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0 KB
  • 2022-08-16 发布

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课全套教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培养用审美的眼光去对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种物品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难点: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结合实例明确如何鉴赏美术作品(重要意义)。三、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1、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四、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鼓励学生参与形式美评判的活动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则,从形式美的法则入手,提高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调整、删除)五、课时:一课时六、新课教学:影视(温州嫁具)导入 揭题—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1、     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彩陶鲵鱼纹瓶》、书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则”,让学生初步来认识“形式美法则”。 “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源于生活实践;“美’的观念与形式法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彩陶鲵鱼纹瓶、永、羊(羊大为美)2、     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美术①        什么叫美术 身边的美术,提问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亦称“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四大门类图片)②美术的特点:与音乐文学相比较。(中国古代手艺、工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③、美术的性质:精神产物 具有独创性 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3、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意识形态形式与形式美①形式与内容关系:内容存在与形式,是内涵,形式是内容物质化体现,是外观。形式应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形式有独立审美意味。②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与符合审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结构。马克思说:“有懂音乐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A、形式美法则①多样与统一  美术作品个别形象,形式要素、语言多样化、丰富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必须高度统一,构成二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例如:太极图、最后的晚餐、米洛斯维纳斯。②对立与和谐 对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强烈。和谐:各个部分或因素之间相互协调。例:黑白?  ③比例与尺度比例包括数学的秩序,尺度是标准规范,包含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的规律。(黄金比例 1:1、618  1:0、618)例:帕特农神庙、萨平妇女④对称与均衡 对称就是指整体的多部分依实际或假想。对称轴或对称点,两侧形成等形、等量的对立关系,它具有稳定和统一的美感。   均衡是从运动规律中升华出来的美的形式法则。例:边防军\n⑤节奏与韵律节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现,有条理反复,交替或排列韵律:动势、气韵、有秩序、近似对比因素、交替重复     例:巴黎圣母院、西斯庭圣母B、    实战演习(多幅图片)学生选择评判4、 美术鉴赏的意义A、为什么要提高审美能力、学会鉴赏。(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①是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美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中国的四大美女、罗丹雕塑的罗米哀尔、委拉斯开支作品《宫女》的侏儒、等。②        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要求学生说说身边的生活用品。美术作品有的实用退化,审美凸显.(玉文化,木版年画,月份牌年画等)③        情趣高尚,抵御格调低下,提高精神污染免疫力。5、     讨论和思考:讲一讲身边事物的美6、     小结:美——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们要学会鉴赏美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7、     备用资料美术鉴赏《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教学案例一单元3课(一)教材分析:本课为(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美术与眼睛》第三课。本单元是美术鉴赏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尝试性分析,系统地获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意识,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本课介绍的就是美术作品的四种鉴赏方法。  这个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不同的欣赏角度所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因此,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读作品的内涵。2、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①感悟式鉴赏、②形式鉴赏、③社会学式鉴赏、④比较式鉴赏。这四种鉴赏方式之间有相互渗透的关系,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过渡。(二)学情分析  在与高中学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的兴趣并不大。究其原因:第一,是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背景了解不够;第二,不知如何了解,不会欣赏作品;第三,学生的文化学习压力很重,没有时间对作品做深入了解;另外,经典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和它所表达的精神、内容与现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也是造成学生没兴趣的原因之一。  《蒙娜丽莎》是一件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对于这件已经被反复讲述的作品,人们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认识,比如说“蒙娜丽莎非常美”,或者“蒙娜丽莎的微笑很迷人”,这些表述已经成为这件作品的固定标签,把人们对蒙娜丽莎的认识给简单化、概念化了。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赏蒙娜丽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赏这幅作品——以一种鹦鹉学舌的方法复述对于作品的评价。但这种态度显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事实上,蒙娜丽莎的美是有时代性、典型性的,而并不是永恒性、普遍性的。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丰富对这幅作品的认识,发现以前被忽略的细节,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对这幅作品的个人见解。(三)教学思路:  这节课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欣赏美术作品的问题。\n  本课围绕《蒙娜丽莎》这件作品而展开。先以一段影片导入,再通过比较生动的语言描述,借用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作为突破口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面对一幅在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作品《蒙娜丽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四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使学生在视、听、思、说中轻松的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四)研究主题:  了解美术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学会用科学、系统的鉴赏方法来读取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和文化信息,以达到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提高美术素养。(五)教学方法  教学中始终贯彻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  采用欣赏、讲述、讨论、比较、合作、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以往简单化的欣赏模式,使他们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科学的鉴赏途径,让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从形式和社会学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以及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全面认识一幅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六)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四种方式  技能目标: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这四种方法对作品的形式特征、社会含义、内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具体鉴赏分析。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七)教学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四种鉴赏方法的运用(八)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材,笔记本(九)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播放一段影片  在巴黎的罗浮宫里,它被称为第779号画座。它是描写一位不知名的意大利女士微笑的画作,它的名字叫做蒙娜丽莎。从它被画下来的那一刻到现在已有五百年。全世界都受它吸引被它神迷,这位神秘女郎究竟是谁?她为什么会成为今日的超级巨星?她的微笑隐藏着什么秘密?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走近《蒙娜丽莎》,一起感受大师的风采。二、初步观察师:映示《蒙娜丽莎》图片。请学生谈对作品的初步印象:提问1:这幅作品表现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将谈话记录整理在课堂练习反馈表上。 生:请代表发言师:提问2:你看到这件作品之后想到了什么?       生:讨论,记录,发言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看教材P7页上的图表。提问3:我们的发现和书中图表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生:回答师:总结。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2、仅仅靠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并不能真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时本课教学目的:1、了解并感知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术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2、初步了解美术的起源和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能用所学的知识鉴赏古埃及的美术。3、能了解古埃及美术的原始作用,深刻理解早期美术的服务对象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功用。教学重点为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与观念,以及其服务对象及作用,了解沿用千年的风格程式。教学难点为埃及流传千年的风格程式需要在审美方式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的教学手段为资料图片展示,相关资料影像播放,师生讨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分为三部分:\n第一部分  导入部分采用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斯芬克司的神话故事入手,由故事中的谜语作为开场导入,一步步深入设问,引出狮神人面像,从而进一步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a、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   (谜底是人,简单解释)b、提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c、进一步提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距今多少年?(埃及,距今4500年)引出课题——古埃及美术(板书课题)第二部分  授课分为四部分(1)提问思考a、法老修建狮身人面像的目的?为什么要把法老的身体做成狮子的形象? 古埃及法老为了制造人们对统治者的崇拜而建立起来的巨大的人工纪念碑。面部按照法老哈佛拉的形象雕刻,身体雕刻成狮子。古埃及人认为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统治者们喜欢用狮子来比喻自己。雕像实际上是法老力量的象征,是统治者为了制造人们对他的崇拜的产物。如同商朝的鼎一样,是权利和礼仪的象征。b、狮身人面像旁边的建筑是什么?吉萨三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哈佛拉就是胡夫的儿子。    c、金字塔的原始作用?——法老的陵墓讨论:金字塔从外表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朗读游记  金字塔非常突兀地屹立在开罗西南的高地上,没有任何铺垫和过渡。关于金字塔的图片和报道,我已经看到过很多,按说是不陌生的,但目光接触的一刹那,还是不由自主地被震撼和俘获,心生惊悚(sŏng),与生俱来的渺小感就充斥全身。金字塔除了作为陵墓,法老还出于一种什么样的目的把它修建的如此高大?(对于人的精神有一种震慑作用,对于当时神化法老本身以及更好的从精神上统治臣民有很大的作用。)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外部宏伟壮观,内部也被精心的装饰有许多壁画。(引出下一部分内容——埃及壁画)(2)壁画影像播放,壁画图片展示壁画记录了法老或贵族的丰功伟绩和日常生活,空白部分用文字填满,当时只有贵族才能够有权利习字。a、讨论总结古埃及壁画中人物各个部位的角度变化,讨论原因。  头部侧面,眼睛正面,肩部正面,腿部侧面,古埃及人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清晰完整的包括在一个图形里。b、埃及绘画即定程式总结,影像播放埃及的壁画非常装饰,但是雕塑非常写实。(引出雕塑的内容)(3)结合欣赏雕塑《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展示欣赏图坦卡蒙王陵出土的法老黄金面具。(4)对比《涅菲尔蒂王后像》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西方美术史家认为雕塑史上的两件最美的女子雕像讨论思考:喜欢哪一个?说出理由最后进行总结,古埃及美术的原始作用:为法老和他的统治服务,体现了君主化的神权。同时播放片段影像动态总结。礼仪与教化(第二课【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了解在美术史上“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出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了解围绕这一主题在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美术风格以及这些作品产生的具体社会背景。学习活动分析:\n本课共安排了三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这三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特别要让他们理解这种要求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阶级之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规定了一系列的道德和法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要求也必然反映在美术创作中,因为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思想,甚至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中国人提出了美术作品要“成教化,助人伦”这一观点。  第一个活动主要是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社会政治与文化观念的变化对青铜器的影响,让学生打破原有的比较粗略的观察美术品的方法,学会较为细致的分析作品的变化。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且与教材中所列举的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观察内容: 器物名称:时代:器形:四足的形状:花纹:铭文: 社会观念: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通过对作品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礼仪与教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很具体的社会要求,它渗透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中。比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为了规劝女性要遵守女性应有的道德,而南北朝时期的孝子棺线刻所宣扬的“孝子故事”是强调对父母乃至祖先的恭敬,这在当时已经被社会大多数人所接纳等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所讲的内容,让学生按照活动建议逐一分析。  第三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风格”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学会对特定的风格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使学生对古埃及时期的独特艺术风格能够有所了解。这个活动建议用表格的形式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结合教材内容对观察的结果加以分析。观察内容形体空间关系轮廓色彩风格总结  《美杜姆群鹅图》比较写实,正侧面无透视、平面化处理用线条勾勒平涂,用纯色较细腻(结合教材内容)教学基本思路: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而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世界其它地区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印第安文明的情况。教学材料分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作品的功能、形式和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与国家以及阶级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个阶段,美术开始成为统治者服务,成为权力的象征或宣扬特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的一种形式。教材围绕着这一主题,分析了这些观念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在中国美术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方面,教材中分析了从中国商朝直至魏晋时期美术现象。在商代,最典型的美术作品就是青铜器。当时的青铜器不是普通的生活器皿,而是权力的象征,从纹饰上来看有着一定的威慑力。并且根据贵族的等级,还确定了青铜器拥有的数量和形式。这显然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要求,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权力。而这一要求随着统治阶级权力的分散而逐步消失,所以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纹饰和器物的造型方面不再显得恐怖,而是华丽和繁琐。而到了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为帝王守灵的雕塑,它体现的就是权力和威严。[教案]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n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教具与学具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附:作业纸设计时代或地区典型的美术品形式特征所体现的观念如何为统治者服务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导致变化的原因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1、区分社会等级。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青铜是当时最贵重、最耐用的物质材料。权力分散,衰落。秦代雕塑写实性较强、整体排山倒海,排列有序权力的象征,用威严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守卫陵墓用写实性的雕塑取代真人陪葬这一古老的习俗,给人一种真实感。秦代的灭亡。汉代雕塑循石造像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儒家思想中的忠。通过对霍去病功绩的表彰来树立榜样,间接的要求人们为统治者服务。利用石头的动态塑造形象。 画像石在石头上雕刻形象对祖先的恭敬,儒家思想中的孝。维护社会的稳定 石棺刻画在石棺上雕刻形象对父母的孝心,儒家思想中的孝。维护社会的稳定 魏晋时期绘画线描(高古游丝描)儒家思想中对女性的道德要求。维护社会的稳定 古巴比伦石柱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质地坚硬,可以长期保存。 古埃及建筑金字塔埃及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神化统治者,维护权力。具有威慑力,显示法老的权力。 雕塑狮身人面像         绘画墓室中的壁画          古印度  印第安文明 ■教学流程图: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比较内容可以参考下表。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为统治者个人服务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4、学生思考并回答。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答案。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7、教师总结。8、阅读并分析教材: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导致变化的原因这一栏可以先不填)。教师组织学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9、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n10、完成“活动建议一。”1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秦始皇兵马俑”并完成作业纸的秦代部分。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第二节课:1、复习导入: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2、作品展示与比较:展示汉代重要的雕塑作品《马踏匈奴》,教师提问:这件作品与秦始皇兵马俑有什么异同之处?◆注意:①教师对这件作品的背景要尽量介绍的清楚、详尽一点。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②比较的内容可以按照下面的表格进行。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墓雕塑  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石雕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地下)纪念霍去病的功绩(地上)作品的意义显示权力,为死后的生活服务宣扬保家卫国、效忠皇帝的思想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为统治者服务        不同点直接间接3、教师总结(按照上述参考分析),并指出,汉代统治者对“教化与礼仪”的看法发生了变化,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仅仅起到威慑的作用,而是用来宣扬一些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4、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2页、23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并填写在作业纸的汉代部分。◆注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①在汉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是什么思想?②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宣扬了什么思想?美鉴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  第1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讲述《人间生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部分):教材例举了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本节课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讲述与思考、体验与探究、使学生真正认识理解画家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教学要点】重 点:美术作品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 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兴趣点: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二、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练习法等相结合。综合运用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比较式鉴赏。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5分钟)准备1、播放背景音乐《生活》。2、出示字幕:《美术鉴赏》上篇 第二单元 第四课:人间生活 第1课时主讲:石门县第一中学 欧文博(二)、复习导入:(2分钟)以古筝曲为背景音乐,多媒体课件(每幅6秒的速度)展示关于宗教方面的美术作品。并同步讲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宗教和政治因素的不断减弱,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即描绘人间生活。板书课题:人间生活(第1课时)(三)、新课讲授(28分钟) 创设情景:1、播放影视片段《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局部(3分钟)(以启发式、谈话式)(3-4学生回答) \n(1)、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在你印象中这个朝代的社会状态是怎样的?(2)、学生思考回答:唐朝;比较暴露、领口低、颜色很鲜艳;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开放。(3)、教师小结:通过简短视频了解到唐朝宫女服饰特点及社会状况。假如要你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唐代宫廷生活,你会画吗?有难度!那我们一起看看唐代宫廷画家是如何描绘的。提示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1页。2、展示图片:张萱《捣练图》(6分钟)(启发式、感悟式鉴赏)(3-4学生回答)(1)、教师介绍:这是一幅唐代仕女画,作者名叫张萱,宫廷画师。这幅作品主要是描绘宫中妇女捣练时的情景。练是古代的一种白绢,经漂洗和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整幅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我们来欣赏“熨烫”部分。(2)、展示“熨烫”部分图片。(3)、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个片段哪些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学生思考交流并得出结论)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仕女扯白绢时挽袖,身子微微着力后仰;中间妇女手拿熨白绢器具,表情十分专注;小孩屈身来回穿梭于白绢下等。(4)、活动:学生上台模仿体验“熨烫”部分人物动作及神态。(5)、教师小结:这些细节非常真实、生动,极富生活情趣,是画家对生活细心观察善于表现的结果。我们欣赏了唐朝画家张萱画的宫廷仕女捣练时的生活画,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幅表现宴请的作品。3、出示作品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10分钟)(启发式、社会学式鉴赏)(3-5学生回答)(1)、教师语:阅读课本第32页的文字内容,要求学生介绍这幅作品表现的内容。(2)、教师小结:南唐后主李煜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整幅画采用了我国传统表现连续故事的手法,随着情节的进展而分段,以屏风为间隔。通过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夜宴的全部情景。(3)、出示《韩熙载夜宴图》“听乐”部分。播放琵琶曲,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乐器声音?引导学生判别画面中哪个是韩熙载,判别的理由是什么?韩熙载心情怎样?(4)、学生回答:琵琶;从坐的位置、相貌、穿着打扮;心情显得很沉重。(5)、教师小结:听歌妓弹奏琵琶,韩熙载正襟危坐,戴着高帽,留着长胡子,内心显得很沉重。(6)、教师语:这幅画中韩熙载邀请当时几位名流志士也参加宴会,有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舒雁、状元郎粲、李嘉明等。除歌伎外,宾客都穿着官袍。(7)、教师提问:哪位是状元郎粲?画家捕捉到他的动态,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我们有这样的举动吗?    (8)、学生回答:穿红色状元袍;比较得意、忘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9)、教师小结:通过画家对服饰和动态的描绘我们认识了郎粲,体会到得意、忘形的心情。(10)、教师提问:画中李嘉明的侧身、回头,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雁拍手掌跟听音乐联系吗?(11)、学生回答:有,他们听音乐很投入。(12)、教师语:画家观察非常仔细,表现了他们对音乐的不同感受。(13)、教师提问:你们再仔细看这些歌伎们,她们对这种场景的感受以及她们在画面中所占画面比例说明了什么?(14)、学生回答:女性身体比例较小,反映出当时歌伎们身份卑微、地位低下。(15)、教师小结:通过探讨、合作、交流等方式对这幅画有了比较真实细致的了解,如果画家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不可能画出这样的画来,同时这样一幅画对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韩熙载提供了宝贵真实的历史资料。 4、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启发式、形式鉴赏)(6分钟)(4-8学生回答并体验)(1)、教师演示诗句:“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千姿百态众生像,尽在绵绵画中间。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并思考这首诗是指哪幅中国名画?(2)、学生回答: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n(3)、教师语:《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市井生活得风俗画,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观看视频,思考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4)、教师演示:出示视频《清明上河图》并配乐《春江花月夜》。(5)、教师小结:此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且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6)、教师演示:出示范画《清明上河图》。活动:让学生分组走近欣赏、感受这幅名画。并模仿体验画中人物动态的描写。比如挑担的人、卖东西的人、店里的小二、抬轿的人等等。(课堂气氛达到高潮)(7)、教师小结:刚刚我们一起着重欣赏了古代画家的三幅美术作品,其中两幅是表现贵族生活,一幅是描绘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那么,在当今我国现代画家是否也在表现现今的人间生活呢?5、出示:现代画家忻东旺作品《早点》以及徐维辛作品《工棚》(形式鉴赏)(1分钟)(1)、教师语:这是中国现代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忻东旺教授一幅同样描述人间生活的油画作品,画家描述了是处于城市郊外农民工兄弟吃早点的情景,画家对画中的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穿着打扮以及周围环境进行了详细刻画,是当代社会普通人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现代中国有很多像忻东旺教授这样的画家,以同样的方式在关注人间生活。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徐维辛作品《工棚》等等。(四)、课堂总结:(1分钟)1、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中国古现代画家描绘世俗生活的美术作品,很有感触和体会。可以说现实生活是画家永恒的主题,没有画家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古代画家不可能,现代画家也是不可能表现出的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假如你以“春游”为题,画一幅画,你会表现什么内容?用小短文的形式描述。2、教师总结并同时演示上课内容:(五)、实践练习:(12分钟)(1)、出示文字:思考与交流:如果你以“春游”为题,画一幅画,你会表现什么内容?你会选取什么样的对象?突出哪些细节?用小短文的形式描述。(2)、教师提示:从人物主体形象(包括表情、动作、神态)周围环境、道具等方面进行分析。(六)、展示点评:(3分钟)要求3至4个同学就自己的描写内容与大家分享。请其他同学评一评,你觉得他的描写内容怎么样?闪光点在哪里?有什么样的意见。教师最后点评:(七)、作品欣赏:(3分钟)1、背景音乐:播放背景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2、演示图片:出示古代人间生活的一些图片(20幅,每幅6秒)3、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了中国古代画家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人间生活状况,透析作品我们看到画家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细节的细心观察。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人间生活的素材很多很多,只有通过对生活得细心观察才能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谢谢大家!!第二单元第六课《从传统到现代》说课稿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从传统到现代》,我主要从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设计,五说板书设计来加以阐述。一、说教材《从传统到现代》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本课通过赏析一些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准确把握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3、了解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在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n本课的重点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本课的难点是: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二、说教法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法:1、 故事激趣法:在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2、 启发谈话法:整个课堂运用谈话法,在与平等对话过程中,力图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设情境法: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宗旨,我将采取以下几种学法进行学习:(1)观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2)合作学习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交流彼此的经验,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四、说教学过程设计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并导入课题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欧洲3个美术流派,并由安格尔的作品《浴女》引出且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刘海粟使用人体模特写生的事件,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进行美术革命的的要求,进而导出课题《从传统到现代》第二环节:新授在这个环节里我分为五步骤:步骤一,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人民大会堂中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启发谈话法与学生交流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由此得出现代中国山水画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一些创作技巧,又进行了合理的突破,更多地从作品与环境的整体关系去权衡,具有更宏观的现代意识。步骤二:讲述日寇侵华时中国人民悲惨的生活,并伴随着音乐展示爱国画家蒋兆和的《流民图》将学生带到当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境中,使其对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产生一定的体验。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让学生讨论《流民图》与文人画中的人物画有何不同。教师担任协助、引导的角色,使学生深入地掌握比较式鉴赏,提高美术素养,得出现代中国人物画将传统中国画的材料和技法与西方绘画的造型方法相结合,将以前文人画不加以表现的真实社会生活纳入到绘画中,既保留了民族的艺术形式,又吸引了西方的表现方法,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步骤三:在这一步骤主要讲解艺术家们将由国外引进的素描和油画吸收,并将之本土化,用来表现中国的主题。具体以作品《田横五百士》、《血衣》、《父亲》为例赏析,通过讲述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作品所体现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讲述我国的土地革命,以提问教学法加深对《血衣》理解,以观察体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父亲》的印象。步骤四:通过幻灯片展示多幅传统年画与现代年画,比较之间的不同,以提问教学法和观察体验法进行师生交流,得出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之后,一些新的事物纳入了年画的表现范围,表现内容也不再是门神福禄寿,更多的洋溢着生活气息,艺术形式上也有所创新。步骤五:与学生交谈他们喜爱的漫画作品,集中学生注意力,导出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和《西游漫记》,由学生发挥想象,讲述作品中描绘的小故事,锻炼其表达能力,总结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和作用。\n第三环节:归纳总结新课程理念非常注重学生自己学习评价,因此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知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的优差点。五、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直接展出,并采用了文字与图片相配合的方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学生对作品的记忆。本次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进行指导,谢谢!第三单元第二课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自画像的作用并尝试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从鉴赏自画像入手,思考、探讨画家的生活与情感,能用自画像简                                     单表达自己个性和情感。 情感目标:开阔眼界,体验美术家丰富的内心以及伟大的心灵,培养热爱美术                     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  教学难点 自画像如何成为美术家内心的一种独白。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板和纸笔。  学生准备:一种或多种笔、白纸、小镜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猜一猜他是谁?(展示凡高系列自画像)    师:你知道这幅画是谁吗?学生讨论回答。(用熟悉的画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1、鉴赏分析: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教师展示鲁本斯、达维特、丢勒、拉斐尔、高更的自画像,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A、你感受到什么?B、你知道或者认为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C、自画像是如何展示美术家性格的?     结合相关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小结: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          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2、讨论探究:伦勃朗的一生.(出示伦勃朗的自画像)  设问:伦勃朗本人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想用这些表达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的内心语言。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的艺术一生的镜子,人们从不同时期的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了他精神世界的精微变化,而他在自画像上展现的油画技术也确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3、体验尝试:让学生画自画像(1)教师示范画出自画像。(2)学生尝试画出眼中的自己。   请你尝试用简单的线条描绘自己的头像,并能针对自己的作品,说说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要求:画面线条简洁、有创意,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  4、课后自主探究:请你尝试分析教材中《西园雅集图》,画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以阅读教材并利用网络查找)\n(三)结束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喜欢将心目中的自我用某种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美术家更是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人生。今天我们通过自画像与美术家有了一个面对面的机会,也尝试用自画像表达了心目中的自我,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教师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画家入手,引导他们联系画家生平和美术作品,层层深入探究美术家在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以此为线索贯穿到本课的始终。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教材内容分析:《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其编写的结构和基本思路上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从文化的角度思维,在生活的境域里发现。如何理解这一编写思路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对于一个高中美术教师用好教材,使高中美术课程中这一最重要的模块教学有特色、有深度,是特别重要的。本教材分为上下篇:上篇是鉴赏方法和美术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下篇是与自我、社会、自然相关联的一些主题研究。本课是教材下篇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这一章节中的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内容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和社会的关系。专题性质的研究,是对教材前一部分内容的升华。所以本人在教材处理上,做了大胆的创新,以《与大师对话》――文森特·凡高这个专题为个案进行深化,突出新课程教学理念。二、教学目标: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及本课的教学内容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上的表现,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知识目标: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学会联系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的能力。即学会欣赏的方法,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对审美评价的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自我的审视,帮助更好的汲取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三个模块出发: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别人眼里的凡高。3、凡高笔下的自我,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凡高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美术作品中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容量大,合理处理课堂节奏也是一个难点。四、教学策略:\n新课程容量大、视角新、思维多元、求变化,除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有关知识外,还要进行比较深入的艺术分析,以增强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不同作品的比较和作品的评论。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努力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鉴赏能力,帮助更好的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画像是美术作品中表现比较多的一个主题。很多自画像作品不仅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还通过其反映了美术家浓缩的人生,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另外,每个不同场景中美术家自我的表达又是不同的,这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和地域不同带来的作品上的变化。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对社会的理解不深,往往习惯将自己的主观想像投射到美术家身上,脱离历史。所以本人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策略:首先从学生的自我表达展开本课的教学,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从三个模块出发: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别人眼里的凡高。3、凡高笔下的自我,通过对凡高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理解凡高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运用影片、图片等直观演示、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其次是运用美术欣赏的辅助材料。在本课课前,我安排了学生欣赏动画片《疯狂的画家》,通过影片关于凡高的一生概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也为本课相关知识打下铺垫。只有了解这些画家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遭遇,才能更好的读懂他们的作品。然后在课后,补充学生欣赏歌曲《Vincent》,通过诵读歌词译文,感受音乐,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材料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但又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消耗太多的时间,所以将其整理作为课堂的辅助性材料,通过推荐网站,也让学生理解现代媒体技术对学习的意义。最后是在课外活动设置方面,让学生回家翻阅、整理、设计制作自己的个性相册,并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特点的照片,写一篇关于自我认识的回忆文章并尝试通过自画像去表现。这样的课外活动安排,学生有乐趣去做,使课题贯穿了情感教育,突出美术学科的人文属性。并使课堂教学在课余得到延伸。五、教学准备:收集凡高的有关资料,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开课前,检测教室多媒体设备情况。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情境创设上课前欣赏动画片《疯狂的画家》观看影片通过影片关于凡高的一生概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浓厚兴趣,也为本课相关知识打下铺垫。一、课题引入1、问题引导。A、提问:大家平时有没有照镜子的习惯?照镜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总结:我们的眼睛平时都是在关注别人,却往往会忽视自己,偶尔的照照镜子,或许会觉得自己很陌生。换一个角度面对自己,会有很多感触。通过镜子是对自己进行一种审视,这是对于自我的认识。B、引导:我们这一课也有一面镜子,那就是美术家的自画像。美术家的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透过美术家的自画像,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美术家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美术家的生活情状。提示学生拿出镜子审视自己。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哇,好帅!”、“又长青春豆了!”……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本课兴趣。\nC、展示并板书课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2、引出美术史上众多美术家的自画像,并做简要描述。1、    在美术史上,有很多美术家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留下了许多自画像,他们将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通过特定的表现方式诉诸画面,展示自我。他们的自画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与其面对面的机会。2、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其社会地位各有不同,他们眼中的自己包含了对自我的认同,和对自身深处社会的角色的定位。通过其自画像,我们可以看到美术家浓缩的一生,仿如电影的一个个画面,展现了他们艺术生涯的不同阶段最真实的境况。n          举例并描述:《达芬奇的自画像》《丢勒的自画像》 《伦勃朗的自画像》《毕加索的自画像》《徐悲鸿的自画像》学生仔细观看、倾听教师讲述。并回忆自己的日记、随笔、还有相片、大头贴等。感受思考。本环节设计,主要是利用课本现有图片及材料,通过快速浏览,让学生初步理解教材知识。3、导入本课内容。板书:《与大师对话》――文森特·凡高提出本课研究方向,以鲜明的个案完善本课教学目标。二、讲授新知引导 n          教师展示大家最熟悉的凡高作品,并提出问题:从画面上你感受到凡高是个怎么样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为何他的作品风格如此独特?《向日葵》《加歇医生像》《星月夜》《麦田上的乌鸦》n          引出:真正的凡高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从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别人眼里的凡高3、凡高笔下的自我,这三个方面与大师做一次对话。学生依据作品色彩、笔触、内容等观察、讨论、分析作品,并回答。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并调查学生对凡高的熟悉程度。一、我所了解的凡高。他是我最崇拜的艺术家。如果你看过《渴望生活-凡高传》,你一定会被感动得流泪。文森特·凡高,伟大的艺术巨匠,一个天才,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苦行僧…凡高生平简介:文森特·凡高(1853——1890)荷兰画家n        后印象主义画派重要代表,反对忠实的描绘客观世界,主张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n        出生:1853年3月30日荷兰南部布拉邦特松丹特镇。n        成长:(1853年——1879年)n        逝世:1890年7月27日自杀,29日晨1时因医治无效逝世。n        艺术探索期:(1880年—1885年)画面深沉、色调阴暗、色彩单调、笔触粗放有力、有极强的乡土气息。n        艺术形成期:(1886—1888年2月)注重线条的运用、用色彩来表现体积感、崇尚太阳,用色鲜艳大胆、追求自我精神,用情感画画。n        艺术的成熟期:(1888年3月—1890年7月)学生欣赏幻灯片并聆听教师讲解。通过生动的言语,讲述教师眼里的凡高,使学生大致了解凡高的生平及艺术风格等。\n情感激烈、色彩饱满、丰富、艳丽、用笔跳跃、有力、大量运用蛇形线条、犹如辉煌雄壮的交响乐。凡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他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说到我的事业,我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溃--但这一切都无所谓”。凡高说“只要人的心中有一团燃烧的火焰,就一定能够获得温暖。”然而他充满传奇的一生中却很少获得温暖。他的外表像一位苦行僧,但内心却充满热情!他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死后他的作品成了世界上最昂贵的作品。他会六种语言,但他却像个农夫般生活与工作,他渴望与人交流并得到别人的理解,但他只能独享孤独。他曾想以一己之力去拯救那些饱受贫穷和病痛的人们,尽管他也一样的贫穷和病弱。乡下的农民经常看到一个行容怪异戴草帽的人,在收割过的麦田里作画,天上的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睛。爱情曾经有过,如果那可以称做爱情的话。那个女人尽管又老又丑,他还是愿意把她想象成自己的妻子。她最后走了,因为他除了自己还养活不了第二个人。他把田野耀眼的阳光画到画布上,笔触扭曲宛如燃烧的火焰,只有此时,他内心深处的不安与躁动才稍许平静下来。他以强烈而鲜亮的色彩,刚劲而跃动的笔触来表现自己的追求、希望和对生活的渴望。周围的人不觉得他在绘画上有什么天分,唯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他怪异的举止言谈.他夜里经常从噩梦中惊醒。他把自己的一只耳朵割下来送给心爱的女人,不管那女人是否爱他。他被那噩梦纠缠得受不了了。他藉口打乌鸦借了手枪,一声枪响过后,37岁的凡高倒在星期天(1890.7.27)上午的麦田里。凡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它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困交加,受尽冷遇与摧残。在生命最后的两年,他与病魔苦苦搏斗,拼死为人间换来了艺术的崇高与辉煌。小结: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二、别人眼里的凡高。A、展示大量关于凡高的书籍B、介绍并欣赏: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电影《梦》简介:《梦》是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第28部作品。影片由导演的八个梦组成。 影片中的第5个梦是关于凡高的――(5)[乌鸦]:我在画廊中观赏凡高的名画,又进入画中寻获凡高与他谈话,最后走过麦田时惊起大群乌鸦。黑泽明梦到凡高是有道理的。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凡高。他用自己熟悉的电影的语言和自己心目中的凡高做了一次对话,表达了他对凡高的理解和深深感情。  学生观看短片,并聆听教师现场解说。 说明不同人的眼里,观察一个人都会有所不同,就好像别人为你画的肖像或许会与你自己的自画像会有很大差距一样。三、凡高笔下的自我。A、概述:学生体会、感受。\n凡高和丢勒、伦伯朗一样,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三十几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凡·高写道:"据说认识自己是件很难的事情,我也很愿意相信这种说法,不过画自己并不容易。"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凡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 通过凡高笔下的自我理解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包含了对自我的认同,和对自身深处社会的角色的定位。体会凡高作品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以及大致的了解凡高短暂的十年艺术生涯的不同阶段最真实的生活境况。B、展示部分凡高的自画像,通过论坛部分网友的评论,体会自画像给人传达的感受。C、展示凡高各时期的部分自画像,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简要概述作品意义。学生依据作品色彩、人物角色、笔触、等讨论、分析、探究凡高的内心世界。三、课堂小结 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家将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通过特定的表现方式诉诸画面,展示自我。4、    他们的自画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与其面对面的机会。5、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包含了对自我的认同,和对自身深处社会的角色的定位。6、    通过其自画像,我们可以看到美术家浓缩的一生,仿如电影的一个个画面,展现了美术家漫长的艺术生涯的不同阶段最真实的境况。7、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其社会地位各有不同,透过这些自画像,我们往往能够较真实的把握他的审美趣味和人生理想,甚至还能粗略的勾画出艺术家的生活情状。8、    这些自画像有如一面镜子,展现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学生笔记、体会。以上我从三个模块:1、我所了解的凡高2、别人眼里的凡高3、凡高笔下的自我,展示了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实则是本课的课题《与大师对话》,让学生思索,究竟最真实的艺术家是怎样?四、课外补充欣赏歌曲简介:这首名叫Vincent(文森特)的歌可算是美国民谣音乐中的经典。它是民谣歌手唐·麦克莱恩(DonMclean)最著名的创作之一,他把这首感人的歌献给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凡高,在感动其本人的同时,也感动了全世界热爱生活,心存希望的人们… 歌曲创作的灵感来自梵高的一幅著名的画作《星月夜》 歌词如画般的唯美,以敏感的诗人般的笔触去理解梵高的名画,从而深入探究这位晚年神经失常的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歌曲旋律流畅动听,浑如天成,纯净到透明,给人以亲切感,感觉就像是在星月夜空下编织一个蓝色的梦,牵引着你与星空融为一体。曾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凡高纪念馆前,人们总能听到这首歌,她一遍一遍的放着,永远让人感动,让人怀念。欣赏作品《星月夜》并诵读歌词译文,感受音乐。通过欣赏歌曲FlashMTV,在优美的音乐中完成本课题,达到情感的升华。五、课外活动设置\n回家翻阅、整理、设计制作自己的个性相册,并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特点的照片,写一篇关于自我认识的回忆文章并尝试通过自画像去表现。下周美术课,个性相册等作业汇总展示这样的课外活动安排,学生有乐趣去做,使课题贯穿了情感教育,并使课堂教学在课余得到延伸。第三课托物寄情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三、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六、教学过程:1、导入:幻灯片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是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梅(傲雪):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其“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兰(高洁):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比喻人品“清高”)。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n)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另外,竹子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也能给人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的感受,所以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菊(傲霜)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梅兰竹菊”四君子,他们有着共同的风流傲骨,或清瘦冷清,或悠然不群,如同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未曾到达,心驰神往。所以我们在欣赏这类美术作品时应学会去感受作者深深的君子情怀。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2、新授:(1)植物的人格化:幻灯片2:出示《墨梅图》。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幻灯片3:出示王冕的题画诗。师: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华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幻灯片4:《墨兰图》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n总结:遗民美术作品中的悲凉心境:遗民在思想上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时代往往不与新的统治者合作,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这种现象特别明显。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中,借酒、艺等来排遣愁绪。在美术作品中,他们往往表现一些能体现高尚人格的题材,比如四君子之类,同时也是他们隐逸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意境体验他们的那种悲凉的心境。但同时由于他们创作时大多是抒发情怀,所以作品中也往往充满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形成一种新的审美因素。所以我们除了运用恰当的审美方式欣赏作品外,还要学会通过画家的生平经历去理解作品。幻灯片5:出示《丛竹图》,再结合课本图片简单讲解其余三君子。幻灯片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动植物形象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定的感情。幻灯片7:出示《墨葡萄图》。幻灯片8:结合画面题诗及徐渭的生平遭遇加深理解托物寄情的含义。总结:徐渭,字文长,生活于腐败黑暗的明朝后期。他从小聪明过人,富有军事才干,屡试乡试不中后便常与苏杭一带的文人雅士交游,成了一位兼善诗、文、书、画、戏曲乃至军事的天才,但是仕途却十分不顺,在抗倭总督胡宗宪下刚崭露头角就受牵连入狱,并因此发疯,出狱后穷困潦倒,常处于半疯状态。他特别注重绘画的“生韵”、“生动”,他曾在一首诗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韵。”他认为画家要善于表现本人特定的气质、情性,所以他在艺术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直抒性灵的倾向,《墨葡萄》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用大泼墨的笔法,酣畅淋漓地挥洒了他内心的愤懑、抑郁、孤独和凄凉。(2)动物的人格化:幻灯片9:植物可以寄托人们的情感,那动物能否寄托人们的情感呢?幻灯片10:出示《安晚帖》幻灯片11:张大眼睛,感受眼神。总结:画中只用水墨表现了一条鱼,这条鱼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白眼向人。八大山人朱耷,明室王孙,自满清立朝,他有一腔国恨家仇,不得不隐姓埋名以避杀身之祸。他画的这幅画,鳜鱼孤寂冷清且有点僵直,停住在深水中,鱼眼向上翻,白多青少;鱼嘴张而不语,一腔痛苦和愤懑可向谁言?!水深鱼寂,亦如他的生存境况。画上题了一首诗:“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用的是《世说新语?》中的典故:谢万途经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滞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去,不流出来)。”朱耷暗示自己如鱼处于一潭死水,复明之希望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幻灯片12:出示《二马图》幻灯片13:出示《骏骨图》幻灯片14:出示《奔马》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二马图》,《骏骨图》,《奔马》,比较分析:动物没有人的情怀,但是人常借动物来隐喻一些自己的情怀。《二马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前边绘一匹橙白花斑色肥马,神气十足地迈着轻步;后边画一匹棕褐色瘦马,筋骨可见,垂首,疲惫不堪地跟着。画家通过不同的敷色与细节描写:给肥马饰以满身美丽斑纹,让其缰绳作轻松自如地垂落于地,突出展示肥马颇受主人青睐,随时重用,踌躇满志,;而瘦马轻染单一棕色,其缰绳则作缠绕于脖子上成一圈又一圈状,深情地暗喻着瘦马虽无人问津!这些正是当时元代社会的折射,也是画家思绪情意的深切反映。《骏骨图》是宋末元初时画家对自己心境的一种自喻。画后自跋云:“\n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顽劣非所讳也。”诗和瘦马共同倾吐了老无所用的惆怅,往日身经百战,今不知主将尚在何方,被“弃之大泽”,只有默默地回忆往日的鼎盛年华。而徐悲鸿的《奔马》,作于1941年,当时正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第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所以便连夜创作了这幅奔马以激起整个民族的抗战之心。画中奔马动感十足,充满着冲击力,似乎正要冲出画面。因为他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也就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正所谓“悲鸿奔马,同仇敌忾”!马是徐悲鸿驾轻就熟的题材,早在欧洲留学时他就画了不下千幅马速写,并仔细研究马的解剖结构,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细审其动态与神情。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能力,将西画高超的写实技巧与中国画之笔墨结合起来。(3)景物的人格化:幻灯片15:出示《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提问:它们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总结: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教材中已有说明,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此外,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格斯顿其画面上稚拙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一种顽强孤僻的个性。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这一点跟前面几幅画是一样的。集体讨论、对比分析:幻灯片16、17:出示《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都是人物画,表达比较直接,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这组作品的特点是,a、画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传统的程式或习惯性的符号(第一组作品所涉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b、它们不是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说出对作品的理解\n总结:近现代革命性美术作品中的激情渲染。中国近现代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列强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饱经侵略压迫之苦,而不得不奋起反抗。为了唤起更广大民众的危机感和革命意识,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其中尤其以新兴版画最为突出。30年代新兴版画诞生的时候,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民族危机又一次加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的时候。作者们面对人民的苦难,怀抱深切的同情;对于社会黑暗,他们愤懑痛恨;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他们深感忧患。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激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起去反抗和战斗。3、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又通过作品达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成为了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湘美版美术:《战争与和平》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教学思路: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鉴赏》的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探讨的是一个凝重的话题——战争与和平。本课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战争在美术作品中留下的痕迹;2、通过美术作品对战争进行的反思;3、美术作品表现的和平观念。在本课中我采用绘画、雕塑、电影、招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借助多媒体的表现手段,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同时也通过美术作品所呈现的“战争”的不同侧面,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如何欣赏艺术作品,让学生在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魅力中树立和平意识,体现艺术教学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1、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2、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等感情3、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流露出来的情感表现。二、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欣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流露出的悲壮、崇高的感情;2、探究作品内容、形式和风格特点以及创作的背景,提高对美的鉴赏和表现能力;3、能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理解。三、教法选择:教具采用: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各类艺术作品,教学用课件等。教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导入新课时通过音乐和图片来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感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播放一段电影《集结号》来营造课堂氛围,以战争的故事来渲染战争的残酷,采用讨论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学法指导:允许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评论,避免用一些现成的艺术观点来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用启发式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五:过程分析:          (一)导入欣赏《长城》组图提问:长城作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杰作,中华民族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是怎么样产生的?战争会遗留给人们什么?(揭示课题:社会变革与美术作品的关系)(二)战争与美术(作品欣赏)\n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1、《兵马俑》——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没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宏伟的奇迹;这个奇迹本身,也完全是战争的主题。思考与交流:工匠们费劲力气烧制出像真人一样大小的俑为的是什么目的?(俑的出现最主要是代替真人殉葬。这个地下军队其时是作为秦始皇的陪葬,他们在地下另一个世界里仍然保卫着秦始皇,听从他的调遣。其中各个俑长相各不相同,形态逼真,比例准确,和西方雕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2、战国铜壶思考与交流:铜壶上都有哪些场景?为什么将众多的场景集中起来表现?(战国时期贵族王公全部生活的真实反映。)3、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画的《布雷达的投降》:思考与交流:你知道画面上表现出的胜利者与失败者是谁?怎么从画面上把他们区分开来?国王让委拉斯贵支完成这件作品的动机是什么?委拉斯贵支又是怎么做的?(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作品反映出作者对和平的强烈呼吁。)(三、)反思战争(8分钟)一:播放电影《集结号》片段3分钟(剧情简介: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接到团长命令,要打阻击战帮助大部队撤离,以集结号为撤退信号。整个连队打光了,也没听到集结号响,谷子地被炮火轰晕在死人堆里得以生还。之后漫长岁月里,他寻找原来的队伍......)[思考交流]1、看了这个电影片断后,你有何感触? 2、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战争,自文明萌发之始便恶梦般的伴随着人类。无论胜利与失败,都充满了杀戮与苦难。那些镌刻在石头上的痕迹,留在画面上的图像,储存在音符里的记忆,都是人们对逝去的生命的恒久纪念,更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反思。战争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给广大民众以深重的灾难,战争破坏了平静的艺术环境,同时造成艺术家精神上的矛盾冲突,促使艺术家反思战争,反思人生和整个世界,从而创造出许多感人的作品。)二:作品欣赏(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意见)1、西班牙画家达利作品《内战的预言》思考与交流: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幅画比较易懂,但形像却异常丑恶。“立体派”虽然是把客观世界的形象拆散以后重新加以组合,却并不那么可怕,因为至少它还是图案式的美感。达利的这幅画则把人体拆散再重新组合起来,以让它保持极逼真的效果。故使人更觉可怕。画中一只胳膊长在大腿上,而手又握住另一只大腿的根部,接在那条腿上的脚则踩在拆下来的屁股上,从大腿上边长出来一个狞笑的人头。一堆堆内脏似的物体抛满了地面。这是关于战争残酷的一场恶梦——甚至是只有在发高烧的时候才会产生的恶梦。)2、罗工柳的油画地道战对比分析:它们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战争?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3、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作品完全纪实性的再现了日军投降的那一个瞬间,表现了抗日战争一个悲壮的胜利。)(四、)呼唤和平(8分钟)1. 欣赏北宋李公麟作的免胄图思考与交流:描绘的是历史中的哪一个事件?作者是站在什么立场来表现的?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一个场面来描绘?(此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图》。此卷描绘唐代名将郭子仪说服回纥大破吐蕃一事。图卷左侧是郭子仪所率部将兵骑,仪容镇定,伫立于侧。右侧是入侵关中的回纥兵骑,阵营庞大而惶惶无措。回纥大酋着戎装,携副将滚鞍落马,正单膝跪地作钦服之状,拜见免胄着燕服的郭子仪。郭神情雍穆诚恳,俯身援手以礼相见,体现出从容大度的一代名将风范。李公麟采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当时的场景。在北方强敌压境,大宋王朝和战无方的当时,《免胄图》的借鉴意义不言而喻。)2.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n思考与交流: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画家用黑白灰的表现手法?画家在画面中想表达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3、和平的愿望(欣赏齐白石的《和平鸽》等作品,多角度反思战争,穿插“台湾独立和西藏独立份子暴力事件”的资料及国人反对分裂的行动来证明和平是人民心中对和平的渴望。)小结: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民众都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五、)课后作业(2分钟)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制作步骤]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充分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体现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向。)(六、)板书设计:战争与和平(一)导入欣赏《长城》组图(二)战争与美术(作品欣赏)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战争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1、《兵马俑》2、战国铜壶3、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画的《布雷达的投降》:(三、)反思战争一:播放电影《集结号》片段二:作品欣赏1、西班牙画家达利作品《内战的预言》2、罗工柳的油画地道战3、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四)呼唤和平小结: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民众都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五、)课后作业[制作步骤]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 六、评价分析:本堂课我做到了结合美术实验教学的特点,通过实例引入课题新颖自然、启发得当、设疑合理、老师与学生互动,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讨论总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情感因素,高潮迭起、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发现,达到了理想的效果7时代的脉搏美术教案教学目标认识美术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美术作品反映或表现社会思潮、运动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根据形式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风气。...-教学目标认识美术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美术作品反映或表现社会思潮、运动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根据形式分析等方法来理解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风气。学习活动分析\n本课着重从美术中探寻社会运动的痕迹与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形式上,也可能表现在内容上,但其共同特征是有新的变化出现。引导学生注意到这种变化,促使他们产生兴趣,并主动寻找这种变化的原因。教学基本思路对美术的欣赏不能仅仅局限于外在形式的鉴别,还包括把握题材内容,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社会人文背景。只有感受到这些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东西,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才是全面的,对美术的发展变化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如果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到许多作品形式之外的知识,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他们更多地借助以往的知识储备和日常经验。教学时通过示范,启发、引导学生逐渐调动他们各方面的知识,进而使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自觉地寻找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三幅《门神》,比较分析:1.门神是用来干什么的?门神历来被中国人视为驱邪避秽的护佑者。门神秦叔宝与尉迟恭:小说《西游记》里记载了秦琼变成门神的故事: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因延误行程致使地方干旱,人民无法维生,犯了天条,玉皇上帝大怒,便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2、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人家里门上的门神不再是唐代的名将而是新四军、解放军的形象,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当外敌入侵时,中国抗日军人无疑成了中国百姓眼中的打鬼门神。3.《抗战门神》与传统门神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传统年画与抗日战争时期年画的比较,非常深刻地说明了社会思潮在美术作品上留下的印记。传统年画最重要的功用是祛邪、祈福,大多色彩鲜艳,具有装饰性的美感;而1945年的抗战年画则寄托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渴望,手法上融入现代木刻技巧,以黑白为主。点出本课主题“时代的脉搏”。二、作品欣赏A、美术与新中国观赏《一辈子第一回》和《大批判》。比较分析:提问:它们表现了怎样的内容?分别跟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相联系?(看书理解回答)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与王广义《大批判》的并列深刻地体现出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巨大转变,以及两者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前者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者翻身做主,参与选举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并力图将西方素描造型因素引入传统中国画水墨人物,而后者把工农兵形象跟现代商业广告并置在一起,反映了政治和商业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这件作品中运用的工农兵标志在20世纪70年代是非常严肃的题材,而20世纪90年代可以随意挪用,正是时代风气变化的体现。前者而后者则借鉴了西方波普艺术的表现手法。B、社会思潮嬗变中的中国美术如果将各个时期有关社会运动与社会思潮的美术作品放置在一起,从中便能较为简洁地勾勒出社会进程中文化发展的脉络。讨论:以下几幅作品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1)《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南朝大墓中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描绘了悠游林下的隐士。\n魏晋之际,有名士嵇康、阮籍等七人,崇尚自然,不拘礼法,常聚于竹林之中,人称“竹林七贤”。他们是当时人心目中理想的士人,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完全自由的表现自己。这幅大型砖印壁画是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中出土的。它为两段,一段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段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每人身边都刻有姓名,两段各高80厘米,长240厘米,分别位于墓室两壁。画中的荣启期本为春秋时期的高士,隐逸之人。大概作画者考虑到两段壁画中的人数最好相当,所以就在七贤之外再加上前代的荣启期,这样八个人正好分成对等的两组。人物间以松、柳、槐、银杏、阔叶竹等隔开,由于每位人物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整个画面不但显得明快醒目,而且隔而不断,气脉连贯,于统一之中又见变化。2)《麦积山雕塑》南朝汉族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魏的孝文帝推行了一场汉化运动,用汉字,穿汉人服装,上层贵族学习汉族文人的气质,这立即反映在他们雕凿的佛像上。佛像穿着南朝汉人的宽大衣服,像南朝的士人一样清瘦。“秀骨清象,褒衣博带”,正是北朝学习南朝所带来的审美观点的形象概括。3)《牡丹亭·还魂记》插图。纵观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有的作品中很直接地可以看出社会思潮的变化,而有的作品则是间接地折射。故事大意:南安郡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终日被父母拘束在闺阁、书房之中,一次偶然被丫环春香领去花园观赏春景,回来后梦见一位少年书生柳梦梅,自此便为相思所苦,以至伤情而亡。三年后,柳梦梅前往临安赴试,路经杜宅,杜丽娘的魂魄又与柳梦梅相会,杜丽娘因此得以再生,二人遂结为夫妇。但杜宝却竭力反对。后因杜丽娘一再坚持,柳梦梅又中了状元,加上皇帝亲自作主,杜宝才认可此桩婚事。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木版插图就很曲折地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故事的主角是追求个人幸福,向往爱情自由的女性。明代晚期这一类故事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行。说明了这种思想的普及程度。师总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麦积山佛教造像、《牡丹亭·还魂记》木刻插图则分别是东晋墓葬习俗、北魏佛教思想与明代市民文化在美术上的体现。只有把它们放在各自的社会情景中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它们的含义与价值。C、社会思潮与西方美术1)雅典学派 (意大利)拉斐尔提问:此画选取了哪些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安排在构图中的什么位置?利用了哪些范本(原型)?1508年,拉斐尔离开佛罗伦萨,来到罗马,开始为教皇朱理二世工作。在那里历时十年,他为教皇宫殿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一组《雅典学派》壁画最为出色,这幅巨大的壁画(2.79米4×6.172米),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画了五十多个大学者,不仅出色地显示了拉斐尔的肖像画才能,而且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空间构成的技巧。他对每一个人物的所长与性格做了精心的思考,其阵容之可观,只有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才可与它媲美,其时拉斐尔只有26岁。这幅作品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派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古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n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他们在自由地讨论,情绪热烈,好像在举行什么典礼,或庆祝某个盛大节日,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这座建筑物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学者们被对称地、然而富有节奏地配置于台阶两侧,上层台阶的人物排成一列,中心是两位伟大的学者——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他们似乎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边向观众方向走来。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思想上的原则分歧。其余的人,众星托月,有的在注视,有的正在谛听这两位老人的谈话,自然地形成几个小组。现在再介绍上层台阶上的人物:苏格拉底刚转身向旁人阐述伦理学上的论据。阶下面的左侧,以坐在地上专注地书写着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中心,一少年在旁给他扶着木牌,牌上写的是“和谐”的数目比例图。在他背后一个老人正在记录毕达哥拉斯的论据数。台阶下右侧一组,中心人物是躬着身子、手执圆规在一块黑板上给学生演算的几何学家欧几里得(一说是阿基米德),周围是他的四个学生,四个人似乎对老师的讲解领悟得不一样。旁边那个身穿古代黄袍、头戴荣誉冠冕、手持天文仪的,是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上面露出半个脑袋、头戴深色圆形软帽的青年,就是画家拉斐尔本人。把自己画进历史题材内,是当时画家们喜用的表现方式,只是拉斐尔留给自己的位置太少了点。画中央的台阶上,躺着一个孤寂的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学者主张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平时只穿一身破烂衣服,这个人物在构图上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他与右侧正往台阶上走去的两个人物相联系,同时又与左下角那个倚靠在石桌前沉思的学者赫拉克里特彼此呼应。更有意思的是,柏拉图的头像正是画家以达·芬奇的头像为范本的,可见拉斐尔对前述这两位大艺术家的崇敬心情。这幅画的色彩处理也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交错。透视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几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 B、出示作品《梦露》和《大宫女》,分析:1.从内容和主题上看,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时候的思潮和观念?2.它们的表现方式有什么区别?跟传统美术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件作品的作者都是美国的,安迪·沃霍尔表现的是20世纪50~60年代流行文化中的电影明星;游击队女孩是一个匿名的艺术家团体,她们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思潮的反映。都挪用了已经存在的图像,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加工;一个采用了大量复制的手法,一个则改变了原来图像的一部分内容。)梦露 (美国)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的波普艺术中,作为对美国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的善意讽刺,是最令人发笑的了。他把凡是成为社会崇拜的偶像以及时髦事物,如世界名人、电影明星、美钞、电椅、花束、竞赛场上的骚动、“蒙娜·丽莎”摄影,等等,作为重复宣传的题材,用丝网印技术或其他方法,重复50次地印制在一个画面上。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头画而闻名,被奉为“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原是一个商业画家,在纽约做过十年广告设计工作。波普艺术风行时期,他感兴趣于画些商标和超级市场的产品。他采取照相版丝网漏印技术,让画面像一张刚从印刷厂取来的未完成样张一般,这幅作品是最典型的代表作。画家故意把印刷过程作两部分展现:右半边是印刷的第一道黑线效果;左半边是用丙烯色套印的彩色效果,并仿效廉价印刷品的低质量效果,使镂版定线不精确,造成套色错位,以加强其低俗的性质。电影红星玛丽莲·梦露的照片的泛滥,也和可口可乐的广告泛滥一样,标志着美国社会大众的趣味。画家借用这种手法来说明,此类大众趣味正像他这幅画一样,在大批量地被制造出来,直至你感到厌倦为止。沃霍尔说过:“绘画就是事实,这就够了。”对于波普作品,他进一步强调过:“这些绘画都充满着自身的存在因素。”安迪·沃霍尔独特的波普画在当时有强烈的社会反响,因而赢得了美国艺术界更大范围的轰动。安迪·沃霍与其他波普艺术家相比显得更彻底,他完全取消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观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片形象移到画布上。还应用了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视为大忌的“重复”,甚至于推向极端,可口可乐瓶无尽无休的排列,以及明星们的照片都成为了最好的创作主题和素材。这十分贴切的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工业正是这样每天重复着同一样东西。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代替了深奥的艺术。随着后现代艺术的推进,它同我们生活的界限也显得愈来愈近,可能我们无法意识到,但它作为我们生活和精神的组成部分已无法替代。游击队女孩改造的大宫女 (美国)“游击队女孩”(Guemla\nGirls)是美国的一个专业艺术家团体。他们展开词语战和形象战来反对艺术中的性别歧视。在早些年里,她们的活动集中在为女性艺术争得一席之地。她们机智而严厉地批评那些不承认女性艺术的机构和个人。在她们的这幅招贴画上写着:“女人必须裸体才能进入博物馆吗?进入现代艺术区域的艺术家少于5%的是妇女,但85%的裸体是女性”,“游击队女孩”的标准和招贴中的形象是一个凶恶的黑猩猩面具,它将男人对女人的漂亮、性感的消费观念和标准荡涤得一干二净。与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主义的紧张激烈却吃力、小心翼翼的对抗性不同,20世纪80~90年代,女性主义艺术改变了方式,她们以一种反讽、幽默、潇洒的气息调和着前期女性主义的怒气。而实质上却更为激进、自由和宽泛,这些近于“异端”的实践往往被列入当代重要的问题之一即“是不是艺术”的讨论范畴。 六、总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美术创作跟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在某些时候,社会思潮对美术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