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6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设想】1、《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也是《西厢记》中最脍炙人口的片断之一。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使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这一折的语言瑰丽、华美、委婉,不同于关汉卿的平易、质朴,要引导学生仔细、认真的品味。教学方法采用解读赏析法。2、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主体的自我体验。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学生对曲词的情景交融的体会通过分组讨论、补充进行,让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从而激发主体的表现欲望,激发主体的创新意识,实现主体的审美体验。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3、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以多媒体教学为载体,力求知识的丰富,来吸引学生;力求教学手段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艺术氛围。【教学目标】1、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2、赏读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以及曲词中所蕴涵的离愁别恨。3、认识崔莺莺的形象及《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多情伤离别(板书),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天,我们就去十里长亭,赶赴相国千金崔莺莺和张生的那一场离别,痛饮一杯由600多年前的王实甫酿造的美酒——被赞誉为“天下夺魁”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投影)二、解题:长亭送别:何时何地谁送谁长亭是陆地上的送别的地方,古代驿站路上隔十里设置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在古典诗歌中是常见的意象。\n【补充】“长亭”原是指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置亭,供行旅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的。由于长时期作为送别的场所,诗人就对长亭这一物象带上了主观色彩,融入情意,成为了意象,频频出现在送别诗词中。例如,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倪璠注《白孔六帖》“馆驿”条中有句曰:“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所以在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经常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而一个只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修养的人,一旦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眼前便会自然地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并由然而生“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依依惜别之情。三、检查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究意识;分别用一个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投影),上黑板演示,请两位同学来板演。对比、评定。(送别途中——长亭饯别——私下话别——目送惜别)设问: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分别是什么?(痛——恨——怕——念。)四、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1、都说“女为悦己者容”,可是莺莺无心装扮,红娘不知道她的心,你知道她的“心”(板书“心”)吗?请找出能够传达她心声的字、词、句,说说她的情感。2、请大家背诵第一首曲词[端正好],然后考虑以下两个问题(展示课件):【1.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情和景是如何交融的?】(学生背诵,然后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者描写的景物有:蓝天、白云、西风、北雁、霜林。作者以景衬情,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来衬托出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3、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即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秋景,酿造意境,渲染了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它也是写秋色秋思、别境别情:寒蝉凄切、骤雨潇潇、晓风习习,一片哽咽抽泣“肠断声”。真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秋”在“心”上,合成一个“愁”,解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4、这首曲词中最妙的应该是哪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5、你看,全篇句句是景,只有这一个“泪”字是情,但就是这个“泪”字,使全篇景物都闪耀着离别的泪光\n!有了景,有了情,那么它们是怎样交融的?或者说,究竟是什么沟通了自然界的景和人物内心的情呢?(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我觉得这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教师小结:说得太好了!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一个“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剧情一展开,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种诗的意境里,与剧中人分享那一份凄凉的暮秋景致,体味莺莺的离愁别恨,写得那么细腻委婉。也有人曾这样写莺莺当时的离情别绪:“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6、同学们比较一下,说说这两种写法有什么异同?(都是写秋景,写离情,都写出了离别的极度痛苦。但我觉得“离人眼中血”写得更直接,更具体可感。)小结:这一句也做到了情景交融,但比较直白,不够美,大概是文学的味道不够浓吧!因为从全剧来看,崔张二人是具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的。尤其是崔莺莺,她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的唱词应该是典雅蕴藉的。(展示课件)文词的典雅含蓄,不正是莺莺性格的真实写照吗?五、讨论合作交流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三个场景,如果你也要向大家推荐你最喜欢的一首曲子,你会推荐哪一首?请你来写写推荐词。把全班分成三个大组,分别对应其他三个场景。学生按小组讨论交流,达成一致意见,再各小组交流。1、小组交流:场景二、先读一读,在说说推荐意见。有没有补充意见,大家通过,一起来读读。下面请第三小组来推荐。2、小组交流:场景三3、小组交流:场景四如果老师来推荐,我还要推荐另一首!(考虑到学生可能只推荐一首,而忽视了其他一首。)\n教师小结:语言是思想的第一要素,大家推荐的曲子也从各个角度突现了人物的情感。纵观全文,作者把抽象的离愁别恨放在深秋的长亭这个特殊的情境,营造了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投影)六、(投影)创作改写:(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1、选择最喜欢的一支或几支曲子,背诵出来,并把它改写成现代诗。(学生作品朗诵交流)……2、老师:我把我的感受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投影自己的诗歌,配乐(秋日的私语)朗诵: 离别杨赟如往常一样,花瓣、枝条和阳光在幽静的小径上铺设细碎的想象清晰而又浅淡似幽怨又似忧伤你离我远去就在这里紫色的花朵曾在低低细语可如今,你离我远去没有什么留恋与追忆为什么抛弃了为什么要急急的奔走泪水彻底湿透了我的衣衫我在专心等待注视着远处的山峦\n山峦上空升腾起闪亮的黛青恰如我的心绪在悄悄涌动没有你,只有风与风在细语一如你曾经零乱的足迹穿行于我洁白的记忆七、作业布置:故事的结局?明代以降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八、结束语“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可以说,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有关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动你,但几句离别的诗词却可以让你潸然泪下。离别的钟声已经响起,而我们可以走出这课堂,却始终走不出经典文化的磁场。请同学们把课堂上展现的热情投注到原本经典的鉴赏中去,课后,不要忘了,我们和《西厢记》还有个美丽的约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