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5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方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北方》写于1938年初,是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当时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的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著的爱。诗前的小序引北方诗人的一句话“北方是悲哀的”,为全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悲哀、忧郁、沉重。全诗共四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塑造,写出了北方寒冷、萧条的景色和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第二部分(4),用“而我”造成一大转折,反复的咏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对“悲哀、贫穷”的北方的反复渲染和强调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之中,突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这首诗写在抗战初期,虽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的结尾处,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有振奋和鼓舞的作用的。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提高朗读水平。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对创作背景的把握和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对祖国及人民饱含的复杂情感。思路方法《北方》为我们描画了1938年一幅贫穷的“悲哀的北国”图景,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著的爱。学习这首诗,先要让学生了解艾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其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诗人的炽热的爱国心。课前准备:1.让学生自读《北方》及《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读通读熟。2.多媒体课件及歌曲《长城谣》。课时安排:一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体会他的“土地”系列的诗作传达出的爱国情感。2.通过对创作背景的把握以及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分析,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感情。3.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提升朗读水平。4.通过对艾青“土地”诗作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设计\n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大堰河啊,我的保姆。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这是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写于1932年的冬日。当时的诗人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国民党逮捕,被关押在看守所中。据诗人自述,写这首诗时是在一个早晨,一个狭小的看守所窗口、一片茫茫的雪景触发了诗人对保姆的怀念,诗人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据说,这首诗的第一个读者是艾青的一个狱中难友。那人已经被判了死刑,他用上海话念诵这首诗,念着念着,就哭了。我相信,只要是用心去读的人都会被诗歌中那份深情所打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去感受他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吧!诗词导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描写北国风光的诗句。请大家看一下这两首,分别体现出了北国怎样的特征?(多媒体展示)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2.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乐府《敕勒歌》)明确:1.在诗人毛泽东笔下,冰雪覆盖下的北国是如此的壮美、妖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2.在《敕勒歌》中,描绘的是北方大草原宽广、雄伟、生机勃勃的全景图。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北国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在诗人艾青笔下,北国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诗作《北方》。歌曲导入播放音乐《长城谣》这首《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诗歌《北方》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后,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大堰河——\n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新中国成立后,艾青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的诗集达20多部,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一本。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2.基础积累字音颓垣(tuíyuán)荒冢(zhǒng)脸颊(jiá)车辙(zhé)无垠(yín)笳笛(jiādí)骸骨(hái)塞外(sài)(“塞”另读①sāi,如:塞车、木塞、瓶塞;②sè,如:塞音、敷衍塞责)畜生(chù)(“畜”另读xù,如:畜牧、畜产)载负(zài)(“载”另读zǎi,如:一年半载、转载、刊载、记载)种族(zhǒng)(“种”另读zhòng,如:种地、种植、种牛痘)词义颓垣:坍塌的城墙。荒冢:荒凉的坟墓。信息筛选1.速读全诗,感受一下在艾青笔下的北方给人怎样的感觉?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明确:悲哀。分析:诗前的小序中说到:“北方是悲哀的。”第一段开头:“不错,北方是悲哀的。”第三段开头:“北方是悲哀的。”第四段反复咏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2.诗前的小序有何作用?明确:“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小说家端木蕻良,他在和艾青一同去山西的路上,根据自己对沦陷区的感受,对艾青说:“北方是悲哀的。”作用:开篇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整篇诗作的主要意象都是围绕此句而来,它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3.思考:为什么艾青眼中的北国是如此的“悲哀”呢?结合创作背景回答。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2月4日,潼关。(文后注)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艾青来到北方,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种种灾难与不幸,他用笔描绘出了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北方,表达对祖国灾难深重的感伤与忧虑,因而,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忧郁、沉重”。4.学生诵读第一段,思考: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北方的悲哀?明确:卷去绿色的沙漠风——暗淡、灰黄、呼啸、恐怖,扫荡大地;荒漠的原野——冻结;颓垣与荒冢——忧郁;孤单的行人——困苦、挣扎;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驴子——痛苦的重压、厌倦的脚步。分析:本段是对北方冬景的描绘。诗人选取的都是灰暗的意象,无论是“暗淡的灰黄”的沙漠风,还是“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无论是“孤单的行人”,还是“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都是一片悲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严寒、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写北方寒冷、萧条的景色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哀。\n5.教师范读第二段,学生思考:这一段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北方的悲哀?明确: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分析:第二段,诗人在第一节灰暗的意象、悲凉的景象和苍凉的感情之上又进一步累加: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和惶乱的雁群,作者强调的是“不安”,是“悲苦”,是“逃亡”,色调灰色而阴郁,给人悲哀的感受。合作探究1.生齐读第三段,分析概括第三段的作用与意义。(生小组讨论)明确:第三段可以看作是对前面两段的总结和概括。从空间上看北方的灾难与不幸是“万里”的,是“广大”的;从时间上看北方的贫穷与饥饿是久经年代的。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的北方,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2.播放第四段的朗读,思考:诗人对这样“悲哀“的北国有着怎样的情感呢?为什么?明确:热爱。诗人反复强调:“我爱这悲哀的国土。”热爱的理由是:(1)我们踏着的,这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而当初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来这里辛勤开垦了这片土地;(2)这是一方祖先以头颅和鲜血换来的土地,祖先在与恶劣的自然界的搏斗中都“不曾屈辱过一次”,如此悲哀的国土怎不令人热爱呢!(3)这悲哀、古老的国土,养育了“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这样的国土是值得去爱的。分析:这首诗写在抗战初期,却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只是到了诗的结尾处,我们才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有振奋和鼓舞的作用的。正如人们论述的那样,艾青不仅控诉罪恶、暴露黑暗,而且热爱光明,向往幸福。他的诗让读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但并不让人消沉、绝望,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读着他的诗,你会流泪,但还没读完,你就会抹去眼泪,以实际行动去争取自我的也是民族的自由与解放。3.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注意朗读技巧。(生尝试朗读,教师适当点拨)朗读技巧点拨:全诗总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忧郁而沉重的,所以朗读时宜慢不宜快。具体如第一段开头几个诗节应读得低沉、缓慢些,烘托出悲哀的氛围。又如诗歌中的一些动词“扫荡”“冻结”“挣扎”“汹涌”等适当要重读,以强调其力度。又如第四段中反复咏叹的:“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也应该重读,使全诗有抑扬顿挫之感。分析鉴赏1.艾青的诗往往以意象取胜,而不是由作者在诗中直抒胸臆,这就避免了抗日宣传诗流于口号的倾向。艾青在《诗论》中曾说:“意象是纯感官的,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是诗人使人唤醒感官向题材的迫近。”本诗在本质上是要表现作者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对自己民族的爱以及对饱受战争之苦的北方人民的无限同情,但在字面上,很少让读者直接读到表达这种感情的词句,而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暗示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分析,使诗更加耐人寻味。如诗的前三节,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卷去绿色的“沙漠风”、“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干枯的小河”、“惶乱的雁群”、“黑色的翅膀”等一组组暗淡、荒凉、阴郁的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使“北方的悲哀”得以形象化和具体化,另一方面也使诗作的深层寓意得以表现,读者可以根据这些意象去分析、想像以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诗的张力得以增强。2.散文化是艾青诗作的特点,也是本诗的一大特色。作者说过:“诗人必须首先是美好的散文家。”“\n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的宽阔的笑。”这首诗作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也不重视诗行的格式和韵脚的整齐划一,比一般的自由诗更自由。本诗中自然、徐缓的节奏,错落有致的诗行以及作者对“北方的悲哀”“悲哀的国土”的反复咏叹,给人一种自然天成、朴素清新的感觉,构成了一种内在的旋律美。3.画面的美感也增强了本诗的艺术感染力。艾青早年曾专门赴巴黎学习绘画,从事诗歌创作以后,他将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作者说过,“一首诗里面,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彩,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在本诗中,作者通过一组组色彩斑斓而富有动感的画面,将“悲哀的北国”形象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阴蔽天的南方去了……”这组诗句将形象、光线、色彩等诸多绘画艺术所重视的因素完美地展现出来,构成了一组阴暗、荒凉、凋蔽而又颓败的画面,情景交融,既使画面与诗的整体格调完美地契合起来,也使读者对“悲哀的北国”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能力提升阅读《我爱这土地》艾青:(多媒体展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注: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1.听朗诵,注意诗歌节奏、语调和重读音。2.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分别有怎样的含义?明确: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被暴雨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等意象。诗人以鸟喻人,选用“嘶哑”一词,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3.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明确: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它是那个苦难的时代,一切爱国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艾青以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诗句,唱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如果去掉第二节,诗歌主题的表达则欠深透与完整。课堂小结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n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艾青的诗作,我们感受到的是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作业设计1.阅读艾青的诗集,加深对其人其作的了解。2.反复诵读《北方》,并把诵读时脑海中涌现的事物或形象记录下来,然后连缀成一篇短文。板书设计北方艾青意象第一段:卷去绿色的沙漠风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第二段: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第三段:混浊的黄河——给北方倾泻灾难、不幸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北方贫穷与饥饿第四段:情感——“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资料选编艾青:以歌当哭(节选)佚名一、唱出人民的苦难和愿望艾青天生具有诗人气质,他在巴黎留学时,本来学的是绘画。他感受敏锐,感情深沉,文笔疏放而流畅。最重要的是,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对现实的直接经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他秉承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强调诗人自己先要有强烈的情感,而且要比较直接地把热情呈现出来,要达到皮肤与皮肤接触、呼吸与呼吸交融的效果。艾青本人在许多场合曾表达过这样的诗学观点:“要说由衷的话,就必须自己内心里的确对自己所歌颂和赞美的东西发生了强烈的感情,不说出来就不舒服,这就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吐自肺腑的心曲。”艾青诗歌中的题材是日常的,语言也是口语,他写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感受,使千百万人和着他诗歌的节奏歌与哭。艾青的诗歌是为时代立言、为人民请命。从感人的广度和共鸣的深度上,当时比较重要的诗人,如卞之琳、何其芳和戴望舒等人迅速被艾青超越。因为其他诗人的作品虽然也挺独特、优美甚至深刻,但缺乏血和泪。早在1939年,就有人说:“……卞之琳先生他们的诗不坏,但是他们的诗不能使我血脉跳得更快,做我应做的工作。”他的意思是,艾青的诗不仅能令人愉悦,催人思考,而且能鼓舞读者投入到火热的哪怕是危险的斗争中去。诗人穆旦是卞之琳的学生,他在1940年的一篇文章中说,艾青的诗“会摇起你年轻的精力,鼓舞你更欢快地朝着斗争,朝着光明”。诚然,艾青不仅控诉罪恶、暴露黑暗,而且热爱光明,向往幸福。他的诗让读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但并不让人消沉、绝望,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读着他的诗,你会流泪,但还没读完,你就会抹去眼泪,以实际行动去争取自我的也是民族的自由与解放。二、《大堰河——我的保姆》悲悯与感恩1932年,作为一个美术青年,由于在上海从事进步绘画运动,艾青被国民党上海当局关进了监狱。他失去了画具,只好进行比较简便的诗歌创作。这一写,就一发而不可收,就写出了他个人也是新诗史上最感人的诗篇。没想到,一位大诗人就这样从监狱中诞生了。这再一次证明,“不幸”是诗歌的温床——对于诗人诗歌来说,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在那批“狱中诗篇”中,最催人泪下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1月14日\n,这是个数九寒天,大墙外雪花纷飞,囚室里寒气彻骨。艾青以颤抖的手、颤抖的心,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一百多行的长篇抒情诗。他以无比的激情表达了他对底层劳动者勤奋与善良品性的同情与赞美,也表达了对为富不仁、世道不公等现象的仇恨和诅咒。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肺腑,是因为它写的全是真人真事,诉的全是肺腑之言。“大堰河”是艾青幼小时候的奶妈,曾对艾青关怀备至,使艾青感念一生。艾青说,这首诗“是出于感激的心情写的……我幼小的心灵总是爱她,直到我成年,也还是深深地爱她”。艾青本是地主的儿子,但他憎恨他那庸俗、势利而愚昧的父亲,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反而歌颂起佣人来;这表现了他进步的社会观以及只有大诗人才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三、《北方》诅咒与呼号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艾青成了逃亡的难民,先是从杭州逃到老家金华,然后带着妻子,从金华逃往武汉。当时汪精卫等汉奸正热心于准备给日本鬼子当儿皇帝,中华民族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形势不容乐观。艾青陷入了迷茫、悲哀与绝望。在12月底,又一个严冬的夜晚。他写出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震撼人心的杰作。接着,他以深广的忧愤、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首首类似的名篇,如《我爱这土地》《北方》《手推车》《乞丐》等。这些诗描绘了被侵略战争破坏的祖国的土地、被苦难命运折磨的底层的百姓。艾青以切肤之痛奏出了一个苦难民族在苦难岁月里的哀号:“——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经过半个多世纪后,七月派诗人牛汉回忆起当时读这首诗的感觉,精彩地说:“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它是一声号召,也是一阵阵激越的钟声。”四、《黎明的通知》安慰与鼓舞在抗战期间,艾青不忘对光明、温暖、美好世界的期盼和颂赞。他写了一些鸿篇巨制,直接号召、鼓舞人们为明天而战!如《向太阳》《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火把》《黎明的通知》等诗,都是战斗的号角,催人醒来、起来、出发;又如明亮的火把,照亮了战士的征程。“请叫醒一切的不幸者/我会一并给他们以慰安。”艾青把个人的感受融入到了群众的洪流中,把个人的命运焊接到了抗日的崇高使命上。无数青年读了艾青的诗,坚定了本来也许摇摆的信念,加热了本来可能有点凉了的心血,从而继续更加英勇地展开斗争,或者舍生忘死,拿起武器,转身就投入了惨烈的战斗。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艾青是一个以笔为枪、为鼓的战士形象。1939年7月,为了纪念“七七事变”两周年,当时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抗日宣传的高潮。桂林作为大后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纪念活动,而以火把游行达到最高潮。那天晚上,天刚黑下来,一万多名群众手执火炬,排成长队,如一条巨龙,穿行在桂林的主要街道上。艾青也在这浩大的队伍中,他的热血顿时沸腾了。不久之后,他写下了气魄恢弘的长诗《火把》。艾青在诗的最后写道:“孩子,别哭了/来睡吧/天快要亮了。”或许正是因为熟读并牢记这些诗,使我的创作理念有了一个范式,即我在许多以悲苦为主题的诗作的结尾,不由自主地加上了一条高昂的尾巴——哪怕那纯粹是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理想而已。设计点评诗人艾青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土地”的诗作,表达他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北方》就是其中著名的诗篇。本堂课设想通过对艾青《北方》《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三篇诗歌的赏析,让学生对艾青诗作及其思想情感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我爱这土地》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两首诗歌的补充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现》的内涵。