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56 KB
  • 2022-08-17 发布

高中通用技术 1.3《技术的未来》(1)教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技术的未来教  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课本通用技术(必修1)文档内容:技术的未来章  节:第一章 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未来课时:共1课时作者:应良志(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黄岩中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能采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技术的未来。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协作学习。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二、教学重点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三、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形成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的理性态度。四、教学方法讲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五、设计思想1.课本分析本节课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未来”。本节是本章的延伸性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关注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本节会涉及未来的技术,学生也可以预测技术未来将向何方发展,但这不是重点,切忌把本节上成科幻类型的课。本节主要是讲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应当如何看待技术,如何使用技术,使未来的世界更美好。2.设计理念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即“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为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参与技术活动,并共同构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文化相协调的未来的技术世界。”本教学设计就以这句话为中心,举例说明人使用技术的出发点和方式,人看待技术的态度以及影响未来的技术等。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主动建立正确的技术观。但课本中的案例很少,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几个案例,并且要围绕课本中所提出来的技术观,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观做好准备。除了案例分析外,课本20页的辩论也值得我们借鉴。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次辩论赛,使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集思广益,形成正确的技术观。3.教学策略设计\n本节课是本章的延伸性内容,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但在情感和价值观上却有一定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形成正确的技术观。以未来的技术为载体,启发学生对技术使用目的和方式的思考,考虑未来技术的两面性,形成对待未来技术的理性态度,最后了解一些前沿技术,预测对未来的影响。(1)利用台州动车作为引入,说明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2)通过案例“‘无线家庭’一天的‘无线生活’”故事的续编,畅想我们未来的技术,未来的生活。(3)通过案例“新能源汽车”,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并播放视频,了解现在的人设计的“未来的摩托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4)通过关于麻醉剂的案例的分析,并结合现实生活中麻醉剂的不合理利用的现象,让学生总结正确使用技术的目的和方式。(5)学生通过辩论,自主地形成看待技术未来的理性态度。(6)例举影响未来的技术,了解未来的技术世界4.学情分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生活条件的提高,为学生了解技术前沿,接触高新技术产品创造了条件。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学生的兴趣会集中在对未来的技术的畅想,而不是在思考”未来的技术会与人、社会和自然形成怎么样的关系?”和“我们未来的技术世界将会怎样?”所以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好学生,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切不可只让学生畅想未来的技术,不能上成科幻课。六、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的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PPT、视频等。2.教学课件的准备教学课件比较简洁,多以直观的图片来说明,辅以视频等其他素材,抓住关键知识点,突出中心。七、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技术、技术产生的原因、技术的性质以及技术的价值。一项技术从产生、发展再到被新技术代替,总会经历一个过程。投影展示动车的图片。问:台州为什么不采用蒸汽动力的火车?学生讨论:……(技术的发展和能源问题)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技术将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未来,我们的技术将会是怎么样的?2.未来的技术案例分析:课本第19页——“无线家庭”一天的“无线生活”问:请同学思考一下,你以后的生活将会如何?学生思考回答:……案例分析: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但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n(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比亚迪的混合动力汽车及奇瑞的纯电动汽车。问:未来的汽车将会如何?学生思考回答:……播放视频:未来的摩托车(http://v.ku6.com/show/6Z_buCtuQiueBZ8M.html)3.人发明和使用技术的目的和方式案例分析:最早发明麻醉术的人——华佗东汉时期,即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麻醉剂;华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人。麻沸散创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世界之最。作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剂。据《后汉书》记载,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剂。问:人们发明和使用麻醉剂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减轻病人的痛苦)问:有没有一些人出于不良目的在使用麻醉剂?学生讨论举例:……(公共场所看见的迷药的广告,毒品等)问:我们该出于何种目的使用技术?该采用何种方式使用技术?学生讨论:……教师:技术具有目的性,同时也有功利性,应以道德和法律来制约。在使用技术时,我们不仅是关注自身的个人利益,同时也更应其他人的利益。应当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4.人对技术的态度学生活动:辩论——人对待技术的态度正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解决当前技术自身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要相信技术,依赖技术。反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固然可以消除它所带来的一切已知的危害,但也会带来新的更为严重的灾难,我们不能再发展技术了。学生辩论:……教师在这过程中要安排和组织这个辩论的活动,并记录一些学生的观点,特别要注意过程中的言辞和行为。最后在双方总结陈词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技术及其未来?学生讨论:……教师:其实刚才在辩论中,双方的观点已发生变化,由原来各自的观点,慢慢地进行了综合,逐步形成了比较中肯的观点。我们不能过分地相信技术和依赖技术,也不能因为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拒绝技术,让技术停滞不前。对于技术的未来,我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的盲目乐观,应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技术及其未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参与技术活动,共同构建和谐的未来的技术世界。5.未来的技术世界案例分析:改变人类未来的十大发明之七——设计孩子:设计基因选择生命莫莉·\n纳什看上去像一个正常的二年级小学生。和班上的同学一样,她上舞蹈课,玩足球,而且她的阅读和数学都很出色。但不同的是,她患有罕见的范康尼氏综合征,患这种病的儿童过了6岁就很可能死亡,治疗的惟一办法是得到基因近似的人捐献的骨髓,这意味着莫莉的父母必须尽快再生一个孩子,但问题是,产下健康而且基因合适的新生儿的机会只有1/4。幸运的是,现在有办法可以为即将出生的孩子设计基因。美国乔治敦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马克·休斯近10年来一直在研究PGD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试管受精卵植入子宫前,分析其基因。利用这种技术,就可以预先安排出生孩子的基因。在休斯等专家的帮助下,莫莉的弟弟亚当就这样出生了,这个2岁半的小孩子救了莫莉的命。然而在莫莉父母拍手相庆的时候,PGD技术却备受争议,其所涉及的生物伦理学仍是敏感的话题。因为这种技术可能被滥用,其危害包括因选择孩子性别造成男女比例失调。但休斯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莫莉父亲)的话:‘当你环游世界,坐在高级桃木会议桌前高谈阔论生物伦理学时,我的女儿正在走向死亡’”。问:PGD技术体现了技术的哪些性质?(目的性、创新性、两面性)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展示其他的几个改变人类未来的发明。6.小结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下面我们对第一章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n八、教学反思这节课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载体”,所以学生参与程度和热情相当高,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得也比较扎实。然而,实际制作中,还有很多不足,总结一下有这样几点:1.学生掌握的结构设计思想与方法与动手实践能力总有差异。尽管设计的方案很好,实际制作的时候很难把设计的意图完全贯彻到纸桥制作过程中去。2.学生动手过程中,但是制作的工艺水准普遍不是很高,直接影响了整个纸结构的强度。3.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短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面能体现出的好的结构设计并不多,需要课后深入思考后才能有更好的作品制作出来。4.囿于老师自身的技术水平,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最准确的指导。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能依靠自身摸索,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未必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