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 KB
  • 2022-08-16 发布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君臣父子)教案 粤教版选修 教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教育版选修《论语选读·君臣父子》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孝弟(悌)、鲜、行、曾、劳等;2学习自我拟问自我解答3能具体评析孔子所谓“君臣父子”的思想。 第一课时内容初读课文,自我拟题步骤一导入。二发放自学拟题卷,学生自读课拟题,教师巡视,并展示原文与译文,对自学困难者提供帮助,收集普遍反应的问题,准备全班解答三解答普遍性的问题,总结自学情况,表扬自学拟题好的。四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自学拟题卷。附拟题中存在的如下问题:(一)实词与虚词分不清,如,把“几”(事父母几谏)“曾”(曾是以为孝乎)视为实词;(二)提供例句太短,如,“鲜矣”“父没”就两三个字;(三)拟问笼统或不关课文,如,孔子的“忠孝”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孔子认为“忠”与“孝”是什么关系等。 课后收集学生简答题拟问,按照课文自然段排列如下:1有子认为“君子务本”那么他说的“本”究竟是指什么?2孔子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难道“无余力”就可以不“学文”?3孔子提出考察一个人孝与不孝的标准是什么?你认同他这些标准吗?4—5“无违”实质就是什么?6孔子说“不敬”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没有两样,这是为什么?\n7在父母面前孔子认为要时刻都和颜悦色,并认为这样很难做到,可是如果做不到,即使能用好饭好酒招待父母,也不能算是孝,那么你认为孔子这样的要求高了吗?8当自己意见与父母意见不同时,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9为什么孔子说记住父母的年龄会一喜一惧?10孔子回答齐景公为政的话实质是什么?齐景公说有粮食也吃不上,跟孔子所言的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内容学生交换答题步骤一口头作文导入到“机会”“自由”这些话题上来(学习上遇到疑难点,其实这个疑难点正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佳契机;我们希望自由,可是这个“由”必须我们努力必须我们费劲,而我们有人因为不愿努力,怕费劲,因此自己懒惰让自由远离了我们;让我们在自拟的训练卷中发现“机会”吧,让我们这些“机会”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生命的能量,进而尽情的享受“自由”吧。)二同座位的同学交换自拟训练卷答题,给拟卷者记负分(15到20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逐段展示原文与翻译文。三自拟试卷还回拟卷者,请拟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给答题者记正分,并对答题者指出的“无效题”进行“审核”“申诉”,教师个别交流组织“合议仲裁”(就典型的焦点问题提请全班讨论)。四按小组收卷。 第三课时内容讲评自拟训练作业,课文内容讨论归纳步骤一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孝道”的话题上来;二逐段讨论如下:\n1有子认为“君子务本”那么他说的“本”究竟是指什么?(明确:他说的“本”就是孝弟之义,即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敬长者。)2孔子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难道“无余力”就可以不“学文”?(明确:孔子这样说是要强调守住孝弟之礼是前提性的,在孔子看来应该全力做好的就是“礼”,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谈到上做其它;这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孝弟”之义是无须很多书本知识也可以做到的,它几乎就是人的本能,从这个意义说,孔子确实认为“无余力”就可以不“学文”。)3孔子提出考察一个人孝与不孝的标准是什么?你认同他这些标准吗?(明确:孔子在这里提出的一个判断孝与不孝的标准就是一个立志和行动是不是坚守了父亲的为人之道。对这个标准我当然不能认同,因为如果一个只要能成为父亲就成了“孝道”的标准,那么,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标准,这显然是不合道理的。一个成为父亲,只是其自然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与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知识能力不一定构成必然联系。)4—5“无违”实质就是什么?(明确:所谓的“无违”其实质就是绝对服从“礼”,这是“礼教”“专制”的实质所在。)6孔子说“不敬”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没有两样,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孔子认为除了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以外,还必须从精神对父母给予体贴关怀,让父母心情愉快更为重要。)7在父母面前孔子认为要时刻都和颜悦色,并认为这样很难做到,可是如果做不到,即使能用好饭好酒招待父母,也不能算是孝,那么你认为孔子这样的要求高了吗?(明确:孔子这样的要求确实是高的,但一般地说,一个真正孝子确实应该做到这样,只要不违背正义原则,不给别人带来损害,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就应该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要求,即便自己苦些累些,也应该如此,因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养育之恩,我们是无法完全报答的;不过这话不能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为人父母者以“三春晖”自居来索取“寸草心”的回报,那这样的父母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父母了,这不值得我们去“孝敬”了,如果对这样的父母还要求子女去“孝敬”那就偏离了人间正义。)8当自己意见与父母意见不同时,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n(明确:孔子认为应该首先委婉好言劝谏,一旦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依从,也要对父母保持虔敬的态度,不能违逆他们,即使为父母操劳辛苦甚至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也不能抱怨,还有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这样做有点强人所难了,我以为要视父母的年龄心智状况而定,如果父母还是年富力强的,又有很好的心智,那么,不妨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即便争辩也是可以的,通过交流争论可是使双方更接近真理,也就可能形成共识;而父母年事已经高,而且心智条件不好,那么,就没有必要与父母那般“较真”,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依从他们,尽可能的“哄”他们开心,把让两老身心健康愉快放在首位。)9为什么孔子说记住父母的年龄会一喜一惧?(明确:这是因为记住父母年龄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又为他们衰老而害怕。)10孔子回答齐景公为政的话实质是什么?齐景公说有粮食也吃不上,跟孔子所言的有什么关系?(明确:孔子这句话的实质就是要为政者各自做好本职尽到责任,既不尸位素餐,也不越俎代庖;当然这里还有一个被后代人强化的意思,那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服从意识。齐景公说有粮食页吃不上,是从方面的后果说明孔子所言极是。如果大家不各尽职守,犯上作乱当然就无法生活了。)三小结全文,讨论课后练习题,展示如下:思考·探究一  阅读课文后思考: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来看待孔子所说的“忠”、“孝”、“悌”等观念?答:孔子所说的“忠”、“孝”、“悌”原本的含义分别是尽心尽力、尊爱父母、尊敬兄长。这些观念强调人伦之间真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思想在今天还是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们毕竟产生在两千多年前,带有浓烈的等级和宗法色彩。所以对此要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忠”要本着独立平等诚实的原则,应剔除其中人身依附关系的糟粕;对于“孝”,应当把亲情之爱作为基础,对父母的敬爱应该是自然的流露,对父母的奉养也应是发自真情,要摒弃其中绝对服从的专制精神,甚至父死之后要求儿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僵死教条;对于“悌”也要讲尊敬兄长,兄弟友好,并把它推广到整个社会,“四海之内皆兄弟”,但这种尊重应该是人格的尊重,是对真理正义原则的坚持,而不应“唯长是尊”,不顾法理地讲哥儿们义气。\n思考·探究二谈谈你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看法。答: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健在时,做儿女不应该到很远的地方去游学,即使在外游学也要让父母知道自己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地方。当时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而且天下不太平,出门在外的儿女总会让父母牵挂,作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就不应让父母有如此的忧虑。因此孔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就可以理解,今天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天下”变得越来越小,“远在天边”的儿女,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做到“近在眼前”,所以父母已经无须要求子女“不远游”了,从某种意义上还应鼓励儿女“远游”,正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嘛。当然作为子女,出门在外,应该多与父母联系,尽量让他们放心,还要“常常回家看看”父母,让他们开心,不应以工作学习为借口,轻易地把父母“牺牲”掉,因“大家”而“牺牲”“小家”不应该,因“新家”而忘了“老家”更不应该。思考·探究三  怎样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答: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现代社会角色的意义上说,就是要求每个人都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守其分,形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社会关系,进而共同创造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因此还要注意三点:第一,随着角色的变换调整自己心态,比如,一个人大代表,当被挤在火车的厕所边,就要进入中国一个的普通乘客,如果老把自己固定在曾经坐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那个角色里,那就会郁闷得要死;第二,要主动转变角色定位,改变行为方式,比如一个教师,当学生指出自己过失时,要快速把自己定位在同学的角色里,这样才能虚心接受同学的批评,并对它表达由衷的谢意,否则,就可能装腔作势,用“师道尊严”的面具,扮演着一个小丑角色。第三,要善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化解多个角色的矛盾冲突,并在思想碰撞中获得智慧的火花,在感情的交流中达到心灵的默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