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0 K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赠黎安二生序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以"迂"为善,对"道"不渝的忠诚。2、理解"迂阔"在文中的内涵和在结构上的作用。3、鉴赏作者正话反说的表现手法和效果。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以"迂"为善,对"道"不渝的忠诚教学难点:正话反说的表现手法和效果教学进程:(一课时)一、作者介绍曾巩,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官至中书舍人。曾巩出自欧阳修门下,完全接受了欧阳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创作主张,而且比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因此,曾巩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较少的一家。但曾文长于议论,他的政论文,语言质朴,立论精辟,说理曲折尽意。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纡徐委备,近似欧阳修文。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曾巩亦能诗,今存诗400余首,以七绝成就较高,但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视。著作今传《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刊本。二、背景资料 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三、疏通文句重点研讨下列词句:第一段:既而 顾 诚 闳壮 驰骋 隽伟 固 知第二段:顷之 以为 既 以言相求于外 第三段:信 志 同 不自知 特 以 庸讵 \n第四段:然则 其 四、理解内容1、概括各段大意(一)介绍黎安二生。(二)写黎生临别求序之缘由。(三)作者自叙述"迂阔"。(四)深入一层展开议论。2、本文写黎安二生,却先写苏轼,再写苏轼来信赞二生,然后写其人其文,有何用意? 以文坛大师烘托黎安二生,突出二生文才。3、哪两个词是本文的"文眼",在文中该如何理解?(课后练习一) "迂阔",文中指不合世俗之风。4、如何理解黎安二生的"小迂"与自己的"大迂",作者对自己的"迂阔"持什么态度? 黎安二生的"小迂"为"文"之迂,是文风问题;自己的"大迂"为为人之迂,"道"的问题。作者以"迂"为善,表现决不附和颓倾的世风,对"道"的不渝的忠诚,及我行我素、无所畏惧、勇于躬行直道的可贵精神。正话反说,讥世之词。有力的为自己作了辩护。五、赏析写法1、正话反说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2、意境含蓄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布置作业:梅圣俞诗集序教学目标:\n1、理解作者"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及其阐述这一观点的意图。2、学习文章以"诗穷而后工"为主线组织素材的构思技巧。3、品味文章叙议结合,在平易、简洁中见真情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学习文章以"诗穷而后工"为主线组织素材的构思技巧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叙议结合,在平易、简洁中见真情的语言特色。教学要点:理解作者"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学习文章以"诗穷而后工"为主线组织素材的构思技巧;品味文章语言。教学进程:一、题解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在宋初诗文革新运动中,是欧阳修志同道合的挚友。他的诗很著名,尤为欧阳修所欣赏,赞其"覃思精微""深远闲淡",其诗继承了真正的、纯正的诗歌传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南宋陆游曾称其为唐代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一位作者。宋仁宗庆历六年,欧阳修为梅诗初次结集并写下了这篇序言的主体部分,第二年亲自为梅诗整理编纂成书,并续完此序。二、自读指导(一)、梳理文句,理清思路。翻译重点句1、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2、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3、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4、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讨论、理清思路全篇以"诗穷而后工"为主线一、提出"诗穷而后工"这一千古独创的命题。二、分析梅圣俞其人其诗,写其"诗穷而后工"。三、叙述收藏梅圣俞诗作并写此序的经过。\n(二)、理解与探讨1、文中哪一句最能表现出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字又是什么?2、文章叙述梅圣俞的经历,是紧紧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写?3、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三、鉴赏与评价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韩愈提出"物不得其平则鸣",孔子提出"诗可以怨",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试分析这些诗歌理论有这样的传承关系?布置作业:课外选取韩愈的《送孟东野序》,与本篇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