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教案设计者:安陆市高级中学夏响莲(已交)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现在的土地政策。2、掌握不同时期土地改革的内容及意义3、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4、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千年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教学重点、难点:1、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2、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3、1947年土地改革中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而1950年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限制并保存政策,这一政策的改变难以理解。教法与学法:1、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2、精讲精练,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3、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展示,影视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课前导学:1、查找相关资料,1949—1952、1953—1957、1958—1978、1987、2008年土地政策及相关内容。2、查找一些相关的文学名箸,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了解土地改革时相关的土地政策及内容。3、联系现实深入思考为今天的农村三农问题献计献策。自学目标:1、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2、土地改革何时开始,何时结束?3、中央颁布的土地改革文件叫什么?内容是怎么规定的?5\n4、土地改革有何重大意义?教学过程:导入语: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图片,从中我们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生: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当家作主等。师: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中共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以“三农”为核心作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三农”解决的好坏是衡量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地方领导把经济搞好的重要指标在于农民的增收。但解放前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况以及最大愿望都是什么?为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一组图片和一段影像资料。生:解放前旧中国农民受地主剥削,生活极端贫困。师: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农民什么时候彻底翻了身?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新课:土地改革。请同学们根据自学目标看书,质疑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互动学习:学生答疑师: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具体情况如何?请看图示。生:读教材内容,答“进行土地改革”。师:在土改中当时是怎么做的呢?土地改革的目的?区域?步骤和结果怎样?那么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如何?具体内容及意义是什么?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归纳、理解、总结,现在把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的土地改革内容呈现给大家。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农民享有土地所有权(1949-1952年):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民对土地“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2、收回农民土地所有权,确立集体所有(1953-1957年):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同年2月,中央发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引导农民参与合作社。农民土地由无偿入股、统一经营,发展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3、建立土地公有制(1958-1978年):5\n1958年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建立土地公有制。1962年,中央公布《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编制。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之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提出并主张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3年开始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推行。到1983年底,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5、第一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1987年12月1日,深圳首次通过有偿拍卖的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6、开始试点土地经营权流转(1987年):1987年,沿海发达省市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试验。2005年7月,广东省发布《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草案)》,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于2005年10月1日起上市流转。7、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通过。师小结:第一次土地改革:1949年后,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1953年春,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第二次土地改革:1953年到1956年。在保留农民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农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的土地改革,史称“三大改造”之一,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第三次土地改革:1958年到1978年。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改革。这一次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5年。第四次土地改革: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公有,由农户家庭经营的土地改革。第五次土地改革:2008年10月12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建国以来首次提出农村土地可以流转。师:讨论探索: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意义5\n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和《土地改革》图及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建国以来,农业经历了4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建国初期,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次是50年代中后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模式。第三次是1978年以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而正是后两次变革救了中国,创造了奇迹,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总结:土地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一直困扰着中国的“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历经数次变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认同、执行、评估等环节发挥着其固有的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耕者有其田”思想依然指导着当时的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在这个时期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真正实现了农民的土地个人私有制,但很快受“消除一切私有因素”的意识形态影响,农村的发展在几十年里几乎停滞。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出现并在全国推行,农村生产力被激活,但集体所有仍然是农村土地政策的底线。进入21世纪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等一系列带有价值评判的思想深入人心,十七大更是明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农村土地的承包权从30年延长到“永久”农村土地流转农户享受财政奖补的条件、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享受财政奖补的条件、标准,乡镇、村(社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享受财政奖补的条件、标准。文章主要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法,从分析意识形态如何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政策变迁入手,尝试一个新的政策解释角度,这对于今后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练习巩固1、完成“练一练”作业:第一题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5\n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3、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课后活动:观看或阅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