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0 KB
  • 2022-08-16 发布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教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背景资料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要产生沉重的乡愁。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这类作品虽然社会意义不大,但所描写的游子、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并且基本上是健康的,在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涉江采芙蓉》就反映了游子思乡的痛苦。1.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涉江采芙蓉》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得与众不同。请你借助此诗的前四句来分析一下此诗表达人的凄清心境的特别之处。思路提示:既然是要分析《涉》诗表达人的凄清心境的特别之处,就应该先清楚惯常的表现人物的凄清心境的方式——把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此诗采取了与日常不同的烘托方式。参考诗的前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知作者先营造了一个热闹的情境,在此热闹的情境之中,有女子发出了感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乐”衬“哀”,正是此诗表现人物的凄清心境的独特之处。参考答案: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姑娘们划舟采莲,湖面上尽是姑娘们的嬉笑之声。但与众姑娘的嬉笑不同,有位女子却怅立船头,独自哀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当姑娘们竞相采摘荷花,声言要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远在天涯。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人群之中,往往更令人感到自身孤独、寂寞之可怕!此诗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是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思路提示:通过诗的前四句,我们可判定诗的主人公该是那位采莲思夫的女子。诗的主人公在第五、六句并没有发生改变。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参考答案:“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诗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清张玉毂《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这两句的“视点”\n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采莲的妻子,手拈芙蓉,仰望苍天;一边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约摇晃着返乡回望的丈夫的身影;二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造成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3.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那位采莲思夫的女子,那么是否就可把这首诗认定为一首闺妇怨别的诗作?思路提示:回答这个问题,应考虑文人五言诗出现的背景。马茂元先生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涉江采芙蓉》终是一首游子思乡之作,不过是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参考答案:此诗的主人公是那位采莲思夫的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是此诗的主旨依然是游子思乡。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在穷困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来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思了!背景资料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澎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1.苏东坡评价渊明诗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请你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来评价一下苏东坡的说法。思路提示:这个问题实际上要读者评析一下陶诗中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分析一下陶诗中看似平常的一切,经过了作者怎样精巧的组织。评价作者是怎样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一种自然的。可从简笔的勾勒,近远景的结合,动静的衬托等方面分析陶诗的艺术特色。参考答案:“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n,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阴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映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宁静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极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还觉得缺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使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看似平淡,却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无不是作者的匠心选择。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指什么?“自然”又指什么?陶渊明的“躬耕”能否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思路提示:“樊笼”是一种比喻的用法,应分析出它的比喻义。“自然”则应看到它表面与内里的双重含义。陶渊明的“躬耕”应在本质上与“普通农民”不同,可联系陶渊明的家世来分析。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绝对不会与农民相同,他会有相当深沉的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可借助《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列文来分析。参考答案:“樊笼”此处指官场。“自然”,不仅指乡村的自然环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而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我们当然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我们可以在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看到相类的表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背景资料\n《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评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那首《短歌行》。清代张玉毂说:“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1.唐代有人说《短歌行》“言当及时行乐”(《乐府古题要解》)。罗贯中则又给此诗蒙上“诗谶”的迷信色彩,说曹操“乌鹊南飞”诸句是不祥之兆,预示他赤壁之战的失败。你如何评价这些说法?思路提示:这是一个涉及到诗歌主要思想内容的问题。《短歌行》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内容,离不开具体的背景,不可据几句诗,偏颇地概括其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看似劝人及时行乐,但联系背景来看,此诗作于与孙权决战之时,大宴诸将,此时,曹操已平定北方,有一统天下之雄心。所以这诚然是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但不是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而是感到一种大业未成的时间紧迫感。在这种紧迫感之下,他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他知道许多贤才如“乌鹊”一般,没有归宿,便对他们发出呼唤,希望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参考答案:唐人和罗贯中的说法都有失偏颇。此诗并未奉劝人“及时行乐。”而是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几句来表达一种功业未成的时间紧迫感。借“乌鹊南飞”来表达一种招纳贤才的迫切心愿。2.“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是作者借自《诗经》中的典故,在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用意?思路提示:“青青子衿”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原诗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桃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后人多认为,这是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诗。衿,衣领。周代读书人穿青色衣领的服装,曹操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盼。“呦呦鹿鸣”是《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原诗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这是一首叙述贵族宴会宾客的诗。曹操信手拈来,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诚。参考答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诗是用来表达女子对情人的思念;“呦呦鹿鸣,食野之苹”\n,原诗是叙述贵族宴会宾客。曹操借用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盼和热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