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9.18 KB
  • 2022-08-16 发布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 5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2课时)本节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原子中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电性关系和质量关系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核素和同位素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间的关系(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56\n(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三、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查阅,C在考古上的应用;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经讲评后引入新课: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由代表发言。【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1.原子核的构成:通过媒体显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阅读】构成原子的微粒--------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数据:微粒电子质子中子质量(kg)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0.0054841.0071.008电量(C)1.602×10-191.602×10-190电荷-1+10【思考、讨论并提问】请根据表中所列数据讨论: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小结:1.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归纳小结】如果用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迁移与应用】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Cl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56\n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a,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回顾】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质疑】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媒体显示】三种不同的氢原子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迁移与应用】1.请你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与元素、核素间的关系。2.请你描述元素、核素、同位素间的关系.【拓展与提高】1.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A)O2、、O3、O4(B)H2、D2、T2(C)H2O、D2O、T2O(D)Ca和C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B)不同元素原子的质量数必定不同(C)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凡是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必定属于同一元素【交流与研讨】生物体在生命存续期间保留的一种碳原子----碳-14(C)会在其死亡后衰变,测量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遗物里碳-14的数量,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年代。根据课本内容与网上资料:阐述C在考古上的应用;列举核素、同位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56\n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在讲评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4.玻尔原子结构模型:【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派代表回答。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电子层1234n电子层符号KLMN……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2818322n2【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试一试】完成P11下表,看看谁较快。【媒体显示】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迁移与应用】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56\n【概括与整合】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电性关系、质量关系原子核(质子、中子)核素、同位素的含义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迁移与应用】1.质子、中子、核外电子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元素或原子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试填下表说明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数目的多少分别决定着什么?微粒或微粒组合决定属性质子决定元素的种类中子电子质子和中子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56\n本节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二)知识框架原子最外电子排布变化归纳出认识IIAVA过渡元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表现为原子半径变化元素化合价变化周期表的族(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学习化学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二、教学重点、难点1.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学会用图表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三、教学方法:阅读探究、讨论归纳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6\n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它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三部分,相同元素一定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如果我们按质子数从小到大把元素排列起来,每种元素就有一个序号,即原子序数,对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元素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的规律性。那么,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一、元素周期律交流与研讨:(1)分组填写教材P11页表中所缺的内容;(2)对表中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分组填写的表格:具体内容略)【引导过渡】观察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我们发现从3号到10号,最外层电子由1增加到8,从11号到18号最外层电子数又由1增加到8。象这样每隔一定数量,又重现前面出现过的情况的变化称为周期性变化。【联想与质疑】通过直方图,对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结、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方法引导】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每四人为一小组,通过excel插入图表的办法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的折线图。对于原子半径的变化,你的结论是什么?【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展示其折线图,交流小组的观点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并且有下列规律: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半径逐渐减小。【讲述】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教材中没有列出,它跟邻近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比显得特别大,这是由于测定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的根据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同。【小组讨论】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1)电子层数相同时,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是什么?(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小结、板书】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1)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吸引力越大,半径越小;(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展示其折线图,交流小组的观点。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引导、探究】综合以上的事实,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结: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引导、探究】大家知道吗?元素的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的哪一部分决定的?那么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业:1.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2.下列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A、LiB、FC、NaD、Cl3.下列各组元素中按微粒半径递增顺序排列的是A、LiNaKB、Ba2+Ca2+Mg2+C、Ca2+K+Cl-D、NOF4.某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H2R,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第二课时56\n【引入课题】元素周期律使人们认识了杂乱无章的化学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如何把这种规律具体地表现出来呢?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4页,第3行。思考周期表中周期和族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小结:(1)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递增的元素从左到右为同一周期;(2)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序数逐渐增大的元素从上到下为同一族。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4页15行,思考周期表中有多少周期?每周期有多少种元素?【概括总结】1周期,共2种元素短周期2周期,共8种元素周期3周期,共8种元素(七个横行)4周期,共18种元素长周期5周期,共18种元素6周期,共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7周期,目前已发现26种元素【阅读、思考】在周期表中有两个特殊的位置,镧系和锕系,阅读课文P14倒数第二段,说出这些元素在周期表中什么位置?结构上有何特点?【总结陈述】在第六周期中,从57号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的最外层和次外层电子层结构及元素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这15种元素总称为镧系元素。排在周期表第六行,第三列。与此类似,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Ac)到103号铹(Lr)这15种元素总称为锕系元素,排在第七行,第三列。【观察与思考】在周期表中共有多少列?分为哪些族?【概括总结】主族(A):共7个主族,包括长周期和短周期元族副族(B):共7个副族,只包括长周期元素(18个纵行)第VIII族:包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观察与思考】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16个族中,各族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如何?(引导学生看元素周期表)【观点陈述】在元素周期表中,各族从左到右的依次是:IAIIAIIIBIVBVBVIBVIIBVIIIIBIIBIIIAIVAVAVIAVIIA0。【观察与思考】在所有族中,元素最多的族是哪一族?共有多少种元素?【结论】在所有族中,IIIB族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因此元素最多,共有32种元素。【理解应用】据周期表结构,推测原子序数为85号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哪一周期?哪一族?【案例分析】推测元素在哪一周期:85-2-8-8-18-18=31,减5次后小于32,为第6行,第六周期;推测在哪一族:第六行的最后一列元素应为第32个,从减出的数据为31可以推出它是在第17列,为第VIIA族。【分析56\n】通过评价,学会如何应用周期表的结构推测一定原子序数的原子在周期表的位置。巩固了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认识,可以加深对周期表结构的理解。【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3页倒数第一自然段,通过周期表,我们还可以了解元素的哪些信息?【交流观点】(1)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位置、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元素的类别、相对原子质量、价层电子排布、是否人造元素、是否放射性元素等信息。(2)通过周期表,我们还可以对元素进行分区,如硼、硅、砷、碲、砹和铝、锗、锑、钋的交界处画一条虚线,虚线的左侧为金属元素,右侧为非金属元素;位于虚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金属元素的性质,又表现为非金属元素的性质。(3)通过周期表,还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认识它们的性质。【达标检测】根据周期表的结构来推测32号和54号和118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课后作业】1、P17练习1、练习2第三课时56\n【课堂导入】在元素周期表中,你熟悉的元素有哪些?举例谈一谈它们的用途(演示实验)请同学演示:将氯化钙、硝酸钡、硫酸锶分别放在燃烧匙中灼烧;再将三者混合放在燃烧匙中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板书】第IIA族元素容易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为活泼金属元素。【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5页,第14-20行第VA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其用途: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本族元素用途【板书】第VA族元素从非金属过渡到金属,N、P、As为非金属,Sb、Bi为金属。【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15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回答过渡元素的位置和它们的共同性质。你熟悉的元素有哪些?有何特性?【陈述、板书】过渡元素位置:第3列到第12列,共68种元素。熟悉的元素:金(Au)、银(Ag)、铜(Cu)、铁(Fe),硬而有光泽,金、银单质性质稳定。【点评】通过阅读,同学们学会同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建立联系,既能引起学生旧知识的迁移,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思考与探究】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每周期中非金属元素种数与周期序数的关系如何?可能还有几种非金属元素未被发现?【方法指导】(1)利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图,直接进行推测;(2)利用周期表中周期序数与非金属元素种数的关系,进行归纳概括引导学生填写下表:周期序数非金属种数【归纳概括】除第一周期外,周期序数+非金属种数=8故,随着周期数的递增,设周期序数为n,则非金属元素种数为(8-n)。【联想与探究】在元素周期表中,相邻周期,同族元素之间原子序数差与周期序数有何关系?用符号表达出来。并运用上述规律完成下列练习:元素周期表中有相邻元素A、B、C,A与B同周期,B与C同主族,它们的原子最外电子数电子数之和为19,原子序数之和为41,则三种元素的名称分别是A,B,C。【点评】通过思考与探究,要求学生自己寻找材料,分析其中的数据,总结归纳周期表中潜藏的一些规律,由此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课后探究】查阅资料,查一查元素周期表有哪些不同的格式,谈一谈它们的特点。【点评】本节通过引导同学们阅读与思考,并开展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并适时地进行知识迁移,有利于理解、巩固新知。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本节教材分析:56\n(一)知识脉络在学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结合《化学1(必修)》中学习的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对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探究,整合Ⅷ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对金属钾性质的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归纳得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二)知识框架通过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通过寻找新材料、探矿等实例通过整合Ⅶ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预测钾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认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哲学、指导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意义(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旧教材是根据第3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通过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而新教材则是在学过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预测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和金属钾性质,再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教材这样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来指导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学会运用具体事物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思想方法;2.通过“阅读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获取并整合信息的能力;3.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整体学习,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对门捷列夫的预言和一些化学元素的发现等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2.通过对元素“位、构、性”间关系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树立“事物的普遍联系”和“量变引起质变”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56\n(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三、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并准备实验探究方案;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归纳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它对我们化学有什么作用呢?大家知道,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人类只发现了六十多种元素,因此他做过很多大胆的预测,如他就预测在硅和锡之间存在一种元素—-“类硅”,15年后该元素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为了纪念他的祖国,将其命名为“锗”。【投影】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体积单质比重二氧化物四氯化物比重体积沸点比重体积类硅72135.54.722<100℃1.9113锗72.613.225.474.70322.1686℃1.887113.35思考:你知道门捷列夫是如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的吗?【板演】请写出第3周期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交流与研讨】(1)第3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是如何递变的?(2)尝试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预测第3周期元素原子失电子或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媒体展示】第3周期元素名称、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慨述】第3周期元素从钠到氯,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减弱,得到电子能力增强。【设问】如何用实验验证你的结论?【阅读】教材P21页“方法导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论证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相对强弱。【实验探究】取一镁带,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讨论】回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并与镁和水反应的现象相比,你得出什么结论?【观点陈述】每组选派一位代表陈述自己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板书】Mg+2H2O=Mg(OH)2+H2↑【结论】钠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比镁强.【实验探究】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向试管中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现象。【讨论】比较镁和铝分别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程度,你又得出什么结论?【观点陈述】每组选派一位代表陈述自己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板书】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结论】镁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比铝强.【实验探究】向盛有Al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直到产生大量白色絮状沉淀为止。将所得沉淀分盛在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HCl和NaOH溶液,观察现象。【板书】AlCl3+3NaOH===Al(OH)3↓+3NaClAl(OH)3+3HCl===AlCl3+3H2OAl(OH)3+NaOH===Na[Al(HO)4]【讲述】由于Al(OH)3既能和发生中和反应,又能和发生中和反应,我们把Al(OH)3称为两性氢氧化物。【讨论】从上述实验中能否比较NaOH、Mg(OH)2和Al(OH)3的碱性强弱?56\n元素钠镁铝单质与水反应与冷水剧烈反应与冷水反应缓慢,与热水反应迅速单质与盐酸反应剧烈反应剧烈反应,较镁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NaOHMg(OH)2Al(OH)3碱性强碱中强碱两性氢氧化物结论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板书】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过渡】我们又如何判断硅、磷、硫、氯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呢?【阅读】教材P22页“方法导引”请完成表格:元素硅磷硫氯单质与氢气反应难易气态氢化物化学式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酸性结论【板书】硅、磷、硫、氯四种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讲述】请看元素周期表,我们不难发现,除第1周期外,周期表中每一周期都是从活泼的金属逐渐过渡到不太活泼的金属元素,再到非金属元素,最后到性质极其稳定的稀有气体元素结束。【达标检测】1.下述事实能够说明硫原子得电子能力比氯弱的是()(A)硫酸比盐酸稳定(B)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C)盐酸酸性比氢硫酸强(D)硫酸酸性比高氯酸弱2.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X>Y>Z(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Z(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Y>Z(D)单质与氢气反应难易X>Y>Z3.按C、N、O、F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逐渐增大(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大【课后作业】课本P28页第5题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是如何递变的?然后导入新课:那么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有无规律呢?56\n【板书】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预测【交流与研讨】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对元素的性质有何影响?【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小,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设问】如何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证明上述结论?【阅读自学】教材P21页最后一自然段至P22页第2自然段。【归纳】完成表格:元素氟(F)氯(Cl)溴(Br)碘(I)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最高化合价最低化合价气态氢化物最高价含氧酸【分组讨论】从上表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板书】1、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而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疑】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何不同吗?【思考】根据F2、Cl2、Br2、I2分别与H2反应条件、程度以及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概括】ⅦA族元素单质与H2反应情况F2Cl2Br2I2反应条件暗处光照或点燃加热不断加热反应程度爆炸剧烈缓慢缓慢氢化物的稳定性很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板书】2、同主族元素性质具有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过渡】同主族元素性质既有相似性,也有递变性,门捷列夫正是根据这个规律对某些元素的性质进行大胆预测的。【讨论】请你根据钾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的性质。【演示】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金属钾和钠,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现象(为了便于观察,将培养皿放在投影仪上,通过投影来观察实验现象)【板演】钾、钠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论】钾和钠的化学性质相似,钾比钠更活泼。【思考】根据钾和钠的性质,预测ⅠA族其它金属的性质。【阅读自学】教材P22页最后一自然段至P23页第1自然段。ⅠA族元素原子结构相同点:最外层1个电子不同点: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ⅠA族元素的性质相似性:都是活泼金属,+1价,单质都能与氧气、水等物质反应,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有较强碱性。递变性:从锂到铯,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表现在与氧气和水的反应程度上。【板书】【小结】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每一主族的元素,其性质总是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所以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课后作业】教材P26页第1、3题,P27页第3题(3)第三课时【练习】已知磷元素位于第3周期Ⅴ56\nA族,(1)画出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磷元素的最高化学价为,其氢化物的化学式为。在讲评的基础上,然后导入新课:由上例可见,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性质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相关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反映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结构反映决定性质主要化合价得失电子能力【训练】:1.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A、B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1和6,则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A.AB2B.A2BC.ABD.A2B22.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推测砹和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砹是有色固体B.砹易溶于有机溶剂C.砹化氢很稳定D.砹化银不溶于水3.有X、Y、Z三种元素,其中X、Y属于同一主族,加热时,其单质都能与氢气形成气态氢化物H2X,H2Y。常温下,X单质为气态,X与Y可形成两种化合物YX2和YX3,Y、Z均在X的下一周期,而Z可与X生成化合物Z2X和Z2X2。试写出:(1)元素名称X、Y、Z;(2)化合物Z2X2与H2X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两个由X、Y、Z三种元素所组成物质的化学式。【分组讨论】完成教材P25页“概括·整合1”。【观点陈述】每组派一名代表陈述本组观点。【过渡】元素周期表除了对我们学好化学有着重要意义外,还有其它的作用吗?【阅读自学】教材P23页“资料在线”至P27页。【思考】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诞生是19世纪化学科学的重大成就之一,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自然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请你根据教材所给资料和你在网上查阅结果,分别举例说明。【学生发言】略(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2.指导科学研究,如发现新元素;3.指导生产实践,如寻找新材料、催化剂、制冷剂、探矿等;4.论证了“量变质变规律”;【达标检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将下表中A、B两栏描述的内容对应起来。ABAB①制半导体的元素(a)ⅢB至ⅥB的过渡元素①②制催化剂的元素(b)F、Cl、Br、N、S“三角地带”②③制耐高温材料的元素(c)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③④制冷剂的元素(d)相对原子质量较小的元素④⑤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e)过渡元素⑤【课后作业】课本P26页第2题,P28页第4题【课外活动】课本P26页第4题【说明】教师从题目入手,使学生对元素的“位、构、性”之间的关系有直观的认识,体会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上的指导作用,而元素周期表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查找资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让学生对科学研究、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有深切的情感体验。56\n第2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本节教材分析:(一)教材特点在前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是如何结合成为分子的。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的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老教材把“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两个知识点,分开来讲,两者知识跨度较大,前后联系不太紧密。实际上人们研究化学反应,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或得到新的物质),二是研究物质变化时伴随的能量改变。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新教材就突出了这一点,把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放到一块来讲,使学生懂得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视角来关注化学反应,从而为认识化学反应和应用化学反应奠定良好的基础。(二)知识框架知识点一:化学键与物质的形成化学键化学键的定义义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特点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键化学反应的实质——旧键的断列和新键的形成每一个化学应都伴随有能量的改变有的吸热有的放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奠定学生对物质形成的理论基础。2.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和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说成是“结合力”。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离子键通过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间的相互转变,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保能等社会热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应用”56\n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能量的关系。难点:1.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2.针对共价键和离子键,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以某一实例出发,展开分析剖析,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形成概念。三、教学准备试剂:NaOH溶液,稀盐酸(2mol.L-!,锌粉,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仪器:试管,小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镊子,胶头滴管,药匙,单空塞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准备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以便做电解水的演示实验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录象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知识点1:化学键的定义【引入】前边通过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知道目前已知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可这些元素却构成了已发现或合成的一千多万种物质,元素的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演示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2H2+O2【思考·质疑】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归纳】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强调:(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分析·归纳】水在通电时分解成H2和O2,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形成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氢原子间、氧原子和氧原子间分别又以新的化学键结合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结论: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知识点2:化学键的类型【引入】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些元素从大的角度分两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一般容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一般容易得电子。我们发现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之间、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之间都可以通过化学键构成物质,他们之间的化学键是否一样呢?【实验录象】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录象:2Na+Cl2====2NaCl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录象:H2+Cl2====2HCl【联想·质疑】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氢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钠,在形成化学键方面是否相同?【归纳】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获得能量,化学键分别断裂,从而形成氢原子和氯原子。由于氢和氯都是非金属元素,都有得电子的趋势,最终谁也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完全得到,而是氯原子和氢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两者的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这样的化学键叫共价键。由于氯和氢都没有完全得失电子,因此,都不形成离子,HCl中的氢和氯不能叫氢离子氯离子,只能叫氢原子氯原子。而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由于钠是金属元素很容易失电子,氯是非金属元素很容易得电子,当钠原子和氯原子靠近时,钠原子就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钠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得到钠的一个电子形成氯阴离子(两者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结构),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化学键——56\n离子键,构成氯化钠。由于钠和氯原子之间是完全的得失电子,他们已形成了离子,因此NaCl中的微粒不能再叫原子,而应该叫离子。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一般存在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强调】(1)共价键的成键微粒是原子,而离子键的成键微粒是阴阳离子(2)一般典型的非金属和非金属之间都形成共价键,典型的金属和非金属之间都形成离子键(3)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实质相同,都属于电性作用。成键原因都是原子都有使自己的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状态的趋势。(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已达到稳定结构,因此稀有气体分子都是单原子分子,分子内不形成化学键)【迁移·应用——课堂练习】指出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和键型:NaCl、CaO、MgCl2、H2O、CH4、NH3、CO2物质形成化学键的微粒化学键类型H2OCH4NH3NaClMgCl2CaOCO2【知识拓展】非极性共价键:在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两个原子对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于任何一个原子,成键原子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非极性共价键。极性共价键:在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分子中,由于不同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会偏向于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因此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带部分负电荷,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一方带部分正电荷,这样的共价键叫极性共价键。如氯化氢中的共价键就是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会偏向于氯原子一方偏离于氢原子一方。H2、Cl2中的化学键。【说明】通过氯化氢和氯化钠两种物质的形成过程的剖析,分别给出共价键、离子键的定义;又通过他们化学键的形成特点,从成键微粒、成键原因、成键本质等方面,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然后把从具体事例得出的结论推广开来,重点强调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共价键,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离子键,再通过当堂举例判断、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比较清晰。对于程度好的同学,通过“知识拓展”补充介绍“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的概念,以及化合价与共价键的关系,但不要进一步拓展,这样可以达到开拓学生思路的目的。56\n第2课时【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CaCl2、KOH、CaO等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如:HCl、H2O、CH4、NH3、CO2【联想·质疑】分析KOH中所含有的键型,该化合物属于哪类化合物?【归纳·强调】(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2)当一个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3)只有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迁移·应用——课堂练习】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H2ONaClNaOHCaCl2KNO3H2SO4【说明】通过“联想质疑”、“归纳强调”、“迁移应用”,三个阶段,使学生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分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化合物中含离子键(不管是否含有有共价键)都叫离子化合物;只有当化合物中完全是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叫共价化合物。【知识点击】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是紧密联系的,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要破坏这些化学键都需要较多的能量,例如,氯化钠、碳酸钙、氧化镁等物质是离子化合物,他们熔化时要破坏离子键,由于离子键很强,因此他们的熔点也很高。氮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时要破坏分子内很强的的共价键,由于该共价键很难破坏,因此氮分子化学性质很稳定;再如金刚石完全是由共价键构成的,金刚石熔化时要破坏内部的共价键,因此金刚石的熔点、沸点、硬度等都非常高。【说明】通过学生阅读“知识点击”,将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联系起来,知道化学键是影响物质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一些具体物质的熔沸点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离子键、共价键都是比较强的化学键,但由于影响物质性质的因素较多和学生知识的有限,这个地方也不要拓展、延伸过多。【引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很重要的。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要利用各种能源,而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如石油、煤的燃烧)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能源之一。研究反应热,对于化工生产条件的选择,设备的设计和使用,以及对热能的综合利用,都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以研究反应热为主要内容的化学热力学,是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化学反应可以热、电或光等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但通常主要表现为热能变化。【交流·研讨】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汽时的能量变化过程【归纳·56\n总结】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过程中,各原子的内部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原子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的化学键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在生成物分子中形成新的化学键。实验证明,破坏旧的化学键时,需要从环境吸收能量来破坏原子间的相互吸引;在形成新的化学键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吸引而对外释放能量。化学反应热就来源于旧化学键的破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所发生的能量变化。【思考·质疑——板书】能量会不会在反应过程中损耗或消失?【讨论】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活动·探索】【分析】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的改变,有的对外释放能量,有的从外界吸收能量。如果新化学键的形成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该反应就是放热反应;如果新化学键的形成所释放的能量小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该反应就是吸热反应;【作业】课本38页2、3、456\n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本节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在学生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后,引入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和限度,使学生从化学反应快慢和限度这一全新的视角,继续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但外界条件的改变如: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的温度、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光、波、以及气体反应体系的压强等因素的变化都可影响反应的快慢。催化剂的使用同样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快慢。在可逆反应中,一定条件下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外界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到化学平衡的移动,这是反应的限度问题。从分析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优化工业生产的条件的选择。(二)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中将此部分知识分解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与旧教材相比,降低了知识要求和难度。更简洁、易懂,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科学实验方法和科学素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初步了解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2.使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进行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平衡是相对的。了解化学平衡的标志及平衡移动3.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半定量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4.通过“硫酸制造工业的发展”“催化剂和化学工业”等资料介绍,使学生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化学反应、工业生产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半定量实验的研究方法。2.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联想·质疑”、“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观察·思考”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2.通过“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对化工生产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的学习热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2.学会对照实验和半定量实验的实验方法,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三、教学准备1.预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如何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哪些条件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从实验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进行得很完全?化学平衡是一种什么样的平衡体系?如何优化化工生产的条件?2.将学生每4-5人编为一组,设计“活动·探究”的实验方案。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56\n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分析类比、实验探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实验探究】分组实验:镁、锌和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质疑】1、镁、锌和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生活或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中,哪些反应是较快的、哪些反应进行缓慢?2、实验室制氧气为什么要使用二氧化锰?【引入新课】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阅读并质疑】阅读教材39-40页“联想·质疑”,如何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作用?【过渡】在硫酸的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硫氧化生产成三氧化硫要选择一定的温度、催化剂是为了有利于三氧化硫的生成。说明条件的不同对化学反应有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呢?【媒体显示】“认识化学反应的快慢”的实验设计:【思考、讨论并质疑】从所给试剂分析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为什么三种金属的表面积要大致相同?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探讨化学反应快慢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学生设计】学生讨论、分析所给物质的浓度、状态,设计实验方案(1)铜片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实验(2)镁条、铁片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的实验(3)铁片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实验(4)铁片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的实验(5)块状碳酸钙分别与不同浓度的盐酸的实验(6)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分别与同浓度的盐酸的实验【质疑】通过什么现象了解化学反应的快慢?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阐述】化学反应进行时可以通过观察气泡逸出的快慢、固体物质的消失或产生的快慢、颜色改变的快慢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通常用化学反应速率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时间:(如每秒、每分、每小时)计算公式为=△C/△t反应速率的单位:mol/(L•s)mol/(L•min)mol/(L•h)【思考】如何认识反应速率?1、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是2摩尔/升,经过两分钟的反应,它的浓度变成了1.6摩尔/升,求该反应的反应速率。2、在一定条件下N2+3H22NH3的反应中,起始C(N2)为2mol/L,C(H2)为5mol/L,反应到2分钟时,测得C(NH3)为0.4mol/L,(1)分别用N2、H2、NH3表示反应速率。(2)反应到2分钟时C(N2)为_________,C(H2)_________。【点评】简单的计算有利于学生对反应速率的认识和理解。【小结】(1)现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必须注明物质。(2)起始浓度不一定按比例,但是转化浓度一定按比例。(3)同一反应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2A(g)+3B(g)C(g)+4D(g)ν(A):ν(B):ν(C):ν(D)===2:3:1:456\n第二课时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质疑】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质疑】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从几组实验可知比较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结论1】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结论2】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0C,化学反应速率将增大到原来的2-4倍。【质疑】是否只有对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才能加快反应速率?请你举例说明。不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都能加快反应速率。如木炭的燃烧。【结论3】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质疑】催化剂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在2H2O2=2H2O+O2↑的反应中,有二氧化锰、氯化铁或过氧化氢酶做催化剂。【结论4】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阅读思考】阅读教材41-42页,了解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生活中的催化剂你知道有哪些?【质疑】对气体物质参加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吗?如何理解?【阐述】一定温度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压强越大体积越小。所以加压使体积减小,浓度增大,故加压能加快反应速率。【结论5】对气体物质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能加快反应速率。【板书小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催化剂,还有压强(对有气体物质的反应)、光波、电磁波、超声波、溶剂、固体的表面积等。通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对有气体物质的反应,为什么?);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思考练习】1、在铝和硫酸的反应中可以通过什么现象说明反应的快慢?可以通过改变哪些条件说明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下列措施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是()A.增大反应物的量B.增大压强C.升高温度D.使用催化剂【质疑】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有两个重要的反应,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氧化性:2SO2+O22SO3,SO2+2H2S===3S+2H2O。为什么一个式子用“”,一个式子用“===”号?说明什么?有些化学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即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这与化学反应的限度有关。【板书】二、化学反应的限度【阐述】在2SO2+O22SO3反应中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的同时,三氧化硫又分解成二氧化硫和氧气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注意】同一条件,同时进行;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质疑】氢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反应生成水,水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的分解反应是可逆反应吗?还有哪些反应是可逆反应?【质疑、讨论】常温下,在100g水中加入100g氯化钠固体,能否溶解完全(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100g)?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能否溶解?56\n【阐述】常温下,在100g水中溶解的氯化钠是一定的。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的固体,固体会溶解同时溶液中的溶质又会析出,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并没有变化,只是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同,而达到溶解结晶平衡。平衡时溶解和结晶的过程并没有停止,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质疑、探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能否出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请在下图中画出反应A(g)+B(g)C(g)+D(g)的反应速率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图。【阐述】由图可知一定条件下,从反应物开始建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一段时间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速率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反应达到平衡。从逆反应开始也可以吗?【板书】1.可逆反应【点评】从已学过的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数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板书】2.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56\n第三课时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概念然后引入新课:思考:化学平衡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动:V正=V逆≠0,动态平衡定:外界条件一定,各组成的百分含量一定(不是相等)变:外界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质疑】化学平衡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哪些条件对化学平衡有影响?【观察·思考】温度对NO2与N2O4反应平衡状态是如何影响的?为什么条件的改变平衡状态被破坏?【阐述】在2NO2N2O4的反应中,已知生成N2O4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说明NO2的浓度增大,升高温度有利于NO2的生成。温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原平衡被破坏,可见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同一可逆反应条件不同平衡状态不同,即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如果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的质量分数也就随之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化学平衡的移动。【实验探究】补充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浓度对Fe3+与SCN-反应平衡状态的影响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0.01mol/LFeCl3和0.01mol/LKSCN等体积混合Fe3++3SCN-Fe(SCN)3加1mol/LFeCl3红色加深加1mol/LKSCN红色加深对比:压强对NO2与N2O4反应平衡状态的影响增大压强反应混合物的颜色先变深后变浅,但比原平衡混合物的颜色要深,平衡向生成N2O4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反应混合物的颜色先变浅后变深,但比原平衡混合物的颜色要浅,平衡向生成NO2的方向移动。如何解释上述颜色的变化?【讨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有影响吗?为什么?【板书、结论】化学平衡移动受到反应物的浓度、压强、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浓度: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压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或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或扩大)的方向移动温度: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或降低)温度,平衡向吸热(或放热)方向移动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催化剂500℃【概述】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即反应的快慢和反应的限度。一个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与反应物的性质有关,但外界条件的变化对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会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一个反应我们应选择有利的反应条件。如硫酸工业的反应条件的选择,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条件的选择。你如何认识硫酸工业的反应条件的选择?2SO2+O22SO3【思考讨论】1、下列有关化学平衡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1)化学平衡状态就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均等于零,反应停止了的状态。2)对于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①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②当气体水的浓度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③当Fe3O4的质量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到达。2、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反应2HIH2+I2(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molHI②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③百分组成HI%=I2%④反应速率VH2=VI2=1/2VHI时56\n⑤[HI]∶[H2]∶[I2]=2∶1∶1时⑥V(HI)分解=V(HI)生成⑦压强不变⑧C(HI)=2C(I2)3、在容积不变密闭容器中,对于合成氨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标志是1)V(N2)∶V(H2)=1∶32)V(N2)∶V(NH3)=1∶23)V(NH3)=2V(N2)4)V(NH3)分解=V(NH3)合成5)C(NH3)=2C(N2)6)压强不变7)每消耗nmolN2的同时生成2nmolNH38)密度不变9)混合气体中氮气的体积百分含量不变【思考讨论】2、3两题有什么不同?判断化学平衡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什么可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任意反应:mA+nBpC+qD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点评】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小结】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1)V(正)=V(逆)①正逆反应的描述:同一物质消耗和生成,反应物和生成物消耗或生成②速率相等:同一物质速率的数值相等,不同物质速率的数值与系数成正比即相等2)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含量不变(或某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3)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等时,压强不变或平均分子量不变或密度不变4)同种物质化学键的断裂与化学键的形成的物质的量等,体系中含有色物质时,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概括·整合】1、填写下表,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条件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2、什么是化学平衡?它具有哪些特点?与溶解结晶平衡有什么相同的方面?3、你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本节练习】1、反应A+3B=2C+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0.15mol/(L·s)②V(B)=0.6mol/(L.s)③V(C)=0.4mol/(L·s)④V(D)=0.45mol/(L.s)该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提示:以同一物质为标准,将其他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换算为用该物质表示的速率,并比较。2、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A,B,C的浓度不再变化C.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D.A、B、C、的分子数之比为1∶3∶23、已知合成氨反应的浓度数据如下:N2+3H22NH3起始浓度mol/L1.03.002秒末浓度mol/L0.61.80.8当用氨气浓度的增加来表示该化学反应速率时,其速率为().A.0.2mol/(L·s)B.0.4mol/(L·s)C.0.6mol/(L·s)D.0.8mol/(L·s)4、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可表示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B.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浓度的增加C.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56\n反应现象就越明显D.根据反应速率的大小可知化学反应进行的相对快慢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B.光是影响某些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之一C.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浓度D.不管什么反应,增大浓度,或加热或加压,或使用催化剂,都可以加快反应速率6、将0.1mol/L稀硫酸以相同体积与下列处于不同条件下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其中出现浑浊最快的是()。A.10℃、0.1mol/LB.10℃、0.05mol/LC.20℃、0.05mol/LD.20℃、0.1mol/L7、在N2+3H22NH3反应中,使用催化剂的理由是().A.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B.没有催化剂该反应不能发生C.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D.抑制逆反应的发生8、能确认发生化学平衡移动的是()。A.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变化B.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了压强C.由于某一条件的改变,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D.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9、2NO2N2O4正方向放热,把烧瓶置于1000C沸水中,下列哪几项性质不会改变①颜色,②平均分子量,③质量,④压力。A.①③B.②④C.④D.③10、对某一可逆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的作用是A.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B.改变平衡混合物的组成C.以同样程度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D.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11、对于反应2SO2+O22SO3正反应放热①增加O2的浓度,平衡()移动,SO2的浓度(),SO3的浓度()。②增大压强,平衡()移动,SO2的浓度()物质的量(),SO3的浓度()物质的量()。③升高温度,平衡()移动,SO2的浓度(),SO3的浓度()。56\n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本节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本节教材首先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让学生体会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的一般思路,并总结曾经学过的常见物质的制备方法。第二部分承接本章第一节中化学反应中能量释放问题,以“化学能如何转变成电能”为例解释了“为什么说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了能源”,并说明了化学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作用。作为化学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最后一节,本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化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的认识的双重任务。(二)知识框架化学反应的利用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测定物质有关组分的含量为人类提供能源制造新物质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物质变化能量变化案例:氯气的制取(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具体的知识点外,致力于培养学生从大视野、高观点、多角度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化学研究的前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对“利用化学反应造福人类”认识进一步具体化: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和尾气处理方法,了解制备装置及收集方法,以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通过“活动·探究—氯气的制取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利用“化学前沿”、“资料在线”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从更多角度体会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交流·研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2.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价值的认识,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和怎样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56\n难点:探究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的形成,能量转化研究的利用。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利用“中的“交流·研讨”;回顾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确定;收集身边的废旧电池,思考生活、生产中能量的来源及利用。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讨论、对比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人类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和利用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用逐渐从经验走向理性,尤其是现在对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实质的探讨,使人们对物质及其性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能科学地创造适宜的条件调控化学反应。这就为新物质的合成、新材料的研制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等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用水平。【讲述】20世纪40~50年代,人们用高纯度的人工制备的化合物代替黏土制得了“先进陶瓷”,使其具有不同于普通砖瓦的优异性能;70年代后,一些不同材质和不同结构的陶瓷复合材料相继出现,材料结构进一步完善,性能进一步提高,适用范围扩展到航空领域、军事领域等。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丰富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目前人工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500万种,且其数量仍在以每年合成几百万种新物质的速度继续增长着。【思考、讨论、提问】那么,一种新物质是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出来的呢?【概述】应该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科学合理的实验原理,合适的仪器和药品;根据实验的特点,设计安全可靠的实验装置。如果是工业生产,还需考虑原料的用量、价格以及设备的承受能力等;实验室中制备物质还要考虑切实可行和简单易行。【讲述】消毒剂和漂白剂的有效成分中大多含有氯元素,如次氯酸盐和二氧化氯等,它们都可以由氯气和其它物质反应制得,那么,氯气又是如何制备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气的制备为例来学习怎样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板书】1、探究实验室制取氯气【思考】回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活动•探究】分析以下四个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角度分析,有什么共同之处?你认为哪个反应原理适合工业生产,哪些反应原理可以用在实验室中?①4HCl+O2===2H2O+Cl2②MnO2+4HCl===MnCl2+Cl2+2H2O③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④2NaCl+2H2O====2NaOH+Cl2+H2【媒体显示】电解食盐水装置。工业上利用反应④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备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反应①是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地康法制氯气。【评述】反应②和③从原料、反应条件分析都可以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氯气。【讲述】反应②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石时,把盐酸和软锰矿矿石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生成,产生的就是氯气。至今,实验室中仍用这种方法制取氯气。反应③也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制取氯气的方法之一。【板书】反应原理:MnO2+4HCl===MnCl2+Cl2↑+2H2O【过渡】确定了反应原理和药品,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思考、讨论、提问】回忆实验室制取氢气、二氧化碳、氨气时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比较得出在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选取上遵循的一般原则。可以采用固—56\n液混合加热制气装置,向上排空气法。仪器有: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分液漏斗、导气管、集气瓶等。【演示实验】连接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提问】氯气有毒、有刺激性气味,对环境有污染。那么,多余的氯气应该如何处理?【回答】可将多余的氯气通入盛有碱液的烧杯。【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一般方法。(如右图所示,在烧瓶里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中加入适量密度为1.19g/cm3的浓盐酸,缓缓加热,使反应加速进行。观察实验现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多余的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小结】填写探究报告。试剂浓盐酸、二氧化锰固体装置发生装置:固—液混合加热制气装置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现象有黄绿色的气体产生【思考、讨论、小结】请同学们回味“探究氯气的制取”过程,结合教材48页活动探究栏目的问题3,体会物质制备的一般思路: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反应原理及发生装置,设计实验过程应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板书】2、制备物质的一般思路【导引】化学家在制备许多物质的过程中所作的工作比我们上面讨论的要复杂得多。舍勒发现氯气到工业电解食盐水,也经历了近200年的努力。【阅读理解】教材49页第一段。【媒体演示】相应图片。【板书】3、化学前沿——分子设计与新物质的合成【阅读理解】教材49页的“化学前沿——分子设计与新物质的合成”。【讲述】“化学前沿”给大家展示了尖端科技的发展动态,说明人们已经从最初的“不经意”发现物质进入到主观设计分子结构,合成自然界中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分子设计的思想是化学理论的进展对于整个化学学科的影响的集中表现,在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会继续探讨。【总结】研究物质的性质、制备物质都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本节我们以氯气制备为例探究了新物质的合成,认识了化学反应在新物质制备方面的应用价值。人类对化学反应的利于还突出的表现在能量的利用上,下节课我们将要探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练习】54页3题;57页5题【作业】1、预习50页交流研讨中的问题,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归纳总结两个小题中的共同点。2、收集废旧的电池。56\n第二课时引入新课:我们已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生成;当生成新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大于破坏旧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时,化学反应会释放能量。【投影】对教材50页“交流·研讨”的分析和整理。【评述】即热饭盒的原理:1molMg(24.30g)和水混合产生的热量足可以把1L水从室温加热到100℃。焊接钢轨是铝与铁的氧化物反应时释放出大量的热,使生成的铁熔化成铁水。即热饭盒能加热食物,铝热剂能焊接钢轨,都是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被人们所利用。【讨论】①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实例?②为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和热能利用率提供建设性的意见。③预测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前景。【分析】化学能不仅可以转变成热能,人们还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电池就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展示】展示学生收集的废旧电池。【讲述】我们可以通过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来认识化学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活动探究】按要求完成以下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演示实验】图2-3-7。将铜片、锌片插入稀硫酸中,然后用导线将铜片、锌片连接起来,并接入一支电流表,观察发生的现象。【观察、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现象】锌片溶解,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电流表指针偏转。引导学生分析:铜片质量未变化,锌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质疑】请尝试用氧化还原知识分析锌片、铜片上发生反应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验中,当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浸入稀硫酸时,由于金属锌比金属铜活泼,锌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Zn2+进入溶液中,锌片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而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逸出。可见,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讲述】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如锌片),电极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入的一极是正极(如铜片),H+在正极上被还原。在铜锌原电池中,负极自身被氧化,而正极作为载体,溶液中的离子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板书】2、化学能与电能间的转化⑴原电池的反应原理: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结论】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2H++2e-=H2↑(还原反应)【研究】让学生指出所收集的废旧电池的正负极。分析为什么干电池用久了外壳会变软?【思考、讨论、小结】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但是在原电池中,铜片并没有参加反应,那么,铜片的作用是什么呢?电子在电压的作用下,才能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当锌片和铜片同时浸入电解质溶液时,由于两种金属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不同,会在两者之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时会产生电流。不仅铜,任何与锌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都能形成原电池,还可以用导电的碳棒(石墨)来替代铜片,作为原电池的正极。【过渡】这种原电池不能提供持续、稳定的电流,实际应用的电池的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比它要复杂得多。【观察、交流】观察所收集的电池的外观,初步分析电池的类型、用途,交流结果。56\n【媒体投影】各种各样的电池。图-3-9。【介绍、投影】⑵电池的分类。干电池(一次电池):日常使用的锌锰电池蓄电池(二次滇池):汽车用的铅蓄电池、手机用的镍氢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用于航天、军事领域。教材图2-3-10、图2-3-11。【阅读理解】教材52页第二段:化学能与光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板书】3、化学能与光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讲述】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化学能与光能的相互转化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光化学电池、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渡】化学能以多种途径进行着转化,并直接参与到整个自然界的能量循环之中。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也是由营养物质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在能源问题备受瞩目的今天,化学科学将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思考】教材52页“资料在线”:合理利用化学能源、太阳能利用的前景、安全利用能源。图2-3-13、图2-3-14。【讲述】人们不仅利用化学反应制造丰富多彩的物质、提供赖以生存的能量,还利用化学反应开发了各种分析技术来确定各种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测定物质有关组分的含量等。例如,在农业生产和研究中,人们需要了解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种类及含量,以做到合理施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目的;在病理诊断化验、药品质量鉴定、环境监测等领域,也都需要利用化学反应对样品进行分析。【总结】这两节课我们通过探究“氯气的制取”,学会了制取新物质的一般思路;通过探究“原电池的原理”,认识了化学能与电能间的相互转化。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的吃、穿、用、行无不紧紧地依赖着化学科学。人们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它们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来解决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其实,人们在利用化学反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化学反应规律及其实质的认识。反应有许多重要的应用。⑴在实验室里和工业上各是利用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备氯气的?你还能举出实验室里和工业上利用化学反应制备物质的实例吗?(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设计能够产生0价的氯单质的化学反应。)⑵怎样证明化学能与热能、电能或光能之间能发生相互转化?(利用化学反应中温度的变化,电流计和光敏计的测定等方法。)⑶根据你对化学反应的规律、实质及应用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以上有关化学反应的图示。如:总结中使用的图示,可以再丰富。【练习】本节练习1、2作业:P56习题4、556\n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本节教材分析:(-)知识脉络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开发利用大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初中已有的个别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发展过程以及对科研、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典型性质和有机化合物基础知识利用已有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了解有机化合物多样性的原因。认识生活中接触到的高分子材料以及环境与化学的关系(二)知识框架有机化合物(几千万种)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多样有机化合物大结构多样甲烷甲烷的性质甲烷的分子结构氧化反应取代反应碳的原子结构碳的成键特征同系物同分异构体(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本节教材体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新教材较旧教材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征、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的关系2.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3.掌握同分异构现象以及简单的命名规律4.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种类不同的有机物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归纳、总结有机化合物性质的一般规律。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56\n(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2.通过组装有机分子模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甲烷的性质、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三、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一部分(60页---62页);要求提前准备一种有机材料了解它的性质、用途并向同学做介绍。教师教学准备: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联想……质疑”问题:你认识的有机物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什么用途?这个问题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介绍生活中接触到的有机物讨论:1、哪些是有机物的共同性质?2、从溶解性、耐热性、可燃性、电离性等五个方面比较无机物有哪些区别?3、研究有机物的性质用到哪些方法?归纳:有机物性质特征即大多数有机物: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2、易燃烧。3、大多数是非电解质,难电离。4、熔点低,易熔化。5、反应慢、反应复杂、副反应多。(二)师生共同活动“观察……思考”:以甲烷为例进一步研究有机物的性质完成书中实验1、实验2;按小组讨论、记录实验现象。归纳甲烷的性质:(1)可燃性(2)取代反应甲烷的结构特点:阅读63页知识点击56\n第二课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学生:预习教材第一节第二部分(63页---65页);用球棍模型组合丁烷分子,体会有机物的样性。教师教学准备: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阅读63页工具栏,由学生写出甲烷的结构式、甲烷的结构简式。进行“活动与探究”动手组合乙烷、丙烷、丁烷的结构模型,写出它们的结构式、结构简式。烷烃的概念:烷烃的通式:(说明:烷烃的概念、烷烃的通式均由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分析)阅读64页知识支持:让学生发现问题,当碳原子数较多时组合方式不只一种,碳原子数越多,可能的结构越多;带着疑问进入下面的讨论。有机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1)原子之间共价键相连。(2)碳原子之间可以连成链状或环状。(3)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可以是单键、双键、三键。(4)分子式相同时,可以出现多种结构。56\n第三课时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书上及练习册上的有关练习,教师准备:课件(命名练习题、同分异构体书写规律)56\n第二节油和煤重要的烃本节教材分析(-)知识脉络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对石油和煤炭的用途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了一些认识;本节进一步从化学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介绍石油和煤炭的加工过程、主要产品及其用途。重点学习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乙烯、苯的性质,了解不饱和烃、芳香烃的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相关性,同时认识有机化学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深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重要性,初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知识框架石油的分馏石油化石燃料煤煤的干馏烃乙烯苯存在来源各类烃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与旧教材恰好相反,新教材从石油和煤的加工引入重要的烃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加突出了化学科学与社会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一、教学目标(一)识知与技能目标:重点掌握乙烯、苯的性质,了解不饱和烃、芳香烃的通性,认识有机化学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存在--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重要性,初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乙烯、苯的性质、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三、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交流研讨法、四、教学过程56\n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材第二节第一部分(68页---69页);结合“珍惜资源”要求学生提前准备有关材料并向同学做介绍。教师:要求对学生可能找到的材料做到充分考虑;适当的补充实验,例如溶解性、受热时状态变化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联想……质疑”主题发言:珍惜资源,为了人类的生存教师介绍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我国的石油资源》讨论“联想……质疑”中的问题,引出新课。师生活动:提问--阅读—讨论—归纳利用课本学习1、石油的成分按元素来看:碳、氢含量为97%--98%按物质来看: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2、石油的炼制过程原理产品及用途脱水、脱盐除去原油中的盐和水,减少对设备的腐蚀。分馏利用加热和冷凝,把石油分成不同沸点范围的产物。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石蜡油、润滑油、重油。裂化在一定条件下加热,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轻质液体燃料(裂化汽油)催化裂化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并加热,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轻质液体燃料(裂化汽油)裂解以石油分馏产品为原料,采用更高的温度,使其中的长链烃断裂成乙烯、丙烯等小分子乙烯(有机化工的原料)56\n第二课时(乙烯)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材第二节第二部分(70页---71页);用球棍模型组合乙烯分子,体会与烷烃结构上的差别。教师:教学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石油的炼制的过程及其产品的用途,引入新课。(二)观察乙烯分子结构的特征:(1)碳碳双键:(2)平面分子:即二个C原子和四个H原子在同一平面上(3)键角1200(了解)观察*思考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发生了什么反应?(2)与甲烷有什么区别?(3)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实验完成后通过“交流·研讨”,师生共同总结出乙烯的性质:(1)CH2=CH2的氧化反应:(2)CH2=CH2的加成反应:迁移·应用:比较乙烯和乙醇的结构差别,若用乙烯制乙醇要利用什么反应?制备一氯乙烷的较好的方法:(三)烯烃的通式、通性:1.烯烃的通式为CnH2n烯烃的通性为:2.认识官能团及官能团异构56\n第三课时(煤的干馏苯)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材第二节第三部分(72页---74页);准备有关环保的材料进行“联想...质疑”的讨论;用球棍模型组合苯分子,体会与烷烃、烯烃上的差别。教师:教学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过程:1、联想...质疑学生提前准备有关环保的材料,讨论:煤的用途有哪些?煤的使用中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煤的干馏及其产品阅读讨论为主,见教材P73页表3-2-1煤干馏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比较干馏、蒸馏、分馏的差别:蒸馏分馏干馏加热和冷凝加热和冷凝隔绝空气加强热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分离精炼加工煤分析煤的干馏产品及其用途,引入新课:(二)苯的结构与性质从实验入手首先认识物理性质:结论:①冷凝结晶;②溶解于酒精;③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④易燃有黑烟出示分子模型介绍苯的分子结构;有那些化学键?是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提出问题:预测苯可能的性质学生讨论交流后,进入实验观察思考演示实验,做好记录,确定苯的化学性质;(1)书P74观察思考的实验,(2)归纳出苯的特殊性质:易取代、难加成、不与KMnO4反应56\n第四课时(芳香烃)(迁移·应用)---芳香烃的性质:比较芳香烃与苯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似与差别相似性:易取代、难加成不同点:某些芳香烃能与KMnO4反应即使KMnO4溶液褪色芳香环上的支链引起性质的变化:概括、整合:总结烷烃、烯烃、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烷烃烯烃芳香烃结构性质(突出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巩固有机反应类型)习题讲评:56\n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5课时)本节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饮用食品不仅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调节口味、满足人体营养需要,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还是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防御疾病发生、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本节教材从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作为饮品、调味品的乙醇、乙酸这两种有机化合物入手将学生逐步带入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即由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这样编写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及迁移应用。烃的衍生物单官能团多官能团乙醇乙酸酯油脂简单低分子天然有机高分子葡萄糖氨基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知识框架(二)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不拘泥于以往的知识体系,单一的从官能团及其衍变进行展示,而是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之中。这样的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了一些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56\n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2.帮助学生学习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对酯化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本质的辨证认识。难点:使学生能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收集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2.预习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探究”实验用品。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四、教学方法: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活动】展示各种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图片或实物)。【质疑】你能从中得到酒精的哪些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得出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讨论、交流】学生展示含有酒精的饮料和调味品,从中得到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可溶于水、有香味。【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演示或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2H5和-OH原子团。【质疑】这些原子团还存在于哪些分子中?它们与乙醇在结构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C2H6中存在-C2H5,在H2O分子中存在-OH。【讲述、板书】从乙醇的分子结构不难看出:乙醇分子既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氢原子被水分子中羟基(-OH)取代;又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C2H5)取代。因此,乙醇既具有与有机物相似的性质,又具有与无机物相似的性质。1.乙醇分子结构:化学式:C2H6O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通过引导使学生关注到CH3CH2OH与CH3CH3和H2O在结构上的相似与不同。【过渡】分析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化学键?推测发生化学反应时,乙醇分子中的哪些化学键可能发生断裂?【讨论、交流】在乙醇分子中存在:C-O键、O-H键、C-H键。【活动、探究】实验1: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前,请学生预测实验中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再动手实验、观察、记录、检验生成的气体、解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讨论、交流】学生根据水与乙醇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原理,预测可能的断键位置及可能出现的现象。【实验分析、讨论】1:你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乙醇分子可能的断键位置在哪儿?2: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现象?3:上述现象与你的预测是否一致?你如何解释这些现象?4: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断键的位置不是C-H、C-C键呢?(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媒体播放】播放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录像。与水对比,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要缓慢得多,说明了什么?【讨论、交流】通过与水结构的比较,使学生注意到烃基对羟基的影响。【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该反应的类型。【板书】2.化学性质⑴与Na反应(置换反应或取代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56\n【质疑】1:实验1说明乙醇分子中的O-H键易断裂,那么C-H、C-C键能否断裂呢?如果可以,请你举例。2:燃烧属于什么反应?【交流、板书】⑵氧化反应①燃烧:(化学方程式略)【过渡】现在我们改变实验条件,布置学生完成教材实验2,观察铜丝的变化并闻液体的气味。【活动、探究】实验2【讨论、交流】铜丝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后变黑,伸入乙醇中变成亮红色,乙醇液体保持沸腾,在试管口闻到刺激性气味。【质疑】1:铜丝变黑是什么变化?又变红是什么变化?你怎样看待铜丝的作用?2:乙醇液体保持沸腾说明什么?3:CuO被还原,乙醇被氧化成什么物质呢?【讨论、交流】学生回答:铜丝在外焰上加热后变成黑色的CuO;伸入乙醇后又变成Cu,说明铜丝在反应中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乙醇液体保持沸腾说明此反应是放热反应。【讲述、板书】在这个反应中,CH3CH2OH中与-OH相连的C-H键发生断裂,插入O原子,这样在同一个C原子上就连接了两个-OH,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脱去一个水分子后,形成了这样一个原子团-CHO,称之为醛基,生成的有机物含有两个碳原子,故称之为乙醛。乙醛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我们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这个反应的过程:【质疑】在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反应中,从乙醇到乙醛消去了H原子,碳元素的化合价有何变化?此反应与乙醇的燃烧反应有何异同?【讨论、交流】乙醇催化氧化反应与燃烧反应的共同点: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在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了,故都称为氧化反应。不同点:不同的反应条件使得前者是部分氧化,后者是完全氧化。【质疑】1:除了做调味品和饮料,你知道乙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吗?2:你了解工业酒精吗?【讨论、交流】学生根据乙醇能够燃烧的性质和已有的关于工业酒精的知识,展开讨论。【作业】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谈谈你的看法:1.结合近期机动车驾驶员饮酒造成严重交通事故案例,谈谈饮酒的利弊。2.查阅工业酒精中毒事件的相关资料,谈谈工业酒精对人体的危害。56\n第二课时【引入新课】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它。食醋是3%~5%乙酸的水溶液,所以乙酸又叫醋酸。下面我们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1.乙酸的物理性质【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起盛有乙酸的试剂瓶,观察乙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然后说给大家听。【讲述】我这里也有一瓶乙酸(冷冻过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冰状晶体)。为什么跟你们实验台上的乙酸状态不同?因为课前我把它放在冰箱里了。乙酸在温度低于它的熔点(16.6℃)时会变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叫冰醋酸。乙酸的沸点是117.9℃。当乙酸和高沸点物质混合在一起时,要想将乙酸分离出来,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质疑】如何从结冰的冰醋酸中取出乙酸?【展示】乙酸的比例模型【导引、板书】2.分子结构或-COOH(称为羧基)【质疑】乙酸分子是由甲基和羧基构成的,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性质。那么,乙酸发生化学反应时可能在哪些部位断键呢?【思考、交流并讲述】断羟基中的氢氧键,因此,羧基在水溶液中有一部分电离产生H+:CH3COOHCH3COO-+H+而具有一定的酸性,请你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设计几个小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归纳、投影】①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入乙酸溶液②往镁粉中加入乙酸溶液③向CuO中加入乙酸溶液④向Cu(OH)2悬浊液中加入乙酸溶液⑤向Na2CO3粉末中加入乙酸溶液【活动、探究】根据以上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实验。强调注意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2.乙酸的化学性质⑴酸性(断O-H键)(化学方程式略)酸性强弱比较:乙酸>碳酸【迁移、应用】用醋可除去水壶内壁上的水垢,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练习】2CH3COOH+CaCO3===(CH3COO)2Ca+CO2↑+H2O2CH3COOH+Mg(OH)2===(CH3COO)2Mg+2H2O【过渡】一般的食品和饮料,超过保鲜期就会变质,而用粮食酿造的酒却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醇香,这是为什么呢?【观察、思考】教师演示乙酸和乙醇的反应,边操作边讲解,同时投影下列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①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②为什么反应物都必须是无水液体?③反应混合液的混合顺序如何?为什么?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体积不超过多少?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什么?④为什么要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产物?⑤为什么导气管不能伸入饱和Na2CO3溶液?⑥实验完成后向饱和Na2CO356\n溶液中加一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将所得产物充分振荡,并注意前后液层厚度及气味。【观察、描述】Na2CO3液面上有一层无色透明、不溶于水、有香味的油状液体。【讲述、板书】这种有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了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向这种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在此条件下,生成的乙酸乙酯和水又能部分地发生水解反应,所以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下:⑵酯化反应:(断C-OH键)CH3C-OH+HO-CH2CH3CH3-COO-CH2-CH3+H2O【质疑】酯化反应是怎样发生的?【提问、讨论、归纳】结合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引导学生分析酯化反应的特点:1.酯化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得很慢,为了使反应加快,使用了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2.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它会达到平衡状态,如何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呢?学生答: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为了使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我们加入的乙醇、乙酸是无水的,且乙醇是过量的,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同时将生成的产物乙酸乙酯蒸出,水可以被浓硫酸吸收,由此使生成物的浓度减少,平衡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所以浓硫酸在反应中既是催化剂又是脱水剂.为了使蒸发出的乙酸乙酯蒸气迅速冷凝,加长了导气管,为了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碳酸钠溶液倒吸,所以导管口位于接近液面的上方。3.为什么必须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呢?因为:①碳酸钠能跟蒸发出的乙酸反应生成没有气味的乙酸钠,所以反应完毕后振荡试管酚酞的红色变浅,液层变薄;它还能溶解蒸发出的乙醇,由此可以提纯乙酸乙酯。②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4.反应混合液的混合顺序:先加无水乙醇,再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边加边振荡。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体积不超过1/3。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暴沸。【小结】乙酸的化学性质主要是这两个方面:一是有酸性,二是能发生酯化反应.乙酸之所以具有如此的化学性质,正是因为它具有羧基这个原子团。【说明】本节课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乙酸的重要性质,然后上升到从结构理论去认识,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精心设问,师生共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的科学态度。【作业】1.思考:为什么酒存放时间越久越香?2.常规训练3.拓展延伸(略)56\n第三课【联想、质疑】很多水果和花草具有芳香气味,如草莓、香蕉等,这些芳香气味是什么物质产生的?【交流并回答】这种物质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乙酸乙酯。【联想、质疑】很多食物中富含油脂。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能向人体提供能量,这是为什么?什么是酯?油脂和酯之间有什么关系?【过渡】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复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将乙醇换成甲醇(CH3OH)呢?【讲述、板书】像这种有机酸和醇起反应所生成的像乙酸乙酯那样一类有机化合物叫做酯:酯的结构式:R1COOR2,(其中两个烃基R1和R2,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左边的R1还可以是H)【提问】根据在乙酸乙酯的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测乙酸乙酯具有哪些性质?【讨论、板书】2.酯的物理性质⑴低级酯是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⑵密度比水小⑶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讲述】酯可做溶剂,并用于制备食品工业的香味添加剂。【过渡、练习】酯化反应是可逆的。根据酯化反应,写出乙酸乙酯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质疑】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该实验发生了?浓H2SO4的作用是什么?【活动、探究】学生做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中所用试管最好用标签贴上1、2、3,便于识别。组织交流讨论时不仅汇报最后结果即香味浓淡,还要说明酯的用量是否一致、所闻气味的顺序,然后引导现象不明显或异常的小组按加碱、加酸、水的顺序闻气味,以便获得正确结论。根据酯的水解产物分析酯在酸性、碱性、中性哪种条件易水解呢?【交流、讨论、板书】由实验得出在有酸、碱存在和加热条件下,酯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生成对应的有机酸和醇。浓H2SO4的作用是催化剂,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考虑,在酯的水解反应中,用稀硫酸和NaOH溶液哪种做催化剂更好?酯的水解:【分析】在该实验中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什么?水浴加热受热均匀,且易控制温度,防止高温下乙酸乙酯挥发。【讲述】酯化和水解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向哪个方向进行的程度大小决定于外因,是用浓硫酸还是用NaOH作催化剂,体现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过渡】酯化和水解是可逆的,不同的羧酸与醇作用得到不同的酯,比如高级脂肪酸硬脂酸(C17H35COOH)和甘油[C3H5(OH)3]在浓硫酸作用下也可以生成酯。【交流、讨论、板书】请同学们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讲述生成的硬脂酸甘油酯也成为油脂,像这种高级脂肪酸与丙三醇经酯化反应生成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称为油脂。4.油脂油(液态)油脂(混合物)脂肪(固态)【讲述】油脂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工业上根据这一反应原理,来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制造肥皂。【交流、讨论、板书】讨论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以及油脂的生理功能和用途。结合油脂的生理功能教育学生注意膳食平衡,既要避免过多食用洋快餐导致脂肪堆积,也要避免单纯最求减肥、体形,导致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板书:油脂水解56\n【迁移、应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热的纯碱水溶液(显碱性)洗涤炊具上的油污,请你分析这是利用了什么原理?【作业】第四课时【引入新课】食物中有很多营养物质,在这些营养物质中,糖类、油脂、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组成,对于维持生命和健康是相当重要的。接下来继续讨论糖类。【板书】四、糖类【讲述】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糖类。其组成大多可以用通式Cn(H2O)m表示,因此过去曾把它们成为碳水化合物。随着对糖类结构的研究,人们发现碳水化合物这个名称并不能反映糖类的结构特点,其原因有三:⑴在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⑵在有些分子中,H和O原子个数比并不等于2:1,例如鼠李糖C6H12O5;⑶许多符合Cn(H2O)m通式的物质并不属于糖类,例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质疑、联想】在生物课中已学习了蔗糖、淀粉、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请同学们完成化学方程式。【交流、讨论、板书】催化剂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蔗糖葡萄糖果糖催化剂(C6H10O5)n+nH2OnC6H12O6淀粉(纤维素)葡萄糖【过渡】根据糖类是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可以把糖分成单糖、二糖和多糖。【分析并讲述】教材表3-3-1【导引】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化学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淀粉和纤维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其分子是由一定的结构单元C6H10O5重复连接而成的,因此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可用(C6H10O5)n表示,由于n值不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过渡】葡萄糖是一种重要的单糖,它存在于葡萄和其它有甜味的水果里;正常人的血液里约含0.1%的葡萄糖。它的结构和性质如何呢?【讲述、板书】1.葡萄糖⑴分子结构分子式:C6H12O6结构简式:CH2OH(CHOH)4CHO从葡萄糖的结构式可以看出,其分子中除-OH外还含有一个特殊的原子团,这个原子团称为醛基,醛基能被弱氧化剂氧化成羧基。【活动、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mLNaOH溶液,滴加5%CuSO4溶液4~5滴,混匀,立即加入2mL10%葡萄糖溶液,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讨论、板书】砖红色沉淀是Cu2O,可见Cu(OH)2被还原了,葡萄糖被氧化了,分子中的醛基被氧化成羧基,所以葡萄糖具有还原性。⑵化学性质:①还原性【思考】葡萄糖的这一性质有什么实际用途?【讨论】在医学上的应用——尿糖、血糖的检测。【质疑】分析葡萄糖的结构式,推测它还有什么性质?②具有与乙醇相似的性质【小结】可见葡萄糖是一种多羟基醛。【过渡】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而食物中的绝大部分是多糖,接下来继续讨论淀粉和纤维素,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56\n【板书】2.淀粉【阅读、讨论】阅读教材,分析图3-3-12,并思考我们长时间咀嚼馒头、米饭为什么会感到甜味?然后总结淀粉的化学性质。【板书】⑴淀粉在催化剂作用下能发生水解反应催化剂(C6H10O5)n+nH2OnC6H12O6淀粉葡萄糖⑵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讲述】棉花、滤纸虽然外观不同,但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胶卷、珂罗玎等都是由纤维素加工成的制品。【阅读】3.纤维素【讨论】纤维素能不能像淀粉一样,被人体消化吸收呢?为什么我们每天必须摄入一定量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呢?【小结】由此可以看出纤维素在结构上不同于淀粉,因此在用途上也要多于淀粉。造纸是纤维素的重要用途之一。可简要指出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业】56\n第五课时【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油脂、葡萄糖、淀粉这些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所需营养物质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将接着来研究在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而且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能都离不开的物质?【设问】说到蛋白质,使我想起了一位同学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蛋白质存在于生物体内,这一说法对不对呢,为什么?【讲述】蛋白质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第一”,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肌肉、皮肤、血液、毛、发、蹄、角等中、植物的种子中,以及酶、某些激素、血红蛋白、细菌、病毒、抗体等。在人体中,蛋白质约占人体除水分外剩余质量的一半,是一种对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可以调节水与电解质平衡,是抗体生成所必须的物质,还是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能量的物质之一,可见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生命的存在形式。【设问】既然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那么,你知道蛋白质是由那些元素所组成的?是由什么物质构建而成的呢?蛋白质是一类非常复杂的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C、H、O、N、S等元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从几万到几千万,蛋白质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1965年我国科技工作者成功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科学史上的一大成就,可以说是科学史上又一“丰碑”。在认识生命现象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讲述】蛋白质在酸、碱、酶的作用下能发生水解,水解得到最终产物为α-氨基酸。酸、碱或酶蛋白质+水α—氨基酸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各种α-氨基酸;各种α-氨基酸在人体内重新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由此可见α-氨基酸是构建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的基石。【设问】什么叫氨基酸?概念: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后的生成物叫氨基酸。你能写出下面氨基酸的结构简式:⑴α-氨基乙酸(甘氨酸)⑵α-氨基丙酸(丙氨酸)⑶α-氨基戊二酸【讲述】与羧基相连的碳原子叫α碳原子,与α碳原子相连的碳原子叫β碳原子。羧酸分子里的α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生成物叫α-氨基酸。【过渡】蛋白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活动、探究1】学生分组实验:①取5支编号(1~5)试管,各加入2mL鸡蛋清溶液,向1号试管加入2mL蒸馏水振荡后留作对比。②向2~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mL的饱和(NH4)2SO4溶液、醋酸铅(或硫酸铜)溶液、甲醛(或75%医用酒精)溶液,第5支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振荡试管并观察现象。③向2~5号试管中各加入2mL蒸馏水,振荡后再次与1号试管对照观察,填写实验记录。思考2号试管现象为什么和3、4、5不同,其实质是什么?【活动、探究2】向盛有3mL鸡蛋清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浓硝酸,观察发生的现象。【活动、探究3】把洗净的鸡蛋壳晾干后,取少量放在酒精灯上灼烧,闻气味。【交流、讨论】2号试管有蛋白质析出,加蒸馏水后蛋白质又溶解在水里;2~4号试管有蛋白质凝结,加水后不溶解;鸡蛋清溶液遇浓硝酸变黄;灼烧鸡蛋壳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讲述】56\n少量的盐(如硫酸铵、硫酸钠)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但如果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盐溶液,反而会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使其从溶液中析出,这个过程叫盐析,这样析出的蛋白质在继续加水时仍能溶解,并不影响原来蛋白质的生理活性,可见盐析是可逆的。但在紫外线照射、加热或加入有机化合物、酸、碱、重金属盐(如铜盐、铅盐、汞盐等)的情况下,蛋白质会发生性质上的改变而聚沉,,这种聚沉是不可逆的,这个过程叫变性。3.蛋白质的化学性质⑴盐析—可逆过程—可分离提纯蛋白质⑵变性—不可逆过程⑶颜色反应—可鉴别蛋白质⑷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鉴别蛋白质【过渡】由于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变性,丧失生理活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一性质的运用也是很多的。【迁移、应用】1.误服重金属盐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2.教材p87的迁移应用【阅读总结】阅读蛋白质的用途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蛋白质的用途。【作业】56\n第四节塑料橡胶纤维(3课时)本节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本节教材在学生学习了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之后,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首先介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然后初浅地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例介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和在不同温度时的性能变化等性质是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科学研究及生产加工密切相关的;最后简单介绍了常见高分子塑料、橡胶、纤维中某些有代表性的品种。知识框架基本性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结构特点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塑料橡胶纤维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二)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依然保持紧密联系实际和新的化学知识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切入的风格,也注意了紧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如烯烃的加成反应、羧酸的酯化反应等,以帮助他们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正确书写重要高聚物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复习巩固已学的有机化学知识,也为他们选择后续的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奠定必要基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学会书写重要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在生产、生活、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广泛应用。2.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3.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自主检索、收集、分类比较、展示等)使学生了解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以及它们的原料来源与石油化工、煤化工的密切联系,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方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图片、实物,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有机合成材料的组成、性能的兴趣。。2.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2.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识由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和防治、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意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二、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上重点、难点:重要高聚物的加聚反应及其化学方程式56\n方法上重点、难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的理解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图片、实物收集有关废弃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危害及其防治方法的资料。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准备“活动·探究”实验用品。四、教学方法:问题激疑、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结合已有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类。【交流、投影】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晶体硅、硅酸盐材料等)无机材料材料无机金属材料(包括金属和合金)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棉花、羊毛、蚕丝、天然橡胶等)有机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如:高分子分离膜等)【联想、质疑】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接触过许多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制品。你能举例说明吗?它们是什么原料制造的?它们具有哪些优于天然材料的性能?【练习】计算葡萄糖和硬脂酸甘油酯的相对分子质量。【质疑】经计算,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0和890。数值已经不小,但是,我们仍称它们为低分子化合物,简称小分子;那么,什么是高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呢?【讲述】如果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达到几万到几百万,我们就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或聚合物。像以前所学过的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物质都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有哪些特点呢?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讲述】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虽然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但是它们的结构并不复杂,通常是由简单的结构单元连接而成的,例如,聚乙烯是由结构单元重复连接而成的,聚氯乙烯是由结构单元重复连接而成的,其中的n表示结构单元重复的次数。【投影讲述】高分子中的结构单元连接成长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分子的线型结构。具有线型结构的高分子,可以不带支链,也可以带支链。高分子链上如果有能起反应的原子或原子团,当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发生反应时,高分子链之间将形成化学键,产生一定的交联形成网状结构,这就是高分子的体型结构。【过渡】由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及其结构的特点,因而使它们具有与小分子不同的一些性质。【活动、探究】将教材的“观察·思考”涉及的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2~4人一组):1.从废旧轮胎上刮下的一些橡胶粉末约0.5g放入试管中,加入5mL汽油,观察粉末能否溶解。2.取内径比实验室用导气胶管外径稍大的试管,胶管与试管等长。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汽油后,将胶管插入试管,再用滴管向胶管内孔中滴满汽油,稍侯,可见胶管伸长。3.取一小块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灯加热直至熔化时停止加热,等冷却后再加热,反复几次后点燃,观察变化的全过程。56\n【交流、讨论、板书】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性质⑴溶解性:难溶于水,在有机溶剂中也只能溶胀并极缓慢。⑵热塑性和热固性⑶电绝缘性⑷不耐高温易燃烧【讲述】聚乙烯塑料受热到一定温度范围时,开始变软,直到熔化成流动的液体。冷却后又变为固体。加热后又熔化,这种现象就是线型高分子的热塑性。有些体型高分子一经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因而具有热固性,如酚醛树脂。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是以共价键结合的,因此它们一般不导电。【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正因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以上的主要性质,决定了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作业:探究活动: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去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探究以下问题:1.我们身边有哪些高分子化合物;2.高分子化合物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3.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新发展,例如可导电的高分子材料、可降解塑料等。并动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聚乙烯塑料凉鞋破裂可以热补,而电木插座不能热修补。2.装苯的试剂瓶不能用普通的胶塞的原因。3.家贸市场上出售的香油的胶塞为什么要用玻璃纸包起来,如果不包起来会出现什么后果。56\n第二课时【联想、质疑】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塑料打交道,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也大量使用塑料。那么,究竟什么是塑料?它们是怎样制成的?【讲述】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被称为合成树脂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例如,聚乙烯就是生产聚乙烯塑料的合成树脂。聚乙烯是以石油化工产品乙烯为原料,在适宜的温度、压强和引发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反应而制得的。反应时,乙烯分子中碳碳双键中的一个键断裂,然后相互两两加成而聚成含n个--CH2-CH2--结构单元的相对分子质量达几万以上的聚乙烯树脂。二、塑料制取塑料的化学方程式为:【讲述】讲述聚合反应和加聚反应的概念。【讲述、投影】塑料与合成树脂⑴塑料是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色料、防老剂等添加剂组成的。⑵树脂是指还没有跟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聚物。⑶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合成树脂所组成的,不含或少含其它添加剂,如有机玻璃等。【迁移、应用】氯乙烯、苯乙烯、四氟乙烯在引发剂作用下经过聚合反应所得聚合物都是重要的合成树脂:⑴它们为什么和乙烯一样,也能发生加聚反应?⑵写出化学反应式:【交流、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聚合反应的书写技巧,尤其苯乙烯的聚合反应,可以适当点拨:将苯基(—C6H5)当作支链,使双键碳原子作为端点碳原子,以便于两两加成聚合。【阅读】塑料王与工程塑料ABS的用途。【过渡】聚乙烯是当今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塑料产品,它有着广泛的应用。【阅读、讨论】聚乙烯的性质和用途。【讲述】塑料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这些结构稳定、难以分解的塑料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全世界每年产生数千万吨的废旧塑料,比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它们聚集在海洋里、地面上、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已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减少与消除白色污染既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我做起,少用并及时回收、再生,也要依靠科技,生产可降解的塑料。【指导阅读】塑料的回收利用与可降解塑料。作业:探究活动:1.收集有关废弃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在各社区进行宣传或提出倡议。2.课外实验,参照教材第97页动手实践的方法进行废旧塑料裂解得燃气与燃油的实验。3.收集橡胶制品的图片56\n第三课时【引题】今天我们讨论第二大合成材料合成橡胶。【展示】展示课前同学们收集的橡胶制品的图片。【交流、研讨】结合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思考:1.橡胶的特性是什么?由此决定着它有哪些用途?2.根据来源和组成不同,常用的橡胶有哪几种?【讲述】构成橡胶的高分子链在无外力作用时呈卷曲状,而且有柔性,受外力时可伸直,但取消外力后又可恢复原状,因此橡胶是具有高弹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根据来源和组成不同,橡胶可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往往具有高弹性、绝缘性以及耐油、耐酸碱、耐高温或低温等特性,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讲述】顺丁橡胶是化学家们最早模拟天然橡胶制得的合成橡胶,它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广泛用于制造轮胎、耐寒制品及胶鞋、胶布、海绵胶等。利用工具栏讲解顺丁橡胶的合成,并以顺丁橡胶的高分子链的卷曲认识橡胶的高弹性。【质疑】为什么实验室的橡胶管在空气中易老化?为什么盛酸的试剂瓶要用玻璃塞?【过渡】常用的橡胶除天然橡胶、顺丁橡胶外还有其它的通用橡胶。【阅读、讲述】阅读表3-4-1几种常用橡胶的性能和用途,以说明当今合成橡胶的广泛应用,以及“挑战者”航天飞机失事的悲惨事件就是由于橡胶密封圈失灵造成的。【过渡】接下来讨论第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交流、研讨】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是纤维制品呢?棉花、羊毛、蚕丝与锦纶、涤纶有何区别?纤维素是如何分类的?【投影、讲述】1.纤维素分类纤维素:棉、麻天然纤维蛋白质:丝、毛纤维人造纤维:人造棉、人造丝化学纤维合成纤维:锦纶、腈纶【讲述】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棉花、羊毛、蚕丝等天然纤维在质量、品种和数量上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是合成纤维大丰收的时期。以腈纶为例讲解生产工艺及性能。以教材“身边的化学”介绍琳琅满目的涤纶、锦纶、腈纶、维尼纶等合成纤维的性能和广泛用途。【小结】除了通用合成纤维外,还有一些特种合成纤维,如芳纶纤维、碳纤维、耐辐射纤维、光导纤维、防火纤维等。5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