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9.50 KB
  • 2022-08-17 发布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

  • 6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我的母亲(老舍)l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字形、词义、作者等基础知识。2、理解本文感情真挚的写作特点,3、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写作手法。l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感情真挚的写作特点,2、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写作手法。l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感情真挚的写作特点,2、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写作手法。l教学工具:投影l教学时数:1课时l教学过程一、导入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初期因被迫害而辞世。老舍一生写了约800万字的作品。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二曰》和《二马》,奠定了他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袢子》等长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月牙儿》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了近百万字的小说《四世同堂》。二、思考探索1、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对母亲进行折描式的刻划?以“母亲给我的生命的教育”为线索。2、母亲对“我”进行的生命教育表现在哪些方面?习惯、习性、性格(注意筛选关键语句来找答案)3、文中写到关于母亲的哪些事?这些事反映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1)为生计,给别人缝洗衣服,家中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吃苦耐劳。-66-\n(2)款待亲友,贺吊喜丧——热情好客。(3)给亲邻帮忙——乐于助人。(4)不吵架,不逗气——平和、不斤斤计较。(5)在兵乱饥荒中保护儿女——坚强。4、文中两次提到脾气极坏的姑母,这在刻划母亲形象方面有何作用?反衬母亲的善良、坚忍。5、探究文中的细节描写文中通过哪些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儿女们的感情?(1)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亲情难分难舍)(2)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爱护)(3)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不舍、感动)(4)除夕,……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她递给我一些花生……(高兴、不舍、无奈、关怀)6、品读文中的重点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终年辛劳)2、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发着光。(勤快、爱清洁)3、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4、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5、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在艰苦贫困的年代,母亲辛勤劳作,把子女养育成人;而且母亲的优秀品质、良好习惯、坚强性格都深深烙刻在“我”心中,给了“我”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三、小结:教学后记:学习了课文,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位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想想自己的母亲,写写自己的母亲。-66-\n3、故乡的榕树(黄河浪)l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的词语、成语的语义及用法。2、体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并借鉴运用。3、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注意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4、体味作者真挚、浓烈而又怅惘的思乡之情。l教学重点:1、体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并借鉴运用。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注意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l教学难点:1、体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并借鉴运用。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注意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l教学工具:投影l教学时数:2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二、正音juànwùjíquánchúnmǐnyè摇曳未泯淳朴鬈曲汲水兀立镌刻pìguǎngyǒuqiú苍虬黝黑粗犷庇护三、理清脉络回忆前——回忆中——回忆后第一部分(1——3):由眼前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66-\n第二部分(4——10):写故乡的人和事。第三部分(11——13):抒发了对故乡的怀念和眷恋之情。四、分析、探究(一)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设下了三层铺垫,请分析。1、用对照的手法,勾勒眼前榕树的特点,表达我对榕的感情,触发“我”对故乡榕’的思念。2、儿子在榕树下的玩耍,勾起“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3、哨声撩发“我”的乡愁。(二)第二部分:作者以“榕树”为线索,牵动了故乡哪些人和事的回忆?1、小时候伙伴们在“驼背”榕树下嬉戏(乐趣无穷)。2、村长老讲关于“驼背”榕树的传说(神奇)。3、村妇对榕树的虔诚礼拜(爱意满载)4、人们在老榕树下休闲娱乐(悠闲)。5、夏夜人们在榕树下睡觉的情景(甜美)。6、人事变迁,抒发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五、讨论同是吹着用榕树叶卷起的哨笛,“我”与儿子却有不同的心理表现。想想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我”吹哨笛,撩起的是浓浓的乡愁,因为榕树给了我太多的乐趣,牵动着故乡太多的人和事,对于一个漂泊天涯,阔别故乡多年的游子,乡愁是与日俱增的。儿子一出生便在异乡,这异乡对他来说就是故乡,所以不会像“我”一样产生乡愁,在哨笛声里,儿子获得的是一种童年的乐趣。六、扩展阅读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66-\n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教学后记:1、让学生搜集些亲情、友情、乡情的文章一起来共赏。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章。-66-\n4、毛泽东词二首l教学要求:1、反复朗读,背诵全词。2、抓住关键词,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情、志相融。3、感受毛泽东的情怀。l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情、志相融。l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情、志相融。l教学工具:幻灯片、录音机l教学时数:3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沁园春》一、导入二、作者简介毛泽东(198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共创始人之一,新中国军委、党主席。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风格豪迈。书法:刚劲洒脱。三、解题:《沁园春》:词牌名——填词用的曲调名,或说词的格式的名称。古人填词大多是依调填词……各个调名只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见《手册》308)沁园:东汉明帝沁水公主的园林。长沙:题目。现为湖南省省会。-66-\n四、写作背景: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当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五、听录音,整体感知èqiúxiéLiáokuògějú橘子百舸廖廓携遒遏六、朗读七、词义解释、分析方法: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以一句为单位)——上下片写什么——主旨1、翻译:在深秋的一个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流去。远眺群山一片丹红,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近看满江秋水清流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相行驶。仰雄鹰在辽阔的天空里飞翔,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秋光中自由生长。面对着这生机勃勃的广阔宇宙,(千种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不禁问:这旷远迷茫的大地呀,谁主宰着你盛衰兴废的命运呢?回想过去,我和朋友曾经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那无数的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心头。(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大家风采正盛,意气奔放,强劲有力。我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了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军阀看得同粪土一样。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只?2、层意:上片:描绘了一幅美丽壮观、生机勃勃的汀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所表现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地给“谁主沉浮”作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66-\n远近仰俯以事明志触景生情看(景)万类霜天竞自由怅:谁主沉浮忆(事)峥嵘岁月稠记:浪遏飞舟(博大情怀)(豪情壮志)八、写作特点1、寓情于情,以事明志。2、以乐景写哀情。笔下景物活泼、美好,然而如此壮丽的山河却不断地遭受侵略、瓜分,这使人对人民不能主宰大地感到可悲、惆怅,从而突出了革命的必要性,表达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动态颜色3、对比手法,使描绘形象鲜明。明动作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学少年万户侯万类竞自由人民被压迫4、语言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九、朗读,概括主题思想1、主旨: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2、体现词与音乐的联系:上片:四平韵,韵脚——头、流、由、浮;下片五平韵——游、稠、遒、侯、舟3、注意领字、停顿(付练习(讲解)6—4)十、堂上练习与拓展1、《讲解》8—42、9—(二)十一、作业背诵全词-66-\n第二课时《忆秦娥·娄山关》一、背景简介1935年2月26日,红军三度经过娄山关,与国民党白军作拉锯式的战斗,第三次是在红军由云南回师贵州,再克遵义途中打响的。战斗胜利,但会师北伐的战略计划却未实现。二、翻译早晨,大军驰过娄山关时,西风凛冽,繁霜铺地,残月高悬,飞雁在高空中厉声鸣叫。在繁霜铺地,残月映照的山道上,列队疾驰的战马发出了杂乱的马路声,军号奏着低沉而悲壮的音调。人们传说娄山关坚实如铁,这对我们红军来说只是徒然,如今我们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昂首遥望,(只见)无边青山峰峦起伏,像大海的波涛,夕阳西下,发出如血般鲜红的光芒。三、格调:悲壮苍凉、声情激越四、主题表现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英雄坚毅沉着的革命精神。教学后记:1、注意导生入情入境。2、一定得督促学生背诵。-66-\n5、中国现当代诗五首l教学要求:1、了解每一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风格。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l教学重点: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l教学难点: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l教学工具:幻灯片l教学时数:5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死水》一、简介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一个书香之家。少年时代在武昌亲历了辛亥革命。在新文化的影响下,闻一多从1920年起从事新诗创作。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并研读外国文学,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作品:①第一部诗集《红烛》(1920——1922),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切的追求光明的心情。②第二本诗集《死水》(1923——1928)——新格律诗的代表。闻一多一生经历了三个阶段:诗人、学者、战士。1920——1927年,诗人参加过“大江会”,加入过“新月社”。1928年——1943年,在大学任教,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1943年起思想发生显著的变化,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坚决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二、写作背景-66-\n1922年,他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25年回国,他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心中梦幻猝然破灭。他失望心痛,面对路边一汪死水(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吟成这首诗。三、听录音、齐读、自读。漪沦(yīlún)残羹(gēng)酵(jiào)四、感知、分析、理解讨论:1、诗中的死水是怎样的?2、全诗激荡着一种什么气氛?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①凝滞(总写)②肮脏污浊(静态)③腐烂变质(动态)④沉寂(以动写静)⑤揭真面目:丑恶厌恶、痛恨、激愤板:五、写作特点(注意启发、点拔)1、象征和寄托:①美国社会、②北洋军阀、③黑暗的社会现实。2、反讽手法的运用: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3、语言艺术:三美①音乐美(音节):每行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②绘画美(词藻):用浓墨重彩的词语。③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共五节,每节4行,每行9个字。六、朗诵七、练习:(《讲解》27——3)八、作业:背诵全诗-66-\n第二课时《再别康桥》一、简介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飞往北京,在山东济南开山遇难,年仅35岁。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爱”“美”“自由”的人生理想,他向往的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道路,《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分别反映了他三个不同时期对于人生理想从追求到幻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状况(见《中国现代名篇选读》344):欢乐——眷恋——彷徨、苦闷补充:1915年考上上海沪江大学,与张幼仪结婚,1916年肄业,1918年8月赴美,1919年结业于克拉克大学。1920年认识林徽因,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是年秋送张赴德即返。1923年与张离婚。1924年任北大教授,与陆小曼相识,1926年与陆结婚。1931年亡。著有《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28)等。二、背景一说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笔执笔,记下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三、范读、齐读shēnglánsùgāoxìngpàn河畔青荇长篙漫溯斑斓笙箫四、讲读,整体感知诗的内容。方法:读——各节讲什么——把握意象、分析(情景交融、修辞)——诗人的感情轻轻的来(依恋)金柳青荇拜伦潭星辉融情于景景色秀美悄悄的走(依恋)-66-\n五、探究u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响应的结构形式,这对于表达主题起什么作用?使得诗人那深挚的离情别绪,在迭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六、主题思想通过对康桥秀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再别诗人的依恋之情。七、写作特点1、构思新颖,不落俗套。①告别对象新颖:是“云彩“,非人——清新飘逸。②气氛特殊:只绘景,不摹声,以“轻轻”“悄悄”等营造一种静默、寂然的氛围,减少沉重感,增加飘逸感。③意象清新:选择一组柔美、明丽的自然景物。2、语言三美(对照《死水》来分析,徐’的诗歌三美体现在哪里?)①音乐美:A押韵;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②绘画美:诗歌语言多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黄色柳、波光、艳影、青荇……色彩斑斓。③建筑美:节的匀称,句式的整齐。八、堂上练习:(见《讲解》26——9,27——1、2)九、作业:朗读(感情、停顿、跳跃),背诵第三课时内容:徐志摩与他的三个女人、徐志摩诗赏一、徐志摩与他的三个女人-66-\n张幼仪,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幼师教育专业。1915年嫁给徐志摩,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与徐志摩签字离婚,1925年痛失爱子彼得,遂归国,1926年开展她上海的事业,在东吴大学教德文、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经营云裳服装公司。 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令人瞩目的新女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起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诗人有着他在人性上的缺点,但对张幼仪的残酷“无情”也并非是绝对的。这是一首徐志摩送给张幼仪女士的诗(作于1922年3月徐和张在德国柏林离婚之后,与《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同时发表在1922年11月8日的《新浙江-新朋友》),《笑解烦恼结》      (送幼仪)  这烦恼结,是谁家扭得水尖儿难透?  这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  这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沉碧!  忠孝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  四千年史髅不绝,  却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  黄海不潮,昆仑叹息,  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中原鬼泣!  咳,忠孝节义!-66-\n  东方晓,到底明复出,  如今这盘糊涂账,  如何清结?  莫焦急,万事在人为,只消耐心共解烦恼结。  虽严密,是结,总有丝缕可觅,  莫怨手指儿酸,眼珠儿倦,  可不是抬头已见,快努力!  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结,烦恼苦结。  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  听晚后一片声欢,年道解散了结儿,  消除了烦恼!林徽音篇忘掉曾有这个世界,有你;  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  落花似地落了去;  忘掉,这些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一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  你也要忘了我,  曾经在这个世界里活过.-66-\n——林徽音  林徽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  作为一个出名的才女,林徽音对于徐志摩的“你是我波心一点光”的爱最终遗弃,究竟是因为她的明智,还是因为她的胆怯,众说不一。她有着文学和艺术上的天生的聪明,也因此有着对于诗人的热情不可信任的直觉了解,所以她最后和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结了婚。  婚后,林徽音便用她的绘画才华替学习西方的建筑理论,专门研究中国古典建筑的丈夫画草图,整理古建筑遗迹。“梁的著述中的插图,都是经由林徽音的手绘。因为怕战争对所剩不多的古建筑的毁坏,梁思成和林徽音回国后便去边远的内地农村记录绘制中国古建筑的图样,生活条件的恶劣使林徽音染上肺病,但梁思成无论怎样也不能放弃那些即将被毁的古建筑,林徽音也就拒绝了再回美国养病的安排,她知道梁思成不可能没有她做助手,也只有她才能把梁思成登高爬低从许多即将倒塌的亭台楼阁庙宇宫殿中得来的草图誊正成最满意的最细致的记录。”(李安《才女的影子》)  与此同时,她和徐志摩之间的那段情,却仍然藕断丝连。连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志摩一个未来。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达到林徽音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爱,可以是这样的,不要说我明智,也不要疑我胆怯,爱,根本无须世俗婚姻的承诺。                              徐志摩和陆小曼陆家原是常州的望族,世代书香,加上陆老先生是学者兼外交官,很有学问,因此小曼家学渊源,自小就受琴棋书画的熏陶。她9岁随父到北京,后来在北京教会学校圣心学堂读完中学课程,法文的基础已很好。15岁起,又专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她英文。3年后,她的英文也很流利了。18岁开始,北京社教界已经传闻有一位外交官的掌上明珠,能诗能画、能写一手蝇头小楷,能唱歌,能演戏,并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因此,北京许多大家子弟和少年得志的新贵,都想和她接近,求亲者来自四面八方。但是她在19岁时,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无锡人王赓。王赓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哲学,又转到西点军校攻军事,他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1918年回国,第二年,顾维钧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我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王赓任武官。王赓比小曼年纪大得多,做事干练沉着,但是在家庭生活上,他缺乏吸引力。王赓对小曼是很宠爱的,但是,他像一个大哥哥哄小妹妹那样,爱护有余,而温情不足,小曼对他自然是敬多而爱少。这一对夫妇,实际上有点封建包办,因此,虽新婚不久,但在夫妇的形式下,中间空白不少。后来,王赓被任命为哈尔滨警察局长,小曼不愿去东北,仍住在娘家,因此感情上更加淡漠了。双方都深知这点,但由于都讲究品德和信守,暂时还是相安无事的。徐志摩与王赓原是好友,经常在一起,每当星期日,他常与小曼夫妇到西山看红叶,来到今雨轩喝茶,或去舞厅跳舞。小曼爱好文艺,对志摩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诗人自然是很敬仰的,因此经常向他请教一些文艺上的事,感情虽很融洽,但很纯真。王赓在北京时,因事忙,有时不能陪小曼出游,就邀志摩代劳。起初,志摩也出于友情难却,加上对小曼印象极好,也就乐于充其任。但是,人毕竟是有感情的,何况爱-66-\n好相同,意趣相投,共同语言一多,谈话内容就丰富了。自从王赓调任哈尔滨后,志摩和小曼接触机会更多了。那时候,虽然社交已经公开,但是北京的封建意识还是很浓的。社会上对这两位男女才子本来刮目相看,他们的接触一多,就瞠目起来,流言蜚语也就离奇了。这些不负责任的流言,就给他们的交往带来压力。人的感情也真奇怪,越是出现压力,越是有人误解和非难,越要斗争,感情也越深了。因此,他们很自然地从友情发展为爱情。志摩当时是比较能克制的,因为一个使君有妇,一个罗敷有夫,他立即想到悬崖勒马,以免掉进爱情的深深的旋涡中不能自拔。因此他在1925年赴欧洲,以便使爱情的火焰冷却下来。但是到了柏林,感情上受到新的打击,他心爱的儿子彼得已经在一周前夭折了。志摩在悲伤之余,更觉在异国有飘泊之感。这时,他突然接到小曼病重的电报,他又不顾一切地回到北京。这一回来,两人更难舍难分了。志摩与幼仪的婚约也在此时解除。用小曼自己的话来说:“他给我的那一片纯洁的真情,使我不能不还他整个的从来没有给过人的爱!”一代才女,旷世美人,竟在充满封建制度的封建意识包围中抑郁而死。小曼留下许多诗文、小说、绘画,都是极有灵气、极有成就的。二、徐志摩诗赏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爱”“美”“自由”的人生理想,他向往的是英美式的资产阶级道路,《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分别反映了他三个不同时期对于人生理想从追求到幻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状况(见《中国现代名篇选读》344):欢乐——眷恋——彷徨、苦闷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在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任凭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飏,飞飏,飞飏--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飏,飞飏,飞飏--你看,我有我的方向!-66-\n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偶然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_教学后记:对扩展的诗篇得注意指导学生鉴赏。沙扬娜拉!-66-\n第四课时热爱生命(食指)l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的意象所隐含的寓意。2、激励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珍视自己的生命。l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所隐含的寓意。l教学工具:多媒体平台l教学过程:一、食指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情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1972年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虽然他那时未必知道这个名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疯狗 ---致奢谈人权的人们-66-\n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我还不是一条疯狗,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我还不如一条疯狗!狗急它能跳出墙院,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二、背景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三、诗歌分析、探讨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管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勇,,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2、诗中通过选取什么样的意象来表现他的情感?攀附的葛藤墓地的碑文痛苦的砝码不畏艰难的决心-66-\n荒草野径顽石棱角拦路的荆棘冬天的风雪夏日毒日头人生发展道路上的困难流浪儿般赤者双脚乞丐似的光着脊骨塑造“我”形象,表现了心灵漂泊的境况3、作者所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何要如此选择?(1)特点:多先用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事物(意象),表明生活的艰辛;(2)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构筑了全诗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独特的诗美空间。4、本诗在写作上是怎样深化“热爱生命”这一信念的?前三小节都表明自己对生命的热爱,程度越来越深:先用瘦弱的身躯去拼搏——以假设的方式表明在生命终了依然热爱生命——下定决心,用整个人生去换取对生命的热爱。整首诗用反向推导的方式表明自己这一坚定的人生信念。四、情感启发²通过学习这首诗,使我们懂得了什么?(进一步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可各抒己见)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管命运多舛,都必须愈挫愈勇,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五、欣赏《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66-\n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1968年北京六、补充食指诗一首:《世纪末的中国诗人》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如此我便没有虚度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66-\n第五课时:中国现代诗歌的概况新诗的四个发展阶段一、发难期(1916——1920)代表诗人:胡适、刘半农、刘大白二、突破期(1921——1924)1921年月8月郭沫若《女神》的出版,标志着新诗从探索到突破,从渐变到锐变——反映了“五四”时期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叛逆+创造)。诗歌团体:1、中国新诗社(1921):朱自清、叶绍钧2、湖畔诗社(1922):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1)特点:A抒写真性情、热烈追求爱和美。B宣扬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反封建思想、封建礼教。C诗风素朴、质直、明快(2)不足:说理过多,内容浅露,过于注重自在抒写而忽视艺术形式。(3)诗作欣赏:汪静之《蕙的风》是从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蕙花深锁在园里,她满怀着幽怨。她的幽香潜出园外,去招她所爱的蝶儿。雅洁的蝶儿,薰在蕙风里;他陶醉了,想去寻着她呢。-66-\n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她呢?他只迷在她的风里,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三、成熟期(1925——1029)标志: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徐志摩《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闻一多《死水》(1929)表现:1、诗艺圆熟2、风格确定3、流派涌现A、自由诗派:郭沫若、蒋光慈和文学研究会诗人B、新月诗派(格律诗派):闻一多、徐志摩C、象征诗派:李金发四、收获期(30年代——40年代)按创作方法和风格可划分为三派:(一)现实主义诗派国难日深,国势日衰——呼唤清新刚劲的现实主义诗歌1、田间诗人:艾青、臧克家、田间夜(田间)夜:我们在铸着刀子小枪子。东北是我们的,我们热病一般地叫嚣。夜是我们反叛的夜呀!2、七月诗派(二)现代主义诗派-66-\n1、现代派: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断章》28)受西方象征派、超现实主义、意象派影响,造成诗倾向主知、冷静、客观与形式上散文化的特点。2、九叶诗派出现在四十年后期,因出版《九叶集》而得名。成员有辛迪、陈敬容……九人。诗歌受西方现代派诗歌影响,结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优良传统,注重意象的运用和联想,在艺术上探索出自己的道路。(三)浪漫主义诗派浪漫气息渐减第六课时:中国当代诗歌的概况一、当代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开拓时期(1949——1956):颂歌1、内容:①反映火热的经济建设,唱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的颂歌。②反映农业合作化,唱激情的颂歌。③反映抗美援朝,唱英雄的颂歌。④反映革命历史斗争、爱情,唱激情的颂歌。2、特点:基调高昂,具有战斗性、现实性、鼓动性。3、作家作品郭沫若《骆驼》《新华颂》、未央《祖国,我回来了》、艾青《礁石》田间、柯仲平、何其芳、李季、阮章竟、贺敬之、臧克家、冯至、袁水拍、载望舒、卞之琳、郭小川4、诗作欣赏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1954年7月25日)礁石(艾青)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66-\n此诗描写了一幅礁石搏击海浪花图,诗人把自然界中两种力量人格化,歌唱一种敢于顶撞暴力的坚强性格。吐鲁番情歌(闻捷)淡红的果子压弯了绿枝,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这些事小秋子应该明白,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你不要,不要再唱歌;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1952年—1954年乌鲁木齐—北京)(一)苹果树下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你不要,不要再唱歌;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她的心为什么跳呵?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她说:别像影子一样缠着我。(二)曲折中前进时期(1957——1965)1、背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1959年心浮夸风、共产风为樗的左倾错误泛滥60年代初,党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出现旺盛期。2、形式:抒情诗、长篇叙事诗-66-\n3、作家: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郭’:《青纱帐—甘蔗林》贺’:《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我走遍了我广大祖的第一个地方——呵,第一个地方的我的每一个故乡!放声歌唱五月——麦浪八月——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三)、新时期(1976——今)朦胧诗:①内涵上,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追求心灵自由;②艺术上,追求迷濛之美:A注重通过意象的凝聚或组合给对象以分散或整体的象征效果;B注重以新奇的意象和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象征、印象、变形等手法,使作品具有鲜明性、抽象性和超脱性,有浓郁的西方现代派的色彩。③代表:舒婷(深婉、绚丽)、顾城(寂寥)、北岛思念(舒婷)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978年)-66-\n下面对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A、诗的第一节扑面而来的是“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它们打破了时空的界线,和“思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诗产生朦胧、深远的意境。B、思念虽是抽象的思维,无法具体把握的感觉,但是我们通过四个意象,分明看到了人物因思念而产生的焦灼、烦躁、惆怅、失意等情思。C、第二节通过两个比喻说出了时间的缓慢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那种焦灼感和迫切感。含蓄、委婉D、全诗写“思念”,却不着一字,言约意丰,将人物的那种直率、坦城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①远与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人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②雨行(顾城)云,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我们打开雨伞素性深黑了天空在缓缓飘动的夜里有两对双星似乎没有定轨只是时远时近……③生活(北岛)网-66-\n6、外国诗歌四首l教学要求: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2、鉴赏外国诗歌。3、把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感情。l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感情。l教学难点:‘1、鉴赏外国诗歌。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感情。l教学工具:幻灯片l教学时课3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致大海》一、导入二、普希金普希金(1799——1837),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13岁能写诗,15岁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交优秀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1820年被沙皇流放到南方。1826年回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与情敌的决斗中被杀。普希金,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和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富人民性,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三、背景-66-\n本诗写于1924年,在高加索,第二次流放前。四、听录音,整体感知,集体朗读,理清层次。五、重点分析(一)、1~7节1、指名读: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2、诗中用哪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A波浪、容光(大海的美丽);B喧响(大海的人情味);C岸旁、音响、寂静(大海的阴沉、反复无常)——自由奔放3、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4、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5、思考:诗人面对自由的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造成诗人压抑、郁闷的真正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二)、8~13节1、诗人为什么联想到拿破仑和拜伦两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俄国,激起俄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整个欧洲反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拜伦,具判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思想核心是自由和正义。——借此,一方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的彷徨与失望。(三)、9~15节这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自由的渴望。五、写作特点1、象征2、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一、向大海告别:赞美大海的自由奔放。(3~7)要逃往海外,懊丧失去自由。(8~13)追念两伟人,表达壮志难酬的感慨。二、表达对自由的渴望三、为自由奋斗不息。板-66-\n7、雨巷(戴望舒)l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培养对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3、背诵诗歌,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意诵读。l教学重点: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l教学难点: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l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平台l教学时数:1课时l教学过程一、简介戴望舒戴望舒(1905·3·6—1950·2·28),生于浙江杭州大塔儿巷11号。23年夏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进入师友和崭新的文化氛围,开阔了思想视野,投身于进步社会斗争与文化活动。25年“五卅”惨案,引起了反帝高潮,同时上海被查封,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与施蜇存、杜衡共办《璎珞》旬刊,投身革命宣传工作,过着一种充满美丽梦想的轰轰烈烈的生活。这时,翻译法国象征派的诗。1932·5与施创办《现代》杂志,成为现代派诗人领袖。32·11赴法留学,35年回国,38年迁往香港。1942春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拷打,坚贞不屈,出狱后生活艰困,患气喘病。•诗歌特点:(1)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2)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寒风中闻雀声枯枝在寒风中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雀儿在高唱薤露歌,一半是自伤自怜。-66-\n山行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却似晓天的云片,烦忧飘上我心来。《雨巷》标志戴望舒在新月派的影响下由浪漫式抒情向象征式表现(转折)——以意象象征化的手段来传达感觉与情绪。叶圣陶称《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而被称为“雨巷”诗人。戴’的诗既与传统直白式的浪漫或写实的诗歌划清了界线,又同西方或中国的过分晦涩的象征诗不同。他认为(1)诗是诗人隐秘的灵魂的泄露,因而带有一定的朦胧、神秘的味道;(2)写诗的动机应在于再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朦胧中有种透明感)。印象是飘落深谷去的五组意象:美的东西消失的寂寞感。幽微的铃声吧,是航到烟水法的小小的鱼船吧。主题(多义):1、感叹曾把握过的美好事物,如今慢慢离他而去所引起的寂寞和惆怅。2、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和寂寞。3、对人生寂寞轮回的慨叹。如果是青色的珍珠它已随到古井的暗水里。林梢闪着颓唐的残泪,它轻轻地敛去了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迢遥的,寂寞的呜咽,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²戴望舒作品(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66-\n三、《雨巷》赏析1、背景《雨巷》写于是927年夏。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随入夜的深渊。他们一时找不到革命前途,而陷入极大的痛苦中、苦闷、彷徨,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的出现。此时戴’隐居在江苏松江施蜇存家,与施绛年热恋。雨巷里的丁香般的姑娘,也许是以她为原形。所以这是一首恋爱情绪与政治情绪互相融合的政治抒情诗。四、看动画朗读五、艺术特点1、艺术上,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通过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1)象征①雨巷(悠长、狭窄、寂寥):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2)暗示②“丁香般的姑娘”美丽、愁苦、高洁:美好理想可望不可即:执着追求、无法把握、幻灭——失望、彷徨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凄冷的雨等环境和“我”所期待的可望不可即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组成一个充满愁怨的画面,给人以寂寞感、悲剧感。2、借鉴古诗词的意象又有所创新。(1)丁香结古:象征愁心现:象征美好理想•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2)运用新鲜的现代语言。3、音乐美:(1)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加强音乐感,突出表现诗人彷徨、幻灭的心境。(2)押韵:悠长、雨巷、姑娘、芬芳、彷徨、惆怅、眼光,造成一种回荡的施旋律和流畅的节奏。(3)语言上的重见、复沓,使寂寞、痛苦的感情萦绕在心。-66-\n9、议论散文两篇l教学要求:1、把握窗与人性的联系及由此揭示的生活道理。2、体会《窗》旁征博引的写法。3、理解作者通过门表现的生活感悟。l教学重点:1、把握窗与人性的联系及由此揭示的生活道理。2、理解作者通过门表现的生活感悟。l教学难点:1、把握窗与人性的联系及由此揭示的生活道理。2、体会《窗》旁征博引的写法。3、理解作者通过门表现的生活感悟。l教学工具:幻灯片l教学时数:3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古到今,每一幢建筑物上都少不了要开上“窗”,这窗的作用是通风、透光、观景……而在我们工作或学习中都会不期然地往窗外瞧瞧,或是舒缓神经,或是有年期待,有所观望。然而“窗外的世界很精神,窗里的世界却无奈。”每个人对窗都有一份很独特的感受。今天,我们来研读钱钟书的《窗》,看看他由窗联想到什么?二、作家作品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集《围城》、诗话《谈艺录》三、正音zhēnzhuótóngxùnduòkēxuānmiàosà飒至缪塞寒暄鸟窠四垛驯服斟酌双瞳四、品文题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66-\n五、理清结构(一)(1、2):由春天开窗悟到门和窗的不同意义。(二)(3):“窗”对于人的意义,是人对自然的精神上的胜利。(三)(4):总结全文,用“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道出窗对于屋内与屋外的人的意义。六、重、难点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因为到处是阳光,到处是懒洋洋的风,到处是琐碎而单薄的鸟语。2、“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不管屋里人出去,还是屋餐的人进来,都带有一定目的。窗子打通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屋里人不必出去,就可享受从窗子透进来的东西,屋外人从窗进屋,不管屋主欢迎还是拒绝,都可做个暂时的主人。3、作者引缪塞的诗剧目的是什么?揭示了父母与儿女在儿女婚姻上存在的分歧和矛盾。4、为什么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因为门只能满足人的物质、安全需要(低层次),窗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高层次)5、“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这句话应怎样理解?风和日光透进屋子反而使得屋子空气流通,明亮照人,让人享受到其好处。6、“你愈不知道,怕去开,你愈想知道究竟,愈要去开。”这句话揭示了人类一种什么心理?揭示人类普遍存在的好奇心和疑惧感。七、艺术特色1、以小见大,见解独到。2、言辞睿智,风趣幽默。作者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窗与人性联系起来,揭示出生活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角度独特新颖,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洞察力和智慧。3、旁征博引,由窗想到陶诗、缪诗,使文章内容丰富,思考深入。第二课时《门》探究阅读训练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开门”的含义: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欢迎、接纳)。“关门”的含义:意味着一个结束。-66-\n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因为门的意义就是能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1)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4、“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句中的“最终判决”和“表白”指的是什么?是对结束一段事情、一种关系等的表示。BC5、下列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某些消极不可知的神秘色彩。B、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含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C、作者笔法自然,轻巧而又严密,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二段说“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就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有一定内在联系。D、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五个名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E、第六段中“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最终判决”的畏惧和对“一个结束”的悲伤,是作者深刻人生体验的形象化表达。教学后记: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揣摩语句的含义。-66-\n10、菱角的喜剧(秦牧)l教学要求:1、借鉴作者从日常生活现象着手,得出生活启示的方法。2、体会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l教学重点:1、借鉴作者从日常生活现象着手,得出生活启示的方法。2、体会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l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l教学工具:投影l教学时数:2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当代作家,归国华侨,在新加坡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回国后,曾在汕头、香港就学;在桂林、重庆等地当过教师、编辑;有时也以写作为生。解放后,一直在广州报刊文艺界担任职务。秦牧的写作体裁很广,以散文为主。解放前出版《秦牧杂文》。解放后出版有散文集《花城》、《潮汐》、《星下集》、《贝壳集》文艺散论《艺海拾贝》,中篇小说《黄金海岸》和多部儿童文学作品、童话集等。《长河浪花集》选收有他的许多散文佳作。二、作者的写作见解文学通过个性表现共性。它时常要求作者不回避表现自己。若作家回避表现自己就不可能写出精彩动人的文字。没有具有个性见解、没有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的文学作品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学功底需长年累月的培养,熟练的猎人一扳枪就能射中飞鸟,高明的医生一开刀就能正中患处,这种“指顾之间”的灵巧动作,都是长年累月培养而成。三、理清文章思路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行文思路上是怎样安排的?(每部分讲什么?各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引论——本论——结论(展开说明)-66-\n四、问题探究1、作者从“菱角的喜剧”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他运用哪些材料和方法论述自己的观点?2、既然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那怎样才能使之精确而深刻呢?3、作者在第9、10段中,怎样论述“掌握了一般性后,再掌握具体事物的复杂性、特殊性”这个认识方法的重要性的?4、“思考、探究、练习”三五、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对口语进行加工、提炼,形成了一种朴素、平易、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如:1、童谣“菱角儿,两头尖”。2、第二段末:“多特别哦!”——俏皮3、篇末:“劳什子”——平易、亲切板:对菱角的认识:两角→三角、四角、无角启示:一切事物都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使认识精确深刻的方法:掌握一般性后,掌握具体事物的复杂性、特殊性农民说雨(正)下和养猪(反)简单化绝对化教学后记:启示学生写作时立足不必太高,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出发,对此进行观察、思考,得出其生活启示。-66-\n11、渐(丰子恺)l教学要求:1、了解作者的生活简历。2、品味语言。3、把握作者有关人生的态度。l教学重点:把握作者有关人生的态度。l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有关人生的态度。l教学工具:投影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作家简介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作家,画家。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等。三、正音chīWánkùzhòuqīndúgáguǐ鞭笞纨绔骤雨拥衾牛犊勿要轧诡计四、自读,理清思路1、默读,找出每段的关键语句(中心句)2、围绕课后问题思考,探究五、分析第一段1、本段从哪个角度去讲述“渐”的表现?人生阶段2、人生阶段的渐进与人生阶段的突变会使人产生什么不同的感受?渐进使人有生的意趣与价值;突变使人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无常。3、请举些现实或文学作品中人生阶段突变(从如花少女突变为白发老婆子)的例子。《白发魔女传》中的练霓裳与卓一航。4、“……犹如从斜度……境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将抽象的人生变化转换成形象的为人熟悉的“走路”-66-\n,让人感受时间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五、分析第二段1、从哪个角度去讲述“渐”的表现?人生境遇。2、从巨富的纫绔子弟渐变为偷儿和从巨富的纫绔子弟突变为偷儿会有什么不同?渐变:贪欢;突变:愤不欲生。3、“巨富的纨绔子弟……偷儿……”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顶真:讲述了巨富’……偷儿的变化,说明“渐”具有巨大的震撼力——使人对时间逐渐麻木面丧警觉。六、分析第六段1、本段从哪个角度去讲述“渐”的表现?自然生活2、本段列举了哪些例子阐明“渐”的表现?季节更替、昼夜变换、儿女成长、水仙开放。3、“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秒一秒地向冬……”,作者在这里用了繁笔,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意在揭示季节变化存在于不知不觉的微妙变化中,突出“渐”的作用。七、小结八、作业第二课时一、回顾前文二、分析第四段1、“渐”的作用是什么?用每步相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2、课文用了“抱牛跳沟”的故事,这种手法对于说明“渐”的道理有什么好处?使“渐”这种无形的时间变化方式,通过牛的不断长大——这一有形的事实变得可以把握,让人明的“渐”的背后所蕴含的时间概念。三、分析第5、6自然段1、“渐”的本质是什么?时间2、人生与时辰钟有何相同之处?-66-\n每分每秒都在运动,但变化极微,使人感觉不到其变化。四、讨论1、本文的写作目的的什么?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握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2、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试试找出一两个你所熟悉的历史人物来说明你的观点。是具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如乘火车时礼让的旅客、明达的人。这些人要对社会、对人生有所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追求一种超越的心态。如:司马迁:虽受宫刑,但仍然坚强不屈,写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从小突老使人生圆滑……『渐』“渐”的表现1、人生阶段从小渐老(有意趣……)(惊讶……)2、人生境遇从巨富渐为偷儿(贪欢)从巨富突为巨贫(愤…)3、自然生活季节更替昼夜变换儿女成长水仙开放“渐”的作用:用每步……恒久不变农夫抱犊跳沟“渐”的本质:时间不为渐迷、不为物欺收无限于方寸大人格、大人生小结:把握生命珍惜时间教学后记:1、多举些生活中的实例、现象,来启发学生理解“渐”这个抽象的概念。2、注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66-\n14、阿房宫赋(杜牧)l教学要求:1、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写法与借古讽今的风格。2、理解积累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3、背诵全文,归纳多义词的义项。l教学重点:1、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写法与借古讽今的风格。2、理解积累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l教学难点:1、了解杜牧赋体散文的写法与借古讽今的风格。2、理解积累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l教学工具:投影l教学时数:3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比部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之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二、赋:文体名。由先秦诗歌派生出来的一种文体。(一)总特点:铺采擒文(形式),体物言志(内容)。1、形式上,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词藻华丽,讲究声韵。2、内容上,多为宫苑游猎,篇末作讽喻,“劝百而讽一”,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二)发展阶段先秦汉代魏晋以后唐代宋代骚赋辞赋骈赋律赋文赋三、背景1、阿房宫-66-\n2、唐末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即位,务声色,好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这是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身唐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四、学生自读wùlímànjìpínyìngqiángyǎochēnglìlǐyǐzīzhūchuányǔbó兀骊山缦回霁妃嫔媵嫱杳鼎铛珠砾逦迤锱铢椽庾帛缕五、翻译,点拔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黄鹤一去不复返()④而或长烟一空()⑤上食埃土……用心一也()⑥合纵缔交,相与为一()⑦靖国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形,专一副,全一动,统一数词副,一旦名,一体副,乃、竟爱①秦爱纷奢……()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不爱珍器重宝……()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动,喜爱动,爱护动,吝惜动,喜欢焉①盘盘焉,囷囷焉……()②或师焉,或否焉()③且焉置土石()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形’词词尾,……的样子语气助词,不译兼词,“于何”,在哪里疑问代’,怎么,哪里兼,“于之”,在那里族①族秦者秦也……()②士大夫之族……()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云气不待族而雨……()⑤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动,灭族名,类名,家族动,聚集名,种族-66-\n第二课时一、回顾前文二、课文讲解1、这篇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板)2、哪些段落为描写?哪些为议论?3、前两段分别写什么?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板:雄伟壮观美人珍宝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方法。4、写阿’雄伟壮观,写美人之多,珍宝之富,目的何在?揭露秦始皇骄奢淫逸。5、讨论:最后两段分别写什么?怎么样体现赋借古讽今的本意与特点?夹叙夹议对比人心事理秦王骄奢宫化焦土总训警世:戒奢爱民戒板:三、写作特色1、运用奇丽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2、描写、铺排与议论、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富有表现力。四、扩展阅读:(一)杜牧《秋夕》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1、“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十分含蓄,其中蕴含几层意思?①秋扇喻弃妇,这里“轻扇”也象征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②萤多活动在清冷荒凉之处,可见宫女生活孤独凄凉。③宫女以扑萤消遣岁月,可见其寂寞无聊。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它采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形象?①一位失意的宫女形象,她生活孤独,心境凄凉。-66-\n②烘托:通过人物动作(“扑流萤”“卧看”)、环境(“银烛秋光冷”、“色凉如水”)的描写,来刻画宫女形象。(二)杜牧其它诗作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板:描写雄伟壮观美人珍宝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富丽堂皇美人之多珍宝之富议论夹叙夹议对比人心事理秦王骄奢宫化焦土总训警世:戒奢爱民戒揭露秦皇骄奢淫逸借古讽今教学后记:1、加强巩固练习。2、提醒学生积累文言词语。3、注意指导背诵。3-66-\n15、赤壁赋(苏轼)l教学要求:1、熟读并背诵全文,掌握文章的字词。2、领会语言的精妙。3、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4、体会作者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l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全文,掌握文章的字词。2、领会语言的精妙。3、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l教学难点:1、领会语言的精妙。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l教学工具:幻灯片l教学时数:4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相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酌江月。二、作者简介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苏轼工诗文书画乐,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清新豪健,-66-\n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诗歌:现存2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其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热情奔放、豪迈旷达。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书画: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书四大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2、经历:屡遭政治磨难,仕途坎坷。1058年,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苏反对,出为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1079(宋神宗元丰二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乌台诗案”(文字狱)。1082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6年,宋哲宗继位,起用司马光为相,苏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政见不合,再次遭打击,被贬再贬,由英州(广东英德)、惠州、一直到儋州(海南)。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赦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纵观苏一生,他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的超越世俗。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锻炼了他的宏大旷达胸怀,留下了许多凝聚人生哲理的名篇。3、赤壁苏轼所游的(湖北)黄冈城外的赤鼻矶,并非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古战场。1082年伙冬,苏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冈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前、后)。四、文体介绍本文是赋,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饱含着浓浓的诗意。与汉魏时期的“赋”相比,本文没有过多堆砌的辞藻,但比起作者本人的其它文章来,文采斐然。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偶句,诵读起来要注意音韵美。押韵的字及换韵:在北宋时是押韵的,今随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变化。1、间、天、然、仙2、桨、光、方;慕、诉、缕、妇3、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4、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5、酌、藉、白-66-\n五、正音jiāohèsùzhàoyǎotiǎorénxūlí壬戌窈窕棹溯幽壑潜蛟嫠妇zhuómíshuòshījīngliáo相缪旌旗酾酒横槊麋鹿酌六、翻译、点拔七、堂上练习(见《非常讲解》326)第二课时一、回顾前文二、内容分析1、第一段:本段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境界?作者于此产生一种什么感情?2、第二段:本段写了几层意思?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1)两层:A主人的歌声;B客人的箫声(2)主客歌箫互答,乐极生悲的境界。3、歌词中“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第三段:本段写什么?写主问客答,客阐发怀古伤时之情。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生命渺小。5、第四段:本段写什么?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感悟的?6、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沿袭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7、结尾有何深刻含义?8、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主”与“客”?“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作者内心积极与消极的心态。三、艺术借鉴1、“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66-\n2、写景、抒情、议论、说理紧密结合。3、语言:善用譬喻,形象优美。四、堂上练习(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见义)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对偶)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喻)(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2、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3、正襟危坐(形’词的使动用法)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的使动用法)(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或活用现象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2、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3、渺渺兮予怀(谓语前置)4、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6、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状后句、判断句)7、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五、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赤壁赋夜游赤壁清风明月白露水色凭虚御风遗世独立(写景)触景生情主歌客箫主问客答人生短促生命渺小(议、抒)感悟哲理江水明月变:不能以一瞬不变:物我皆无尽(说理)乐悲乐第四课时教学后记:在讲述“变”与“不变”的道理时,可多举例子来阐明。-66-\n课外延展阅读——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66-\n16、项脊轩志(归有光)l教学要求: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锁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淡远的写作风格。2、理解重点实词、虚词。3、感受亲情。l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锁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淡远的写作风格。2、理解重点实词、虚词。l教学骠难点:1、学习作者选取生活锁事,平常景物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以朴素语言寄托自己深情的淡远的写作风格。2、理解重点实词、虚词。l教学工具:投影l教学时数:3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不久前,我们学了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现代抒情散文——《故乡的榕树》,作者围绕故乡的榕树,记叙了与这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来表达对故乡及亲友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那种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故乡的榕树颇为相似的古代抒情散文——《项脊轩志》。二、解题1、志:记,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66-\n2、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江苏太仓)项脊轩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3、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中。后迁居至嘉定安亭江上,在此讲学读书二十余年。世称“震川先生”。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归有光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势,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发掘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4、唐宋派:是明代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他们既推崇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风格,提倡学习唐宋文,文从字顺、直抒胸臆。唐宋派的主张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三、朗读、正音páocuànyǎnshǔnyuánqìShènlù渗漉修葺垣墙栏楯偃仰异爨逾庖Jiōngyǒuháohùhégūbǐyù老妪先妣呱呱阖门象笏长号扃牖四、重难句子翻译1、雨泽下注:使不上漏:前辟四窗:日过午已昏:东犬西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状向下从上面在前面每天朝西亲手五、词类活用2、垣墙周庭:乳二世:筑起围墙哺乳名→动、-66-\n六、一词多义5、过日过午已昏:大母过余:从轩前过:偏过看望经过4、之儿之成则可得乎:顷之:抚之甚厚:吾妻死之年:三五之夜: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章节她那的3、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地方与“手植”组成名词性词组,“……的东西”2、为轩东故尝为厨: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做过成为1、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先妣抚之甚厚先前去世的6、以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比去,以手阖门()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执此以朝()连,用来介,用介,根据连,来第二课时一、回顾前文,朗读全文二、理清思路1、-66-\n这篇文章分两部分,主体部分是18岁时写的,补写部分是33岁时写的,这在文中以哪一段为分界线?2、主体部分中哪一句是中心词(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作者的悲和喜通过什么来体现?4、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写悲的?三、主旨四、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文脉贯通。1、善于撷取生活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场面:修葺后的南阁子……表达了怡然自得的心情。真挚感人细节:老妪回忆母亲、作者对祖母的回忆妻来轩的往事与娘家回来后的转述3、语言朴素流畅,感情真挚深沉。五、课后探究,练习板:项脊轩志主体补记:喜悲修葺前:修葺后:狭小、破漏、阴暗明亮、安静、幽美1、家庭分崩离析——衰败2、乳母回忆、悼念母亲3、回忆祖母(闭门苦读)4、轩遭火未焚婚后与项’有关的生活(忆亡妻)“悲”的表象“悲”的深化“悲”的补充“悲”的升华教学后记: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细节理解人物内心感情。2、要引导学生品味本文平淡却饱含情意的语言。-66-\n17、与妻书(林觉民)l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林觉民的事迹。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3、学习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味感情真挚、说理深刻的特点。l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味感情真挚、说理深刻的特点。l教学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味感情真挚、说理深刻的特点。l教学工具:多媒体平台l教学时数:2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福州人。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遗有《绝命书》,表示献身革命的坚强决心,充满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一、背景1927年4月27日,黄兴、赵声等人在孙中山领导下,发动广州起义。在三天前,作者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给父亲,一封给妻子。表达了他忧国忧民,勇赴国难的大无畏精神,倾诉了对妻子无比真挚的爱。-66-\n三、正音gòujīnxiàojuànjiētòngwùchèn如晤称心能彀必不能禁肖我眷属嗟夫一恸至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大兵如林而至(()副,最、极副,至了极点动,到四、翻译、点拔卒谁知吾卒先汝而死(zú)()旦日飨士卒(zú)()鲁肃闻刘表卒(zú)()五万难卒合(cù)()副,终于名,士兵动,死副,仓猝语有朕位几不保……()集诸将而语之曰()何事不语()名,话动,告诉动,说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名,信动,写竟竟日不出门()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形容词,全、终动,完毕第二课时一、朗读二、思路第一部分(1):点明写信的初衷。第二部分(2、3):说明对妻子的深爱是自己勇于就死的原因。第三部分(4、5):说明自己不以参加革命的志向告妻的原因,再次强调国势黑暗、险恶,促使自己“率性就死不顾汝”,并叮嘱妻子善抚孩子,以继父志。-66-\n第四部分(6):结束语。三、探究1、“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积句话?是全文的总纲,全文说理,由此展开。第3段中“整套真真不能忘汝”;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天下人之不当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计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而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林极爱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2、“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林把对妻子之爱推广到天下受苦人向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1、作者在抒写“吾至爱汝”的感情时,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作用分别是什么?三件:(1)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2)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3)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学生的悲痛。这三件事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4、作者说“吾平日不信有鬼“,但又说”今则又望而却步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这是为什么?这是作者在极度矛盾痛苦中产生的幻想,也是聊以安慰妻子的话,表现了他死前恋恋不舍妻子,希望死后仍做伴侣的趋挚感情。四、艺术特点1、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方式。2、语言浅近平易,真挚感人。教学后记:1、必细讲,采取半导半学的形式。2、注意朗读、体会。-66-\n18、逍遥游(庄子)l教学目标:1、辨证认识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的人生观。2、体会文章通过形象、寓言说理的好处。l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2、体会文章通过形象、寓言说理的好处。l教学难点:1、辨证认识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的人生观。2、体会文章通过形象、寓言说理的好处。l教学工具:多媒体平台l教学时数:3课时l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庄子及其作品n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n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二、关于《逍遥游》n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三、预习检测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66-\n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ào)草芥(jiè)夭阏(è)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yàn)泠然(líng)万仞(rèn)蓬蒿(hāo)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迁移,迁往而后乃今培风:乘着,趁着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快速的样子;触,碰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相比绝云气,负青天:穿过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胜任;顺合;满意未数数然:急切追求的样子3、翻译下列语句: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②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⑤之二虫又何如?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⑥彼且奚适也?它将要到哪里去呢?4、翻译下面文段(1):①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需要凭借什么呢?-66-\n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二、疏通课文意思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力地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五万物都有所待。3、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译文: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5、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66-\n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6、纳第一部分段意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万物都有所待;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都没有绝对自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三课时一、疏通课文意思(一)第二部分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翻译: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知道得多)。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人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2、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66-\n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大小之辩彭祖——众人鹏鸟——斥鴳3、归纳第二部分段意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二)、第三部分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即使这样,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2、归纳第三部分段意: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段意: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三、全文鉴赏要点1、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3、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四、课堂小练习:下列句中的红色字我们以前在文言课文中学过,请举出例句。1、小知(通“智”)不及大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2、未有知其修(长,高)者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气王纳谏》)3、旬有五日而后反(通“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4、去(离开)以六月息者也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66-\n五、本课学习小结1、本课应掌握哪些内容?2、你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3、有哪些掌握得似是而非?有哪些完全没有掌握?4、对于没掌握或掌握得似是而非的内容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补救教学案(二)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与上同)+庄子一度做过管漆园的小吏,曾身穿补缀的衣服,脚捆着草鞋去见魏王,也曾向监河侯借贷度日,经常以钓鱼、打草鞋为生。庄子一向不慕功名,无意于仕途,长期过着隐居生活,对一切抱无所谓态度,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其妻死,竟“鼓盆而歌”。楚庄王闻其名,用厚币相聘,许以为相。他说:“……子亟去,无污我……”宁愿为“孤豚”,也不作“牺牛”,甘愿逍遥物外。二、朗读,正音(与上同)三学生翻译、老师点拔(一)通假字1、北冥有鱼(同“溟”,大海)2、三餐面反(同“返”3、小知不及大知(同“智”,智慧)4、此大小之辩也(同“辨”,区别)5、而征一国者(同“耐”,能力)6、旬有五日而后反(同“又”)7、御六气之辩(同“变”,变化)(二)、一词多义其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代,它的)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代,它)3、……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副,用在选择句中,表揣测语气)4、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他们)-66-\n之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的确良)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同上)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同上)5、蜩与学鸠笑之曰……(代,它)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到……去)7、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他)8、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志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以议也。(有志)3、《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记述)4、博闻强志(记)名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名称)2、名之者谁(动,命名)3、至人无己……圣人无名》(名,声名)4、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说出)(三)特殊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去以六月息者也。(状后)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后)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5、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6、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第二课时一、导入二、理清全文的思路(一)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什么?第一部分(1——-66-\n4):通过鲲化为鹏高飞九万里至南冥须凭风,说明世上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有待。第二部分(5——6):以朝菌蛄和冥灵、大椿、彭祖和众人相比为例,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也即小和大的区别。第三部分(7):论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三、问题探险讨1、每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鹏之大?作者为什么夸饰其大?A、鲲之大……垂天之云。B、与后文的蜩与学鸠之小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论述事物有小与大之区别铺垫。2、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世间万物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试分析。比喻论证:以大船须深厚的水来负载,大翼须强风来承托为喻,说明鹏高飞九万里须凭借大风。3、蜩与学鸠可象征现实中哪些人?志短而自鸣得意之人。4、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试加以分析。A、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B、早晨生长,见太阳就死的菌类,根本不会知道一月甚至一天有多长,会有什么变化;蟪蛄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所以也不会知道一年有多长,会有什么变化;冥灵、大椿寿命上千年,熟见了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变化,彭祖长活800年,见证了人间是非冷暖,所以说“小知……大年“。5、作者认为“逍遥游“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一思想观点产生哪些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A、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无己、无功、无名。B、至人、神人、圣人。C、积极:使人不去追名逐利,而全心修养道德;消极:使人陷于虚无,不关心社会,不努力进取——无为。四、写作特色1、想象奇特,夸张大胆。如鲲可自由变幻体貌,由鱼而鸟,其体形大不可及,其飞行领域广大无边,气势恢宏。-66-\n2、用鲜明的对比,论述小大之别。3、运用拟人手法,如写蝉与学鸠的“笑曰“,准确地表现其自鸣得意而无知,使文章生动殉。教学后记:1、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无己、无功、无名|这种思想境界于古于今的不同意义。2、注意落实重点词的的意义。大小:蝉、斑鸠、斥燕燕不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小大有别修养低之人修养高之人:宋荣子、列子有待有待无待无己无功无名鹏南海风船航行水板书:-6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