,大家一起看下面的例题.例1 已知直线l1和l2关于直线2x-2y+1=0对称(如图2-73),若l1的方程是3x-2y+1=0,求l2的方程.(选题目的:熟悉对称直线方程)师:哪位同学有思路请谈谈.生:先求出已知两直线的交点,设l2的斜率为k,由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可求出k,再用点斜式求得l2的方程.(让这位同学在黑板上把解题的过程写出来,大家订正.)··\n~由点斜式,l2的方程为4x-6y+3=0.师:还有别的解法吗?生:在直线l1上任取一点,求出这点关于2x-2y+1=0对称的点,然后再利用交点,两点式可求出l2的直线方程。(让这位学生在黑板上把解题过程写出来,如有错误,大家订正.)解 由方程组:··\n~师:还有别的解法吗?生:在l2上任取一点P(x,y),则P点关于2x-2y+1=0对称的点P′(x′,y′)在l1上,列出P,P′的方程组,解出x′,y′,代入l1问题就解决了.师:请你到黑板上把解题过程写出来.解 设P(x,y)为l2上的任意一点,则P点关于直线2x-2y+1=0对称,点P′(x′,y′)在l1上(如图2-75),又因为P′(x′,y′)在直线l1:3x-2y+1=0上,所以3·x′-2y′+1=0.··\n~即l2的方程为:4x-6y+3=0.师:很好,大家刚才的几种解法是求对称直线方程的常规方法.那么,如果把l1改为曲线,怎样求曲线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曲线方程呢?引申:已知:曲线C:y=x2,求它关于直线x-y-2=0对称的曲线方程.(选题目的:进一步熟悉对称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师:例1中的几种解法还都适用吗?生: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还能适用.师:谁来试一试?生:可先在y=x2上任取一点P0(x0,y0),它关于直线的对称点P′(x1,y1),可得它们的交点,从中解出x0,y0代入曲线y=x2即可(如图2-76).(让学生把他的解法写出来.)解 设P0(x0,y0)是曲线C:y=x2上任意一点,它关于直线x-y-2=0对称的点为P′(x1,y1),因此,连结P0(x0,y0)和P′(x1,y1)两点的直线方程为y-y0=-(x-x0).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用两点关于直线对称的方法也能解决.··\n~师:把你的解法写在黑板上.生:解:设M(x,y)为所求的曲线上任一点,M0(x0,y0)是M关于直线x-y-2=0对称的点,所以M0定在曲线C:y=x2上.代入C的方程可得x=4y2+4y+6.师:大家再看一个例子.点出发射到x轴上后,沿圆的切线方向反射,求这条光线从A点到切点所经过的路程.(如图2-77)师: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生:关键是找到x轴的交点.师:有办法找到交点吗?生:没人回答.师:交点不好找,那么我们先假设M就是交点,利用交点M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帮助吗?生:既然AM是入射光线,MD为反射光线,D为切点,这样入射角就等于反射角,从而能推出∠AMO=∠DMx.师:我们要求|AM|+|MD|能解决吗?生:可以先找A关于x轴的对称点A′(0,-2),由对称的特征知:|AM|=|A′M|,这样把求|AM|+|MD|就可以转化为|A′M|+|MD|即|A′D|.··\n~师:|A′D|怎么求呢?生:|A′D|实际上是过A′点到圆切线的长,要求切线长,只需先连结半径CD,再连结A′C,在Rt△A′CD,|CD|和|A′C|都已知,|AD|就可以得到了.(如图2-77)(让这位学生把解答写在黑板上.)解 已知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0,-2),所求的路程即为师:巧用对称性,化简了计算,很好.哪位同学能把这个题适当改一下,变成另一个题目.生:若已知A(0,2),D(4,1)两定点,在x轴上,求一点P,使得|AP|+|PD|为最短.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生:先过A(0,2)关于x轴的对称点A′(0,-2),连结A′D与x轴相交于点P,P为所求(如图2-78).师:你能保证|AP|+|PD|最短吗?生:因为A,A′关于x轴对称,所以|AP|=|A′P|,这时|AP|+|PD|=|A′D|为线段,当P点在x轴其他位置上时,如在P′处,那么,连结AP′、A′P′和P′D.这时|AP′|+|P′D|=|A′P|+|P′D|>|A′D|.理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A′D|为最短.即P为所求.师:这题还能不能再做些变形,使之成为另一个题目?··\n~x轴和圆C上的动点,求|AM|+|MP|的最小值.师:哪位同学能够解决?生:先作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A′(0,-2),连结A′和圆心C,A′C交x轴于M点,交圆于P点,这时|AM|+|MP|最小(如图2-79).师:你怎样想到先找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A′的呢?生:由前题的结论可知,把AM线段搬到x轴下方,尽可能使它们成为直线,这样|A′M|+|MP|最小.师:很好,大家一起动笔算一算(同时让这位学生上前面书写).生:解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0,-2),连A′C交x轴于M,交圆C于P点,因为A′(0,-2),C(6,4),所以|A′C|=师:我们一起看下面的问题.例3 若抛物线y=a·x2-1上总存在关于直线x+y=0对称的两点,求a的范围.师:这题的思路是什么?生:如图2-80,设A(x1,y1),B(x2,y2)是抛物线上关于直线x=-··\n~师:很好,谁还有不同的解法吗?生:曲线y=ax2-1关于直线x+y=0对称曲线方程为:-x=ay2-1,解方师:今天我们讨论了有关点,直线,曲线关于定点,定直线,对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牢固掌握灵活运用两点关于定直线对称的思想方法,结合图象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作业:1.一个以原点为圆心的圆与圆:x2+y2+8x-4y=0关于直线l对称,求直线l的方程.(2x-y+5=0)2.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点A(-1,3)和C(-3,2),点D在直线x-3y-1=0上移动,则点B的轨迹方程是______.(x-3y+20=0)3.若光线从点A(-3,5)射到直线3x-4y+4=0之后,反射到点B(3,9),则此光线所经过的路程的长是______.(12)··\n~4.已知曲线C:y=-x2+x+2关于点(a,2a)对称的曲线是C′,若C与C′有两个不同的公共点,求a的取值范围.(-2<a<1)设计说明1.这节课是一节专题习题课,也可以认为是复习题,通过讨论对称问题把有关的知识进行复习,最重要的是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讨论和发言,就是让学生参加到数学教学中来,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同时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能力.2.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对称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化成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即可用方程组去解决.反过来,一直线与一曲线的方程组消元后得到一元二次方程,若这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大于零,也可得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交点,这种从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转化为我们处理解析几何问题带来了便利.在解题时,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处理问题,思路才能开阔,方法才能灵活,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得到培养,同时水平才能提高得较快.3.习题课的一个中心就是解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尽可能少的题,从而让学生掌握通理通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采取了让学生把题目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从中使学生悟出一些解题办法和规律,从而达到尽可能做少量的题,而达到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方法和规律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当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根除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危害.4.本课的例题选择可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几个备用题可供参考.题目1过圆O:x2+y2=4与y轴正半轴的交点A作这圆的切线l,M为l上任一点,过M作圆O的另一条切线,切点为Q,求点M在直线l上移动时,△MAQ垂心的轨迹方程.(选题目的:熟练用代入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活用平几简化计算.)解 如图2-81所示.P为△AMQ的垂心,连OQ,则四边形AOQP为菱形,所以|PQ|=|OA|=2,设P(x1,y1),Q(x0,y0).于是有x0=x1且··\n~题目2若抛物线y=x2上存在关于直线y=m(x-3)对称的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解 (如图2-82)设抛物线上两点A(x1,y1),B(x2,y2)关于直线(选题目的:结合对称问题,训练反证法的应用.)此题证法很多.下面给一种证法供参考.证明 如图2-83,若P、Q两点关于y=x对称,可设P(a,b)、··\n~5.本教案作业4,5题的参考解答:4题.解设P(x,y)是曲线y=-x2+x+2上任一点,它关于点(a,2a)的对称点是P′(x0,y0),则x=2a-x0,y=4a-y0,代入抛物线C的方程便得到了C′的方程:y=x2+(1-4a)x+(4a2+2a-2).联立曲线C与C′的方程并消去y得:x2-2ax+2a2+a-2=0,由Δ>0得-2<a<1.5题略解:如图2-84,F1(-5,2),F2(-1,2),F1关于直线x-y=1的对称点为F1(3,-6),直线F1F2的方程为2x+y=0,代入x-y=1解得,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 ··\n~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如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极值)问题、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以及圆锥曲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等.(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圆锥曲线知识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通过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相关学科中的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二、教材分析1.重点: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极值)问题、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解决办法:先介绍基础知识,再讲解应用.)2.难点:双圆锥曲线的相交问题.(解决办法:要提醒学生注意,除了要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还要结合图形分析.)3.疑点: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解决办法:因为这类问题涉及到线段相等、角相等、直线平行、垂直的证明方法,以及定点、定值问题的判断方法,所以比较灵活,只能通过一些例题予以示范.)三、活动设计演板、讲解、练习、分析、提问.四、教学过程(一)引入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如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极值)问题、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以及圆锥曲线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等,在圆锥曲线的综合应用中经常见到,为了让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今天来讲一下“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二)与圆锥曲线有关的几种典型题1.圆锥曲线的弦长求法··\n~设圆锥曲线C∶f(x,y)=0与直线l∶y=kx+b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则弦长|AB|为:(2)若弦AB过圆锥曲线的焦点F,则可用焦半径求弦长,|AB|=|AF|+|BF|.A、B两点,旦|AB|=8,求倾斜角α.分析一:由弦长公式易解.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抛物线方程为x2=-4y, ∴焦点为(0,-1).设直线l的方程为y-(-1)=k(x-0),即y=kx-1.将此式代入x2=-4y中得:x2+4kx-4=0.∴x1+x2=-4,x1+x2=-4k.∴k=±1.∴|AB|=-(y1+y2)+p=-[(kx1-1)+(kx2-1)]+p=-k(x1+x2)+2+p.由上述解法易求得结果,由学生课外完成.2.与圆锥曲线有关的最值(极值)的问题··\n~在解析几何中求最值,关键是建立所求量关于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再利用代数方法求出相应的最值.注意点是要考虑曲线上点坐标(x,y)的取值范围.例2 已知x2+4(y-1)2=4,求:(1)x2+y2的最大值与最小值;(2)x+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解(1):将x2+4(y-1)2=4代入得:x2+y2=4-4(y-1)2+y2=-3y2+8y由点(x,y)满足x2+4(y-1)2=4知:4(y-1)2≤4 即|y-1|≤1. ∴0≤y≤2.当y=0时,(x2+y2)min=0.解(2):分析:显然采用(1)中方法行不通.如果令u=x+y,则将此代入x2+4(y-1)2=4中得关于y的一元二次方程,借助于判别式可求得最值.令x+y=u, 则有x=u-y.代入x2+4(y-1)2=4得:5y2-(2u+8)y+u2=0.又∵0≤y≤2,(由(1)可知)··\n~∴[-(2u+8)]2-4×5×u2≥0.3.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它涉及到线段相等、角相等、直线平行、垂直的证明方法,以及定点、定值问题的判断方法.例3 在抛物线x2=4y上有两点A(x1,y1)和B(x2,y2)且满足|AB|=y1+y2+2,求证:(1)A、B和这抛物线的焦点三点共线;证明:(1)∵抛物线的焦点为F(0,1),准线方程为y=-1.∴A、B到准线的距离分别d1=y1+1,d2=y2+1(如图2-46所示).由抛物线的定义:··\n~|AF|=d1=y1+1,|BF|=d2=y2+1.∴|AF|+|BF|=y1+y2+2=|AB|.即A、B、F三点共线.(2)如图2-46,设∠AFK=θ.∵|AF|=|AA1|=|AK|+2=|AF|sinθ+2,又|BF|=|BB1|=2-|BF|sinθ.小结: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证明问题解决的关键是要灵活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几何性质.4.圆锥曲线与圆锥曲线的相交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一般可用两个方程联立后,用△≥0来处理.但用△≥0来判断双圆锥曲线相交问题是不可靠的.解决这类问题:方法1,由“△≥0”与直观图形相结合;方法2,由“△≥0”与根与系数关系相结合;方法3,转换参数法(以后再讲).实数a的取值范围.可得:y2=2(1-a)y+a2-4=0.··\n~∵△=4(1-a)2-4(a2-4)≥0,如图2-47,可知:(三)巩固练习(用一小黑板事先写出.)2.已知圆(x-1)2+y2=1与抛物线y2=2px有三个公共点,求P的取值范围.顶点.请三个学生演板,其他同学作课堂练习,教师巡视.解答为:··\n~1.设P的坐标为(x,y),则2.由两曲线方程消去y得:x2-(2-2P)x=0.解得:x1=0,x2=2-2P.∵0<x<2, ∴0<2-2P<2, 即0<P<1.故P的取值范围为(0,1).四个交点为A(4,1),B(4,-1),C(-4,-1),D(-4,1).所以A、B、C、D是矩形的四个顶点.五、布置作业1.一条定抛物线C1∶y2=1-x与动圆C2∶(x-a)2+y2=1没有公共点,求a的范围.2.求抛线y=x2上到直线y=2x-4的距离为最小的点P的坐标.3.证明:从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等于虚半轴长.作业答案:1.当x≤1时,由C1、C2的方程中消去y,得x2-(2a+1)x+a2=0,··\n~离为d,则似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