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3 KB
  • 2022-08-16 发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教案(整套)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  目录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  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区域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案例分析: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  1.差异:(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3)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4)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2.原因: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  (3)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4)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1)该区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2)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  篇二:【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  地区为例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  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  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  篇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  2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二、遥感(RS)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之间的关系: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  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三项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喷灌、滴灌技术);牧区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无序增长;干旱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绿洲外围封沙育草,绿洲前沿营造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兴建沼气池,营造薪炭林等。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植被存活)  六、石质荒漠化1、概念: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2、石质荒漠化可以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3、原因: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南方夏季高温多雨,,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  七、次生盐渍化  1、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2、原因:(1)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2)超采地下水或河流枯水期,导致海水倒灌。  3、防治: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八、水土流失1、概念: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2、原因:地形陡,土质疏松,降水多且集中,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地形气候过渡区),地质灾害频繁。  3、防治:植树种草,调整农业/工业结构,打坝建库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  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的分布  (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10°内,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25°  (2)地区分布:东南亚马来群岛、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种最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  (1)易破坏——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2)难恢复——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1)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2)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2、亚马孙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  (3)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六、湿地——地球之肾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1、概念: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2、功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水防洪、净化水质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常规能源(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  新能源(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状况——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1)储量丰富(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3)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  (4)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5)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  2、市场——广阔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1)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地形破坏)  2、措施: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1)废渣:回收再利用(2)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3)废水:沉淀净化  4、植树种草,矿区复垦复植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1、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2、开发注意:  (1)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2)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3、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2)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3)水文: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  (4)矿产:煤铁铜等丰富。  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人口激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三、流域的综合开发  1、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修建水坝  2、水坝的功能:防洪、灌溉、航运、发电、旅游、养殖等。  3、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5、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地理条件  1、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业)中部和东北部平原(种植业)周围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3)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化肥,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n自从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贸易即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并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国际分工的深化、大量国际统一标准规则的建立  (3)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国家及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已成为拉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甚至是三驾马车之首,奥巴马政府成立之日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