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6.00 K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3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学案山东 刘秀珍 【目标解读】 1.记住: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显著标志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2.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科学理论与科学发展应用之间的关系。 【知识准备】 1.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背景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强调三个关键词:进化、共同起源、自然选择) 3.达尔文进化论的重大意义?(提示:生物界、宗教界、思想界、社会界) 【知识形成】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一)阅读、思考:阅读第一、目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蒸汽时代”到来的背景条件有哪些? 2.简述瓦特改良蒸气机的概况。 3.“蒸汽时代”到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二)点拨 1.18世纪,瓦特改良蒸汽机而非发明蒸汽机。\n 2.要联系必修2“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注意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显著标志。 (三)针对性练习 1.关于瓦特蒸汽机问世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②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③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④打破了中世纪田园生活的宁静,进入一个新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关键的步骤和主要环节是 A.机器的使用 B.交通工具的创新 C.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 D.电力的广泛应用 二、“电气时代”的到来 (一)阅读思考:阅读教材第、二目,回答以下问题: 1.“电气时代”到来的背景条件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从科学理论与科技发明的关系回答) 2.“电气时代”到来的表现有哪些?(注意电力的广泛应用) 3.“电气时代”到来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二)点拨 1.联系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电力比蒸汽动力更强大、更方便,科技含量更高,因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更迅速,更巨大。 2.蒸汽机和发电机的发明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蒸汽机发电机同都是社会生产需要直接的结果都是经过长期的科学实验而创制成功的\n异主要是在英国一国且由瓦特一人完成在多国由多个科学家共同努力完成主要是在早期蒸汽机的基础上改良而成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发明而成(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 (三)针对性练习 1.直接促使“电气时代”到来的科技理论是 A.牛顿力学 B.电磁感应原理 C.磁效应原理 D.相对论 2.“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到来都 ①对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 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三、“信息时代”的到来 (一)阅读思考:阅读教材第三目,回答下列问题: 1.“信息时代”到来的背景条件有哪些? 2.“信息时代”到来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二)点拨 1.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由此产生的信息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巨大优势,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2.必记知识 必记概念必记内容巧记方法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1)以蒸汽为动力,蒸汽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明 (2)以电力作能源和动力,电力被广泛应用 蒸汽—电力—网络\n 信息时代 (3)以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体,信息技术迅速在全世界发展必记结论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社会全方位的变化,极大的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 (三)针对性练习 1.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的是 A.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B.互联网的诞生 C.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形成 D.知识经济的产生 2.这项技术主要研究的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储存、显示等,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辐射成像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它是 A.信息技术 B.自动化技术 C.能源技术 D.电气技术 【知识应用】 1.蒸汽机的伟大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我们称这个时代为 A.“永生时代” B.“光明时代” C.“万能时代” D.“蒸汽时代” 2.瓦特能够成功改良“万能蒸汽机”的条件和原因是 ①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工业发展的动力 ②早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③有关蒸汽机的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④瓦特锲而不舍的精神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n3.瓦特制成改良型蒸汽机对工业革命最大的影响是 A.它促进了英国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B.它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 C.它使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D.它使英国工场手工业时代结束 4.“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是哪一发明的描述 A.发电机 B.纺纱机 C.电动机 D.蒸汽机 5.瓦特改良蒸汽机产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是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②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③使世界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④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巨大改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满足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是通过 A.发电机 B.电动机 C.发电厂 D.输电线 7.下列关于电力使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长距离输变电技术随之发展 B.电动机能满足各种工业生产 C.电容易转化成热能 D.使用地区受到限制 8.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社会影响有 ①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③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④带来了环境污染 \n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能够最终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主要依靠的是 A.时代要求的新思想 B.先进的军事制度和先进的武器 C. 英、法、美等国先进的社会制度 D.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 10.蒸汽机的改良和发电机的产生都是 A.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 B.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结果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 11.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一项重大科技进步,标志着人类在信息处理和传输方面取得了又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它最早产生于 A.1946年 B.1969年 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 12.导致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成功搭建的直接原因是 A.二战期间军事上的需要 B.“冷战”期间军事上的需要 C.二战后文化发展的需要 D.通信事业发展的需要 13.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互联网时代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①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③为人们提供了远程教育 ④\n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交方式 ⑤出现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吸毒犯罪 ⑥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15.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引自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 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引自恩格斯《致爱·伯恩施坦》 材料三 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 ──引自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请回答:(1)材料1涉及到的史实称作什么?“震撼旧世界基础”引起了社会结构哪一重大变革? (2)写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期把热变成机械运动做出重要贡献的发明家。 (3)大批手工业工人被“抛到街头上去”后,又到了何处?成为了什么人? (4)分析以上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归纳科技的作用。 参考答案: 1—5:DCCDD 6—10:BDDDB 11—15:BBBDD\n 16(1)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瓦特、富尔敦、史蒂芬孙。(3)到资本家的工厂里成为雇佣工人。(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作者简介:刘秀珍,199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历史教师,历史学科组长、聊城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多年连续担任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近几年主要任教实验班,担负学校教学改革尝试的任务。2005年参加高一、高二新教材培训,并获得省级培训证书;2008年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远程教育培训,作业得到省级和国家级专家的认可和推荐,获省级优秀学员。必修3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学案山东 刘秀珍 【目标解读】 1.记住:教会宣称的上帝创造万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2.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的原因,达尔文进化论的巨大影响。 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神创说盛行的原因,探究进化论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 【知识准备】 1.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有何意义?(思考、回答、讲评) 2.阅读教材58页,引出课题,提高兴趣。 【知识形成】 一、教会的禁锢 (一)阅读、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下问题:\n 1.古代人们认为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哪些? 2.“神创说”成为早期共识并长期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3.教会是怎样禁锢科学研究的?为什么? (二)点拨 神创说和创世说的共同特征是:(1)信仰创世神,认为万物都是神创造的。(2)用象征手法叙述人类的起源。 (三)针对性练习 在中世纪的欧洲,生物学是一个难有作为的敏感区域,主要原因是 A.上帝创世说在生物学占主导地位 B.基督教神学教义被视为天经地义 C.基督教会垄断精神统治和教育,推行愚民政策 D.未经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洗礼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一)阅读思考:阅读教材59页第一、二段,回答一下问题: 1.早期生物进化思想出现的背景是什么?(多角度思考) 2.拉马克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举例说明) (二)点拨 早期进化思想出现的背景有:(1)文艺复兴以后,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2)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的追求蔚然成风;(3)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更加开放;(4)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针对性练习 下列哪些事件冲击了封建神学,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 \n①文艺复兴②宗教改革③启蒙运动④资产阶级革命⑤工业革命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一)阅读思考:阅读教材59、60页,回答下列问题: 1.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拉马克的观点有何联系? 2.结合“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分子说明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二)点拨 达尔文进化论影响:(1)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英系那个,有力的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打破了造物主造人的神话;(2)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3)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巨大震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唤醒国人,掀起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等。 (三)针对性练习 1.为达尔文进化论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①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②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③细胞学说的创立④早期进化论思想的提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哪一项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A.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B.生物不是不变的,会发生变异 C.生物界存在的物种没有共同的原始起源 D.生存竞争的自然选择是生物接的普遍规律 3.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表达正确的是\n ①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②优胜劣汰思想影响了被压迫民族的斗争③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④促进了欧洲理性主义思潮的萌发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知识应用】 一、选择题 1.西方基督教宣扬上帝创世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这一说法在西方禁锢人们思想长达一千多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①基督教的说教具有麻痹性②教会垄断了教育③教会对挑战神学的“异端”残酷镇压④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的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创世神话的共同特征是 A.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B.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 C.人类都是由神演变而来的 D.神主宰世间的一切 3.在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确立和完善过程中,下列人物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有 ①胡克 ②施来登 ③施旺 ④牛顿 ⑤伽利略 ⑥德马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⑥ 4.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的两个著名原则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 C.“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D.“物竞天择”和“获得性遗传” 5.生物进化论诞生的标志是 A.细胞学说的创立 B.《物种起源》的出版\n C.《人类的起源》的出版 D.血液循环学说的创立 6.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拯救心灵”“粉碎达尔文”等。这说明了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致命的一击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根基 ③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圣经·创世纪》记载,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证明“造物主”即神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使人们的思想发生跃进的学说是 A.血液循环论 B.细胞学说 C.生物进化论 D.牛顿力学 8.19世纪中期以后,“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最终被驱逐出去,主要是因为 A.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B.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迅速推广 C.人猿同祖学说普遍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点的提出 9.从根本上改变19世纪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的看法的是 A.血液循环学说 B.日心说 C. 进化论 D.细胞学说 10.有人说:漫画是黑色幽默的历史。漫画把历史的内涵以嘻笑怒骂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历史的本质漓尽致一目了然。右图的漫画主要针对的是 A.《物种起源》 B.《人类的起源》 C.《纯粹理性判断》 D.《自然数学的哲学原理》 11.达尔文的进化论改变了我们对地球上生命的理解,与其内容不符的是 A.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n B.物种不断地变异,没有遗传,新种产生,旧种灭绝 C.生物间有共同祖先,彼此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D.自然选择是变异最重要的途径 12.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对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B.进化论开创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C.促使知识经济很快出现 D.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13.在19世纪的科学家中,其科学思想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可以比拟的是 A.牛顿的力学体系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门捷列夫的周期表 D.道尔顿的原子论 14.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①细胞学说的创立②《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③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的出现④《人类起源》一书的出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与右图相符的是 A.如来佛用泥土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 B.盘古开天地创造了人类 C.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 D.女娲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自己的儿女 \n二、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 ──《天演论》的基本观点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东方老大帝国的羸弱暴露无遗。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请回答: (1)你是怎样理解《天演论》的观点的? (2)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借《天演论》向国人发出了怎样的呐喊? (3)“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表明了康有为“什么思想立场”?他是怎样把呐喊付诸行动的? 参考答案: 1—5:ABDAB 6—10:ACDCA 11—15:BCBDC 16(1)自然界的生物在经受大自然的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化;“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理对于人类同样适用,这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又是人类间残酷的生存竞争。(2)针对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严复发出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3)表明了康有为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思想立场。他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作者简介:刘秀珍,199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历史教师,历史学科组长、聊城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多年连续担任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近几年主要任教实验班,担负学校教学改革尝试的任务。2005年参加高一、高二新教材培训,并获得省级培训证书;2008年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远程教育培训,作业得到省级和国家级专家的认可和推荐,获省级优秀学员。必修3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学案\n山东 刘秀珍 【目标解读】 1.记住: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主要内容;伽利略的重大成就 2.理解:(1)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意义。 (2)物理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原因 【知识准备】 1.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原因有哪些? 2.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有哪些?(文艺复兴以后,面向现实、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知识形成】 一、经典力学 (一)问题:阅读本课第一目课文,思考: 1.17世纪物理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的杰出成就有哪些?有什么重大意义? 3.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内容、特征和意义是什么? (二)点拨: 1.17世纪物理学取得重大成就的历史条件:(1)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反对盲从和迷信,提倡去创造、去发现,为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宗教改革进一步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对科学革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3)地理大发现又以实践证明了地缘学说,未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n 2.伽利略最早倡导并以实践实验加数学的方法,他所谓的实验是理想化的实验。牛顿的方法是“归纳──演绎法”与从前的演绎法所不同的是,牛顿认为演绎的结果必须诉诸实验确证。在二位大师这里,实验观察和数学演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三)针对性练习: 1.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努力,牛顿才有可能在已经准备好了的材料上建立其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这座大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的发表 B.《物种起源》发表 C.《纯粹理性批判》发表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 2.海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理论的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解释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二目课文,思考: 1.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背景是什么?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相对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二)点拨: 1.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日常接触的都是远远小于光速的运动,根本无法察觉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描述的相对论效应:长度变短、时钟变慢。但如果接近光速的运动能变成现实的话,一个以这样的速度运动的人,在另一个静止的观察者看来就可能只是一条线。 \n2.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的关系:牛顿力学(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物体运动是在低速情况下。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要注意理解: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既否定又发展。 (三)针对性练习: 3.相对论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时间和空间是绝对不变的 B.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C.物质的质量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D.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伟大革命,原因是他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相互转化的理论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三目课文,思考: 1.量子论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2.量子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量子论是怎样得到发展的? 4.量子论诞生、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二)点拨: 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学科的发展。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的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n (三)针对性练习: 5.在宏观世界中,看起来相同的物体总是可以区别的,但在微观世界中,同一类粒子却无法区分。例如:所有的电子的一切性质都完全一样。下面哪一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6.关于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 B.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C.带动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等学科的理论发生的革命性的突破 D.深刻的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知识应用】 1.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贡献不包括 A.发表《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B.自制天文望远镜 C.发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的天体 D.确定了匀速运动的新概念 2.牛顿力学体系不包括 A二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 B.物理学的相对论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D.万有引力定律 3.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对人类的主要理论贡献是 \nA.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B.发现落体定律 C.提出相对论 D.创立量子力学 4.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所以被看作绝对权威的理论,主要是由于 A.经典物理学日臻完善 B.根据万有引力理论发现了海王星 C.人们认识的局限性 D.经典物理学可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 5.19世纪,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经典物理学不够完善 B.经典物理学自身的局限性 C.物理学出现一系列新发现 D.经典物理学仅能解释地球上的物理现象 6.伽利略和牛顿都强调 ①实验 ②实验与数学的结合 ③相对论 ④量子论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7.下列哪一理论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A.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提出 B.相对论的提出 C.量子论的提出 D.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8.爱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论是在 A.《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D.《物种起源》 9.为量子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有①爱因斯坦 ②牛顿 ③玻尔④普朗克\n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有一对20岁的孪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飞船以29万千米/秒的速度飞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后,当哥哥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他去迎接回到地球的弟弟,却发现弟弟还是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你认为应该用什么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A.相对论 B.量子理论 C.万有引力定律 D.质量不变定律 11.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形成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论诞生,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12.“使人类克服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知”指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B.进化论的提出 C.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 D.量子论的提出 13.右图是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寻秦记》的男主角项少龙,他穿越时空从21世纪到了秦朝统一前。这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节目盛行一时,能为这类作品和节目提供科学依据的是 A.基因改造工程 B.空间控制理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14.有个物理学家说:“19世纪物理学大厦已经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只是修饰和完美这所大厦。”这所“大厦”的奠基者是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牛顿\n D.法拉第 15.“这一定律体现了天上运动与地上运动的统一性,它把天体运动纳入到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得到的力学原理之中。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综合,也是人类认识上一次巨大的飞跃。”引文中“一次巨大的飞跃”指的是 A.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B.进化论的出现 C.牛顿力学的建立 D.“日心说”的提出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世纪末,物理学家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放射线和原子被发现,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随着光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俄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物理学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的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其一就是以太的不存在。这是的经典物理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请回答: (1)经典物理学的基础(代表)是什么? (2)19世纪时,经典物理学发展到何种程度?他所适用的范围主要是什么? (3)19世纪末,物理学的发展对经典物理学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4)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取得的两项最重大的成就是什么?它们与经典物理学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5:DBACB 6—10:CCACA 11—15:BDCCC \n16(1)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2)到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等新兴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他所适用的范围主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3)19世纪末,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对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经典物理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严峻的挑战。(4)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他们发展了经典物理学,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宏观的宇宙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面前的空缺,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作者简介:刘秀珍,199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历史教师,历史学科组长、聊城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多年连续担任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近几年主要任教实验班,担负学校教学改革尝试的任务。2005年参加高一、高二新教材培训,并获得省级培训证书;2008年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远程教育培训,作业得到省级和国家级专家的认可和推荐,获省级优秀学员。必修3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学案山东 刘秀珍 【目标解读】 1.记住: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2.理解:理解“书画同源”。 3.说出:中国书画以及戏曲的基本特点。 【知识准备】 1.诗歌在唐代繁荣的原因、词在宋代繁荣的原因、曲在元代繁荣的原因各有哪些? 2.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3.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她上面的笔划,像字非字,似画非画;融字于画,寓画于字;笔划之间,舞姿翩翩;舞韵之中,笔墨纵情;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浸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这一切,既浓缩了我国古代印章由字而画的发展轨迹,也诠释了我国古代哲学力求中庸的主流观点。这些,再加上象征中国的红色印泥和巨型方印,使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积聚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富足的文化精髓。中国书画以它们独特的风采,跻身于世界艺林,充满魅力。 【知识形成】 \n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一)问题:阅读本课第一目课文,思考: 1.中国汉字的起源、演变轨迹、演变趋势是怎样的? 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和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3.楷书、草书和行书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和成就? (二)点拨: 书法的三种形体 特 点代表人物和作品 楷书 笔画详备,结体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魏晋:钟繇、王羲之 唐代: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 体)、柳公权(柳体)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张旭、怀素 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它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 唐朝:颜真卿 北宋:苏轼 元朝:赵孟頫、 明朝:文征明 (三)针对性练习: 1.我国史学工作者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以前的刻符和早期文字,如:半坡陶文、大汶口文字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国家形成的标志 B.已经全部得到识读 C.与以后成熟的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n D.具有相通性,起到了加强各地联系的作用 2.如果有人想师从名家练习行书,你认为最好的字帖是( ) A.《兰亭序》 B.《颜氏家庙碑》 C.《自叙帖》 D.泰山石刻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二目课文,思考: 1.中国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有什么样的发展特点? 2.国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二)点拨: 1.绘画艺术和当时社会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当时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例如宋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增加,文化需求扩大,风俗画开始流行;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画家们多画残山剩水寄托抑郁心情。 2.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构筑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了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针对性练习: 3.阅读教材48页第二幅插图,它体现了( ) A.文人情趣 B.民间风情 C.质朴与浪漫 D.王朝鼎盛气象 4.下列连线,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B.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风图》 C.唐朝时期──宗教画──《送子天王图》 \n D.北宋时期──风俗画──《洛神赋图》 三、京剧的出现 (一)问题:阅读教材第三目课文,思考: 1.说一说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2.中国京剧是怎样形成、成熟和传播的? 3.还有哪些著名的剧种? 4.京剧有哪些特点?(提示:看课本“同光十三绝”插图以及文字说明) (二)点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传统戏曲面临许多挑战。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将传统戏曲发扬光大。 (三)针对性练习: 5.歌曲《说唱脸谱》中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所述的是哪一钟戏曲?( ) A.南戏 B.杂剧 C.京剧 D.昆曲 6.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剧”。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乐器以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知识应用】 1.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雅俗共赏的书法艺术是( ) A.草书 B.行书 C.隶书 D.楷书\n 2.下图书法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其字体属于(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3.下列书法作品中,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字体是( ) ABCD 4.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右图《中国探月》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 ①它是中国汉字 ②它是中国书法 ③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 ④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下列绘画作品属于风俗画的是( ) A.展子虔的《游春图》 B.郑板桥的《墨竹图》 \nC.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6.《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上的巅峰之作,千百年来一直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竞相争夺的至宝,普通百姓根本就无缘一睹真容,现藏于故宫。该画(部分)见下图( ) A.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B.以人文画为特色,讲究借物抒情,追求意趣 C.以风俗画为亮点,描绘北宋京城的繁华 D.题材广泛,场面宏大反映了唐朝时的盛景 7.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 ) A.由大到小 B.由繁到简 C.由象形到会意 D.由图画到符号 8.下列是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福娃。这种画风继承了中国画的哪种风格( ) A.战国帛画人物肖像画风格 B.秦汉工笔重彩 C.隋唐山水画的风格 D.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的写意画风格 9.京剧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戏曲已经成为城乡人民的文化需求 \n B.文化专制导致了戏剧的繁荣 C.地方戏曲日益繁荣 D.安徽、湖北艺人的长期努力 10.历史学家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恩们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其主要依据是( ) A.历史学家的分析与思考 B.当时的客观事实 C.各种历史教科书 D.各种历史文物 11.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形成于清朝时期 B.是北京地区的地方戏 C.同光十三绝是京剧的著名艺人 D.徽剧和汉剧相互融会并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的新剧种 12.徽班进京时在位的皇帝是( ) A.乾隆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同治帝 13.图(同第8题)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有关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和追求②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③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④标明中国人民再融入世界的同时,也弘扬了传统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n14.郑燮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符合( ) A.原始岩画 B.中国文人画 C.汉代帛画 D.民间绘画 15.二百多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16.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1图2 请回答: (1)两幅作品分别属于何种绘画类型? (2)通过《清明上河图》,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 参考答案: 1-5:BDABD 6-10:CBDBD 11-15:BABBD 16:(1)《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后者属于文人画或者写意画。(2)本图体现了北宋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的景象,反映了北宋经济发展。\n必修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堂实录山东威海二中 刘海珍 一、导入:观看视频 师: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重温历史。(播放视频) 师(屏显):就在《辛丑条约》签订的十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场革命是由谁领导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 (屏显)孙中山──辛亥革命──醒 师:毛泽东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 生:站起来了。 (屏显)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站 师:邓小平领导了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 生:富起来了。 (屏显)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富 师:江泽民领导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人民── 生:强起来了。 (屏显)江泽民──现代化建设──强 师:这些伟人根据时代的需要创立的思想理论成果分别是: 生: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n (屏显)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物──对应) 师:这些就是第六单元我们将要学习的“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屏显)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屏显)背景图片:中间是孙中山,左右两边是他的题词,分别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和“天下为公”,图片下面是课题“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二、巩固落实自主预习环节 (屏显)1.简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其具体内容。 2.三民主义指导了哪些革命实践?影响如何? 3.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有哪些?何时提出的? 4.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有哪些? 师:下面我从上节课表现较差的组里面挑四个组:三组、四组、五组和七组,你们派代表上黑板分别默写第1、2、3和4题。其他同学把导学单在组内交换批改,查漏补缺,巩固落实“自学基础问题”部分。 生1:在黑板默写: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其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生2:指导了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统治;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具有进步意义。 生3:原因:客观: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②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主观:①过去的斗争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旧办法行不通;②孙中山与时俱进。 生4:(1)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n师:三组、四组、五组和七组的同学给本组同学在黑板上默写的内容进行更正。 生1:把“达”改为“鞑”。 生5:给生2已经写的内容编号1、和2,增加“3、维护共和的斗争”。 生6:给生4增加“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三、疑难抢答环节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三组同学所默写的“三民主义”的提出。 (师生)齐看黑板上学生默写的内容: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民报·发刊词》提出的,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内容要准确。胡适先生说过“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那么三民主义的提出反映了哪些社会需要呢?哪位同学起来介绍一下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屏显)一、三民主义的形成1.背景 生7: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及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③孙中山个人的努力包括1894年创立兴中会,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他积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师:同组同学起来补充完整。 生8:经济基础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师:还有呢?政治方面,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孙中山之前的中国人都坐以待毙吗? 生: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屏显)①民族危机加深,不同救国主张屡屡碰壁;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③兴中会 广州起义失败;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师:哪位同学起来结合史实说明“民族危机加深,不同救国主张屡屡碰壁”。 生9: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失败;维新变法失败。 师:思路再清晰些,注意“民族危机”、救国主张和屡屡碰壁,我们一起回顾。 (屏显)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遭到统治阶层的嘲讽; \n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的程度加深,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和“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最终破产; 甲午战后,半殖民地的程度大大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发动维新变法,最终失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连连看”的游戏,用线将相对应的内容连起来。 生10:(回答)教师(屏显) 材料一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创立民国──民权主义; 材料二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材料三 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 师:这道题做得很好,可知这位同学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含义理解掌握得很牢固。那么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三民主义呢?请大家合作探究。 四、合作探究环节 (屏显)探究一:请结合课本第79页的“学思之窗” 题目:(见导学单) 1.1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1.2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 1.3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有什么进步作用? 2.请结合大屏幕显示的材料,分析归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史论结合) 要求:自主思考1分钟,合作探究2分钟 师:前3道小题看课本第79页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最后一题请看下一种幻灯片上的材料。 (屏显)请结合大屏幕显示的材料,分析归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史论结合) \n材料一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材料二 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 反映地主仍收租和帝国主义在中国仍有特权的图片 生(合作探究)师(流动指导) 师:哪个小组来发表看法? 生11:(回答) 师(屏显):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民族革命;不满君主专制──政治革命;不愿富人专制──社会革命。所以,关系是为完成三种革命而提出的三民主义。 师:其中民族革命是夺取政权,那么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就是建立政权和巩固政权,所以,民权主义是核心,民族主义是前提,而民生主义是补充。 (屏显)1.3这些主张对当时社会有什么进步作用? 生12:(回答)师(屏显)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 师:三民主义有何局限性呢? 生13:(回答)师(屏显)缺乏明确的反帝的要求,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师(屏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提出的三民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但是其对当时的社会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我们看在三民主义指导下有哪些实践? (师生)同看黑板上学生默写的内容。 师:维护民主共和有哪些斗争呢?结果如何? (屏显)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指导了辛亥革命2.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n生:它们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师:(屏显)三民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活动,最终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将向何处去? 一次次的失败,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将向何处去? 生:发展、与时俱进。 师:就需要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屏显)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原因:(1)客观(2)主观2.提出3.内容 (师生)同看黑板上学生默写的内容。 师:掌握得很准确,很好。那么新旧三民主义有何不同呢? (屏显)探究二:见导学单 题目:1.比较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不同 2.解析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合作探究2分钟 生(合作探究)师(流动指导) 师:哪组先起来比较一下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生14:(回答)师(屏显)1.不同:①明确“反帝”,民族平等;②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③节制资本,扶助农工,实行“耕者有其田”; 师:这些不同就是新三民主义的发展,请问最大发展是什么? 生15:明确反帝。 师:很好。这些新的发展同是又是新的奋斗目标,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实现这些新目标?比如反帝。 生:团结人民。 \n师:对内团结一切力量,国内重要的力量有什么?国际上能否得到力量支持我们反帝?我们来看孙中山的思考。 (屏显)材料一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材料二……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农民、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P80第三段,指出孙中山为挽救革命制定了什么政策? 生:(回答)师(屏显)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屏显)2.解析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毛泽东 请把“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革命纲领”、“方法与手段”分别填入下列空格,以理解掌握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①三民主义蕴含三大政策 。 ②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法与手段 。 生16(回答)师(屏显)。 师:新三民主义是哪个政党的纲领? 生:中国国民党 师:新三民主义要联共,“共”指哪个党派?他们有相同的目标吗?能实现联合吗? 生:共产党,有相同的目标,能联合。 (屏显)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相同之处?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国。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n生17:(回答)师(屏显)相同: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师:君子和而不同,既然是两个党派肯定有许多不同之处,我们看一下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不同之处。 (屏显)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不同之处: 1.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八小时工作制、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中共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有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目标 师:导致这些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下面我们来综合评价一下新三民主义。 (屏显)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原因2.提出3.内容4.评价 生18:(回答)师(屏显): ①仍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②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师:新授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请大家为本课构思一个课堂小结。谁起来试试? 生19:民族危机严重,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进行了革命实践,结果失败,他与时俱进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生20:在民族危机严重下,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政治纲领,后发展为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他专制独裁,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终于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相同的目标,国共合作领导国民大革命。 师(屏显):时代呼唤理论──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民主义的实践──失败──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 (屏显)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鲁迅\n 师:鲁迅这样看孙中山,我们应该向孙中山学习什么? 生21:为了救国屡屡碰壁,仍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大公无私 师(屏显)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自己的心声: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忍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胡锦涛 五、课堂检测环节 师:下面我们要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屏显)课堂检测 题目:训练单中1-5题;要求:自我完成后,小组讨论得出一致意见,派代表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注意标明小组、题号。 (除二组和四组外,其他各组都派代表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各组答案有否分歧。 (师生)同看黑板,结果各组答案一致,都是1.C2.C3.A4.A5.C 师:有两组没有派代表写答案,应该是有疑难问题,你们可以向其他组请教。 二组组员:第2题: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它( ) A.表达了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经济要求 B.明确提出了民族、民主、反帝思想 C.是比较完整的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 D.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彻底的土地纲领 我们觉着每个选项都对。 七组组员:A项错在“各阶层”它只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B旧三民主义是没有“反帝”思想的;C对;D旧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师:七组讲解得很透彻,二组同学明白了吧。那么四组同学有什么疑难问题呢? 四组:第5题我们不知道选哪一个,觉着A和B也可以。 生:A和B都不如C完整。\n 师:大家都还有什么未解决的和疑难问题吗? 生:没有。 师:回去做完导学单的题目和第17课的导学单。下课。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学设计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郭新民223800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讲述了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二、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三、设计思路 1、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思维能力提升 \n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成几个问题,引领学生在课前和课堂上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次基础上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2、教学内容上,遵照认知规律,先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由感性到理性.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继经济和政治领域近代化之后,思想文化领域也迫切地需要近代化。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两阶段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代表作品,从作品中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资料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振兴中华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从思想的巨大作用来重新审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紧迫感。 五、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六、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启发和讨论。 2、学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七、教学准备 教师: 1、搜集有关人物、北京大学的图片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论著的原始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设计学案,并根据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四个问题并分组:\n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哪里?为什么它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第一小组解决)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相关活动有哪些?根据他们的相关活动总结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后来有什么新发展?你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第二小组解决) (3)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提倡民主和科学?请你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小组解决) (4)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请你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价。(第四小组解决) 学生:将学生按照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内容设计的四个问题分成四个小组,四个小组各自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课外读物、互联网等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归纳基本内容,提出解决问题初步方案。 八、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演示《袁世凯复古尊孔》录像片段,经历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什么还会出现袁世凯复古尊孔现象?其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形成近代百年的继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新课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概况 1、兴起 教师:第一小组展示课前学习第1个问题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 学生: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展示课件《青年杂志》和北大红楼旧址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史料,总结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分组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 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 \n教师:第二小组展示课前学习第2个问题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 学生: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及教材本目内容,思考文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各指什么?陈独秀提出二者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学生: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学生初步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以及补充的相关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陈独秀的《敬告青年》节选材料,思考:陈独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合作讨论) 学生: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陈独秀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中国要摆脱愚昧的状态,必须要用科学的指示破除迷信,用民主取代专制。只有科学和民主才可以打破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的这篇文章发表在《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揭开了序幕。 教师:课件展示: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为什么要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学生:略 教师: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忠、孝、节。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是培养“不犯上作乱”的顺民的工具,旧道德束缚下的人们就无法从骨子里去反封建。要反封建、反专制,就必然要反对旧道德对人们的愚弄,反对作为旧道德的精神支柱的孔子学说。在此旗帜下,展开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讨论。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关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是怎样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著名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所体现出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先锋作用。 教师:\n课件展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什么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生:略 教师:文学革命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主张从内容、形式上对旧文学进行改造、创新。要反对旧思想,必然要反对旧文化的载体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同时,新思想也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白话文通俗易懂,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教师: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发展变化,并讨论发展变化的原因。任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发生这一变化是因为辛亥革命及其之后反对北洋军阀的失败,使人们渐渐认识到单纯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已难以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之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填写下表,培养学生整理梳理教材意识。 人物主要活动 新文化运动前期新发展内容 教师: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n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大旗,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家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和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手段”,提倡新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以儒学为基础的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师:第三小组展示课前学习第3个问题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 学生: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陈独秀认为中国要摆脱愚昧的状态,必须要用科学的指示破除迷信,用民主取代专制。只有科学和民主才可以打破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揭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文化运动序幕。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有: 1、袁世凯大搞复辟帝制,复古尊孔。 2、一战以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第四小组展示课前学习第4个问题的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或纠正。 学生: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它对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它以民主、科学相号召,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立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应客观评价这场运动。 [课堂小结]: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巨大的浪潮。新文化运动\n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巩固练习]做学案练习 [延伸拓展] 1、结合本节所学内容,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 2、回顾中国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总结这一历程呈现的特点?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原创)山东省滕州五中 王华伟 277524一、课前系统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历史3(必修)》的第3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程标准要求为: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和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与初中内容相比,本部分显然在初中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初中教材只是讲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所以,从这节课的内容编排看,还需要重点讲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2、学情调查\n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当今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更需要对世界的了解与关注,真实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与个人的联系,感受到科技的发展进步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方式、交往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想让历史贴近自己。由此看来,基础知识的讲述是必要的,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理应提到更高的层次。3、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但是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4、教学方法导学式,先学后教,讲演结合、讲评结合,当堂巩固。5、教学理念\n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二、课堂系统1、导入设计:导入:投影-李大钊的《青春》(配背景音乐),让一学生朗读,同时展示李大钊的头像。附:李大钊:青春[1916年9月]……自我之青春,……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吾文至此,已嫌冗赘,请诵漆园之语,以终斯篇。(原载1916年9月1日“新青年”2卷1号)(该生必须语调平缓,发音标准)教师引导:文章矛头指向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的传统礼教,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而引出课题。片头:运用动画(强烈的视觉效果,提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前面我们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时并没有对封建的正统思想进行彻底地批判,袁世凯篡权后为复辟帝制大搞尊孔复辟。帝国主义、封建余孽和保皇党也摇旗呐喊,一时中国大地乌云翻滚,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发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展示】袁世凯复古(古装、祭孔、皇帝印等图片,可选用),让学生体会到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另外还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封建余孽和保皇党的摇旗呐喊导致思想混乱。【学生自答】有关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本部分内容初中涉及过。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提问】1.时间、地点、2.标志(标志是什么,然后展示图片组"标志"印证)【展示】\n【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分组要求:以学生的宿舍为单位,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人人发言,最后以宿舍负责人为发言代表,形成自己本组的要点。最后通过全班同学的举手表态,再加上教师的点播,形成最后的答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有关内容并回答,然后展示相关内容,在这里采用谈话法一一讲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辅以图片加以详细讲解。【引导语】:这场伟大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陈独秀2.李大钊3.鲁迅4、胡适(电影可选用)【猜猜看】屏幕上展示出四个头像后,让学生说出他们是谁?有哪些主要功绩。【点播】可以打乱教材的顺序,总结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高度提炼。即“三提倡三反对”【材料补充】在讲述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时。补充以下材料(屏幕显示)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n【典型发言】白话文和文言文究竟哪一个对社会的发展有益呢?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学习文言文?【分组讨论】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得出本组的看法。(可以借助教材P143和P148的阅读材料分析。)【重点讲解】“打倒孔家店”应该一分为二,辨证全面的思考。【自主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同位之间讨论。)此问题没有固定完全的答案。教师给出的只是参考。注意:给出的是繁体字,让学生感受。新文化運動之影響1、動搖儒家統治地位,婦女地位得到提高。2、引發五四運動,促進反帝反封建運動。3、白話文與新文學盛行,社會文化繁榮。4、學術史學研究興起,以疑古的精神研究古史,形成深遠的影響。5、馬列主義流傳,對中國政治發展影響很大。三、课后系统1、作业巩固:《基础训练和课后题》2、课堂效果评估反馈:内容等次优良努力以学生为主体;知识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老师对本课程有研究。备课认真;工作负责;注重课堂讨论,听取学生意见;科学性(理论严谨、结构合理、信息准确);适用性(基本内容符合学习要求);先进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教学内容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对本课程运用自如。\n讲解清楚,容易理解,课堂吸收比较多,注意交流和创新思维。课堂秩序好。总评3、课后活动:谈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将学生按值日表分成6个小组,每组的组长具体负责。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各组摆出自己的答案。)附:参考网站1、http://doh.nenu.edu.cn 2、http://www.xsj21.com3、http://laoluo.net必修3第三单元第3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说课稿(课件下载)海南省洋浦实验学校高中部吴永红578200点击下载:本课课件一、教学理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因此我在这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二、说教材1、教材地位:属于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三讲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最终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与前两课内容“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一起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发展历程。\n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3、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和学习李大钊等人以天下为己任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品德,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基本史实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是是顺利实现这一课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这一课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难点:由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比较抽象,不能很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当时苦苦寻觅救国方案的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因此这一课的难点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三、说学情与学法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知道一些感性知识“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现实生活中也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重要含义之一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我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四、说教学方法 \n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动的建构起来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五、说教学过程下面我来说一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导入:我用图例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复习前两课的内容,我这样做一是可以让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中国人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却是屡战屡败。把最后一个问号打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这时我再抛出毛泽东的一段话,回答刚才学生心中的疑问,从而顺利导入新课。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①导入新课后,我迅速抛出本课学习的中心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传播开来的?它的传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让学生面临一个立即需要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欲望。②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采取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程度,并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理论,并在俄国取得了实践成功,近代中国人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失败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一种新的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知识,也为后面先进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一个铺垫。③教材对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这部分知识有比较详细的叙述,且难度不大,但结构相对松散,预测学生在阅读之后可能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所以我引入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李大钊三张图片,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教材后讲述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间的关联,帮学生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图片比文字更为直观、形象的特点,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解读图片上的历史的能力。④对李大钊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责任感的一个契机。我引入当时林伯渠称赞他的一首诗,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李大钊同当时中国许许多多探索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一样,为真理而奋斗不息,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⑤第三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我用同样的办法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后,把教学着重点放在“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预测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太容易掌握,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课堂辩论,我给学生提供了胡适和李大钊两人在“问题与主义之争”\n之中的原文资料,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组,代表双方进行辨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首先要通过我提供的史料分析双方的观点,从而培养了学生解读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有个性化的认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见解,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历史。同时,通过论辩,预测学生自己也能更充分地理解为什么当时知识分子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从而导入下一个教学内容。⑥在辩论之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堂探讨,孙中山说“马克思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而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最终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探讨,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在这之后,再加入了几张共产主义者的人物图片,让学生对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有更感性和直观的认识。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另一个影响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必修Ⅰ已学过,因此没必要再作过多的讲解,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导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知能训练,运用迁移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六、板书设计采用图例式板书,既能体现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又非常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