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50 KB
- 2022-08-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2)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司马迁不愧是司马迁,仅写了“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令人佩服,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私怨发生冲突时,他顾全大局,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蔺相如的这一品格的。二、疏通并分析课文(一)集中学习“渑池会”(14~16节)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3.研读、讨论“渑池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颇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盆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二)集中学习“负荆请罪”(17~21节)\n1.学生朗读,翻译。2.品读讨论: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三、课文悟读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四、拓展探究结合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1.翻译这节文字。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n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4.质疑启示: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质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提出疑问,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学练效果检测一、解释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拜(授予官职)为上卿。以(凭借)勇气闻(闻名,出名)于诸侯。使人遗(送给)赵王书。愿以(用)十五城请易(交换)璧。而君幸于(被宠幸)赵王。今君乃(竟然)亡(逃跑)赵走燕。均之(这)二策,宁许以负(使……担负)秦曲(理亏)。王必(倘若,假如)无人,臣愿奉璧往使。传以示(给……看)美人及左右。乃前(上前)曰:“璧有瑕(斑点),请指示(指着给看)王。”相如因(于是就)持璧却(后退)立。赵王悉(全部)召群臣议。秦贪,负(凭借,依赖)其强。且以(因为)一璧之故而逆(违背)强秦之欢(欢心)。用辞谢(婉言道歉),固(坚决)请。召有司(官吏)案(察看、审察)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城)予赵。特(只是)以(用)诈佯为予赵城。乃使其从者衣(穿)褐。引(延请)赵使者蔺相如。未尝有坚(固定)明(明白)约束(盟约,誓约)者也。间(小路,从小路)至赵矣。惟(表示希望的语气)大王与群臣孰(通“熟”,仔细)计议之。左右或欲引(拉)相如去。秦王因(于是,就)曰。不如因(由此,趁此)而厚遇之。卒(最终)廷见相如。明年(第二年)复攻赵。与王诀(告别)曰。请奏(弹奏)瑟。赵王鼓(弹奏)瑟。于是相如前进(上前,献)缶,因(趁机)跪请秦王。左右欲刃(名词用作动词)相如。左右皆靡(后退)。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徒(只是)以(凭借)口舌为劳。宣言(扬言)曰。引(掉转)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一齐,共同)谏曰:“\n臣所以(原因)去亲戚(父母双亲)而事(侍奉)君者,徒(只是)慕君之高义也。”顾(但是)吾念之,强秦之所以(原因)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只是)以(因为)吾两人在也。因(通过)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卒(最终)相与(一齐,彼此)欢(和好),为刎颈之交。二、翻译课文重要的句子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翻译: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吧,秦国的(十五座城)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2.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翻译:大王在便殿里接见我,礼节很傲慢,您拿到和氏璧后,把它给妃嫔传着看,在弄臣之间戏玩。求人可使报秦者。翻译:想找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翻译: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很羞耻,何况是将军宰相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翻译:诸位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6.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翻译: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怕廉将军吗?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翻译:我之所以要作这样的避让,就是因为把国家的急事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三、翻译语段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之曰:“民之年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用轻徭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翻译:唐太宗和臣子们议论防止盗贼的事。有人请求太宗加重刑罚来禁盗贼。太宗哂笑着说:“老百姓所以去做盗贼,只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婪,(弄得)老百姓饥寒交迫,因此顾不得讲廉耻。我应该去掉奢侈和浪费的行为,减轻劳役和赋税,选用清廉的官吏,使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这样)老百姓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哪里用得着加重刑罚呢?”打这几年后,天下太平,东西掉在路上也没有人拿,大门也用不着关,商人和旅客也可以在野外露宿。\n●板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写作特点:1.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3.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