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61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高一语文组:黄玮华师附中南海实验高中2010年12月学习目标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作者是谁?王羲之(请一位同学板书作者:王羲之)。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卞了他们的T•古风流,王羲Z为这些诗作了书序《兰亭集序》。《兰亭集》屮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那么这篇作品的文学内蕴如何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探究一下。二、课堂检测:重点字词句(小组竞赛形式)1、重点实词2、虚词3、句式4、翻译三、(听录音)或全班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把握感情。(纠正读音)四、整体感知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明确:乐——痛——悲(板书)【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五、研习文本(-)研习第一段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匕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屮划岀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n来。(二)研习第二段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欣之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世事变化之快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终归于毁灭。明确: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板书)【过渡儿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三)研习第三段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为妄作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介绍背景: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牛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荡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昔人时人同痫“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后人六、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占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占名篇。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牛态度。(师生齐读最后一段)七、作业:课外思考拓展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已经是后之览者,应该\n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J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雹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板书设计】傑会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悲J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附: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而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徳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牛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牛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二“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n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徳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上,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镭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阮籍体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雹(《晋书•阮籍传》)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牛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牛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牛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吋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修辞无处不在》教案1、教学目标:(1)明确修辞的内容,能从语咅、词语、语句三个方面对词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2)通过对三种修辞的引导和学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复习。2、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修辞的内容,掌握修辞三个方面的内容。难点:能够从语音、词语、语句三个方面对一段文字进行修辞分析。3、教学与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4、课时安排:一课时5、教学过程:一、导入:天冷了,大树发抖了,小草打冷颤了,小强冬眠了,老牛烧炭取暖了,小白兔穿羽绒服了,蚂蚁买暖水袋了。你还不多穿件衣服?要问我是谁?当然是这世上最关心你的人!二、早梅初识春风面——了解修辞(梳理)定义: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狭义与广义之分,确定今日主要讲广义上的修辞)\n1、语音修辞(1)品味下列句子,体会其中语言的韵味:①俗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歌曲: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②名篇佳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③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歌曲:雨纷飞,飞在天空里是我的眼泪,泪低垂,垂在手心里是你的余味。(顶针)(2)找找,以上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共同点呢?共同点:富于节奏语音和谐语音修辞的定义:一切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的修辞方法。通过对语音的调配,使语音整齐和谐、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特征:修辞格如对偶、排比、反复、顶真等;(3)课堂练兵:运用所学的语音修辞知识,写一段文字(20-30字左右)2、词语修辞(1)走近词语修辞①定义: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②特征:类似于古人的“炼字S词语超常搭酉己.比喻、比丛、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格的运用。2.练习:说说下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1.短信一:送你一件外套,前襟是平安,后襟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口袋里满是温暖,穿上吧,让它相伴你的每天。短信二:送你一杯早茶,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温柔的叮咛做花,再用沸腾的热情为水,宽厚的包容当杯,喝岀你一天的好心情和一生的幸福。2.红杏枝头春意(闹)3.①凡事若能按时做,一日能抵三夭用。②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③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3、提着昨H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一周华健《风雨无阻》练一练:春风吹(皱)了湖水,吹绿了树梢,吹(醒)了小草,吹鼓了杏花苞。小结: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使语言更具魅力。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4、语句修辞(1)分析下面的语段,思考:有什么特点?①洗手的吋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吋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n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的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排比句、整句)①例1: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例厶不多了,我已经很少了。例3: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例4: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②例1:(闰土)终于被他父亲帯走了。(被动句)例2:闰土的父亲把闰土带走了。(主动句)(2)思考,语句修辞的定义定义: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特征:通过对句式的选择和调配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反问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顺序句与倒装句。5、春来长有探春人——含英咀华(探究)用所学的修辞知识,分析下面的语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乂如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了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6、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知识,写几句话,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形象。学生展示,教师结合修辞点评。《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叩勺观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教学难点】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n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二、解题(简介作考及课文)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三、整体感知:2.学生自市朗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捉问:故其后名之曰“褒禅S“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②(3〜4):议论——游山心得。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三、研习、讨论课文内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1.指名朗读2•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J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J从“音谬芻关想到“谬其传啲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n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木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呀旷深,嘟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岀作铺垫。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叩勺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岀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四)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阐述“尽吾志,啲观点。(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嘟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S(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岀,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J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二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叫匕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S“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亠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S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O6.三者关系: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啲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n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n“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怖无“志匕因此未达冃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二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妆台,以自己“所得吆冬,前后呼应。四、问题探究1•思考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再一是殳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从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J“花^华喑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叩勺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啲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1•讨论总结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讨论、归纳,学生补充,教师订正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冃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n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耍有“志以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七、课堂小结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八、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三段,力争全文背诵。人生几何!忧思难忘。悠悠我心O食野之苹。譬如朝露,何以解忧?但为君故,我有嘉宾,去口苦多。唯有杜康。沉吟至今。鼓瑟吹笙。不可断绝。心念旧恩。(谈議一作:谈宴)何枝可依?天下归心。(海一作:水)短歌行对酒当歌,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译文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吋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ID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曹操其人其文揣摩诗意,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矛盾复杂情感总结曹操诗歌缘事而发,慷慨多气的特点过程和方法:分层鉴赏,通过诵读体会情感情感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人生观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二、走进文本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rh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n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窗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岀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酬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为出间小路。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用为虚词以。存,恤问也。——《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主语是谁?枉为屈就,常可用枉临枉驾。能用在自己身上吗?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所以主语是别人。问候的对象就是我。相在这里不再是表示相互意,而偏指动作一方我。例如: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訣阔谈議,心念旧恩。'、阔〃为分离。现代汉语中有阔别家乡三十载之说。''契〃为聚合之意。此处用为偏义复词,强调契意,聚合。此处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此句中厌何解?厌为满足,准确吗?请同学们对照课后注释,认真体会厌和辞之间的关联?结合典故,可知厌为辞意,指推辞,推却,嫌弃。完整义理解应为山不厌土方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此处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多媒体展现成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从修辞、文化入手,揣摩诗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从表达手法入手,理解诗意。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謙,心念旧恩。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活动二、体会诗人情感。1、对词句疑难的推敲,帮助我们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揣摩诗意。下面我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体会诗人情感。\n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同学们找到那个词了吗?我们一起读出来,忧。好,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般四言诗,以几句为相对较为完整的表意单位?两句。所以我们读时应读六句。)教师明确:忧的是人生短暂,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果落实将这种忧的情感,落实到词上,那些词体现了人生短暂之忧?几何,朝露,苦多,难忘。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发情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市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教师明确:现实中贤才难得,所以忧是主要情感。因为难得,忧思难以排解,所以才会在想象中展现人才到来的情景,表达口己的喜悦。这是对忧的情绪的一种反向延伸。由此就将曹操渴求贤才的心情表现的充分。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中间十六句,注意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情语和景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悠悠,但为,沉吟,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久恩。表现形象的词: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心念旧恩。3、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归附我,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天下归顺。与这种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胸襟,那两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山和海。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初中我们学过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龟虽寿》中“老骥伏栃,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此处还有一个人的形象和曹操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周公。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曹操什么特点?表现出曹操要以礼来待贤才,展现了他为天下操劳,鞠躬尽瘁的能臣形象。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将这四句诗诵读一下?教师点评,突出气魄。4、这里还有同学们值得探究的四句诗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这里曹操在表现什么?教师明确:景象特点,表现一种彷徨可依的处境。这是谁的处境?①贤士。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表现贤才无明主可择时的彷徨无依,和后文展现的广纳天下贤才的气魄,遥相呼应。表现出曹操对贤才的关切,更能激起贤才的投奔之情。②一般百姓心境。战争乱离,百姓彷徨无依。曹操渴望挽狂澜于既\n倒,招纳贤才,统一天下。这里是对曹操统一壮志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衬托,揭示出他统一天下的目的是挽救苍生。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本诗卒章显志。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会想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立功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教师明确,到此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那位同学能为大家将全诗有感情的诵读一下。教师评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将感情放在那些最能体现的情语和景语上。5、教师总结:人生不满百,长存千岁忧。我们忧青春已逝,时光短暂;我们忧生老疾病,亲友故去;我们忧年青时学业未成,中年时家庭事业不顺利;但这些忧不足以让我们徒然喟叹,只要有壮志雄心,我们还有什么可忧呢?请同学们齐声将课文诵读一遍,在同学们的诵读中,我们结束了课堂的教学,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大课堂中有大收获。活动三、自我体验多媒体展现课下作业:1、对酒当歌,“当"解释为対着匕“当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听歌,一是唱歌。“弐,也可解释为应当,“当歌就是应当放歌。请从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究其意。2、以“少年壮志不言愁"写一篇命题作文3、以“我与贤才”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三.板书设计四、教学反思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一作:守著窗儿)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一、导入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H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二、朗诵感知。自由朗诵,体会情感。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匕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n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三、具体分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口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如梦令》:春游、饮酒。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匚、理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朗读随机。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为何喝酒?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联系自m排也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旧相识J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一剪梅》,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岁月依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无人共摘:联系往昔生活,明诚插花清照发,小俩口恩爱非常。当日与之共同赏菊的良人已去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大。“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理啊。小结:真是“句句皆现愁"啊。\n四、体会意境。(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这样画而,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朗读体会)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读,根据我们刚刚对词的分析和理解来处理。(要求:提咼)提示:除了语速舒缓外,也许我们还应该在个别字上面,加以重音、语调的处理,情感投入。表扬。五、写作方法指导练习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历史: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投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只恐双溪舟乍艦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问题:体会;冋答分别是通过那些意象写愁的?写出了愁的量、形、重。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愁托付给了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苗梅雨现实:联系義们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练笔)练笔展示。教师展示。老师也有愁绪,面对时间。共赏析。六、知人论世。]凡人皆有愁。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样的愁呢?使得她化为这曲《声声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国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晩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才藻非女了事也",拒绝了她。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一一李清照。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n齐读。机动: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n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教案《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屮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二、教学重点:同上123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吋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一、文言词语(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归去来兮辞》)(《廉颇蔺相如列传》)(《归去來兮辞》)①悦亲戚之情话②且庸人尚羞之善万物之得时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Z武退秦师》)@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归去来兮辞》)(《过秦论》)(《过秦论》)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颜(《鸿门宴》(《鸿门宴》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危)士不敢弯弓而抱怨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烛之武退秦师》)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生丙: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生丁: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2、不远万里(认为・.・.・.远)\n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其它小组同学质疑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认识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口:"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二)实词词义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來兮辞》)②拔剑切而啖Z(《鸿门宴》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nJ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2、①据蜡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②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僻步''对"小流〃,可以推断懺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3、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屮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Z将兵,乏绝Z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其他例句略3、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学会联想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A项“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屮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屮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生乙:(第二小组补充)4、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來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屮的句屮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n5、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其他例句略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2、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扌n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扌“、和着节扩r,可释为“随着,和着〃。)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英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师总结: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Z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关键靠平吋的日积月累。第二课时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屮,我们如果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探究问题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生甲:宾语前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⑥彼且奚适也?(《逍遥游》)⑥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⑦成语:唯利是图生乙: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Z前否定词Z后。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3、例⑥至例⑦是:用"Z〃、“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Z(是)十动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生丙: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3、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我凭什么到这样的地步呢〃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5、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6、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其它小组同学质疑\n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师根据情况补充学生评价: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师总结: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补充知识点]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只要同学们花功夫扎实地记熟每种句式的结构形式及其例句,一、判断句艺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我们现代汉语常用"..••••是……〃来表zj\o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老师,是用来传道授业解惑的〃。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解析:“••・・・•者〃表判断,译为"四个人是・・•・•・④项脊轩,I口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解析:"也〃表判断,译为“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解析:“也〃表判断,译为"这作战是靠勇气的啊〃。⑥莲,花Z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解析:"者也〃表判断,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啊〃。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乃〃表判断,译为“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解析:“则〃表判断,译为〃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彖啊〃。③即今之像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解析:“即〃表判断,译为“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解析:"皆〃表判断,译为"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屮“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解析:“为〃表判断,译文“现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们是鱼肉,辞什么呢?“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解析:“是〃表判断,译为“问现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解析:"是〃表判断,译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解析:“皆〃表判断,“是〃是代词,这样,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的地方到处都是这样啊〃。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六国破灭,不是兵器不锐利,战斗不擅长,弊端在于贿赂秦国〃。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析:“非"表否定判断,译为“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坚固锋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解析:靠语意判断,译为“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二、宾语前置句\n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1)、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Z前,否定词Z后。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解析: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Z于国也》)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6)彼且奚适也?(《逍遥游》)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①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②夫晋,何厌Z有?(《烛Z武退秦师》)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③惟命是听(成语)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④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解析:“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三、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①则今Z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于远近容。(张溥《五人墓碑记》)\n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那么现在的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人所容纳〃。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于时拘,于余学。(韩愈《师说》)解析:“于〃字表被动,译文是"六艺经传都通读学习它,不被时代风气所拘束,向我学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解析:“受•…于……〃表被动,译文是“我不能拿着所有吴国的地方,十万的军队,被人制约〃。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身体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耻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解析:"为〃表被动,译文是"吴广平素痛爱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解析:“为……所……〃表被动,译文是“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人的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解析:"为所〃表被,译文是〃否则的话,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人俘虏〃。3、用“见〃"见......于......〃表被动。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见"表被动,译文是"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骗〃。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③吾长见笑于大方Z家。(《庄子•秋水》)解析:“见•…于••...•"表被动,译文是“我长时间地被有学问的人家所耻笑了〃。4、用介词“被〃表被动。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解析:“被〃表被动,译文是“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斥》)解析:"被〃表被动。③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解析:“被〃表被动。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解析:“见〃“被〃表被动,译文是"诚信却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5、句意表被动。①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解析:译文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四、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Z。(《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大将,他攻打齐国,大败齐军〃。②蒙后省。A、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译文:“沛公对张良说:’......您估计我到了军屮,您才进去③对话省。A、(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称谓)(《庄暴见孟子》)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B、樊哙口:"今FI之事何如?〃良口:“(今日之事)甚急。〃(内容)译文:攀哙问:“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今天的事非常紧急。〃2、省略谓语①承上文省。A、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行走,则一定有我的老师啊,选择哪些好的东西而学习它,选择哪些不好的东西而改正它。\n①蒙下文省。A、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译文:杀人惟恐杀不完,处罚人惟恐用不尽酷刑。3、省略宾语文言文屮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Z〃字。①动词宾语省略。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让他回到赵国。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陈涉世家》)译文:军尉拔剑挺起,吴广站起来,夺下剑而杀了军尉。②介词宾语省略。A、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译文: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4、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吋,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于)河北战。(《鸿门宴》)译文: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黃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②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以)鸡试之,果如成言。(《促织》)译文: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于)白帝发,暮到江陵。(《三峡》)译文: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虽大风浪不鸣之也狗尾续于貂五、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乎〃等。①今王鼓乐于此译文:现在大王在这里弹奏音乐.②具告以事《鸿门宴》译文: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他.③生乎吾前六、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泄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形式如下:①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包秦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②屮心词+Z+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③屮心词+Z+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七、谓语前置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翻译:你太不聪明了.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屮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木,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屮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n二、纪年纪时(一)、古代纪年方法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2、帝王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吕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二)、古代纪月的方法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釆草药》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一一庾信《哀江南赋》3、时令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三)、古代纪日法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刪(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四)、纪时法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白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1、天色纪吋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吋辰,一个吋辰对应现在两个小吋,具体如下:復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口中、口咲(die)、晡(bu)时、口入、黄昏、人定。2、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一一《孔雀东南飞》通过对"纪年纪日〃的梳理与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入的阅读文言文。三、姓名字号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一)、称谓名称。1、直呼姓名2、称字3、称号4、称谥号5、称书斋名6、称官名或官地7、谦称8、敬称9、贱称(二)、姓名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儿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但古人特別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厂-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下面儿种情况下,则可直呼其名:①给某人作传时,如:屈原者,名平,楚Z同姓也。《屈原列传》①自称时,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①表示对某人轻视或蔑视时。(三)、字1、字的来历。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n2、字与名间的关系。字是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和阐明的作用。如:①文天祥,字宋瑞,"祥〃与"瑞〃意思相近②宋代作家晁补乙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无咎〃。(四)、号1、自号,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収,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表现。如六一居士欧阳修,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等。2、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如陶渊明的谥号为靖节先生,林则徐的谥号为林文忠公,秦桧的谥号为缪丑等。3、绰号。绰号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一个人和刻画和形容。如春秋时的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投皮赎回并担任丞相,时人就称他五般大夫。将绰号这种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是施耐庵,《水浒传》180人人人有一个响亮的绰号,这些绰号形彖而准确的描摹了各人的性格,特长和生理特点。(五)、称斋名。根据某人的书房名称呼某人。如聊斋先生蒲松龄,惜抱轩先生姚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等。四、作业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谦称、敬称和贱称,并举出相应的例子。2、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讳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表现及原因。3、,反观现代,你认为直呼父母名字是时代的进步,述是文明的堕落,写一段能表明你观点的文字。五.总结:通过对古人称呼的探究,我们明白了,字号等称呼或寄托了亲朋好友殷切的期望,或彰显了崇高的灵魂,或抨击了丑恶的行径,或肯定了不斐的成就,同吋也为我们阅读文言文扫除了一些障碍。《归园田居》公开课教案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中,羁鸟恋旧林,开荒南野际,方宅十余亩,榆柳荫后檐,暧暧远人村,狗吠深巷中,户庭无尘杂,久在樊笼里,性本爱丘山。误入)一去三十年。(误落一作:池鱼思故渊。守拙归园田。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依依墟里烟。鸡鸣桑树颠。(颠通巅)虚室有余闲。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静來里有的是安适悠闲O复得返自然。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H总算又归返林山。[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术手法。3、领悟诗人的W园情怀9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n学官场,热背重园,追求全点由的思想学[教[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教初屮(景美,时我们学过景色怡人;人美,丰考过入说说桃班]课?《桃花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足食,幸福安宁。)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是个什么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屮,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白得的生活,不上大学。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m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來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V寻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诗歌特征: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n思考:哪整诵背从2)(3个面条直线前后(四以“羁)开荒南野—方宅、的点4)鸟田际・•草屋,园体读诵本^看听性池感诗指”鱼“归园出居叩勺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出生活,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知歌导起兴.•落鸣李情读滅TO题韦问解N的?考炊狗ku、、村光烟吠村鸡\n从归五自??论)?网笼恨?)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匕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Z长,痛苦之(为明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何确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败,不3.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丁•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归向流合污,只难以施展抱负。何选择离开,处归向言外之意确:思考:如何理解“守拙”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二所以,和提冋:(找诗人笔下的出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彖分析O)ih描写出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明确■■恬静幽雅空阔朦胧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村落、.炊烟9给人以悠长的遐思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自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狗吠、“归园町是为了保持口己精神上的独立由。(4)归去如1可?■从诗屮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O明确:无小土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悦C提问:从屮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9•明确:厌恶官场9热爱皿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0六、探究、讨ii声音:联想思辨(结合《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点拨]学生各抒儿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明确]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口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面。市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Z后,“悟儿往Z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n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來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说明]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处处彩咅八近远色声院落红吠语宅村桃狗恶往求持、文■【I厌向追保全质木烟绿鸣结林炊柳鸡言官田6高《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口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二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0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板书设计■•归园出居(其)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