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50 KB
  • 2022-08-16 发布

高中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教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构建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类型的划分类型概念特点举例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有相对清晰的边界地形区、气候区、植被区;农业区、方言区功能区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由中心及辐射范围组成,边界相对模糊城市经济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港口腹地等二、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三、海南岛1、发展优势位置优势(1)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既是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又是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2)邻近香港、澳门,遥望台湾。内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外邻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3)位于西太平洋环行带上,处于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4)连接亚洲和大洋州、太平洋和印度洋。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海运交通位置重要。自然地理优势(1)四面环海,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对外交往。(2)以热带气候为主,终年高温,适宜发展高效农业。(3)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植被茂盛,生物资源丰富,不利于粮食生产,但有利于经济作物发展。(4)矿产资源种类较多,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为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旅游资源丰富,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人文地理优势(1)政策优势: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2)区位优势:邻近香港、澳门、台湾、珠江三角洲、东南亚。位于“十字路口”(3)资源优势:岛上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2、海南岛三个环带的产业布局(1)重点发展海岸带原因:海陆交界处,运输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城市集中。发展:建港口,发展加工业,带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外向型经济(2)丘陵和台地环带:重点热带农业原因:地形平坦,气候湿热,土壤较好。发展:蔗糖、粮食、天然橡胶、牧业和城郊型农业,为全国提供鲜活的农产品(3)山地丘陵带原因:物种丰富,水源区发展: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山区特色工业。\n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区域差异比较的内容项目内容自然地理特征位置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对位置气候1、气温特点:最高、最低、日较差、年较差、年际变化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5、光照、热量、风向风速,气压、干湿状况等。地形1、地形单元;2、地势特征;3、主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土壤1、地带性土壤;2、特殊的非地带性土壤;黑土、黑钙土、红壤等植被动物1、地带性植被;2、典型动物;3、特殊物种。水文1、主要河流水文特征;2、主要湖泊水文特征;3、其他湿地水文特征。4、水文要素: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冰凌、汛期,结冰期等自然资源陆上资源:生物、气候、矿产、土地、水资源等;海上资源:生物、化学(海盐)、动力(波浪、潮汐)、空间、矿产、旅游等资源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民俗1、人口规模及密度;2、人口分布;3、民族。4、信仰、语言、文化等城市城市分布、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交通枢纽、旅游、科技、工业等)经济1、 农业(作物、熟制、农业类型、在世界农业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农业区、农业区位条件);2、 工业(工业部门构成特征、工业区位条件、工业区及其重要工业城市)3、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重点铁路)其他其他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地理事物。二、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西南青藏高原25%自然环境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海报多在1000米以下高原、盆地风成地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补给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湖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盐分高)原始土壤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热带雨林、季雨林西东荒漠—荒漠草原—草原山麓山顶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人文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绿洲农业畜牧业、河谷农业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n补充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自然原因: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1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南方与北方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与旱地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②南北差异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地形气候河流耕地类型农作物水果民居古代交通方言矿产工业北方平原高原温带季风结冰旱地小麦、甜菜、大豆、棉花、杂粮苹果梨、平顶马车较少煤、石油天然气重工业为主南方丘陵山地热带亚热带季风不结冰水田水稻、甘蔗、油菜、茶叶、蚕丝柑橘荔枝斜顶船繁杂磷、有色金属轻工业为主③四大亚区差异气候植被土壤作物熟制农作物农业条件东北温带季风,温带湿润半湿润区针叶、针阔混交林黑土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热量不足华北落叶阔叶林黄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冬小麦、谷子、棉花水资源不足、干旱、风沙、土壤盐碱化华中华南季风,亚热带湿润区常绿阔叶林红壤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稻、油菜水热充足华南季风,热带常绿阔叶雨林砖红壤一年三熟水稻、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n补充南方方言繁杂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三、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中部崛起”的范围:中部经济地带所包含的省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2、差异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省区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共12个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共10个地理区位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距海较远,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特征①能源、矿产缺乏②对外贸易,海洋开发新兴产业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商品粮、农林产品基地①能源、矿产丰富②能源基地③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一、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比较 主要特点面临的问题人地关系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产业中心向外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形成城市群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等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的状态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矛盾加剧再生阶段区域经济逐渐复苏 走向协调二、美国东北部传统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与解决的措施(对比德国鲁尔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1、区位优势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水路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科技力量雄厚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1、衰落原因①工业结构单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⑤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⑥资源枯竭、地价上涨2、整治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②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③环境整治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n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地理环境决定论—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中心论—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后工业文明)—人地伙伴论—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二、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三、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1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2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如解决全球变暖、臭氧洞问题、酸雨蔓延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4、阶段性原则发展中国家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黄静的协调发展是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四、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发展战略1、人口战略存在问题: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资源战略存在问题: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短缺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3、环境战略存在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4、稳定战略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黄土高原为例思路:跳出黄土高原,整理水土流失的问题,比如:东北黑土流失、江南丘陵水土流失一、黄河概况1、黄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大型的中心城市黄河经常改道黄河经常断流地上河,水量变化大,不利于航运④\n风沙、旱涝、盐碱等问题严重,农业基础差1、凌汛发生的条件有结冰期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水流平缓2、三门峡对黄河下游的有利影响调节径流,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功能使河流含沙量减少,减少河床淤积减轻下游凌汛危害④遏制黄河断流二、水土流失影响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地形的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单产量降低④黄河含沙量增大,下游河床抬高,洪灾加剧⑤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加剧⑥生态环境恶化,植被更加稀疏(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三、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处于过渡地带,生态脆弱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多裂隙,垂直节理发育④植被稀疏⑤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加剧水土流失(位置、气候、土壤、植被)人为: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工矿企业及城镇建设对地表的破坏,如露天开矿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保塬、护坡、固沟④农业技术措施:蓄水保土⑤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第一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传统工业的定义以煤炭、钢铁为基础,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为主要工业部门,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思路: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措施二、鲁尔区发展背景(区位优势)①鲁尔区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②煤炭资源丰富③靠近铁矿产区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⑥水陆交通便利⑦劳动力充足,且素质较高⑧科技发达三、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衰落的原因)①传统产业衰落②环境恶化四、鲁尔区发展过程中传统产业衰落的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世界能源结构调整,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及新兴工业的冲击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产业布局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④发展科技,重视教育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四、东北老工业区的区位优势①煤、铁、石油、水等资源丰富②工业基础较好③交通便利④农业发达⑤劳动力充足⑥市场广阔五、东北老工业区衰落的原因①自然资源短缺②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矛盾③资金匮乏,技术落后④生态环境恶化⑤对经济体制改革适应能力差六、东北老工业区的治理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n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治理环境污染;⑤引进民间资本;⑥政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思路:提高视角,跨流域调水,西气东输,晋煤东运,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一、我国水资源的特点:①总量丰富,人均少②时空分不均③供需矛盾突出二、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解决措施自然储量有限海水淡化、人工降雨、适度开采地下水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在时间上分布不均修建水库人为用水量大大增加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和滴灌技术,培育抗旱良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循环利用,一水多用,水污染严重防治水污染,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水浪费严重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适当提高水价,限时供水(开源节流)三、南水北调1、为什么选择长江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区①水量大②流量稳定③贯穿东西新课标第一网2、三线方案的优缺点东线中线西线优点京杭运河为基础,工程量小;水量大可自流,水质较好水质好,可自流缺点穿黄前需逐级提水,水质差需开挖渠道,工程量大水量有限,生态脆弱,工程难度大3、南水北调的影响(以东线为例)积极:①社会效益改善受水区投资环境,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②经济效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受水区的经济发展③生态效应美化受水区生存环境,控制受水区地面沉降趋势消极:①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下游水质②水量减少,影响航运③影响江淮沿线水生生物的生长④易造成沿线土壤盐碱化⑤长江自净能力降低四、西气东输1、经山西、陕西管线北折的原因①以靖边气田为补充气源②改善山西、陕西的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2、西气东输的意义对西部地区: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②推动民用天然气使用,改善大气环境③加快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调整产业结构④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⑤提供就业机会⑥调整能源结构,减少薪柴砍伐,保护生态环境对东部地区: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问题②减少煤炭的使用,保护大气环境③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④缓解东部地区交通压力五、晋煤东运1、线路①大秦线②黄骅线③太焦-焦兖日线2、坑口电站的意义①减少煤炭在运输途中的损耗②减少对铁路沿线的污染③缓解铁路交通压力④调整东部地区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n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一、长江概况全长6300千米,长度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正源为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至玉树称为通天河,至宜宾称金沙江,至宜昌称川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称荆江,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总流域180万平方公里,水量居我国首位。二、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思路:优势→开发劣势→整治1、上游地区优势:Ⅰ水能丰富的原因:①水量大丰富②落差大开发:长江三峡工程Ⅱ三峡大坝修建的意义①防洪(首要目标)②发电,解决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短缺问题,改善此地区能源结构,保护大气环境③航运④城市供水⑤农业灌溉⑥旅游⑦淡水养殖Ⅲ三峡大坝选址为何在西陵峡的三斗坪地区①峡谷地带,工程量小,蓄水条件好②二、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水能丰富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径流量大,冬季不结冰④库区地质条件稳定Ⅳ河流开发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积极:①拦蓄洪水②发电③航运④城市供水⑤农业灌溉⑥旅游⑦淡水养殖⑧调节库区气候⑨调节河流径流负面影响:①淹没农田②居民迁移③水库淤积④诱发地震⑤地下水位变化⑥水库富营养化⑦影响水生生物生长⑧导致水库周边生态环境恶化劣势问题: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原因:①地形、地质复杂,坡度大②植被破坏严重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草、育灌的保护政策2、中游地区优势①平原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②矿产资源丰富大冶的铁矿、铜矿,大余的钨矿,水口山的铅锌,冷水江的锑矿等开发:①发展商品粮、棉、油、肉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九大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五大商品棉基地:南疆地区、江淮地区、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地区、长江滨海沿江地带)②形成以冶金、机械、建材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劣势洪灾严重思路原因→措施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南北支流对称,流域面积广,汇水快③地势地平,排水不畅④河道弯曲,排水不畅。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严重②围湖造田措施:①严禁围湖造田,退耕还湖,兴建水库②修建堤坝③疏浚河湖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⑤严禁滥砍乱伐,营造防护林⑥增强人们对灾害的认识,提高人们的减灾防灾意识⑦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系⑧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⑨拟定应急撤离计划⑩加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3、下游地区\n优势: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劣势:环境污染严重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③推广环保技术④加大执法力度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一、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1、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2、主要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适合机械化作业3、宜农荒地多,后备资源充足二、三江平原为什么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1、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2、河网密布,汇水多3、气温低,蒸发弱4、地势低平,排水不畅5、冻土广布,难以下渗湿地的环境效益1、涵养水源2、调节气候3、蓄洪防洪4、促淤造陆5、降解污染6、珍惜动物栖息地三、冻土的影响1、增加气候的寒冷程度2、影响地表水下渗,使沼泽广泛分布3、影响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及城乡建设积极:1、使病虫害减少2、保水保墒3、疏松土壤五、东北大米质量好的原因1、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2、气候显大陆性,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3、生长时间长4、冬季低温,病虫害少六、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1、黑土的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措施:①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是最有效措施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2、林业的发展重采轻育,森林面积锐减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②合理采伐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4、湿地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新课标第一网第一节积极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改革开放至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区位优势1、地理位置优越,背靠内地,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2、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3、水陆交通便利3、改革开放,国家政策支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4、土地价格低廉6、劳动力丰富且廉价7、著名侨乡,便于吸引投资8、工业基础较好二、90年代后产业转移的原因\n1、经济发展,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对廉价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吸引力降低2、污染严重,对耗能高,污染重的产业进行限制3、随着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水平提高,工业部门的协作能力提高,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基础三、农业结构调整1、桑基鱼塘变成果基、花基、蔬基鱼塘的原因①耕地面积减少,土地价格上涨②市场需求大2、影响:①增加农民收入②满足城市居民www.xkb1.co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