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0 KB
  • 2022-08-17 发布

高中美术鉴赏三单元资料教案湘教版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湘版美术高中美术鉴赏三单元第一课资料[教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7专心爱心用心\n湘版美术高中美术鉴赏三单元第一课资料[教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7专心爱心用心\n湘版美术高中美术鉴赏三单元第一课资料[教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7专心爱心用心\n[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教学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学习活动分析本课安排了一个“活动建议”和一个“思考与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思考与交流”可以在课堂分析作品时完成,答案分别为:8;5;7;1;3;4;6;2。从这些象征含义可以看出扬·凡·爱克和当时人大致的婚姻观念。“活动建议”要求比较马约尔和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这两件作品的题材都是女人体,但艺术家的“视线”(也就是着眼点,或主观处理方式)却很不相同。教材已经作了一些提示。马约尔的作品强调人体的丰满和健壮,而且有一种沉思内省的气质,他是借这样一位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象征地中海,因为地中海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亨利·摩尔的作品更为抽象,基本上就是一种形体的组合,体块很有力度,此外还有一些原始雕塑的因素。这种比较不一定要得出一致的结论,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同的题材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学基本思路教师可以通过某一组具体的美术作品来切入课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作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进一步追问: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看到的首先是作品在视觉形式上的特点,进而意识到,同一个母题可以有许多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至于某个美术家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的那种风格,则取决于他自己的个性、习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可以采用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来实施教学过程;也可以根据所涉及到的作品预先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4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2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这件作品既具有趣味性,又包含着一定的哲理。例如,它可以使美术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通过镜子,尤其是哈哈镜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和日常事物,其实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视点和眼光来观看,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实就类似于这样一种机制和过程。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第一组作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金农是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月华图》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凡·高是后印象派画家之一,其《星夜》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不安。第二组作品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课文已经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分析。教学中可以稍加延伸和拓展。例如,从构图上看,阿诺芬尼夫妇是画面的绝对主体,而梁鸿、孟光只是山水环境的一部分;后者在表现婚姻和谐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隐逸山林的理想。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德国画家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也是当时人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印象派画家马奈吸收了这幅画的某些因素和特点,创作出《草地上的午餐》,却引起轩然大波,受到“有伤风化”的指责。究其原因,可能是:一、马奈把这样的聚会描绘成了当时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现实场景,“仙女”裸体可以不受指责,而现实生活中的女裸体却是不雅观的;二、《乡间音乐会》中的女子的视线没有和观众对接,她们没有意识到有人在看她们,而马奈画中裸体女子却看着观众,明明知道别人在看她,却毫无羞涩。可见马奈的作品包含着对当时资产阶级社会道德风尚的怀疑和评论。教学建议本课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为了突出每个人视点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教师可以尝试其他一些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例如就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来确定讨论这几组作品的顺序。例如,可以先用日常聚会为主题,引入《草地上的午餐》、《乡间音乐会》这一组作品。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可以把教材图片的内容跟学生的日常生活适当联系起来,让他们明白,美术家面对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环境和生活,但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正是能够以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手法表现出来。应该说,每个人都具有艺术家的潜质,只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已。虽然我们不是美术家,但通过学习,还是可以理解美术这种人类思想情感交流的媒介。高中学生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教师首先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并且把这种情感内涵的把握跟形式分析紧密联系起来。形式分析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而对画面情感内涵的把握却更多地需要依靠直觉。教师应该把直觉把握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画面的形式分析。7专心爱心用心\n[资料]教学资料乡间音乐会 (意大利)乔尔乔内、提香  乔尔乔内(1477~1510)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科镇,最初习艺于威尼斯名画家贝里尼的门下,提香则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一生中三十余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名画,也是他最后一幅杰作,其中画上的风景,几乎全是他的长期合作者和亲密师弟提香补画的。它是画家歌颂乡土自然美与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这幅画不仅体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新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这幅画与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一样,都着力于表现裸女形象的美,但都没有完工。这是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与人心灵交流的幻景,这种交流以音乐合奏的方式来实现:在宁静幽雅的大自然怀抱里,两个穿着风流的青年贵族和两个裸体女子,在一块僻静的山冈上休息。他们的内心是那样恬适,无拘无束。他们席地而坐,同奏着心曲。茂密的树丛,与远处飘动着的云彩,使画面的真实性似是而非。一切是那样和谐,毫不做作。阳光被乌云挡住了,暗淡的云际衬托出大地的起伏感与树木的呼吸感。两个裸女躯体丰满,肤色接近于金黄色调。左边的裸女在井边汲水,她姿态文静,内心温柔,是全画最美的一个形象,充满着诗意,充满着一种神秘的感情;而吹笛的那个裸女,则背朝着观众,她那结实的背部,光滑的皮肤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她与戴红帽穿红色披风的弹琴男子在色彩上构成和谐的对比,人们从全画的意境中能感受到一种幻想的生活美,它是对人的美好欲望的赞美。有人说它显得太神秘,正因为如此,它给后来的提香以很大的启示。《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在人文主义时代对人的幸福向往的艺术表现,它既不像在描绘神话,也不是在谱写人生的享乐的乐章,尽管他认为享乐是人的天赋权利。由于画的主题非常含蓄,此画在19世纪时,曾被马奈所领悟,他也画了一幅后来竟引起全巴黎轩然大波的《草地上的午餐》,结果是在1863年展出时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认为他虚构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泛性社交活动。而在早于马奈300年前的16世纪初,对乔尔乔内的这幅画的社会反应却是平静的,虽然那时的宗教禁欲主义尚未烟消云散,但是人们已开始从封建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来。其实,乔尔乔内笔下的画,绝大多数都是体现着人们对美的享受的一种梦幻,而且他的色调用得也很得体。阿诺芬尼夫妇像 (尼德兰)扬·凡·爱克  15世纪尼德兰的艺术运动,从性质上说,属于文艺复兴范畴,它和意大利一样,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先决条件的。同样鲜明地表现出旧的中世纪世界观和逐渐形成的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相交替的现象。在绘画上,这种昌盛的特点是以两位画家的跃起为标志的,那就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胡伯特·凡·爱克与其弟扬·凡·爱克。他们的艺术成果是为教堂绘制的祭坛画,其中尤以为根特市所作的“根特祭坛画”,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扬·凡·爱克生于马塞克城,1425年任菲力普·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还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等地。他擅长肖像画,能摆脱中世纪那种拘谨的传统,真实地描绘对象的个性,赋予形象以典型的市民气息。《阿诺芬尼夫妇像》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画家在这里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尤其对室内的陈设,包括墙上、房顶的装饰,描绘得一丝不苟,显示了这位画家所特有的书籍插图画的功力。阿诺芬尼,这个在1420年被菲力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在画上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于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见附图局部);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这种物理学上的游戏,显示了画家在运用所谓光线反射方面的知识,请注意在凸镜面左侧的那扇窗户的弧形表现。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图像细小得几乎看不清了,还有两人头顶那只金光闪烁的吊灯,其刻画之精微,为现代摄影者所叹服,这是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而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正是这幅画的特色。后来荷兰的风俗画,尼德兰的类似绘画,都得益于这种画法的启示。另外,凡·爱克在这幅画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油色画法,使画面能保持经久鲜润和美丽。据说,他是油画的最初发明者。不管是否确切,他在试验用油调色,并取得油画的艺术效果方面,是开拓者。圣母子 (德国)丢勒1500年是丢勒的创作转变期,从这个时期起,他以研究古典作品的人物形象为基础,改进他前期形象的创作结构。为此,他悉心研究人体,力求寻找理想的比例。他不仅画许多裸体素描,还写了三本总结性的《比例论》,记载他不同的人体素描中所获得的比例依据。从1515年起,丢勒辛勤笔耕十余年,记下了他早期的大量实验数据。这种对人体与古典艺术法则的研究,是与当时人们对科学的探索有共同性的。丢勒在肖像画上似乎研究得更深入些,因而在现实主义艺术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一幅《圣母子》也是这个时期的实验性杰作之一。圣母的形象有着明显的尼德兰圣母风格,而圣母手中的基督,却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风格。这是实验创作的产物,使圣母与圣子的绘画形象未能完全统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着,他们从不满足于已得的经验。丢勒也是如此。他于1505~1506年间再度去威尼斯,一种新的艺术冲动使他去做这种实验。不管是否成功,他在人体和性格描绘上要找到一种平衡。这种努力是有益的,丢勒终于在1520年后进入了他的创作成熟期,并向人文主义艺术思想大大迈进了一步。草地上的午餐 (法国)马奈1863年,在法国“落选者沙龙”上,爱德华·马奈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吃惊的是,画上除了展现几个巴黎上等社会的青年去塞纳河岸的一片树阴地休憩并午餐以外,还有一个一丝不挂的女人,坐在他们中间。观众对这幅画的内容有点不习惯,巴黎的现实生活中还未曾见到过此种情景。有人说,画家这样构思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实在荒唐透顶。如果画上没有两位潇洒的青年,那不就是法国人所司空见惯的,并为各时代的西方绘画所常有的出浴图或神话人物狄安7专心爱心用心\n娜之类的油画了吗?如果也把两个男子的衣服脱去,那不就与拉斐尔或丁托莱托的神话题材的裸体画差不多了吗?正因为这个裸体女子在两个衣冠楚楚的巴黎现代男子中间,被强烈地反衬出来。画上不论人物还是色彩的明暗,都充满着鲜明的对比。构思如此奇特,它们与学院派的“章法”毫不相干,连现实主义画家也惊呆了。爱德华·马奈于1832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大官僚家庭。少年时依从其父的意愿,去当了一名海员。由于自小对绘画的热情不灭,1850年,他终于说服了父亲,进入当时知名的学院派画家托马斯·库图尔的画室里学习。随着求知欲的迸发,他不仅喜欢16~17世纪的前人的名作,还对日本与中国的木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试着走自己的路子了。马奈与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关系甚笃。不过他没有一下子投入印象派所热衷的“光”与“色彩”的绘画追求中。作为一种实验,他的形象还是建立在对自然物原有色的描绘的基础上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最初取的名是“浴”,画家在构图上效法卢浮宫内乔尔乔内的《乡间音乐会》,但它毕竟不是16世纪威尼斯那种田园诗绘画。画上那个裸体女子就是他在早期画的《穿斗牛士服装的维克多莉娜·默朗》中的模特儿默朗。她是马奈从街上领回的一个妓女,长期为画家充当模特儿。画家让她在这幅画中裸体坐在林中溪边的草地上,与两个穿衣绅士做伴;左侧前景有一只翻倒的篮子,食物滚出篮外,又在后景的湖池边,添画了一个只穿衬衣的女人,俯身站在水里。这是一种精心安排的“野餐”,是画家为寻求色彩对比的大胆试验。这一构图惹恼了绘画界的许多头面人物。围绕马奈的这幅画,评论界竟也划分成两个营垒,双方短兵相接。《草地上的午餐》的挑战性展出,使马奈被推入后来的印象派阵营,但其实,他的这幅画并不能证明他已苟同于印象派的主张。星空 (荷兰)凡·高1889年5月,凡·高的弟弟提奥为改善凡·高的养病环境,把他送到巴黎附近的圣雷米疯人院。当他在田野作画时发病后,预感到可能再一次猛烈的发病会夺去他的生命,于是便利用一切可能有的时机作画。他画病房,画院子,画田间收获,画风景,画肖像和自画像。从1889年的冬天到1890年的1~2月间,他的病发作了三次。油画《星空》是在这三次发病以前,即他刚到圣雷米以后完成的。与《阿尔女郎》相比,画风已大为改观。这倒不是凡·高又有什么新的理论,仍是出于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这种画风不仅仅表现在风景画上,连凡·高于同年6月画的一幅《加歇医生肖像》上,也表现出来。《星空》是凡·高神志清醒时幻觉心境的产物。7专心爱心用心\n[资料]教学资料乡间音乐会 (意大利)乔尔乔内、提香  乔尔乔内(1477~1510)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科镇,最初习艺于威尼斯名画家贝里尼的门下,提香则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一生中三十余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名画,也是他最后一幅杰作,其中画上的风景,几乎全是他的长期合作者和亲密师弟提香补画的。它是画家歌颂乡土自然美与女性裸体美的绘画结合,这幅画不仅体现了画家对时代精神的新探索,还反映了16世纪以来威尼斯绘画风格的审美理想。这幅画与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一样,都着力于表现裸女形象的美,但都没有完工。这是一幕耽于幻想的神与人心灵交流的幻景,这种交流以音乐合奏的方式来实现:在宁静幽雅的大自然怀抱里,两个穿着风流的青年贵族和两个裸体女子,在一块僻静的山冈上休息。他们的内心是那样恬适,无拘无束。他们席地而坐,同奏着心曲。茂密的树丛,与远处飘动着的云彩,使画面的真实性似是而非。一切是那样和谐,毫不做作。阳光被乌云挡住了,暗淡的云际衬托出大地的起伏感与树木的呼吸感。两个裸女躯体丰满,肤色接近于金黄色调。左边的裸女在井边汲水,她姿态文静,内心温柔,是全画最美的一个形象,充满着诗意,充满着一种神秘的感情;而吹笛的那个裸女,则背朝着观众,她那结实的背部,光滑的皮肤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她与戴红帽穿红色披风的弹琴男子在色彩上构成和谐的对比,人们从全画的意境中能感受到一种幻想的生活美,它是对人的美好欲望的赞美。有人说它显得太神秘,正因为如此,它给后来的提香以很大的启示。《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在人文主义时代对人的幸福向往的艺术表现,它既不像在描绘神话,也不是在谱写人生的享乐的乐章,尽管他认为享乐是人的天赋权利。由于画的主题非常含蓄,此画在19世纪时,曾被马奈所领悟,他也画了一幅后来竟引起全巴黎轩然大波的《草地上的午餐》,结果是在1863年展出时遭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认为他虚构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泛性社交活动。而在早于马奈300年前的16世纪初,对乔尔乔内的这幅画的社会反应却是平静的,虽然那时的宗教禁欲主义尚未烟消云散,但是人们已开始从封建的精神桎梏下解放出来。其实,乔尔乔内笔下的画,绝大多数都是体现着人们对美的享受的一种梦幻,而且他的色调用得也很得体。阿诺芬尼夫妇像 (尼德兰)扬·凡·爱克  15世纪尼德兰的艺术运动,从性质上说,属于文艺复兴范畴,它和意大利一样,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为先决条件的。同样鲜明地表现出旧的中世纪世界观和逐渐形成的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相交替的现象。在绘画上,这种昌盛的特点是以两位画家的跃起为标志的,那就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胡伯特·凡·爱克与其弟扬·凡·爱克。他们的艺术成果是为教堂绘制的祭坛画,其中尤以为根特市所作的“根特祭坛画”,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扬·凡·爱克生于马塞克城,1425年任菲力普·卢·蓬公爵的宫廷画师,还曾经充任使节到过葡萄牙等地。他擅长肖像画,能摆脱中世纪那种拘谨的传统,真实地描绘对象的个性,赋予形象以典型的市民气息。《阿诺芬尼夫妇像》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画家在这里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尤其对室内的陈设,包括墙上、房顶的装饰,描绘得一丝不苟,显示了这位画家所特有的书籍插图画的功力。阿诺芬尼,这个在1420年被菲力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在画上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于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见附图局部);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这种物理学上的游戏,显示了画家在运用所谓光线反射方面的知识,请注意在凸镜面左侧的那扇窗户的弧形表现。小镜框的四周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图像细小得几乎看不清了,还有两人头顶那只金光闪烁的吊灯,其刻画之精微,为现代摄影者所叹服,这是尼德兰特有的细密画传统画法,而用镜子来丰富画面空间,正是这幅画的特色。后来荷兰的风俗画,尼德兰的类似绘画,都得益于这种画法的启示。另外,凡·爱克在这幅画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油色画法,使画面能保持经久鲜润和美丽。据说,他是油画的最初发明者。不管是否确切,他在试验用油调色,并取得油画的艺术效果方面,是开拓者。圣母子 (德国)丢勒1500年是丢勒的创作转变期,从这个时期起,他以研究古典作品的人物形象为基础,改进他前期形象的创作结构。为此,他悉心研究人体,力求寻找理想的比例。他不仅画许多裸体素描,还写了三本总结性的《比例论》,记载他不同的人体素描中所获得的比例依据。从1515年起,丢勒辛勤笔耕十余年,记下了他早期的大量实验数据。这种对人体与古典艺术法则的研究,是与当时人们对科学的探索有共同性的。丢勒在肖像画上似乎研究得更深入些,因而在现实主义艺术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一幅《圣母子》也是这个时期的实验性杰作之一。圣母的形象有着明显的尼德兰圣母风格,而圣母手中的基督,却是米开朗基罗的人体风格。这是实验创作的产物,使圣母与圣子的绘画形象未能完全统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着,他们从不满足于已得的经验。丢勒也是如此。他于1505~1506年间再度去威尼斯,一种新的艺术冲动使他去做这种实验。不管是否成功,他在人体和性格描绘上要找到一种平衡。这种努力是有益的,丢勒终于在1520年后进入了他的创作成熟期,并向人文主义艺术思想大大迈进了一步。草地上的午餐 (法国)马奈1863年,在法国“落选者沙龙”上,爱德华·马奈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吃惊的是,画上除了展现几个巴黎上等社会的青年去塞纳河岸的一片树阴地休憩并午餐以外,还有一个一丝不挂的女人,坐在他们中间。观众对这幅画的内容有点不习惯,巴黎的现实生活中还未曾见到过此种情景。有人说,画家这样构思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实在荒唐透顶。如果画上没有两位潇洒的青年,那不就是法国人所司空见惯的,并为各时代的西方绘画所常有的出浴图或神话人物狄安娜之类的油画了吗?如果也把两个男子的衣服脱去,那不就与拉斐尔或丁托莱托的神话题材的裸体画差不多了吗?正因为这个裸体女子在两个衣冠楚楚的巴黎现代男子中间,被强烈地反衬出来。画上不论人物还是色彩的明暗,都充满着鲜明的对比。构思如此奇特,它们与学院派的“章法”毫不相干,连现实主义画家也惊呆了。爱德华·马奈于1832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大官僚家庭。少年时依从其父的意愿,去当了一名海员。由于自小对绘画的热情不灭,1850年,他终于说服了父亲,进入当时知名的学院派画家托马斯·库图尔的画室里学习。随着求知欲的迸发,他不仅喜欢16~17世纪的前人的名作,还对日本与中国的木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试着走自己的路子了。马奈与法国印象派画家的关系甚笃。不过他没有一下子投入印象派所热衷的“光”与“色彩”的绘画追求中。作为一种实验,他的形象还是建立在对自然物原有色的描绘的基础上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最初取的名是“浴”,画家在构图上效法卢浮宫内乔尔乔内的《乡间音乐会》,但它毕竟不是16世纪威尼斯那种田园诗绘画。画上那个裸体女子就是他在早期画的《穿斗牛士服装的维克多莉娜·默朗》中的模特儿默朗。她是马奈从街上领回的一个妓女,长期为画家充当模特儿。画家让她在这幅画中裸体坐在林中溪边的草地上,与两个穿衣绅士做伴;左侧前景有一只翻倒的篮子,食物滚出篮外,又在后景的湖池边,添画了一个只穿衬衣的女人,俯身站在水里。这是一种精心安排的“野餐”,是画家为寻求色彩对比的大胆试验。这一构图惹恼了绘画界的许多头面人物。围绕马奈的这幅画,评论界竟也划分成两个营垒,双方短兵相接。《草地上的午餐》的挑战性展出,使马奈被推入后来的印象派阵营,但其实,他的这幅画并不能证明他已苟同于印象派的主张。星空 (荷兰)凡·高1889年5月,凡·高的弟弟提奥为改善凡·高的养病环境,把他送到巴黎附近的圣雷米疯人院。当他在田野作画时发病后,预感到可能再一次猛烈的发病会夺去他的生命,于是便利用一切可能有的时机作画。他画病房,画院子,画田间收获,画风景,画肖像和自画像。从1889年的冬天到1890年的1~2月间,他的病发作了三次。油画《星空》是在这三次发病以前,即他刚到圣雷米以后完成的。与《阿尔女郎》相比,画风已大为改观。这倒不是凡·高又有什么新的理论,仍是出于茫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感。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望的恐怖,画下了这幕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这种画风不仅仅表现在风景画上,连凡·高于同年6月画的一幅《加歇医生肖像》上,也表现出来。《星空》是凡·高神志清醒时幻觉心境的产物。7专心爱心用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