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6 KB
  • 2022-08-17 发布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祖国土教案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专题:祖国土一、专题内涵解说: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二、教学目标:⒈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⒉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⒊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⒋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⒌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n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三、教学建议:本专题在研习方案的设计中突出了“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对这一方法的介绍,要求学生课前查找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并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板块由3篇散文组成,在研习中可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解读文本。例如要注意感受形象,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要注意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注意多种表现手法运用,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阅读中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等。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鉴赏态度,引导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肖邦故园》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教师可将肖邦的音乐引进课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学中可将音乐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看看作家是通过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只是这里的音乐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应着眼于本专题的人文内涵,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重点还是落实在语文上。本板块的3篇散文都是比较典型的朗读材料,教学中可以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朗读的轻重缓急,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亦可在文本研习的基础上,用朗读把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恰当地达出来。本板块的四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围绕这一复杂的感情组织学生研习探讨,让学生明白,不仅仅要用美好的语言歌颂祖国,还要感受到祖国的苦难,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是一种更崇高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复杂的情感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做好铺垫,把握好分寸。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思想、创作的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是解读这组诗歌的前提,课前可让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主动收集资料。具体研习时可抓住作品中象征祖国“贫穷”与“悲哀”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在表现现实和反映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在对文本研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整合本板块的内容,探讨“变奏”在意象和思想感情上与“颂”的区别,以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感性的认识升华提炼,形成对本板块内涵的理性思考。本板块的学习要注重朗读的训练,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设计朗读方案,要求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感受,并对朗读进行评价和修正。\n本专题写作实践文体上都是散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写作中既要彰显个性,表现真情实感,又要注意在行文中由一线贯通,有章可循。在写作之前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给定的情境进一步理解本专题的人文内涵,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情感与收集的材料结合起来。四、课时安排:(总计9课时)“江山多娇”3课时;“颂歌的变奏”4课时;写作实践2课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