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9 KB
  • 2022-08-17 发布

孙绍振讲作文之二_初中作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论述严密:关键词统一贯串孙绍振经常收到一些中学教师或者学生寄来的文章,苦于不能及时作答,时间久了,欠债太多,就淡忘了。但是这一篇,却一直惦记着。作文题目是这样叙述材料的: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r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何况他并不是呢!”首先就教师出的题目而言,是有水平的,但是,从行文来说,有点啰唆,有些多余的字句(我给它们加了方框,供读者评判)。鲁迅说过,写完以后至少看两遍,尽量将可有无的字句,毫不容情地删去。对此,人们耳熟能详,但是,在实践中,为什么还是很难做到呢?这里还有一个道理是鲁迅没有讲到的,那就是第一,句子只需传达必要的信息,不能指望它表述全部信息。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作为象征性的声音符号并不能直接指称事物,其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完整,但是,能唤醒读者的经验,对之加以补充,以有限的声音符号唤醒读者无限的经验是语言的生命。第二,作文题目尤其如此,其特点乃是概括性的,而不是现场描述性的。因而,〃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青蛙听得不耐烦了〃、〃瞄了青蛙一眼〃等都有蛇足的性质。第三,文章题目只提供最简洁的事实,一般评断性的语言(如〃青蛙反击说〃中的〃反击〃)显得累赘。\n第四,这个题目还有一个不小的问题。青蛙回答教授的话中有〃正是因为井底之蛙〃之语,已经承认自己是井底之蛙了,可最后动物们又说:〃何况他并不是(井底之蛙)呢!〃这里隐含着自相矛盾。其实只要把〃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改成”就算我是井底之蛙〃”就可以避免这样逻辑上的漏洞。除了这些问题以外,这个题目就主要方面来说,其优点乃是蕴含着对学生的想象冲击性,立意的空间很广阔。表面上是哲学教授和〃井底之蛙〃的事,实质上是,普遍原理难以涵盖全部事实。一般不成功的命题,往往用看来不言而喻的共识为题,命题就变成了强制性的主题,学生只能被动地为主题提供论据,谈不上独特立意的可能,其主体性就不能不被窒息了。这个题目的好处是对共识,尤其是对权威提出质疑,为学生在常识以外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思路。第一,哲学教授虽然权威,但是在小动物面前,也会有明显的错误;第二,即使是小动物如井底之蛙,也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学生作文拟题为〃有时权威也有错〃,就抓住了前者。这个立意,好在用〃有时〃表现了他的分寸感。这就说明,作者是有分析的,有时有错,意味着有时没有错。这就避免了一般作文中常见的片面立论的偏颇:一说权威有错,就置许多情况下权威没有错的事实于不顾。哲学教授告诉动物们说:“任何事物必须从基础做起,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打起。”但却遭到了青蛙的有力反驳:“难道打井也是从底层开始吗?”朱熹如是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哲学教授”深信不疑,殊不知,有时权威也会有错,而我们需要有自己\n的见解来探寻问题的真谛。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陷入错误的境地,从而被所谓的权威牵着鼻子走。开头第一句是〃引题〃,很简洁。这是必须的,一来文章只能写八百字,二来读者已经知道的,要尽可能省略,取其最必要的,否则就成为对题目的重复。接着引用了朱熹。但朱熹讲的是学习上的事,而文章却总结为〃现实生活中〃o从逻辑上说,更为严密的表达应该是〃在求知的道路上〃。行文把朱熹的语录丢开,已经不够严密,连续性也不够。最好在〃我们往往〃后面再加上〃忘记了朱熹这一深邃的规律〃。〃探寻问题的真谛〃,说法不够精确,更严密的说法是〃生活的、世界的真谛〃〃问题〃充其量就是要思考的课题,才是思考的深刻的结论。接下来一句话,用〃从而〃来连接,表示上下文之间是一种因果递进关系。但是,这里的〃陷入错误的境地〃,和〃被所谓的权威牵着鼻子走〃,并不是前因后果的递进关系,恰恰相反,是因为被权威牵着鼻子走,才陷入错误的境地。与其在逻辑上这样无益地纠缠,不如把〃从而〃删节,使二者成为并列关系。这一段的功能是提出论点。论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引用了朱熹的权威语录,对学习来说,〃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与进步成正比。第二个层次则从反面说z不质疑、迷信权威,会陷入错误的境地。第三个层次回答为什么不能迷信权威,因为权威也会有错。只有坚持质疑精神,才不致陷入错误的境地。这样引出主题,还是比较鲜明的,又有层次,不像一般化的文章,简单宣布一下了事。\n生活中我们要勇于质疑那些错误的权威,澳大利亚一名物理学家在翻阅牛津字典时,虹吸管原理的阐述让他沉思:“难道权威的字典也会有错?”他没有轻信,而是坚持己见,多方考查,发现确定是权威的牛津字典出错了,而这一错误竟延续了99年。而他也因此受到修订字典的专家的感激和赞誉。99年的时间竟无一人发现牛津字典的差错。那么,如果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这个差错是不是就要一直延续下去了呢,那么,那些还在探索中的多少人们就有可能将被误导。〃生活中〃是多余的。〃要勇于质疑那些错误的权威〃和后面的发现权威的错误的例子相比,不够有力,最好从正面加以概括:〃勇于对权威质疑,是纠正权威性错误的前提。〃对这个例子的分析,应该扣紧主题,把〃坚持己见〃改为〃勇敢质疑〃。因为他起初只是怀疑,并没有〃己见〃。有了〃质疑〃这两个字,和前文朱熹的〃学贵有疑〃也能保持一贯,论述就更加严密了。这一段文字比较芜杂,方框中的语词都是多余的。从论证方法说,这一段用的是例证法。例子选择得不错,好在:其一,和主题扣得很紧;其二,错误很〃权威〃(牛津字典),而且很明显;其三,为害时间很长(99年),说明质疑之可贵;其例子还算比较新鲜。文章写到这里,比较得体,但是,比较平淡。如果作为高考作文,竞争力是不强的。这就涉及议论文的论点和论证的根本关系:论点是普遍的,所涉及的是普遍规律,而文章中所能列举的例子是特殊的、有限的。只举一个例子,最多只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侧面,这在逻辑上叫做〃孤证〃,不可能不是片面的。在英国哲学家罗素看来,这无异于〃自我蒙蔽〃,属于应该避免的〃愚蠢的见识〃\n〃对于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尤宜提防。不论男人或女人,十之八九都坚信男性或女性特别优越。双方都有不可胜数的证据。如果你自己是男性,你可以指出大多数诗人和科学家都是男子;如果你是女性,你可以用大多数罪犯也都是男子来反唇相讥。"[1]要证明普遍原理,不管举多少例子,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因而从论证方法上说,举证分两种,—种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种则是普遍的、概述性的。按议论文最严格的要求”那就是特殊的事例与普遍概括结合”力求在时间上、空间上有最大的涵盖面。在举例以前,或者以后,用最简括的语言点一下迷信权威的事例,如在西方长期不敢质疑亚里士多德的重量与自由落体的速度成正比,在中国当代不敢批评鲁迅对中医的偏见,等等。或许,不是大家没有发现差错,而是没有质疑权威的勇气,其实,往往是那些勇于质疑权威的人才能赢得更多的赞誉。勇于质疑权威是我们攀上高峰的石阶。柏拉图曾定义过“人就是直立行走的没有羽毛的动物”,结果一名学生把鸡拔光了羽毛,问他这是不是人,弄得柏拉图哑口无言。柏拉图的弟子对他的思想既推崇又质疑,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更是宣称「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正是柏拉图的弟子没有局限于老师所说的话,能自己独立思考,才有后来居上,超过了柏拉图的成就。这一段有一点难能可贵,这里质疑的对象是柏拉图,比前面的牛津字典更具权威性,因而也更有质量。接着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具体事例上升到原则上,更具议论文的理论性。但是,拔鸡毛的例证固然有趣,却是有缺陷的。因为,拔掉了毛的鸡,已经不是鸡的原生形态,不具理论的普遍性,与论题不切,显然是诡辩。再则,事例并不太可靠。原文出自第欧根尼•拉尔修(大约生活于公元3世纪)所著《名哲言行录》第六卷第二章:柏拉图曾定义人是二足无毛的动物。第欧根尼就带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到学园,说:〃这就是柏拉图的人。〃[2]正是因为例证是极其有限的,不管举什么样的例证,都是不够的,因而,可靠性和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准确、不可靠必然会影响论证的质量。即便准确的例证,也要精选那些最为突出、最为鲜明、最具雄辩性的。在这里,不可忽略的是,例证本身不可怀疑,并不等于论点不可怀疑。因为具体的例证充其量只能对论点的一个方面作出感性的说明。解决的办法,就\n是要对之作具体分析,防止把论点绝对化。上述怀疑权威的例子,肯定是有道理的,但是,道理并不是绝对的。权威是历史文化科学积淀的丰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字典词条的释义还是比较可靠的,权威的论述也是经历了历史实践的考验的。并不是一切对权威的怀疑,都会被实践所证明,质疑的结果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被证伪。如果作者能够将这两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在论述中就可能严密得多。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只要把文章主题中的〃有时’强调一下,在一般情况下权威还是比较可靠,只是〃有时’会有错误。人们往往因为其在常规情况下可靠,而忽略了在特殊情况下有错误,就导致了盲从。这样写,论点就会在层次上深化了。如果是高考作文,就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是,囿于议论文教学的成规,作者显然没有在层次上深化的自觉,而是让观点在原来的平面上滑行。反观东方思想家孔子,以儒学闻名于世,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却没能有一个胜过自己的。这应该是孔子的悲哀吧。假如柏拉图的教育也是墨守成规,对学生的质疑予以否定,那还会有辉煌的亚里士多德吗?假如孔子的弟子能够有自己独到的想法,探求孔子所说的不合理之处,那么今天是不是会有另外一个圣人让人们铭记于心呢?权威和经验固然值得尊重和借鉴,但绝不可迷信和依赖,因为它有可能是阻止一个人脱颖而出的最大障碍。别盯着权威不放,有时权威也会有错。虽然,论点没有深化,但是,最后两段作为文章的总结,应该说是比较得体的,把文章的论点概括得比较周全,所举的两个反面的例子,一个东方,-个西方,涵盖面很大,都是不可抹杀的优点,但是,就所举的例子而言,还是有明显的不精密之处。说孔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没有一个胜过自己的,这个说法也许没有大错。但是,文章的主题是质疑,这里的总结应该落实到质疑上来。如果这样的结论是真实的,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其原因应该是孔夫子不鼓励学生质疑。但是,通观《论语》,孑L夫子却是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对自己质疑的,而且习惯于和学生讨论,甚至辩论的。《论语•宪问》:〃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霁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日:’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不是称赞学生善于质疑吗?孔夫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怖不发〃,\n学生的质疑就是教师逼出来的。先让他惑”再帮他解”所以孔夫子把〃困而知之〃看得比〃学而知之〃更重要。孑L子还在另一处说过:〃起予者,商也。“《论语精义》解释说:〃’起予’之言,亦教学相长之义也。〃[3]这个写在《礼记•学记》里的〃教学相长〃,不但指教者在教的过程中自我提升,而且是教与学双方的相互提升。[4]最有名的应该是〃子见南子〃,这在《论语》上有记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日:’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未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孑L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締帷中。孑L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谬然。孑L子曰:’吾向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悦。孑L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对这个事件,有许多解释,但不管是什么解释,都足以说明子路对自己的老师去见一个风流女子,是持有异议的,而孔夫子对学生的不满是很在意的,是很认真解释的。论据不确切,在学术上叫做硬伤,初学写作者,如果对之采取不严肃的态度,就可能给人以信口胡i刍的印象。这篇文章,以中学生现有的水准衡量,应该是比较好的。首先是立意比较好,其次是结构大体上合理,再次是文字也通顺。好比一座房子,远远看过去,还不错,但是,进入内部,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装修上有毛病,主要是论据有些粗糙,在关键词语上该扣紧论点的没有扣紧,内涵不能一贯到底,思路不够严密,在修辞上不够精练。\n注释:[1]这篇文章的原文,对于语文界人士来说比较不好找。如果贪图方便的话,可以查阅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2]这故事很可能是编造的,拉尔修之前并无记载z600年后的他怎么会知道呢?柏拉图的《政治家》这篇对话中确实有一处出现了人是二足无毛动物的说法,但显然是戏谑的口吻,柏拉图也没有让苏格拉底说出这话,而是由对话的另_个主角——一个神秘的客人说的。通篇对话中严肃论证的部分都是采用〃二足群居动物〃的定义,不再提及〃无毛〃,因而拔鸡毛之事,极有可能是后人拿来开玩笑的。[3]《论语精义》宋朱铃编撰从!库全书》,经部,四书类,《论孟精义•语精义》,卷二上。[4]《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