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_ 126页

  • 600.00 KB
  • 2022-08-16 发布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_

  • 1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祝福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课型:教读。主要教法:分析指导。教学设想:拟用四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教时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四、布置作业。附板书:情节内容起讫段落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33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35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第二教时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具体步骤: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二、分析祥林嫂形象: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1.开端部分: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2.发展部分: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3.高潮部分: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A.鲁四老爷的态度: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B.人们的态度: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C.柳妈说鬼: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4.结局部分: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小结: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三、布置作业。第三教时教学要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具体步骤:一、检查作业:二、分析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②直接描写:A.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B.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a.祥林嫂被抢前:b.祥林嫂被抢时: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f.祥林嫂死后: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三、分析“我”这一形象: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四、分析柳妈: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五、布置作业。第四教时教学要点:分析写作特点。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具体步骤: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①肖像描写:三次变化:②画眼睛(眼神):3.倒叙的手法:三、小结:以《祝福》为题的意义: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教后感:本课备课充分,学生对祥林嫂的遭遇非常同情,对鲁迅小说中类似的人物产生了兴趣。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引起憎恶,从而痛恨一切反对进步、畏惧改革的习惯势力。2、使学生学会运用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写作上的特点。2、分析别里科失这个典型人物的意义。教学难点: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课型:教读。教学方法:指导研读。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五。教学要点:了解情节结构,分析第一部分。具体步骤:一、题解。1.关于作者:安东·巴甫洛维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由农奴赎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学毕业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1880年,他在大学期间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毕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写作。契诃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只活了44岁,但在他25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却写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还有十几个独幕剧和多幕剧。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思想和创作都随着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不断发展。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残酷黑暗的时期。当时,逐渐开展的俄国工人运动越来越高涨,到1898年,列宁在彼得堡建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国的革命斗争走上了崭新的阶段,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布国中,俄罗斯大地笼罩着恐怖、窒息的气氛。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怀着无限同情,对专制制度无比憎恶。在他的作品里较为明显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装在套子里的人》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这个时代的情绪。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并明确表示了“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尽管契柯夫由于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的局限,还不了解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还认识不到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道路,但他却预感到社会要发生巨大的变革,坚信社会光明的未来,特别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伊凡·伊凡尼奇的口发出“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的呼喊,鼓舞起人们“改变生活”的愿望。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3.补叙情节:中学教师布尔金跟兽医伊凡·伊凡尼奇谈起村长的老婆玛芙拉,由玛芙拉引出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里的“我”是布尔金。二、范读课文。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划出来。三、正音、正字。削(xiāo)默(mò)许祈祷(qǐdaǒ)降(xiáng)服辖(Xiá)制搓(cuō)讥消(qiào)四、分析本文情节结构。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5~倒数第3段)。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五、讲析第一部分。学生默读,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思考: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讨论归纳(板书):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有形的套子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顽固保守无形的套子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维护旧制度只求不出乱子阻碍社会发展禁闭开除学生提问: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提问: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第二课时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天。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一。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三部分。具体步骤:一、讲析第二部分。学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提问: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讨论归纳(可预先设计板书表格):神态语言心理漫画事件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骑自行车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当面交锋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教师讲析:这一部分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荒唐的别里科夫的逻辑说明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再如,他从楼上跌下来的时候,“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种奇特的心理状态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点。提问: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是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倒下的。因为别里科夫最担心别人取笑他,而华连卡的笑声,是对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讽,这是别里科夫从来没遇到过的打击,他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别里科夫的死说明腐朽保守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提问: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讨论归纳: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鞭答和讽刺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二、讲析最后两段。学生个别朗读最后两段,学生画下关键语句,并思考其含义。提问: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明确:“大决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提问: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第三课时备课时间:第周星期日。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教学要点:总结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具体步骤:一、分析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板书:通过“套中人”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一切发展变化、最后恐惧而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停滞和黑暗,无情地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凶残和反动,形象地显示了腐朽制度注定灭亡的前途和命运,委婉地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二、讨论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去写别里科夫的。1.教师讲解什么叫讽刺手法。教师讲解:用讥讽和嘲笑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课文中,作者对别里科夫就是用这种笔法去写的。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2.指名学生从课文中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明确:有的地方,作者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勾勒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这是多么迂腐可笑的生活习性!有的地方,作者把人物荒谬绝伦的思想通过他自己一本正经的语言、神态表达出来,用人物的自我表演画像。如别里科夫反对教师骑自行车,竟说,如果那样,学生“所能做的就只是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本身就是对他自己的愚蠢荒唐的嘲讽。三、总结课文。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作者自始至终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渡和幽默的讽刺。作者有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3、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日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教后总结: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意义的外延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熟悉的人身上,在我们自己身上,似乎都有“套子”,套子无所不在。那么我们需要套子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各种各样的套子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这一问题。边城沈从文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课型:自读。主要教法:品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三。具体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二、介绍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识字与解词:(幻灯投影)1.给加点的字注音: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依次可命名为: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五.赏读第一部分: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七.作业:课后练习二。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二。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四。具体步骤: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二、分析第二部分: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提取:“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三、分析第三部分: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五.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六.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附]发展研究性阅读:这篇小说极赋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重在体会本文的艺术风格)教后感:这篇小说带有很强烈的诗意,而部分学生新闻记者阅读小说的兴趣在情节,这就给阅读这篇小说带来困难,可惜在教学过程中未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有待以后继续探讨。荷花淀孙犁备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三。上课时间:第二周星期五。教学目标1、 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2、 感受孙犁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教学重点: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教学难点:欣赏孙犁小说中的语言艺术。课型:自读。主要教法:指导自读和想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要求学生用各种方式诵读课文,听课文录音,精选文段,认真表演,通过自己的参与,深入领悟、大胆创造具体步骤:一、 导入新课(1)、播放(简介)两种不同的战争场面。(2)、简介荷花淀派二、 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注意文章的特点:不以情节取胜,而以抒情见长。然后快速概括文章所选三个片段的内容(幻灯投影)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三、请学生选出最能体现“荷花淀”斗争环境特点的景物描写,分析其写作特色,揣摩其深刻含义。“她们轻轻划着船——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质朴、自然“她们奔着——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静结合的描写四、 分角色研读以下两段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领悟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1)、“很晚丈夫才回来了——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干净、简洁的对话,要求学生表演、体会(2)、“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划到对面马庄去了。”解放区妇女的新形象五、总结与引申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人的意境”。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嘱咐》,更全面的了解“水生嫂”这一人物形象。教后总结:没想到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以后教学此篇时,可将教学重点放在这里。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药鲁迅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课型:讲读。主要教法:讨论法。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教学设想: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第一课时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日。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一。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研习新课二、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要求:1、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三、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药》的双线结构(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当天早上)(当天上午)(第二年清明)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药线索刑场(连接)茶馆(交织)茶馆(交织)坟场(融合)暗线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第二课时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日。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二。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具体步骤:分析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关系。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华老栓: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明确: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小说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夏瑜: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康大叔1、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析,这里从略。第三课时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日。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三。教学要点:归纳《药》的主题。具体步骤:分析小说主题: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1.提问:《药》的主题是什么?提示:在分析小说主题时,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以引起学生讨论。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讨论明确:《药》的主题可作以下 概括: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2、提问: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揭示主题。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4、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说明: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1、第四部分(结局)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 ?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2、为什么夏四奶奶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二、布置作业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的一段对话,二百字左右。教后感:对本文的主题的把握是个难点,学生很容易理解为歌颂革命者,或寻找革命的教训,对于这一点,应该让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背景资料,否则上课有点困难。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项链莫泊桑备课时间:第三周星期三。上课时间:第三周星期四或星期五。教学目标:1、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2、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结局。3、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教学重点: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结局。教学难点: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课型:讲读。主要教法:讨论法。教学设想:因为本文学生已在英语课上学过,所以决定本文用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一、课文题解  《项链》原题《首饰》,发表于1884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短篇精品。它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风尚日趋败坏,“上流社会”的骄奢浮华的生活也成为小资产阶级中的不少人憧憬的理想,主人公玛尔德就是这样一个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而追求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二、课文简析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作者先以“层递法”写路瓦栽夫人为参加舞会准备衣着、首饰的“奋斗”过程,然后在她出足风头的虚荣顶点上笔锋突转,写她乐极生悲丢失项链,从此厄运临头。她不但没能爬进上流社会,反而跌落到社会的更底层。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又意味深长。待到熬过十年艰辛,她刚要为自己总算还清债务而“得意地笑”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的时候,即意外地得知丢失的项链原来是假的,远远不值这十年所付的代价。故事至此嘎然收尾,既令人反思其过去,又让人揣测其将来,余味无穷。小说正是以这样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地嘲讽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思想,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对人们的毒害,从一个侧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丑恶本质。三、特点提示  1.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路瓦栽夫人本身的原因。她受过一定教育,长得美丽动人,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而清贫的生活使她不断地感到痛苦,所以她心里常生出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这种崇尚虚荣、羡慕豪华生活的心理是造成她悲剧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社会原因,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毒化人们的灵魂,腐蚀普通的人们。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以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细腻,深刻,既具体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羡慕虚荣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痛苦(如小说的开头),又结合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借项链时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这些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充分提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庸俗、空虚的内心世界。  3.对玛蒂尔德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作者对她的态度,历来被认为一是批评其虚荣,二是同情其不幸。其实这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看到作者对玛蒂尔德还持有赞赏的态度。这只要仔细读一读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以后的表现就可以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靠自己十年艰辛的劳动来偿还巨额债务。如果说小说前面看重展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性格的话,那么小说后面则侧重展示了主人公讲信誉、恪守道德观、不轻易被厄运压倒的性格。因此,这个人物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丰满的;作者的批判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和赞赏。四、课堂讨论  1.有人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有点偶然性,完全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需要。因为舞会上丢项链的事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即便丢了,以后也可能会发现丢失的钻石项链的假的,如果这样,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是另一番样子。对这种议论,你怎么看?2.“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对作者这一看法,你怎样理解?教后感:课后布置学生写了一篇200字的续写,学生的构思颇有新意,创意。以后是否可从这个角度多考虑一下教学方法。陈奂生上城高晓声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第一课时备课时间:第四周星期天。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一。教学要点:品读一二节具体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二.作者与背景介绍:高晓声(1928~),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三.字词识记:(幻灯投影)1.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麦垅(long)嘣脆(peng)簇新(zu)喷嚏(fenti)B囤里(tun)莳秧(shi)尴尬(jianjia)三爿店(ban)C打烊(yang)瘪包(bie)惬意(qie)懊恼(ao)D服帖(tie)肩胛(xia)忐忑(tante)砧板(zhan)2.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①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写出了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们随着生活的改善,精神上获得的一种难得的轻松悠闲劲儿;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农民容易满足的共性。)②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投机倒把”轻点过去的政策死,日子艰难;“冠冕堂皇”强调现今的政策灵活开放,日子轻快。对比突出了农民心里的欢欣之情。)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③这个吴书记真是个大好人,竟看的起他陈奂生,把他当朋友,一旦有难,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救了他一条性命,实在难得。(这些来自于农民嘴里的“肝胆相照”的词语,正可以突出农民的朴实,知恩感恩。)④真是阴差阳错,他这副骨头能在那种床上躺尸吗!(映照出像陈奂生这样的农民,实际没有真正寻回人格的自尊,生活好了,精神却是那样的贫乏。)四.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学生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给三部分命小标题。(一).昔日漏斗户,今日娇娇人;(二).有心卖货生灵光,无钱买帽出错招;(三).病遇吴县长,头回享“清福”五.赏读第一部分:(讨论问题)①课文开头两句有何妙处?读这句话当持怎样的语调?提示:开头两句采用民间诗歌语句形式,一个“漏斗户主”,一个“悠悠”的神情,身份和神态两相对照,诙谐幽默之味油然而生,从而奠定全文情感基调,以幽默风趣的语调,挖掘农民真实的内心世界。语调轻松,问题却深刻而沉重。教师可以范读这两句话(配唢呐曲子,模拟“陈奂生”走路的姿态)。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提示:烘托人物愉快轻松的心情;渲染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带来的显著变化。③开放前后,陈奂生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大不相同”?而如今他的精神生活有怎样?提示:根据第五六自然段概括其生活变化;他的精神生活无非就是佩服“陆龙飞”的一张嘴,希望自己总有一天能说会道,能神气起来。这恰好说明农民生活上脱贫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④陈奂生不会打听,不会说,他把这点当作最大的毛病,你怎样看?提示:认识到两点,一是农民的老实憨厚,一是农民想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六.赏读第二部分:①这一节作者安排有何巧妙之处?(学生回答,说出一二处即可)②卖帽不成这件事的背后有何意图?提示:暗中说明农民由于长期处于被禁锢的小农经济之中,根本就不懂得买卖的计划,从而对以前的政策表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③作者安排卖油绳少了三角钱这一情节,又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以理解成做生意生疏,或社会风气不好等,表明精神文明确实是个社会问题,既有必要性,又有迫切性。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得注意抓精神文明建设。④陈奂生生病这一情节,实际在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相关语句。提示:“今年好象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备课时间:第四周星期天。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二。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教学要点:赏析第三部分,概括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一.处理课后练习三。(略,见教师用书)二.赏析第三部分。①作者安排吴书记帮助陈奂生这一情节,其目的是什么?(讨论)提示:揭露官僚主义作风。吴楚救陈体现了他人道,关心老百姓的一面,但他安排了之后,却不管事情的结果怎样。只知道安排,却不知道深入办理。“就说是我的朋友”更是体现了讲关系、开后门等现象的普遍性。②写陈奂生对吴书记的感激,作者是怎样写的?其用意又如何?提示:有两处。“陈奂生想到这里……便一条线挂下来了”;“陈奂生想罢……却又吃了一惊”。两处细节描写真实地突出地显示了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的诚挚与单纯,另一方面又与后文交钱的懊恼形成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作风给农民造成的麻烦和苦恼之大。③陈奂生结帐前后,女服务员的态度有何变化?④自读小练习:读“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买,不买还要倒霉的!”一节完成后面的问题。(1.这一节第二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刻画人物的手法是:(心理和动作描写)性格特征是:(本质是善良的,但受伤之后又把他心眼小、幼稚可笑、自作自践的一面表现了出来)(2.“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这样的心理说明了什么?提示: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和鲁迅笔下的阿Q实际并无多大区别,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就要报复,现在陈奂生也沿用了这种手段,说明尽管已经改革开放了,但农民的思想上依然糊涂、愚昧、麻木,他们依然还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3.作者写陈奂生经不起吴书记这样高级的关心的目的何在?提示:一方面说明陈奂生有着封建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也表明党内的一些官员并不体察民情,对老百姓不是实质上关心,平时只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这反而给农民带来伤害。⑤陈奂生回到队里,身份显著提高,这样结尾有何深意?提示:说明农民中愚昧麻木等级观念重的人非常普遍,这的确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三.做课后练习一.概括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提示:陈奂生的艺术形象。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练习理解见教师用书)四.做课后练习二,讨论本文的主题。(学生可以各执己见,教师不必给出权威的诠释。理解参考教师用书)五.讨论:联系我们现实的生活,说说事过二十年,陈奂生的精神生活现在又怎样呢。(学生简单写下发言稿,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时间不够则做课后练笔)六.布置课外作业:印发资料教学后记:上课时未涉及这个问题,是否可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呢?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陈奂生叫算帐说明房间现出本象交钱回到房间忿忿不平服务员并未看他甜甜地笑;轻款款地寻话说;笑得甜极了;真是绝色不笑了,话有不甜了,像菜刀剁着砧板似的笃笃响着说看报;皱眉头没有跟来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之风盛行守财奴巴尔扎克教学目标1、分析葛朗台的性格特征。2、仔细体会葛朗台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描写教学重点:仔细体会葛朗台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生动的动作描写教学难点:无。课型:自读。教学方法教学设想:1.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及整体阅读训练,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2.相对于《祝福》此课阅读难度低些,难点是如何将学生的阅读由葛朗台的吝啬.守财而导向金钱对人性的扭曲这一深刻主题上来3.有必要补充之前的相关情节第一课时备课时间:第四周星期天。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三。教学要点:分析小说情节。一.导入 关于人间喜剧及选文之前的相关情节二.整体阅读,圈点批注 情节.人物描写.动词与形容词的运用.关键语句三.整体阅读检测(一)掌握下列加点词的音形义 面面相觑弥留 逆情背理执著 恬退隐忍箍桶匠 癖好轻手蹑脚 憔悴撬(二)简答 1.主要人物是 2.葛朗台的幸福= 3.小说围绕一个什么矛盾冲突展开? 4.什么地方是小说的开端部分? 5.作者用了那些事件去表现葛朗台是一个守财奴? 6.找出这些事件的起点,用相同的类型的短语概括出来,作为小标题。四.分析情节结构 讨论上面5.6两题 板书总结       交代葛朗台其人:执著狂.占有狂.痴情.癖好        揭示矛盾冲突:对待家庭财产的态度抢夺                                          爱财               发现梳妆匣        惜金如命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                抢夺                交回诱骗继承权                                     骗财                提出                诱骗              狡猾欺诈                骗到看守密室         守护金子                              守财               兑换金子       结局               临死抓法器         贪婪执著               临终嘱咐 讨论:我们常说小说的情节安排要做到波澜起伏,松弛适度,缓急结合,试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情节有哪些波折. 三次冲突-----财产的抢取与占有 四次缓和----财产的保护与死守 五个转折点五.练习 训练册六.课外练习》1.批注本文的人物描写2.试比较此文与祝福刻画人物所使用方法的异同第二课时备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二。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四。教学要点:理解小说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人物动作描写和传神的细节,人物的性格与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一.检查练习二.理解小说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1.提问:葛朗台的身份是一个暴发户.投机商.他爱财如命的性格从文中哪些语言中表现出来。  A.身份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  美丽的金洋  这交易划得来  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钱  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  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是交易 B.性格 简直是反动派抹自己的脖子 要不要花很多的钱 我有我的伤心事 即使要我一百两百法朗也行 我不能让事情搁在儿牵肠挂肚 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 总结:人物语言要表现人物的身份与性格 2.讨论课后练习三三:讨论生动的动作描写 精读“抢夺梳妆匣”“临终抓法器”两节四.讨论传神的细节 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环境所作的细微、具体的描绘,能生动具体地表现事物的特征.五.总结.小说的主题六.比较、鉴赏与评价 1.本文中除了正面从语言、动作等角度去表现葛朗台以外,还用了侧面表现,从文中找出这些实例加以分析 2.小说以___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但小说中也可以有议论,小说中的议论往往用来评价人物、事件,往 往表现了作者的意愿与态度,请从文中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并加以分析,体会这些议论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3.与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阅读 参考角度A主题B人物形象C塑造人物的方法七、练笔布置 人物描写,写一个执着于某一事物的人,侧重于语言与动作教后感:比较简单,是否能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呢。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练习课练习目标:巩固迁移。课时安排:一课时。上课时间:第四周星期五重点:1、基础题:语音,字形,词语。2、小说阅读,课外迁移。主要方法:讲练结合。具体步骤:详见练习册第二单元练习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练习目标:巩固提高课时安排:三课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第一、二课时一、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敕造chì聒噪guō嗔怒chēn囊箧qiè疏不间亲jiànB怨怅chàng趱行cuán攒聚cuán谄笑chǎn钗钏盥沐guànC嫡亲dí錾银zàn偏裨pí城垣yuán掎角之势jǐD教坊fáng阜盛fù贫窭jù筵席yán罄竹难书qì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回嗔作喜锱铢必较懵懂顽童涎皮赖脸B纨绔子弟敛声屏气买椟还珠水泻不通C明辨是非 暄赫一时文过是非既往不究D气宇轩昂坐收鱼利作客他乡别无长物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那么写出的文章往往语言干瘪,内容。②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大熊猫、金丝猴、野牦牛是我国的动物。③一记妙射,太可惜了,球撞在球门的横柱上,进去。A空泛珍奇差点儿没B空泛珍稀差点儿C空乏珍稀差点儿没D空乏珍奇差点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成都“五牛”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德国人,其雄厚的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尘莫及。B夜很静,四周悄然无声,只是偶尔有一只小甲虫翁嗡地响着从花间飞了过去。 C您这次的不幸遭遇,我也曾经遭遇过,可以说感同身受啊!D即使凤凰卫视没有很高的覆盖率,也不能影响吴小莉的声名鹊起。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率真而又自然。B不知是曾几何时,报纸书刊杂志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缅怀往事的文章,慨叹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C我们顺利地按照高老头画的那张简图找到了深山中的那位猎手。D他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他善于动员和启发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6、填入下文横线中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钻石般的大颗露珠,在茂盛的青草上到处颤动,闪烁出五彩缤纷的光点。草原上呈现出一片五光十色的欢快景象:嫩黄色的黄尝木,浅蓝色的风铃草,一丛丛芬芳馥郁的母菊一片雪白,野石竹枝头缀满殷红的花朵。在清晨凉爽的空气中,洋溢着蒿草的苦涩而有益身心的气味,跟菟丝子那种柔和香气混合在一起。_____________。A一切都灿烂发光,舒适恬静,愉快地向着太阳。B草原苏醒了,一派生气勃勃,似乎它在沉重有力而均匀地呼吸着。C没有风,没有欢畅的、新鲜的声音,没有云,只有寂静。D晨曦中,草原是蓝色的,远看就像倒映着蓝天的巨大的湖泊,羊群便是飘曳的云影。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l5分.每小题3分)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①。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③,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③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屣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策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宾。《史记·滑稽列传》[注]①赘婿:战国、秦、汉时,家贫卖子与人为奴,三年不能赎还。主家以女子匹配之,称为赘婿。在当时是社会地位很低的人。②隐:隐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③穰穰:丰收的样子。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B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认为少C见道旁有禳田者。   禳田:耕种时设祭,祈求丰收D不过一斗径醉矣。    径:就、即8、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先生能饮几何而醉③楚闻之,夜引兵而去。②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④止王之庭,A两个“而”字用法相同,两个“之”字用法相同B两个“而”字用法不同,两个“之”字用法相同C两个“而”字用法相同,两个“之”字用法不同D两个“而”字用法不同,两个“之”字用法不同9、选出与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A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B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C楚闻之,夜引兵而去D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10、全都体现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组是(3分)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②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③楚闻之,夜引兵而去④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淳于髡用隐语劝说齐威王,于是齐威王振作起来,齐国也强大起来了。B楚国大举侵略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求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后连夜撤了军。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机委婉劝谏,齐威王称善,并停止通宵饮洒。D淳于髡出身低下,淫乐好饮,但口齿流利,能说善辩,最后被任命为接待诸侯的主宾。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2分,每小题3分)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吸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琅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肉筋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矜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12、文中画线处“喧闹”一词所强调的意思是()A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B艺术创作背景的复杂C艺术创作背景的丰富     D艺术创作背景的多样13、下列理解不符合“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的原意是()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战场。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14、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民族间的融洽B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C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艺术的魅力D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欢乐的生活15、对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特点的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色彩绚丽、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B线条流畅、场面宏伟、神态逼真C色彩绚丽、神态逼真、形象生动      D场面宏伟、出神入化、莫测高深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 第II卷(共105分)四、 阅读奥斯勒的《送花》,完成16——19题。(18分)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 “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出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的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  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_____________。16、(1)文中能体现“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2)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17、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18、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4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五、(12分)20、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限14字以内。(4分)3月3日下午,澳门经济司、财政司和水警稽查队联合行动,公开销毁了在最近两年中辑获并已完成了行政或司法检控程序的盗版光盘约100万张。这是澳门官方首次采取这种行动。标题:21、在划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能够衔接连贯。(3分)经验告诉我们,哪里绿树成林,哪里才会百鸟齐;                ,            鸣       。这是因为动物只能以植物生产的现成有机物作为燃料,来开动自己这部生命机器。22、本着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5分)我们知道,要做好某一件事情就要懂得这件事情①规律,写文章也不能例外。了解了写文章的规律、原则和方法②,写作的时候就有所遵循,就有可能自觉地根据写文章的规律、原则和方法③去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④,就有可能运用这些规律、原则和方法⑤去解决一篇文章的⑥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⑦问题。A.应删去的四处语句是______________。B.应省略的两处语句是_______,一处可改为______;一处可改为______六、(15分)23、(4分)(1)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书画家。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他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的一句是,”。(2)我国的广告业,起步迟,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之势。(3)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2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5分)   孝文帝初继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救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已屈原。……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居数年,怀王骑,坠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1)其说皆自贾生发之。(2分)翻译:                                                 (2)贾生因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3分)翻译:                               2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简答下列问题。(60分)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2分)。(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2分)答:。(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答:。七、(60分)2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一位心理学家对社会进行调查,问什么是教养,结果答案见仁见智;温文尔雅,处事有分寸,自重并尊重他人,守信、有礼貌、善解人意、关心他人,正派、真诚、光明磊落、遵守公共规范、注重细节等。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教养则是退化了:集体场合里晚睡的人肆意说话打闹,早起的人报复性的定闹钟,相互交往言语中的挑衅和不尊重,在别人有难是冷漠无情……这些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读了上面一段话,它引发你想了些什么呢?请以“教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等,也可编故事。注意: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第三课主要内容:讲解分析上课时间:第周星期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具体步骤:见试卷窦娥冤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教学重点: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3.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课时安排:2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介绍有关元杂剧知识。2、分析学习前两支曲子。上课时间:第周星期一、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2.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二、指导阅读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2.阅读课文。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8.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8.小结: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三、布置作业: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复习检查:1.学生背诵[滚绣球]。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二、研究阅读: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原文略)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7.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8.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9.提问:“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10.归纳主题。(参看[自读提示])补充材料“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有关参考资料1.《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人教社1988年6月版。2.《中国文学史》游国思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版。3.再析《窦娥冤》的结构艺术宋绍发《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7期。长亭送别学习目的:1、把握几个人物形象。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2、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预习与激趣1.字词正音:筵(yán)席余荫(yìn)蹙(cù)愁眉经忏(chàn)杯盘狼藉(jí)保揣(chǎi)身体憔悴(qiáocuì)暮霭(ǎi)胸臆(xiōngyì)2.字形比较:倩疏林萋迷今宵婧才凄凉云霄靓丽挣揣罗帏靖边惴栗思维菁华遮蔽维护腈纶敝衣狼藉眼睛舞弊书籍3.词语补注:筵席:宴饮的酒席。蹙愁眉:皱着眉头。蹙:皱、收缩。杯盘狼藉: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金榜:古代科举殿试录取时,发榜公布的文告。憔悴:形容人瘦弱,面容不好看,精神不振。胸臆:文中指胸膛,亦可指心里的话或想法。资料检索:①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当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②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腊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课文导学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朗读、欣赏人物形象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朗读。(分角色)二、层次结构分析《长亭送别》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戏由三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一、赴亭惜别;二、把酒饯别;三、残照离别。三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结构如图:一.“暮秋天气”、“离人伤感”---底色和基调;①“西风黄叶”“意痴心醉”---各自暗相思二.②“合欢未已”“眼底空留”---重情轻名利③“两意徘徊”“泪眼愁眉”---意恐迟迟归三.“夕阳古道”“烦恼填胸”---怎一个愁字了得三、欣赏人物形象》讨论: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讨论明确: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第二课时主要内容: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写景最有特色的语句。讨论:本文景物描写设置的环境是如何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讨论明确: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二、如何理解《西厢记》的曲文之美?一曰意美。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二曰形美。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又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古典曲文十分讲究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句形声兼备,谓为形美。三曰神美。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曲文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神美的神,可释为神韵。神美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往今来词家甚少得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传说王实甫写至此处呕血而亡。事涉无稽,但这支曲子的神韵确实如风如水,可以感知、认同。第三课时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主要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迁移练习。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分析写作特点:①.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②.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作品还融入了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二、同步练习·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7-10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7.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答案: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8.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答案: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9.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答案: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10.“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答案:D。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6.试以《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一比较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茭一步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闺塾学习目的:欣赏几个人物形象;欣赏风趣幽默,口语化、生活化语言特点。学习重点:把握戏文风趣幽默,对白口语化、生活化特点。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课时安排:三课时具体步骤:预习指导与激趣1.字词正音:窈窕(yǎotiáo)净几(jī)明窗淑(shú)女闺(guī)门薛涛笺(jiān)美女簪(zān)花砚(yàn)台偌(ruò)多嫉妒(jídù)2.字形比较:薛涛笺涂鸦旦末贴客栈荼毒帖子流水浅浅途径粘连3.词语补注:窈窕:女子文静美好。净几:干净的茶几。几:小桌子。淑女:温和善良的女子。闺门:女子居住的女室。嫉妒:对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同忌妒。偌多:这么多。偌:这么、那么。簪花:把花插在头发上。簪:插在头发上。4.资料检索:①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5年。二十六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其诗集、尺牍、戏曲作品,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汤显祖集》,最为完善。②《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他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非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记题词》)这个“情”没有局限于男女爱情,《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虽以还魂的爱情故事为内容,却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牡丹亭》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蔗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春归怎占先。……这是多么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时节!整个剧本文词华丽,充满喜剧氛围。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并且呼喊得那么高昂,甚至逸出中国传统理性主义传统,真人荒唐地死而复活(其他情节都又合常情)竟成了剧本主线。本章第一节中讲的世态人情、市民文艺的粗俗根苗,在这里最终上升为典雅骀荡的浪漫之花。它们以不同形式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巨大变动着的社会动向、氛围和意绪。(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③元明时期,我国的戏曲声腔在不断的丰富和创新中形成了四大派系: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④图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梅保玖父子饰演的杜丽娘和春香。课文导学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朗读;人物形象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分角色朗读二、结构层次: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作者写此出意在为后文的《游园》《惊梦》作铺垫,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因而作者将其放在传统诗教(即“思无邪”)的环境中出场,极力刻划青春少女杜丽娘与诗教传统之间的格格不入,既表现出人物的自然天性,又为下文张本。其结构如图(投影):情节:讲诗模字责打焦点闹人物:陈最良春香杜丽娘三、分析人物形象: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但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欣赏戏剧语言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最具特色的语言并表演朗读二、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戏文风趣幽默,对白口语化、生活化。“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差。《关雎》中有“在河之洲”句,聪明的春香便将正谐言为“在何知州”,并虚构了一个小姐放鸟高飞的故事。意在调侃陈最良的依注解书,以博一笑;亦有隐笑小姐心不在焉、思春出窍之意。三、矛盾冲突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利用多种矛盾冲突刻划人物。《闺塾》一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书房内外景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等等。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谓的“闹学”。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之中婉曲地传出。第三课时主要内容:迁移训练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难点点拨:关于“思无邪”:孔子在《论语》论《诗经》一书,代表着儒家学派的诗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论语》论《诗》凡18次,“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论语·为政》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原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但后人亦多释之为“思想”或“意思”之“思”。“邪”,《广韵》云:“不正也。”《正韵》云:“奸思也,佞也。”“思无邪”,出自《诗·鲁颂·驷》:“思无邪,思马斯徂。”孔子引以论《诗三百》之主旨。故一般认为,若以“思”为语助词,恐不合孔子之意。朱熹《论语集注》云:“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惰性之正而已。”又引程子语曰:“思无邪,诚也。”何宴《论语集解》亦谓之“归于正”者。这都说明“思无邪”之旨,当指《诗》之思想内容、语言音调的中和之美而论,并非专指思想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乎礼义,要求思想纯正;二是中正和平,强调“文质彬彬”。“思无邪”是中国儒家的诗教传统,正如此将《关雎》解为咏“后妃之德”“风之始”,即对女子而言要中规中距,谨守妇道。二、同步导练·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完成7-11题:(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末)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旦)温习了,则待讲解。(未)你念来.(旦念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听讲:“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末)此鸟性子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说!这是兴。(贴)兴个甚的那?(末)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末)多嘴!(旦)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末)【仙吕过曲】【掉角儿】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螈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旦)这经文偌多!(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末)书讲了,春香取文房四宝来模字。(贴下,取上)纸、笔、墨、砚在此。(末)这甚么墨?(旦)丫头错拿了,这是螺子黛,画眉的。(末)这甚么笔?(旦笑介)这便是画眉细笔:(末)俺从不曾见,拿去,拿去.这是甚么纸?(旦)薛涛笺。(末)拿去,拿去!只拿那蔡伦造的来。这是甚么砚?是一个是两个?(旦)鸳鸯砚。(末)许多眼?(旦)泪眼。(末)哭甚么子,一发换了来。(贴背介)好个标老儿!待换去。(下,挨上)这可好?(末看介)着!(旦)学生自会临书,春香还劳把笔。(末)看你临!7.下列文化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万福”,古时学生向老师行礼请安,多口称“万福”。B.“六经”,亦称“六艺”,即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著作。C.“文房四宝”,指纸、笔、墨、砚四项读书写字的基本用具。D.“诗三百”,即指《诗经》,因其共305篇故名。(答案:A。“万福”是古代女子行礼请安时的口语。)8.下列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待讲解”:只等老师讲授分析。B.“兴者,起也。起那下头”:兴,就是开头,引起下文。C.“没多些”:没有别的。D.“好个标老儿”:真是一个好老人家。(答案:D。“标老儿”即土老儿,意指不知趣的人。)9.下列成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洗净铅华:指女子喜爱梳妆打扮,不落俗套。B.宜室宜家: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之意。C.一言以蔽之:一句话概括、总的来说。D.敷演大意:随便讲解基本意思。(答案:C。A“洗净铅华”是指女子不爱梳妆打扮。B“宜室宜家”是指夫妇和睦。D“敷演大意”意指把主要意识阐述出来。)10.对下列语句的语言特点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利用“在河之洲”的谐音,有意打差调笑;B.“(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此为明知故问,使塾师不得回避爱情这一敏感话题。C.“(旦)这经文偌多!”:一句轻叹,已表现出小姐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D.“(旦)丫头错拿了,这是螺子黛,画眉的”:其实春香是有意拿错,以戏弄先生调笑小姐。(答案:C。叹经文之多意在表达对种种迂腐诗教的不满,并非学习上的畏难。)11.下列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陈最良是一位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的私塾先生。B.杜丽娘悟性虽高,但学习有欠认真。C.春香做事粗心大意,不太认真负责。D.春香身为丫环,为人活泼调皮任性,对小姐的多情爱美充满同情,对先生的死板迂腐充满反感。(答案:D。A陈最良还谈不上“精通”和“博学多才”,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拘泥迂腐,对年轻女子的爱美多情了无感觉。B杜丽娘不是学习不认真,而是对儒家的诗教有反感,不愿循规蹈矩地学。C春香拿错文房四宝乃有意为之。)·课外扩展阅读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阅读《牡丹亭·游园》完成17-20题(12分,每小题3分)[商调引子][绕池游](旦上)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乌夜啼](旦)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贴)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旦)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贴)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扫除花径?(贴)分付了。(旦)取镜台衣服来。(贴取镜台衣服上)“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衣服在此。(旦)好天气也![仙吕过曲][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贴)早茶时了,请行。(行介)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縻处烟丝醉软。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呵。(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隔尾]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作到介)(贴)开我西阁门,展我东阁床。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小姐,你歇息片时,俺瞧老夫人去也。(下)12.下列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煞年光遍”:意谓使人眼花潦乱、令人讨厌的春光到处都是。B.“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形容空虚、寂寞、无聊、苦闷的心情。C.“朝飞暮卷,云霞翠轩”:概括地描绘春天景色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D.“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花开太迟,难作春花之首,喻自己的青春被耽误。(答案:A。没有令人讨厌的意识.)13.对下列曲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此系春香所唱,她也看出了小姐的无精打采,真是旁观者清,杜小姐懒于添香,不愿刺绣,原因是“关情”。B.“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明写春景,暗写春情。作者巧妙地利用“晴丝”与“情思二的谐音,将春情寓于春景之中。C.“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是写小姐的的羞涩、娇美之态,反映出深闺名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复杂心理。D.“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写大好春天风光之美却无人发现欣赏。(答案:D。参看前后文可知,“三春好处”在此实喻指自己的青春美貌和情思。)14.下面对杜丽娘游园心理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刚开始杜丽娘在春和日丽之中,伫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定,感到“闷无端”。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B.一番装扮之后,她为即将来临的欢乐感到兴奋,却又带着几分初出闺房的羞怯;她热切地向往新的生活,却又有所顾忌。因而言“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C.走入园中后,则感到自己正当青春妙龄,花容月貌赛过了春景又心花怒放。D.忽然传来了“生生燕语”、“呖呖莺歌”,杜丽娘情绪一落千丈,人的顾影自怜和鸟儿的成双捉对,深深地刺激着杜丽娘,便怏快而去,结束了游园。(答案:C。没有“心花怒放”只有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伤感。)15.对这段曲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丽娘走出深闺,面对大好的春色,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一样美丽,从而引起了自我觉醒,萌生了像木兰一样不让须眉的渴望和憧憬。B.六支曲子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晴丝摇漾、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C.杜丽娘的情绪经历了喜春——爱春——惜春——伤春几个阶段,杜丽娘这种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折射着那个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D.六支曲子把抒情、写景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支游园曲产生了摄魂荡魄的艺术效果。(答案:A。杜丽娘在此曲中是痛惜自己的青春被埋没,萌生了对爱情和自由幸福的渴望和憧憬。)哀江南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一、难点、重点:领会本文借景抒情的特点二、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介绍文学常识;指导朗读。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文学常识1、作者及《桃花扇》。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夏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钦仰仗权好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季君嫁给新任浩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征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未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2、传奇与杂剧。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二、曲词欣赏1、朗读2、分析: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株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袜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营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果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欣赏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欣赏语言:提问:《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骄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二、分析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问:《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发,动人心魄。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撤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值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予景物描写之中。高中语文第四册5单元练习题目的:巩固提高课时安排:二课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第I卷(45分)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A秣陵(mo)谂知(shen)窈窕(tiao)前合后偃(yan)B饿莩(fu)玉醅(pei)盗跖(zhi)流觞曲水(shang)C罪愆(qian)泠泠(nin)用膳(shan)苌弘化碧(chang)D好逑(qiu)把盏(zhan)顷刻(qun)古陌荒阡(mo)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B归家若到罗纬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C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招花眼把绣针儿鉴瞎。D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儿是谁家厨灶。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我不要半星儿热血红尘洒(尘土)B口占一绝,为君送行(随口做成)弃掷今何在(抛弃)C最要扶持(当心)一春鱼雁无消息(书信D学生自会临书(临帖)容学生责认一遭儿(责备)4.依次填入下列划线处的词语,最正确的一项是()①《窦娥冤》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的.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②《长亭送别》写莺莺在长亭给张生饯行,通过词采缤纷、情景交融、流畅圆美的一支支曲辞,倾吐出她的痛苦、怨恨、满怀希望和缠绵不已的.心情,成为《西厢记》中最为股炙人口的一折。③《闺塾》中三个人物各有性格特点,展开封建礼教和反对封建礼教的冲突十分自然。④《哀江南》这套曲子寓情于景,展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幅的景象。A.昏庸复杂拥护凄凉B.昏聩复杂维护凄凉C.昏庸烦躁维护凄婉D.昏聩烦躁拥护凄婉5下面是张生写的一首寓情于景.表明心迹的诗,次序已打乱,排列最正确的一项是①花阴寂寞春②不见月中人③月色溶溶夜④如何临魂魄A.①③④②B.①②④③C.③①④②D.②③④①6.下列句中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B.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C.当年粉黛,何处笙箫。D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二.(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盲文,完成7~11题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宁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玉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曰:“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⑤。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永以书抵幕府抵:送达。B.刺诸县短长,游蠢不归,莫敢迕迕:违背。C.或遂寝而不行寝:止息。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贾祸:消除祸患。8.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珐,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②永以书抵幕府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④毋以此贾祸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D.①句和③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9.《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词的是(2分)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10.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朕词语,应当是(2分)A既然……只有……B.倘若……那么C.只要……就……D宁可……也要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3分)①盛威临水,永不为动②袖举牒还之③永杖巫,暴日中④必条利病反复⑤或遂寝而不行⑥⑤吾知行吾志而已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1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三.课内阅读:[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赶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么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夭!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13.“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这两句唱词的含义和作用判断不正确的是()A.无缘无故就触犯了刑法,表明了主人公对当时黑暗的司法制度的不满。B.不知不觉就触犯了刑法,说明主人公有些后悔但为时已晚。C.犯了王法还不知原因何在,这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无处伸的痛苦。D.一个意思作两句说,都是揭露当时法制混乱、黑白颠倒的现状。14.“滚绣球”这支曲子所包含的内容,哪一项不是()A表达了人生命运不由自己把握的无奈的心情。B揭露显示社会黑白不分,是非颠倒。C表达了推翻吃人社会的心愿和强烈的反抗精神。D把矛头直指高高在上的“天”和主宰万物的“地”,展现了窦娥的强烈不满。15.窦娥为什么要求从后街去法场而不从前街去法场,理解准确的是()A不希望与婆婆见面,害怕婆婆见了伤心绝望。B窦娥不愿意让乡亲们看见,这体现了她的善良。C后街与刑场较近,窦娥想早点告别这令人厌恶的世间。D她不想见婆婆,因为她害怕见到婆婆可怜的样子自己难受。16.剧中交代窦娥还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了,其作用分析最正确的是()A表现窦娥对亲人的思念之情。B说明窦娥希望父亲能有朝一日替她昭雪。C窦娥隐讳地告诫贪官污吏,她的冤屈终将有澄清的一天。D为后文写窦宪章为女儿洗雪冤屈做伏笔。第II卷(105分)四.课外阅读:(33分)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诗人的造诣,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影,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成了空壳。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的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也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合的。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的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歌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17.在第一段中,作者写到“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一句:(6分)(1)这句话的含义是□□□□□□□□□□□□□□□□(不超过16个字)(2)联系全文看,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18.在第二段中,指出了新诗形式要素间的关系,它们的正确关系具体是:(6分)答:(1)□□□□□□□□□□□□□□□□□□□□□□□□□。(不超过25个字)(2)□□□□□□□□□□□□□□□□□□□□□□□□□(不超过25个字)19.第二段里“空壳”一词具体指的是□□□□□□□□□□□□□□□□□□□□。(不超过20个字)(4分)20.第三段中作者谈了提高诗体语言的诗美的措施,请用八个字概括其措施。(4分)措施是□□□□□□□□21.第四段中说: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4分)这句话的含义是□□□□□□□□□□□□□□□□□□□□□□□□□□□□□□。(不超过30个字)2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衡量诗人的造诣,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5分)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不超过35个字)23.根据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忽略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就是抹煞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B.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方面。C.从古典诗歌中寻根探源,不只是指向古典诗歌学习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D.诗人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是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现;诗人的造诣就在于既熟练掌握新诗语言的规则性,又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怀。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E.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是诗人在创作实践中,认识由模糊到逐步清晰的过程。五.填空及语言运用:(12分)23.读微型小说《同意》,补写小说结尾(4分)要求:1.补写一句话;2.含蓄、简练。同意秘书送进一份文件。王厂长像往常一样拿起笔轻松熟练地在上面写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到了办公桌上。翌日,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其后两题。(4分)①中央电视台决定每周实况转播一场甲A联赛。②此项决定引起了国外企业的兴趣。③目前,美国国际管理集团正式与中国足协签订了关于购买甲A冠军杯的杯名权和比赛场地36块广告牌中14块的广告权共五年的合同。(在不改原意的情况下,可增删词语。)(l)把①、②两句改成一个长单句。改写:(2)把③句改这两个互相衔接的短句。改写:25为下面的报道加一个标题(4分)本报讯参加2001年高考的高龄和大龄考生成绩普遍偏低,但教育部日前表示,不会因为这些考生成绩的原因而取消这一新的举措。今年高考首次取消了年龄限制,全国共有16000多名高龄、大龄考生参加高考。其中60岁以上的有10人,年龄最大的73岁,平均年龄45岁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考生的成绩一般在15到300分之间,但也有少数大龄考生的成绩校好,广东省一位大龄考生的分数距该省本科最低调档分数线只差6分。尽管这些考生的总分偏低,语文、政治、外语和3+X中的综合成绩普遍比较好,数、理、化成绩普遍偏低。有关人士认为,这些考生分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像应届高中生那样进行系统的学习,高考复习时间太短。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希望这些考生不要泄气,来年可以再搏。标题:六、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一根纤细的火柴被主人划着了,火苗欢舞着,异常兴奋。远处的风看见火柴纤弱的生命,在顷刻间即将灰飞烟灭,感到十分惋惜,便疾速跑过去,一口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救了火柴。熄灭的火柴被主人扔在地下。火柴抬头对着风说:“风婆婆,你怎吹灭了我呀?”风回答说:“孩子,我是不忍心看着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火柴听后,叹息着说:“唉,风婆婆,我短暂的生命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燃烧啊,可您却扼杀了我短暂的生命中的闪光点……”有时候,爱也是一种害。根据寓言自己确定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参考答案:1~6:ABAACC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7~12:DDCBBC13.~16:BCAB17.诗体语言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语言形式。提出全文的论题。18.外形式与内形式不可分。无外形式,内形式失去依托;无内形式,外形式成为空壳。19.不能抒发诗人心灵情怀的语言形式(或;缺乏诗意的语言形式;或:缺少“对诗人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的语言形式)。20.古今结合,中外结合。21.为使新诗创作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要高度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22.诗人的人格只有通过诗体语言去表现,才具有诗的价值。23.AE24.(1)中央电视台决定每周实况转播一场甲A联赛的决定引起了国外企业的兴趣。(2)目前,美国国际管理集团正式与中国足协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同,购买了甲A冠军杯的杯名权和比赛场地36块广告牌中14块的广告权。25高龄和大龄考生2002年可以继续报考大学。26.略。作文训练短评教学目标:1、掌握写短评的基本要求2、学习写短评教学重难点:了解写短评的文体特征教法学法设计:研讨法、点拨法教学过程:导入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时要对作品进行分析,今天我们学的是如何对作品进行分析。这也就是写短评,所谓短评是对人和事物进行简短的评论,属于评论的一种。二、学生自读写作指导部分,划出关键语句。五分钟后,要求学生合上课本,教师提问,检测学生阅读效果。(阅读指导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故通过此形式以督促学生认真看书)1、短评可分为哪几种?师生研讨,概括如下:分为文艺评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等。文艺评论是就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发表评论,说出作品的成败得失,一般不需要结合自己,也不一定结合现实。政治短评则是就国家政事发表评论,一般要配合形势,时效性较强。思想评论是针对人们的某种价值观念、道德水准发表看法,批评不良现象,弘扬高尚精神。2、如何写短评?(1)、构思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开门见山。(2)、观点要鲜明,是就是是非就是非。(3)、语言要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尽量不说废话。教师补充三点:(1)、也就是找好切入点,写短评时范围不宜过大,选好一点,深入分析。分析时注意适当举例,尤其注意例子要典型。(2)、同时分析要准确、恰如其分。(3)、适当举例,例子一定要典型。三、分析片段例文《心里的锁》学生自读例文,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明确:写文艺短评可从内容、表现手法、主旨、本人感受入手。分析课内例文,《抓住言行写爱憎》引导学生分析,该文从电视连续剧《水浒》主题歌导入,然后从言、行两方面展开分析,所举例子非常典型,评点准确,语言简练。分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分析:由情引入,条理清晰。分析《读〈有的人〉有感》分析: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展开分析,最后探讨人的生命价值问题。写作训练   选自己喜欢的一部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文艺短评。题目自拟,字数400――600左右。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教学目的: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课型:教读。主要教法:指导阅读。教具与器材:投影设备。教学设想:制作FLASH课件构成本单元的讲读课文和课内自读课文均属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节选,拟增加单元阅读导言,阐明两点: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②就小说而言,根据课文特点,《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重在研讨故事情节;《明湖居听书》重在鉴赏;以做到学前心中有数。  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教法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拟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单元阅读导言。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导入。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指定一名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一段,要求全班同学标出:《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然后补充介绍如下:《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钊。曹家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钜失败。他们家也就过上了“举家食粥酒常赊”(敦诚:《赠曹芹圃》)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见《红楼梦》第一回),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如导言所述,我们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背景和作者有关情况。这可以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据《中国文学史》及《红楼梦》第一回有关文字整理的。  附录:《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第四册(必修)教学参考书》1991年5月版。课前印发给学生参阅。)《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第五回是全书的总钢。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1)贾府地处什么地方,她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2)进入贾府到贾母居处,她看到了什么?(3)她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4)她在府内所见到的人,概括起来为两类,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导入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二、课文分析。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的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一。作业:1、从课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2、预习[思考和练习]二、三。第三课时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教学要点1、分析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引言: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当然也包括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赦、贾政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虚写;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的出场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富于变化,同时也突出重点。二、人物分析。1、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她是女孩子,并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那么这三位是什么样的人呢?贾母提问: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提示: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王夫人提问: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谈谈她的思想吗?提示: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3)王熙凤提问:你对王熙凤的印象如何?请结合她的出场,取幸于贾母等情节,分析她的性格和她在贾府的地位。提示: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场,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再仔细一瞧,那“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苗条的身量,“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使人感觉这位贵族少奶奶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此外,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看到荣国府掌握内政的三位实权人物,我们会有什么感想呢?黛玉和她们的关系能处好呢?今后命运如何?这当然还要看以后的发展。不过眼前似乎已让人感觉到黛玉在她们中间生活要小心谨慎,识时务,而以黛玉的性格来说则是艰难的。2、“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和宝玉。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这都是读者急于知道的,也都在课文中得到了初步表现。林黛玉研读课文,摘要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贾宝玉 要求同学结合注解理解《西江月》二词的深层含义,然后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什么性格特征?提示: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过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3)一见如故,心灵相通提问:课文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表现了什么?提示: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结语:我们在初中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现在又学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两篇课文都节选自节选自《红楼梦》的序幕部分。序幕仅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面。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那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从另一方面讲,尽管有的同学看过《红楼梦》电影或《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但那都经过编导的改编,演员的再创造,其中高低优劣不读原著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读一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古代小说高峰的《红楼梦》。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请同学们谈谈[思考和练习]三第1题。作业:1、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四,相互核对一下。2、从下列命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属④我的邻居3、预习《智取生辰纲》,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智取生辰纲学习目的:1、欣赏人物形象。2、把握矛盾冲突。学习重点:欣赏本文在矛盾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1、制作PPT课件2、抓住题目《智取生辰纲》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取者无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纲者就愚钝到极点了吗?引导学生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矛盾的双方)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第一课时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自读研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导语设计: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一、有关资料:1、《水浒传》作为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小说,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的笔法,矛盾冲突也成为人物展现个性特征的重要环节。《智取生辰纲》中既有个体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细咀嚼,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现于纸上,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文题或有关情节寻找突破口,深入体味人物的特征和命运,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2、《水浒传》是我国最优秀的英雄传奇小说。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都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只是历史演义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重在叙事,以事件为中心,因事以写人;而英雄传奇则是以描写历史人物为重点,以人物为中心,因人而运事,它比历史演义小说有更多虚构,富有传奇色彩,可以写某一历史时期的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浒传》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了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统、杨家将系统、说岳系统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对其他题材的白话小说如《金瓶梅》,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摘自《水浒传》前言)三、介绍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杨志故事相关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为学生将课文(第十六回)的内容与前面的故事内容很快衔接扫清障碍。四、解释课文中较生僻词语的意义(解释略)。纲、权且、趱行、端的、舒头探脑、尴尬、去处、兀自、口浅、却才、计较五、在学生通读全文、细读全文之后,设计三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展开讨论。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第二课时主要内容:讨论上课时间:第周星期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具体步骤:一、讨论后逐一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失街亭罗贯中教学目标: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分析情节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教学导入: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二.介绍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1330年至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三.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马谡(shu)曹叡(rui)寨栅(zha)B偏裨(bi)文几(ji)咽喉(yin)C张郃(he)犄角(ji)城垣(yuan)D垓心(gai)长史(chang)辎重(zi)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B)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男亲自哨见(探见)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孔明跌足长叹(跺脚)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再就是间接描写: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1.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一.作业: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处理作业(略)二.分析诸葛亮其人: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1.衬托手法: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2.直接描写: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五.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二。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目标:1、了解“三言二拍”和“拟话本”。2、从“真情实感”的角度欣赏人物。教学重点:欣赏人物的“真情实感”。教学设想:1、制作PPT课件2、采用讨论分析法。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文学常识;阅读讨论。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文学常识:1、拟话本。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2、冯梦龙。3、三言二拍。二、学生初读课文三、讨论:①杜十娘为什么要“从良”?②杜十娘为什么要李甲去措办三百两(后来是一百五十两)银子?既然都成夫妻了,为什么还要瞒着百宝箱的真相?③后来李甲痛悔了,杜十娘为什么还要“怒沉百宝箱”?为什么要孙富兑足千两银子后才“怒沉百宝箱”?④拥有“百宝箱”,还可以再“慢慢求索”,杜十娘为什么一定要自尽?第二课时主要内容:讨论欣赏人物形象的意义。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百宝箱”在文中的作用:首先,“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小说中,“百宝箱”的出现一共有四次,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次:当李甲为筹集从鸨儿处赎出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而到处奔波借债,但又毫无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说是从姊妹处借的而实际上是从“百宝箱”中拿出的)一百五十两来“任其半”(此外还有二十两作“行资”),终于感动了柳遇春借来另一半,使李甲能顺利地赎出杜十娘。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二次:当杜十娘和李甲告别柳遇春和众姊妹准备上路时,谢月朗“命从人挈一描金文具至前,封锁甚固,正不知什么东西在里面。十娘也不开看,也不推辞,但殷勤作谢而已。”这“描金文具”正是“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浮寓吴越间的山水之费就不愁了。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第三次:当李甲用完那二十两白银,为行资匮乏“正当愁闷”时,杜十娘又取钥开箱,拿出白银五十两充当行资。这一次“百宝箱”虽然被当面打开,但李甲“在旁自觉惭愧,也不敢窥觑箱中虚实”,致使“百宝箱”又一次坠入五里雾中。这是情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第四次:当李甲受孙富挑唆,将杜十娘出卖时,十娘悲愤交加,取钥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一投之江中,最后自己也“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次“百宝箱”才让李甲、孙富和旁观者一览无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却悔之晚矣。这是情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在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为连接故事线索的“百宝箱”犹如千丈游丝,有萦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点水,若即若离;又像神龙之宛游,忽隐忽现。“百宝箱”这个意象在小说中的四次出现,对情节发展起着暗示和推动的作用,前三次出现(其中第一次是暗示)读者均不知箱中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现,读者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所在。其次,“百宝箱”是叙事编辑的妙笔。小说中,“百宝箱”先合后开,延长故事的秘密,给读者设置了悬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具体而言有两点: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控制叙事距离,形成叙事节奏。“百宝箱”的四次出现,是紧接着前一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准备,是在旧紧张解除之际的新紧张的来临,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情节跌宕多姿,曲折变幻。2.调节叙事视角,制造叙事张力。我国传统小说,叙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视角,事件的前因后果、线索的来龙去脉、人物的一生行事等都要向读者交代得一清二楚,否则就会有叙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却不同,它采用限知视角,使读者开始并不知道百宝箱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积攒百宝箱的具体情况和心态,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卖之际,开箱取宝投江之时,才知道她还有一个百宝箱。这样读者就会想到:杜十娘为什么要积攒百宝箱?又为什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在关键时候又为什么不让百宝箱发挥作用,而白白地将它沉入江底?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解答正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读者理解小说内涵的关键。二、分析杜十娘悲剧意蕴讨论明确: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杜十娘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如何?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种猜测和诠释,然而却总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人认为,李甲是残害杜十娘的直接凶手,是他的“负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认为孙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孙富的挑唆,也许李甲不会抛弃杜十娘;还有人认为,把杜十娘的悲剧归因于李甲的负情和孙富的挑唆,都未免简单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应该是封建礼教,小说正是通过杜十娘的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固然过于肤浅,第三种观点看似深刻,却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尽其妙。如果我们从“百宝箱”这个意象入手去解读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蕴,也许是一条新的通途。1.“百宝箱”是金钱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国明代,正是商品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时期,专门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手工工场已初具规模。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金钱和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严重挑战,根深蒂固的封建门第终于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开始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由宗法伦理向利益驱动转变。这种背景在《杜十娘》这篇小说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常言道:‘说着钱,便无缘”,“如今的世情,那有顾缓急二字的”,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鸨儿与杜十娘,三亲四友与李甲,李布政与杜十娘,孙富与李甲,甚至李甲与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钱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也正是杜十娘积攒“百宝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宝箱”来换取李甲的爱情。2.“百宝箱”是杜十娘价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说中的杜十娘,是一个聪明、美丽而热情的女子,但因“命运不辰”,落得“风尘困瘁”,饱经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躏,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她渴望摆脱这种非人的处境,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因而“久有从良之志”。但是,一个女人,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又谈何容易。更何况,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一时的欢爱,一般的婚姻,她要追求一种人间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积攒“百宝箱”,希望用“百宝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百宝箱”来换取真正的爱情。在选择李甲托付终身之时,杜十娘又一直不肯把“百宝箱” 的秘密告诉李甲,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会里,在充满铜臭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哪有什么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注定要破灭的,她的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3.“百宝箱” 是社会和人性激烈冲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同时又交织着利害关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没有生长真情的土壤;在这样的社会里,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没有养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严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误以为金钱可以买来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来就算李甲负义,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尽,她有青春,美丽,还有金钱,她还可以另寻他欢,就算独自一个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礼教,自私自利的人际关系,使杜十娘彻底的失望了。一个曾经对自己感激涕零的人,一个自己真心爱的人,只为“一千两”,为个人私利,就不惜背信弃义,断然出卖自己,而且还面有喜色,心无愧意。试问天底下有什么地方可以容纳下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容纳她追求美满的生活?试问又有何药物可以治疗她那颗破碎的心,可以抚平她灵魂的创伤?杜十娘,她只有用骂来表示内心的极大愤慨,只有用死来反抗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来保存自己的尊严和清白!。杜十娘沉下江去的不是“百宝箱”,是人性,是道义,是良知,是人心,因为当时社会容不下这些东西,杜十娘始终没能躲开礼教的罗网,成为一个金钱和利益的牺牲品。杜十娘,看错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礼教对人性的毒害和摧残,看不透金钱和利益对人间真情的践踏与戕贼。而李甲、孙富之辈,只是成了间接的杀人凶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 可叹的一曲社会和人性的双重悲歌。雷雨曹禺教学目的: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第一课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一.曹禺和《雷雨》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一.复习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二.赏析第一场第一层:1.分角色演读剧本:两个角色,一个扮演鲁侍萍,一个扮演周朴园。2.第一场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明确:2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半晌”,写鲁侍萍和周朴园追忆往事。第二层写鲁侍萍和周朴园现在的矛盾冲突。3.“大概是的”中“大概”一词能不能换掉或删除?为什么?明确:不能。这个词表示揣测语气,说明鲁侍萍并不知道,因为她不是周朴园的下人。4.周朴园为什么要旧雨衣,不要新雨衣?明确:出于处境艰难,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面临很大困难的时代背景。5.周朴园为什么觉得鲁侍萍奇怪?明确:因为鲁侍萍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自然,完全不像陌生人,另一方面周朴园又有些熟悉。6.周朴园说梅家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而鲁侍萍说“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样写表达上有何效果?明确:夸奖的话从周朴园嘴里说出,更可反衬出其内心的虚伪、灵魂的卑劣;而鲁侍萍的自贬恰恰表现了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对她的打击之大,以及其内心的怨愤之重。7.鲁侍萍为什么不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而当周朴园说要为之修墓时,她何以又说出来了?明确:先前是因为不愿提及那些于她并不光彩的事,后来说出来是为了揭露周朴园虚伪的本质。三.分析第一场第二层: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周朴园口口声声思念梅侍萍,而一旦她出现在眼前时,他又为何“忽然严厉”起来?明确:因为这已不是从前那个让他日思夜悔的梅侍萍。而且那先前的思念只是一种虚伪的惺惺作态。2.鲁侍萍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她虽然认识到自己的遭遇很不公平,但却缺乏觉悟,所以把一切都归结到命运上去。3.“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可否不用反复?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反复能充分表现她的怨愤之情。4.周朴园大三十晚逼走梅侍萍为的是什么?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一个什么论断?明确:为的是娶有钱的门当户对的小姐;这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5.周朴园说他当时是“于心不忍”,真是这样吗?明确:不是。这只是他为自己的丑恶灵魂所找的一个自慰的借口,只是为自己的可耻行径做开脱。6.鲁侍萍听周朴园的辩解之后,思想情绪有何变化?她还怨恨周朴园吗?明确:她善良的本性使她丧失了抗争的斗志,内心也宽恕了周朴园的卑劣行径。7.周朴园说“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这是怎样的心理?明确:担心鲁贵来寻他报仇。8.鲁侍萍说鲁大海跟周朴园“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那么鲁大海是怎样的人?周朴园又是怎样的人?明确:鲁大海是工人代表,有责任心,有正义感;而周朴园是资本家,无责任心,靠欺压工人谋利。9.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为什么要冷笑?明确:周朴园以为一旦鲁大海知道自己就是她的父亲时,便会放弃与自己斗争的激情。10.周朴园为什么要给鲁侍萍钱?后来为什么又要给路费?明确:先是为了收买鲁侍萍,后来是为了早点把鲁家的人撵走。11.周朴园在确定鲁侍萍将要离开此地时,又给她一张支票,其目的是什么?明确:为了用金钱补偿自己的罪孽,以求得灵魂的安宁;也力图用金钱来堵住鲁侍萍的嘴,怕暴露自己的丑恶之事。12.周朴园说鲁侍萍不受支票“将来会后悔的”,你认为她会后悔吗?明确:此时的鲁侍萍已是彻底看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绝不会再让周朴园得到灵魂的安宁,也不会宽恕他的罪过,因此,绝不会后悔。13.从第一场来看,你认为鲁侍萍、周朴园是怎样的人物?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善良、正直、刚毅顽强。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的品格特征是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险诈。是一个完全的地地道道的伪君子。14.分角色朗读第二层。一.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三。第二课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一.处理课后作业一二三:(略)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一.完成下列练习,赏析第二场:1.从鲁大海说的话来看,他知道鲁侍萍来这里了吗?他若不知道,这句话应该怎样表达?(知道,因为他说了一个“还”字,他若不知道,就应说:妈,您也在这儿?)2.“我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这反映了鲁大海什么样的思想性格?(说明鲁大海坚持正义,见义勇为,责任心强。)3.“拜望拜望你”体现了鲁大海对周朴园什么样的态度?(体现了鲁大海对周朴园的鄙夷蔑视的态度。)4.“忽而软,忽而硬”反映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品性?(说明周朴园对待工人一贯软硬皆施,这是他狡诈的性格的体现。)5.“意气”能否换成“义气”一词,为什么?(“意气”指意志、情绪,课文中是周朴园指责鲁大海缺乏理智,意气用事;而“义气”指人有气概,有感情。不能换。)6.鲁大海想到了周朴园想花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相信工人是团结的、可靠的,但结果其他三个代表还是被周朴园收买了,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说明周朴园老奸巨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鲁大海等工人领袖缺乏斗争经验,对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准备不足。)7.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样开除他?(鲁大海长期受到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闹得最凶的工人”,开除他可以杀鸡给猴看,亲情轻于金钱;另外,开除他也可以让鲁家的人快走,以免后患。8.周朴园的所作所为简直是伤天害理,总起来说,他有几件伤天害理的事?(主要有三件:①是大年三十夜为娶有钱有势的姑娘撵走梅侍萍母女,害得她家破人亡,骨肉分离;②是叫警察镇压工人,结果死了三十多条人命;③是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扣取三百块钱。)9.“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这句话在戏剧冲突中有何作用?(这本是鲁大海愤怒地诅咒,结果却变为事实,在冲突中起了伏笔的作用。)10.“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话表现了鲁侍萍怎样的感情?(周萍本是自己的儿子,却亲手打了亲弟弟。鲁侍萍眼见着却又不能道破事实,言语中充分体现了她眼见骨肉不但不能相认,反而自相仇恨的痛苦;再者也没有想到周萍成了这么一个鬼东西。)11.学生归纳鲁大海的人物形象。(提示:他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但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幼稚卤莽的弱点。)二.让学生自读《曹禺谈〈雷雨〉》,体会戏剧的冲突和人物形象。附:课外资料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自己,在当时社会上当然是“名流”“贤达”,他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他教育的儿子周萍,也是个好儿子,“健全的子弟”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其实已经腐烂透顶了。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大儿子他留下来了,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让侍萍抱走了。可以想像得到,那情景是多么凄惨。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周萍和鲁大海,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由于社会、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再也没有办法相处在~起了。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鼓捣出了这么一大堆东西来。可能是因为常看报纸的关系。那时的确常常闹罢工。我听到过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资本家在哈尔滨修一座江桥,他故意让江桥出险,使几千个工人丧生。他是承包商,从每个工人身上扣二百块钱。我所写的周朴园就是这样发了一笔昧心财、血腥财,从此他才阔起来。这样一个人,你说他没道德,他可觉得自己高尚得很哩,觉得自己最崇高、最了不起了,他又是那么“多情”,那个被他糟踏过的丫头,都被他升格为“前妻”了,甚至连他和这个丫头胡搞、后来生了孩子的那间房子,房子里的摆设,他都一直保持原样,不准别人动一动。他自以为是好丈夫,好父亲,正人君子,其实是个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制横暴的魔王。他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当三十年后侍萍又来到他家见到周萍时,他让周萍跪下,说:不要以为她出身低下,却是你生身之母,不要忘了……多么冠冕堂皇!他竟没有一点自愧自疚。他对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因为他自和侍萍分别后,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个阔家小姐,抑郁而死;第二次就是和繁漪。两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地放荡过,但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回想起来,还是和待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了些美好的记忆。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所有人物都在第一幕里交了锋在第一幕,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交了锋,见了面,种种矛盾冲突都聚拢一起,爆发开来。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一场,我用了点技巧。从与繁漪的谈话中,侍萍已经知道,自己最怕的事,终于发生了,而且比自己所能想像到的还要坏。她之所以没有马上站起来就走,是因为自己整整受了30年苦,万万没有想到,阴差阳错今天又回到了这个家,碰到了这个人。既来了,她想看看这个人的心到底有多黑。一开始,周朴园错把她当成了家里新来的仆人,大不高兴,责备为什么又把窗户打开了等等……似乎对昔日的侍萍,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哀思。继而又命她向太太去要衣服;当侍萍接口回答:是不是那件烧了一个小洞又织补上,并在上面绣了一个“萍”字的旧绸衣?这时他才感到诧异。当他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竟然就是他30年来一直标榜着念念不忘、被他始乱终弃、投江自尽的侍萍时,他惊呆了,脱口而出的话就是:“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这和从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刚才那满天的怀念呀,眷恋呀,柔情蜜意呀,全都无影无踪了。“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出自侍萍身上,是很自然的。旧社会像她这样一个妇女,怎么能没有一点宿命论思想?今天人们可能不理解:你受了这么大委屈,他还问你干什么来了、谁让你来的,你该骂他,怎么这么软弱?我说这是生活,是真实,是悲愤。“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此时的周朴园再装不像了!“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他开了一张支票,登时,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出来了。伪善的假面具被扒下后他是那么冷酷无情。而且他也感到幻灭:当初那么可爱的一个女孩子,今天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而且成了对他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严重威胁。所以,非再次把她赶走不可。他的阶级本能使他没有任何考虑,而马上做出这种决断。侍萍心想,我这些年所受的痛苦,绝不是你这几个臭钱所能算得清的。对此,周朴园简直不能理解,而且生气了:“你现在要什么?”“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这不能不给她看,因为她一闹就更不得了。下面就又是属于技巧的东西了,鲁大海也来了,周萍也来了,鲁妈也在这儿,碰到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变成了资产阶级少爷,一个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正在反对他的父亲——外国煤矿的资方代表。周朴园告诉鲁大海:在你离开煤矿以后,其他代表已签字同意复工,你们罢工失败了,你已经被开除了。鲁大海悲愤不过,大骂周朴园,把他最丑的事兜了出来。周朴园虽然很气,但还能硬撑着,周萍这个“孝子”却上前打了大海两巴掌。侍萍再也没有想到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自己的儿子竟变成了这样一个鬼东西,她连一声“萍儿”都叫不出口了:“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母子、兄弟,成了这样阶级对立的关系。为了把事情掩盖起来,周朴园立刻解雇四凤、鲁贵,和他们断绝一切关系。他怕得很,直到第四幕,他还要寄钱给鲁妈,不是为了慈悲,而是因为他不放心,非用钱堵他们的嘴不可。鲁妈很有骨气,钱她不会收,但她信命,认命。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于分析的。鲁妈也是写起来比较费劲的一个人物。一.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四五。2.完成印刷资料。五.教学后记:茶 馆老 舍 一、教学目的:  1 . 领会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揭示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 规律。 2 . 理解本文特点: 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 王利发) 的 悲剧命运、茶馆的变迁为线索,在全局上与历史横断面交织,展示 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二、教学重点、难点: 1 . 重点: 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语言。2 . 难点: 本文的矛盾冲突,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 容。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作者及作品;剧本阅读。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一、文学常识:老舍( 1 8 9 9 ─1 9 6 6 )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 9 5 1 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撊嗣褚帐跫覕的称号。撐母飻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 9 6 6 年8 月2 4 日含恨自尽。 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茶馆》简介: ( 1 9 5 7 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第一幕,1 8 9 8 年初秋,戌戍变法刚失败,谭嗣同问斩后不久,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的人把这里作为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所。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们展示了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1 . 剧中描写了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连官府也怕他三分。2 . 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府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3 . 吃朝庭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4 . 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生活豪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5 . 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这一切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第二幕,即课文节选部分。( 民国初年)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1 . 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2 . 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中蒸窝窝头。3 . 身怀绝技的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频于失传。4 . 恶势力异常活跃,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国民党官僚互相勾结,横行霸道,地痞、特务如鱼得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命财产随时受到威胁,王利发在茶馆被人霸占后悬梁自尽。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的社会,表明旧中国注定灭亡。剧中通过康大力等人投奔西山解放区的描写,暗示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本剧是旧社会的一曲葬歌,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二、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节选部分:词语补释(投影)割据: 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体面: 体统,身分;光荣,光彩;( 相貌或样子) 好看,美丽。抱怨: 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埋怨。寒酸: 旧时形容穷苦读书人的不大方的姿态。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过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咂摸: 寻思,反复研究。P 1 4 9 注津贴: 工资以外的补助费,也指供给制人员的生活零用钱。兵荒马乱: 形容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造孽: 佛教用语,做坏事( 将来要受报应) 。也说作孽。忏悔: 认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盘查: 盘问检查。搭讪: 为了应付尴尬局面而找话说。P 1 4 5 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欣赏本文的结构特点及人物形象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结构特点: 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互相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1 . 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以出场先后排列) : 王利发: 精明干练,见机应变,胆小怕事,是一个自私的商人。王淑芬: 王利发的妻子,家庭妇女。李 三: 打工为生的雇农。巡 警: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大 兵: 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唐铁嘴: 抽大烟,油嘴滑舌的流氓。常四爷: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乐于助人的旗人。松二爷: 游手好闲、没能力谋生的旗人。宋恩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吴祥子: 老牌特务,告密捕杀革命者,统治阶级的爪牙。刘麻子: 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的地痞。康顺子: 下层劳动人民,被骗卖的悲惨遭遇。康大力: 康顺子买来的儿子。老 陈: 专为卖妻的逃兵。老 林: 专为卖妻的逃兵。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者。难民、报童、学生、军官2 . 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苦衷、逃兵的蛮横等都表现了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黑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刘麻子、唐铁嘴等人正是那黑暗社会的产物,这种似乎撐奘碌谋鐢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3 . 巧妙的衔接与穿插: 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衔接,使整个戏浑然一体。如开场,李三向王淑芬抱怨工钱不长,可话越来越多,王淑芬同情李三,引出她与王利发的口角,李三抱怨的时候提到要关城门可菜还没买,又给常四爷送菜作了铺垫,就这样环环相扣,每一个情节既清楚又连贯。利用人物特定身份和特殊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如刘麻子与逃兵在茶馆做人口交易,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有人出现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峰的出现,作为茶馆中迎来送往的生意是完全正常的,因此,自然打断刘麻子的戏,等崔久峰下场后,宋恩子、吴祥子又上场敲诈逃兵。这种穿插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作业: [ 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第三题。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剧本,在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对话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使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仔细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通过剧情与人物语言,认识剧作的矛盾冲突及其实质,理解作品的主题。  4、通过排演课本剧,激发学生阅读剧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罪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难点:1、仔细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2、通过剧情与人物语言,认识剧作的矛盾冲突及其实质,理解作品的主题。二、教学设想:本文的欣赏重点是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把握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课文较长,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整部剧作的内容,重点阅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即从帕里斯上场到朱丽叶死去,注意体会人物感情。可以播放电影,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教学中可通过朗读、配音,创设情境。  本文是自读课,可与活动课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排演课本剧,加深其对戏剧人物的了解。三、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外活动二次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体味罗密欧的感情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  导语: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用挚热的感情唱出一曲曲爱的赞歌。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爱情悲剧我们接触过许多,谁能来举例?(学生散答)  (归纳)刘兰芝与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篇爱情悲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二、剧情简介三、交待鉴赏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前几天我们观看了由剧作改编的电影,大家都为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感到惋惜,我们课本中节选的就是这一部分。课文较长,我们重点赏析前半部分,即从帕里斯上场到朱丽叶死去。要求大家在品味作品语言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剧作的矛盾冲突。四、分角色朗读、品味语言,重点体会罗密欧的感情  讨论明确:通过品味语言,我们了解到此时的罗密欧心情十分复杂。爱人的死使他失去了理智,一反昔日的温和有礼,变得暴躁,狂怒。他悲痛欲绝,立志殉情,所以痛苦之中又感到一丝欣慰。就这样,忠诚的罗密欧带着对爱的向往,悲壮地倒下了。命运似乎在故意作弄人,就在他倒下的瞬间,朱丽叶却满怀与罗密欧相聚的希望从假死中醒来。当她看到眼前凄惨的一幕时,不顾劳伦斯长老的劝阻,毅然决然地举起匕首刺入自己的心脏。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分析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讨论:  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绽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  (归纳)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制。可结合剧情分析,如:两个家族的械斗,朱丽叶的父亲逼迫女儿嫁给帕里斯等。两家的家长,包括提伯尔特在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顽固维护着本家族的荣誉和势力,他们实际代表的是一种狭隘保守的旧道德、旧观念。  (上述观点会为绝大多数学生所认同,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见解。  学生对莎翁的四大悲剧都有所了解,其主人公的不幸结局都是由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如: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盲目轻信。估计一些学生在此基础上会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家长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我们从剧本中可以得到一些社会教训。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  学生敢于提出新见解,教师要予以肯定,然后引导同学就此观点展开讨论,不急于在课上就得出结论。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翻看原著,查阅资料,再多寻找一些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再交流,再讨论。  课堂上暂时只按第一种观点继续往下分析。)  面对这些阻挠,罗密欧和朱丽叶持什么态度?要求联系电影中的情节,结合课文语言作出分析。  (归纳)厌恶这种野蛮的厮杀。如:罗密欧劝帕里斯“想想这些死了的人,你也该胆寒了”“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使我再犯一次罪”,都表明罗密欧真心希望这样的流血事件不再发生。  (归纳)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懈地努力,希望能用他们真诚的爱来消融两家的仇恨,能化干戈为玉帛。如:在维洛那街头,当凶狠好斗的提伯尔特用侮辱性的语言向罗密欧挑衅时,罗密欧非常真诚地劝阻提伯尔特,直到好友为他而死,罗密欧才忍无可忍地拔剑格斗。当他在墓中看到提伯尔特的尸体时,他沉痛地说“原谅我吧,兄弟!”称冤家对头为“兄弟”,表明他希望两家的恩恩怨怨能从此一笔勾销。  (归纳)还有一种反抗精神。如:朱丽叶的父亲气急败坏地要把女儿嫁给帕里斯,朱丽叶宁死不从,同时向劳伦斯长老求救,这表现了朱丽叶的反叛性。其实,罗密欧与朱丽叶能够不顾两个家族间的仇恨,真心相爱,这段爱情本身就具有一种叛逆性,是对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挑战。  无论是对封建世仇的厌恶、调解,还是对封建家长的反抗,都表现了青年一代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也就是作者所宣传的人文主义理想——反封建,反神权,肯定现世,颂扬爱情。大家知道,戏剧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觉得这部剧作反映了什么样的矛盾?  (启发:是罗密欧、朱丽叶这对贵族青年与两家家长、两个家族间的矛盾吗?这样概括是否全面?)  (归纳)这是青年一代与封建势力的一次交锋,是新旧两种思想、两种道德观念的矛盾冲突。剧作的结尾,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换来了两个积怨多年的家族的和解,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呢?如果以殉情的悲惨一幕作结,不更富于感染力吗?  (归纳)两个青年的死换来了两个世仇之家的和解,昭示着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这个结尾象征着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的胜利,即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小结:这部剧作虽然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主题却远远超越了爱情本身。许多文学作品都是这样,爱情只是载体,在它之上附载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所以大家在阅读同类作品时,要透过爱情的表面,挖掘出作品深刻的内涵。二、课外活动:演出课本剧,使学生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感情、作品的主题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排演课本剧,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可以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排练,最后择优选用。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会使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各有所长的学生就都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舞台上,幽暗的灯光,阴冷的布景,哀婉的音乐,会使观众很快进入情境;而演员们投入的表演——那低回深情的倾诉、那毅然决然的殉情,会深深地触动每一位观众的心,不由你不为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掬一把同情之泪。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  在观众意犹未尽之时,教师应趁热打铁,让大家畅所欲言,谈自己观后的感受,如对表演的评价,通过课本剧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等。也可让几个主要演员走下台来和观众见面,谈一谈自己表演的体会和收获,让四个罗密欧、四个朱丽叶、四个帕里斯、四个……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这样,经过感性—理性—感性的几个循环,学生对作品一定会有沁人心灵的理解。  (七)总结  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信念却并没有被命运摧毁。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不同了,在今天,这种殉情的方式已不可取,但男女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幸福、自由,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三块钱国币教学目的  一、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和结局。  二、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体会作者出人意料的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处。   四、品味剧本幽默的语言风格,继续培养学生比较评价的能力。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教学法中,可采用突破法,即举一反三法,是指以选取单元中最典范,最能完整地体现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一二篇课文为范例,教师重点进行研讨,然后指导学生在突破的基础上,模仿教师的方法自学其他课文,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又掌握到方法,从而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学习本课,在前两篇教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能,利用这个剧本给他们一次大胆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在教师有机的指导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鉴赏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并能写出有条理的鉴赏文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表演剧本,整体感知,了解剧情及冲突。 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 一、表演剧本、整体感知   在课下编排和表演剧本的基础上,把精彩片断引入课堂,让学生具体感知戏剧人物形象,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进入自学情境。 二、电脑提供如下背景材料    1.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郡副部长等职。   2.丁西林的喜剧风格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尤以独幕喜剧见长。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他的作品多为带有诙谐意味的趣剧,大都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能在较为轻松平淡的戏剧冲突中反映社会现实,寓庄于谐,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其中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不仅技巧圆熟,而且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尤为人所称道。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其中虽然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但轻松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尖锐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剧。  3.关于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69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肘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三、学生在背景材料的帮助下,围绕教学目标、深入解读,质疑解疑   1.学生自主阅读,结合目标和课后练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2.小组同学交流探讨,结合自己解疑的过程展开讨论,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补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把全组同学存在的共性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交全班同学讨论。 四、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别就本课的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谈本组鉴赏的结果,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修正   1.鉴赏戏剧冲突,评价剧本结构及剧情。   2.通过舞台提示和情节鉴赏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吴太太: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可见,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从后面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尖酸刻薄,出言不逊,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在与大学生的三次交锋中,她总是主动进攻,大学生则是被迫抗战。特别是当她听到大学生说她是\"泼妇\"时,不依不饶,争吵、谩骂,一*、再*、三*,直到大学生忍无可忍,打碎花瓶,掏出国币,她才一时语塞……这是一个自私、吝啬、毫无同情心的有钱阶层的典型。  杨长雄:  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可杨长雄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面对一个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女人,他仗义执言,锋芒毕露,据理力争,在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中,他先是辩论,为李嫂鸣冤,当吴太太的矛头直接指向他时,他是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时,他只用两个动作便结束了全剧,给人留下较大的回味余地。这是一个正直、善良、富于同情心的青年的典型。  3.结合练习三,与(茶馆)比较,鉴赏语言的不同特征:  本文和《茶馆》的语言都很幽默,富有讽刺意味,但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的幽默是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例(详见课后练习题)杨长雄先是发牢骚,通过对比发泄不满,对比中见幽默。接着又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语调,好像是抱怨,实际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茶馆》中的幽默是含泪的幽默,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对于王利发的不满,(详见练习三例2)唐铁嘴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让人误以为他已经去掉了不良嗜好。正当王利发感到惊讶时,他出人意料地紧跟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啦。\"听到这里,观众一定会哄然大笑。而他接下来的夸耀,虽然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悲哀:明明是帝国主义侵略,自己受了毒害,他却偏偏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他的无知、无耻,他的奴性就不言而喻了。  四、总结归纳,理顺思维  经过\"自读--质疑--讨论--评价\",学生已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再帮助学生跳出文本的圈子,梳理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论联系实际--写出有条理的鉴赏文章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复习导入 二、知识的误解与能力的运用   结合上节课的鉴赏过程,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分析鉴赏,抓住关键问题写出自己的评论文章。  提示:抓住一点去评析;最好不要面面俱到,以免空泛肤浅。三、互相交流,分组品评   就自己的观点和鉴赏文章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互相吸取好的观点和看法。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文章: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最后评出最佳者交给老师。四、成果展示  把各组推选出来的优秀文章读给大家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逍遥游庄子教学要点: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教学难点:庄子的哲学观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二.课前预习与检测: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文学常识:《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2.生字识记:鲲鹏()北冥()抟扶摇()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树()斥鹌()蓬蒿()沮丧()泠泠()数数然()恶于待()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一.分析第一段: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2.“怒而飞”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难道(其真无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⑤还是(吾其还也)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②况且(且尔言过矣)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⑤按时(学而时习之)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第二课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二.分析解读第二段: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三.分析第三段: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②挨着(天涯若比邻)③处处(比比皆是也)④勾结(朋比为奸)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⑤计算(数不胜数)。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①好,表答应(王曰:“善。”)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二.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一、二、三。三.教学后记:虎丘记教学目标:1、体会公安派散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点。2、分析“丘积”“云泻”“晚树”等词语的运用。3、分析描写中比喻、夸张、衬托等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和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教学设想:1、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翻译全文,教师点出重点。2、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体会本文独特的个性。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文学常识;疏通文句。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文学常识:1、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著有《袁中郎全集》。与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学见长,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为反对复古(王世贞、李攀龙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为“个性”“真情”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其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其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2、虎丘与虎丘记: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作者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次。而后写了这篇游记。二、疏通文句: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而中秋为尤胜(尤其超过平时)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莫不靓妆丽服(与“靓女”比较)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像丘那样,像云那样)布习之初,呕者百千(讴,唱歌)一切瓦釜(比喻的说法)属而和者(注音)竹肉相发(借代)(10)、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11)、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学生翻译一、二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修正。分析第一节: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虎丘游览盛况)分几层来写?分别写了什么?(两层,以“而中秋为尤胜“为界,之前总写,之后以中秋为例,具体写。)前后两层分别从何角度来写?(第一层,从时间“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间“游人往来,纷错如织”两个角度来写。第二层,从“概况”(“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长卷”(“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三个角度来写。“概况”“长卷”“全景”分别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概况”是“面广、人多、场面大”;“长卷”是“人多、乐器多、酒多”;“全景”是从“形、色、声”三个角度比喻夸张。本节文字所写场面可以用哪个字概括?(“乐”)。表面上写游览之盛况,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民之乐”)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小结:本节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虎丘游乐图。分析第二节: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完成课内练习,填写表格。时间歌者情形环境效果布习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数十人摇首顿足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已而三四辈属而和┅竹肉相发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清声亮彻,听者销魂比至夜深一夫登场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刻月影横斜,荇藻凌乱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3)本节文字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与民同乐)(4)小结:本节文字层次清楚、引人入胜地描写了斗歌场面。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分析第三节、第四节;欣赏公安派的特点。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简要指导阅读第三节:学生翻译第三节,教师及时纠正。最可觞客(适合)晚树尤可观(暮色中的树)仅虞山一点在望(修辞方法分析)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用……的方法)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建祠供奉)而病寻作(不久)分析: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简介了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各抓住了其什么特点来描写?(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表达了何种感情?(本节文字写了“景之美”,抒发了钟情山水之情)二、简要指导阅读第四节1、翻译第四节,教师及时纠正。吏吴两载(做官)迟月于生公石上(等待)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官吏)(差役)分析:本节文字作者发了怎样的议论?(乌纱之横、皂隶之俗)此议论缘何而发?(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厌恶、鄙视官场)三、引导学生体会“公安派”散文的特点。1、“不落格套”“个性”:(1)并非某次游览的记叙,而是六次游览的总记。景点是介绍性的。(2)不是先写自己之游览,而是先写民之游。游览主体在第三节才出现。自己的感受于百姓的快乐之中。2、“真情”:依据第一、二节体会作者对百姓“游览、斗歌之乐”的由衷赞美之情,自己“与民同乐”的渴望。(“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竞以新艳相角”“摇首顿足”“听者销魂”)依据第三节体会作者对虎丘美景的赞美之情,自己钟情山水的人生追求。(“最可觞客”“晚树尤可观”“仅虞山一点在望”)依据第四节体会作者对官场的厌恶、鄙视之情,自己辞官归隐的决心。(“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余幸得解官”)此文与一般“公安派”散文有所不同,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的揭示)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三”。给下列词语的用法归类:冠B、蔀屋C、樽罍D、新艳E、瓦釜F、竹肉G、荇藻H、乌纱I、皂隶(七)板书设计:“个性”“真情”游览之盛乐与民同乐公独抒性灵斗歌之乐安景色之美美钟情山水派不落格套游后之感憾鄙夷官场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促织教学目的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教学设想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注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一、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及作品,通读课文,解决词句疑难、分段。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题解: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2.通读:(1)提出要求: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②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2)通读课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注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注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注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第1层是母亲骂,第2层是父亲再算帐。③思试之斗以砚之:前一“之”代“蟋蟀”,后一“之”代“蟋蟀角斗的本领”。“以”,连词“而”。“舰”,窥视,此处是“看”的意思。⑦又试之鸡:(接着)又(拿它)跟鸡试斗一次。“试之鸡”即“试之以鸡”、“以鸡试之”。3.分段:(1)提问:①贯串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促织)②以“促织”为线索,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明确:全文9段,前面8段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最后一段是作者评论,属作品的附带部分。根据学生的讨论,有几种分法,一种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束这四个部分来分的;另一种是按段紧扣“促织”这条线索划分的,建议把这两种分法,编写一个简单而又清楚的结构提纲,在课外完成。4.布置作业: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2)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第二教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一、教学要点。编写本文情节结构提纲,深入研究课文思想内容。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检查作业:(1)指名两位学生板书情节结构提纲。(2)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讨论学生的翻译。明确:①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②奉行者:以译“奉皇帝的命令去办的人”为好,可与上文“天子”一致。③加以官贪吏虐:加以,该是两个词,“加”,加上;“以”,由于。“贪”译“贪婪”为好。④一跬(kuǐ)步:课文未注。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课文中是“一举一动”的意思。⑤以蠹(d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有的译作“由于读书而贫困”。根据文意还是以译作“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为好。(译文见人教社编《教参》,上说略与不同,供参考。)(3)讨论学生板书的情节结构提纲:边讨论边修改学生的提纲。(附)板书设计(投影)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2.分析课文内容:(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未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讨论。明确: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3.布置作业:做“思考和练习”题一、二、三、四。第三教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一、教学要点。对照比较阅读,揣摩文意,局部改写课文。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检查作业:“思考和练习”第一、二题,参见第二课时教案,第三、四题参见人教社编教学参考书。第一题中,关于作品的消极方面,要注意蒲松龄生活的时代(17世纪),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加以苛求。作者把成名的逆来顺受称作“天将以酬长厚者”,就是这种历史局限的反映。2.对照比较阅读:(1)《聊斋志异》有几种不同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加以比较,作出评价。(投影)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讨论。明确:句子的上文有“问者?香于鼎,再拜”,例句a承上而下,合乎语境,更确切。(投影)2讨论。明确:例句a从四个方面写出成名捕捉蟋蟀时的极度紧张,搞得精疲力尽,远比例句b形象生动,更深刻地揭露了“岁征民间”之苦。(投影)3讨论。明确:例句b只写成名夫妇对子之爱,而例句a写失虫之优甚于失子,是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控诉。(2)读下面一则与《促织》相关的《野史》,与课文作比较,有哪几处不同?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讨论。明确:《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③鸡啄食促织;④夫亦自经。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3.练习局部改写:要求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改写促织的结尾部分,可以写出各自设想的结局。4.布置作业: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柳毅传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2、学习传奇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特点,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教学重点:分析人物个性和体现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具体内容见课文)二、导入课文。  介绍传奇特点:唐传奇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对此鲁迅曾有论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朗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笔丛》36)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传奇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如《柳毅传》写柳毅为龙女完成传书使命,钱塘君杀了泾河小龙,救回龙女后,又陡生波折,平添钱塘君逼婚,柳毅严词拒绝一节。柳毅回家后连娶两妻皆亡,似与龙女无缘,不料三娶的卢氏竟是龙女的化身。作者围绕龙女争取婚姻自主这一主线安排情节,展开矛盾,波澜迭起,出乎意料,入乎情理,构思极巧妙,体现了“作意好奇”的特点。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唐传奇的语言生动流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这与作者不少是诗文高手,讲究修辞造句,注意汲取骈文和口语之长有关。如钱塘君救回龙女后,“洞庭君曰:‘所杀几何?’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寥寥数语,钱塘君的性格、说话时的神情口三、解读文本。阅读小说要紧紧抓住情节、人物、和背景三个要素。首先思考以下问题: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书信。请求传书,允诺传书,洞庭传书,传书的结果,组成了完整的故事。2、情节曲折是传奇的鲜明特点,请结合课文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情节之奇?柳毅入龙宫一段,传书的方式奇特,按照这种方式,果真见到了水府龙宫,见到了人世间没有的奇景,还见到了神龙世界的奇人。(具体见课文)3、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情节有什么作用。以书信为线索,又能突出人物性格,龙女托书柳毅,说明龙女不屈服于命运,想方设法要跳出苦海,寻求幸福;柳毅传书,表现了急人之难的侠胆义;钱塘君闻讯而怒,食婿除恶,表现了正直刚烈的特点。4、课文以后的情节是这样的:洞庭君感柳毅之德,设宴款待。钱塘君提出将龙女许配给柳毅,但因出语傲慢,遭到柳毅的严辞拒绝。柳毅辞归,娶妻屡亡,乃迁居金陵。而龙女于直感柳毅之恩,“誓心求报”,她闭户剪 发,断然拒绝父母欲她许配给濯锦江的小儿子的愿望,后知柳毅在金陵鳏居,乃化名卢氏女,由媒说合,与柳毅终成配偶。夫妻感情甚笃。谈起往事,柳毅方知卢氏即龙女。后夫妻徙迁南海,复归洞庭。5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故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撰写课文故事梗概。上课时间:第周星期具体步骤:一、撰写课文故事梗概一日,柳毅下第还乡,路缝牧羊女,貌若甚戚者。问其故,乃知龙女也,为无情朗所厌薄,又得罪舅姑,以致毁焉。托书于毅。慨然许之。以水府深,遂叩通达之术,径引别东去,月余还家,诣洞庭,果如其言,由武夫揭水指路,数息至宫,会洞庭君,幸玄珠阁,须臾方临。设拜后进书,哀咤良久,举宫悉恸。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学生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小结。龙女:是一个美丽善良,追求幸福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女子。要点:不满父母包办,不屈从于命运,力求改变命运,   面对丈夫公婆的迫害,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要跑出苦海。小结    封建的妇女的形象。         柳毅:是一个见义勇为,扶弱锄强的青年。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全力歌颂的对象。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要点:刚毅正直,有正义感,同情弱者。他把代人传救人于危难看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显出他坦荡的情怀。钱塘君:是一个剪除恶暴伸张正义的勇士的形象。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坦直莽撞。敢于承担责任。深深的依恋执着的思索——《乡愁四韵》赏析最早读到余光中的诗是《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读着这样质朴的诗句,内心便不由怦怦乱跳,多么炽热的赤子子心啊!再细品其诗,更为诗人深藏不露的诗歌才华所折服。读了《乡愁四韵》后,对诗人的诗情和诗人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敬佩诗人对渴望祖国统一执着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这种抒情方式虽然看起来较为简单,但也很容易写成空泛、概念化、含义浅露的口号而失去诗意。这就要求诗人对景、对形、对社会的事物作特别有致而深刻的观察,也更强调所选意象的典型化和构思的巧妙。采用这种抒情方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诗人必须具备充沛的激情,二是诗人须具备高度驾驭诗歌意象的能力。这两点,余光中先生无疑都是符合的。余光中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忧患意识。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本为一体,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但解放后,两岸关系的不正常,使台湾孤立于大陆之外,人为地割断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但它却割不断共同走过五千年风风雨雨的两岸炎黄子孙的血肉之情。尤其是解放前夕离开大陆的这一代大陆人,这种现实无疑使他们成为有家不能归,有根不能寻的游子。而作为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最富有激情的诗人,其内心的痛苦和渴望回归与寻根的心情更是无可比拟的。诗人从小就熟读的“日暮道且远,游子思故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些思乡的诗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被眼前的景物所引发,而产生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日积月累,长期郁于心中,一旦爆发便如决堤的江河之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诗人喊出了自己心中久藏的一个个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一咏三叹,一个渴望得到祖国文化的熏陶,思乡爱国的赤子形象跃然纸上。在诗中,诗人刻意选取的四组意象:“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无一不深深地刻有中华民族的印记,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敏感性,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和传达感情技巧水平的高超。第一章中,诗人选取“长江水”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作为第一意象,可以说是含义深刻。在诗歌中,第一意象往往是核心意象。黄河、长江是中国的两大母亲河。诗人为什么只取长江?我们可以读一读余光中的另一首诗《民歌》,“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云/也听见//如果黄河冻成冰河/还有长江最最母亲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也听见/龙/也听见/”可见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是具有“最最母亲的鼻音”的;而作为游子的诗人怎能不渴望母亲的关怀,其渴望的程度表现为他的要求很小:“一瓢长江水”。“弱水三千,只取瓢饮。”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诗人的印象中,长江应是五千年黄河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大陆的发展与延续。因而,诗人要发展、要壮大,迫切渴望得到这种文化的滋润,但这种愿望似乎不能实现,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故乡何处是,忘却除非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买醉,醉可消愁,然而作者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无可买“醉”,无法一醉消千愁忘却思乡之情,渴望的结果只有使诗人内心痛苦之情更为剧烈,思乡之情更为炽烈,因而,诗人不由自主地再次发出迫切的愿望:“给我一杯长江水啊长江水”,这并不是首句的重复,而是首句的升华,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在第二章里,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这一章的内容实际上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渴望回归的心情更趋热烈。“海棠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海棠是中国民间居家庭院的常见景物,而今,家乡的“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的思乡之情中默念。家在远方,而归期无望,热切的期盼与无法实现的现实在诗人的内心冲突,诗人倍爱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着“沸血的烧痛”。另一方面,一张“海棠红”还有另一重含义,作为一个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诗人,祖国在他的心中是“一张海棠红”,(注:中华民国的版图包括现在的蒙古,大陆部分形似海棠叶)诗人面对完整的故国版图,却流落在这张“海棠叶”之外,国土的分裂使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倍感肩负的使命,而诗人的能力与实现这一使命的差距更使诗人愤激不已,心如泣血。“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此章充分写出了诗人的迫切心愿和时代己任。一、二两章选取的“长江水”、“海棠红”,两组意象,反复吟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和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情结和愿望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炽热的向往,一方面是无法实现的现实。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背负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诗人并没有因此迷茫而彷徨,而是进行了更执着的追求。因此,在第三章中,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这是诗人由炽热的追求跌到冰冷的现实之后的一种反思,一种新的追求。雪花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可在空中自由飞翔。这里的“雪花白”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诗人愿作两岸交往的使者,为两岸的统一而努力。“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家信的等待,”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情,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是家书的问候,此情最真最纯。渴望一片“雪花白”充分显示了诗人此情不改,此志不渝的坚定决心。第四章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木。”显然,这里诗人是有意营造了一丝亮色。“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来临,此处无疑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统一毕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纵观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哺育中华民族,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并由此延伸到居家常景的“海棠红”,构成对家与国的整体思念,然后,由实到虚,渴望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立体构成了全方面的思乡之情。情境的营造之巧妙充分体现了作者渴望统一,回归大陆的游子心境。此外,从形式上看,全诗采用一咏三叹的形式,每章首尾两长句反复吟诵,遥相呼应,使夹在中间的三个短句显得更为紧迫,充分显示了长句愿望的迫切程度。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心愿并非年轻人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所有渴望统一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而每一章的韵脚仅为两字,换韵之少,更显示了这种感情的凝重。因为两岸的统一虽是人心所向,但复杂的历史关系造成的现实的矛盾,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因此,四章的整体形式也无变化,这正是显示了诗人对现实清醒认识之后的一种执着――一种对中华民族和传统文化深深依恋,不断追求的执着,一如既往的追求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执着。附:                  乡愁四韵            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高中语文第四册5单元练习题班级姓名第I卷(45分)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秣陵(mo)谂知(shen)窈窕(tiao)前合后偃(yan)B饿莩(fu)玉醅(pei)盗跖(zhi)流觞曲水(shang)C罪愆(qian)泠泠(nin)用膳(shan)苌弘化碧(chang)D好逑(qiu)把盏(zhan)顷刻(qun)古陌荒阡(mo)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B归家若到罗纬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C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招花眼把绣针儿鉴瞎。D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儿是谁家厨灶。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我不要半星儿热血红尘洒(尘土)B口占一绝,为君送行(随口做成)弃掷今何在(抛弃)C最要扶持(当心)一春鱼雁无消息(书信D学生自会临书(临帖)容学生责认一遭儿(责备)4.依次填入下列划线处的词语,最正确的一项是()①《窦娥冤》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的.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②《长亭送别》写莺莺在长亭给张生饯行,通过词采缤纷、情景交融、流畅圆美的一支支曲辞,倾吐出她的痛苦、怨恨、满怀希望和缠绵不已的.心情,成为《西厢记》中最为股炙人口的一折。③《闺塾》中三个人物各有性格特点,展开封建礼教和反对封建礼教的冲突十分自然。④《哀江南》这套曲子寓情于景,展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幅的景象。A.昏庸复杂拥护凄凉B.昏聩复杂维护凄凉C.昏庸烦躁维护凄婉D.昏聩烦躁拥护凄婉5下面是张生写的一首寓情于景.表明心迹的诗,次序已打乱,排列最正确的一项是①花阴寂寞春②不见月中人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③月色溶溶夜④如何临魂魄A.①③④②B.①②④③C.③①④②D.②③④①6.下列句中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B.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C.当年粉黛,何处笙箫。D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二.(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盲文,完成7~11题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宁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玉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曰:“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⑤。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永以书抵幕府抵:送达。B.刺诸县短长,游蠢不归,莫敢迕迕:违背。C.或遂寝而不行寝:止息。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贾祸:消除祸患。8.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珐,判断正确的一组是(2分)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②永以书抵幕府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④毋以此贾祸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D.①句和③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9.《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词的是(2分)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10.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朕词语,应当是(2分)A既然……只有……B.倘若……那么C.只要……就……D宁可……也要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3分)①盛威临水,永不为动②袖举牒还之③永杖巫,暴日中④必条利病反复⑤或遂寝而不行⑥⑤吾知行吾志而已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三.课内阅读:[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赶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么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夭!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云)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13.“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这两句唱词的含义和作用判断不正确的是()A.无缘无故就触犯了刑法,表明了主人公对当时黑暗的司法制度的不满。B.不知不觉就触犯了刑法,说明主人公有些后悔但为时已晚。C.犯了王法还不知原因何在,这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无处伸的痛苦。D.一个意思作两句说,都是揭露当时法制混乱、黑白颠倒的现状。14.“滚绣球”这支曲子所包含的内容,哪一项不是()A表达了人生命运不由自己把握的无奈的心情。B揭露显示社会黑白不分,是非颠倒。C表达了推翻吃人社会的心愿和强烈的反抗精神。D把矛头直指高高在上的“天”和主宰万物的“地”,展现了窦娥的强烈不满。15.窦娥为什么要求从后街去法场而不从前街去法场,理解准确的是()A不希望与婆婆见面,害怕婆婆见了伤心绝望。B窦娥不愿意让乡亲们看见,这体现了她的善良。C后街与刑场较近,窦娥想早点告别这令人厌恶的世间。D她不想见婆婆,因为她害怕见到婆婆可怜的样子自己难受。16.剧中交代窦娥还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了,其作用分析最正确的是()A表现窦娥对亲人的思念之情。B说明窦娥希望父亲能有朝一日替她昭雪。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C窦娥隐讳地告诫贪官污吏,她的冤屈终将有澄清的一天。D为后文写窦宪章为女儿洗雪冤屈做伏笔。第II卷(105分)四.课外阅读:(33分)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诗人的造诣,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影,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成了空壳。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的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也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合的。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的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歌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17.在第一段中,作者写到“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一句:(6分)(1)这句话的含义是□□□□□□□□□□□□□□□□(不超过16个字)(2)联系全文看,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18.在第二段中,指出了新诗形式要素间的关系,它们的正确关系具体是:(6分)答:(1)□□□□□□□□□□□□□□□□□□□□□□□□□。(不超过25个字)(2)□□□□□□□□□□□□□□□□□□□□□□□□□(不超过25个字)19.第二段里“空壳”一词具体指的是□□□□□□□□□□□□□□□□□□□□。(不超过20个字)(4分)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20.第三段中作者谈了提高诗体语言的诗美的措施,请用八个字概括其措施。(4分)措施是□□□□□□□□21.第四段中说: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4分)这句话的含义是□□□□□□□□□□□□□□□□□□□□□□□□□□□□□□。(不超过30个字)2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衡量诗人的造诣,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5分)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不超过35个字)23.根据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忽略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就是抹煞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B.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方面。C.从古典诗歌中寻根探源,不只是指向古典诗歌学习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D.诗人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是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现;诗人的造诣就在于既熟练掌握新诗语言的规则性,又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怀。E.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是诗人在创作实践中,认识由模糊到逐步清晰的过程。五.填空及语言运用:(12分)23.读微型小说《同意》,补写小说结尾(4分)要求:1.补写一句话;2.含蓄、简练。同意秘书送进一份文件。王厂长像往常一样拿起笔轻松熟练地在上面写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睁大了眼睛,笔从他无力的手中滑到了办公桌上。翌日,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其后两题。(4分)①中央电视台决定每周实况转播一场甲A联赛。②此项决定引起了国外企业的兴趣。③目前,美国国际管理集团正式与中国足协签订了关于购买甲A冠军杯的杯名权和比赛场地36块广告牌中14块的广告权共五年的合同。(在不改原意的情况下,可增删词语。)(l)把①、②两句改成一个长单句。改写:(2)把③句改这两个互相衔接的短句。改写:25为下面的报道加一个标题(4分)本报讯参加2001年高考的高龄和大龄考生成绩普遍偏低,但教育部日前表示,不会因为这些考生成绩的原因而取消这一新的举措。今年高考首次取消了年龄限制,全国共有16000多名高龄、大龄考生参加高考。其中60岁以上的有10人,年龄最大的73岁,平均年龄45岁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考生的成绩一般在15到300分之间,但也有少数大龄考生的成绩校好,广东省一位大龄考生的分数距该省本科最低调档分数线只差6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分。尽管这些考生的总分偏低,语文、政治、外语和3+X中的综合成绩普遍比较好,数、理、化成绩普遍偏低。有关人士认为,这些考生分数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不能像应届高中生那样进行系统的学习,高考复习时间太短。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希望这些考生不要泄气,来年可以再搏。标题:六、作文(6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一根纤细的火柴被主人划着了,火苗欢舞着,异常兴奋。远处的风看见火柴纤弱的生命,在顷刻间即将灰飞烟灭,感到十分惋惜,便疾速跑过去,一口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救了火柴。熄灭的火柴被主人扔在地下。火柴抬头对着风说:“风婆婆,你怎吹灭了我呀?”风回答说:“孩子,我是不忍心看着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火柴听后,叹息着说:“唉,风婆婆,我短暂的生命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燃烧啊,可您却扼杀了我短暂的生命中的闪光点……”有时候,爱也是一种害。根据寓言自己确定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参考答案:1~6:ABAACC7~12:DDCBBC13.~16:BCAB17.诗体语言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语言形式。提出全文的论题。18.外形式与内形式不可分。无外形式,内形式失去依托;无内形式,外形式成为空壳。19.不能抒发诗人心灵情怀的语言形式(或;缺乏诗意的语言形式;或:缺少“对诗人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的语言形式)。20.古今结合,中外结合。21.为使新诗创作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要高度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22.诗人的人格只有通过诗体语言去表现,才具有诗的价值。23.AE24.(1)中央电视台决定每周实况转播一场甲A联赛的决定引起了国外企业的兴趣。(2)目前,美国国际管理集团正式与中国足协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同,购买了甲A冠军杯的杯名权和比赛场地36块广告牌中14块的广告权。25高龄和大龄考生2002年可以继续报考大学。26.略。高中语文第四册第4单元练习题班级学号姓名第I卷(45分)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l.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涔涔(chén)虐待(nüè)血缘(xuè))藐视(miǎo)B神龛(kān)藏匿(nì)倔强(jué)沉吟(yīn)C咂模(zà)灵犀(xī)洗涮(shuàn)谛听(dì)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D烦躁(zào)提防(tí)骄横(hèng))吞噬(shì)2.选出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B我可是告诉你,我们哥儿们从前清起就专办革命党,不大爱管贩卖人口,拐带妇女的什么臭事。C.那时我只好按照预先算定她醒来的时间,一个人前去把她从她家族的墓荧里带出来,预备把她藏匿在我的寺院里,等有方便再去叫罗密欧来。D我请你带着她把这个铺盖拿到那家当铺去押三块钱交给我。3下列句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青年拥有青春,但不等于能留住青春,对青春流逝的任何喟叹都无济于事。B.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不管是乡间民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谈得来,从他们那儿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C.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D.ll月3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传来捷报,上下游围堰合拢工作一蹴而就,顺利实现大江截流。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划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老人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忘了。也许你会知道。A.又因为或者或者并且不过B.也因为不是就是或者因而C.也可是不是就是或者不过D.又可是或者或者并且因而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深入生活,只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是很难写出好文章来的。B.台湾当局颁布的有关大陆记者赴台驻点采访的规定有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在办证、登记、申请、采访等诸多环节上都给大陆记者赴台采访造成很多不便。C在对WTO问题的关注上,过去主要集中在行业企业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上,多是从微观层面考虑问题,而对于经济体制等宏观问题却思考甚少。D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解放思想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事实上,凡优秀的文艺作品,因此它们才能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成为生活的良师益友。A皆是既现实地反映作家个人的心理,又浓缩和折射着社会、时代民族的心理,既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B既浓缩和折射着社会、时代、民族的心理,又现实地反映作家个人的心理,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C.既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浓缩和折射着社会、时代、民族的心理,又现实地反映作家个人的心理。D皆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既现实地反映作家个人的心理,又浓缩和折射着社会、时代、民族的心理。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二.文言阅读题(15分)一日,问帝①:“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后②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③。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④,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无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欤?”帝曰:“联知后谓得贤为宝耳。”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帝叹曰:“至言也。”命女史书之册。其规正,类如此。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明史·太祖孝慈高皇后传》)[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后:朱元璋的皇后马氏。③光禄官:主管皇室膳食的官。④红板仓:即红仓。由马皇后筹积粮食于国子监中,建红仓二十余舍以供养太学生的妻子儿女。7.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是()①养贤宜厚②诚如陛下言A①应当②果真B①应当②的确C①适宜②果真D①适宜②的确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或(或者)告以振恤。B帝为饬(通“敕”,告戒)光禄官C振(救济)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D恒(常常)恐骄纵生于奢侈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A①帝问所欲言②臣民得所而已B①俘宝玉至②至言也C①奏事官朝散②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D①会食廷中②取饮食亲尝之10.下面6句话编为4组,全部表现马后重贤的一组是()①子之安否,何可不问②联知后谓得贤为宝耳③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⑤命女史书之册⑥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A①②③B③④⑥C②④⑥D④⑤⑥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A遇到年岁干旱,朱元璋总是率领宫人吃素菜饭。B朱元璋建立了红板仓,蓄积粮食赐予太学生的家庭。C朱元璋命令女史把马后说的深切中肯的言论写在史册上。D马后判定的正确规矩,也都写在史册上。三.课内阅读(12分)王利发谁?哟,四爷!您干什么哪?常四爷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王利发我谢谢您!我这儿正没有辙呢!常四爷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四下里看)好啊!好啊!收拾得好啊!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王利发别夸奖我啦!我尽力而为,可就怕天下老这么乱七八糟!常四爷像我这样的人算是坐不起这样的茶馆喽!〔松二爷走进来,穿的很寒酸,可是还提着鸟笼。松二爷王掌柜!听说明天开张,我来道喜!(看见常四爷)哎哟!四爷,可想死我喽!常四爷二哥!你好哇?王利发都坐下吧!松二爷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王利发(一劲儿说)好!托福!(提起鸡与咸菜)四爷,多少钱?常四爷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王利发对!我给你们弄壶茶来!(提物到后面去)松二爷四爷,你,你怎么样啊?常四爷卖青菜哪!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二爷,您怎么样啊?松二爷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常四爷二哥,您能写能算,难道找不到点事儿作?松二爷嗻,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要咱们旗人呢!想起来呀,大清国不一定好啊,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王利发(端着一壶茶回来。给常四爷钱)不知道您花了多少,我就给这么点吧!常四爷(接钱,没看,揣在怀里)没关系!王利发二爷,(指鸟笼)还是黄鸟吧?哨的怎样?松二爷嗻,还是黄鸟!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有了点精神)你看看,看看,(打开罩子)多么体面!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王利发松二爷,不准说死!有那么一天,您还会走一步好运!常四爷二哥,走!找个地方喝两盅儿去!一醉解千愁!王掌柜,我可就不让你啦,没有那么多的钱!王利发我也分不开身,就不陪了!12.划根线的句子是常四爷的话,根据他的话推测一下常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答:□□□□□□□□□□□□□□□□□□□□□□。13.“可就怕天下老这么乱七八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答:□□□□□□□□□□□□□□□□□□□□□。14.画波浪线的话是松二爷说的,根据上下文的情节推断一下松二爷是怎样的人。答:□□□□□□□□□□□□□□□□□□□□□。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15.王利发给常四爷钱,常没看就揣在怀里,邀松二爷喝酒对王利发说:“正掌柜,我可就不让你啦,没那么多的钱”.从这些言行看,常四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第II卷(105分)四.课外阅读(19分)都江堰余秋雨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里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遥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塑雕,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选自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16.①用一句话概括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答:本段□□□□□□□□□□(不超过10字)①第1段的意旨,如果换成以都江堰为主题,应如何表述?(3分)答:□□□□□□□□□□□□□□□□□□□□(不超过20字)17.①第2段首先概括长城的伟大,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答:因为它□□□□□□□□□□□□(不超过12字)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②本文中“站远了看”和“味道”分别指的是:(2分)答:□□□□□□□□和□□□□□□□□□□□□□□□(不超过15字)。18.第3段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3分)答:□□□□□□□□□□□□□□□(不超过15个字)。19.第5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概括为:(3分)答:长城□□□□□□□□□□□□□□□,而都江堰□□□□□□□□□□□□□□□。20.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作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C.本文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E.本文从造福人民的角度,提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心情。五.(14分)21.下面是一首唐诗,阅读后回答问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①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后面主要通过对,,,.的描绘来,这样写的作用是。(4分)②王勃的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两句与本诗最后两句极为相似,这两句诗是:,。(2分)曹禺老舍《仲夏夜之梦》《一只马蜂》夏洛克杨长雄22.把下面的文学形象、作品与作家用箭头连接起来。(4分)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莎士比亚丁西林《龙须沟》《日出》潘月亭沙子龙23.分析第二大题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6分)①诸生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答:。②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答:。六.(10分)24.依照划横线的句子和修辞方式,以“她”开头补写两个句子(每句不超过30字)(6分)春姑娘迈出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回山坡,撒向田野;她;她。25.按照要求修改下面这段话。(4分)①你的浮躁决定你的冲动,②你的奔放决定你的豪爽,③你的沉稳决定你的踏实,④你的柔韧决定你的忍耐,⑤你的内秀决定你的精细,⑥总之,⑦你的性格决定你的名声。(1)与内容不符的必须删掉的一句是:(2)还有一句不贴切,这句是七.作文(60分)26.以“笼子”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在700字左右。诗歌外,文体不限。[部分答案]1~6题:BCACAD7~11题:BACCC12~15略16.揭示主旨,总领全文。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励人心的工程。17.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骄傲。从今天看历史;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的感觉。18.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19.突兀在外,讲究排场,缺乏活力;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20.AD。21微雨、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烘托、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襟。曹禺莎士比亚丁西林老舍《龙须沟》《日出》《仲夏夜之梦》《一只马蜂》夏洛克杨长雄潘月亭沙子龙22.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n23.这些学生有国家发的口粮,而他们的妻子日女吃的靠哪里供给呢?危险灭亡在细微处产生,所以希望得到贤人共同治理天下。24.25.26略。易楚舒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案第126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