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3.68 K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教学过程】[电脑展示D1]Chemistry-----What?Where?How?[引言]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79\n[问题和思考]为什么溶洞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师生交流与讨论]1、有人进入溶洞搞破坏?2、溶洞里有鬼怪出没?3、溶洞里有使溶洞变化的物质?……[实验探究D3]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在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观察现象。学生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结论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结论:澄清石灰水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时有碳酸钙沉淀生成;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碳酸钙又溶解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溶洞形状的变化就是由于溶洞中含有浓度较高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情景二:探空气球和飞艇D4[问题与思考]气球为什么会飞起来?气球中装的是什么?[师生交流与思考]1、气球中装了气体,气体密度比空气小。2、节日的气球就是用氢气来充气的,飞得很高。3、氢气从那里可以得到,工厂还是实验室?氢气还有其它用途吗?……[电脑展示]实验室制取氢气并点燃氢气;工业电解水制取氢气;氢氧焰焊接金属;工业上利用氢气制取盐酸等。情景三:1、行走中的列车、轮船;2、日常使用的铁锅、铁丁以及其它铁制用品;3、桥梁和机械设备等。(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5[师生交流与思考]1、它们都是什么物质做成的?这些物质有什么样的性质。2、它们从那里来,如何得到它们?[电脑展示D6]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制取单质铁,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尾气点燃处理;钢铁厂炼铁的图片和动画模拟。79\n[结论]通过化学手段可以制取一些重要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精彩。[思考]在生活中,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与化学化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回答:1、黏结剂可以让不同物体黏结在一起。2、摩丝、发胶、啫哩水等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3、修正液对人体有害。4、房屋装修后产生有害气体。5、汽车尾气产生空气污染等等。[交流与谈论]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以及上面的介绍,你对化学科学有了哪些认识?你能否用简短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语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化学?D6结论:化学科学就是研究各种各样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她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她对于我们认识和利用物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电脑展示]丰收的粮食、石油化工产品,漂亮的衣服、各类化妆品、电脑光碟、手提电脑、飞机等等。[阅读与讲述]课本第2-3页内容[板书D7]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情景四:远古的地球、先民们生火取食、古代炼金场面、我国出土的青铜器;化学史上有名的科学家: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门捷列夫。(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门捷列夫)[电脑提示]化学的发展简史。见附录一《化学发展简史》。强调以下:1661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77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交流与谈论]79\n1、二十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2、我国化学家在现代化学研究中的贡献。[阅读与讲述]课本第3—4页内容:化学的形成和发展。(附录二我国古代化学科学的成就)[板书D8]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情景五:由硅原子排列的两个汉字----中国,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齿轮和分子马达,神州五号返回舱。[师生交流与思考]现代化学研究是否已经到了极点了?现代化学的地位及化学研究有那些领域?通过对化学发展史的认识,你认为应如何比较恰当来定义化学科学的内涵。[阅读与讲述]课本第5—6页[结论及板书D9]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思考]化学科学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领域十分广泛。[电脑展示]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的一些产品和职业,如:新型药物、导电塑料、新型建筑材料、药物研制人员、化学科研人员、化学教师、化工厂工人、质检人员、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医生等。[师生交流与思考]高中阶段,我们将学习哪些化学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呢?我们将走过怎样的化学学习历程呢?[电脑展示和讲述]高中新教材体系架构。《化学必修一》、《化学必修二》《化学与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化学反应原理》: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实验化学》: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化学实验能力。[D10]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必修模块:化学一化学二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情景七: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在日常的化学学习中应当如何探究化学问题?D1179\n[分组实验探究]在所给的下列试剂瓶中,盛有少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溶液或固体物质,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如何检验?请给鉴别出来的物质分别帖上标签。所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如下(均未标明):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酒精灯、火柴、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片、药匙、砂纸等。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探究结果,以备评价。[师生交流与讨论]化学探究的基本模式是什么?如何观察、思考、假说、验证、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结论及板书D12]化学探究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提出假说→收集证据、验证假说→表达交流→完善证据、得出结论。学好化学要做到: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密切联系实际;多渠道获取知识。[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到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且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相信大家一定特别想学好化学,也一定能学好化学,实现你的心中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关键作用。【汇总D13】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化学科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自然科学。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必修模块:化学一化学二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实验化学》化学探究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提出假说→收集证据、验证假说→表达交流→完善证据、得出结论。学好化学要做到: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密切联系实际;多渠道获取知识。79\n附录一:化学简史年代大事纪要 约50万年前 “北京猿人”已会用火 公元前8~6千年 中国(新石器时代)开始制陶器 约公元前2千年 中国已会铸铜 公元前四世纪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提出“四元素”学说 公元前140~87年 中国发明了造纸术 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 中国《本草经》成书,书中记载动物、植物、矿物、药物达365种 十世纪 中国(宋代)把火药用于制造火药箭、火球等武器 1661年 英国的波义耳在《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给元素下了科学的定义 1772年 舍勒制得了氢气 1773年 舍勒制得了氧气 1777年 法国的拉瓦锡发表《燃烧概论》推翻了燃素说 1803年 英国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1811年 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假说 1860年 分子学说得到世界公认 1869年 俄国的门捷列夫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周期表 1911年 英国的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模型 1934年 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42年 中国的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1965年 中国科学家合成出牛胰岛素,是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198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79\n2000年人类基因组破译附录二:我国古代化学成就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业绩。冶金、陶瓷、酿造、造纸、火药等都是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得比较早的国家。如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古青铜器。1972年在河北出土的商代铁刃青铜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铁器。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很早就有关于化学的记载。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公元1596年)中,还记载了许多有关化学鉴定的试验方法。79\n第1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氯气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2)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水的反应)。(3)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3)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及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2)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重点、难点】1.知识上重点、难点: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2.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教学准备】1.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详见教学过程)(1)活动1.2.1.1交流·研讨:(2)活动1.2.1.2观察·思考: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3)活动1.2.1.3活动·探究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4)活动1.2.1.4交流·研讨活动1.2.2.1研究氯气的性质2.试验试剂和仪器:见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3.演示为主,小组讨论(8)【教学安排】3-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化学科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认识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且只有深入地研究物质的性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例如,通过对氢气的可燃性研究,可用作绿色能源和火箭的推进剂;通过对溴化银感光性的研究,制成了感光胶卷;通过对叠氮化钠(NaN379\n,在强烈撞击的情况下能快速分解并产生大量氮气)性质的研究,制成了汽车安全气囊……由此可见,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更科学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呢?这就是本节我们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板书D1〗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投影〗布置学生思考并填写活动表活动1.2.1.1交流·研讨:1.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2.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来进行?你能通过实例说明吗〖小组讨论〗〖表达与交流〗(1/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评价与概括〗1.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物质?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它们的性质的?〖媒体展示实例D2〗物质研究它们的性质的主要方法氧气观察和实验法氢气观察和实验法锌和铁观察和实验法盐酸观察和实验法非金属的通性分类、比较法金属的通性分类、比较法酸的通性分类、比较法2.你认为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应该按照什么程序来进行?你能通过实例说明吗?(可例举氧气、铁、盐酸或二氧化碳)观察物理性质预测化学性质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分析现象并解释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过渡〗通过同学们思考与交流,我们知道,研究物质的性质就应该首先把握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我们先探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板书〗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过渡〗通过同学们交流与探讨,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板书〗1.观察法〖看书并回答〗(1)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2)内容: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也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人们既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要用感官去搜集信息,还要积极地进行思考,及时储存和处理所搜集的信息。观察要有明确而具体的目的,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3)实例:活动1.2观察·思考: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投影〗布置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实验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掌握观察的方法;79\n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揭示物质的性质;3、通过实验观察,认识金属钠的状态、颜色、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熔点的相对高低等物理性质。4、通过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分析金属钠的化学性质;【试剂和仪器】略【实验内容】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实验记录】金属钠的物理性质状态颜色硬度和密度的相对大小延展性强弱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分析(或结论)(1)(2)(3)(4)(5)【交流与讨论】1.你是如何通过观察来认识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在观察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2.通过观察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分析金属钠的性质;〖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查表或看书可知金属钠熔点为97.81。C,沸点为882.9。C;密度为0.97g·cm-3金属钠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板书〗2Na+2H2O====2NaOH+H2【问题思考】【评价】1、通过该实验,在实验中,应观察的现象主要有几个方面?2、从现象中能透过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拓展延伸】1.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2.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课件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79\n第二课时〖过渡〗上节我们从“观察法”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往往还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板书〗2、实验法(1)含义: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2)注意的问题: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解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3)实验的步骤:在进行研究物质性质的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实例〖投影〗布置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活动1.2.1.3活动·探究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实验目的】1、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2、探究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3、认识条件控制在实验研究中的意义。【试剂和仪器】金属钠,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铁圈。【实验步骤】1.将切好的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使其与氧气反应。2.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其与氧气反应。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结论金属钠在空气中放置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钠【交流与讨论】将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和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概述〗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会迅速被氧化而生成氧化钠,失去金属光泽(因此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里);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板书〗4Na+O2==2Na2O2Na+O2====2Na2O2该实验验证了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问题思考】1.这组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理解实验法的意义。2.在你做过的实验中,还有因条件改变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吗?【拓展延伸】1、实验中,你注意到金属钠是怎样保存的?为什么?2、预测:金属锂和金属钾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产物。〖板书〗3、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79\n〖板书〗4、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投影〗布置学生阅读填写活动表活动1.2.1.4交流·研讨1.运用所学知识,比较金属钠与金属铁的性质。性质相同点不同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测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小组讨论〗〖表达与交流〗〖课件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略〖评价与概括〗(课件)〖总结概述〗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的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在研究物质的某方面性质时,可能只用到一种或两种方法,但在研究物质的整体性质时却常常是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综合应用。总结:用边实验边教学的方法教学,效果良好79\n第三课时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人们对物质性质的研究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通性和特性。那么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呢?〖板书〗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学生阅读教材〗〖媒体展示图1-2-6,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首先,要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包括物质的存在状态、颜色气味等);第二、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第三、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所做的预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与预测相一致的性质,并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第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过渡〗现在我们利用其程序和方法来探究氯气的性质。〖板书〗2。研究物质性质的案例——研究氯气的性质〖引述〗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工业上,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和杀菌消毒剂等。氯气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刺激鼻腔和喉头黏膜并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较多量时使人死亡;氯气也是大气污染物。所制取和使用氯气时要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投影〗布置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活动1.2.2.1研究氯气的性质【活动目的】1、通过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探究活动,模拟和领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基本程序;2、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3、通过氯气与铁、铜、氢气的反应实验,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4、培养学生实验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活动用品】1.仪器:集气瓶试管水槽坩埚钳铁架台胶头滴管砂纸2.试剂:氯气、铁丝铜丝氢气【活动内容】一、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气瓶,观察氯气的颜色:用手轻轻地在瓶口煽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近鼻孔,闻氯气的气味。〖实验2〗取一只盛满氯气的试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用手轻轻摇动试管,观察现象。【交流与讨论】1.你知道通常从哪些方面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吗?2.氯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特点?〖媒体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79\n二、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一)预测氯气的性质1、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你认为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2、你将通过哪些实验验证你的推测?〖媒体展示上述分析和结论〗(二)实验验证过程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推断生成物化学方程式〖实验1〗用坩埚钳夹注一束铁丝,灼热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然后把少量的蒸馏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现象。〖实验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选做实验3〗在通风柜中,用坩埚钳夹注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然后把少量的蒸馏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现象。〖媒体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三)分析、解释及结论【交流与讨论】1、从哪些事实证明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2、根据实验现象和推断的生成物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课件展示上述现象、分析、结论及化学方程式〗(四)比较、归纳【问题思考】1、您认为还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代替铁丝、氢气与氯气反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氧气、氢气等都是活泼非金属单质,它们可以和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媒体展示上述分析和结论和化学方程式〗三、探究氯气的特性——氯气能与水反应吗?【活动目的】1、2、……【活动用品】所需仪器(供参考:试管、胶头滴管、砂纸)所需试剂(供参考:氯水、镁条、石磊溶液、红纸条硝酸银溶液)【活动内容】氯气能与水反应吗?〖你的预测与假设〗:79\n〖你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结论〖实验验证〗氯水的漂白性: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红纸条的集气瓶呵盛有湿润红纸条的集气瓶,观察现象。【交流与讨论】1、你的预测与假设、设计的实验方案以及探究的结果与预测和假设是否符合?2、氯气可以使湿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了什麽?3、氯水中有哪些物质?它具有哪些性质?在工农业生产中有何作用。【问题思考】1、在探究氯气性质的过程中应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2、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概述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特性。〖媒体展示上述内容〗【拓展延伸】〖提问〗根据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推论氯气是否能与碱溶液反应?若能反应,请表述其产物并书写氯气分别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媒体展示上述内容〗【知识应用——身边的化学】(学生看书第20页)〖引述〗身边的化学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次氯酸不仅能是有机色质退色,还能消灭细菌等。将氢气通入碱液(如NaOH溶液)可制得次氯酸盐(如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盐是一些漂白剂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它与稀酸或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到漂白和消毒作用。以次氯酸盐为有效成分的漂白剂和消毒剂的有效期较短,放久了,会因分解而失去漂白与消毒功能。二氧化氯也可用于漂白和消毒。实验证明,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是等质量氢气的2.65倍。不过,由于二氧化氯价格高,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氢气用于漂白和消毒。〖过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了物质的性质后,人们往往要探究产生相关性质的原因,这就是要涉及物质结构方面的问题,如:金属钠和氢气各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与金属钠或氯气的性质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仅通过一般实验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利用模型、假说等方法进行有关研究。79\n〖板书〗3。化学探究过程中的模型与假说(引述)(1)关于模型:模型(model)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是对事物及其变化的简化模拟。模型一般可分为物体模型和思维模型两大类。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经常用到的球棍模型就是一种物体模型,而在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中所建立起的各种模型则属于思维模型。(2)关于假说:假说(hypothesis)是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面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假说提出后需得到实践的证实,才能成为科学理论。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起初就是一种假说,后来经过反复验证和修正,才发展成科学理论。关于物质性质的研究知识化学研究的任务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化学研究为物质发生的各种变化寻求合理的理论解释,测定物质组成中各部分的含量,探究物质的内部结构,以及设计物质的合成方法,等等。现在,化学工作者不仅使用试管、烧杯等一般的化学仪器,而且使用许多先进的仪器来进行化学研究,使化学研究水平大为提高。【知识拓展】化学前沿现代化学实验室并非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在试管、烧杯等简单的化学仪器中完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研究室中出现了各种先进的仪器,帮助人们完成研究任务。例如,利用色谱仪可以把某种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而X射线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等则可以帮助人们测定化学物质的结构。计算机技术的起兴是为化学研究实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计算机化学。在这个领域里进行化学研究的人们用计算机做实验。利用速度快、储存两大的计算机和计算化学家们编制的新程序,可以计算出化学物质的结构,还可以预测未知化合物的性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有着更高的期望:教会计算机按照优秀的化学家的思考方式去思考;让计算机去评估浩如烟海的反应,确定哪一个反应最适合得到某种预期的目标化合物;开发一种计算机——受控机器人系统,让它们在实验室里事实合成反应,等等。〖小结〗〖作业〗总结:1.学生对元素性质的学习,有一部分同学有一定难度,特别讲实验部分79\n第1章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领会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2)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物质的量来计量物质。(3)掌握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4)学会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熟悉问题的分析,让他们学会怎样从中提炼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2)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如何分析、联想、类比、迁移、概括和总结,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模拟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2)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上重点、难点:物质的量的含义和应用。2.方法上重点、难点:如何寻找、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建立数学模型。【教学课时】4-5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探讨,完成下列表格:假定我们有120000根形状、体积、质量都相同的粉笔,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可以知道这些粉笔的质量或反之?序号方法或途径方法一方法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研讨]在开始今天的化学课之前,请同学们先回答上节的问题:(媒体显示)序号方法或途径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直接数数先称量出一根的质量M,12000M先称量出一合的质量A,[建立模型]我把上述方法总结为两种方法模型:直接计量和换算。模型一:直接计量(方法一)模型二:引入中间物理量换算(方法二~)79\n[引言]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化学上经常遇到的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构成它的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第三节所讲述的内容。[讲述、媒体显示]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一、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摩尔质量[引言]首先我们来分析C+O2==CO2反应:[讲述、媒体显示]C+O2==CO2宏观上:12克32克44克微观上:1个C原子一个O2分子一个CO2分子[联想质疑]实际生产或科学实验中,碳、氧气、二氧化碳是可称量的,固体反应原料是按照一定的质量比例、气体反应原料是按照一定的体积比例投入的,但化学反应是在碳原子与氧分子之间一个一个地进行的,碳原子、氧分子以及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都是难于称量的微观粒子,如何建立起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其所含微观粒子数之间的联系呢?或者说已知宏观物质的质量或体积,如何求出它所含有的微粒个数?已知微粒个数,如何求出它的质量或体积?[媒体显示]宏观物质质量、体积――――――――――――――微粒个数[思考探究]结合前面解决一篓硬币有多少个的方法模型,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知晓一定质量或体积的宏观物质中含有多少个微观粒子的方法或途径。(以碳粉、碳原子为例说明)(媒体显示)序号方法或途径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方法五......▼一个一个地数▼先称量出1个微观粒子的质量,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质量除以1个微观粒子的质量,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先称量出由某一数目的微观粒子所组成的微粒集体的质量,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质量除以微粒集体的质量,再乘以微粒集体所含有的微粒数,计算出碳原子个数。▼先测量出1个微观粒子的体积,然后再用宏观物质的体积除以1个微观粒子的体积,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先数出1cm3宏观物质所含有的微观粒子个数,然后再根据宏观物质的总体积,计算出微观粒子个数。......[分析评价]方法一可以看作是属于模型一的,直接计量;方法二~五可以看作是属于模型二的,引入中间物理量换算。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见或计数,因此,我们可以否定方法一。同样的理由,我们也可以排除方法二、方法四。由于不同的微粒的体积不一定相同,我们没有1cm3的各种宏观物质中所含微粒的个数的现成的数据,方法五不具有普遍性,如果采用方法五求一定质量物质中所含微观粒子数,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但我们有现成的表示原子相对质量的相对原子量,只要我们适当确定方法三中构成微粒集体的微粒数目,使得这一微粒集体的质量是可以称量的,也许我们能够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模型]根据方法三,我们把这一微观粒子集体所含微粒数目暂定为NA个,建立下列数学模型:[讲述、媒体显示]79\n物质所含微粒数=×NA[引导点拨]如何确定这“一定数目NA”,这“一定数目NA”究竟为多少比较适宜呢?国际上规定:0.012kg12C所含碳原子数目即为NA。这样规定有什么好处?①NA个微观粒子所形成的微粒集体的质量在几克到几百克之间,质量大小适宜,便于换算,可以称量。②有利于借助原子量,确定不同种类粒子集体的质量。[讲述、媒体显示]我们把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个数称作“阿伏伽德罗常数”即NA,大约为6.02×1023。将通过方法三建立的数学模型中的NA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代替,并作变形:[讲述、媒体显示]=[讲述]我们把上述比值用一个特定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表示,并规定其单位为摩尔(mol),即:[讲述、媒体显示]物质的量(mol)==[讲述]物质的量便是我们在建立物质的质量与其所含微粒数时所引入的新的物理量,通过它建立起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由上述关系式可以看出,当物质的量等于1mol时:物质所含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质量所以:1mol的物质中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的质量即1mol物质的质量。我们把1mol物质(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因此:[讲述、媒体显示]物质的量(mol)==n=N/NA=m/M[提问总结、概括整合](媒体显示)▼在建立物质的质量和其所含微粒数的联系时,我们引入了什么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物质所含微粒数之间是如何换算的?▼什么是阿伏伽德罗常数?▼1mol物质的质量如何确定?什么是摩尔质量?它与1mol物质的质量是否为同一概念?▼物质的量的含义什么?摩尔是什么?任何1mol物质中都含有多少个微粒?79\n物质的质量(g)物质的量(mol)微粒数(个)÷摩尔质量(g/mol)×摩尔质量(g/mol)×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每摩尔物质的质量,数值上等于物质的式量,单位为g/mol12g碳12C中所含碳原子的个数,大约为6.02×1023以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所组成的微粒集体作标准,表示一定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微粒集体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的单位,任何1mol物质中都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迁移、应用]常规训练(略)拓展延伸:▼请在互联网或有关图书上查询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这些物理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已知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是不变的。如果我们在确定原子量时,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24作标准,则水分子的式量为多少?18克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物质的量可以用来计量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各种微观粒子,也可计量这些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C2H4(乙烯)、HCHO(甲醛)、C2H4O2(乙酸)三种分子的组成可以分别用下图表示乙烯甲醛乙酸表示氢原子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从组成的角度看,可以把每个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合成一特定的整体,则上述三种物质可以表示为(CH2)2、(CH2)O、(CH2)2O2,三种物质所形成的混合物可看作是这一整体和氧原子组成的。已知由这三种物质组成的某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79\n第二课时[引言]引入了物质的量后,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其所含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今天我们继续探讨1mol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特点。[媒体显示]二、气体摩尔体积[交流、研讨]阅读P21表1-3-1,相邻同学相互研讨。[提问交流][媒体显示]问题结论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数值上等于其式量,单位为克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mol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固体、液体物质体积无明显规律,气体物质体积基本相同[总结]从表1-3-1我们获得这样的结论: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式量,单位为克。相同的温度、压强下,1mol不同气体物质的质量不同,但体积基本相同。[讲述、媒体显示]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Vm,单位L/mol)。n=V/Vm[拓展延伸]同温(T)、同压(P)下,相同体积(V)的气体所含有的气体物质的量(n)或分子数(N)是否相同?同温(T)、同压(P)下,气体的体积(V)和气体的物质的量(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同温(T)、同体积(V)下,气体的压强(P)和气体的物质的量(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讲述、媒体显示]标准状况(简写为STP,指0℃,1.01×105Pa)下,1mol任何气体都占有大约22.4升的体积,这个体积叫做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22.4L/mol物质的质量(g)物质的量(mol)微粒数(个)÷摩尔质量(g/mol)×摩尔质量(g/mol)×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标况下气体体积(L)(22.4L/mol)。(展示22.4L立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概括整合](媒体显示)[迁移、应用]常规训练(略)[拓展延伸]79\n▼查阅有关书籍,想一想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不同条件、不同状态的物质,决定其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从理论上解释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的摩尔体积为什么相同?▼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求标况下1mol气体质量的方法。▼自己动手用硬纸皮制作一个体积为22.4升的立方体,感受其大小。79\n第三课时[引言]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通过质量分数,我们可以求出一定质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但是,在化学计算中,我们更多的应用到物质的量,因此,我们需要用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的组成――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讲述、媒体显示]三、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CB)CB=n/Vn―――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V―――溶液的体积(L或m3等)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mol/m3等)[迁移、应用]将53gNa2CO3固体溶于水配成0.5升溶液,所得Na2C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1mol/L的H2SO4溶液中CH+、CSO42-分别是多少?将1molNaCl、1molCaCl2溶于水配成1升溶液,所得溶液中各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概括整合](媒体显示)×溶液体积(L)÷溶液体积(L)÷22.4L/mol×22.4L/mol物质的质量(g)物质的量(mol)微粒数(个)÷摩尔质量(g/mol)×摩尔质量(g/mol)×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标况下气体体积(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引言]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呢?[媒体显示]79\n请用NaCl固体配制250ml0.5mol/L的NaCl溶液。[交流研讨]你认为配制溶液的大致步骤有哪些?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提高溶液配制的精确度?计算:需要NaCl0.5mol/L×0.25L×58.5g/mol=7.3g需要多少溶质?计算配制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容量瓶上有哪些标识?选择250ml容量瓶、150ml烧杯、适当长度的玻棒、称量范围为100g的托盘天平将容量瓶、烧杯、玻棒分别用自来水、蒸馏水各洗三遍如何洗涤仪器?准备仪器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7.3gNaCl固体。称量称量时要注意什么?溶解:将NaCl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50ml水溶解。溶解转移:将NaCl溶液沿着玻棒小心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每次用30ml水洗涤烧杯2~3次,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转移溶解后若有明显的温度改变,能否立即转移溶液?如何保证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其容积的2/3时,轻轻振荡容量瓶,然后继续加水至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平齐,塞好瓶塞,倒转容量瓶3~4次,使溶液混合均匀定容摇匀加水至容量瓶容积的2/3时,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容量瓶?定容时要注意什么?装瓶贴签:将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贴上标签。装瓶贴签[活动探究](两人一组,相互协作)79\n[拓展延伸]某同学在配制NaCl溶液的实验中出现了如下情形,试分析对所配溶液浓度的影响操作实情对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称量前未调零点,天平指针偏向左边要称取7.3gNaCl固体,将药品放在右边托盘上称量容量瓶洗涤后未干燥未洗涤溶解NaCl固体的烧杯加水至容量瓶容积的2/3时,未轻轻振荡容量瓶定容时眼睛处于仰视的位置摇匀后发现凹液面的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79\n第四课时[引言]引入物质的量后,不仅解决了一定量的宏观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数的问题,而且也为根据化学反应计算带来极大的方便。[讲述、媒体显示]点燃四、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2H2+O22H2O从质量角度:4g32g36g从分子数角度:2分子1分子2分子从物质的量角度:2mol1mol2mol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44.8L22.4L从任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2体积1体积[迁移应用]▼分别从质量角度、微观粒子数角度、物质的量角度、从标况下气体体积角度、从任意相同条件气体体积角度分析化学反应2NO+O2===2NO2中各物质间的数量关系。▼P24交流研讨▼在标准状况下。CH4气体0.224升,充分燃烧时消耗O2多少摩尔?生成水多少克?如果将生成的CO2气体用2mol/L的NaOH溶液吸收,需要多少毫升的NaOH溶液?[拓展延伸]▼如何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l的浓硫酸配制250ml2mol/L的稀硫酸?▼试探讨溶液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关系79\n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三)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教学方法】归纳总结【教学过程】1.联想·质疑(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1)110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类?(3)各类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板书】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研讨(通过对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问题1】(P30)找出组成元素;由已找出的元素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针对课本P30的2个问题,按照元素的化合价规则(正价在前,负价在后)各自填写这些熟悉物质中的元素还能组成物质的化学式(书中已有的化学式不再重写):(1)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2)若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3)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CH4CO2、CaCO3Na2CO3、NaHCO3C+4—40+2化合价化学式CO【问题2】(P30)含碳物质的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含碳物质中的组成元素,研究含有0、+2、+4的碳元素的物质及初步分类。S(游离态)—20+4+6Na2SH2SSO3Na2SO4SO2Na2SO3化合价化学式类别化合态3.得出结论:(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79\n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回答联想·质疑中的第一个问题):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过渡: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如何分类?二.物质的分类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1)物质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学生回忆初中化学或科学的内容)——纯净物和混合物。(2)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相同元素构成单质(游离态);不同元素构成化合物(化合态)。(3)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可将它们分为酸、碱、盐、氧化物。(4)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是否导电——电解质和非电解质。(5)要根据被分散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等。(6)根据反应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可将反应物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绿色蓝色紫红色CuCu(OH)2Cu2(OH)2CO3CuSO4CuSO4·5H2OCuOuOCuOuOCuO化合物氧化物盐碱单质蓝色白色黑色五彩缤纷的铜世界教师引例: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提供以下试剂进行探究盐酸的性质从而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活动·探究:(1)探究盐酸的性质示例:反应物实验现象结论类别:盐类别:酸类别:氧化物类别:碱类别:单质NaOH(酚酞)氧化铜AgNO3锌HCL锌溶解,有大量气泡冒出酸能和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酸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黑色的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色。酸能和碱性氧化物反应。79\n产生白色沉淀酸能和某些盐反应。(2)学生探究: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以下四种代表物的性质,填写探究报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探究结果(初步体验研究一类物质性质的过程和方法)。盐酸可与①、金属铁(单质);②Ca(OH)2(碱);③CuSO4(盐);④氧化铜(碱性氧化物)等反应(3)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建立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学生补充完成P33图2—1—4),并写出相应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S)(SO2)(H2SO3)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酸盐Na2SO3Na2SNa2SO3(Na)(Na2O)(NaOH)含氯物质纯净物含铁物质含铝物质含氧物质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单质单质……元素游离态化合态化合态化合态游离态游离态游离态铁元素铝元素氧元素氯元素化合态金属FeFe2O3等金属AlAlCl3等O2Al2O3等Cl2FeCl3等正价元素Na(+1)Mg(+2)Cu(+1、+2)Ca(+2)C(+2、+4)H(+1)S(+4、+6)负价元素O(—2)Cl(—1)S(—2)课堂作业:1.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在补充完成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图示后,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与课堂上的示例不重复)。79\n2.按照课本P33图2—1—4的图示,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1)制备一种物质。(2)鉴别两种物质。(4)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提纯一种物质。补充:P26-27课后作业:P24-27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引入新课——联想·质疑(提出问题)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有关。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浊液100nm胶体1nm溶液5.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79\n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实验:先取一个具有双通性质的纸筒(事先在纸筒的下端钻一个小孔,以让光线通过),将纸筒套在盛在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上,再取一只40W的电灯泡,通电后放在纸筒的小孔处,人从纸筒的上端从上往下观察,即可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能同样的办法观察食盐溶液的现象。(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特殊胶体:AgI胶体粒子随AgNO3和KI的相对量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I—而带负电荷;若AgNO3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Ag+而带正电荷。(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6.胶体的制备凝聚法:(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FeCl3+3H2O====Fe(OH)3(胶体)+3HCl(2)在不断振荡的情况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确良AgI胶体。7.胶体的用途:(1)盐卤点豆腐;(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3)明矾净水;(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5)水泥硬化;(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知识点击:供学生阅读,并可让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研究胶体提纯的方法——渗析。家庭小实验——用一个猪膀胱盛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然后将猪膀胱浸泡在蒸馏水中,过一段时间后,用两个试管分别取烧杯中的蒸馏水少许,分别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碘水溶液,分别观察产生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8.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nm1nm100nm>100nm外观均一、透明较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分散质微粒分子、离子分子集合体、高分子大量的分子集合体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点评】比较法是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帮助学生找出不同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抽象出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自己建立表格进行比较则效果更好。课堂作业:1.完成P36的知识结构示意图。2.P37第2题。79\n补充:P28-29课后作业P28-29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电离离子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的条件电解质应用概念实例离子反应的应用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2章第2节电解质一.教材分析知识框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并能应用于常见物质的推断。(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和白色粉末的鉴定,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2、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2、通过对电解质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3、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三、重点、难点(一)知识与技能的重、难点:电离及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二)过程与方法的重、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79\n四、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第2课时离子反应及方程式的初步书写第3课时:离子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及初级的正误判断第4课时:离子共存及本节复习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第1课时【复习引入】在物质的分类中,我们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及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等:而化合物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在水溶液或熔融下能否导电,又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电解质的知识。【板书】第2节电解质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实验演示】1。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的导电性实验2.讲解NaCl晶体、熔融NaCl的导电性实验书P3.铜能导电吗?【概括】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又叫做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能导电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二、酸、碱、盐是电解质:为什么上述物质的溶液具有导电性?【学生讨论后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金属能导电→金属内部有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盐酸、NaOH溶液、NaCl溶液能导电→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推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分别带负电和正电的阴、阳离子。【质疑1】它们是如何转化为可自由移动阴、阳离子?解析:以盐酸与NaCl溶液说明:原来NaCl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1)酸、碱、盐的电离及方程式的书写:HCl=H++Cl-NaOH=Na++OH-NaCl=Na++Cl-【学生练习】书写电离方程式:HNO3、H2SO4;KOH、Ba(OH)2;Na2CO3、CuSO4、BaCl2(学生)【学生讨论并归纳】从以上三组物质电离后的阴阳离子类型及共同特点入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给酸、碱、盐下定义。2)酸、碱定义:强调酸、碱定义中“全部”二字的含义3)酸、碱、盐的溶液因电离出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质疑2】有物质中有阴阳离子就能导电吗?(澄清对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原理的模糊认识。)为什么都含有Na+ 、Cl-的NaCl晶体和NaCl溶液一个导电,另一个不导电?(教师讲解并分析:NaCl晶体虽含Na+ 、Cl-,但不能自由移动而不能导电,若将NaCl晶体溶于水,形成NaCl溶液后,原来NaCl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质疑3】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演示】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4)其他条件一定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问题解决】电解质知识运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我们的人体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比如身体有汗的人为何接触使用着的电器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人体在大量流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海上遇险的人们,喝海水为何如同“饮鸠止渴”?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电解质知识加以解释。【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化合物电解质酸:碱:盐:H2SO4=2H++SO42-Ba(OH)2=Ba2++2OH-Al2(SO4)3=2Al3++3SO42-离子正负电荷守恒非电解质:酒精、蔗糖【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解质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来79\n总结一下电解质的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一、电解质的电离1.酸、碱、盐的电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2.酸、碱、盐是电解质【练习】1、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A.熔融的氯化钠B.硝酸钾溶液C.硫酸铜晶体D.无水乙醇2、下列物质中,导电性能最差的是()A.熔融氢氧化钠B.石墨棒C.盐酸溶液D.固态氯化钾3、下列电离方程式中,错误的是()A.Al2(SO4)3=2Al+3+3SO4-2B.HF=H++F-C.HI=H++I-D.Na2CO3=Na++CO32-【布置作业】电解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说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发生电离。那么,电解质溶于水后是否都能全部电离?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自己去解决,如果有兴趣,同学们可以参看P40“知识点击”部分,也可以通过Internet网在“百度搜索”上输入关键词“强电解质弱电解质”进行自主学习第2课时【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酸、碱、盐溶液或熔融物的导电性实验分析,对电解质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①电解质是具有特定性质的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②酸、碱、盐是电解质(其水溶液或熔融物能导电)③酸、碱、盐能发生电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自由离子浓度大小成正比。即电解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与离子这种微粒密不可分。本节将探究一个新的问题: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展示试管中的NaOH和CuSO4溶液并混合)那么,像NaOH和CuSO479\n这些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与离子有何关系?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本质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做出正确回答。【板书】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演示实验】先向稀硫酸中加入石蕊溶液,接着按P41图2-2-8所示装置连接,然后向稀硫酸中滴加Ba(OH)2溶液(指导学生边观察实验边做好下表实验记录)。将Ba(OH)2溶液滴入含有石蕊的稀硫酸中现象1现象2现象3电流计指针读数由__到__溶液颜色由__变__有__________【问题探究】1.电流计指针读数由大到小说明了什么?2.溶液颜色为什么会由红变紫?3.猜测白色沉淀的成分及形成的由来。4.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教师提供探究所必需的有关信息检索:硫酸与Ba(OH)2所属类别;从酸、碱、盐电离的角度分析,稀硫酸和Ba(OH)2的水溶液中的微粒种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自由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石蕊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的一般颜色)【学生讨论并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如下路径分析归纳)硫酸与Ba(OH)2分别属于酸、碱类电解质→从电离的角度分析,硫酸与Ba(OH)2溶液中的所含微粒分别是H+、SO42-、Ba2+、OH-→电流计指针读数变小,溶液导电能力减弱,自由离子浓度减小,离子有消耗,参加了化学反应→溶液由红变紫,即溶液酸性减弱,证明H+和OH-结合生成了水→不难推断,白色难溶物是Ba2+与SO42-结合生成的BaSO4沉淀→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H+、SO42-、Ba2+、OH-相互结合生成了水(难电离物)和BaSO4沉淀(难溶物)→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问题迁移1】请说明下列反应的实质:NaOH溶液与CuSO4溶液的反应(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析归纳】NaOH溶液与CuSO4溶液的反应实质是OH-与Cu2+结合生成Cu(OH)2沉淀;本质特点是溶液中离子间结合生成了难溶物。【问题迁移2】请说明下列反应实质: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教师演示实验:在滴有酚酞的碱溶液中加盐酸)【学生分析归纳】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实质是H+与O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水。【问题迁移3】说明Na2CO3和盐酸溶液反应的实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析归纳】Na2CO3和盐酸溶液反应的实质是CO32-与 H+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分解为H2O和CO2气体【过渡】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即反应有离子参加,在化学上我们把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就叫做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它有相应的化学书写方式,即离子方程式。【板书】2.离子方程式【讲解】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顾名思义,离子方程式就是为真实地反映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实质,而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达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问题解决】如何利用酸、碱、盐的电离知识及酸、碱、盐之间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条件书写离子方程式?(首先,教师提供问题解决所用实例——Na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NaOH溶液与CuSO4溶液的反应、Na2CO3溶液和盐酸的反应;紧接着提供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背景——酸、碱、盐之间离子反应发生的生成物条件是有难溶物生成或有水生成或有挥发性的气体生成;然后提供问题解决所需的方法策略——从酸、碱、盐电离的角度入手分析两溶液中所含的微粒类型,再对照酸、碱、盐之间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哪些离子的碰撞结合有效,后用发生有效碰撞的离子符号及有效碰撞结合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写出即为离子方程式。)79\n电离方程式:NaOH=Na++OH-;HCl=H++Cl-【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分析离子种类→分析哪些离子能发生有效碰撞而结合成水、沉淀、气体→将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写在左边,生成的水或沉淀或气体化学式写在右边。NaOH(aq)+HCl(aq):离子方程式:H++OH-=H2O简化处理:直接在酸、碱、盐物质下方将能完全电离的两部分用短线画出(并将实际能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下方用双线表示),然后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2OH-+Cu2+=Cu(OH)2↓NaOH(aq)+CuSO4(aq):Na2CO3(aq)+HCl(aq):离子方程式:CO32-+2H+=CO2↑+H2O【强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许多相同的地方。①要符合反应事实,没参加反应的离子及不是难溶物、难电离物(水)、易挥发物(气体)不应当出现在离子方程式中②要符合质量守恒关系③要符合电荷守恒原则。刚开始学习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时候可先写电离方程式,后再写离子方程式或直接应用简化处理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边引导边媒体显示):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溶液中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其反应结果有难电离物(水)或难溶物或易挥发物生成——酸、碱、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达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aOH(aq)+HCl(aq):H++OH-=H2O;NaOH(aq)+CuSO4(aq):2OH-+Cu2+=Cu(OH)2↓Na2CO3(aq)+HCl(aq):2H++CO32-=H2O+CO2↑【形成性检测】写离子方程式:在滴有石蕊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有沉淀生成同时,溶液颜色由红变紫。[布置作业]:P44.2第3课时【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反应的本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即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是其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若离子间能结合成水或难溶物或气体等,那么这个反应就能进行,否则反应便不能发生。为说明酸、碱、盐溶液间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我们引入了离子方程式,要求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该化学反应。但是在实际书写及运用离子方程式时,我们感觉到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一是如何有效地确认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真实性,即要快速判定哪些物质在离子方程式中可拆开为离子,哪些物质不能拆开为离子;二是在理解离子方程式表观含义的基础上看看离子方程式到底还有哪些深层含义,三是离子反应到底有何具体应用价值?所以本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来展开讨论。【问题1】酸、碱、盐在离子方程式中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教师提供探究所用信息检索方法及必要知识:①化学物质能否拆开写成离子符号,由其在水溶液中主要存在形态所决定,即是以离子为主还是以分子或沉淀为主;②酸、碱、盐溶解性表中的常见酸、碱、盐分子式书写及分类知识;③表中四种常见酸的强弱分类及“强”、“弱”二字基本含义解释;④表中碱的强、弱及溶解性规律;⑤表中三种含氧酸盐及氯化物的溶解性规律及钠盐、钾盐、铵盐的溶解性规律。限于学生知识程度,单质及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的书写规定暂不涉及)【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按照水→盐酸、硫酸、硝酸、碳酸四种酸(暂不拓宽)→四种强碱:KOH、NaOH、Ba(OH)2、Ca(OH)2(只分析石灰水,不拓宽)及其他碱→硝酸盐→氯化物→硫酸盐(CaSO4、Ag2SO4暂不涉及)→碳酸盐(不拓展)→铵盐→钠盐→钾盐的顺序进行归纳。79\n【形成性练习】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NaOH溶液与H2SO4溶液的反应②.KOH溶液与盐酸的反应③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的反应④Ba(NO3)2溶液与Na2SO4溶液的反应(说明:在运用已学过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法的同时,还可以尝试写、拆、删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法)【问题2】离子方程式到底有何含义?(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结合BaCl2溶液、Ba(NO3)2溶液分别与Na2SO4溶液反应事实,从表观到本质层层递进,以澄清学生对方程式“Ba2++SO42-=BaSO4↓”含义的理解)【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归纳)媒体演示:“BaCl2+Na2SO4=BaSO4↓+2NaCl、Ba(NO3)2+Na2SO4=BaSO4↓+2NaNO3”→学生说方程式的含义(略)→媒体演示“Ba2++SO42-=BaSO4↓”→让学生尝试着说出该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学生可能说出的是最直接的含义:Ba2+和SO42-能结合成BaSO4沉淀或者类似于此类意思的各种说法)→诱导学生对离子符号Ba2+、SO42-的深层含义理解(“可溶性硫酸盐”或“可溶性钡盐”),修正该离子方程式含义的说法(“Ba2++SO42-=BaSO4↓”即为可溶性硫酸盐与可溶性钡盐反应只生成硫酸钡沉淀的反应)→再比较化学方程式含义与离子方程式含义的差别,归纳出离子方程式的含义:离子方程式所表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化学反应,而是一类化学反应,其含义更广泛,更能说明反应的实质。【顺向迁移】说出下列离子方程式的含义:“Ag++Cl-=AgCl↓”、“H++OH-=H2O”、“Cu2++2OH-=Cu(OH)2↓”、“CO32-+2H+=CO2↑+H2O”【过渡】既然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一类反应,那么我们可以将同一“类”反应转化成不同的多“个”化学反应,即可将离子方程式改为符合反应事实的化学方程式。【逆向思维】请将下列离子方程式“Ag++Cl-=AgCl↓”、“H++OH-=H2O”分别改写成不同的两个化学方程式。【过渡】对于离子反应“Ag++Cl-=AgCl↓”而言,我们除了知道它表示的是一类反应以外,那么它在化学上还有没有其他的用途呢?【媒体显示】离子反应的应用【问题解决】边实验边启发学生沿着以下路径分析:分别向两某未知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让学生根据溶解性表知识分析Ag+可能与哪些离子结合成沉淀物,猜测沉淀的可能成分→在猜测的基础上做实验验证:往两试管中的所得沉淀中再加稀硝酸,有一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不溶,另一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溶解且有气泡冒出→学生继续分析两试管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得出结论: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其试管中的溶液有Cl-→由此说明离子反应的运用:检验离子是否存在→归纳Cl-的检验法:在待测液中加入AgNO3溶液后再滴加稀硝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即证明溶液中有Cl-→推广:利用BaSO4、BaCO3难溶于水,而前者不溶于稀盐酸,后者能溶于稀盐酸的事实,说明SO42-与CO32-的检验法→实验演示SO42-与CO32-的检验。【形成性练习】P43迁移·应用【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离子反应方程式快速准确的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及离子反应的具体应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边引导边媒体显示):3、离子方程式的含义:表示一“类”反应4、离子反应的应用:检验离子的存在、判断离子是否共存【形成性检测】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Ba(NO3)2溶液中加稀H2SO4:②铁屑加入CuSO4溶液中79\n2、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两个不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①Cu2++2OH-=Cu(OH)2↓②CO32-+2H+=CO2↑+H2O③CaCO3+2H+=Ca2++H2O+CO2↑3、判断下列各组离子能否大量共存①Ca2+Na+CO32-NO3-②Ca2+Na+SO42-NO3-③H+K+Cl-OH-④NH4+K+OH-SO42-⑤H+K+CO32-SO42-⑥Na+K+CO32-OH-[布置作业]:P44.1、3、4第2章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从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的角度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从分析初中熟悉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有无变化入手,引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活动·探究”,使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第二部分内容,教材从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直接定义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通过讨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可推断该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通过KMnO4与KI反应进行验证;最后介绍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第三部分内容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活动,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使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二)知识框架1、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条线:反应物反应物性质实质元素(判断依据)反应过程还原剂→还原性→失e-→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氧化剂→氧化性→得e-→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2、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FeFe2+Fe3+弱氧化剂(H+、S、Cu2+、I2、Fe3+)Al、Zn强氧化剂Al、Zn强氧化剂Fe、H2S、I-、Cu79\n强氧化剂主要有:Cl2、Br2、浓硫酸、硝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1、新教材注意以生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严格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材不要求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不要求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不要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教材收集一些典型有效的实验来描述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概念和原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采用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有力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3、重视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教材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2、通过对一些化学反应的“交流·研讨”活动,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初步了解化合价与氧化剂、还原剂关系的一般规律。3、掌握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来判断反应类型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能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的性质。4、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矛盾体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3、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和验证未知物性质的科学方法。4、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2、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三、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1、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2、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预测物质的性质。3、使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二)方法上重点、难点79\n“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和验证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四、第1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媒体显示】展示生活、生产中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图片电池放电,铁锈等。【引入】上述反应都是氧化,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金属的冶炼,有氧运动,还原反应,这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氧化还原反应。下面主要学习什么样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板书】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媒体显示】写出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中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情况。1、铜与氧气反应2、氧化铜与氢气反应3、碳酸钙高温分解4、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5、NaCl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提问】从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的角度,如何对上述反应分类?【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设问】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师生的交流回答。【练习1】在下列反应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略)【设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有何关系?【指导阅读】P47页第三自然段。【举例】以氧化铜与氢气反应为例进行分析。【板书】(1)氧化反应是指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2)还原反应是指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质疑】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的实质是什么?【活动•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学生按课本P47页活动与探究进行【设问、质疑】1、写出Zn与Cu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判断它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2、讨论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会偏转?3、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4、讨论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有何关系?两者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实验,讨论,回答问题。(1)Zn表面有红色物质产生,说明Zn将Cu置换出来。(2)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说明反应过程中电子发生定向运动。(3)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4)反应物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反应过程称为氧化反应。反应物得到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反应过程称为还原反应。【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79\n【练习2】在下列反应中,哪些反应是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略【设问】在初中化学,我们学习了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数、类别对化学反应分类有:化合:A+B=AB分解:AB=A+B置换:A+BC=AC+B复分解:AB+CD=AD+CB基本类型: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何关系?学生做练习,思考,回答问题。【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1)有单质参与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2)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3)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4)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提问】举出日常生活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例子。【小结】实质元素(判断依据)反应过程失e-→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得e-→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作业】P56页第2题第2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媒体显示】1.下列化学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Cu+Cl2==CuCl279\nZn+H2SO4==ZnSO4+H2↑CaCO3+2HCl==CaCl2+H2O+CO2↑Cl2+H2O==HCl+HClO2.在以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哪些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指出含有这些元素的具体物质。【交流•研讨】师生交流,共同总结【板书】二、氧化剂和还原剂1、氧化剂是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还原剂是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设问】在上述的反应中,哪些物质是氧化剂?哪些物质是还原剂?【设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物质得电子,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从电子转移的观点说明氧化剂、还原剂的实质是什么?【追问】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讨论,氧化剂、还原剂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何关系?【分析】以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为例说明。【归纳】氧化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板书】2、氧化性是氧化剂具有性质,即具有使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的性质。还原性是还原剂具有性质,即具有使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的性质。【练习2】下列化学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哪些是氧化剂?哪些是还原剂?Fe+4HNO3==Fe(NO3)3+2H2O+NO↑BaCl2+H2SO4==BaSO4↓+2HCl2H2O2==2H2O+O2↑Fe2O3+3CO==2Fe+3CO2【设问】分析练习2中元素的价态与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板书】3、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关系【概述】含有最高价态的元素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含有最低价态的元素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含有中间价态的元素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设问】以KMnO4和KI为例,讨论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有何关系?【预测】从化合价可推断KMnO4具有氧化性和KI有还原性。【实验验证】验证KMnO4和KI的性质【迁移•应用】在一般情况下,下列物质反应中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O2、Cl2、H2、Na、Cu、SO2、S2-、HNO3、浓H2SO4、Fe3+、HCl【板书】4、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指导阅读】51页第一自然段【小结】综合得出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根推断线:实质元素(判断依据)反应过程反应物反应物性质失e-→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还原剂→还原性得e-→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氧化剂→氧化性【作业】P54~55页1、2、3、479\n第3课时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引入】展示冶炼钢铁、铁的腐蚀、铁矿石、金属铁、氧化铁等图片,指出这些过程中铁元素发生了什么变化?【提问】写出常见铁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标出铁的化合价。从元素化合价预测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哪些物质具有还原性?【新课】以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为例进行探究。【板书】三、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前准备】1、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三种样品的颜色特征是什么?2、FeCl3如何检验?FeCl2能否与KSCN溶液反应,有何现象?3、如何证明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活动•探究】1、提出预测与假设(金属铁—还原性、氯化亚铁—氧化性和还原性、氯化铁—氧化性)2、设计实验方案:可能的方案有物质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预测的性质还原性氧化性、还原性氧化性实验验证铁+硫酸、铁+硝酸、铁+氯水氯化亚铁+Zn、氯化亚铁+硝酸、氯化亚铁+氯水氯化铁+Cu、氯化铁+Fe、氯化铁+KI再加入KSCN溶液再加入KSCN溶液师生讨论实验方案,对不同的实验方案给予指导和评价3、实验过程(要求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4、实验结论(交流、讨论)5、归纳整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图示的方法,总结金属铁、氯化亚铁、氯化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质疑】1、铁有还原性,与硫酸、硝酸反应生成是Fe2+还是Fe3+?2、Fe3+有氧化性,与Cu、Zn反应生成是Fe2+还是Fe?【拓展实验】氢氧化亚铁的形成与氧化:取3mLFeCl2溶液于试管中,用长滴管吸取3mLNaOH溶液,将滴管尖嘴部分插入FeCl2溶液的底部后,快速挤出NaOH溶液,观察试管里的变化。然后将上述溶液倒入表面皿,与空气充分接触,观察现象。FeFe2+Fe3+弱氧化剂(H+、S、Cu2+、I2、Fe3+)Al、Zn强氧化剂Al、Zn强氧化剂Fe、H2S、I-、Cu【小结】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铁三角”)79\n强氧化剂主要有:Cl2、Br2、浓硫酸、硝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巩固练习】1、为什么工业上利用氯化铁溶液腐蚀铜箔制印刷线路板?2、为什么在FeSO4溶液中常常加入铁钉或铁粉?【作业】P56页第4题元素与物质世界复习一.教学内容:第二章复习二.教学目的1、了解物质简单分类法的意义2、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3、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4、掌握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5、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判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6、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三.教学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四.知识分析(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化学物质几千万种,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一一学习,对物质进行分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分类,不仅可以使知识系统化,还可以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例如:79\n2、分散系分散系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外观特征能否透过滤纸能否透过半透膜有无丁达尔现象举例溶液小于1nm均匀、透明能能无食盐水胶体1nm~100nm均匀、透明或半透明能不能有蛋清、豆浆浊液大于100nm浑浊、不均匀、不透明不能不能无泥水思考:(1)在物质的分类中,下列属于同一范畴的物质是()①NaCl②(NH4)2SO4③NH3·H2O④KOH⑤Fe(OH)3⑥HNO3A.③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③⑥(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电泳现象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B.胶体都可以发生丁达尔现象C.胶体粒子的大小都在1nm-100nm之间D.氢氧化铁胶体在电场作用下向正极移动答案:(1)A(2)AD(二)化学反应的分类79\n2、离子反应(1)定义: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2)发生条件(复分解类型):生成难溶物、生成难电离物、生成挥发性物质。(3)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3、氧化还原反应(1)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2)实质:电子发生转移(3)概念和关系(4)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单线桥思考:(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aCO3+2H+=Ca2++H2O+CO2↑B.锌与盐酸反应:Zn+2H++2Cl-=Zn2++2Cl-+H2↑C.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3++3OH-=Fe(OH)3↓D.Cl2通入FeCl2溶液:Cl2+Fe2+=2Cl-+Fe3+(2)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肯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B.在反应中不一定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79\nC.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化合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不可能有氧化-还原反应答案:(1)AC(2)BC(三)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1、铁元素的存在形态游离态:化合态:2、铁及其化合物的分类(1)按单质、氧化物、碱、盐等分类(2)按化合价分类3、氧化物、氢氧化物(1)氧化物:(2)氢氧化物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4、铁及其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1)Fe的还原性:与Cl2O2H+、Cu2+、Fe3+等反应,表现了铁较活泼的化学性质。(2)Fe3+的氧化性Fe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将FeCuZnKI等氧化,而本身被还原为Fe2+.(3)Fe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思考:从化合价角度分析,为什么说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答案:Fe元素的化合价有0、+2、+3,Fe2+显+2价,居于中间价态,故有氧化性和还原性①氧化性:Fe2+可以被Zn还原。②还原性:Fe2+可以被Cl2O2KMnO4HNO3等氧化。小结:铁三角思考:(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最强的氧化性B.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C.失电子多的还原剂,还原性就强D.在化学反应中,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此元素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2)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可加入____________;除去FeCl3溶液中的少量FeCl2,可加入___________,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CuCl2,可加入__________。答案:(1)D(2)Fe;Cl2;Fe79\n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一、教材分析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碳的多样性紧密相关。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归纳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体现碳单质的多样性;通过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认识碳酸盐与碳酸氢盐这些含碳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体现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通过介绍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认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体现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三、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二)方法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第一课时【引入】出示铅笔,铅笔芯的成分?知道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第一部分:多种多样的碳单质。阅读P60【课本图示3-1-4—6】C60、石墨、金刚石的球棍模型【设问】通过初中的学习和刚才的阅读,你已获得了有关碳单质的哪些内容?问题归纳如下:1、三者的组成/结构异同:结构特点(简单介绍碳原子的排列情况);2、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在这里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把碳原子比喻为建筑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C60比喻成用砖盖成的建筑物,用相同的砖但不同的方式盖成的建筑物,其外型不同,牢固程度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3、碳的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相同。因为由同种元素组成。)4、79\n如何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介绍史实:1797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了测出金刚石的成分,做了一个非常昂贵的实验。他将金刚石放在密闭的、充满氧气的箱子里进行燃烧(箱子是纯金制的),结果却令人非常意外—箱子里的气体成分竟然是二氧化碳。)<思考>:为了证明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钱南测出生成气体的成分是CO2后,还需测定其他数据吗?1、引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6、了解C60、碳纳米管的相关知识。【过渡】尽管碳元素有多种同素异形体,但它在自然界主要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有哪些?(蛋白质、淀粉、天然气等有机化合物;CO2、碳酸盐等无机化合物)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有着重要用途的两种含碳无机化合物——碳酸钠、碳酸氢钠。【方法导引】你已经知道了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呢?(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类似物质性质的方法来预测和设计实验方案,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活动探究】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阅读课本内容,同时说明探究的常见思路<实施步骤>:1、提出假设(从物质的分类及类似的物质上入手)2、探讨实验方案3、教师演示实验并/观察且做好记录(观察的内容)【归纳点评】由学生归纳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教师点评并板书。加热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NaHCO3+NaOH=Na2CO3+H2O2NaHCO3======Na2CO3+H2O+CO2↑<练习>: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问题讨论】(1)如何鉴别一种固体物质是Na2CO3还是NaHCO3?(与盐酸反应或加热)(2)碳酸盐和碳酸氢盐之间如何转化?碳酸氢盐H2CO3加热,加碱碳酸盐与(3)拓展:同质量(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有何不同?(定量讨论)【注意】提供的Na2CO3溶液、NaHCO3溶液、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应该有相同,有不同,供学生做对比实验时选择。(例如:学生可能会做实验对比生成气体的速率,进而讨论生成气体速率不同的原因。)因为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现象,故应设计实验进行证明(此项视情况是讨论后再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第二课时【复习提问】Na2CO3和NaHCO3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碳及其化合物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是怎样转化的呢?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79\n【指导阅读】阅读P64-66。【讨论交流】学生交流,教师点评并做好表现性评价。(1)CO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中的?(2)海水中的含碳物质是从哪里来的?(3)若大气中没有CO2会怎么样?CO2过量又会怎么样?【过渡】碳的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创造了许多奇迹,自然界中美妙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的形成,都与这种转化密切相关(展示一些有关溶洞的图片)。下面,我们作一个实验,同学们观察后思考1.溶洞的形成原因。2。为什么开发后的溶洞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的形成变慢?3,根据观察设计实验【活动探究】1、演示实验3-1-132、讨论问题并完成下列表格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指导阅读】阅读P66-67【交流研讨】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高炉炼铁过程中碳元素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描述下面转化过程,指出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CCOCO23、水垢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的实例?【概括整合】学生自主完成P68的概括••整合。【布置作业】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NO2的性质;79\n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三、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难点:硝酸的氧化性。第1课时【复习】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2、C、CO、CO2;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相互转化。【提问】上次课后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过渡】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板书】1、氮气与氮的固定。【讲述】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简述实验】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结论】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不稳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板书】N2+O22NO(有毒、无色、难溶于水)2NO+O2=2NO2(有毒、红棕色、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讨论>1、现给你一试管二氧化氮,其它药品和仪器自选,根据上述反应,请你设计实验,要求尽可能多的使二氧化氮被水吸收。2、你的设计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从原料的充分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方面考虑。)【过渡】植物只能利用化合态的氮,除了闪电等自然方法外,能否用人工的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呢?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板书】N2+3H22NH3(可逆反应)79\n【讲述】像这样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代替“=”。人们把像这样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综上所述:【板书】氮的固定【指导阅读】阅读P74-氨的合成。【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概括·整合。【课堂练习】1、氮的固定有三种途径:生物固氮、自然固氮和工业固氮。指出下列固氮方式各属于哪种类型。(1)闪电时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2)豆科作物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3)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氮气和氢气反应合成氨。2、雷鸣闪电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在闪电发生的过程中,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直接化合。假设某次雷电放出的能量为1.5107KJ。已知1molO2与1molN2化合时要吸收181KJ的能量,闪电时有1/1000的能量用于这一反应。(1)此次闪电所产生的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是多少?(2)此次雷电的生成物相当于给土壤施加了多少千克的尿素[CO(NH2)2]化肥?第2课时【复习】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发生的主要反应有哪些?【引入】氨是氮循环中的主要物质,它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氨和铵态氮肥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板书】2、氨和铵态氮肥【演示实验1】氨的溶解性实验。【演示实验2】氨和氯化氢的反应。【交流讨论】用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下列表格实验实验现象结论实验1实验2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获得了氨的哪些物理性质?是通过什么现象获得的?3、氨的喷泉实验原理是什么?氨溶解于水仅是简单的溶解过程吗?由什么现象可以说明?79\n4、由[演示实验2]的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5、氨除了能与盐酸反应外,还能与硫酸、硝酸反应吗?若能,请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演示实验2中若将浓盐酸用浓硝酸、浓硫酸代替,会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吗?6、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请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氨还可能具有什么性质?它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7、氨水为何不大量用作化肥?【归纳板书】学生归纳,老师点评并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1:700)。二、氨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NH3+H2ONH3·H2O(可逆反应)NH3·H2ONH4++OH-(可逆过程)2、与酸反应:NH3+HCl=NH4Cl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3、与氧气反应:4NH3+5O24NO+6H2O【讲解】由于氨水易挥发,不易运输,因此氨水不大量用作化肥,而是常将氨制成各种固态的铵盐加以使用,如何科学的使用铵态氮肥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铵态氮肥的主要成分——铵盐的主要性质。【演示实验3】取少量氯化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演示实验4】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新制的石灰水中。【演示实验5】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再滴加适量的10%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用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下列表格:实验实验现象结论及化学方程式实验1实验2实验32、铵盐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3、铵盐与碱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4、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归纳板书】学生归纳,老师点评并板书三、铵盐的物理性质:白色,易溶于水的晶体。四、铵盐的化学性质:1、受热易分解:NH4ClNH3↑+HCl↑NH4HCO3NH3↑+CO2↑+H2O79\n2、与碱溶液反应:NH4++OH-NH3↑+H2ONH4++OH-=NH3·H2O保存方法:密封、阴凉通风处保存。施用注意事项: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等混用;埋在土下以保持肥效。【课堂小结】学生整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第3课时【复习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知道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制得NH3?如果实验室要制得少量NH3,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由于氮气与氢气反应条件不易获得,加热铵盐制得的NH3又不纯,故实验室选择铵盐与碱反应来制得少量氨气。)【板书】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2)发生装置——固体+固体→型(3)干燥剂——碱石灰或无水CaCl2(4)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5)验满方法——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6)尾气处理——用水吸收<讨论>:用水吸收氨气时,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讲述】工业三酸之一的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它的性质。【板书】五、硝酸及其应用【实验1】取一瓶浓硝酸,打开瓶盖,小心的扇闻浓硝酸的气味。【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4mol/L的稀硝酸和14mol/L的浓硝酸,立即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观察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实验3】将[实验2]中的金属铜换成金属铁进行相同的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交流讨论】用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下列表格:实验实验现象结论79\n实验1实验2实验32、通过实验探究,你对硝酸的氧化性有了哪些认识?3、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为什么?4、归纳硝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归纳板书】学生归纳,老师点评并板书1、物理性质:纯硝酸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熔沸点低,密度比水大。2、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4HNO32H2O+4NO2↑+O2↑(2)强氧化性:(规律:浓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2,稀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产物与硝酸的浓度有关。)①与金属反应——除金、铂、钛外(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钝化)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②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如碳)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讨论>①通常情况下,浓、稀硝酸作氧化剂时,还原产物有何规律?②浓硝酸通常被还原为NO2、稀硝酸通常被还原为NO,故相同条件下,稀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浓硝酸的氧化性,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请阐述你的理由。【讲述】掌握物质性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物质,二战期间,由于德军即将占领丹麦,丹麦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被迫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他坚信以后一定能返回祖国,决心把心爱的诺贝尔奖章留下。为了不使奖章落入德军之手,他把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中,并存放在瓶子里。丹麦被德军占领后,纳粹分子闯进玻耳家中,连奖章的影子也没发现。战后,玻耳从溶液中提取出金,又重新铸成了奖章。这种溶液就是王水(由浓盐酸与浓硝酸按体积比3:1混合而成)。又如食物中的硝酸盐是无毒的,但是在一些细菌的作用下,会被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导致食物中毒。生活中注意不要吃腐烂的食物,因为这种食物含较多的亚硝酸盐。【指导阅读】阅读P78-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思考>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的影响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课堂小结】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81页的“概括·整合”。【课堂练习】教材P801(1)(2)【布置研究性作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依据学生兴趣自主选取其中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以小组为单位以板报的形式进行交流。1、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影响?2、如何减少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3、查阅资料,了解人工固氮的研究方向、成果及研究固氮的意义。79\n第3章第三节硫的转化一.教材分析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之一在于氧化性和还原性。而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正好能够体现各种含硫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本节教材突出了“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的观点,从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接触含硫元素的物质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进而探讨硫的主要性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然后以探讨硫的主要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为基础,借助方法导引,在实验室中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从中总结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主要性质。最后通过介绍“硫酸的工业生产”和“酸雨及其防治”的有关知识,体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认识硫单质,了解硫磺的主要性质;2、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了解不同价态硫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归纳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主要性质。3、通过硫元素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实例,了解硫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体会在应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了解酸雨的危害,能够提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4/通过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三、重点、难点重点:硫、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难点: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三节-硫的转化2、先个人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形成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的实验方案。3、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危害及防治。(二)教师准备1、教师需要充分预计到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解决的方法,试剂、仪器的准备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完全开放的环境。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79\n第1课时【播放录像】火山喷发【讲述】火山口黄色的物质即为硫单质。硫磺有广泛的用途,可用于制硫酸、火药、烟花爆竹等,还可以用来制硫磺软膏医治皮肤病。我们知道,物质的用途决定于物质的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硫单质的性质。【板书】一、硫单质的性质【提问】1、物质的物理性质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怎样认识硫单质的物理性质?2、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有哪些?从化合价的角度推测,硫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推测,请设计出你的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各实验方案并做好表现性评价记录。【演示实验】学生设计的合理方案可能较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演示。<实验1>在三个培养皿中分别取少量硫粉,观察它的颜色、状态;然后向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酒精和二硫化碳,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实验2>取少量硫粉放在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将其加热至熔化,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3>把研细的硫粉与铁粉按照一定的比例(铁粉稍过量)混合均匀,放在石棉网上堆成“S”状,用灼热的玻璃棒触及一端。当混合物呈红热状态时,移开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讨论】1、通过实验,请归纳硫具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加热2、黑火药爆炸所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S+2KNO3+3C=======K2S+3CO2↑+N2↑在此反应中硫体现出了什么性质?3、硫与氯气相比,谁的氧化性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归纳板书】1、物理性质:淡黄色或黄色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熔沸点不高,存在同素异形体。2、化学性质加热(1)氧化性(与变价金属反应,一般生成低价态金属硫化物)Fe+S======FeS(氧化性:S写出硫与铝、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点燃(2)还原性加热S+O2======SO2(3)S+2KNO3+3C=======K2S+3CO2↑+N2↑(硫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小结过渡】硫元素的常见价态有-2、0、+4、+6;本节课我们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推测并寻找到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实现了单质硫向-2价硫和+4价硫的转化。下节课将由同学们自己来设计方案,探究不同价态(0,+4,+6)硫元素之间的转化。【方法导引79\n】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是探究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首先,要选择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如硫磺、二氧化硫(或亚硫酸、亚硫酸钠等)和硫酸(或三氧化硫、硫酸盐等)。其次,是获取这些物质。实验室里备有硫磺、亚硫酸钠和浓硫酸试剂,常用亚硫酸钠与较浓的硫酸反应制备少量二氧化硫。第三,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相互转化,依据的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规律,需要寻找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知识支持】1、常见的氧化剂有酸性KMnO4溶液,氯气,氯水,硝酸,浓硫酸,氧气等;常见还原剂有硫化氢(或氢硫酸),碘化钾,金属单质、氢气、一氧化碳等。2、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可利用这一性质检验SO2。【设计要求】1、设计的方案尽量减少环境污染(SO2,H2S均有毒),认真对待尾气的处理。2、实验方案要能判断是否实现了转化。3、画出实验装置图。【课前准备】教师需要充分预计到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解决的方法,试剂、仪器的准备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完全开放的环境。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形成实验方案。【小结】整合本课所学内容,明确下节课任务。第2课时(实验课)【实验内容】探究不同价态(0,+4,+6)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实验目的】探究不同价态(0,+4,+6)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归纳总结SO279\n、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实验用品】试管,试管夹,玻璃棒,胶头滴管,单孔橡皮塞,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药匙,烧杯,圆底烧瓶,止水夹,橡皮管,硫粉,亚硫酸钠,氢氧化钠稀溶液,品红溶液,酸性KMnO4溶液,氯水,浓硝酸,稀硝酸,碘化钾溶液,碘水,酚酞,氢硫酸,浓硫酸,BaCL2溶液,锌粒,铜片,火柴。【实验步骤】1、教师强调注意事项:(1)试剂药品的取量(2)操作正确(3)安全问题(4)注意有毒物质的吸收2、学生检查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3、由学生依自己的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问题讨论】用幻灯片或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的问题或将问题印发给学生。1、根据实验结果,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写出方程式的请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2、通过实验,总结二氧化硫,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并讨论作为氧化剂时浓硫酸与稀硫酸有什么不同?3、在实验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4、你还能实现其它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吗?5、黄铁矿(FeS2)是比较常见的含硫的矿石,是我国工业上用来制造硫酸的一种原材料,如何把FeS2转化为H2SO4?请你设计FeS2→H2SO4转化的可能的方法。第3课时【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上节课所讨论的问题。【投影】用幻灯片或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的问题:1、根据实验结果,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写出方程式的请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79\n2、通过实验,总结二氧化硫、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并讨论作为氧化剂时浓硫酸与稀硫酸有什么不同?3、在实验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4、你还能实现其它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呢?5、黄铁矿(FeS2)是比较常见的含硫的矿石,是我国工业上用来制造硫酸的一种原材料,如何把FeS2转化为H2SO4?请你设计FeS2→H2SO4转化的可能的方法。【归纳板书】学生归纳,老师点评并板书。1、强氧化剂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还原剂0+4+6SSS强还原剂2、二氧化硫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2)化学性质①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②与水反应SO2+H2OH2SO3③氧化性SO2+H2S===3S↓+2H2O催化剂△④还原性2SO2+O22SO3⑤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该性质用来检验SO2)。<说明>:不要求学生掌握所有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干燥剂。△(2)脱水性;(3)强氧化性Cu+2H2SO4(浓)CuSO4+SO2↑+2H2O【讨论解惑】解决问题3: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答疑。例如:<问>: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到碘化钾溶液中,预测有硫生成。为什么无现象?<答>:将二氧化硫通入到碘水中,碘水褪色,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证明碘的氧化性强于二氧化硫。因而二氧化硫不能将碘离子氧化成碘。解决问题4: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只要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就可以实现。解决问题5: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然后指导阅读P87-硫酸的工业生产,简单介绍接触法制硫酸的流程:S(或FeS2)SO2SO3H2SO4【讲述】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空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现在不少地区雨水的PH小于5.6,当雨水的PH79\n小于5.6时,我们就称它为酸雨。我国是世界上三大酸雨区之一,且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硫酸型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如何防止或减少酸雨的形成呢?【指导阅读】阅读:三、酸雨及其防治【归纳小结】酸雨的形成2SO2+O22SO3SO3+H2O==H2SO4煤、石油等含硫元素SO2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酸雨的防治:1、控制酸性物质的排放;2、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指导阅读】阅读P88页-身边的化学。【讲述】简单介绍石膏,硫酸钡两种主要的硫酸盐。【概括整合】学生整理本节所学知识。【作业】【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完成其中的一个课题,在下次课上进行交流。1、请查找资料,了解生产和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具体措施,并结合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行分析。2、根据所学知识,你知道采取什么办法能解决下列问题吗?(1)治理已酸化的湖泊和土壤。(2)保护暴露在大气中的建筑。第3章第4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以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线索展开,简单介绍了海水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存在形式,重点介绍了金属镁的提取原理、重要的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溴和氯、碘的氧化性强弱关系,以此为启示,介绍溴单质的提取原理和主要用途。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镁单质的还原性和重要用途。2、通过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顺序及溴单质和溴的化合物的重要用途。3、了解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和应用及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潜在价值,认识到综合开发利用海水化学资源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会关注和珍惜自然资源。4、79\n通过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的活动探究,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三、重点、难点重点:金属镁的还原性;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难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教学方法:本课主要教法:问题启发式、讨论法、实验探究法难点的突破:以学生自学、查找整理食盐工业用途及呈现氯碱工业原理发明的化学史方法,突破难点氯碱工业原理的教学。通过学生互动方式解决海水提镁原理教学。以镁着火为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法完成镁与二氧化碳反应教学。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课]海洋是什么?[讲述]大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海边长大我们更应该去了解它。海洋是个大的资源宝库,研究的领域很广,今天我们从化学的角度学习了解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板书]一、海水——元素的宝库P95[提问]我们从小生长在海边,知道海水又苦又咸。海水中除含H、O(来自水)元素和刚才了解的钠、氯元素外,你们知道海水中还有哪些元素?他们的含量如何?[阅读]海水中有近80多种元素,他们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并且有17种陆地上稀少的元素。像氯、纳、镁、硫、钙、钾、碳、锶、溴、硼、氟等在每升海水中含量大于1毫克的元素我们称为海水中常量元素,它们占海水所溶物质总量的99.9%。(P96海水中常见元素含量图)在每升海水中含量小于1毫克的元素我们称为海水中微量元素,如碘、锂、铀等。在海水中常量元素中食盐含量最多[提问]大家能否说出晒盐的工作原理?食盐的一些常见用途?P96[板书]1、食盐的用途食盐的用途:食盐的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等;长期缺盐和过量摄入盐的危害。食盐用途生活小常识:刷牙治牙痛、治喉咙痛;盐浴使皮肤强健;鲜花加少量盐可数日不谢;洗衣服上的黄色汗斑;误食有毒物喝盐水解毒等生活小常识。[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到生理盐水等,它实际是食盐用于工业生产一些产品,食盐大多是用于工业的生产,大家还知道食盐可以制成哪些化工产品?[讲述]下面我们来了解食盐的重要用途——氯碱工业。P97[板书]2NaCl+2H2O2NaOH+H2↑+Cl2↑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学生: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资源丰富、盐场晒盐学生:蒸发结晶原理食盐的常见用途:调味品、生理盐水、等(生活经验基础)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了解其化学原理锂:生活中电池(手机)79\n[讲述]氯碱工业产品的广泛用途,说明氯碱工业在工业中的基础地位。[提问]在海水中微量元素中对人类有哪些重要用途?P97---锂与U[追问]实际上还有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我们人类健康来说很重要,它被有人称之为“聪明的元素”,大家知道它是哪种元素?[讲述]碘元素,因为碘元素与人体内的一种激素——甲状腺素合成有关,而甲状腺素对人体的智力发育有影响,因此被称为“聪明的元素”。儿童缺乏得呆小症,成年缺乏得大脖子病。[设问]怎么解决碘缺乏对人的危害呢?[讲述]加碘盐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好办法,它还不受地域的限制呢。其实很多海产品都含有较高的碘元素,像海带、紫菜、海中的鱼等可食用的海洋生物。[讲述]加碘盐多吃会物及必反,食盐吃多了会引起高血压,碘吸收多了会引起甲状腺亢奋病,事物都有两面性好与坏。[讲述]下面让我们再来了解海水中含量第三的元素镁,并了解这种金属的用途和性质。P98[板书]二、镁[讲述]海水经过晒盐后,其母液(苦卤)中含有很多其他经济价值很高的元素,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不能丢弃,其中镁就是一种,海水中镁的含量是1.29g/L,仅次于氯和钠,总蕴藏量估计有2×1015t。海水中有如此丰富的镁资源,[讲述]海水提镁在本世纪40年代开创以来,发展极快。目前世界上生产的镁已有60%取自海水中。那么金属镁在我们社会中有哪些重要的用途和性质呢?[板书]1、镁的用途[展示]密度小,纯镁的强度小,但镁合金是良好的轻型结构材料,广泛用于空间技术、航空、汽车和仪表等工业部门,因此镁有“国防金属”的美称。镁作还原剂;镁是燃烧弹弹和照明弹不能缺少的组成物;镁粉是节日烟花必需的原料;镁是核工业上的结构材料或包装材料;镁肥能促使植物对磷的吸收利用,缺镁植物则生长趋于停滞。镁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基础材料。2、镁的性质[讲述]纯净的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轻、强度小,具有可燃性、还原性。请同学们写出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描述反应的现象。(通过方程式2Mg+O22MgO,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教师分析镁的还原性)[提问]镁能燃烧,某一储镁库房着火,能否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设问]我们为什么不用实验证明呢?[提问]你们观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说明镁具有什么性质?[板书]2Mg+CO2C+2MgO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光、发热,产生黑色固体碳、镁条变成白色固体氧化镁,说明没具有还原性,同时说明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铀:核反应碘物理性质:质轻、纯镁强度小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把燃烧的镁条放入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就可以了。板书设计:一、海水中的元素1、食盐的应用2NaCl+2H2O2NaOH+H2↑+Cl2↑二、镁镁的主要化学性质-还原性1、与酸反应置换氢气点燃2、与氧气反应3、与二氧化碳反应:2Mg+CO2==2MgO+C4、镁的提取Mg2++2OH-==Mg(OH)2↓Mg(OH)2+2HCl=MgCl2+2H2OMgCl2(熔融)Mg+Cl2↑79\n[追问]那么镁着火应怎样灭火?以后再介绍[提问]既然镁有如此重要的用途,人类是如何从海水中提取它的呢?[板书]3、海水中提镁P98[讲述]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交流研讨栏目,了解海水提镁的工业原理,并对其中的化学变化作简要解释。[讲述]下面请同学简要描述海水提镁的原理。海水提镁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往海水里加碱,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将沉淀分离出来后再加入盐酸把它变成氯化镁;之后,经过滤、干燥、电解,就可得到氯化镁用碱沉淀:Mg2++2OH-==Mg(OH)2↓碱的来源:CaCO3——CaO——Ca(OH)2过滤沉淀溶解沉淀:Mg(OH)2+2HCl=MgCl2+2H2O浓缩氯化镁溶液电解制取:MgCl2(熔融)Mg+Cl2↑[提问]:在镁离子的沉淀工业过程中,为什么选用氢氧化钙,而不是其它碱(氢氧化钠)?从工业生产成本角度来说,生产氢氧化钙的原料来源广(石灰石、贝壳等),我们村就有用贝壳烧石灰的,那肯定比氢氧化钠价格便宜,因为我们刚才学过氢氧化钠用电解法制取,肯定贵。贝壳起到提供碱-消石灰的作用。主要成分发生的化学变化有:CaCO3======CaO+CO2↑CaO+H2O=Ca(OH)2(1)就地取材-利用海滩上的贝壳(2)节约原料-循环利用氯元素<启示>:一个真实的化学工业流程所考虑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它不仅考虑化学反应,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等问题。【讲述】海水提镁的原理较为简单,但在实际生产中,还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主要是怎样除去杂质。英国、美国、日本在这方面走在前列。我国由于陆地天然菱镁矿资源丰富,目前主要是通过煅烧菱镁矿来制取镁,没有安排大量人力和物力开发海水提镁工作。只是根据需要,每年利用制盐卤水生产一些氯化镁。近年来,我国对海水提镁的开发,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试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海水中的一些化学元素,并且初步了解食盐制取和工业用途,重点学习镁的用途和性质和海水提镁原理,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海水中的元素宝藏。79\n第2课时【复习】P102海水中有近80多种元素,他们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并且有17种陆地上稀少的元素。像氯、纳、镁、硫、钙、钾、碳、锶、溴、硼、氟等在每升海水中含量大于1毫克的元素我们称为海水中常量元素,它们占海水所溶物质总量的99.9%。在每升海水中含量小于1毫克的元素我们称为海水中微量元素,如碘、锂、铀等。今天我们接下去一起学习另两种海水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溴和碘的知识【引入】P99溴是海水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地球上99%的溴元素以溴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所以人们也把溴称为“海洋元素”。溴和氯、碘等元素在原子结构和性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化学上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前面我们学习过氯气,我们一起来探讨溴单质和碘单质的性质。【复习】氯气的物理一、溴单质和碘单质的物理性质:【演示实验】<演示实验1>:观察溴单质和碘单质的状态、颜色;取少量的溴单质和碘单质,分别观察它们在水、酒精和四氯化碳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和所形成溶液的颜色,把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物理性质溴单质碘单质颜色状态溶解性和溶液颜色水中酒精中四氯化碳中有此现象的是溴和碘单质,不是溴和碘离子,我们可以用此方法来验证是否有溴和碘单质<演示实验2>:给碘锤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交流讨论】1、在保存溴单质和碘单质时应分别注意哪些问题?2、碘容易升华的性质有什么重要用途?【过渡】氯、溴和碘的单质除了具有以上物理性质之外,在化学性质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二、溴单质和碘单质的化学性质:【复习】氯气的化学性质(17号复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79\n给出氯、溴和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预测溴和碘单质化学性质及与氯的关系。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预测?【活动探究】请用氯水、溴水、碘水、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设计实验探究氯、溴、碘三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你的实验方案与实验记录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1.2.3.4.5.6.7.8.【学生发言】预测—设计—现象—说明—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概括整合】通过实验探究,你认为氯、溴、碘单质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的氧化性强弱如何?【思考】氯、溴和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对于从溴化物中提取溴有何启示?【指导阅读】阅读P10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海水提溴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工业流程所经历的主要步骤有哪些?2、溴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有哪些用途?【小节】【练习】P10第4章元素与材料世界第1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79\n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两条线索相互交叉而展开,介绍了硅、二氧化硅的性质,硅单质的制法,硅、二氧化硅在计算机及通信等高技术领域的应用,常见的硅酸盐材料玻璃、水泥、陶瓷和新型无机硅酸盐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用途。二、教学目标1.掌握硅、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粗硅的制法。认识硅、二氧化硅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及其用途,了解硅酸盐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组成、性能、用途。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常见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能根据同一类别不同物质的性质归纳出该类物质的通性,并能运用通性简单预测其他物质的性质。3.通过对作为计算机、光通信等高科技关键材料的硅、二氧化硅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学习,利用学生对高科技的浓烈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通过对我国从古到今,从烧制陶瓷到现代科技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硅的制法(二)方法上重点、难点: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多角度思维能力,归纳类比能力。四、教学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常见半导体材料有哪些?硅有哪些主要用途?2.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光通信比普通电缆通信有哪些优点?光纤除用于通信外,还可用于哪些领域?3.查阅有关资料,说明消防员穿的棉布衣服为什么比普通棉布衣服不易着火燃烧?五、教学设计[引言]材料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没有感光材料,我们就无法留下青春的回忆;没有特殊的荧光材料,就没有彩色电视;没有高纯的单晶硅,就没有今天的奔腾电脑;没有特殊的新型材料,火箭就无法上天,卫星就无法工作。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往往受到材料的制约。一种新材料的发现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旧材料功能的不断拓展,才使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奔腾向前。[交流研讨]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如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工农业设施,建筑,交通工具等等,你知道构成它们的材料有哪些?请你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学生回答、教师总结]79\n构成它们的材料有:塑料、各种金属、木材、棉花、沙子、石头、水泥、玻璃、陶瓷、泥土等等……从来源分:天然材料、人工合成材料从导电性分:导电材料、半导体材料、绝缘体材料从物质类别分:无机材料、有机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从物质性质分:…………[过渡]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材料有不同的分类。今天我们学习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板书]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联想质疑]你能在沙子与计算机之间、沙子与计算机光通信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吗?(提示:沙子的主要成分是SiO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沙子――硅――芯片――计算机沙子――硅――芯片――计算机沙子――………―――光导纤维计算机光通信[过渡]高纯度的硅是常见的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水泥、陶瓷、玻璃等是常见的重要的含硅无机非金属材料。[板书]第一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一、半导体材料与单质硅[交流研讨]你知道的半导体材料有哪些?非金属单质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除硅外,常见的半导体材料还有锗、铟等。大多数非金属单质一般可与金属、氧气、氢气、碱等物质反应。[联想质疑]硅作为非金属,它具备这些性质吗?[阅读总结]1。单质硅的物理性质:2.硅的化学性质:常温下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加热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Si+O2加热=====SiO2Si+2F2===SiF4Si+4HF===SiF4↑+2H2↑3.硅的工业制法: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SiO2得到含有少量杂质的粗硅后再提纯。SiO2+2C高温=====Si+2CO↑79\n[交流研讨]什么原因促使硅成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硅除作为半导体材料外,还有哪些用途?[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硅成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的原因是: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硅除作为半导体材料用来制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外,还可制造太阳能电池,硅合金等。硅合金用于制造变压器、耐酸设备等。[板书]4。硅的主要用途:作半导体材料;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硅合金等。[板书]二、二氧化硅与光导纤维[交流研讨]阅读教材P105页第三段,说明在自然界哪些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二氧化硅属于哪类物质?可能具有那些性质?在实验室,为什么盛装碱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界常见的沙子、鹅卵石、石英、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纯净的二氧化硅为无色透明的晶体,不溶于水,熔点高、硬度大。它属于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可与碱性氧化物、碱反应,还可与氢氟酸反应。[讲解、板书]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SiO2+2NaOH==Na2SiO3+H2OSiO2+CaO高温=====CaSiO3SiO2+4HF==SiF4↑+2H2O[交流研讨]过去,人们曾应用CaF2粉末和浓H2SO4的混合物涂抹到玻璃上刻字作画,请说明原理。[提问]1992年在美国曾提出一项关于通信方面的计划,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讲述]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而光纤、光缆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石。光纤通信发展很快,全世界总量超过1亿公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并不算晚,1995年一年铺设了130万公里,全国已形成八横八纵的干线网。拉萨和大多数县城已经铺设了光缆。中日、中美海底光缆已经开通。另外,光纤还用于医学等许多方面,如肠镜、胃镜。甚至可以利用内窥镜观察到心脏内部的情况。[交流研讨]阅读教材,说明二氧化硅的用途。[讲解、板书]3。二氧化硅的用途:制造电子元器件、光学仪器、精密仪器轴承、光导纤维、石英钟、工艺品、玻璃等。79\n[交流研讨]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你见过的广泛使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常见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有:天然砂石泥土、水泥、玻璃、陶瓷、搪瓷等[板书]三、硅酸盐与无机非金属材料[联想质疑](展示高压钠灯)高压钠灯的外罩是玻璃。里面的灯管是氧化铝陶瓷,又叫人造刚玉,是一种高温结构陶瓷。高温结构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一类。为什么高压钠灯的灯管要用氧化铝陶瓷来制造呢?[教师讲述]因为:灯内温度高达1400℃,钠蒸气具有强烈的腐蚀(还原)作用,一般的材料难于抵御钠蒸气强烈腐蚀。钠蒸气放电发光问题虽早在1950年就得以解决,但直到1965年发现用氧化铝陶瓷来制造高压钠灯的灯管,才能抵御钠蒸气的强烈腐蚀,从而制出第一支高压钠灯。由此说明材料对科技发展的巨大影响。[阅读总结]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黏土、钾长石、钠长石属于哪类矿物?生产玻璃、水泥的主要原料分别是什么?2.水玻璃、玻璃、水泥的主要成分分别什么?生产玻璃的主要反应是什么?为什么玻璃没有固定的熔点?3.混凝土是什么与水混合凝固而成的?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温陶瓷、生物陶瓷、压电陶瓷各有什么特性?什么用途?[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略)[作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实物或文字资料,写一篇科普小论文。79\n第4章第2节铝金属材料一.教材分析材料包括合成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和各种复合材料。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看,学习金属材料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需要。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的代表物——铝的还原性;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认识铝及其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不同,并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2.通过对不锈钢不易锈蚀原理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金属性质与金属材料的密切关系。3.使学生了解金、银、铜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作为材料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4.初步了解合金的概念。三.重点、难点:铝的还原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的两性。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教材的两个问题,即铝和铝合金、金属与金属材料。2.寻找铝、铁、铜、银等金属单质的制品,并留作班上学习时展示之用。(二)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图片、与本节教材相关的音像资料。2.几种种金属样品实物及实验仪器与药品。第1课时【导入新课】元素周期表中110多种元素,约有80%是金属元素,其中常见的金属有哪些呢?(镁、铝、铁、铜、银、金)金属材料的广泛用途。【板书】第2节铝金属材料79\n【板书】一.铝和铝合金【板书】1.认识铝及其化合物【板书】(1)铝的物理性质【实物展示】展示金属铝条、铝粉样品,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阅读教材,了解铝的物理性质(熔点:660.4℃;沸点2467℃、密度2.7g·cm—3,导电性、传热性和延展性)【板书】(2)铝的化学性质铝非金属酸溶液盐溶液碱溶液化合物特性●做出假设(学生回顾铁单质的性质,然后进行类推和假设):从铝属于金属(类)的角度预测铝可能的化学性质。【媒体显示】实验探究:①铝箔的燃烧。②铝热反应。③铝和盐酸的反应。④铝和硝酸汞溶液的反应(实验前要用砂纸擦去铝条表面的氧化膜;注意不要将硝酸汞溶液随意洒落,产生的汞要用硫磺覆盖。产生“毛刷”状物质为Al2O3)。铝和氢氧化钠溶液(30%)的反应(实验前要用砂纸擦去铝条表面的氧化膜)。点燃●得出结论:①与非金属反应:4Al+3O22Al2O3高温(迁移到S、Cl2等)②与某些化合物反应:2Al+Fe2O3Al2O3+2Fe(迁移到Fe3O4等)③与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迁移到稀H2SO4等)④与某些盐溶液反应:2Al+3Hg(NO3)2===2Al(NO3)3+3Hg(迁移到CuSO4等)79\n⑤与强碱溶液反应:2Al+2NaOH+6H2O===2Na[Al(OH)4]+3H2↑(迁移到KOH等)四羟基合铝酸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五个反应中的化合价变化,得出铝具有强还原性的结论。【点评】迁移理论是学生进行类推学习的思想基础。由单个的物质过渡到推测一类物质的性质及化学反应,是学生思维品质的一大飞跃。因此可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迁移,掌握迁移的方法。此外,化学实验既是一种学习方法,又是一个学习内容,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使用实验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训练学生习得终身受用的科学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板书】(3)铝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提出问题】为什么在进行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中,要事先用砂纸擦去其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是什么?①Al2O3: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溶液。Al2O3+6H+===2Al3++3H2O(迁移到相关的化学方程式1~2例)Al2O3+2OH—+3H2O===2[Al(OH)4]—(迁移到相关的化学方程式1~2例)【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铝制品盛放酸梅汤和碱水等物质?②Al(OH)3:制备:铝盐和氨水反应(实验探索)。如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AlCl3+3NH3·H2O===2Al(OH)3↓+3NH4lCl【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铝盐和强碱溶液反应制备氢氧化铝?性质(实验探索——在两份氢氧化铝中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Al(OH)3+3H+===2Al3++3H2OAl(OH)3+OH—===[Al(OH)4]—2.铝合金及其制品(1)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2)铝及其合金的用途:铝飞机构件导线热交换器和炊具铝条、铝箔涂料铝热剂医疗器械建筑业密度小传热性好延展性易导电密度小氧化膜膜铝热反应银白色光泽79\n作业:P1221~5题。第2课时【板书】二.金属与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材料:铁、铬、锰以及它们的合金构成的材料。有色金属材料:除黑色金属(铁、铬、锰)以外的其他金属材料。1.重要的黑色金属材料——钢铁(1)钢铁的制备铁矿石→生铁→普通钢→特种钢。高温如:3CO+Fe2O3===2Fe+3CO2↑降碳;调硅、锰;去硫、磷(生铁—铁的合金)加入铬、镍生铁(含碳较多,含硅、锰、硫、磷等杂质)普通钢特种钢(不锈钢)。(2)钢铁的用途:钢铁钢筋混疑土弹簧片(硅、锰钢)医疗器械(不锈钢)车轴、履带(钨钢、锰钢)79\n1.几种有色金属材料——金、银、铜(1)金、银、铜的性质①金属光泽:Au——黄色;Ag——银白色;Cu——紫红色。②延展性:Au>Ag>Cu③传热性:Ag>Cu>Au④导电性:Ag>Cu>Au⑤化学活动性:Cu>Ag>Au铜的弱还原性:2Cu+O2+H2O+CO2===Cu2(OH)2CO3碱式碳酸铜(铜绿)2Cu+O2===2CuO2Cu+S===Cu2S(2)金、银、铜的用途①金的用途:Au货币电子元件航空、航天装饰品Ag货币催化剂化学电源装饰品牙科材料②银的用途:Cu货币催化剂电线、电缆铜芯片水管③铜的用途:小结:●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的用途。●新型金属材料(钛、铀、镅等)的开发。课外作业:P124——6、7、8题。79\n第4章第3节复合材料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复合材料制成品的介绍,引出复合材料的概念、构成、特性,然后通过对四种复合材料性能的交流研讨,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复合材料的组成,预测其性能。教材的第二部分介绍了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复合材料玻璃钢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特种复合材料,并简要介绍了材料科学的发展过程和方向。二、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复合材料及其用途,理解复合材料的概念,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优点。2.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简单预测不同材料复合后所产生的新材料的优良特性。初步了解根据对所需材料性能的特定要求,如何选择组成复合材料的单一材料。3.通过对神奇复合材料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通过对我国科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三、重点、难点认识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简单预测不同材料复合后所产生的新材料的优良特性。四、教学设计[联想质疑]“神舟五号”79\n载人飞船穿过大气层时,外壳与大气层摩擦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是什么材料经受了这种考验而使飞船安然无恙呢?运动员在撑杆跳项目中使用的撑杆极富弹性,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是金属、陶瓷、还是塑料?[学生讨论、教师讲解]所用材料并不是单一的金属、陶瓷、或塑料,而是它们复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各成分优点的新型材料。[交流研讨]事实一:木材坚固、耐用,可作为建筑材料,它由木质长纤维组成,靠被称为木质素的物质粘接起来。木质长纤维比较柔软,木质素较脆,它们各自都不能承受重压,但这两物质复合后就构成了强壮的树干。事实二:人们做泥砖时,往泥中掺入禾秸,可以提高泥砖的强度。事实三:纯棉布衣服、纯化纤衣服分别有如下优缺点:优点缺点纯棉衣服柔软舒适、吸汗、不产生静电等易皱、不耐磨等纯化纤衣服不易皱、耐磨等不吸汗、易产生静电等要获得兼具化纤、纯棉两种布料优点的布料,通常的做法有①制作含一定量棉花、一定量化纤的混纺纱线,再生产出混纺布料。②利用特殊的编制方法编织生产一面为纯棉纱、一面为化纤的涤盖棉布料。你可以从上述事实获得什么启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将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一定的方法复合在一起,可获得一种既能保持或发展原来材料的长处,又能弥补它们的不足的新材料。[点评]联想质疑旨在引起学生兴趣,其后通过学生对三个较为熟悉的事实的思考感悟、交流研讨,让学生产生一种将两种不同材料复合在一起,就可以获得性能较单一材料更为优良的新材料的想法,旨在再现人们构思、发明复合材料的思维历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同等重要![过渡]根据这种思想,在化学上,我们生产出了各种复合材料。[板书]第三节复合材料一、认识复合材料79\n[交流研讨]棉线、橡胶、含棉质经纬线的各种橡胶轮胎,这三者中,哪一种属于复合材料?你认为什么是复合材料?它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各组成成分起什么作用?复合材料与原材料相比,在性质上有什么优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性质不同的材料经过特殊的加工制成的材料称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既能保持原来材料的长处,又能弥补它们的不足,而且由于各组份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产生了优于原材料的新的性能。基体――起粘结作用增强体――起骨架作用复合材料[过渡]将多种材料复合在一起,形成了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请交流研讨,预测下列复合材料的性能。[交流研讨]下面给出的基体材料和增强体材料经过一定的复合,得到的材料可能具备什么样的性能。在材料与性能之间建立相应的连线。复合材料预测性能基体材料的类型增强体材料的化学组成水泥石棉陶瓷SiO2合成树脂SiO2、Al2O3、MgO合成树脂C耐酸碱,化学稳定性好,强度高,密度小,韧性好强度高,抗冲击,绝缘性好,耐热温度低于300℃耐高温,隔热性好,强度、韧性得到改善耐1600℃以上的高温,强度高,密度小79\n[板书]二、形形色色的复合材料1.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复合材料[交流研讨]图4-3-4给出的是一些生产、生活中常见用品的图片,这些用品都是由一种叫作玻璃钢的复合材料制成的。请同学们讨论:玻璃钢克服了玻璃、合成树脂的哪些缺点?它具有哪些优良特性?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它的用途。基体:合成树脂增强体:玻璃纤维玻璃钢[板书][讲述]玻璃钢克服了玻璃易碎、密度较大,合成树脂强度不够高的缺点,它具有强度高、密度小、韧性好、耐腐、耐磨、耐撞、绝缘、产品美观、制造方便等优良特性。可广泛用于制作小型娱乐设施、管道、小舟、化工设施、小型建筑等[阅读、交流研讨]制作羽毛球拍的材料由最初的木头、金属,现已广泛使用碳素纤维复合材料,碳素纤维复合材料有哪些优越性?请尽可能多地列举出它的用途。[过渡]复合材料不仅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还广泛用于航空航天等尖端科学领域。[板书]2。航空航天领域的复合材料[阅读总结]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复合材料正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概括整合]什么是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各部分分别发挥什么作用?为什么要生产复合材料?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与复合材料性能的关系如何?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