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50 KB
  • 2022-08-17 发布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认识自我:教学要求——在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让学生自我展示个性、理想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活动。教学难点:把活动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很高兴见到大家!面对新的学年、新的环境、新的历程、新的挑战,此时此刻的我,内心十分激动。从今天开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将陪伴大家一起探索广阔的语文天地,遨游深邃的语文知识海洋。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语文课。我想先不谈语文,先谈谈自我。一个人贵在自知,自知则万事明。所谓自知,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这就是我们第一节语文课的主题。二、简单的自我介绍。三、语文活动开展——(一)、活动内容——“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二)、活动过程——学生自主介绍自己。1、介绍内容:姓名、住址、爱好、优点、缺点、个人格言、上高中的理想等等。2、要求:声音宏亮、举止大方。3、具体活动过程:43\n略四、活动总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文章的形式将自我的个性展示出来。教学目的——1、让学生敢于书写自我;2、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有十多位同学勇敢地站起来,向我们尽情地展示了自我,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由于时间有限,可能还有许多同学有很多心里话要对大家说。那么,本节课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自我的个性(性格、爱好、人生、理想等)用文章的形式抒写下来,让我们更充分的了解你。二、作文要求:以“我”为话题,写一篇介绍自己,或谈谈对高中生活的憧憬,或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三、学生自主写作——(一)、写作前强调:1、写作不是简单的自我介绍,应在自我介绍的基础上尽量的扩充,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生动;2、写作应讲究一定的艺术技巧。如文章的构思、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都应该进行锤炼。(二)、学生自主写作。具体写作过程略教学后记:学生在本次活动中显得十分活跃,也许是刚进入高中的缘故,希望这种热情能一直洋溢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就好了。当然,这也少不了我们老师的引导。43\n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王海桐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2、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3、结合文本,联系学生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2、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德育渗透——结合文本,联系学生自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任务——1、分析文章序言部分。2、了解不同部分里“我是谁”;3、体会文章里的好词好句。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谈“梦想”这个话题。你们不是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梦想中国》之类的节目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都有自己的梦想。没有梦想的人,将会生活在一片灰暗的世界,犹如一潭死水,泛不起半点涟漪。小时候,我们曾经渴望拥有一身漂亮的衣服,希望得到一个篮球,梦想成为解放军叔叔……那时的我们,渴望长大。现在,我们长大了,大家的梦想是什么呢?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梦想(理想),并自主发言。三、引入文本——《北大是我美丽而羞涩的梦》(一)、引语: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图片展示王海桐的照片)。同学们,看了这两张照片,你觉得她会是怎样一个女孩呢?43\n学生自主讨论发言(自信、开朗……)她叫王海桐,毕业于四川省石室中学。大家知道她读高中时的梦想是什么吗?(上北大)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吗?(实现了)(学生一般课前都读过《北大是我美丽而羞涩的梦》这篇文章。)(二)、王海桐简介——王海桐,在2001年全国高考中以713分的总分成为四川省理科状元,被北京大学金融系录取。四、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序言部分,了解王海桐的生活故事。(一)、引入:同学们,如果是你听到自己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消息,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当王海桐知道这个消息时,她又是怎样的反应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4面,阅读文章的序言部分,了解一下王海桐知道自己上了北大的感受。(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能力)。阅读任务——标示出描写王海桐反应、感受的语句。(三)、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总结归纳。“不敢相信的木然,难以相信的狂喜。”——反应“我像一只挥舞着双钳的螃蟹在房间里横行。”——动作“我非常地冷静,我感到不舒服。”——反应(四)、质疑:怎么会“不舒服”呢?难道王海桐考上了北大,中国的最高学府,摘取了四川省2001年高考理科状元的金匾,心中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唉,这样,我也有点想不通了。谁能来解释一下?学生讨论归纳——“我不允许任何人……的三天概括。”“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我一点也不觉得镜里的是一个怎么成功的家伙,但也绝不是一个考试的机器,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五)、小结是啊,每个人成长的背后,都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生活海洋的点点滴滴,都耐人寻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海桐的生活世界,看看里面有着怎样的色彩。五、学生阅读课文的主体部分,了解王海桐的生活故事。(一)、学生自主阅读。(二)、教师总结归纳——1、“起名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改变,但是,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能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43\n名言摘录:我们无法把握天气,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我们无法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这个世界允许怀才不遇,但绝不允许笨蛋得逞,是雄鹰就一定要主宰天空。2、“幼儿园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赏识别人,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3、“童年学习生活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么不做,做就要尽力做到最好。即使我们做不到最好,但我们能努力做到更好。4、“小姑的早逝”——告诉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幸,我们应该学会笑对人生。5、“北大的梦想”——告诉我们:相信自己,坚定地对自己说:“我能行!”这样,风雨过后,理想的天空一定会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六、小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2、引导学生回顾并讲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故事。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女状元王海桐背后的故事。其实,何止是王海桐背后有故事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十几年来自己所走过的路,你也会惊奇的发现,原来自己的天空里同样有辛酸,也有喜悦;有付出,也有收获;有泪水,也有欢笑。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然后将它们讲出来,让我们共同来分享。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故事。我在记忆的浅海里逡巡,想找出一些闪亮的贝壳让“高中生以及家长能从中得到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却带回满身的沙砾。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记忆”比喻成“浅海”,把“有价值的东西”比喻成“闪亮的贝壳”,把“困惑和思考”比喻成“沙砾”,浪漫又生动,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谦虚、任性和骄傲。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可以学习她的这种写法。我发现有一些同学在他的作文里已经开始运用到了这一点,但要达到作者这样浪漫还有一定距离。加油哦。现在,我们就能够回答在文章开头“我是谁”了。大家一起总结出来。(板书)1、“我应该是个八尺男儿,即使不能金戈铁马,醉卧沙场,也应该玉树临风,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金戈铁马——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3\n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醉卧沙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评析:可见作者文学底蕴是很深厚的,能够学以致用。这点,值得我们学习。也许有的同学会说,古典诗词那么多,我哪里能全部背下来?其实,只要能把我们从以前到现在学到的古典诗词记住,融会贯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也不是很难啊。故事参考——从前,一个很厉害的科学家去他以前的母校参观。那是一间普通高中。他进了一个很普通的教室,在听完他们上了一节课后,班级老师请他发表对学生的看法。他只好随意点了一些学生,说,这些人以后都能成功,他们都是很有潜力的。被他点名的学生里,有好几个是平时成绩一般,又没什么突出才能的,更有好几个是“问题学生”。十年后,这些学生却真的成功了,有的成为科学家,有的成为音乐家,有的成为画家,有的成为作家……当他们在学校举办的一次聚会中遇见当年那个科学家时,激动地对他说,谢谢你当时发现了我。科学家说,我当时并不认识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更别说发现你们的才能了。其实,是你们被我的那句话所鼓舞,一直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的。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这种现象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你们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什么启发?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话回答。我是一个被老师否定的小孩,因为老师一句无心的话而自卑。直到初中,才发现自己其实很灵巧,从此变成一个相信潜能,相信不同的态度能决定做事成功与否的人。第二课时教学任务1.分析文章第三、第四部分。2.联系自身实际情况理解文章里“我是谁”。3.体会文中好词好句。43\n教学过程4.第三部分这里也有一些字词要注意的:yù      yú李煜      虞美人在很多同学的文章里,大家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大多数同学都是有着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家里人宠爱,要什么有什么。但我们来一起读出第三部分的第一段:我的童年并不是阳光灿烂的……你们觉得作者的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用在你们身上,你们会接受吗?这样的教育方式好吗?请大家看完这一部分再回答。根据学生意见分成两组,一组赞成一组反对,在辩论中得到认识。用课文中一句话可以概括这种教育: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引导学生学习这句话的形象性: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习惯给作者带来的影响。在这个部分,我是谁?(请学生讨论后回答。)我是一个从小就受到父母严格教育的人。这样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让我长大后对任何事都很努力认真的去做,另一方面使我害怕出错。4.      第四部分在大家的作文里,我经常被一种感觉围绕:年轻真好!虽然我现在比你们才大不了几岁,但高中和大学还是有差别的,成年前和成年后也是有区别的。你们现在就可以尽情地享受青春的美丽。我们一起来读作者的高中生活这一部分,再来列举作者在高中经历了多少事,如何享受青春的美丽的。我们可以在……“打发时光”,小姑去世,在艺术节……写周记老师把作者这些“事迹”列举出来,大家见板书。可见,作者的高中生活是丰富而充实的。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的技巧,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那么,在高中,我是谁?(请学生回答。)我是一个尽情享受青春的美丽的人。我笑对生活,接受生活的磨练和打击。5.      第五部分最后,作者终于到了高考前夕。刚刚经历过中考的你们,觉得她里面的描写和你们当时的心情有相似之处吗?请同学上来交流中考心情。虽然我们只是参加中考,竞争也没有高考激烈,但刚刚经历一次人生大转折的我们,多少都可以从中学到东西。我们看这两个句子:生活是在偶然与必然间彷徨的流浪汉,未来的路苍茫而模糊。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当时迷惘的心态。43\n自信,对于在沙漠中跋涉的我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小声而固执地呜咽着。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充分表达自己不确定又很希望实现梦想的矛盾心情。这些技巧我们在以后的作文里也可以运用。这一部分里,我是谁?我是一个有着美丽又羞涩的梦想的女孩,经历了高考的洗礼后,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但是,对未来的不可知,又使她有些迷惘。6.      深入理解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考上北大的学子,一个高考的状元,她的成长之路是多么的不平坦,她的学习生活又是那样的充实、丰富。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北大梦为什么又美丽又羞涩呢?请同学把自己的答案写下来,到时交上来。引导:她从小就怀有这个梦想,因而美丽。她以前一直是被别人否定的,因而羞涩。我从大家的作文可以看出,很多同学也怀有一个美丽又羞涩的梦,就是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一方面,现在的大学有很多很多,就算你的高考成绩很低,也有学校录取你。但是,在入学分数高一点的学校,学的东西更有用,学费也低一点,学校的管理反而不会很严格,接触的人和事就多一点,可以参加的活动也多一点。而入学分数低一点的学校就相反了,学的东西比较浅,学费很高,学校管理比较严格,活动的范围相对小了一点。另一方面,我相信大家都是很有潜能的,只要大家都努力学习,认真学习,真的就可以像我和你们讲的故事里一样有所成功的。要相信自己!就算到时考得不好,但我们只要尽力了,至少可以少了些遗憾啊。不要再重复一些同学中考前没认真学习中考成绩名落孙山的悲剧就行了。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围绕“我是谁”的话题,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她的经历和她的思考。那么,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呢?其实,不少同学已经发现了并已经运用到了作文里,就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这种形式使文章井然有序,层次分明。而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呢?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已经找到不少好词好句,所以,概括起来,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就是生动活泼,富于青春气息,浪漫有文采。大家要多多学习!三、作业: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好句。2、写一篇心得。字数300以上。教学后记:应该说,本文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触动的。学生了解王海桐的事迹,以及她的成才之路,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如果有时间,可以讲讲肖喆的故事,这样效果会更好。43\n我很重要——毕淑敏教学目标——1、体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感悟作者深邃的思想。2、拓宽学生知识、情感领域,转变学生认知世界的视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教育他们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深邃的思想: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评判及作者个性意识的复苏。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古今中外,世界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几位。(幻灯片三:名人名言)★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鲁藜《泥土》(短诗)提问:这三句名言有什么共同之处?强调谦虚,认为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历来都称颂谦谦君子,大家也就习惯地说“我不行”、“我不重要”了;同时,我们也听惯了别人说“我不重要”了。但是,现在却有一位女性勇敢地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宣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她的呐喊。(幻灯片四:标题与作者)(学生朗读一下文章标题和作者)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幻灯片五:填空题)本文以“我很重要”为线索,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我不重要”的思想出发,引出了“我很重要”的观点,最后又勇敢地宣布了这一主张。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2.学生回答填空题。文章为什么开篇写“我不重要”?(欲扬先抑)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因为自古以来就强调谦虚,这样会被人觉得狂妄自大、大言不惭,遭到攻击。因为“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三、品读鉴赏,各抒己见。赏读文章第二部分。(幻灯片六:课文赏析)作者从哪几个层面揭示出“我很重要”?43\n主要从亲情、友情、事业三个层面揭示。你觉得哪个层面写得最好?(幻灯片七:赏读)归纳:作为孩子,我们是父母生命的组成和延续,父母给予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我们的身上,聚满了亲人关注的目光(爱的承载)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遮风避雨的大伞,是温暖他们幼小心灵的太阳(爱的传递)。我很重要,不只为父母,还为了孩子;不只为爱的接受,还为了爱的付出。作为朋友,我们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知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才有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美谈,才有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佳话。对于事业,我们应该是自己的主宰,有自己的主见,而不应“人云亦云”,迷失自我,丧失自信,缺乏创新。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能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羊肠小道;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很好,却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四、联系实际,展开辩论。看来,“我“重要还是不重要,是要在现实生活中用心感悟的。下面我倒想起一个问题来:孟子老先生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认为“我很重要”,你是否也这样认为呢?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提示:如果你认同作者,可就作者提到的“我很重要”的理由或其它理由来谈;若不认同,可想想还有什么比“我”更重要的东西?)1.写感想,准备辩论。2.展开辩论。3.教师评价。其实“我很重要”与“我不重要”的观点都有道理。前者主要是从珍爱生命,重视个人价值的角度谈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人和集体的辩证关系谈的。可见,选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五、提炼升华,明确中心。(幻灯片十:想一想)意识到“我很重要”,有什么好处?要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因为“我很重要”。(中心)六、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同学们,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有着不同的量和质。生命中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呢?一句话:活着就好!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活着,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自身的价值,因为你并不是被世界冷落或遗忘的一株小草,而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下面,我提议,我们一起来朗读一段文字,作为我们的生命宣言:(幻灯片十一:相关链接)我,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的过程也往往令我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却在于我自己掌握。我郑重许诺:绝不辜负生命七、练习巩固教学后记:43\n学习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写这一类散文。特别是文章的形式,欲扬先抑的开头,以及围绕主题多方面地选择材料展开,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布衣总统”孙中山【教学目的】⒈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⒉学习“以小见大”的传记写法。【教学重点难点】⒈重点:布衣与总统的关系,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⒉难点:对“布衣”、“剪辫”、“睡狮”的理解。【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㈠导入对于孙中山总统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但对孙中山总统又被称为“布衣总统”,同学们是否也有所理解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就是——《“布衣总统”孙中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陈廷一一起解读“布衣总统”孙中山,了解其来历,了解其布衣特色。(板书:标题和作者,同时让同学们阅读全文)㈡分析和讨论——理解层⒈整体分析:从标题出发,结合全文,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理解文章内容板书:“布衣总统”孙中山————————————同位结构——————偏正结构由标题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要给我们介绍的传主是孙中山,而孙中山的地位是总统,而且被称为布衣总统,是具有布衣特色的总统,来自于布衣,又具有布衣品德的总统。因而,我们主要通过三个大问题理解全文:⒈对于孙中山你了解多少(目的为补充了解下传主的基本生平);⒉为何被称为“布衣总统”;⒊从何体现“布衣特色”。而后大问题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作为切入点。Ⅰ对孙中山你了解多少?(通过提问同学解决)◆    出生地: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    名字“中山”的来历: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因此得名。◆    基本政治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领导过的重大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其实不在国内,但是其之前的思想主张、方针政策为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Ⅱ为何被称为“布衣总统”?◆    何谓“布衣”?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用麻织出来的是“布”,而相对用丝织出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服居多,庶人穿不起帛而孩子能穿布,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以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除外,还有一种“短褐”是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为穷人所穿。43\n◆    “布衣”与总统的辨证关系?对“布衣总统”的理解有二:其一,指总统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其二,指具有总统的身份同时具备“布衣”的品德。◆    称呼的由来?(主要理解课文1—4段)文中青年孙中山的有趣故事——与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交往故事:平凡为一介布衣却怀有“傲王侯”的大志——“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Ⅲ从何体现“布衣”特色?(因同学已预习过,所以先提问)主要由“衣食住行”四方面体现:房间:不大 住摆设:数目少,简单简朴外面:客厅兼饭厅  衣:改学生装为中山服(中山服的由来)朴素整洁生活简朴外表整洁(表里如一) 正:孙中山食俭约反:唐绍仪吴廷芳 行:总是悄悄出巡不惊扰民众,不事张扬制止巡官挥刀驱人群亲民淡泊 提问:孙中山总统甘于淡泊的精神在如今竞争的社会里对青少年还具有教育意义吗?(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⒉字词句段分析Ⅰ字:(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展示)籍(jí)贯卤(lǔ)味佳肴(yáo)奢侈(shēchǐ)下咽(yàn)裹(guǒ)脚水泄(xiè)不通Ⅱ词:(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展示)推崇:十分推重崇敬。一介: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浅薄,狂妄自大。血气方刚: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水泄(xiè)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象连水都流不出去。甘于淡泊: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43\nⅢ句或段:(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展示问题,在同学回答后再揭示答案,答案允许多元,只做参考)①    读3、4段,理解:●                 拜见两广总督,名片上只印有姓名、籍贯,说明孙中山早年就具有怎样的思想?(说明孙中山早年便有一种强烈的民主意识,不讲究身份,做事低调。)●                 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具有怎样的品性》而张之洞的态度转变又说明了什么?(孙:早怀大志——傲王侯;不卑不亢。张:虽摆高官架子,但也善识人才。)②“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③“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不声不响”这句中,“总是”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总是”是频率副词,强调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已形成一定的习惯,突出不事张扬,行事低调的优秀品质。)④“许多商品换上了‘共和’、‘庆胜’、‘北伐’等新商标。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剪辫”在当时象征着什么?(说明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争着走出专制统治的束缚。《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明代以前,汉族人都留满发,不剪也不剃。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了明朝,要求汉人一律剃发留辫。辫子是清王朝专制统治的标志。因而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行为标志是剪辫子。剪辫子在这时期成了反对满清、推翻帝国、追求共和、倡导民主的一种行为象征。)⑤“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同学们有听说过“睡狮”的来历吗?(比拟<拟声>和比喻。睡狮的来历:拿破仑说“狮子睡着了。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惊。”用睡狮来比喻中国有两层含义:其一,中国本质是一只狮子,是强大的,无论任何时候都具有爆发的潜力;其二,中国在沉睡中还未觉醒,因而要暂时承受着被欺凌。㈢学习以小见大的传记写法——运用层孙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一生南征北战,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很多,影响深远的也不少,但作者——著名的传记文学家却没有从中做文章,通过其大辉煌大事件来介绍孙中山,来突出其伟大和不朽,恰恰相反,作者着眼于日常生活细节(衣食住行),通过这些使得传主的个性更加丰满而鲜活,同时,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的孙中山的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平等民主博爱)和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传主的基本思想特征,体现了“布衣总统”不同于一般总统的独特性。从中,我们可以目睹“以小见大”写法的魅力,因而我们也要学以致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要善于运用“以小见大”写法。但是要注意的是:“小”要小得精,小而集中有力体现主题,不能小而杂乱;大要大得具体丰满独特。好,“以小见大”的写法还要同学们多多学习体会,在单元结束前的表达交流活动中我们就有机会一睹同学们的风采了,看同学们是否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自如。㈣总结同学们学习了《“布衣总统”孙中山》又什么感想呢,对孙中山身为一介总统却怀有布衣的品格是否大为惊讶?而对其身为布衣却不卑不亢早有“傲王侯”的大志深感佩服?这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而当有了一定的成功后,我们又还需要一种怎样的精神去接受它并不为之所迷惑?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孙中山总统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43\n教学后记:伟人学校颂伟人精神,中山学子话中山先生。华罗庚教学目标——1、学习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结构的写法。2、能够提取最主要的信息。教学重难点:了解传主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分离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知道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华罗庚的人物传记,作者是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象《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华罗庚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比如,将统筹方法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成就。什么叫统筹方法呢?比如,煮饭、烧水、洗菜、炒菜,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这几件事情,并且把保证高效性呢?(煮饭的同时烧水,在煮饭、烧水的时候洗菜、炒菜,这就是统筹方法。)这只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那么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回答)华罗庚的成名与熊庆来密不可分,熊庆来对华罗庚的悉心栽培栽培成就了华罗庚。这种知遇之恩,华罗庚从未忘怀。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慧眼独具,为中国的数学事业选拔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陈景润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陈景润突破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方面卓有建树。那么,华罗庚有什么样曲折的人生经历,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呢?二、总体感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一、二组负责梳理华罗庚的生活经历,三、四组负责梳理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主要生活经历: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25年,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后因贫困而失学;18岁时,与吴筱元结婚,后染病而导致终身残疾;1932年秋季,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员,并研究数论;1936年夏天,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教授;1945年下半年,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到苏联旅行;1946年秋天,应邀访问美国;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同年3月16日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1979年,再次访问英国;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43\n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华罗庚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1936年夏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得出著名的“华氏定理”,其间他写了18篇论文,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他的成名代表作《堆垒素数论》一书;1946年秋天,访问美国,其间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1955年国家建立科学奖励制度,1957年1月华罗庚获得一等奖,得奖的论文题目是《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1957年,《数论导引》出版;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后出版《优选法平话》和《统筹法平话》;1963年,华罗庚与万哲先合著出版《典型群》一书。三、局部分析:问题一:“伯乐识马”是人所共知的经典故事,作者在一开头就写这个故事,用意何在?明确:一方面表明19岁的华罗庚具有非同寻常的数学才能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华罗庚的才华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成为“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青年学者。此外,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问题二:在运用倒叙手法插入一个小故事以后,就进入了对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的追忆之中。请看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这一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哪些经历?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明确:这个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三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的算题(卓越的数学天分)、“罗呆子”的绰号(刻苦自学的情形)、可怕的伤寒症(选择数学作为人生目标的过程)。问题三:回顾一下,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明确:解放前:堆垒素数论、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矩阵几何;解放后:《数论导引》、优选法、统筹法、培养数学人才。问题四:除了在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华罗庚的身上还具有新旧交替时代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国难当头,悲愤至极;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数学下乡,造福于民;光荣入党,欢欣鼓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问题四:文章有几处嵌入了华罗庚的诗词?这些诗词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诗词突显出华罗庚勤奋努力、拼搏进取、献身科学、爱国爱党的一面。四、总结: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突出特色: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②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43\n③作者有意识地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五、作业训练荷塘月色——朱自清一、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四、教学程序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第一课时)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第二课时)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内容:1.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6、脉脉的流水……)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矛盾、彷徨的心情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3.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二)讲授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3\n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三)教学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四)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五)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六)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七)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八)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九)语句赏析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笔的目的是什么?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43\n)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十)小结本课内容(十一)布置作业: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授1、背诵第4段(集体背诵、提名背诵)2、答问:第4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依怎样顺序写的?(以此引入新课)景物描写(一)解析第4段: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2、深味作者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认识“通感”: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5、6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二)分析第五自然段: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1.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43\n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1.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三)分析第六自然段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3、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四)重点句子赏析: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二.收束及思考结束对前所提问题的讨论,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三.布置作业:1、完成《导学与同步训练》上的单课练习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43\n霞——冰心教学目标:1、在品味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丰富哲理。2、在朗读中体悟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品味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丰富哲理。教学难点——在朗读中体悟散文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指导学生预习1、学生摘抄有关“黄昏”“落日”“夕阳”“晚霞”的写景议论、抒情、片段,并加以点评。2、自读《霞》,冰心散文《霞》中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你能否根据散文《霞》中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为《霞》配一幅画面(可剪裁)或意境相吻合的景物描写(可摘抄)二、老师投影:配乐的黄昏多彩画面、创设情境。画面:血色黄昏悲凉的夕阳、辉煌霞光配乐:《沉思曲》(创设深沉、悲壮的氛围)二、课外阅读资料汇集交流共享学生朗读:摘抄的有关“黄昏”“晚霞”的散文、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西外山……”三、引导学生谈谈对“黄昏”“落日”“晚霞”的所思所感。(具体过程略)四、阅读诗歌引入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1、评析:诗中有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夕阳(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无限伤感之情。2、质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诗人的这种情感和观点,你是否同意?谈谈你自己的想法。43\n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冰心面对这夕阳,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五、相关文学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她在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二)、作品简介小说—《超人》、《去国》、《小桔灯》、《空巢》诗歌—《繁星》、《春水》散文—《往事》、《关于女人》、《樱花赞》、《关于男人》翻译—《吉檀迦利》、《园丁集》(泰戈尔)、《沙与沫》(纪伯伦)(老师:投影冰心先生相关资料)六、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交流——阅读任务——1、标出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2、标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句子。七、结合阅读任务,展开课文分析(一)、引入:本文和《乐游原》一样,都是作者的晚年之作。冰心正是由对四十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引发了自己对人生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与感悟。(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具体过程略)(三)、教师总结:1、“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与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评析——“云彩”是生命中的各种经历,经历越丰富,生命的霞光才越美丽,只有经历了挫折、困难和艰辛的考验,我们的人生才能发出最璀璨的光芒。2、“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评析——生命应该是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痛苦,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3、“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评析——经历风霜的人到了晚年,面对一些即将流逝的美好事物,难免会产生一些感伤与惆怅。但作者却感悟到生命的生生不息,以一种豁达、大度的心态面对生命的黄昏。八、结合课后练习四《繁星》两首散文诗及初中学生学过的冰心的作品,体会冰心散文语言的艺术特点。1、学生自由讨论、发言。2、教师归纳总结:清丽平易自然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六、拓展训练(课后作业)1、自读《我的家在哪里》品味冰心先生文中蕴涵的精神追求及巧妙的构思。43\n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诗经》二首教学要求——1、进一步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积累文言字词知识;3、了解作品形式特点,以及文章的艺术手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2、熟读成诵,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能力。德育渗透——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2、积累文学常识和文言字词。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人物形象;2、了解作品形式特点,以及艺术手法。.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熟读诗歌;2、积累文学常识、基础字词;3、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我们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她里面,有着对历史兴衰、王朝更替的深思;有着对劳动艰辛、生活颠沛的同情;有着对儿女情愁、英雄豪迈的感慨;也有着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怨。千百年来,她以其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姿的艺术风格,清新隽永的诗情画意,带给我们难以言表的快慰和遐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殿堂,共同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今天,我们共同来阅读与赏析《诗经》里二首优美的诗歌。二、文学常识积累——介绍《诗经》(一)、引入:谈到《诗经》,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大家在初中阶段就曾经学过其中的一些诗篇,比如《关雎》、《兼葭》、《君子于役》等等。那么,谁能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部作品呢?(二)、学生自由讨论发言(三)、文学常识积累(多媒体展示)——《诗经》——43\n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创作于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它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故又称“诗三百”。1、内容——“风”、“雅”、“颂”“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大都是歌功颂德的乐曲。“颂”——分为《周颂》、《商颂》、《鲁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2、艺术手法——“赋”、“比”、“兴”“赋”——即直接叙事、描写、抒情。“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小结: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歌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然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三、阅读、赏析《静女》——(一)、全班齐读诗歌。(二)、听录音(或老师范读),纠正字音。(三)、积累文言字词——1、重点字词——静女其姝:美丽。俟我于城隅:等候搔首踟蹰:心里迟疑。静女其娈:美好贻我彤管:赠送。洵美且异:的确,确实。2、通假字——“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女”通“汝”,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归”通“馈”,赠送。“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四)、分组阅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2、学生讲述诗歌内容。3、教师归纳总结——《静女》讲的是一个男青年与恋人晚上在城楼上约会的故事。刚开始,美丽的姑娘故意躲着不肯出来,急得男青年直搔脑袋。后来,两人见面了,年轻的姑娘送了一枝红色的管箫和一枝从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给男青年,男青年显得非常高兴。(五)、分析人物形象——质疑:阅读了这首美丽的爱情诗,你觉得诗中的男女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讨论并归纳:男主人公——憨厚、善良、淳朴。43\n女主人公——顽皮、可爱、勤劳、聪明。(六)、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质疑:前面我们谈到过《诗经》作品通常采用的艺术手法有三种——“赋”、“比”、“兴”,那这首诗歌又是运用哪种艺术手法,生动地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讨论并归纳——“赋”,即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性格。四、全班背诵诗歌《静女》。第二课时教学内容——阅读赏析诗歌《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诗歌《静女》的主要内容。如果说《静女》是一首爱情的赞歌,那《氓》则是一首婚姻的怨曲。早课的时候,大家都读过《氓》这首诗歌,它向我们倾诉了一段怎样不幸的爱情悲剧呢?二、指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1、学生自主发言。2、教师归纳总结:《氓》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女子由恋爱,到结婚,再到最后被丈夫遗弃的故事。三、全班齐读诗歌。四、积累文言字词知识——(一)、重点字词——报布贸丝:买,交易。来即我谋:靠近商量(婚事)送子涉淇:渡过。匪我愆期:延误。将子无怒:请,希望。乘彼垝垣:登上那倒坍的墙壁泣涕涟涟:眼泪。以我贿迁:财物,即嫁妆。既见复关:已经。载笑载言:又(载歌载舞)尔卜尔筮:你。体无咎言:不吉利的地方。自我徂尔:嫁给你三岁食贫:过着贫苦(的日子)。渐车帷裳:浸湿。女也不爽:差错。躬自悼矣:(只能)自己独自伤心。及尔偕老:与言笑晏晏:欢乐。亦已焉哉:停止,了结。(二)、通假字——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感叹词。“无”通“毋”,不要。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43\n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三)、一词多义——1、“之”字氓之蚩蚩: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士之耽兮、女之耽兮)静言思之:代词,自己的遭遇。总角之宴:结构助词,“的”。2、“以”字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连词,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介词,用连词,来。3、“言”字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地方。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语气助词,无实义。(静言思之)五、分析人物性格——质疑:阅读了这段爱情的悲剧,你觉得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1、学生讨论发言。2、教师归纳总结:女主人公:美丽、痴情、率真、勤劳、果断、俭朴……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率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俭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果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六、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质疑:女主人公的美丽、痴情、率真、勤劳……,男主人公的始乱终弃,这些人物的性格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氓》这首诗歌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呢?讨论并归纳:1、“赋”——记叙、描写、议论、抒情。2、“比”——比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容颜已褪。3、“兴”——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分析:由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引出后面所写的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4、对比——a、第一节诗中男主人公“蚩蚩”与“怒”两种态度的对比,突出了他急躁的性格。b、第二节诗中女主人公等待时两种态度的对比,突出了她率真、可爱的性格。第三课时43\n教学内容——完成课文相关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姝俟我城隅踟蹰娈贻我彤管说怿荑涉淇愆期垝垣咥咎言陨落徂尔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静女其姝彤管有炜洵美且异美人之贻报布贸丝来即我谋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自我徂尔渐车帷裳士贰其行夙兴夜寐躬自悼矣亦已焉哉三、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之匪女之为美女之耽兮B、以秋以为期以望复关C、其其叶沃若二三其德D、自自牧归荑自我徂尔四、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及及尔偕老徐公何能及君也B、言体无咎言言既遂矣C、是反是不思是亦不可以已乎D、说说怿女美犹可说也五、汉语中,“三”的用法极其巧妙,可言多,也可言少。请选出下列用法不同的一项【】A、三岁食贫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C、三令五申D、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六、试谈谈你对《静女》中“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一句的理解。答:七、《氓》中一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其感情深沉而复杂,请说说你的理解。答:教学后记:通过本文的学习,发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确实不容乐观。特别是用散文的语言改写诗歌,学生都显得很茫然,改写的很生动的学生不多,足见其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亟待提高。43\n离骚     ——屈原教学要求——1、了解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2、加强阅读,积累文言字词;3、了解、体会诗人的政治理想及作品创作手法。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阅读,加强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感悟与理解能力。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2、在阅读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字词。教学难点:感悟、理解诗人的政治理想及作品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读诗歌,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展示·龙舟比赛)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活动吗?(龙舟比赛)那大家能谈谈你对这项活动的了解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1、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2、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二、积累文学常识——(一)、引入:对,这项活动正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提到屈原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那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呢?(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三)、时代背景——43\n诗人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末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进行着复杂的斗争,各诸侯国纷纷实行改革,推行新政。(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就是得益于商鞅的变法。)而当时的诗人,作为一名政治家,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然而,他的政治革新却遭到楚国奴隶贵族集团顽固派的不断打击与排挤,使诗人一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于是,诗人就只能用诗歌来倾吐自己内心的忧愁、哀思。(四)、作品简介——1、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2、作品特点:作品中采用大量的神话传说,想象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充满浪漫主义的精神。这种独特的诗体,后人称之为“楚辞”,又称为“骚体”,它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楚辞”——即“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五)、《离骚》简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的重要作品。它是一篇自叙性的抒情诗。诗人在诗中申诉了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批判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积极追求和对顽固派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全诗共373句,2490字,结构宏伟,语言优美,构思奇特,辞采绚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楚辞》——西汉刘向所编著的一本诗集,主要收集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刘向自己的诗歌。)三、指导学生熟读课文1、全班齐读课文。2、听录音或老师泛读,要求学生给疑难字词注音。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积累文言字词教学过程——一、全班齐读诗歌。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疏通文言字词,积累字词知识。三、学习方式:分组讨论学习,四人一组。学习任务——1、弄清每一节诗歌的意义,完成翻译任务;2、做好重点字词的积累工作(通假字、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等);3、标示翻译有问题(有争议)的诗句。四、学生自主讨论分析,老师穿插辅导。五、文言字词知识积累、归纳——(一)、重点字词积累——43\n朕:第一人称,我。(至秦始皇,“朕”才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现在就有“如丧考妣”的说法。)汩余若将不及兮:汩,(时间像)水流得很快。及,赶得上。不抚壮而弃秽兮:抚,把握。(二)、通假字积累——1、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2、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幽僻。3、来吾道夫先路。“道”通“导”,引导。4、指九天以为正。“正”通“证”,作证。(三)、一词多义——之——1、帝高阳之苗裔兮结构助词,的2、又重之以修能代词,代屈原3、惟草木之零落兮结构助词,无实义以——1、惟庚寅吾以降介词,在2、肇锡余以嘉名介词,把3、夫唯捷径以窘步连词,以致于4、乘骐骥以驰骋兮连词,来5、路幽昧以险隘连词,而且惟——1、惟庚寅吾以降句首语气词2、惟草木之零落兮想到,动词与——1、扈江离与辟芷兮和,连词2、恐年岁之不吾与等待,动词后——1、昔三后之纯粹兮君主,名词。2、后悔遁而有他后来,副词。固——1、固众芳之所在确实,副词。2、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本来,副词。何——1、何不改乎此度为什么,疑问副词。2、何桀纣之猖披兮多么,何等,程度副词路——1、来吾道夫先路带路,动词。2、路幽昧以险隘道路,名词。道——1、来吾道夫先路通“导”,引导。2、既遵道而得路正确的途径,名词。得——1、既遵道而得路找到,动词。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难道,副词。度——1、皇览揆余初度兮气度,名词。2、何不改乎此度法度,名词。(四)、文言句式——倒装句1、介宾结构后置a、“肇锡余以嘉名。”还原:“肇以嘉名锡余。”b、“又重之以修能。”还原:“又以修能重之。”43\n2、宾语前置a、“惟庚寅吾以降。”还原:“惟吾以庚寅降。”(起强调作用。)b、“恐年岁之不吾与。”还原:“恐年岁之不与吾。”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分析人物形象;2、赏析艺术手法。教学过程——一、全班齐读诗歌。二、分析人物形象——(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阅读,我们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现在,我再来问大家,你觉得诗歌中屈原是一个有着怎样性格的人物形象?(二)、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三)、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1、他是一个出身高贵不凡的人。“帝高阳之苗裔兮,……字余曰灵均。”2、他是一个有着美好品质与优秀才能的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3、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不畏艰险的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4、他是一个忠于国家、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5、他是一个对理想有着执著信念的人。“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忍而不能舍也。”……三、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一)、“香草美人”的比喻与象征手法。1、导入:同学们,有人在诗歌的学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屈原在诗歌中提到了许多花草,哪他写这些有什么作用呢?2、找出诗歌中写到花草的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3、质疑:是啊,诗歌中提到了这么多香花香草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比喻”作用——“众芳”、“申椒”、“菌桂”、“蕙茝”比喻贤臣,“荃”43\n比喻国君(即楚怀王)。“象征”作用——以下重点分析4、重点分析“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引入:其实,诗人写这些香花香草,并不仅仅是用来比喻那些贤臣,更重要的是取其象征意义。这便是《楚辞》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即借香草美人来象征一些美好的事物。例句分析——“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分析:句中“江离”、“芷兮”、“秋兰”都是一些香草,诗人佩戴它们,正是象征自己品德的高尚。例句分析——“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分析:句中诗人借摘取木兰与宿莽来象征自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二)、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1、引入:《离骚》是一首艺术手法运用巧妙的长篇抒情诗,除了刚才我们所了解到的“香草美人”式的象征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呢?2、学生讨论分析3、教师归纳总结——“对比”a、以远古贤君尧、舜的“耿介”、“既遵道而得路”与暴君桀、纣的“猖披”、“夫惟捷径以窘步”形成对比,用以劝谏楚王要走正确的治国之道。b、以自己“忽奔走以先后兮”与党人“之偷乐兮”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楚国的一片忠诚,以及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学生练习巩固教学过程——学生练习,教师穿插辅导。(具体过程略)教学后记:43\n本文在教学时,刚开始显得有些吃力,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不够,但这几节课学生学习比较投入,个人感觉越讲越带劲,特别是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结合文本较为具体地分析屈原这个人物形象。归园田居——陶渊明教学要求——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3、学习、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教学难点:学习、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有一位诗人,他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世外桃源的优美画卷,千百年来,曾让多少人为之痴迷。他是谁呢?“陶渊明”二、作者简介——1、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世称“靖节先生”。2、作品——《陶渊明集》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园田居》、《饮酒》3、指导学生背诵诗歌《归园田居》、《饮酒》三、全班齐读诗歌《归园田居》(一)、引入:本节课,我们将在诗人陶渊明的带领下,再次来领略美好的田园风光。(二)、学生齐读诗歌1、纠正字音。2、把握节奏。四、分析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一)、引入:这首诗写于公元406年,也是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现在,大家一边听诗歌的配乐朗读,一边找出诗人描写农村田园景象的诗句。(二)、听录音,学生标示诗句。(三)、描写农村田园景象的诗句——43\n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分析写景诗句的特点——1、质疑:现在,请大家仔细品味一下这些诗句,看看它们在写作上由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归纳——a、描绘景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有声有色。b、语言朴实。朴实的语言勾画了农村田园生活画卷,平中见奇,淡中有味。c、简笔勾勒,描出了农村特有的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和谐、优雅的生活画卷。(白描)2、小结:其实,这也正是诗人个性的体现。经历了尘世的沧桑,诗人内心已经归入平静,平静的心,平淡的文字,平淡中深深地渗透着生活的真意。五、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一)、全班再读诗歌(二)、质疑:欣赏了陶渊明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的优美画卷,现在,我问问大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归纳: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和谐、优雅、平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三)、质疑:这种情感在诗中是否得到体现呢?具体诗句分析——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评析:一个“无”、一个“爱”字,可以说开篇就为全诗垫定了感情基调,表露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孤傲的性格。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评析:两句诗以“羁鸟”、“池鱼”为喻,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评析:写出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那种安宁、闲适的心情。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评析:写到自己像笼中鸟重返大自然一样,表现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之情。六、小结。七、课外延伸阅读——新晴野望——王维新睛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溪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赏析——雨过天晴。阳光又镀亮了绿绿的庄稼,更远处,风的手指拨响了稻芒的琴弦,一浪接一浪的舞蹈,涌向初夏的边缘。几朵闲云也被三、两只远走他乡的小鸟衔走了,天空净得象块安静的镜子,挂在目光的湖里。43\n渡口边的城门楼,是一位等待游子的老人么?来来去去的船只,只不过是一块季节的钟摆,荡来荡去,最后,只剩下一副风蚀的残骸。一排翠树在村旁举起嫩嫩的手臂,帮小溪找到了大河的家,它终于理解自己是大地上一条很小很小的血管了。田野尽头,河水激动的往上窜,又被阳光刺得眼冒银星,波粼闪亮,好象一条项链挂在小村的颈上。村庄背后,刚刚在雨中冲洗干净的山峦争相展示青秀的身材,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农人们似乎预感到了一年的收成。南边的田垄下,望得见一家老小忙忙碌碌的背影。在这个风调雨顺的日子,没有谁抽闲留意如诗如画的风景,也没有谁注意一位手持画笔的诗人,用另一只手捋着一株稻穗,掂了掂,面带幸福的微笑。以静衬动由近及远白描勾勒田园风光草屋方宅八、板书设计——桃李榆柳幽雅平淡和谐宁静久在复得守拙开荒池鱼羁鸟鸡鸣狗吠墟里烟远人村——陶渊明呼应尾首尾尾热爱向往教学后记:诗歌的教学,关键是教学生掌握分析、理解诗歌的方法,以及答题的技巧。学生在分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是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他们对如何用散文的语言展现诗歌的意境感到很吃力。43\n孔雀东南飞教学要求——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乐府”和“乐府诗”。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3、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4、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乐府”和“乐府诗”。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1、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积累相关文学常识、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一、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安排预习内容:1、收集整理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字词知识。二、知识积累(一)、文学常识积累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它选自南朝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2、“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它的职能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收集整理的诗歌,成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乐府诗歌是自《诗经》、《楚辞》之后兴起的又一诗歌形式。3、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具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观沧海》·曹操《木兰诗》·北朝民歌(二)、文言字词积累43\n1、重点词语积累为仲卿母所遣:休弃诗人伤之:哀悼守节情不移:改变相见常日稀:往往妾不堪驱使:承受,胜任便可白公姥:告诉及时相遣归:你举动自专由:行为可怜体无比:姿态遣去慎莫留:千万府吏长跪告:伸直身子会不相从许:竟然便言多令才:美好自可断来信:媒人寻遣丞请还:不久阿母谢媒人:谢绝,回绝卿可去成婚:约定结婚的时间交广市鲑珍:买2、通假字——①、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②、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③、蒲苇纫如初纫通韧,柔软牢固。④、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嘱咐。⑤、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⑥、儿今日冥冥冥冥通暝暝,日落。⑦、奄奄黄昏后奄奄通晻晻,日光昏暗无光的样子。⑧、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3、一词多义——取终老不复取通娶,娶妻。还必相迎娶与迎同义,迎接。遣为仲卿母所遣休弃县令遣媒来派遣十七遣汝嫁送会会不相从许一定,定当于今无会因相会,相聚断三日断五匹截断自可断来信回绝复幸复得此妇又、再便复在旦夕回答、答复作何不作衣裳制作昼夜勤作息劳作留待作遗施作为为为仲卿母所遣被十七为君妇成为为诗云尔写非为织作迟是阿母为汝求替始尔未为久算作慎勿为妇死为了相相见日常稀互相及时相遣归代刘兰芝儿已薄禄相相貌4、古今异义——字句古义今义可怜可怜体无比可爱同情、怜悯自由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不受拘束与限制教训本自无教训教养从失败中取得经验43\n来信自可断来信来送信的使者寄来的书信处分处分适兄意处理安排处罚便利便利此日内吉利方便逢迎蹑履相逢迎迎接奉承、拍马纷纭勿复重纷纭麻烦多而杂乱交通叶叶相交通交错相通交通运输多谢多谢后世人多多劝告感谢三、指导学生熟读诗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诗歌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导入,播放《梁祝》)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播放)大家熟悉这首曲子吗?(梁祝)这段音乐唱出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梗概:梁山伯是一个穷家书生,祝英台则是大户人家祝员外的千金。读书的时候,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成为同窗好友。日久生情,聪明美丽的祝英台深深爱上了才华出众、人品优秀的梁山伯。而憨厚的梁山伯一直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子,哪怕祝英台三番五次的暗示,梁山伯仍然不明就里。学习期满,两人只好恋恋不舍的分手回家了。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才发现站在眼前的祝英台原来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那一刻,友情一下子转化为爱情,梁山伯心中爱情的火焰如火山一样喷涌而出。随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求亲,可嫌贫爱富的祝员外哪里会看得上这个穷书生呢?他把女儿许配给有钱有势的马家少爷。此时,沉重的打击让梁山伯顿时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听到心上人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亲包办婚姻极力抗争的祝英台突然变得异常平静。她答应了父亲的婚事,只是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花轿必须从梁山伯的坟前经过。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就在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飞沙走石,祝英台走下花轿,缓缓地走到心爱人的墓前,放声大哭。霎时间,电闪雷鸣,只听“轰——”的一声,梁山伯的坟墓裂开了,祝英台纵身跳了进去。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墓中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自在,翩翩起舞。二、了解《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一)、引入:是啊,为了爱情,双双化蝶,多么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将一起来了解另一个同样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二)、分析故事情节引入:上节课,大家自主阅读了这首诗歌,那诗歌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呢?43\n故事情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是焦仲卿的母亲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将其休弃回家。无奈之下,夫妻二人只得相互约定,暂时分别。兰芝回到娘家,先是县令替子求婚,接着是太守派县丞为儿子做媒,而兰芝断然拒绝了。但是在其兄恶言相逼之下,她不得已应允了太守家的婚事。焦仲卿闻讯赶来,在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他们两人成就了一段爱情千古绝唱。(三)、联系图片,进一步了解诗歌故事情节。(多媒体图片展示)兰芝被遣——夫妻话别——与小姑别——被遣归家——大哥逼婚——太守筹婚——夫妻盟约——兰芝投水——仲卿自缢——两家合葬三、分析人物形象(一)、质疑: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这段感人泣下的爱情故事。透过这个爱情故事,或者说这段爱情悲剧,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性格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女主人公刘兰芝,她是怎样一位女子呢?(二)、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三)、教师总结归纳——1、她是一个美丽、漂亮的女子。原文:“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2、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原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3、她是一位勤劳的女子。原文:“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4、她是一个沉着、镇定、有修养、有尊严的女子。原文:“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5、她是一个刚烈、果断的女子(外柔内刚)。原文:“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补充:中国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因此,她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名节。)6、她是一个不贪慕虚荣、对爱情忠贞的女子。评析——从与丈夫分手回家,到拒绝别人的求婚,到最后夫妻殉情,足可见其二人对爱情的忠贞。四、分析诗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一)、引入:同学们,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取材与现实生活,而诗歌的结尾,却写道夫妻二人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叶相互覆盖,夫妻二人化作鸳鸯,夜夜鸣叫,这又让现实的生活充满了神话色彩。这种写法叫什么呢?(二)、赏析写作手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写法43\n1、作用——诗歌在现实生活中加入浪漫主义色彩,正是借此表达人们对爱情(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封建制度、封建势力的抗争。2、诗中松柏、鸳鸯正是象征刘、焦二人永恒的爱情。(三)、类似的古代爱情故事1、梁山伯与祝英台。2、孟姜女哭长城。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课外延伸阅读和练习巩固教学过程——一、介绍陆游、唐琬的爱情故事陆游刚开始娶了表妹唐琬,夫妻恩爱,感情很好。但唐琬不为婆婆所言,被婆婆休弃。后来,陆游另娶,唐琬也另嫁他人。有一次,陆游春日出游,在绍兴的沈园与唐琬相遇。唐琬以酒肴殷勤款待。陆游非常伤感,在园壁上题了这首《钗头凤》,表现了对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强烈不满。两人分别后,唐琬就抑郁而死。二、指导学生阅读两首《钗头凤》,并简要分析。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琬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三、学生阅读积累四、学生练习巩固教学后记:43\n诗歌重在积累,语文重在积累,当代中学生不读书啊!看来,一定得加强早读和中午读经的力度。迢迢牵牛星教学要求——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3、学习、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教学难点:学习、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阅读鉴赏诗歌《迢迢牵牛星》教学过程——一、全班齐读诗歌《迢迢牵牛星》辨析生字词,注意朗读节奏。二、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秦汉时期诗歌方面的主要成就是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一)、乐府民歌1、两汉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们的叙事性和典型性,标志着现实主义手法在民歌中的发展2、汉乐府(民歌)叙事诗发展的最高成就——《孔雀东南飞》(二)、古诗十九首它是文人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的标志。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的手法形成独特而含蓄的风格,对后世抒情诗有着直接的影响。内容主题——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其内容有的表现社会生活的动荡,有的抒写人生命运的悲哀,有的诠释夫妻友人的离愁。艺术风格——叙事委婉曲折,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曲终情显,含蓄动人。艺术价值——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诗歌分类(就内容题材分)——1、抒写壮志难酬的苦闷的诗歌。2、抒写离别相思的哀怨的诗歌43\n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赏析《迢迢牵牛星》教学过程——一、赏析《迢迢牵牛星》(一)、朗读诗歌(二)、品析诗歌内容及情感1、质疑:前面,我们了解到,古诗十九首就其内容题材,可以分为抒写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抒写离别相思的哀怨的两类诗歌,那你觉得这首《迢迢牵牛星》属于哪一类诗歌?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这首诗借描写牛郎、织女不能想见来表达女子对爱人(丈夫)的思念之情。,像这一类诗歌被称为思妇诗。2、介绍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诗歌是时代的产物,它取材于现实,其内容或揭露现实,或超脱于现实。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创作于东汉末年。当时桓、灵称帝,宦官外戚勾结擅权,文人士子备受压抑、打击。在这样的形势下,中下层文人士子为了躲避灾祸、寻求出路,只得辞别父母妻儿,远走他乡,因而就有了这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3、分析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评析——这首诗的末句,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这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这种离别相思的哀怨,特别是“脉脉”一词,描写人物情态,含情相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彼此相望而不能诉说衷情的神态。(三)、分析诗歌叠词的用法1、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叠词“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2、分析其作用——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全诗更富于音韵美,情感表达流畅。3、课外延伸阅读,体味诗中叠词的用法青青河畔草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二、课外延伸阅读43\n鹊桥仙【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注解——1、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2、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3、银汉:银河。迢迢:遥远的样子。暗度:悄悄渡过。4、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5、忍顾:怎忍回视。6、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二)、赏析——《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教学过程——学生练习,教师指导、讲解。(具体过程略)43\n4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