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2-08-16 发布

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 苏教版 必修1 教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教学内容:《今生今世的证据》(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恒久的烙印”板块,第79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独特的立意过程与方法:揣摩作品形象的语言情感与价值观:作品独特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独特的立意,通过文本理解文本,揣摩文章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提问:在前面所学习的《前方》中,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离家——归家——离家”的过程,请问,人为什么要离家了又归家,归家了又离家?(人离家或是外界诱惑或者生计所迫,但是离家后因为追寻心灵的归宿,又回归故里;但是回家后发现,“他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中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说的和这个问题有很大的相似点。(板书: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是一位新疆作家,从小居住在通古特大沙漠边的一个小村庄里,我们从他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浓郁的西北风光。请大家注意一下文章中的几个比较容易读错的字词:烟垢骨骸打夯二,课文的讲解提问:用两分钟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也“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n,作者那时候为什么还不懂得、不知道那样做?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第1自然段作者带着一种失去才知道去珍惜的伤感,打开了反思之门,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那就是悔恨。提问: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他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去告别,那他有没有告别呢?(没有)那就是说作者假设了自己是告别的,所以可以发现作者是用的一种近乎央求的口吻,真诚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懊恼/悔恨/后悔等等)作者假设了自己向哪些东西告别?从文章中找找看。(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板书:草、土墙、房子、门洞……)作者说自己的生活需要证明,证明一个东西需要的是证据,那像草、土墙、房子这些是不是证据呢?(板书:证据)请大家朗读第4段。谈谈你对这一段的第一感受(问句多)提问:这些问句是反问吗?还是设问?(都不是,是疑问句)大家先关注一下第4段的开头,“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文章里的7个问句说了哪些事件?(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风刮、大鸟叫、瘸腿男人追、大榆树、榆木桩、月光……)这些事件是不是作者经历过的?(是的)那作者为什么又要怀疑呢?请大家花两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第5、6小节,从文章中找出答案(第6小节,“如果没有……,没有……,没有……,没有……,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请大家看“如果没有……,谁又会证实以往的生活”,这是一个什么复句?(条件复句)条件复句的话,如果后面跟的是什么?(条件)“谁又会证实以往的生活”是不是就是结果?那请思考,作者在前面讲了“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那么旧房子和路、尘土、村里的人和牲畜、一场一场的风,是不是都能证明作者曾经的生活,那这些是不是也是证据?\n(板书:旧房子和路、尘土、村里的人和牲畜、一场一场的风)如果没有这些证据,是不是说以往的生活就不能证实了?现在请大家思考我在第4小节末留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对这些生活“怀疑”?(因为用来证明曾经生活的证据消失了)再回过头来看第4小节第2句话,“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因为证据的消失,使曾经的生活无法证实,所以作者开始对以往的生活产生了怀疑。如果没有了证据,曾经的生活就会像第5段第1句所说的,怀疑以往的生活是不是只是一场梦。最后,大家看一下第4小节中,最后一句的“渗浸”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可不可以用“照射”来替换,为什么?(引导学生注意“恒久明亮”、“照透”二词,“渗浸”表现出了村庄里月亮的恒久照射,洞悉到了事物的内部。作者对村庄里的一切太熟悉了,从它们身上作者就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和乡村往事。)第6小节最后一句,“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人内心的生存指的是什么(板书“内心的生存”)?(内在的精神生活)那与精神相对的又是什么呢?(物质,板书)那与“内心的生存”相对的是不是可以说是外在的生活(板书:外在的生活)请大家找一找第7小节里的两个破折号,把破折号前面的“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还有把最后一句里的“土坑漫长的等待是什么”。默读第7小节,思考下,“我”早知道它会变成怎么样?土坑漫长的等待的又是什么?(讲解:首先理解一下“夯筑”,夯筑就是就地取土,填充在模板中,然后用木锤捶打结实,风干后就是土墙。这个捶打过程就叫“打夯”。也就是说,墙来源于泥土,所以说,墙最终会回到土里,就是说墙的倒塌。作者早知道的就是土墙的倒塌。土墙在之前我们已经说了,就是证据之一,所以说,土墙的倒塌就意味着证据的消失,土坑漫长的等待的就是证据的消失,一切回到自然本来的面目。)请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提问:文章里说的大红公鸡的叫唤、黑狗老死窝中、夕阳照射是不是作者经历过的生活?(板书:公鸡叫、黑狗老死、夕阳照射)既然这些都是作者外在的生活,那下面一句话讲的是不是应该是作者内心的生存了?请大家找出来哪些是作者内心的生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n请大家思考一下,文章里的两个“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前者指代大红公鸡等等人外在的生活、后者指代快乐孤独等等人的精神生活)讲解:文章里说大红公鸡等等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就意味着这些生活和之前那些生活一样,都失去了证据,作者又说“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告诉我们,外在生活失去了依托,精神生活就没有了寄托。精神生活需要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存在的基础上的。(板书4个箭头)所以,我们看最后一个自然段,“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证据都消失了,曾经的生活就没有了证明,就变得虚无。精神生活也就没有了寄托,就跟《前方》中所说的,“稳馨和安宁之是一钟抽象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为这篇课文分一下段落(1~3,4~6,7~8,9)三,文章的总结通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哲理层面上来理解一下人对心灵家园的追寻与精神依托的寻找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通过文本来理解文本的,理解文章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下文章中的过渡句(第4段第一句)、反复出现的词(比如4个没有)、破折号(第7段)、齐整的句式(1、2、3段以及第4段的7个问句)。板书:\n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据: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旧房子和路、尘土、村里的人和牲畜、一场一场的风内心的生存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外在的生活大风刮、大鸟叫、瘸腿男人追、大榆树、榆木桩、月光……公鸡叫、黑狗老死、夕阳照射物质精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