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 M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学设计1《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可以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地理。2.学时:一课时(45′)3.教材结构:概念周期恒星日地球的自转太阳日方向速度线速度角速度-44-\n4.教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及产生的自然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教学难点: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理解和区别。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二、学情分析:1.此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2.知识技能基础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三、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的定义2.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判别-44-\n3.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4.掌握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3.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4.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5.使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2.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3.树立一种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热爱科学的精神;4.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5.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6.培养在生活中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四、教学方法设计:1.教学思想设计:-44-\n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一些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对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领会。为了上好这节课,可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直观教学,变宏观为微观(如以地球仪代替地球)、变静态(如课本插图)为动态(如动画)、变抽象为形象;再通过低起点、高坡度式的层层设问,创造协作学习与会话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逐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适时适量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实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到地理中有生活、生活中离不开地理,激发学生学好地理的兴趣。2.教法与学法①.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地球自转运动。使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②.实物模拟法,如课前准备一个地球仪。③.探究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推理地理规律。这样符合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地理规律的要求。④.观察探索法: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比如,地球自转方向的标示等,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⑤.比较法法:指导学生阅读比较分别从南北极上方观察地球自转方向区别,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法、模拟法、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探索法、比较法、分析规纳法和图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44-\n五、学法指导:1、学生应重视图文转化,通过老师给同学们呈现的多媒体图片及动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及老师给出的动画,将抽象、深奥的地球运动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首先通过导入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及“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师生在愉快互动中共同探究知识。基本模式为:“问题引入——学习探究——启发解疑——尝试练习——评价反思——学习小结”。2、课程资源的准备:教学媒体:投影仪、地球仪、计算机、动画课件等;学习资源: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制作档案。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播放《斗转星移》中截取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月亮等天体东升西落?引入本课的内容——地球的运动(自转)。2.教学新课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讲授地轴、南北极点、赤道等基本概念。(5‵)【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44-\n【教师小结】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旋转中心为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8‵)【教师引导】由地球自转的定义引出地球自传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出示投影】观察讨论: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又是怎么样的?【教师指导】动画,推导出“北逆南顺”的规律。地球自转的周期(10‵)【分组活动】请各小组讨论如何通过肢体动作模拟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的过程,并选择一小组成员上台演示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于自转参照物选择的理解。【教师指导】教师利用动画演示并启发引导学生据图推导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时长,进而确定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设计板图如下:分析:地球自转过的角度E2-E1,转过360度,恒星日23时56分04秒E2-E3,转过59分,E3-E1,转过360度59分,太阳日24时。【教师小结】恒星日为23时56分04秒,太阳日为24时,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恒星日。地球自转的速度(6‵)1角速度的计算角速度=360°/24h=15°/h=1°/4min2线速度的计算板图如下:请各小组据图推导不同-44-\n纬度线速度的计算公式V赤=2πR/24V′=2πRcosa/24ONPO’αARR=V赤cosa【教师小结】角速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最小为0,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3.课堂总结(4‵)地球自转运动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旋转中心地轴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恒星日(真正周期)、太阳日 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外均为15°/h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零 4.板书设计1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恒星日:23时56分真正周期地球的自转3周期太阳日:24时-44-\n线速度: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4速度角速度:除两极点,各纬度都相等,为15度每时5.巩固提高(4‵)①下列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球的自转方向总是顺时针方向B、地球自转绕的中心是地轴C、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D、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②在地球上,一天中看到的太阳运动是东升西落的.这是由于地球载着我们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的缘故。6.总结(3‵)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7.布置作业1、在实际生活中及各种媒体上继续去观察、发现、查找能说明地球自转的事例,及地球的自转对我们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整理和交流。2、继续对“太阳钟”进行观察、记录。比较卡片阴影长度在相同时刻不同季节的变化,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原因。3、预习:地球的公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8.学生反馈学生:把这节课感觉到困惑的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当场解答学生的问题;也建议学生给教师写邮件咨询问题。补充相关网站链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设计意图】-44-\n学习好的学生有可能结合课堂外的知识提出疑问,后进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或多或少都存在疑惑;给学生创造平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七、学习流程图播放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基本概念讲授—地轴等观察现象全程监控组织协作释疑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动画演示参与思考自转的周期—详细讲解小组讨论、动作模拟演示理解提升自转的速度—演算推导小组思考讨论提问:思考地球的自转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44-\n全班交流发言巩固提高讲解例题练习习题判断学生掌握情况课后作业在实际生活中及各种媒体上查找能说明地球自转的事例总结结束符号说明:教师活动媒体选用学生活动教师进行评价判断教学设计2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共3课时)-44-\n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及自然特征。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3、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重点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学习难点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课(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真实写照。那么北方有哪些自然特征和农业呢?这是我们本节学习的内容。-44-\n堂学-44-\n习知识点一、黄土地、黑土地1.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以东以南,-以北,东和。(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地形以和为主。地形区:东部为平原和平原;西部为高原。3.气候该地区主要气候是气候,气候特征是。4.土壤东北平原为土地,高原和平原为黄土地。读图·析图1、认真图6-1-1,从图中找出:(1)主要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2)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3)河流:黄河、淮河、京杭运河、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辽河。(4)海洋:渤海、黄海。(5)国家: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图6-1-1知识点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耕地(1);如常见三角洲、热带等。(2);如工业区、经济特区等。(3);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2.粮食作物、、等。3.经济作物、、等。4.春旱分布地区:、原因:措施:①②。5.冲积扇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最重要的农耕区。影响:形成了、、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44-\n(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1)疑点、难点、分歧点读图6-1-2、图6-1-3、图6-1-4,分析下列问题:(1)根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三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特征是。(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4)归纳: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气候属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冬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夏季。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属于区。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集中于季。图6-1-2-44-\n图6-1-3图6-1-4(2)知识归纳总结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北方地区一、黑土地黄土地1、范围-44-\n1、地形2、气候3、土壤4、河流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耕地2、粮食作物3、经济作物4、春旱5、冲积扇(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一、单项选择题二、综合题【拓展创新】教学反思明确北方地区的范围及自然特征,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44-\n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4课时)环节活动内容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学习重点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学习难点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这首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正式写照。-44-\n课堂-44-\n学习(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读图·析图1.读图6-2-1“东北三省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图6-2-1东北三省的地形(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4)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2.读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1)气温: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原因是__。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__。(2)降水: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律是,原因是。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为_毫米,为什么降水多?。(3)气候特征:东北三省气候。由于纬度,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夏季。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季,冬季降雪较多。(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读图6-2-3“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44-\n(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图,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图6-2-3东北三省始期、终期和雪期的分布(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4-\n(2)知识归纳总结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说出东北三省名称的含义(1)“白山黑水”(2)“林海雪原”(3)“北大仓”2.东北林区3.范围4.地形(1)地形(2)地形区(3)山脉(4)界河(5)地形特征5.气候(1)气候类型(2)气候特征(3)影响探究一、单项选择题二、综合题-44-\n(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拓展创新】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本课的图6-2-1“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纳,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有利于地理素养的培养。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5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农业发展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2.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及发展状况。3.通过对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学习,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学习重点东北三省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及工业分布。学习难点初步掌握经济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4-\n课堂(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相关。这里的人们春种、夏忙、秋收、冬藏,以适应四季气候的变化。那么这里的农业发展是怎样的情况呢?-44-\n学习(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读图·析图1.读教材图6-2-6,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粮基地的原因图6-2-6知识点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读图·析图1.认识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的特点。(1)读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写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些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2)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图6-2-7“东北三省铁路与城市的分布“和图6-2-8“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44-\n图6-2-8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1)疑点、难点、分歧点东北三省的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读图6-2-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特点,并对照图6-2-2-3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特点的形成原因。-44-\n图6-2-9大庆、伊春、鞍山的工业结构(2)知识归纳总结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一、从“北大荒”到“北大仓”1.影响农业的条件:2.“北大荒":3.“北大仓”(1)优势条件(2)主要农作物(3)地位4.保护湿地(1)湿地的含义(2)湿地的作用(3)环境(4)措施二、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地位:2.工业:(1)优势-44-\n(2)部门(3)工业发展(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一、单项选择题二、综合题【拓展创新】教学反思保护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东北平原因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所以很多地方是湿润区,这也为塑造我国最大的湿地创造了条件。其中三江平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6课时)学习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44-\n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课(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44-\n堂学-44-\n习(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读图·析图1.读图6-3-1-1,完成下列各题。图6-3-1(1)在图6-3-1-1中填出: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2)在图6-3-1-1中填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图6-3-4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读图6-3-1-2,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44-\n图6-3-2(2)知识归纳总结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快来大显身手吧!一.文明的摇篮1.位置和范围:(1)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2)黄土高原因覆盖着身后的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44-\n2.古代文明(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二.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地貌景观(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_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其中,黄土堆积厚度一般超过米。(2)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地表破碎,,形成、-44-\n、、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3)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叫;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2.成因: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一、单项选择题二、综合题【拓展创新】教学反思黄土高原深厚黄土的堆积原因是风力作用形成,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原因则是流水作用,一定要注意区分,容易混淆,也是中考题经常要考察的内容。第7课时-44-\n基础梳理·自主预习一.严重的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1)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_,多_,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_保护;③夏季降水,且多。(2)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_等活动破坏地表。(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2.水土流失的危害(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2)-44-\n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二.水土保持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1)采取____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2.合作探究: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1)读教材图6.37,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拦截坡地流失的___________,堆积形成肥沃的。(2)读教材图6.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的作用。(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的缓坡拼地应修建______耕作。②退耕结合,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_______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名师点睛-44-\n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既然是“水土流失”,那就既有“水”的原因,也有“土”的原因。“水”的原因是: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的原因是: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当然还有植被的原因,即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还有人为原因。这样容易识记。教学设计3地理教案-长江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长江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长江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长江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44-\n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教法建议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长江之歌》,配上音乐和长江的录像,展现长江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长江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长江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长江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明确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 [板书]一、长江概况-44-\n [活动]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出示图表]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河流名称长度(千米)位次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亿立方米)位次水能蕴藏量(万千瓦)位次尼罗河66701840550004亚马孙河64802693001279002长江6300396003268003密西西比河602045800449005刚果河43705141402390001 [提问]长江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长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长江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长江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44-\n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长江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长江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长江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长江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长江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44-\n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长江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长江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板书设计: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一、长江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教学设计示例2 [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44-\n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 1/5 人口 1/3 稻谷 70% 棉花 1/3 淡水鱼 60% 轻工业产品 1/2 工农业生产总值 2/3 [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44-\n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长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长江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长江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长江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可见,长江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44-\n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长江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长江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长江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长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长江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最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长江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44-\n-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